來日青雲
關燈
小
中
大
來日青雲
這件事說起來也的確不是什麽大事:據那書坊的老板說, 今年最上等的棉連紙產量極少,就算是勉強夠用的那些,也多數被官府收去了;至於四爺吩咐下去的那部書, 原本一定要用最好的紙來刊印的,只是現在……
“如今昌明盛世,皇阿瑪也一早就提起要繕修書史,以顯朝廷重文好禮。”
胤祉輕輕松松地說著:“看起來, 四弟你也覺得此等盛事,須得參與其中,才不負恩典?”
胤禛看上去滿不在乎:“我那只不過是一時興起的小玩意罷了……那書坊主人,想來就算有弄到紙的門路, 也是先緊著三哥那邊了?”
說到這些,胤祉的臉上不□□露出一絲自傲:“愚兄不才,也就只在這些事上能出幾分力;又蒙皇阿瑪賞識,一應校書治史的事也都能說上幾句話——若是今年再無風波, 我朝官修的字典很快就能面世了。”
胤禛眸光一閃:“當真?……這是難得的文教大事, 如今總算功成, 我先賀過三哥了!”
兄弟二人笑得其樂融融, 笑聲甚至驚飛了池畔的白鷺。
但同樣的話在胤祉和他的心腹門人提起時, 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版本。
“老四此番倒比從前會來事了, 又是延請先生又是刻版印書的……也不知安的是什麽心。”
那門人賠著笑應聲:“即便如此,咱們這些治學之人提起眾位皇阿哥, 哪個不是將您視作頭一位的?”
胤祉臉上的疑慮之色卻沒有因為這一句馬屁而散去多少:
“你如今也學得油滑起來了——我在朝中勢單力薄, 做的又是修書這樣出力不討好的差事,哪裏比得上那幾位賢名在外?”
“非也, 非也。”那個門人聽胤祉這樣說,卻是不置可否地笑了起來:“正巧, 我還要為著一件新近才有的事向您道喜呢。”
胤祉只是一言不發地看了此人一眼,但那幅神情幾乎把“不信”兩個字明明白白地寫在了臉上。
而那門人敢把這件事提出來,自然也是做了完全的準備:
“爺可別不信,奴才也是出門之前才得到的消息……眼下中秋將至,那位劉禦史承蒙三爺多年關照,備好了禮要來拜訪呢。”
說起這位劉禦史,那可不是簡則、文懷理一類的士林人物——人家可是正經的進士出身,先做了近十年的翰林院編修,直到康熙五十三年方才補了都察院左都禦史的職位。
此外,這位劉禦史還因家中有不少祖父輩留下的積蓄,常常宴請文壇中人,為其紓危解困,在京城的中下層文官間有極高的人望。
而這樣一個人的存在,也恰好成了皇帝向漢人儒生推行“天恩”,籠絡人心的抓手;他自己也將形勢看得一清二楚,平日總以“純臣”自居,很少參與到更高層級的爭權奪利中去。
至於他為什麽要選擇中秋節的當口去拜訪三阿哥——這不是聽說《康熙字典》即將要修成了麽?
至於三阿哥持之以恒地送了好幾年的名品湖筆徽墨……沒有的事!
中秋節要的是闔家團圓,因此這位劉禦史便在八月十七日買了數十個瓜,宰了兩口羊,遍請京中文士。
來者皆是客,正廳擺不下的席面坐不下的人,都請到了兩側的偏廳去。
簡則和文懷理就是在這樣的場面下再一次碰面的。
二人的席位都設在偏廳——以他們連個正經功名都沒有的出身,自然也不能和正廳裏劉禦史的那些同年或同門坐在一塊;而這種充滿著“隱形科舉歧視”的氣氛,又迫使他們兩人不得不采取一些“抱團取暖”式的舉措。
“說起來,我還沒有賀喜從規兄終於得償所願呢。”在一派觥籌交錯的熱烈氣氛裏,文懷理為簡則斟了一杯酒,低聲笑道。
“懷理兄快別提這話。”
簡則知道對方這句話指的是什麽事情,因此才會不自覺地有點心虛:托幾個月前那件事的福,他如今被雍親王府上下視作了“恩人”——畢竟那獨眼老僧還算是他介紹到四爺面前的。
只是想到這裏,簡則下意識地環視了一圈這偏廳裏的眾人。
以劉禦史的名望人氣,竟也和那位先生半點交集都沒有嗎……
文懷理也算是這件事的知情人,故而對簡則剛才面色連變的原因是心知肚明。
看來八爺那邊的疑惑在這邊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了……心裏這樣想著,文懷理臉上便又堆出應酬的笑來,和簡則一道“把盞言歡”,說了許多閑話。
讓二人都沒有料到的是,到了杯盤狼藉曲終人散t的時分,他們兩個卻被主人家委婉地留了下來。
他們被童子引到府中一間清幽雅致的書房內,而劉禦史已在那裏等候多時。
“二位先生都是皇子幕府中人,在下深知其中利害,故而素日疏於拜望。”
劉禦史這過於客氣的話,簡、文二人都是連連推辭,只說自己承受不起。
在聊了不少有的沒的——從皇上命人修著典籍是古今難得的善政,到朝中太平、四海無事是本朝遠勝前代之處,再到今年夏日京中文士們得了好些佳句,正商議著將眾人的詩作結為一集,擇日付梓……
在最後的最後,劉禦史才說清楚他留下二人的真實意圖:
“今日是朋友們賞臉,我家裏才備了這兩桌茶飯招待各位;只是兩位先生到底不同於旁人,若蒙二位不棄,我下月中旬便將二位引見給一位大人,如何?”
