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4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 194 章
劉徹回京後約莫半個月的功夫, 就是立夏了。
這日太守府前又是熱鬧非凡,不過並不是霍善開義診,也不是出了什麽奇案,而是霍善今天舉辦立夏秤人活動。
據不怎麽靠譜的李某珍透露, 立夏這個節日是有“秤人”習俗的。
據傳這起源於阿鬥(雖然諸葛亮表示沒聽說過)。講的是劉備新娶了孫夫人, 趙雲抱著阿鬥殺出重圍後就留給她養了,都說後娘難當, 孫夫人也怕別人說自己不盡心, 所以每年立夏都把阿鬥塞秤上稱一稱, 報個體重給在外打仗的劉備。
後世這個習俗就流傳下來了,人們一般在立夏和立秋稱一次體重, 尤其是要給小孩兒稱, 畢竟醫家講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夏是一年之中最關鍵的生長階段, 當然得密切關註孩子長沒長身體。
還有些地方的婚俗會在新婚夫婦成親時慫恿他們先過個秤,記下婚前各自的體重, 來年立夏上秤一稱,好家夥, 兩個人日漸消瘦, 你倆婚後一定天天打架吧!
霍善昨兒聽李時珍給他講了立夏的習俗,馬上就宣布自己要當司秤人!
李長生就給他搜羅來幾桿大秤備用。
於是霍去病早上進了城,看到的就是人潮往太守府門前湧動的盛況。
霍去病:?
這是又有什麽熱鬧?
父子已經相認這麽久,霍去病對自家這個娃也算了解, 他天生就是個愛熱鬧的, 也天生就能讓不少人陪他玩耍。
霍去病下馬往人群那邊走去, 人群中有人註意到他的到來,想給他讓路, 他也搖搖頭沒叫人讓,只問那人大夥又圍到太守府門前做什麽。
“這是在秤人!”
“沒錯,秤人!”
“沒錯,我們府君還是司秤人!”
雖然很多人都不知道司秤人是做啥的,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們湊熱鬧的心思。
霍去病把馬留給親兵牽著,自己撥開人群走到前頭,只見霍善穿著新裁的夏衫,興高采烈地宣布:“開稱咯!”
結果他這個司秤的搶先跳進那厚實的大竹簍,要人先把他給稱一下。
這一稱,可不得了,足足八十八斤!
哪家小孩五歲能有這個重量!
霍善本來乖乖坐竹簍裏不動的,沒想到轉頭一看,在人群中見到了霍去病!他馬上熱情地招呼霍去病也來上秤試試看,瞧瞧他爹有沒有餓瘦。
霍去病把他從竹簍裏抱出來,搖著頭道:“我就不上去了,怕這秤簍撐不住。”
眾人雖然也很想知道看霍去病坐竹簍裏被擡起來秤的奇妙場景,可看到霍去病那冷峻的側臉又打消了這個想法。
霍善能讓霍去病給好臉色是因為人家是親娃,旁人要是敢起哄的話感覺冠軍侯的劍隨時能出鞘。
小命要緊,小命要緊。
人不作死,就不會死!
霍善也不是個愛勉強別人的人,遇事都是挨個問一遍,別人不樂意他也不會非鬧著要別人跟著玩耍。他麻溜招呼夙小星:“到你了!”
夙小星一向是愛玩的,聞言也樂滋滋地讓她大師父把她抱進稱簍裏去。
兩小孩平時都挺愛吃,夙小星也被投餵成挺壓秤的崽。更何況兩小娃娃一天到晚跑跑鬧鬧沒個消停,肉都長得老結實了,體重一出來可不就讓人驚嘆不已嗎!
