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 養娃的第三十七天
關燈
小
中
大
114 養娃的第三十七天
◎慶州◎
光陰荏苒,初來慶州的不適恍仿佛還在昨日。
一晃,姜蓉竟恍覺已到慶州近三年。
三年裏,昭哥兒成為牙牙學語的幼童,繡坊的小娘子繡技愈發嫻熟,慈幼局的學堂辦得有聲有色,外墻的那塊萬民碑更是不時就有民眾前來參觀瞻仰。
崔恒平日裏除了忙公務,也經常抽時間去慈幼局和黃柳書院授課。
而姜蓉,仍然是鋪子與家兩點一線,也不知是不是這裏的人格外捧場,還是真有那樣多吹噓拍馬之人,她在慶州的幾個鋪子收成竟隱隱有與汴京比肩的趨勢。
昭哥兒會說的話越來越多,能夠自己走路以後,他就成了一匹脫韁的野馬,徹底沒了束縛,府裏各個地方都被他折騰了個遍。
偏偏他是個小犟種,他認定要自己走路,就絕對不要人抱,當然,他娘除外。直把追著他跑的周嬤嬤累得氣喘籲籲,渾身虛汗。
看著發間遍布銀絲的嬤嬤這樣勞累,姜蓉心中過意不去,不得不安排數個丫鬟輪番監管他。否則稍不留神,他就屁顛屁顛不知爬到哪裏去了。
他的精力實在是萬分充沛,饒是這麽多人一起照顧他,姜蓉每日也都覺得心力交瘁,腰酸背痛。
不過有了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小家夥,著實讓她在慶州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
齊大舅在連續跑了好幾趟商之後,終於是扛不住,將擔子撂給兒子,自己跑回了靖州休息去了。
他來慶州,本就只為尋外甥女,現在尋到了,他的任務也算完成了,自是心滿意足回了家。
眼見著又到了評定政績的時候,崔恒是去是留,端看這薄薄的一張紙了。
三年來,崔恒勤政愛民,鼓勵農桑,振興商貿,昌盛學風。事無大小,皆悉心過問,將慶州治理得井井有條。
比之他們剛來慶州時所見的蒼涼之景,現在的慶州,城防鞏固,駐軍屯田,百姓墾荒,手有餘糧,商業發展,學風昌盛。
整座城池,依稀在煥發生機。
不出姜蓉所料,州府那邊傳來消息,崔恒可能要調回汴京。
既已知曉要離開,姜蓉便安心做好準備。
她和崔恒都決定將之前所開拓的幾條商道留在慶州,這樣一來,即使新的縣令不再讓官府收購百姓們的瓜果香料,那民間的商會同樣可以消耗農戶的產值。
這些錢對商人來說可能算不得什麽,但卻是那些百姓們日盼夜盼的重要收入。
離開這片黃土地,崔恒心中雖然有些不舍,但他明白,只有回到汴京,才是最好的選擇。
當百姓們聽到這個消息,已是年後。
新的知縣即將上任,而崔大人竟然要離開慶州了!這個消息於許多百姓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慈幼局剛剛上路,他們新栽種的花椒樹尚未結果,崔大人就要走了?
那他們種的東西,還能賣給官府嗎?
