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vmz 唯心唯物

關燈
vmz 唯心唯物

本體論(Ontology)——它研究這個世界的本源是什麽(世界從哪裏來,什麽是主要因素什麽是次要因素...)

真正的本體論(Ontology)不會首先就下定決斷說這個世界是怎麽來的。

因為你說了這麽多這個世界是什麽本質是什麽是什麽是什麽...你逃脫不掉一個框架——“A是B”,那麽A從嚴格的上講它是一個符號是個概念需要定義,那麽B也是一個符號需要是個概念需要定義。你說“這個概念是另一個概念”你不揭露其中關系是沒有意義的。

物質決定意識就是唯物主義,意識決定物質就是唯心主義。那你又不告訴我什麽是物質?什麽是意識?為什麽你要把這個世界上分成這兩種東西,為什麽又說這些東西是物質那些東西是意識?

物質——簡單來說就是意志不可改變的東西就是物質(比如說這個墻你用想用拳頭搗爛你搗不爛,這個你搗不爛的規律就是客觀規律)

但是反過來說,我電腦裏面一張圖片,我編了個程序讓圖片變顏色,那這個顏色/這個圖片是不是物質呢?我可以自由變化它呀?

再反過來說我頭腦裏面有關於顏色的感知內容,比如說我看到一個紅色、我能感覺到這個紅色在我腦子裏面的印象,但我想把它變成綠色。你的意識結構接受嗎?它會說“不可能,那不亂套了?!”

所以說人內在的意識框架它也不是受你的所謂主觀意志去影響可以改變的,這些東西它也具有物質性。

同時包括你的時間體驗(你總是在當下,總是有前瞻性地看到未來並且要和過去告別);

你的空間樣態(你總是有個中心,然後從這個中心出發有個內在和外在的區分,這種維度之間的關系這種方向性)

你說它是客觀存在的嗎?它也是一種主觀體驗的模式,但是它無法被改變。你內在的情感模式/欲望模式...所以這些模式它們都是非常硬的,它們不是可以隨你的主觀意志去改變的,這些都可以說是物質。

②所以如果這樣想,唯物主義的“物”的範圍有多寬廣。

在馬克思看來唯物主義的那個物不是“這一切”而是——勞動生產活動本身(所有的勞動與生產活動本身,包括體力/勞動智力/...勞動)並不是說那邊一座山,山就是物質;這裏有個宇宙裏面有星星,星星就是物質。這些恰恰不是物質,這些只不過是被我們當成好像是被造物主的勞動所生產出來的東西,看成是絕對靜態的客觀的實存,永遠在那兒的。

如果我們人類不勞動(我們的意識不勞動)我們根本不可能發現有山,不可能發現有星星,根本不可能發現有宇宙。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宇宙/山/星星這些東西是我們意識勞動的成果(是我們的勞動產物)——所以我們說它們是物質。

物質一定要通過一個主體或者一群主體(一群人的努力勞動/生存活動/實打實地去發展創造出來)。

教科書說物質就是“永恒不變的客觀的東西”,而所謂的“永恒的客觀東西”恰恰就是傳統柏拉圖那種客觀唯心主義意義上所謂的“這個世界永恒不變的理念”。

在馬克思那邊不存在永恒不變的東西,所以我們的教科書體系對於唯物主義的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它停留在柏拉圖式的那種實在論的層面(認為這個世界上有非常穩固的作為其他東西本質存在的一些東西,那些東西它是具有無窮的真實性/綿密的細節/它在時間裏面永存,然後這些實在的東西不僅僅它自己是實在的,還可以影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知)

③那麽它對唯心主義的理解又是怎樣的呢?唯心主義就變得很荒謬。

好像它是認為我們內心的一些觀念是實在的(比如主觀唯心主義貝克萊“存在即感知”——存在的就是被我感知的東西;比如說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有一個大的精神,宇宙精神,宇宙精神派生出具體的各種各樣的精神化實體,比如說國家/家庭/客觀自然/...)

讓你覺得好像這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把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看成是本原,然後把這個虛無飄渺的/非常不切實際的東西/這種假的東西能派生真的東西來(比如說我一個“想吃梨”的觀念可以派生出一個“梨”)

這種對於唯心主義的定義是非常有問題的(你當那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是傻嗎?他不知道哪些概念是硬的嗎?)

比如說貝克來“存在即被感知”,被誰感知?被我感知嗎?那我的存在是被誰感知?只要我被我感知到我就存在嗎?所以貝克萊就可以說“我可以把自己一槍打死,我能感覺到這一槍打死的這種痛苦”,那麽好像他認為人的精神是永恒不朽的(因為我可以一直感知到自己包括我的死亡都是可以被我感知的,它並不是作為一個終點而是作為我繼續存在的一個憑證 )

④觀念論(Idealism)它實際上就是研究那些“硬”的東西是如何生成和運作的,它並不會說這個世界誰是本原,它並不會設立一個“誰是本源,所有東西都是由它派生的”或者至少在研究之時、不會預先作出判斷(比如說這個墻是人造出來的,我對於它的感知都是非常的巧合的/非常的偶然的,我今天看到它白色,晚上天黑的我看到他是烏黑的顏色了,所以“它是我的觀念所派生出來的”)

觀念論或者唯心主義哲學家並不會這樣去思維(因為這種思維他太低估一個人的智商了對不對)

他們都是有科學精神的。

如果你是哲學家的話那你的方法至少是符合邏輯演繹的方法,符合一切現代學術使用的那些假設/實驗/驗證最後得出結論的方法(但是這套方法本身在哲學內部也在不停的在進行定義規範的)

所以唯心主義哲學家更多地會是一元論者——他不會認為這個世界一定需要有一個絕對的區分,有物質和精神兩種東西,物質和精神之間又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那麽這個鴻溝是誰設定出來的呢?那麽嚴格意義上講這個鴻溝是精神本身給予的。

因為人是意識的動物,人的思維本身是一種意識活動,這個鴻溝的呈現必須以意識為中介,要經過思想這個黑箱。經過這個黑箱那裏面貓膩多了去了,既然有這個貓膩,你就不能說它是簡單的可以一分為二的。不能說經過這個黑箱,就有一個東西是成功了的它叫物質/是本源另外一個就是失敗了的它就是附屬性的。

⑤這種想法本身是一種“成王敗寇”,是當今這個社會競爭系統的一個隱喻。

如果我們非常仔細的去閱讀唯心主義哲學家的著作,乃至非常仔細的去理解哲學思維——不首先去劃定鴻溝/劃定邊界,不首先把問題說死,而首先去思考這些問題/這些鴻溝/這些邊界本身為什麽會顯現/為什麽會產生/為什麽會主導我們的思維?那麽你就慢慢就掌握了哲學式的思維方式,然後你再去試試看所謂“唯物主義哲學家”的思想,你就不會得到那種和庸俗社會當中所盛行的那種物質主義的那種庸常的實在論(就覺得這個宇宙是實在的,而我只是宇宙當中一部分,這個房和車是實在的。那麽這個實在是什麽意思呢?如果這一切不以你的體驗為中心,那麽這所謂的實在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所以物質所具有那種硬的性質都要和精神所具有那種和主體相親近的,它是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的,在一個負責的哲學家著作當中這些它都會被詳盡而仔細地考察。

所以首先我們就要理解到所謂的“物質和精神”的二分本身是非常有問題的。它不應該被二分。

就算它要被二分它的原因也沒有那麽簡單。不是一種權力關系(“誰決定誰”“一把手決定二把手”)這是非常覆雜的問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