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單純的一個記錄】

關燈
【單純的一個記錄】

把這個地方當成我的記錄本。

一些讓我有所啟發的東西:

1.【精神分析】拉康的基本理路:小他者、對象a、大他者……我將成為一個他者】 BV15R4y147CC

“若拉康評述愛情,愛情即為無意識是大他者的話語,被不存在的東西轉出缺如,一直空轉至死,至死都不曾知道,愛著的對象a,是何時何地如何離開自己的位置,由於這種真相在你認知的缺失,但由於感受到應該或曾經在的感覺,所以產生了大寫的真實。”

“蘇格拉底也好,笛卡爾也好,弗洛伊德也好,馬克思也好,他們無法被超越,因為他們用熱忱從事著研究,熱忱在於揭示一種(拉康意義上的)真理,在於揭示一種不可能性,因為不可能所以是真理,真理就是大寫的物,明知會失敗,卻無法停下腳步,就是要去僭越和追逐,它就在遠處在我無法抵達之處。”

用戶ID:誰在喊我------

發言:

“無意識(大他者的語言)被一個並不存在的,幽靈般的東西活生生地鉆出了一個空位,然後你就沒有辦法,只能圍著這個空位轉,從一個能指轉到另一個能指,轉喻再轉喻,轉得至死方休。對象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離開,你不知道,你只有她曾經在和應該在的那種感覺,所以它就是唯一的大寫的真實。

我想到了一句詩。。。這句詩我不知道為什麽我對它很感興趣,聽到上面那段話的最後一整句話時,我突然想起它來。它是符合結論卻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可它能不能算是一種真實呢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最後四句: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針對提問:“Up怎麽學習到這些的?自學嗎還是專業學習的?”

用戶ID:yj新世界2

發言:

“你問的這個問題在我看來無意義,而且很可能是為了為自己找一種贖罪券,或者一種抽象出的小圈子化認同”

“如果自學和專業學習本身是兩種不同的樣態的話,討論何種優劣本身就是很意識形態的,就好比你說你是覺得進體制為人民服務還是在民間為人民服務一樣。你要在這裏評個優劣就從根本上轉移了問題本身”

“對於kapital也是要以這種姿態去對待他們說的話,kapital再怎麽經濟理性如果這個理性運轉起來與自身相bei離,使勁的就是討論一些無意義的假如這樣一切都完美的幻想,這種秩序性是絕對空洞的。”

“這不還是假定了一種抽象的寬泛的自學或者專業學習就是怎樣的,但問題書,專業學習裏有激進的否定性,自學裏也可以有,反過來自學可以變成唯我論,純粹的服從炮制出的預言會讓人主體被抽空,類似科學實在論。這不是哪個效率高的問題,而是這兩個樣態如何實現其自己更有效率,效率是生產鏈分工體系的效率還是把人從這種鏈條解放的效率,一般的效率就是前者的意義,所以它不夠效率,你需要一點辯證法普遍化思考”

“你既然看哲學就要明白存在著的運動著的東西它只要維持其存在就好了,他不需要額外前提或者一定附著在某種東西上,就比如比自學更自學推出的自學才是更為真正的自學本身,而就算給你資料自己學,你按著這個綱領來學,那麽要更加獨立的話 自學其本身也是要褪去按照這個大綱把握這個東西,相反我們可以把知識和自己體驗到的,在物的觀測現象,事物出現你眼前或者有動靜把握一種曲線性,這是拿理科來舉例,自己有方法幫助自己理解,如果這樣子那麽我們就會發問前者的那種自己學習是真的自己嗎,我現在很大程度上用強行回溯性建構來講,所以有些地方表達太庸俗了畢竟我不是時刻都要這樣深的感覺,但我至少知道它長啥樣。那麽這個自學到自學這個本身就是他的存在,存在和你的統一”