以後,莫不是還得交進城費吧。
一時間慶州城內百姓奔走相告,流言漫天飛舞。
因著崔恒這三年的績效考核得了個上等,新接任的那知縣對於慶州也就沒有那樣抗拒。想來只要按部就班地走,他這幾年的政績考核也不會差。
說起來,這新的知縣與崔恒也是有些牽扯不斷的故舊在,他竟是範相一派的門生,來之前早已收到範相提前招呼的書信。
見得崔恒,兩人相談甚歡,他也承諾,他可保留崔恒之前對百姓利好的政令,崔恒這才放心與他進行交接。
姜蓉同樣也忙得很,鋪子的善後,人員的調度,搬家的瑣碎事宜均需她來過目。
百姓們也知道,崔大人此去已成定局,除了一些人不時跑到衙門求崔恒別走外,大部分人都保持著安靜。
等到離開這日,夫妻倆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沈默。
他們帶著之前同樣的行囊與仆從,還有更老的飛虎與健壯的賽虎,踏上了回城的馬車。
只不過這次,多了個活潑的昭哥兒。
來時心有不甘,別時卻百感交集。
馬車駛離城門的這一刻,姜蓉竟隱隱對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池產生了不舍。
這裏的百姓,勤勞,淳樸,這裏的蜜瓜又香又甜。再回汴京,遍地是刀光劍影,爾虞我詐,可就再無慶州這樣寧靜祥和的生活了。
昭哥兒卻不懂爹娘的愁緒,正自顧地玩著手中的華容道。
雖與這座城池的百姓非親非故,但姜蓉只想到這次一別,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再見,她便覺心臟驟然停滯,隨即咚咚亂跳,直讓她喘不過氣來。
原來,她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就見了許多人的最後一面。
正在玩耍的昭哥兒敏銳地察覺到母親情緒的變化,他放下手中的玩具,扭頭幫娘擦了擦眼淚。
“娘。”他用他那稚嫩的嗓音溫聲安慰道:“別哭。”
姜蓉扭過頭,拿帕子擦了擦眼淚,拉著他的小手笑道:“娘不哭,來,娘看看昭哥兒的這個玩得怎麽樣了。”
姜蓉本也只是隨口找個話題,等她拿起那華容道一瞥,竟發現昭哥兒將這解出來了?
她詫異地看了看兒子,搖了搖崔恒的胳膊,一旁的崔恒卻淡定如常。
“怎麽,夫人,昭哥兒早慧,咱們不是早已發現此事了嗎?”
見他又這樣不解風情,將話題給聊死,姜蓉暗瞪他一眼。
“這不一樣,這華容道咱們可從沒人教他,我實在是有些驚訝。”
驚覺夫人神色不虞,崔恒知曉自己說錯了話,心中暗道一聲糟糕,他清了清嗓,正欲開口安撫,馬車卻突然停了下來。
兩人撩開車簾,只見一大群的百姓正候在官道兩邊,有幾人上前攔住馬車去路。
這?
他們本不欲打擾百姓安寧,這才趕早離開慶州。
卻沒想,百姓們卻早早在這必經之路等他們。
領頭的是幾個衙役,隨之站在前面的有黎老根、李老伯之類曾去打過官司的百姓,也有慈明,候來這些慈幼局來的師生。
再往後面看去,還有一些黃柳書院的學子。
更多的則是那些村裏的老老少少。
是了,這些人或多或少,都受過崔恒恩澤,或是因他秉公審案沈冤得雪,或是因他生活安定,或是因他科考得志,茅塞頓開,或因他家裏終於攢下幾分積蓄,日子不再那樣窘迫。
姜蓉覺得,他們能來到這裏,無需說什麽,也無需做什麽,這已經是他們對崔恒本人最大的認可,亦是對他三年如一日的宵衣旰食,夙夜在公的付出的肯定。
她想,這三年也值得。
若不是他們必須要去汴京,她有時候都在想,就這樣一家人生活在這樣寧靜的小城,過著溫馨安定的日子,人生小滿已算萬事全。
站在最t前面的老伯顫抖著聲音開口:“大人,可還記得草民?”
崔恒朗聲道:“自然是記得的,老人家,我還曾與你討過兩口水喝呢!”
見大人依舊是這樣溫和親切,張老伯抹了下眼角的淚,笑道:“大人記得就好,這一別,我這老骨頭也不知何年何月能再見到您。”
“我知您是人中龍鳳,不是我們這個小城能夠留住的。三年前,我曾經問您三年後我們該何去何從,我想,以大人的智慧,心中定然早有答案。”
“我們今日來,一來是替大人與夫人踐行,二來,也祝大人此去鵬程萬裏,扶搖直上,一路順風。”
說罷,他兩手前揖,顫抖著身子就要跪下來。
崔恒見狀,忙上前將他扶起。
“使不得,老人家,我如何能受你這般大禮。”
崔恒餘音未落,一旁的慈明等人也紛紛下跪。
“不,大人受得起。是您讓我們有衣可穿,有飯可吃......”
