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 245 章

關燈
第 245 章

霍善玩得很開心, 還趁機溜回去找他師父。

李長生回到長安也見了見友人,中午汲黯登門拜訪後他也沒藏私,把在江夏郡摸索出來的采煤新法給汲黯講了。

這種黑漆漆的能燒的“石頭”,從有文字以來就一直被人開采利用, 漢代的煤礦產業也挺發達。

當初竇太後就有個被賣掉的弟弟曾經進煤礦幹活, 當時煤礦突然坍塌,正在底下休息的一百多人都沒了, 只有這位竇少君沒出事, 當時的人都覺得神異至極。

竇少君這位當事人也是這麽覺得的, 他撿回一條命後感覺自己不是普通人,進了長安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找個算命的看看自己運勢如何。

算命的給他一看, 可不得了!竇少君分明不是窮苦命, 而是貴人命, 他姐姐應當是皇後, 而他是可以封侯的!

竇少君很快就有了面聖的機會,見到了他姐夫孝文皇帝, 姐弟倆就此重逢了。

可見在漢代已經有不少人販子把人賣去黑煤礦當挖煤的,出一次煤礦事故能死百來個礦工的那種。

李長生知道因為這種事故而停止開采煤礦是不可能的, 所以盡可能的完善和規範開采流程才是正理。

既然汲黯都願意親自登門來討教, 李長生自然是把整套更高效且更安全的開采技術都傾囊相授,甚至還拿出圖文並茂的流程圖。

只要是行之有效的新技術,他都會分階段進行歸納整理,以便有需要的時候能及時拿出來。

汲黯不是那種不通庶務的腐儒, 相反, 他的地方治理經驗還是很豐富的, 一看李長生給的文稿便有些坐不住了。

恨不得立刻回去安排此事。

李長生也沒有多留他。

這麽一個一把年紀的小老頭還為了郡中諸事到處奔走,著實不太容易。

聽聞汲黯對自己現在的職位是不太滿意的, 真做起來卻一點都不懈怠,難怪連劉徹都對他十分敬重。

霍善是在汲黯走遠以後才跑回來的,見到李長生後他就不肯跟劉據回宮去了。

劉據不想勉強霍善,只能一個人回宮去,他也滿身都是棉絮,跟個白毛人似的,得好好洗洗。

霍善也在冠軍侯府裏“除毛”,李長生見他弄得腦袋上都是白棉,親自幫他收拾了一番。

又跟他問起汲黯的事。

霍善道:“聽說是黃河不聽話,他家鄉和他目前管轄的淮陽郡都經常遭災。”

黃河哪裏是那麽容易馴服的,聽說一直到明代大夥都還在為黃河水患煩惱。

人們總想讓黃河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實際上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再好的水利工程也沒法真正將這樣一條巨龍聽自己指揮。

不過朝廷如果下定決心投入數以幾十萬計的人力物力去治理的話,為沿岸百姓爭取百八十年的安穩還是可以做到的。

只是在此之前黃河引起的水患只是讓下游諸郡遭殃,並沒有真正影響到長安這邊,而朝廷又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必須傾舉國之力解決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所以黃河決口的事就一直耽擱在哪兒了。

汲黯當初不顧惹惱劉徹的可能支持與匈奴和親,也是希望朝廷不要再被戰爭拖著,能夠騰出手來解決這把懸在關東諸郡頭頂上的大刀。

對於靠天吃飯的尋常黔首而言,這種一到雨季就得擔心自己的口糧會不會被淹沒的日子實在太難熬了。

霍善只跟著祖逖去好好看過一次黃河,對於水患問題也沒什麽很好的解決辦法。

那麽大一條洶湧湍急的大河,該用什麽辦法才能防止它在雨季泛濫成災呢?

李長生道:“朝中能人無數,只要陛下有心想解決這個問題肯定能拿出辦法來。”

霍善點頭。

李長生思量片刻,對霍善說道:“你也可以問問瀕湖先生他們認不認識這方面的能人。”

後世對待黃河決口改道問題應該有更豐富的經驗才是。

現在霍善手頭還攢著一些邀請卡沒用,有李時珍他們提供相關信息的話應該可以邀來一些相關人才。

霍善聞言馬上跟李時珍他們打聽起來。

得知霍善要解決什麽問題,不少人都開始冒頭。

嬴政:“要不是你想要有後世經驗的,我倒是可以給你出個鄭國。”

鄭國不是個國家,而是韓國派到秦國的間諜,主要任務是給嬴政畫個大餅,讓鄭國渠這個巨大的水利工程拖垮秦國。

嬴政得知此事後的決定是……甭管你是不是間諜,這個項目我投了!

鄭國渠修好以後,秦國農業有了跨越性的飛躍……

總而言之,感謝韓王的饋贈!

