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
關燈
小
中
大
風雲
真不怪秋東瞧不上李顯, 實在是他這皇帝做的過於窩囊,過於沒有自知之明。
當夜秋東便得到消息,數千宮人帶出去, 結果夜裏回宮清點人數才發現足足逃跑了一半兒,李顯覺得事情過於丟人, 並未下旨追究責任,而是匆匆將事情按下。
“由小見大, 三兄已然完全不能把控如今的朝政了。”秋東如是道。
單是這點,就連嘴毒的李賢也生出種恨鐵不成鋼的怒氣:
“外面都傳遍了, 韋氏和武三思關系暧昧, 兩人狼子野心,圖謀不軌,就他還覺得韋氏與他在廬陵相依為命,是天底下頂頂好的女人吶,當真是愚蠢!”
說起此事,秋東也覺得三兄頭上綠的發光。
自打韋氏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的兒子後,兩人可謂狼狽為奸, 關系日益親密。
坊間已然編排出無數二人的風流韻事,昨兒秋東還聽了一嘴, 說是韋氏與武三思在床上衣衫不整的賭博, 三兄下朝後撞見, 興高采烈的幫兩人數錢, 後安樂公主也加入其中, 一家人玩兒的更是開懷!
這種編排都算含蓄的了, 還有那更露骨的, 秋東聽了都嫌耳朵臟。
坊間還有傳言說安樂公主想做第二個阿娘,便攛掇皇帝廢掉她庶出的兄長李重俊, 立她做皇太女。
皇帝雖然疼愛女兒,也知道這種事不能答應。
於是安樂公主直接寫好了詔書,遮掩住詔書內容讓皇帝蓋章。這種事因著以往常發生,因而皇帝想都沒想便蓋好了章。
傳言雖有很多離譜之處,但也能從中窺探出坊間對皇帝奢靡無度的態度。
這些事秋東不會拿出來煩兄長。
不過他不說,不代表李弘和李賢就真的與世隔絕,不曉外間事了,想來二人也沒少聽聞。
李弘悲痛道:
“那韋氏和武三思所圖甚大,三弟遲要在他們手裏吃大虧。”
秋東不以為意,瞇著眼抿了一口茶,滿眼興味道:
“三兄自個兒選的路,爬著也得走完。”
韋氏和武三思以及安樂公主等人的野心膨脹,還不是他自個兒縱出來的?種了苦果,就別想吃甜瓜。
難道李顯在察覺他於朝政掌控上日漸無力時,不能求助身為福王的弟弟嗎?但是李顯沒有。
說明李顯寧肯讓妻女和外戚把持朝政,也不願相信他。
路是李顯自己選的。
李弘問他:
“你還是不打算插手嗎?”
秋東笑著搖頭,一指圍著大嫂給她表演花拳繡腿的李百歲,緩聲道:
“還不是時候。”
他可以插手,然後呢?