“大人的大恩大德,只有來世當牛做馬......”
“多虧大人與夫人,要不然......”
一時間,涕泣漣漣,哀聲四起。
崔恒亦躬身作揖朝眾人回禮,觀他久久不曾起身,姜蓉知他心中難受。他這人面上高冷,但卻極容易心軟,能忍到現在已算進步。
他的性格,這兩年,在昭哥兒的教養一事上便可見一斑。也幸好他知昭哥兒聰慧,在兒子懂些事後便收斂那番慈父作態,這才沒將孩子慣壞。
崔恒此時嗓音清朗,聲音卻已帶著幾分難以克制的顫抖:“崔某只是做到職責所在之事罷了,大家還是快快請起。”
姜蓉抱著昭哥兒在一旁安安靜靜地看著,見到這樣多的人,昭哥兒十分好奇。
他小手指了指崔恒,又看了看那些百姓,對著姜蓉說道:“娘,他們哭了。”
姜蓉通紅著眼,哽咽著回道:“是啊,都哭了。”
“莫哭了,下次回來看你們。”
看這個小人兒,開口就是這等豪邁的承諾之語,一時間,彌漫著離別與不舍的官道霎時笑聲四起,悲傷的氣氛消散一空。
隊伍讓開一條路,幾個繡娘擡著一個大箱子上前。
張老伯開口道:“這是我們的小小心意,許多人今天沒能來,但他們的心意都在這裏了。”
崔恒卻擺手不肯收。
幾位衙役亦上前勸說:“大人,這是大家的小小心意,此去一別,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見,只望大人在汴京步步高升,造福天下百姓。屆時大人偶然看見這物什,若還能記得我等,那就是我們慶州的榮幸。”
一旁的百姓們也連連點頭勸慰,這並不是多貴重的東西,並未花他們多少銀錢,請崔恒務必收下。
等崔恒打開那個箱子,這才發現,這物件的確不費多少銀錢,但卻是千千萬萬的老百姓的貴重心意。
他想,便是萬金也不足以比擬。
這箱子裏疊放著一把厚厚的萬民傘,傘身以厚重金屬打造,傘面卻是由五顏六色的布片所縫制,這些布片大小不一,上頭均繡有人名。
看著這上面縝密的針腳與密密麻麻的人名,崔恒心中怔然,這,不知要花多久,費多少心血才可制成。
崔恒看看百姓,又轉身看了看姜蓉,見她抱著兒子朝自己輕輕頷首。
他鼻頭微酸,心中的悲傷卻是再也抑制不住,化為滴滴滾燙熱淚,墜落傘面。
“崔某,何德何能......”他小心合攏箱籠,再度朝人群行揖禮。
“大人為我們刻了萬民碑,讓我們的功績為後人所見。我們還大人萬民傘,我們也想讓別人知道,您是我們慶州的好知縣,好大人!”
這幾句話雖樸素,卻讓崔恒心中激蕩,久久不能平靜。
馬車上,崔恒仍有些情難自抑,他仰著頭望向車頂,努力眨了眨眼睛。
良久,他方嘶啞著聲音轉頭看向姜蓉:“夫人可是早就得知此事?”
姜蓉笑了笑,並未作聲,只是握住崔恒的手。
崔恒低頭抿唇不語,左手卻暗暗用力,將姜蓉瘦削的手掌溫柔包裹在手心。
夫妻倆相視一笑,打開車簾朝外望去,兩側的百姓們自發讓出道路,讓車隊經過。
馬車漸行漸遠,遠到只能看見一團團模糊的人影,官道兩旁的隊伍卻依舊未動。此時此刻,夫妻倆都明白,百姓們是在目送他們離去。
這樣寒冷的天氣,許多人依舊衣著單薄,還是莫要受了寒才好。
崔恒長嘆一息,姜蓉喊常臨加快速度,自己也好靠著馬車歇息一會。
汴京,她又要回來了。
【作者有話說】
無存稿果奔...