霍善挨個問金日磾他們要不要上秤,見大夥紛紛搖頭,只能開始招呼人群中的小朋友一起來稱稱自己都有幾斤幾兩。
作為小小司秤人,霍善也沒掙開他爹的懷抱,而是就著這高高的視野聽人報數,而他則負責按照斤兩數目給人講吉利話。
相當盡職盡責。
眾人見小孩子上秤還能討個好彩頭,馬上慫恿自家娃兒過去湊熱鬧,有些孩子還在家裏沒帶出來的則是急匆匆跑回家去抱娃。
這一早上的秤人活動搞下來,別人都學了好些上秤後能說的吉利話,無非是誇孩子才華、學問、前程、姻緣之類的,誰聽了都會歡喜的,大夥學著自然也快。
眾人都感慨霍善不愧是冠軍侯家的娃,身邊跟著的也全都是飽學之士,要不怎麽聽了別人報的數後張口就來。
事實上偶爾出來聽一耳朵的司馬遷等人也是一臉懵逼:他們沒教過霍善這些東西啊……
說實話,換他們自己上他們也不一定有這樣敏捷的思維。
如果霍善知回到司馬遷他們在想什麽,一定會告訴他,這沒什麽難的,他實在想不出來還有蘇軾他們幫忙,所以他說出口時根本沒有絲毫猶豫。
早在他們賣春聯的時候,蘇軾就教過他怎麽瞎掰了!這種祝福人的吉利話只要隨便壓個韻就朗朗上口了,一口氣講一百條都不成問題。
唯一的問題可能是,得喝比平時更多的水!
幸而在旁伺候的溫應他們都是伶俐的,趁著霍善隨口編吉利話的功夫記了不少,很快便找機會把他替了下來。
來得晚的雖懊悔自家娃沒能獲得霍善這位小太守的親口祝福,但來都來了也沒有不參與這項新鮮活動的道理,紛紛都把自己娃塞進秤簍裏稱了個重,並且暗暗決定立秋那天早點帶自家娃過來湊熱鬧。
說不定來得早了就趕上了呢!
聽他們府君說,天地萬物都講究春生夏長,立夏和立秋正好可以“驗收”各家的養娃成果!
要是沒把自家娃兒養好,哪裏敢抱到府衙前當著那麽多人的面過秤!
有些聽了體重覺得孩子長得沒別人家結實的,紛紛表示明天就給孩子加個雞蛋。
待到立秋,他們一定養出個胖娃娃!
霍善雖覺得胖不一定就很好,但也沒攔著不讓人多給孩子備點好吃的。
主要是這個時代許多人哪怕再想給孩子大吃大喝,也不至於天天大魚大肉或者重油重鹽,那種胖成球的情況還是很少見的。
霍善的立夏秤人活動大獲成功,不僅在西陵城裏迅速掀起了秤人之風,還有著往地下各縣鄉蔓延的趨勢。
畢竟有人來城裏玩的時候瞧見了這番熱鬧,回去後當然要繪聲繪色地講給旁人聽。
行動力強的直接就招呼鄉裏一起熱鬧熱鬧了,誰家沒孩子?誰不想給孩子討個好彩頭?大家都來上上秤!
霍善這個立夏秤人活動的發起人,正趁著本次的圓滿成功要吃頓好的,正帶著他爹和小夥伴們在庖屋裏聽李長生指揮幫忙幹活呢。
這種事擱在任何一個權貴家中都不可能發生,不過霍善就愛跟著忙活,更喜歡等在竈邊爭取第一個吃上熱乎的。
遇到新鮮吃食堅決不肯等著吃別人端上桌的!
最近蘇軾在開封那邊安穩下來了,正琢磨著撈一把弟弟,偏趙煦和章惇絕口不提召回蘇轍,以至於他每天都為此忙忙碌碌,沒空給霍善分享新菜譜。好在還有本《隨園食單》在,霍善倒也不缺新菜可吃。
霍善吃得飽飽的,當晚又跟著李時珍他們出去溜達了一圈。
到第二天一早他開完了最近攢下來的寶箱,赫然開出了兩張邀請卡。
運勢特別好!
霍善已經挺久沒有結交新朋友了,上次來的黃道婆平時也不帶他玩,所以他也沒挑什麽良辰吉日,直接就把邀請卡給用了。
這次抽出來的是個中年文士,叫杜甫,今年四十三歲,霍善不認得,不過聽李時珍念過他的詩。
見到人以後霍善積極提問:“你就是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個杜甫嗎?”
杜甫:?
杜甫尋思著自己並沒寫過這詩。
自己毫不猶豫答應過來治病是不是有點草率了?他不過是偶感風寒,怎麽就來了這個奇奇怪怪的醫館?