————————————————

2. vmz

小朋友問媽媽哪裏來

流俗:愛情結晶物理生物學信息交換變成胚胎在家庭的符號系統裏獲得意識心理

這並非向孩子解答  物理學解釋只是話語系統的符號系統機制沒有解決問題

孩子其實在問這一切是哪裏來的

但孩子無法指稱一切  視角被限制所以只問我是哪裏來

世界是否理所應當我是不是入侵者

【也即,孩子的潛臺詞“世界是理所應當的存在,而我是外來者侵入者,我和這個世界是一種原初的對抗,我的存在包括世界的存在,和對於整個存在的解釋之間有不可調和的僵局,問這個問題的把原初的對抗遺忘了,我作為外來的入侵者怎麽來的,希望被外界包容”

這個問題忽視了對抗的僵局,將自己當成了外來入侵者,希望被認同包容。

□□:世界有兩種對立的力量,有不可調和的抗爭

□□:保守的共同體和外來入侵分子】

問題將存在和意識的對抗遺忘了,希望共同體認同包容他

他問的問題本身就是告訴所有人“我是外來的”這樣一個答案

很多問題自身就是答案。

“問出真問題只能回到原處沒有任何預設的位置 ”

“穿透問題”

————————————————

3.vmz 唯心唯物。

本體論(Ontology)——它研究這個世界的本源是什麽(世界從哪裏來,什麽是主要因素什麽是次要因素...)

真正的本體論(Ontology)不會首先就下定決斷說這個世界是怎麽來的。

因為你說了這麽多這個世界是什麽本質是什麽是什麽是什麽...你逃脫不掉一個框架——“A是B”,那麽A從嚴格的上講它是一個符號是個概念需要定義,那麽B也是一個符號需要是個概念需要定義。你說“這個概念是另一個概念”你不揭露其中關系是沒有意義的。

物質決定意識就是唯物主義,意識決定物質就是唯心主義。那你又不告訴我什麽是物質?什麽是意識?為什麽你要把這個世界上分成這兩種東西,為什麽又說這些東西是物質那些東西是意識?

物質——簡單來說就是意志不可改變的東西就是物質(比如說這個墻你用想用拳頭搗爛你搗不爛,這個你搗不爛的規律就是客觀規律)

但是反過來說,我電腦裏面一張圖片,我編了個程序讓圖片變顏色,那這個顏色/這個圖片是不是物質呢?我可以自由變化它呀?

再反過來說我頭腦裏面有關於顏色的感知內容,比如說我看到一個紅色、我能感覺到這個紅色在我腦子裏面的印象,但我想把它變成綠色。你的意識結構接受嗎?它會說“不可能,那不亂套了?!”

所以說人內在的意識框架它也不是受你的所謂主觀意志去影響可以改變的,這些東西它也具有物質性。

同時包括你的時間體驗(你總是在當下,總是有前瞻性地看到未來並且要和過去告別);

你的空間樣態(你總是有個中心,然後從這個中心出發有個內在和外在的區分,這種維度之間的關系這種方向性)

你說它是客觀存在的嗎?它也是一種主觀體驗的模式,但是它無法被改變。你內在的情感模式/欲望模式...所以這些模式它們都是非常硬的,它們不是可以隨你的主觀意志去改變的,這些都可以說是物質。

②所以如果這樣想,唯物主義的“物”的範圍有多寬廣。

在馬克思看來唯物主義的那個物不是“這一切”而是——勞動生產活動本身(所有的勞動與生產活動本身,包括體力/勞動智力/...勞動)並不是說那邊一座山,山就是物質;這裏有個宇宙裏面有星星,星星就是物質。這些恰恰不是物質,這些只不過是被我們當成好像是被造物主的勞動所生產出來的東西,看成是絕對靜態的客觀的實存,永遠在那兒的。

如果我們人類不勞動(我們的意識不勞動)我們根本不可能發現有山,不可能發現有星星,根本不可能發現有宇宙。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宇宙/山/星星這些東西是我們意識勞動的成果(是我們的勞動產物)——所以我們說它們是物質。

物質一定要通過一個主體或者一群主體(一群人的努力勞動/生存活動/實打實地去發展創造出來)。

教科書說物質就是“永恒不變的客觀的東西”,而所謂的“永恒的客觀東西”恰恰就是傳統柏拉圖那種客觀唯心主義意義上所謂的“這個世界永恒不變的理念”。

在馬克思那邊不存在永恒不變的東西,所以我們的教科書體系對於唯物主義的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它停留在柏拉圖式的那種實在論的層面(認為這個世界上有非常穩固的作為其他東西本質存在的一些東西,那些東西它是具有無窮的真實性/綿密的細節/它在時間裏面永存,然後這些實在的東西不僅僅它自己是實在的,還可以影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知)

