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第114章平叛
關燈
小
中
大
第114章 平叛
英王一死,叛軍的軍心便也失了大半。
堯城那邊,左信一鼓作氣,將城外叛軍擊敗。英王的東路大軍,損傷慘重,銳氣盡失。
京城西城門這邊,景王對夜晚的偷襲做了詳細而周密的計劃。
午夜時分,洛三千帶領一萬餘人,在夜色的掩護下,突襲敵軍成功。
由於當時拓跋簡也同樣收到英王身死的消息,整個人沈浸在巨大的震撼和悲痛中。所以,對與洛三千的突襲,他竟是毫無防範。
隨著叛軍東路和西路人馬的相繼潰敗,歷時兩個多月的叛亂,到此便也接近尾聲。
只是,拓跋簡帶領殘部逃脫。接下來的追逃任務,自然是落在了洛三千的身上。
而此一戰,國力損耗近半,遭受戰亂的許多地區,又回到了立國之初,百廢待興的狀態。
所以,朝中隨後的大事件,便是安撫民心,圖謀建設。
拓跋笙回宮那日,留守在京城的居民,以及還未來得及從京城回歸的牡丹城百姓,早早的等候在了道路兩旁。
四萬名威武的禦羽軍隊伍,護送著拓跋笙的聖駕,自西城門繞到皇城南門。
長長的隊伍,在同樣看不到盡頭的夾道的百姓們之間緩緩走過。
拓跋笙騎在她的棗紅馬上,身上的金甲玄衣,在日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她器宇軒昂,英姿筆挺,所到之處,百姓們相繼跪拜,山呼萬歲。
朝野內外一片歡呼,然而誰也沒有去註意景王緊鎖的眉頭。
此次平叛,看似大獲成功,可一個關鍵人物的逃脫,卻讓景王犀利的嗅到了潛在的危險。
易沈浮,自平叛之初到如今,他仿佛不存在一般,三路大軍皆看不到他的身影。
然而,只有景王知道,此次英王叛亂,除了洛太後的幕後挑撥之外,還有易沈浮的推波助瀾。
易沈浮並非真正的效忠英王,他所效忠的,是南朝劉禦。
近兩年,南朝政局趨於穩定,劉禦便又生出了北上之心。
然而,近十年來,大魏養精蓄銳,國富民安。劉禦自然知道,貿然出兵伐魏,恐不能取勝。易沈浮自歸附於南朝,便一直為其圖謀。
周圍的百姓熱烈歡呼,這是一個舉國歡慶的日子。景王坐在一輛馬車上,跟隨著拓跋笙的聖駕往宮內走。
景王雖心中隱憂,也只能埋在自己的心底。
關於易沈浮,他不能借助於朝廷的力量。
因為他能夠看得出,拓跋笙在對待天闕閣的事情上,與先帝的態度一模一樣。都是將之視為洪水猛獸,除之而後快。
為此,天闕閣的事,只能天闕閣內部的人來解決。他早就已經以天闕閣閣主的身份,向閣內的密探們,發布了閣主之令。
找出易沈浮,將其與手下的分裂者清除。
此次內戰,大魏國力自相消耗,正好給了南朝可乘之機。
回到皇宮的千秋萬歲殿,文官武將各站一片。
他們都是在此次平叛中立下汗馬功勞的人。
侍中高淵以及京兆尹周匡,雖然沒有陣前殺敵,但他們二人極力維護京城秩序。在拓跋笙禦駕期間,將京城治理的井井有條,自然是大功一件。
尤其讓拓跋笙訝異的是,禦史中丞上官琦,竟然也留守在京中。
當初拓跋笙與洛太後爭權,他便是只顧著自己韜光養晦,保持沈默。
本以為,京城報危,他會隨著洛太後的鑾駕逃跑,卻沒有想到,不僅他留了下來,也將一家老小全部滯留京城。
他本人更是焚膏繼晷,政行令出,在朝中穩固大局。
雖然朝堂內的大臣少了一半,且有不少新的面孔,但拓跋笙看著,卻是甚為養眼。
沒有了洛家的勢力,這樣的朝堂多好。
拓跋笙一高興,便覺得今日應該論功行賞。
此次平叛,首功應該算是景王的。然而他畢竟是囚徒身份,再送到牢裏也不合適,只能先恢覆了他的親王爵位,並賜給他府邸,讓他始終在自己的眼皮子地下。
洛氏兄弟的功績自不必說,拓跋笙當場拜洛九天為尚書仆射,封洛三千為驃騎將軍。
然而左信卻是頗為令拓跋笙頭疼。
他功過參半,雖然斬殺了英王,守住了京城的東大門,但前期卻損失了朝中三十幾萬大軍。拓跋笙準備不予以他任何職位上的提升,繼續做他的中郎將。
這個結果讓左信多少有些失落,卻領旨謝恩,也默默接受了。
京兆府尹周匡,提拔為吏部尚書,掌管官員的選撥、任免。
而京兆府尹之職,拓跋笙則破格提拔了臨春園總管,修齊。
另外,原豫州四海郡郡守鄭良,則任命為豫州刺史,全力修覆豫州民生。
金湯將軍楊顧,不升不降,繼續做他的裕平候。
其餘文武官員,各自行賞不論。
然而還有一件事,拓跋笙雖然極力忽略,卻也不得不面對。
那便是對逃離京城的洛太後,下旨迎回的問題。
論功行賞的第二日,已隨洛太後出逃至平安城的世家勳貴們,便派快馬遞來了折子。要求拓跋笙尊崇孝道禮儀,親自出京城,迎太後回宮。
親自出城迎接是不可能的,她本就不想洛太後回來,怎會給她去撐場面?