他能給大唐拿出一個合適的好皇帝嗎?他不能。
何況好皇帝遇不到好年景也是白搭,太平盛世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再等等吧。”秋東說。
這一等,便等到太子李重俊終於受不了妹妹安樂公主整日對他的太子之位虎視眈眈,帶著三百多羽林軍,殺死武三思和安樂公主的丈夫武崇訓父子。*
緊接著,他決定效仿當年的神龍政變,帶人攻入大明宮,想一舉殺掉韋皇後和安樂公主。
奈何想法太過簡單,沒有掌握神龍政變的精髓,行事過於沖動。大明宮的布防之嚴密,沒人與他們裏應外合,是絕對攻不到紫宸殿的。
敵眾吾寡,李重俊被殺。*
韋皇後向來不是省油的燈,借機誣陷宰相魏元忠於太子李重俊早就暗中勾結,直接將魏元忠貶出長安城。
魏元忠是帶頭反對韋皇後擅權之人,沒了魏元忠,韋皇後直接開啟了獨攬大權,賣官鬻爵,大肆斂財之路。
而皇帝李顯對這一切,說是無能為力也好,說是視而不見也罷,總歸沈浸在奢靡享樂中,不曾多說一句。
安樂公主見狀,順勢與宰相宗楚客趁機陷害李旦與太平公主。
她的做法簡單粗暴,效仿阿娘韋皇後的做法,告訴阿耶李旦,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與廢太子李重俊乃是同謀。
李旦疑神疑鬼,覺得阿弟阿妹此前多番瞧他不起,能做出聯合他兒子殺死他的事,又不敢妄下結論,於是讓禦史中丞蕭至忠去調查此時。
蕭至忠對弄權的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厭惡至極,想起此前拜訪福王殿下時,福王誇讚他乃“大唐之忠臣也”。
當即熱血上湧,哭諫道:
“陛下富有四海,卻容不下一弟一妹,而讓人羅織罪名加以殘害嗎?相王昔為皇嗣,在則天皇後面前數日不食,請求將天下讓於陛下,其德行天下皆知,陛下怎能懷疑於他。”*
李顯被說中心事,心下惱羞成怒,又不好表現出來,當下氣哄哄的將人趕出去,事後卻也不好再追究太平和李旦與李重俊一起謀反之事。
改日,蕭至忠府上收到了福王府送去的兩筐瓜果。
蕭至忠當即感受到了來自福王殿下的肯定,越發堅定的認為他的做法絕對正確。
打從心底更加厭惡韋皇後與安樂公主等人。
接下來的事便一發不可收拾,快的讓人眼花繚亂。
除了當事人,日後的史書上,也留下了許多謎團。
景龍四年六月壬午日,從宮中傳出消息,皇帝李顯駕崩,終年55歲。*
甲申,梓宮遷禦太極殿,集百官,發喪,謚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廟號中宗,葬於定陵。皇後臨朝攝政,赦天下。*
皇帝去的實在突然,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在此之前,皇帝整日沈迷享樂,不思進取,瞧著便是禍害遺千年的樣子,誰能料到他會突然來個大的?
他在世時,太子李重俊謀反被殺,如今連個正經太子都沒立下。
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謀草遺制,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皇後知政事,相王旦參謀政事。*
扶持將將十六歲的溫王李重茂為皇帝,改元唐隆,這一點韋太後是沒有意見的。
但讓相王李旦輔政,韋太後萬萬不會同意,相王身份敏感,做過皇帝,讓這樣一個人輔政,除非她是傻了,只想安心在後宮做個任人擺布的聽話傀儡。
顯然她不是。
於是,宗楚客私底下秘密對大臣韋溫道:
“相王輔政,於理非宜;且於皇後,嫂叔不通問,聽朝之際,何以為禮?”*
韋皇後如今成了皇太後。
皇太後當政,所有人都明白,她想效仿武皇後臨朝攝政。
當然她也這麽做了。
當天,便有宗楚客與太常卿武延秀、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及諸韋共勸韋後,遵武後故事。*
同時,南北衛軍、臺閣要司皆以韋氏子弟領之,廣聚黨眾,中外連結,所有人都在勸韋太後臨朝稱制。*
韋太後將婆母武後當年登基的招數,也算是學到了精髓,暗中命楚客秘密上書,稱引圖讖,謂韋氏宜革唐命。*
宜革唐命,可不就是要她韋氏取唐而代之嘛!
朝臣聽聞後,牙齒發酸。
腦子裏不由的想,老李家祖墳上的風水是不是哪裏有問題?
要不然這老李家的媳婦兒,一個二個的,都想取老家的江山而代之。
這哪裏是娶媳婦兒,簡直是娶喪門星吶!
既然韋太後有了取唐而代之的想法,那身為李唐子孫的皇帝李重茂,就顯得很多餘了。
反正不是她生的,殺起來丁點兒不手軟,連一絲猶豫都沒有。
不過韋太後發現,除掉皇帝後,她登基路上還有兩個攔路虎,一為太平公主李道安,二為相王李旦。
是以暫壓下除掉皇帝李重茂的念頭,轉而專心對付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
她連夜與女兒安樂公主,親信韋溫密謀,琢磨除掉二人的法子。
太平和李旦也不是傻子,兩人這些年在權力場上打滾兒,風風雨雨甚麽沒見過?