李時珍看過杜甫的年齡和過來的年份,開口替杜甫解了圍:“他都還沒寫這首詩呢,他過來這會兒才天寶十三年,那首詩是天寶十四年寫的……等等,天寶十三年?”
李時珍眼神覆雜地看向杜甫。
天寶十三年的杜甫,已經在長安蹉跎將近十年了,直至天寶十四年他才能勉強被授予一個不入流的小官。
但是天寶十四年是怎麽個情況,懂的都懂。
沒錯,就是在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了,大唐就此由盛轉衰……
杜甫一臉疑惑:“這位前輩為何用這樣的眼神看著杜某?”
天寶末年這場慘禍,還真不是杜甫這個求職多年都求不成功、每次一成功就瘋狂得罪人的站錯隊小能手能解決的。
跟霍善這個五歲大的小娃娃就更沒有關系了。
李時珍對霍善道:“要不你試試把另一張卡來個定向邀請,看看能不能把唐玄宗他祖宗給抽出來。這事應該還是他祖宗來煩惱比較適合!”
雖然抽出來的肯定不是同一個時空的人,可作為旁觀者,當然是看樂子……哦不,想讓祖宗本人看看自己創下的萬世基業是怎麽被孝子賢孫玩壞的。
感人,實在感人。
為了說服杜甫為醫館提供他們太宗皇帝的詳細資料,李時珍給杜甫描述了一下他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載,皇帝和權貴驕奢淫逸,官僚腐敗問題嚴重,你苦苦求官十年,終於求到一個小官可以領俸祿養家了,高興地回安置妻女的奉先縣探親,結果到家一看,小兒子居然餓死了……
你悲憤之下寫下了這首長達五百字的長詩,罵得那叫一個情真意切!
向人們充分展示了為什麽會發生安史之亂。
雖然文學創作肯定會有藝術加工的成分在,但你家娃確實沒了,所以趕緊籌點錢寄回家去吧!
杜甫:?
李時珍又安慰杜甫,這也不是你這個當父親的錯。就算這孩子僥幸活了下來,接下來戰亂一起,他估計得跟著你到處顛沛流離許多年,這麽小的孩子本來就很容易夭折……
杜甫:?????
謝謝你,大好人。
你可真會安慰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劉徹回京後約莫半個月的功夫, 就是立夏了。
這日太守府前又是熱鬧非凡,不過並不是霍善開義診,也不是出了什麽奇案,而是霍善今天舉辦立夏秤人活動。
據不怎麽靠譜的李某珍透露, 立夏這個節日是有“秤人”習俗的。
據傳這起源於阿鬥(雖然諸葛亮表示沒聽說過)。講的是劉備新娶了孫夫人, 趙雲抱著阿鬥殺出重圍後就留給她養了,都說後娘難當, 孫夫人也怕別人說自己不盡心, 所以每年立夏都把阿鬥塞秤上稱一稱, 報個體重給在外打仗的劉備。
後世這個習俗就流傳下來了,人們一般在立夏和立秋稱一次體重, 尤其是要給小孩兒稱, 畢竟醫家講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夏是一年之中最關鍵的生長階段, 當然得密切關註孩子長沒長身體。
還有些地方的婚俗會在新婚夫婦成親時慫恿他們先過個秤,記下婚前各自的體重, 來年立夏上秤一稱,好家夥, 兩個人日漸消瘦, 你倆婚後一定天天打架吧!
霍善昨兒聽李時珍給他講了立夏的習俗,馬上就宣布自己要當司秤人!
李長生就給他搜羅來幾桿大秤備用。
於是霍去病早上進了城,看到的就是人潮往太守府門前湧動的盛況。
霍去病:?
這是又有什麽熱鬧?
父子已經相認這麽久,霍去病對自家這個娃也算了解, 他天生就是個愛熱鬧的, 也天生就能讓不少人陪他玩耍。
霍去病下馬往人群那邊走去, 人群中有人註意到他的到來,想給他讓路, 他也搖搖頭沒叫人讓,只問那人大夥又圍到太守府門前做什麽。
“這是在秤人!”
“沒錯,秤人!”
“沒錯,我們府君還是司秤人!”
雖然很多人都不知道司秤人是做啥的,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們湊熱鬧的心思。
霍去病把馬留給親兵牽著,自己撥開人群走到前頭,只見霍善穿著新裁的夏衫,興高采烈地宣布:“開稱咯!”
