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 10 章
淩冬和李沐雨留在小會議廳收拾會場,林夏和陸鳴一起把設備送回宣傳部,之後四人在燒烤攤會合。
接著便是兩天的魔鬼拍攝。三人經過籌備會的磨合,分工明確,默契度也上來了,進度十分可觀。
陸鳴還真從C城電視臺叫來了幫手,雖然是個實習生,但基本操作都會。有了雙機位,近遠景、正側面同時進行,拍攝效率直接提高一倍。
林夏主要負責對接拍攝對象,指導她們如何在鏡頭前展現自己,同時以記者身份主導采訪部分。
淩冬則是現場導演加場務,安排行程、場景布置、道具準備、衣食住行等等全是他。
三人各司其職,竟真的只用了兩天時間就拍完了特困生專題的大部分鏡頭,剩下的等初步剪輯完成再補拍。
林夏為每個特困生作了定位,劉娜的關鍵詞是“勤工儉學”,林一諾的關鍵詞是“刻苦”,羅浩的是“專註”。因此,劉娜的鏡頭主要是她在食堂以及其他地方打工的畫面,林一諾的場景多集中在圖書館和教室,羅浩則以播音主持專業為基底拍了他在錄音室練習、在校廣播站工作的鏡頭。最後結束語的部分,三人在林夏的指導下交出了120分的答卷。
劉娜在打工的奶茶店裏,透過玻璃窗望向天空:“我想去的地方,那裏有山河大海、天高地闊,我想用腳去丈量、用筆去記錄、用身心去感受。”
林一諾在校廣場上,視線穿過象牙塔的校門看著外面的車水馬龍:“我想去的地方,那裏有高樓大廈、滿城繁華,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想要的生活。”
羅浩在校廣播站的播音室裏,他的聲音通過廣播傳到了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我想去的地方,那裏有一個錄音室,有全世界最好聽的聲音——我的聲音,希望你能聽見。”
羅浩為了完成好這段拍攝,竟真的構思了一期廣播節目,還用這段話做了收尾。其真情實意令三位主創動容,陸鳴每次剪輯到這裏都忍不住再看一遍,感受那電腦屏幕根本盛不下的真摯和深情。
這段鏡頭後來也成為了《聽見你的聲音》欄目宣傳片的壓軸畫面。《我想去的地方》在當年大學生優秀短片獲獎現場,主辦方播放的就是三人結束語的部分,當時的頒獎詞是這麽說的:“《我想去的地方》,聚焦於特困生學習生活的點滴,卻不僅僅止步於同情,展示他們的困苦和不易,而是將鏡頭對準他們內心的渴望,讓大家看到在困難家境裏仍然懷揣夢想拼搏努力的韌勁。他們出生貧苦,卻沒有被現實打敗;他們成長在微小的一隅,卻向往著那些想去的地方,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嶄新的未來。借由該片的首播平臺——C大電視臺《聽見你的聲音》欄目,我們真的聽到了他們內心的聲音。”
然而拍攝該作時的三人,對於大一新生拍攝的專題片獲得全國大學生優秀短片作品殊榮這樣的事情,是想都不敢想的。他們的目標只是奪得C大電視臺今年招新的30個名額中的3個,十分之一的概率。因此周末的兩天魔鬼行程一結束,他們就立即將重心轉移到了優秀畢業生專題片。
拍攝時間是下個周末。為了加快進度,三人先定了一個最簡單拍攝構思,定好各個分鏡的場景、基本人物、拍攝時間。淩冬以此為依據立即去找三名優秀畢業生商議,定下了拍攝場地和時間。
林夏則專註於腳本撰寫,這次她沒法一天出了,淩冬給材料極多,光消化資料都花了大半天時間。
陸鳴更忙,一邊是特困生專題片的剪輯,一邊是優秀畢業生的拍攝準備,日日秉燈夜燭,恨不能一天有48小時。
林夏給優秀畢業生專題片取的片名是《出發》。靈感來自張澤的日記。林夏在群裏問三個拍攝對象有沒有自我介紹、個人自傳一類的文字資料,林可瑤和陳珂發的都是一個文檔,只有張澤在第二天親自給林夏送來了一本厚厚的日記,是他在大學四年裏寫的。
張澤在獲評優秀畢業生的那天這樣寫道:“我相信,優秀畢業生只是我的一個開始。我將從這裏出發,去見識更廣闊的天地,用自己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片名自然也是隨著腳本一起通過。但凡出自林夏筆下的腳本,片名根本無法動搖,因為她的整個腳本都會圍繞片名進行展開。在林夏的腳本裏,片名既是專題片之樹的土壤和起點,也是指引它成長的天空和方向。從這個層面來說,林夏的腳本渾然天成,核心無法撼動。
一個月後,C大電視臺招新的專題片大賽轟轟烈烈落下帷幕。得分最高的是《出發》,大家一致認為該片的主題、鏡頭語言、旁白配音等等都無可挑剔。《我想去的地方》排在第五名,電視臺給出的理由是“主題有些沈重”,最終沒有獲得在《聽見你的聲音》欄目播出的機會。
而讓《我想去的地方》重新進入大眾視野的人是宣傳部的徐安然。她在征得三位主創和校方同意的情況下,在C大嗶哩嗶哩官方號上發了《我想去的地方》結束語的部分。廣大網友被這一段深深震撼,紛紛評論和私信求完整版。C大電視臺見呼聲很高,便破例在《聽見你的聲音》欄目上發了《我想去的地方》,並在嗶哩嗶哩片段視頻評論區置頂了完整版鏈接。此後該片一路高歌,最終殺入全國大學生優秀短片頒獎現場,成為《聽見你的聲音》欄目創立以來最受歡迎的專題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淩冬和李沐雨留在小會議廳收拾會場,林夏和陸鳴一起把設備送回宣傳部,之後四人在燒烤攤會合。