出於門客的職業素養,兩人都沒有急著給出答覆;在約莫半晌之後,簡則才顧慮重重地發問:“多謝劉大人厚愛,只是……不知我二人要見的,將是哪位大人?”
“這位大人早已是名滿天下的,我也是憑著一點同年之情,才與他沒斷了往來……”劉禦史笑著賣了個關子。
“是今年皇上特旨,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的張衡臣張大人。”
劉禦史這算盤打得極妙——在送走了答允此事的簡、文二人之後,他才得意洋洋地對自己的兒子說起:
“皇上雖然一再重申不立儲,但都到了今時今日,眾位爺的心思,又哪是這麽簡單的三個字就能壓得住的。
三阿哥雖然才學好,可終究是差了些氣候;他與我交好,不過是為了一個聲名,我奉送給他也就罷了。”
“至於四阿哥和八阿哥這兩位……他們想籠絡的清流漢臣,可不是我這麽一個都察院的官就夠的。
既然如此,我便給他們搭個梯子,無論之後事情會發展成什麽樣,他們總是要念我這一份情。”
“可是,”他的兒子似乎有些不明白:“爹您不是告訴過我,這些事只要遠遠的看著就好嗎?”
“那是從前。”
劉禦史望著天空嘆了口氣:“之前觀望是因為時機未到,現在若是再不做些準備……你們兄弟,我瞧著舉業上也只是平常;我不轉圜升騰一番,你們又有多少前途?”
至於他那位同年那樣一門兩學士的福氣……那可不是常人能受的住的。
中秋之後的天氣是一天冷過一天。
在京城內城的一座五進院落中,簌簌有聲的秋風吹落了院中桐樹上的最後一片葉子,然後把它卷到了一人的面前。
張廷玉剛剛見客回來——劉禦史引見給他的那兩位皇子門人,對他來說是個不大不小的麻煩。
不同於他這位好同年,皇上對他們張家的要求只有一條:做個純臣。
這裏的“純臣”可不再是劉禦史那種還能廣交朋友、待價而沽的所謂“忠純”了,而是完完全全地聽命於皇帝一個人,由皇帝來做他們的盟友和依靠。
這條路給張氏一門帶來了萬眾矚目的榮華富貴,不過也讓他看不到以後的前景。
總有一日,太和殿寶座上的人是要變的,但那時的他,還能像今日這樣自如地站在禦座下嗎?
眼見他停了下來,身後跟隨著的管家才敢上前說話:“今日這幾位送來的禮也不少,但奴才瞧著老爺似乎心存疑慮,因此特來請老爺的示下,這回禮,是按怎麽個法子回?”
張廷玉生的濃眉大眼儀表堂堂,又在天子身邊侍從許久,沈澱下一身不怒自威的氣質。
他略加思索,吩咐管家:“按詞林朋友的舊例回禮即可,還有……”
“以後若是接到簡、文二位的禮,要多加留意些,回禮更不能有厚此薄彼的事出現。”
這兩條通向來日青雲的梯子,他還沒有想好接或不接——
要是接,又接哪一位的?