三次元出了點意外,如果晚上十二點前沒更新,那可能就是沒了,請勿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慶州◎
光陰荏苒,初來慶州的不適恍仿佛還在昨日。
一晃,姜蓉竟恍覺已到慶州近三年。
三年裏,昭哥兒成為牙牙學語的幼童,繡坊的小娘子繡技愈發嫻熟,慈幼局的學堂辦得有聲有色,外墻的那塊萬民碑更是不時就有民眾前來參觀瞻仰。
崔恒平日裏除了忙公務,也經常抽時間去慈幼局和黃柳書院授課。
而姜蓉,仍然是鋪子與家兩點一線,也不知是不是這裏的人格外捧場,還是真有那樣多吹噓拍馬之人,她在慶州的幾個鋪子收成竟隱隱有與汴京比肩的趨勢。
昭哥兒會說的話越來越多,能夠自己走路以後,他就成了一匹脫韁的野馬,徹底沒了束縛,府裏各個地方都被他折騰了個遍。
偏偏他是個小犟種,他認定要自己走路,就絕對不要人抱,當然,他娘除外。直把追著他跑的周嬤嬤累得氣喘籲籲,渾身虛汗。
看著發間遍布銀絲的嬤嬤這樣勞累,姜蓉心中過意不去,不得不安排數個丫鬟輪番監管他。否則稍不留神,他就屁顛屁顛不知爬到哪裏去了。
他的精力實在是萬分充沛,饒是這麽多人一起照顧他,姜蓉每日也都覺得心力交瘁,腰酸背痛。
不過有了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小家夥,著實讓她在慶州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
齊大舅在連續跑了好幾趟商之後,終於是扛不住,將擔子撂給兒子,自己跑回了靖州休息去了。
他來慶州,本就只為尋外甥女,現在尋到了,他的任務也算完成了,自是心滿意足回了家。
眼見著又到了評定政績的時候,崔恒是去是留,端看這薄薄的一張紙了。
三年來,崔恒勤政愛民,鼓勵農桑,振興商貿,昌盛學風。事無大小,皆悉心過問,將慶州治理得井井有條。
比之他們剛來慶州時所見的蒼涼之景,現在的慶州,城防鞏固,駐軍屯田,百姓墾荒,手有餘糧,商業發展,學風昌盛。
整座城池,依稀在煥發生機。
不出姜蓉所料,州府那邊傳來消息,崔恒可能要調回汴京。
既已知曉要離開,姜蓉便安心做好準備。
她和崔恒都決定將之前所開拓的幾條商道留在慶州,這樣一來,即使新的縣令不再讓官府收購百姓們的瓜果香料,那民間的商會同樣可以消耗農戶的產值。
這些錢對商人來說可能算不得什麽,但卻是那些百姓們日盼夜盼的重要收入。
離開這片黃土地,崔恒心中雖然有些不舍,但他明白,只有回到汴京,才是最好的選擇。
當百姓們聽到這個消息,已是年後。
新的知縣即將上任,而崔大人竟然要離開慶州了!這個消息於許多百姓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慈幼局剛剛上路,他們新栽種的花椒樹尚未結果,崔大人就要走了?
那他們種的東西,還能賣給官府嗎?