③那麽它對唯心主義的理解又是怎樣的呢?唯心主義就變得很荒謬。

好像它是認為我們內心的一些觀念是實在的(比如主觀唯心主義貝克萊“存在即感知”——存在的就是被我感知的東西;比如說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有一個大的精神,宇宙精神,宇宙精神派生出具體的各種各樣的精神化實體,比如說國家/家庭/客觀自然/...)

讓你覺得好像這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把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看成是本原,然後把這個虛無飄渺的/非常不切實際的東西/這種假的東西能派生真的東西來(比如說我一個“想吃梨”的觀念可以派生出一個“梨”)

這種對於唯心主義的定義是非常有問題的(你當那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是傻嗎?他不知道哪些概念是硬的嗎?)

比如說貝克來“存在即被感知”,被誰感知?被我感知嗎?那我的存在是被誰感知?只要我被我感知到我就存在嗎?所以貝克萊就可以說“我可以把自己一槍打死,我能感覺到這一槍打死的這種痛苦”,那麽好像他認為人的精神是永恒不朽的(因為我可以一直感知到自己包括我的死亡都是可以被我感知的,它並不是作為一個終點而是作為我繼續存在的一個憑證 )

④觀念論(Idealism)它實際上就是研究那些“硬”的東西是如何生成和運作的,它並不會說這個世界誰是本原,它並不會設立一個“誰是本源,所有東西都是由它派生的”或者至少在研究之時、不會預先作出判斷(比如說這個墻是人造出來的,我對於它的感知都是非常的巧合的/非常的偶然的,我今天看到它白色,晚上天黑的我看到他是烏黑的顏色了,所以“它是我的觀念所派生出來的”)

觀念論或者唯心主義哲學家並不會這樣去思維(因為這種思維他太低估一個人的智商了對不對)

他們都是有科學精神的。

如果你是哲學家的話那你的方法至少是符合邏輯演繹的方法,符合一切現代學術使用的那些假設/實驗/驗證最後得出結論的方法(但是這套方法本身在哲學內部也在不停的在進行定義規範的)

所以唯心主義哲學家更多地會是一元論者——他不會認為這個世界一定需要有一個絕對的區分,有物質和精神兩種東西,物質和精神之間又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那麽這個鴻溝是誰設定出來的呢?那麽嚴格意義上講這個鴻溝是精神本身給予的。

因為人是意識的動物,人的思維本身是一種意識活動,這個鴻溝的呈現必須以意識為中介,要經過思想這個黑箱。經過這個黑箱那裏面貓膩多了去了,既然有這個貓膩,你就不能說它是簡單的可以一分為二的。不能說經過這個黑箱,就有一個東西是成功了的它叫物質/是本源另外一個就是失敗了的它就是附屬性的。

⑤這種想法本身是一種“成王敗寇”,是當今這個社會競爭系統的一個隱喻。

如果我們非常仔細的去閱讀唯心主義哲學家的著作,乃至非常仔細的去理解哲學思維——不首先去劃定鴻溝/劃定邊界,不首先把問題說死,而首先去思考這些問題/這些鴻溝/這些邊界本身為什麽會顯現/為什麽會產生/為什麽會主導我們的思維?那麽你就慢慢就掌握了哲學式的思維方式,然後你再去試試看所謂“唯物主義哲學家”的思想,你就不會得到那種和庸俗社會當中所盛行的那種物質主義的那種庸常的實在論(就覺得這個宇宙是實在的,而我只是宇宙當中一部分,這個房和車是實在的。那麽這個實在是什麽意思呢?如果這一切不以你的體驗為中心,那麽這所謂的實在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所以物質所具有那種硬的性質都要和精神所具有那種和主體相親近的,它是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的,在一個負責的哲學家著作當中這些它都會被詳盡而仔細地考察。