這些日後才見分曉的棋,他現在並不急著下,作為一名皇上面前排的上號的純臣,還是辦好眼前的政務更加要緊些。
回到書房後,張廷玉便又一門心思地投入了對一件大事的分析——這件事要在三日之後的朝會上進行初議。
隨著江山一統後,朝廷的治理更加深入,一個之前被刻意暫緩的問題也就此提上了議事日程。
大清要確立一套長期有效的海防政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件事說起來也的確不是什麽大事:據那書坊的老板說, 今年最上等的棉連紙產量極少,就算是勉強夠用的那些,也多數被官府收去了;至於四爺吩咐下去的那部書, 原本一定要用最好的紙來刊印的,只是現在……
“如今昌明盛世,皇阿瑪也一早就提起要繕修書史,以顯朝廷重文好禮。”
胤祉輕輕松松地說著:“看起來, 四弟你也覺得此等盛事,須得參與其中,才不負恩典?”
胤禛看上去滿不在乎:“我那只不過是一時興起的小玩意罷了……那書坊主人,想來就算有弄到紙的門路, 也是先緊著三哥那邊了?”
說到這些,胤祉的臉上不□□露出一絲自傲:“愚兄不才,也就只在這些事上能出幾分力;又蒙皇阿瑪賞識,一應校書治史的事也都能說上幾句話——若是今年再無風波, 我朝官修的字典很快就能面世了。”
胤禛眸光一閃:“當真?……這是難得的文教大事, 如今總算功成, 我先賀過三哥了!”
兄弟二人笑得其樂融融, 笑聲甚至驚飛了池畔的白鷺。
但同樣的話在胤祉和他的心腹門人提起時, 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版本。
“老四此番倒比從前會來事了, 又是延請先生又是刻版印書的……也不知安的是什麽心。”
那門人賠著笑應聲:“即便如此,咱們這些治學之人提起眾位皇阿哥, 哪個不是將您視作頭一位的?”
胤祉臉上的疑慮之色卻沒有因為這一句馬屁而散去多少:
“你如今也學得油滑起來了——我在朝中勢單力薄, 做的又是修書這樣出力不討好的差事,哪裏比得上那幾位賢名在外?”
“非也, 非也。”那個門人聽胤祉這樣說,卻是不置可否地笑了起來:“正巧, 我還要為著一件新近才有的事向您道喜呢。”
胤祉只是一言不發地看了此人一眼,但那幅神情幾乎把“不信”兩個字明明白白地寫在了臉上。
而那門人敢把這件事提出來,自然也是做了完全的準備:
“爺可別不信,奴才也是出門之前才得到的消息……眼下中秋將至,那位劉禦史承蒙三爺多年關照,備好了禮要來拜訪呢。”
說起這位劉禦史,那可不是簡則、文懷理一類的士林人物——人家可是正經的進士出身,先做了近十年的翰林院編修,直到康熙五十三年方才補了都察院左都禦史的職位。
此外,這位劉禦史還因家中有不少祖父輩留下的積蓄,常常宴請文壇中人,為其紓危解困,在京城的中下層文官間有極高的人望。
而這樣一個人的存在,也恰好成了皇帝向漢人儒生推行“天恩”,籠絡人心的抓手;他自己也將形勢看得一清二楚,平日總以“純臣”自居,很少參與到更高層級的爭權奪利中去。
至於他為什麽要選擇中秋節的當口去拜訪三阿哥——這不是聽說《康熙字典》即將要修成了麽?
至於三阿哥持之以恒地送了好幾年的名品湖筆徽墨……沒有的事!
中秋節要的是闔家團圓,因此這位劉禦史便在八月十七日買了數十個瓜,宰了兩口羊,遍請京中文士。
來者皆是客,正廳擺不下的席面坐不下的人,都請到了兩側的偏廳去。
簡則和文懷理就是在這樣的場面下再一次碰面的。
二人的席位都設在偏廳——以他們連個正經功名都沒有的出身,自然也不能和正廳裏劉禦史的那些同年或同門坐在一塊;而這種充滿著“隱形科舉歧視”的氣氛,又迫使他們兩人不得不采取一些“抱團取暖”式的舉措。
“說起來,我還沒有賀喜從規兄終於得償所願呢。”在一派觥籌交錯的熱烈氣氛裏,文懷理為簡則斟了一杯酒,低聲笑道。
“懷理兄快別提這話。”
簡則知道對方這句話指的是什麽事情,因此才會不自覺地有點心虛:托幾個月前那件事的福,他如今被雍親王府上下視作了“恩人”——畢竟那獨眼老僧還算是他介紹到四爺面前的。
只是想到這裏,簡則下意識地環視了一圈這偏廳裏的眾人。
以劉禦史的名望人氣,竟也和那位先生半點交集都沒有嗎……
文懷理也算是這件事的知情人,故而對簡則剛才面色連變的原因是心知肚明。
看來八爺那邊的疑惑在這邊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了……心裏這樣想著,文懷理臉上便又堆出應酬的笑來,和簡則一道“把盞言歡”,說了許多閑話。
讓二人都沒有料到的是,到了杯盤狼藉曲終人散t的時分,他們兩個卻被主人家委婉地留了下來。
他們被童子引到府中一間清幽雅致的書房內,而劉禦史已在那裏等候多時。
“二位先生都是皇子幕府中人,在下深知其中利害,故而素日疏於拜望。”
劉禦史這過於客氣的話,簡、文二人都是連連推辭,只說自己承受不起。
在聊了不少有的沒的——從皇上命人修著典籍是古今難得的善政,到朝中太平、四海無事是本朝遠勝前代之處,再到今年夏日京中文士們得了好些佳句,正商議著將眾人的詩作結為一集,擇日付梓……
在最後的最後,劉禦史才說清楚他留下二人的真實意圖:
“今日是朋友們賞臉,我家裏才備了這兩桌茶飯招待各位;只是兩位先生到底不同於旁人,若蒙二位不棄,我下月中旬便將二位引見給一位大人,如何?”