可那些世家勳貴的面子,她卻又不能不給。雖然這些人在京城最為危急的時刻,灰溜溜的逃了,但人家必定是實力龐大的世家大族。接下來的民生建設,還需要仰賴他們的支持,她自然不能得罪,只能盡量穩住。
可她又需要表明自己的立場,畢竟這些人都是於國家無功之人,哪怕打著洛太後的旗號,也是沒什麽資格讓她堂堂一國之君相迎的。
在迎與不迎的問題上,拓跋笙與上官琦、高淵等幾位大臣討論了整整一個上午。最後決定,只出宮門迎接太後。
雖然她始終知道,自己在什麽時候該做什麽事情,但眼看著洛太後喜滋滋的回宮,拓跋笙心裏確實很不爽。
此戰之後,洛氏的勢力非但沒有絲毫減弱,反而洛家軍在洛氏兄弟的帶領下立了大功;而洛太後又在出逃的過程中,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比之以前,洛氏一黨在朝中,卻更是強盛了不少。
洛太後這邊的煩心事還沒過去,景王那邊又遞來奏折。
要求拓跋笙加強江北沿岸的軍事防禦,他擔心南朝劉禦會趁大魏內戰之後,國力虛耗之際,大舉進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英王一死,叛軍的軍心便也失了大半。
堯城那邊,左信一鼓作氣,將城外叛軍擊敗。英王的東路大軍,損傷慘重,銳氣盡失。
京城西城門這邊,景王對夜晚的偷襲做了詳細而周密的計劃。
午夜時分,洛三千帶領一萬餘人,在夜色的掩護下,突襲敵軍成功。
由於當時拓跋簡也同樣收到英王身死的消息,整個人沈浸在巨大的震撼和悲痛中。所以,對與洛三千的突襲,他竟是毫無防範。
隨著叛軍東路和西路人馬的相繼潰敗,歷時兩個多月的叛亂,到此便也接近尾聲。
只是,拓跋簡帶領殘部逃脫。接下來的追逃任務,自然是落在了洛三千的身上。
而此一戰,國力損耗近半,遭受戰亂的許多地區,又回到了立國之初,百廢待興的狀態。
所以,朝中隨後的大事件,便是安撫民心,圖謀建設。
拓跋笙回宮那日,留守在京城的居民,以及還未來得及從京城回歸的牡丹城百姓,早早的等候在了道路兩旁。
四萬名威武的禦羽軍隊伍,護送著拓跋笙的聖駕,自西城門繞到皇城南門。
長長的隊伍,在同樣看不到盡頭的夾道的百姓們之間緩緩走過。
拓跋笙騎在她的棗紅馬上,身上的金甲玄衣,在日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她器宇軒昂,英姿筆挺,所到之處,百姓們相繼跪拜,山呼萬歲。
朝野內外一片歡呼,然而誰也沒有去註意景王緊鎖的眉頭。
此次平叛,看似大獲成功,可一個關鍵人物的逃脫,卻讓景王犀利的嗅到了潛在的危險。
易沈浮,自平叛之初到如今,他仿佛不存在一般,三路大軍皆看不到他的身影。
然而,只有景王知道,此次英王叛亂,除了洛太後的幕後挑撥之外,還有易沈浮的推波助瀾。
易沈浮並非真正的效忠英王,他所效忠的,是南朝劉禦。
近兩年,南朝政局趨於穩定,劉禦便又生出了北上之心。
然而,近十年來,大魏養精蓄銳,國富民安。劉禦自然知道,貿然出兵伐魏,恐不能取勝。易沈浮自歸附於南朝,便一直為其圖謀。
周圍的百姓熱烈歡呼,這是一個舉國歡慶的日子。景王坐在一輛馬車上,跟隨著拓跋笙的聖駕往宮內走。
景王雖心中隱憂,也只能埋在自己的心底。
關於易沈浮,他不能借助於朝廷的力量。
因為他能夠看得出,拓跋笙在對待天闕閣的事情上,與先帝的態度一模一樣。都是將之視為洪水猛獸,除之而後快。