以後,莫不是還得交進城費吧。
一時間慶州城內百姓奔走相告,流言漫天飛舞。
因著崔恒這三年的績效考核得了個上等,新接任的那知縣對於慶州也就沒有那樣抗拒。想來只要按部就班地走,他這幾年的政績考核也不會差。
說起來,這新的知縣與崔恒也是有些牽扯不斷的故舊在,他竟是範相一派的門生,來之前早已收到範相提前招呼的書信。
見得崔恒,兩人相談甚歡,他也承諾,他可保留崔恒之前對百姓利好的政令,崔恒這才放心與他進行交接。
姜蓉同樣也忙得很,鋪子的善後,人員的調度,搬家的瑣碎事宜均需她來過目。
百姓們也知道,崔大人此去已成定局,除了一些人不時跑到衙門求崔恒別走外,大部分人都保持著安靜。
等到離開這日,夫妻倆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沈默。
他們帶著之前同樣的行囊與仆從,還有更老的飛虎與健壯的賽虎,踏上了回城的馬車。
只不過這次,多了個活潑的昭哥兒。
來時心有不甘,別時卻百感交集。
馬車駛離城門的這一刻,姜蓉竟隱隱對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池產生了不舍。
這裏的百姓,勤勞,淳樸,這裏的蜜瓜又香又甜。再回汴京,遍地是刀光劍影,爾虞我詐,可就再無慶州這樣寧靜祥和的生活了。
昭哥兒卻不懂爹娘的愁緒,正自顧地玩著手中的華容道。
雖與這座城池的百姓非親非故,但姜蓉只想到這次一別,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再見,她便覺心臟驟然停滯,隨即咚咚亂跳,直讓她喘不過氣來。
原來,她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就見了許多人的最後一面。
正在玩耍的昭哥兒敏銳地察覺到母親情緒的變化,他放下手中的玩具,扭頭幫娘擦了擦眼淚。
“娘。”他用他那稚嫩的嗓音溫聲安慰道:“別哭。”
姜蓉扭過頭,拿帕子擦了擦眼淚,拉著他的小手笑道:“娘不哭,來,娘看看昭哥兒的這個玩得怎麽樣了。”
姜蓉本也只是隨口找個話題,等她拿起那華容道一瞥,竟發現昭哥兒將這解出來了?
她詫異地看了看兒子,搖了搖崔恒的胳膊,一旁的崔恒卻淡定如常。
“怎麽,夫人,昭哥兒早慧,咱們不是早已發現此事了嗎?”
見他又這樣不解風情,將話題給聊死,姜蓉暗瞪他一眼。
“這不一樣,這華容道咱們可從沒人教他,我實在是有些驚訝。”
驚覺夫人神色不虞,崔恒知曉自己說錯了話,心中暗道一聲糟糕,他清了清嗓,正欲開口安撫,馬車卻突然停了下來。
兩人撩開車簾,只見一大群的百姓正候在官道兩邊,有幾人上前攔住馬車去路。
這?
他們本不欲打擾百姓安寧,這才趕早離開慶州。
卻沒想,百姓們卻早早在這必經之路等他們。
領頭的是幾個衙役,隨之站在前面的有黎老根、李老伯之類曾去打過官司的百姓,也有慈明,候來這些慈幼局來的師生。
再往後面看去,還有一些黃柳書院的學子。
更多的則是那些村裏的老老少少。
是了,這些人或多或少,都受過崔恒恩澤,或是因他秉公審案沈冤得雪,或是因他生活安定,或是因他科考得志,茅塞頓開,或因他家裏終於攢下幾分積蓄,日子不再那樣窘迫。
姜蓉覺得,他們能來到這裏,無需說什麽,也無需做什麽,這已經是他們對崔恒本人最大的認可,亦是對他三年如一日的宵衣旰食,夙夜在公的付出的肯定。
她想,這三年也值得。
若不是他們必須要去汴京,她有時候都在想,就這樣一家人生活在這樣寧靜的小城,過著溫馨安定的日子,人生小滿已算萬事全。
站在最t前面的老伯顫抖著聲音開口:“大人,可還記得草民?”
崔恒朗聲道:“自然是記得的,老人家,我還曾與你討過兩口水喝呢!”
見大人依舊是這樣溫和親切,張老伯抹了下眼角的淚,笑道:“大人記得就好,這一別,我這老骨頭也不知何年何月能再見到您。”
“我知您是人中龍鳳,不是我們這個小城能夠留住的。三年前,我曾經問您三年後我們該何去何從,我想,以大人的智慧,心中定然早有答案。”
“我們今日來,一來是替大人與夫人踐行,二來,也祝大人此去鵬程萬裏,扶搖直上,一路順風。”
說罷,他兩手前揖,顫抖著身子就要跪下來。
崔恒見狀,忙上前將他扶起。
“使不得,老人家,我如何能受你這般大禮。”
崔恒餘音未落,一旁的慈明等人也紛紛下跪。
“不,大人受得起。是您讓我們有衣可穿,有飯可吃......”