結果他這個司秤的搶先跳進那厚實的大竹簍,要人先把他給稱一下。
這一稱,可不得了,足足八十八斤!
哪家小孩五歲能有這個重量!
霍善本來乖乖坐竹簍裏不動的,沒想到轉頭一看,在人群中見到了霍去病!他馬上熱情地招呼霍去病也來上秤試試看,瞧瞧他爹有沒有餓瘦。
霍去病把他從竹簍裏抱出來,搖著頭道:“我就不上去了,怕這秤簍撐不住。”
眾人雖然也很想知道看霍去病坐竹簍裏被擡起來秤的奇妙場景,可看到霍去病那冷峻的側臉又打消了這個想法。
霍善能讓霍去病給好臉色是因為人家是親娃,旁人要是敢起哄的話感覺冠軍侯的劍隨時能出鞘。
小命要緊,小命要緊。
人不作死,就不會死!
霍善也不是個愛勉強別人的人,遇事都是挨個問一遍,別人不樂意他也不會非鬧著要別人跟著玩耍。他麻溜招呼夙小星:“到你了!”
夙小星一向是愛玩的,聞言也樂滋滋地讓她大師父把她抱進稱簍裏去。
兩小孩平時都挺愛吃,夙小星也被投餵成挺壓秤的崽。更何況兩小娃娃一天到晚跑跑鬧鬧沒個消停,肉都長得老結實了,體重一出來可不就讓人驚嘆不已嗎!
霍善挨個問金日磾他們要不要上秤,見大夥紛紛搖頭,只能開始招呼人群中的小朋友一起來稱稱自己都有幾斤幾兩。
作為小小司秤人,霍善也沒掙開他爹的懷抱,而是就著這高高的視野聽人報數,而他則負責按照斤兩數目給人講吉利話。
相當盡職盡責。
眾人見小孩子上秤還能討個好彩頭,馬上慫恿自家娃兒過去湊熱鬧,有些孩子還在家裏沒帶出來的則是急匆匆跑回家去抱娃。
這一早上的秤人活動搞下來,別人都學了好些上秤後能說的吉利話,無非是誇孩子才華、學問、前程、姻緣之類的,誰聽了都會歡喜的,大夥學著自然也快。
眾人都感慨霍善不愧是冠軍侯家的娃,身邊跟著的也全都是飽學之士,要不怎麽聽了別人報的數後張口就來。
事實上偶爾出來聽一耳朵的司馬遷等人也是一臉懵逼:他們沒教過霍善這些東西啊……
說實話,換他們自己上他們也不一定有這樣敏捷的思維。
如果霍善知回到司馬遷他們在想什麽,一定會告訴他,這沒什麽難的,他實在想不出來還有蘇軾他們幫忙,所以他說出口時根本沒有絲毫猶豫。
早在他們賣春聯的時候,蘇軾就教過他怎麽瞎掰了!這種祝福人的吉利話只要隨便壓個韻就朗朗上口了,一口氣講一百條都不成問題。
唯一的問題可能是,得喝比平時更多的水!
幸而在旁伺候的溫應他們都是伶俐的,趁著霍善隨口編吉利話的功夫記了不少,很快便找機會把他替了下來。
來得晚的雖懊悔自家娃沒能獲得霍善這位小太守的親口祝福,但來都來了也沒有不參與這項新鮮活動的道理,紛紛都把自己娃塞進秤簍裏稱了個重,並且暗暗決定立秋那天早點帶自家娃過來湊熱鬧。
說不定來得早了就趕上了呢!
聽他們府君說,天地萬物都講究春生夏長,立夏和立秋正好可以“驗收”各家的養娃成果!
要是沒把自家娃兒養好,哪裏敢抱到府衙前當著那麽多人的面過秤!
有些聽了體重覺得孩子長得沒別人家結實的,紛紛表示明天就給孩子加個雞蛋。
待到立秋,他們一定養出個胖娃娃!