心知韋太後想除去他們的決心,勢必不會引頸就戮。
李旦身份敏感,被人盯著不好行動,於是命他兒子臨淄王李隆基,在京中招攬人手,暗中與太平公主聯手,反抗韋太後,匡扶李唐江山。
同時,兵部侍郎崔日用原本是韋太後一黨,得知了韋太後的謀劃,害怕將來禍及自身,秘密叫寶昌寺僧人普潤將韋太後的謀劃告訴李隆基,勸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先發制人,搶先對韋太後發難。*
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湊在一起,商議過後,認為崔日用所言可信。
但是李隆基並不打算將他的全部計劃,尤其是秘密發動宮變一事告訴阿耶李旦。
他對姑姑太平公主和親信劉幽求、葛福順等人道:
“我曹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歸於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今啟而見從,則王預危事;不從,將敗大計。”
意思很簡單,政變成功,自然萬事大吉,若不成也是他們的錯,不會累及阿耶。
太平公主等人認可他的想法,老李家不能一次性全部折在這裏。
因而,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公主之子,衛尉卿薛崇暕、苑總監贛人鐘紹京、尚衣奏禦王崇曄、前朝邑尉劉幽求、利仁府折沖麻嗣宗謀先事誅之。*
為了提升士氣,李隆基在動員將士時,告訴眾人:
“韋後鴆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馬鞭以上皆斬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
雖然他們殺死了韋太後和安樂公主及其黨羽,但事後依然將韋太後與安樂公主以禮葬之。
可見李隆基本人也很清楚,皇帝的死就是一場意外,或許是與祖父高宗陛下同樣的疾病,亦或者甚麽誰都說不清的原因,總歸不可能是韋太後給他下的毒。
原因也很簡單,皇帝死的太過倉促,對韋太後而言也是措手不及,她完全沒有提前做好準備,一切都顯得很慌亂。
最起碼,他們沒有明確證據能證明皇帝是死於毒殺。
從李顯駕崩,到韋太後被殺,前後不過半月時間。
韋太後已死,李隆基當即便迎阿耶進宮,輔佐少帝。
相王李旦順勢,攜帶少帝李重茂,登上安福門,安撫城中被嚇壞了的百姓。
李重茂經歷這些時日的變故,擔驚受怕,見此場景,便知他這傀儡皇帝也是做不成的。
因為彼時,叔父的統率萬騎禁軍,徹底控制了大明宮內外。彼時的大明宮,叔父李旦絕對是說一不二的那個。
既然堂兄李隆基打出了“誅諸韋以覆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他還是識時務點,把皇位主動讓給叔父李旦吧。
但事情還要辦的漂亮點,他不能大喇喇的對叔父說——侄兒把皇位讓給您吧,這對叔父日後在史書上的名聲不好。
於是他找到姑姑太平公主,對她道:
“侄兒自知才疏學淺,又無知人善任之能,若能做個閑散王爺最好不過,皇帝之位職責太重,非侄兒肩膀可擔得起,硬要侄兒忝居高位,是禍非福吶。
侄兒瞧著相王叔父有大才,叔父又與阿耶一母同胞,同為高宗陛下親子,皇帝之位非叔父莫屬。”
太平公主神色覆雜的看了這個侄兒一眼,拍拍他肩膀,道了一句:
“歹竹出好筍,你比你阿耶強。”
最起碼在識時務這一點上,比三兄強了百倍不止。
於是,癸卯,太平公主傳少帝命:
“皇帝欲以此位讓叔父,可乎?”*
相王推辭。
朝臣劉幽道:
“國家多難,皇帝仁孝,追蹤堯、舜,誠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愛尤厚矣。”*
李旦推辭,但他兒子們可不會推辭。
如今局勢,這天下舍阿耶其誰?