“大人的大恩大德,只有來世當牛做馬......”
“多虧大人與夫人,要不然......”
一時間,涕泣漣漣,哀聲四起。
崔恒亦躬身作揖朝眾人回禮,觀他久久不曾起身,姜蓉知他心中難受。他這人面上高冷,但卻極容易心軟,能忍到現在已算進步。
他的性格,這兩年,在昭哥兒的教養一事上便可見一斑。也幸好他知昭哥兒聰慧,在兒子懂些事後便收斂那番慈父作態,這才沒將孩子慣壞。
崔恒此時嗓音清朗,聲音卻已帶著幾分難以克制的顫抖:“崔某只是做到職責所在之事罷了,大家還是快快請起。”
姜蓉抱著昭哥兒在一旁安安靜靜地看著,見到這樣多的人,昭哥兒十分好奇。
他小手指了指崔恒,又看了看那些百姓,對著姜蓉說道:“娘,他們哭了。”
姜蓉通紅著眼,哽咽著回道:“是啊,都哭了。”
“莫哭了,下次回來看你們。”
看這個小人兒,開口就是這等豪邁的承諾之語,一時間,彌漫著離別與不舍的官道霎時笑聲四起,悲傷的氣氛消散一空。
隊伍讓開一條路,幾個繡娘擡著一個大箱子上前。
張老伯開口道:“這是我們的小小心意,許多人今天沒能來,但他們的心意都在這裏了。”
崔恒卻擺手不肯收。
幾位衙役亦上前勸說:“大人,這是大家的小小心意,此去一別,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見,只望大人在汴京步步高升,造福天下百姓。屆時大人偶然看見這物什,若還能記得我等,那就是我們慶州的榮幸。”
一旁的百姓們也連連點頭勸慰,這並不是多貴重的東西,並未花他們多少銀錢,請崔恒務必收下。
等崔恒打開那個箱子,這才發現,這物件的確不費多少銀錢,但卻是千千萬萬的老百姓的貴重心意。
他想,便是萬金也不足以比擬。
這箱子裏疊放著一把厚厚的萬民傘,傘身以厚重金屬打造,傘面卻是由五顏六色的布片所縫制,這些布片大小不一,上頭均繡有人名。
看著這上面縝密的針腳與密密麻麻的人名,崔恒心中怔然,這,不知要花多久,費多少心血才可制成。
崔恒看看百姓,又轉身看了看姜蓉,見她抱著兒子朝自己輕輕頷首。
他鼻頭微酸,心中的悲傷卻是再也抑制不住,化為滴滴滾燙熱淚,墜落傘面。
“崔某,何德何能......”他小心合攏箱籠,再度朝人群行揖禮。
“大人為我們刻了萬民碑,讓我們的功績為後人所見。我們還大人萬民傘,我們也想讓別人知道,您是我們慶州的好知縣,好大人!”
這幾句話雖樸素,卻讓崔恒心中激蕩,久久不能平靜。
馬車上,崔恒仍有些情難自抑,他仰著頭望向車頂,努力眨了眨眼睛。
良久,他方嘶啞著聲音轉頭看向姜蓉:“夫人可是早就得知此事?”
姜蓉笑了笑,並未作聲,只是握住崔恒的手。
崔恒低頭抿唇不語,左手卻暗暗用力,將姜蓉瘦削的手掌溫柔包裹在手心。
夫妻倆相視一笑,打開車簾朝外望去,兩側的百姓們自發讓出道路,讓車隊經過。
馬車漸行漸遠,遠到只能看見一團團模糊的人影,官道兩旁的隊伍卻依舊未動。此時此刻,夫妻倆都明白,百姓們是在目送他們離去。
這樣寒冷的天氣,許多人依舊衣著單薄,還是莫要受了寒才好。
崔恒長嘆一息,姜蓉喊常臨加快速度,自己也好靠著馬車歇息一會。
汴京,她又要回來了。
【作者有話說】
無存稿果奔...
三次元出了點意外,如果晚上十二點前沒更新,那可能就是沒了,請勿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