接著便是兩天的魔鬼拍攝。三人經過籌備會的磨合,分工明確,默契度也上來了,進度十分可觀。
陸鳴還真從C城電視臺叫來了幫手,雖然是個實習生,但基本操作都會。有了雙機位,近遠景、正側面同時進行,拍攝效率直接提高一倍。
林夏主要負責對接拍攝對象,指導她們如何在鏡頭前展現自己,同時以記者身份主導采訪部分。
淩冬則是現場導演加場務,安排行程、場景布置、道具準備、衣食住行等等全是他。
三人各司其職,竟真的只用了兩天時間就拍完了特困生專題的大部分鏡頭,剩下的等初步剪輯完成再補拍。
林夏為每個特困生作了定位,劉娜的關鍵詞是“勤工儉學”,林一諾的關鍵詞是“刻苦”,羅浩的是“專註”。因此,劉娜的鏡頭主要是她在食堂以及其他地方打工的畫面,林一諾的場景多集中在圖書館和教室,羅浩則以播音主持專業為基底拍了他在錄音室練習、在校廣播站工作的鏡頭。最後結束語的部分,三人在林夏的指導下交出了120分的答卷。
劉娜在打工的奶茶店裏,透過玻璃窗望向天空:“我想去的地方,那裏有山河大海、天高地闊,我想用腳去丈量、用筆去記錄、用身心去感受。”
林一諾在校廣場上,視線穿過象牙塔的校門看著外面的車水馬龍:“我想去的地方,那裏有高樓大廈、滿城繁華,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想要的生活。”
羅浩在校廣播站的播音室裏,他的聲音通過廣播傳到了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我想去的地方,那裏有一個錄音室,有全世界最好聽的聲音——我的聲音,希望你能聽見。”
羅浩為了完成好這段拍攝,竟真的構思了一期廣播節目,還用這段話做了收尾。其真情實意令三位主創動容,陸鳴每次剪輯到這裏都忍不住再看一遍,感受那電腦屏幕根本盛不下的真摯和深情。
這段鏡頭後來也成為了《聽見你的聲音》欄目宣傳片的壓軸畫面。《我想去的地方》在當年大學生優秀短片獲獎現場,主辦方播放的就是三人結束語的部分,當時的頒獎詞是這麽說的:“《我想去的地方》,聚焦於特困生學習生活的點滴,卻不僅僅止步於同情,展示他們的困苦和不易,而是將鏡頭對準他們內心的渴望,讓大家看到在困難家境裏仍然懷揣夢想拼搏努力的韌勁。他們出生貧苦,卻沒有被現實打敗;他們成長在微小的一隅,卻向往著那些想去的地方,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嶄新的未來。借由該片的首播平臺——C大電視臺《聽見你的聲音》欄目,我們真的聽到了他們內心的聲音。”
然而拍攝該作時的三人,對於大一新生拍攝的專題片獲得全國大學生優秀短片作品殊榮這樣的事情,是想都不敢想的。他們的目標只是奪得C大電視臺今年招新的30個名額中的3個,十分之一的概率。因此周末的兩天魔鬼行程一結束,他們就立即將重心轉移到了優秀畢業生專題片。
拍攝時間是下個周末。為了加快進度,三人先定了一個最簡單拍攝構思,定好各個分鏡的場景、基本人物、拍攝時間。淩冬以此為依據立即去找三名優秀畢業生商議,定下了拍攝場地和時間。
林夏則專註於腳本撰寫,這次她沒法一天出了,淩冬給材料極多,光消化資料都花了大半天時間。
陸鳴更忙,一邊是特困生專題片的剪輯,一邊是優秀畢業生的拍攝準備,日日秉燈夜燭,恨不能一天有48小時。
林夏給優秀畢業生專題片取的片名是《出發》。靈感來自張澤的日記。林夏在群裏問三個拍攝對象有沒有自我介紹、個人自傳一類的文字資料,林可瑤和陳珂發的都是一個文檔,只有張澤在第二天親自給林夏送來了一本厚厚的日記,是他在大學四年裏寫的。
張澤在獲評優秀畢業生的那天這樣寫道:“我相信,優秀畢業生只是我的一個開始。我將從這裏出發,去見識更廣闊的天地,用自己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片名自然也是隨著腳本一起通過。但凡出自林夏筆下的腳本,片名根本無法動搖,因為她的整個腳本都會圍繞片名進行展開。在林夏的腳本裏,片名既是專題片之樹的土壤和起點,也是指引它成長的天空和方向。從這個層面來說,林夏的腳本渾然天成,核心無法撼動。
一個月後,C大電視臺招新的專題片大賽轟轟烈烈落下帷幕。得分最高的是《出發》,大家一致認為該片的主題、鏡頭語言、旁白配音等等都無可挑剔。《我想去的地方》排在第五名,電視臺給出的理由是“主題有些沈重”,最終沒有獲得在《聽見你的聲音》欄目播出的機會。
而讓《我想去的地方》重新進入大眾視野的人是宣傳部的徐安然。她在征得三位主創和校方同意的情況下,在C大嗶哩嗶哩官方號上發了《我想去的地方》結束語的部分。廣大網友被這一段深深震撼,紛紛評論和私信求完整版。C大電視臺見呼聲很高,便破例在《聽見你的聲音》欄目上發了《我想去的地方》,並在嗶哩嗶哩片段視頻評論區置頂了完整版鏈接。此後該片一路高歌,最終殺入全國大學生優秀短片頒獎現場,成為《聽見你的聲音》欄目創立以來最受歡迎的專題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