李隆基和兄長李成器也幫著姑姑極力勸說,李旦終於答應,接受了侄兒李重茂的讓位。
六月甲辰日 ,李旦在太極殿登基,第二次即位為帝。他登上承天門,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景雲,覆封李重茂為溫王。*
李旦人生第二回做皇帝,謹慎了許多。
在面對究竟要立誰做太子一事上,猶豫不決。
按理來講,應該立嫡長子李成器為太子。他們老李家自從玄武門之變後,對長子繼承制便有一種可怕的偏執和堅持。
從阿耶在世時便這樣,便是韋太後執政那半月時間,也沒想越過這條。
奈何長子李成器,在弟弟李隆基面前實在顯得過於氣弱。李隆基在助他登基一事上立了大功,他擔心此刻立長子李成器為太子,將來李隆基心有不忿,埋下禍根。
李成器正是看出這點,主動對阿耶道:
“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茍違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
他主動推辭了太子之位,李旦感動異常,越發心疼打從生下來便陪著他和劉氏一起幽禁宮中,後又在白馬寺吃齋念佛的長子。
因而更加猶豫不決。
後來朝臣劉幽道:
“臣聞除天下之禍者,當享天下之福。平王李隆基拯社稷之危,求君親之難,論功莫大,語德最賢,無可疑者。”
劉幽作為此次扶持李旦登基的大功臣,他這樣說,便代表了下面大部分朝臣也這般想。
李旦看清了這點,知道朝臣們是支持兒子李隆基做太子的,心裏長嘆口氣,為長子李成器感到惋惜。
丁未,立平王隆基為太子。
一切看似風平浪靜。
然而如今食邑一萬兩千戶的太平,坐在福王府的聽風樓,對秋東道:
“太子真是越發放肆,待吾這姑姑絲毫不顯尊敬!”
秋東不置可否,只說:
“阿姐終究是長大了。”
感受到權勢滋味的美妙,開始想法子主動伸手要權力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真不怪秋東瞧不上李顯, 實在是他這皇帝做的過於窩囊,過於沒有自知之明。
當夜秋東便得到消息,數千宮人帶出去, 結果夜裏回宮清點人數才發現足足逃跑了一半兒,李顯覺得事情過於丟人, 並未下旨追究責任,而是匆匆將事情按下。
“由小見大, 三兄已然完全不能把控如今的朝政了。”秋東如是道。
單是這點,就連嘴毒的李賢也生出種恨鐵不成鋼的怒氣:
“外面都傳遍了, 韋氏和武三思關系暧昧, 兩人狼子野心,圖謀不軌,就他還覺得韋氏與他在廬陵相依為命,是天底下頂頂好的女人吶,當真是愚蠢!”
說起此事,秋東也覺得三兄頭上綠的發光。
自打韋氏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的兒子後,兩人可謂狼狽為奸, 關系日益親密。
坊間已然編排出無數二人的風流韻事,昨兒秋東還聽了一嘴, 說是韋氏與武三思在床上衣衫不整的賭博, 三兄下朝後撞見, 興高采烈的幫兩人數錢, 後安樂公主也加入其中, 一家人玩兒的更是開懷!
這種編排都算含蓄的了, 還有那更露骨的, 秋東聽了都嫌耳朵臟。
坊間還有傳言說安樂公主想做第二個阿娘,便攛掇皇帝廢掉她庶出的兄長李重俊, 立她做皇太女。
皇帝雖然疼愛女兒,也知道這種事不能答應。
於是安樂公主直接寫好了詔書,遮掩住詔書內容讓皇帝蓋章。這種事因著以往常發生,因而皇帝想都沒想便蓋好了章。
傳言雖有很多離譜之處,但也能從中窺探出坊間對皇帝奢靡無度的態度。
這些事秋東不會拿出來煩兄長。
不過他不說,不代表李弘和李賢就真的與世隔絕,不曉外間事了,想來二人也沒少聽聞。
李弘悲痛道:
“那韋氏和武三思所圖甚大,三弟遲要在他們手裏吃大虧。”
秋東不以為意,瞇著眼抿了一口茶,滿眼興味道:
“三兄自個兒選的路,爬著也得走完。”
韋氏和武三思以及安樂公主等人的野心膨脹,還不是他自個兒縱出來的?種了苦果,就別想吃甜瓜。
難道李顯在察覺他於朝政掌控上日漸無力時,不能求助身為福王的弟弟嗎?但是李顯沒有。
說明李顯寧肯讓妻女和外戚把持朝政,也不願相信他。
路是李顯自己選的。
李弘問他:
“你還是不打算插手嗎?”