華佗和張仲景也提供了一個人選,他們東漢的王景,這人治黃河特別有一套,據說黃河經他治理以後八百年都沒出過問題。

唯一的問題是他們不了解王景的具體情況,畢竟他們和王景都隔了好幾代人了,根本不可能準確無誤地把他給邀請過來。

孫思邈表示王景既然保了黃河八百年,他們唐初正好在八百年之內,所以他不認得這方面的專家。

黃河再次泛濫成災是從唐中後期到宋代的事了。

蘇軾欣然入場,開始揭自己人的老底:他們宋朝可就牛逼了,為了不讓契丹人偷偷飛渡黃河直抵開封,一心想要人為摁頭讓黃河改道往東流。

結果當然是黃河開始發飆,不是當場崩潰就是頻繁決口。

當初改道計劃失敗以後,貶官的詔書還是蘇軾寫的,內容罵得很臟:“汝以有限之材,興必不可成之役,驅無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

一般詔書這種東西都寫得體體面面的,蘇軾也是覺得他們純屬亂來,才忍不住破口大罵。宋朝朝廷固執地三易回河,河南、河北、山東等等地方的土地全被霍霍了一遍……

現在趙煦正為這事頭疼著呢。

沒錯,蘇軾回到開封時,第三次“回河”計劃都已經搞完了……這次回河計劃還把禹王廟給淹了,可見連大禹都沒眼看!

有些事決不是隨便嚷嚷幾句“人定勝天”就可以辦到的,還是得因勢利導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你想讓黃河來保護自己,也得看黃河願不願意啊!

霍善聽得嘆為觀止:“你們宋代人還真是敢想也敢幹啊!”

樂觀如蘇軾聞言也直嘆氣。

他有什麽辦法,勸又勸不住,打又打不過,只能回家燉碗東坡肉安慰安慰自己。

李時珍這邊倒是真有個適合的人選,此人名叫潘季馴,一輩子都在和黃河打交道。

哪怕他仕途總是起起落落,每次黃河一出事朝廷就會派人來請他起覆。

最嚴重的一次是張居正死後萬歷皇帝清算他們全家,潘季馴上書表示累及老幼實在太殘忍了,萬歷皇帝對他很不滿,找了個由頭把他一擼到底,

結果過了幾年黃河大患,萬歷皇帝又捏著鼻子把他扒拉出來總督河道。

由此可見,潘季馴治理黃河的水平都能蓋過他頭上那頂“張居正餘黨”的帽子!

潘季馴不僅總結了歷代的黃河治理經驗,還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理之法,致力於利用黃河本身的沖刷力解決中下游泥沙淤積問題。

只要能保持河道通暢,黃河自然不會再隨隨便便改道或者決口。

這個束水攻沙的治理理念一直到後世都有沿用。

說到底,對待黃河問題還是不能過分違背自然規律,像宋代那樣“三易回河”絕對是典型的錯誤示範。

巧的是,李時珍還給潘季馴看過病,邀請成功的幾率很大。

霍善當晚就試著按照李時珍給的醫案資料把潘季馴邀了過來。

邀來的是被削籍為民的潘季馴。

這時候他已經六十多歲,早已離開他的崗位以及他打了二十年交道的黃河挺久了,每日只在家著書。

寫的是《河防一覽》等專業著作。

自己能不能治理是一回事,能不能歸納總結出治理經驗又是另一回事。

前者是一時之功,後者是萬世之功。

潘季馴沒有因為自己丟了官而沮喪太久,很快就投入到自己的“萬世之功”中去。

人老了身體難免有點小毛病,這便被醫館給邀請過來了。

潘季馴見了李時珍也是感慨萬千,沒想到李時珍還有這樣的境遇。

得知霍善召喚他過來的原因,潘季馴道:“我想去瓠子口一帶看看,得親眼看過現在的黃河怎麽個情況,我才好拿出相應的方案來。”

一看就是個講究因地制宜的實幹型人才。

霍善道:“我好像沒法過去。”

潘季馴對這一時期的黃河水患情況了解得比霍善還清楚,畢竟他編纂《河防一覽》的時候對歷代黃河的治理經驗都進行了深入查證。

得知霍善與汲黯的交情,潘季馴說道:“瓠子口的問題後來還是汲黯的弟弟汲仁負責解決的,你可以將我引薦給他們,我跟著他們一起過去看看。”

汲仁在解決決口的問題上提出的方法很直接也很實用:沿著決口全面打樁填堵。

後來歷代治河人遇到黃河決口的第一反應基本都是這麽幹的。

來都來了,潘季馴還是很想見見這位治河前輩的。

也想為《河防一覽》了解更多漢代黃河的第一手資料。

李時珍點著頭說道:“我跟著一起過去,可以讓印川兄一直待在這邊。”他倆本來就是認識的,路上還能聊聊天,旅途中不至於太乏味。

只要把人邀請過來了,潘季馴他們是可以隨時過來覆診的,到時候有李時珍隨行,他們自然能親自去瞧瞧朝廷拖了十幾年都沒解決的黃河決口。

霍善自然不會反對,吃過早飯就帶潘季馴去拜會汲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