霍善雖覺得胖不一定就很好,但也沒攔著不讓人多給孩子備點好吃的。
主要是這個時代許多人哪怕再想給孩子大吃大喝,也不至於天天大魚大肉或者重油重鹽,那種胖成球的情況還是很少見的。
霍善的立夏秤人活動大獲成功,不僅在西陵城裏迅速掀起了秤人之風,還有著往地下各縣鄉蔓延的趨勢。
畢竟有人來城裏玩的時候瞧見了這番熱鬧,回去後當然要繪聲繪色地講給旁人聽。
行動力強的直接就招呼鄉裏一起熱鬧熱鬧了,誰家沒孩子?誰不想給孩子討個好彩頭?大家都來上上秤!
霍善這個立夏秤人活動的發起人,正趁著本次的圓滿成功要吃頓好的,正帶著他爹和小夥伴們在庖屋裏聽李長生指揮幫忙幹活呢。
這種事擱在任何一個權貴家中都不可能發生,不過霍善就愛跟著忙活,更喜歡等在竈邊爭取第一個吃上熱乎的。
遇到新鮮吃食堅決不肯等著吃別人端上桌的!
最近蘇軾在開封那邊安穩下來了,正琢磨著撈一把弟弟,偏趙煦和章惇絕口不提召回蘇轍,以至於他每天都為此忙忙碌碌,沒空給霍善分享新菜譜。好在還有本《隨園食單》在,霍善倒也不缺新菜可吃。
霍善吃得飽飽的,當晚又跟著李時珍他們出去溜達了一圈。
到第二天一早他開完了最近攢下來的寶箱,赫然開出了兩張邀請卡。
運勢特別好!
霍善已經挺久沒有結交新朋友了,上次來的黃道婆平時也不帶他玩,所以他也沒挑什麽良辰吉日,直接就把邀請卡給用了。
這次抽出來的是個中年文士,叫杜甫,今年四十三歲,霍善不認得,不過聽李時珍念過他的詩。
見到人以後霍善積極提問:“你就是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個杜甫嗎?”
杜甫:?
杜甫尋思著自己並沒寫過這詩。
自己毫不猶豫答應過來治病是不是有點草率了?他不過是偶感風寒,怎麽就來了這個奇奇怪怪的醫館?
李時珍看過杜甫的年齡和過來的年份,開口替杜甫解了圍:“他都還沒寫這首詩呢,他過來這會兒才天寶十三年,那首詩是天寶十四年寫的……等等,天寶十三年?”
李時珍眼神覆雜地看向杜甫。
天寶十三年的杜甫,已經在長安蹉跎將近十年了,直至天寶十四年他才能勉強被授予一個不入流的小官。
但是天寶十四年是怎麽個情況,懂的都懂。
沒錯,就是在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了,大唐就此由盛轉衰……
杜甫一臉疑惑:“這位前輩為何用這樣的眼神看著杜某?”
天寶末年這場慘禍,還真不是杜甫這個求職多年都求不成功、每次一成功就瘋狂得罪人的站錯隊小能手能解決的。
跟霍善這個五歲大的小娃娃就更沒有關系了。
李時珍對霍善道:“要不你試試把另一張卡來個定向邀請,看看能不能把唐玄宗他祖宗給抽出來。這事應該還是他祖宗來煩惱比較適合!”
雖然抽出來的肯定不是同一個時空的人,可作為旁觀者,當然是看樂子……哦不,想讓祖宗本人看看自己創下的萬世基業是怎麽被孝子賢孫玩壞的。
感人,實在感人。
為了說服杜甫為醫館提供他們太宗皇帝的詳細資料,李時珍給杜甫描述了一下他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載,皇帝和權貴驕奢淫逸,官僚腐敗問題嚴重,你苦苦求官十年,終於求到一個小官可以領俸祿養家了,高興地回安置妻女的奉先縣探親,結果到家一看,小兒子居然餓死了……
你悲憤之下寫下了這首長達五百字的長詩,罵得那叫一個情真意切!
向人們充分展示了為什麽會發生安史之亂。
雖然文學創作肯定會有藝術加工的成分在,但你家娃確實沒了,所以趕緊籌點錢寄回家去吧!
杜甫:?
李時珍又安慰杜甫,這也不是你這個當父親的錯。就算這孩子僥幸活了下來,接下來戰亂一起,他估計得跟著你到處顛沛流離許多年,這麽小的孩子本來就很容易夭折……
杜甫:?????
謝謝你,大好人。
你可真會安慰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