秋東笑著搖頭,一指圍著大嫂給她表演花拳繡腿的李百歲,緩聲道:
“還不是時候。”
他可以插手,然後呢?
他能給大唐拿出一個合適的好皇帝嗎?他不能。
何況好皇帝遇不到好年景也是白搭,太平盛世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再等等吧。”秋東說。
這一等,便等到太子李重俊終於受不了妹妹安樂公主整日對他的太子之位虎視眈眈,帶著三百多羽林軍,殺死武三思和安樂公主的丈夫武崇訓父子。*
緊接著,他決定效仿當年的神龍政變,帶人攻入大明宮,想一舉殺掉韋皇後和安樂公主。
奈何想法太過簡單,沒有掌握神龍政變的精髓,行事過於沖動。大明宮的布防之嚴密,沒人與他們裏應外合,是絕對攻不到紫宸殿的。
敵眾吾寡,李重俊被殺。*
韋皇後向來不是省油的燈,借機誣陷宰相魏元忠於太子李重俊早就暗中勾結,直接將魏元忠貶出長安城。
魏元忠是帶頭反對韋皇後擅權之人,沒了魏元忠,韋皇後直接開啟了獨攬大權,賣官鬻爵,大肆斂財之路。
而皇帝李顯對這一切,說是無能為力也好,說是視而不見也罷,總歸沈浸在奢靡享樂中,不曾多說一句。
安樂公主見狀,順勢與宰相宗楚客趁機陷害李旦與太平公主。
她的做法簡單粗暴,效仿阿娘韋皇後的做法,告訴阿耶李旦,太平公主與相王李旦與廢太子李重俊乃是同謀。
李旦疑神疑鬼,覺得阿弟阿妹此前多番瞧他不起,能做出聯合他兒子殺死他的事,又不敢妄下結論,於是讓禦史中丞蕭至忠去調查此時。
蕭至忠對弄權的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厭惡至極,想起此前拜訪福王殿下時,福王誇讚他乃“大唐之忠臣也”。
當即熱血上湧,哭諫道:
“陛下富有四海,卻容不下一弟一妹,而讓人羅織罪名加以殘害嗎?相王昔為皇嗣,在則天皇後面前數日不食,請求將天下讓於陛下,其德行天下皆知,陛下怎能懷疑於他。”*
李顯被說中心事,心下惱羞成怒,又不好表現出來,當下氣哄哄的將人趕出去,事後卻也不好再追究太平和李旦與李重俊一起謀反之事。
改日,蕭至忠府上收到了福王府送去的兩筐瓜果。
蕭至忠當即感受到了來自福王殿下的肯定,越發堅定的認為他的做法絕對正確。
打從心底更加厭惡韋皇後與安樂公主等人。
接下來的事便一發不可收拾,快的讓人眼花繚亂。
除了當事人,日後的史書上,也留下了許多謎團。
景龍四年六月壬午日,從宮中傳出消息,皇帝李顯駕崩,終年55歲。*
甲申,梓宮遷禦太極殿,集百官,發喪,謚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廟號中宗,葬於定陵。皇後臨朝攝政,赦天下。*
皇帝去的實在突然,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在此之前,皇帝整日沈迷享樂,不思進取,瞧著便是禍害遺千年的樣子,誰能料到他會突然來個大的?
