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29.第二十九章四合院

關燈
第二十九章 四合院

四合院的歷史沒有碑文的記載,一如它的規矩,有約無字。缺少如寺廟因時間重建的說明和敬畏,蒼桑的變故,與人一樣的老去。

從陳家莊回來,陳家儀破天荒地睡了一個懶覺。早上起來,己是日照窗欞,滿院陽光了。

陳家儀今天的懶覺,是一個疏忽。倘若在平常,做母親的陳老太太是要說的——雖說陳家儀是唯一的女兒。

陳老太太是一家之主,也是民間俗稱的房東。

在邊城的四合院裏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這些規矩是以房東的約束和自律形成。起居有序,禮儀諸事;窗明幾凈,陳無雜亂;食不言,寢不語……如若鄰裏缺少信用,不懂禮義,視親不孝,又無待人寬厚篤敬者,無論如何在四合院裏是不會認同的。

規矩如同村寨的鄉約。不同的是鄉約形成的秩序已走了千年,文字的書寫且掛在村公所或族人的祠堂內。

鄉約的興起見於宋。旨在建立以儒家思想貫穿一脈的鄉治秩序,以自由之意,民主之形,平等之身的要義立於鄉村社治。“德業相助,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達“仁裏”之村自治。

四合院的規矩沒有文字的記載和傳承。規矩的內涵體現在以房東太太的秉承家訓和自我修養的身上。這種修養的風範是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耳濡目染和專門的教化而習得的。意在自家的院落裏守護著一個“倉廩實而後知禮節”的一畝三分地。如若連一畝三分地的祖業都守不住,或者說無一人能守得住,社會的亂世終有一日。

王朝更疊,規矩不變。不變的規矩是道德的延續,如同家族的香火。無字院規不僅得益於四合院內,也廣泛於社會,影響和約束著諸多人的行為準則。

雖然蔣先生端倪國人的陳規陋習,而推廣的新生活運動曾在全國諸地展開,但邊城的民眾沒有把新生活運動這個大雜燴式的東西往深刻裏想,依然故我,難脫秉習之風。往前推至晚清新政就已規定:如不得隨地大小便,違者罰款等諸規。這一從西洋人那裏學來的文明,走了多少年,鄉下人養成的習慣,進了城,難改,還不是我行我素。

新生活運動只是政府的一時喜好和浮躁,極認真地在縣府衙門的官員桌上轟轟烈烈地走上一圈兒,再選幾個點造勢一下,有了樣板,也便於邀功,營造的是公文履行的鬧劇。這樣的事很難根植於民眾之沃土,之後,便沒了下文。自然,這種運動還會繼續演下去。運動,政治者的喜好。治國,卻是敗筆。

一國有法,居家有訓。四合院的規矩雖無字,講的卻是一個“和”字,落地敲出的是人生的一個“勤”字,在“和”與“勤”的背後,支撐著四合院的規矩和社會的倫理道德,而房東太太的“一言九鼎”踐諾著四合院不變的信條。正是這不變的信條,才延續了千年市井文化的一脈。

在四合院裏,每天早起早睡是每一位居住者的必修內務,不管是自家人還是房客。如因秉燭夜游,困了懶覺,房東太太會搬上一把椅子,往滴水檐下一坐,羞得房客或自家媳婦無顏走出屋門倒掉昨夜的尿盆。有時,房東太太也會體諒房客的懶覺,表現出的寬容大度,告誡人生得益於早起,一生將受益無窮。古人不是有“聞雞起舞”一說嗎?這樣的故事流傳甚多,當勉自礪。

陳老太太少些這樣的作派,但對四合院的規矩還是守信如一。有時,陳老太太一高興,就把《朱子家訓》搬出來說道,重覆的多是一些古人持家修身,立業處事之類的話。諸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屋和院的幹凈整潔,心也亮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粒米,莊稼人得掉幾顆汗珠;還有“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等,這些都是居家過日子的必讀。

陳老太太是有些文化的。上過幾年私塾,從《三字經》開始,又《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還有《太上感應篇》,多是秉持做人做事,持家守道的書。從思想的啟蒙到行為的塑造,凡有水井處皆有可聞。後來還讀過《大學》、《中庸》等經典,這在那個年代並不多見。家風的和暢開明,讓做姑娘時的陳老太太頗感得意。到了陳家,養成的習慣也沒有改了多少。只是後來,因了家事的變故,庭院的操持,日見說少。

其實,城裏的四合院也講究個經營。許多院落閑下的房子居多,也有留房的習慣,鮮有幾代人同堂獨守一處。

在縣城的十字街角,臨街面的空餘墻上,進出城門的僻靜處,隨處可見貼了留房的信息,或租住或買賣皆可。這些留房貼書寫的很規範,也很簡要,都是請文化人擬就。街巷座落,門牌幾號,房間朝向,租金幾許等,均一應告知。絕無文字游戲的半點花活兒,更無欺詐之意。雖說時下的官方信用度愈走愈低,但城裏人的自信還是達誠守約。

有人進城落腳找個住處,只要有個熟人一說,方便簡單。即便沒有熟人,一看面相說話,也會給予方便。進城的多為鄉下人和外地人,有教書的,有做買賣的,有打零工的,各色人等。鄉下人進城謀生,只是一時的棲身,根子依舊在故土。進城為的是賺一些活錢,好的勞力一天可掙四五毛錢。他們想的是土地,只有土地,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這是祖業。如同城裏人的四合院、商鋪、作坊等是維系自家生活的必須,改變了這一現狀,人的生活如何說起。於是一分一厘地攢,日積月累,有了積蓄,守著自己的那塊祖田慢慢地變長變寬,延續著千年不變的“耕讀傳家”的鄉俗傳統。像對宗教的虔誠,把子女培養成才,對土地的私戀,依托一生。真正在城裏買房定居的人很少,除非發了達的,或是在城裏又有了自己的生意。

城裏的四合院房子一般一間三十塊左右,好的房子四十多,青磚筒瓦木結構。如上房三間,南屋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碾房茅廁大門二門等附設,約十間房,這樣的院子,三四百塊就可成交,住上百年都無恙。房約(契)的印花稅一次繳納,以後的地捐(契稅)每年繳納一次,院落的宅基地還包括臨街路的一半歸房主所有。一個普通的好勞力三年多就可買一處好的私宅,但少有人問津。

進城謀生的人多為租房。房租少的兩毛,多則一塊,朝向不同。南屋最低,其次東西廂房,三四毛錢,房租一塊的多是房東自己居住的正房,寬敞、明亮、冬暖夏涼,滿屋都是陽光,又意為著一院之主。租因有的是走了敗落,有的是買了新宅,不一而論,多為討得生活。也有的為圖個人氣,覺得房客不錯,住著合適,時間一久,房租就免了。再說,房是不能空著,一空,房子陳舊的厲害,有了房客,這些麻煩就容易解決多了。而房客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也會買些禮品作為回報,但這樣的房客居少。鄉下人的手緊和仔細及陋習養成的習慣,常常讓房東太太瞧著不舒服,人雖是進了城,但修養卻無長進。於是拐彎摸角地下了逐客令,體面地說一句,房子又有了新的用項,再找一處吧。房客也明白,到了日子就搬走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