出於門客的職業素養,兩人都沒有急著給出答覆;在約莫半晌之後,簡則才顧慮重重地發問:“多謝劉大人厚愛,只是……不知我二人要見的,將是哪位大人?”
“這位大人早已是名滿天下的,我也是憑著一點同年之情,才與他沒斷了往來……”劉禦史笑著賣了個關子。
“是今年皇上特旨,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的張衡臣張大人。”
劉禦史這算盤打得極妙——在送走了答允此事的簡、文二人之後,他才得意洋洋地對自己的兒子說起:
“皇上雖然一再重申不立儲,但都到了今時今日,眾位爺的心思,又哪是這麽簡單的三個字就能壓得住的。
三阿哥雖然才學好,可終究是差了些氣候;他與我交好,不過是為了一個聲名,我奉送給他也就罷了。”
“至於四阿哥和八阿哥這兩位……他們想籠絡的清流漢臣,可不是我這麽一個都察院的官就夠的。
既然如此,我便給他們搭個梯子,無論之後事情會發展成什麽樣,他們總是要念我這一份情。”
“可是,”他的兒子似乎有些不明白:“爹您不是告訴過我,這些事只要遠遠的看著就好嗎?”
“那是從前。”
劉禦史望著天空嘆了口氣:“之前觀望是因為時機未到,現在若是再不做些準備……你們兄弟,我瞧著舉業上也只是平常;我不轉圜升騰一番,你們又有多少前途?”
至於他那位同年那樣一門兩學士的福氣……那可不是常人能受的住的。
中秋之後的天氣是一天冷過一天。
在京城內城的一座五進院落中,簌簌有聲的秋風吹落了院中桐樹上的最後一片葉子,然後把它卷到了一人的面前。
張廷玉剛剛見客回來——劉禦史引見給他的那兩位皇子門人,對他來說是個不大不小的麻煩。
不同於他這位好同年,皇上對他們張家的要求只有一條:做個純臣。
這裏的“純臣”可不再是劉禦史那種還能廣交朋友、待價而沽的所謂“忠純”了,而是完完全全地聽命於皇帝一個人,由皇帝來做他們的盟友和依靠。
這條路給張氏一門帶來了萬眾矚目的榮華富貴,不過也讓他看不到以後的前景。
總有一日,太和殿寶座上的人是要變的,但那時的他,還能像今日這樣自如地站在禦座下嗎?
眼見他停了下來,身後跟隨著的管家才敢上前說話:“今日這幾位送來的禮也不少,但奴才瞧著老爺似乎心存疑慮,因此特來請老爺的示下,這回禮,是按怎麽個法子回?”
張廷玉生的濃眉大眼儀表堂堂,又在天子身邊侍從許久,沈澱下一身不怒自威的氣質。
他略加思索,吩咐管家:“按詞林朋友的舊例回禮即可,還有……”
“以後若是接到簡、文二位的禮,要多加留意些,回禮更不能有厚此薄彼的事出現。”
這兩條通向來日青雲的梯子,他還沒有想好接或不接——
要是接,又接哪一位的?
這些日後才見分曉的棋,他現在並不急著下,作為一名皇上面前排的上號的純臣,還是辦好眼前的政務更加要緊些。
回到書房後,張廷玉便又一門心思地投入了對一件大事的分析——這件事要在三日之後的朝會上進行初議。
隨著江山一統後,朝廷的治理更加深入,一個之前被刻意暫緩的問題也就此提上了議事日程。
大清要確立一套長期有效的海防政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