他在世時,太子李重俊謀反被殺,如今連個正經太子都沒立下。
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謀草遺制,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皇後知政事,相王旦參謀政事。*
扶持將將十六歲的溫王李重茂為皇帝,改元唐隆,這一點韋太後是沒有意見的。
但讓相王李旦輔政,韋太後萬萬不會同意,相王身份敏感,做過皇帝,讓這樣一個人輔政,除非她是傻了,只想安心在後宮做個任人擺布的聽話傀儡。
顯然她不是。
於是,宗楚客私底下秘密對大臣韋溫道:
“相王輔政,於理非宜;且於皇後,嫂叔不通問,聽朝之際,何以為禮?”*
韋皇後如今成了皇太後。
皇太後當政,所有人都明白,她想效仿武皇後臨朝攝政。
當然她也這麽做了。
當天,便有宗楚客與太常卿武延秀、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及諸韋共勸韋後,遵武後故事。*
同時,南北衛軍、臺閣要司皆以韋氏子弟領之,廣聚黨眾,中外連結,所有人都在勸韋太後臨朝稱制。*
韋太後將婆母武後當年登基的招數,也算是學到了精髓,暗中命楚客秘密上書,稱引圖讖,謂韋氏宜革唐命。*
宜革唐命,可不就是要她韋氏取唐而代之嘛!
朝臣聽聞後,牙齒發酸。
腦子裏不由的想,老李家祖墳上的風水是不是哪裏有問題?
要不然這老李家的媳婦兒,一個二個的,都想取老家的江山而代之。
這哪裏是娶媳婦兒,簡直是娶喪門星吶!
既然韋太後有了取唐而代之的想法,那身為李唐子孫的皇帝李重茂,就顯得很多餘了。
反正不是她生的,殺起來丁點兒不手軟,連一絲猶豫都沒有。
不過韋太後發現,除掉皇帝後,她登基路上還有兩個攔路虎,一為太平公主李道安,二為相王李旦。
是以暫壓下除掉皇帝李重茂的念頭,轉而專心對付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
她連夜與女兒安樂公主,親信韋溫密謀,琢磨除掉二人的法子。
太平和李旦也不是傻子,兩人這些年在權力場上打滾兒,風風雨雨甚麽沒見過?
心知韋太後想除去他們的決心,勢必不會引頸就戮。
李旦身份敏感,被人盯著不好行動,於是命他兒子臨淄王李隆基,在京中招攬人手,暗中與太平公主聯手,反抗韋太後,匡扶李唐江山。
同時,兵部侍郎崔日用原本是韋太後一黨,得知了韋太後的謀劃,害怕將來禍及自身,秘密叫寶昌寺僧人普潤將韋太後的謀劃告訴李隆基,勸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先發制人,搶先對韋太後發難。*
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湊在一起,商議過後,認為崔日用所言可信。
但是李隆基並不打算將他的全部計劃,尤其是秘密發動宮變一事告訴阿耶李旦。
他對姑姑太平公主和親信劉幽求、葛福順等人道:
“我曹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歸於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今啟而見從,則王預危事;不從,將敗大計。”
意思很簡單,政變成功,自然萬事大吉,若不成也是他們的錯,不會累及阿耶。
太平公主等人認可他的想法,老李家不能一次性全部折在這裏。
因而,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公主之子,衛尉卿薛崇暕、苑總監贛人鐘紹京、尚衣奏禦王崇曄、前朝邑尉劉幽求、利仁府折沖麻嗣宗謀先事誅之。*
為了提升士氣,李隆基在動員將士時,告訴眾人:
“韋後鴆殺先帝,謀危社稷。今夕當共誅諸韋,馬鞭以上皆斬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懷兩端助逆黨者,罪及三族!”*