為此,天闕閣的事,只能天闕閣內部的人來解決。他早就已經以天闕閣閣主的身份,向閣內的密探們,發布了閣主之令。
找出易沈浮,將其與手下的分裂者清除。
此次內戰,大魏國力自相消耗,正好給了南朝可乘之機。
回到皇宮的千秋萬歲殿,文官武將各站一片。
他們都是在此次平叛中立下汗馬功勞的人。
侍中高淵以及京兆尹周匡,雖然沒有陣前殺敵,但他們二人極力維護京城秩序。在拓跋笙禦駕期間,將京城治理的井井有條,自然是大功一件。
尤其讓拓跋笙訝異的是,禦史中丞上官琦,竟然也留守在京中。
當初拓跋笙與洛太後爭權,他便是只顧著自己韜光養晦,保持沈默。
本以為,京城報危,他會隨著洛太後的鑾駕逃跑,卻沒有想到,不僅他留了下來,也將一家老小全部滯留京城。
他本人更是焚膏繼晷,政行令出,在朝中穩固大局。
雖然朝堂內的大臣少了一半,且有不少新的面孔,但拓跋笙看著,卻是甚為養眼。
沒有了洛家的勢力,這樣的朝堂多好。
拓跋笙一高興,便覺得今日應該論功行賞。
此次平叛,首功應該算是景王的。然而他畢竟是囚徒身份,再送到牢裏也不合適,只能先恢覆了他的親王爵位,並賜給他府邸,讓他始終在自己的眼皮子地下。
洛氏兄弟的功績自不必說,拓跋笙當場拜洛九天為尚書仆射,封洛三千為驃騎將軍。
然而左信卻是頗為令拓跋笙頭疼。
他功過參半,雖然斬殺了英王,守住了京城的東大門,但前期卻損失了朝中三十幾萬大軍。拓跋笙準備不予以他任何職位上的提升,繼續做他的中郎將。
這個結果讓左信多少有些失落,卻領旨謝恩,也默默接受了。
京兆府尹周匡,提拔為吏部尚書,掌管官員的選撥、任免。
而京兆府尹之職,拓跋笙則破格提拔了臨春園總管,修齊。
另外,原豫州四海郡郡守鄭良,則任命為豫州刺史,全力修覆豫州民生。
金湯將軍楊顧,不升不降,繼續做他的裕平候。
其餘文武官員,各自行賞不論。
然而還有一件事,拓跋笙雖然極力忽略,卻也不得不面對。
那便是對逃離京城的洛太後,下旨迎回的問題。
論功行賞的第二日,已隨洛太後出逃至平安城的世家勳貴們,便派快馬遞來了折子。要求拓跋笙尊崇孝道禮儀,親自出京城,迎太後回宮。
親自出城迎接是不可能的,她本就不想洛太後回來,怎會給她去撐場面?
可那些世家勳貴的面子,她卻又不能不給。雖然這些人在京城最為危急的時刻,灰溜溜的逃了,但人家必定是實力龐大的世家大族。接下來的民生建設,還需要仰賴他們的支持,她自然不能得罪,只能盡量穩住。
可她又需要表明自己的立場,畢竟這些人都是於國家無功之人,哪怕打著洛太後的旗號,也是沒什麽資格讓她堂堂一國之君相迎的。
在迎與不迎的問題上,拓跋笙與上官琦、高淵等幾位大臣討論了整整一個上午。最後決定,只出宮門迎接太後。
雖然她始終知道,自己在什麽時候該做什麽事情,但眼看著洛太後喜滋滋的回宮,拓跋笙心裏確實很不爽。
此戰之後,洛氏的勢力非但沒有絲毫減弱,反而洛家軍在洛氏兄弟的帶領下立了大功;而洛太後又在出逃的過程中,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比之以前,洛氏一黨在朝中,卻更是強盛了不少。
洛太後這邊的煩心事還沒過去,景王那邊又遞來奏折。
要求拓跋笙加強江北沿岸的軍事防禦,他擔心南朝劉禦會趁大魏內戰之後,國力虛耗之際,大舉進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