雖然他們殺死了韋太後和安樂公主及其黨羽,但事後依然將韋太後與安樂公主以禮葬之。
可見李隆基本人也很清楚,皇帝的死就是一場意外,或許是與祖父高宗陛下同樣的疾病,亦或者甚麽誰都說不清的原因,總歸不可能是韋太後給他下的毒。
原因也很簡單,皇帝死的太過倉促,對韋太後而言也是措手不及,她完全沒有提前做好準備,一切都顯得很慌亂。
最起碼,他們沒有明確證據能證明皇帝是死於毒殺。
從李顯駕崩,到韋太後被殺,前後不過半月時間。
韋太後已死,李隆基當即便迎阿耶進宮,輔佐少帝。
相王李旦順勢,攜帶少帝李重茂,登上安福門,安撫城中被嚇壞了的百姓。
李重茂經歷這些時日的變故,擔驚受怕,見此場景,便知他這傀儡皇帝也是做不成的。
因為彼時,叔父的統率萬騎禁軍,徹底控制了大明宮內外。彼時的大明宮,叔父李旦絕對是說一不二的那個。
既然堂兄李隆基打出了“誅諸韋以覆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他還是識時務點,把皇位主動讓給叔父李旦吧。
但事情還要辦的漂亮點,他不能大喇喇的對叔父說——侄兒把皇位讓給您吧,這對叔父日後在史書上的名聲不好。
於是他找到姑姑太平公主,對她道:
“侄兒自知才疏學淺,又無知人善任之能,若能做個閑散王爺最好不過,皇帝之位職責太重,非侄兒肩膀可擔得起,硬要侄兒忝居高位,是禍非福吶。
侄兒瞧著相王叔父有大才,叔父又與阿耶一母同胞,同為高宗陛下親子,皇帝之位非叔父莫屬。”
太平公主神色覆雜的看了這個侄兒一眼,拍拍他肩膀,道了一句:
“歹竹出好筍,你比你阿耶強。”
最起碼在識時務這一點上,比三兄強了百倍不止。
於是,癸卯,太平公主傳少帝命:
“皇帝欲以此位讓叔父,可乎?”*
相王推辭。
朝臣劉幽道:
“國家多難,皇帝仁孝,追蹤堯、舜,誠合至公;相王代之任重,慈愛尤厚矣。”*
李旦推辭,但他兒子們可不會推辭。
如今局勢,這天下舍阿耶其誰?
李隆基和兄長李成器也幫著姑姑極力勸說,李旦終於答應,接受了侄兒李重茂的讓位。
六月甲辰日 ,李旦在太極殿登基,第二次即位為帝。他登上承天門,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景雲,覆封李重茂為溫王。*
李旦人生第二回做皇帝,謹慎了許多。
在面對究竟要立誰做太子一事上,猶豫不決。
按理來講,應該立嫡長子李成器為太子。他們老李家自從玄武門之變後,對長子繼承制便有一種可怕的偏執和堅持。
從阿耶在世時便這樣,便是韋太後執政那半月時間,也沒想越過這條。
奈何長子李成器,在弟弟李隆基面前實在顯得過於氣弱。李隆基在助他登基一事上立了大功,他擔心此刻立長子李成器為太子,將來李隆基心有不忿,埋下禍根。
李成器正是看出這點,主動對阿耶道:
“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茍違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
他主動推辭了太子之位,李旦感動異常,越發心疼打從生下來便陪著他和劉氏一起幽禁宮中,後又在白馬寺吃齋念佛的長子。
因而更加猶豫不決。
後來朝臣劉幽道:
“臣聞除天下之禍者,當享天下之福。平王李隆基拯社稷之危,求君親之難,論功莫大,語德最賢,無可疑者。”
劉幽作為此次扶持李旦登基的大功臣,他這樣說,便代表了下面大部分朝臣也這般想。
李旦看清了這點,知道朝臣們是支持兒子李隆基做太子的,心裏長嘆口氣,為長子李成器感到惋惜。
丁未,立平王隆基為太子。
一切看似風平浪靜。
然而如今食邑一萬兩千戶的太平,坐在福王府的聽風樓,對秋東道:
“太子真是越發放肆,待吾這姑姑絲毫不顯尊敬!”
秋東不置可否,只說:
“阿姐終究是長大了。”
感受到權勢滋味的美妙,開始想法子主動伸手要權力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