所以首先我們就要理解到所謂的“物質和精神”的二分本身是非常有問題的。它不應該被二分。

就算它要被二分它的原因也沒有那麽簡單。不是一種權力關系(“誰決定誰”“一把手決定二把手”)這是非常覆雜的問題。

————————————————

主義主義——未明子的哲學觀

一.基本緯度

場域:世界設定(房子,類似於規則)

本體:真實的存在(任何家具,即萬物)

現象:主體的體驗(被感受到的家具)【總有一個主體在體驗著什麽】

目的:設立的目的

【彈幕:可以這樣理解嗎:大雪山裏的房子裏/有暖爐/我很暖/是為了給人取暖的】

二.基本刻度

秩序:理性、邏輯、僵死的盲目的東西、自我循環、盲目擴張(民科)

沖突:秩序的失敗、是世界運行的必然機制(範式內無法定義或被強行定義的存在)

沖突是事物與自身的沖突,沖突總是涉及到辯證。沖突又意味著冒險和自由。

中心:自我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心。去中心化:將中心讓到其他事物上。

自我是很沈重的、沒有依托的。你會發現你的存在是沒有任何東西來做支撐的,你是平白無故地作為世界中心而存在著的,這種責任十分沈重,你需要照看、看護整個世界。

很多人會為了逃避這種沈重的生存的焦慮(存在主義焦慮、存在主義危機),大部分的人在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識以後,會選擇將這種“中心”讓渡出去、也即去中心化。【比如:追星、玩游戲、看球、愛情、道德束縛】這樣的行為——進入到一種癔癥的狀態、歇斯底裏的狀態,把一個不是ta的東西當成ta的自身、甚至比ta更重要的東西去崇拜。

承受所有事情、所有意義、所有價值的那個東西就是【自我】。

【資本主義會讓人認為資本才是運動的中心,但其實自我才是。】

虛無:什麽都沒有的意思,或者說什麽都可以有。代表語言無法表達的事物,是系統的窗口。

三.哲學觀

1.實在論

場域:秩序。

認為世界充滿規律,一切事物都有遵循的秩序。認為一切都是確定的。

代表人物:被世界所曲解的柏拉圖(理性主義)

2.形而上學

場域:沖突。

認為存在的出現就是因為場域自身的矛盾使存在不得不出現。形而上學探索的事沖突產生的原因。

對比兩個問題:

形而上學:為什麽會有我?

實在論:我是誰?即我在場域的位置在哪?

3.觀念論(唯心主義)

場域:中心。

代表人物:笛卡爾、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早期馬克思

實在論認為世界是一個服務器,服務器有代碼,代碼在空轉。

形而上學認為服務器不僅有代碼,還有控制臺,控制臺和操作對象兩份。

觀念論認為有一個玩家在服務器裏玩,一切都圍繞著玩家視角構建。觀念論並不認為玩家是玩家構造了代碼和服務器。

(庸俗的實在論認為是玩家構造了代碼和服務器。)

4.唯物主義

場域:虛無。

唯物主義不認為存在充滿代碼的服務器。唯物主義直接跳過場域去思考本體。嚴格上講不是一種哲學,而是一種實踐的、做事情的姿態。不相信世界有框架、背景、確定性的來源。

11科學實在論(自然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在實在論的基礎上,還認為本體(萬物)也是秩序生成的。

111物理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秩序

在科學實在論的基礎上相信所有的現象(人的體驗、意識本身)都處於與場域、本體同一套秩序。

經典觀點:人的所有想法都能還原成腦電波。

1111科學獨斷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秩序

目的:秩序

在物理主義的基礎山認為世界的目的就是物理學的定律自己運轉。愛情、親情都認為是還原成生物學的力比多。無視並且不承認無序。

代表人物:蘇聯科學家李森科。

1112有機進化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秩序

目的:沖突

在物理主義的基礎上,認為世界的運行不由創造它的那套體系決定。物理主義要從科學決定論的束縛中掙紮掙脫出來,不甘於受到某種秩序自始至終的禁錮。認為在無機的世界之外有個有機的神秘的超越性的東西。

代表人物:錢學森。

1113科學消費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秩序

目的:中心

在物理主義的基礎上,相信世界運行的目的是人類的幸福。認為探索前三種秩序的目的是去實現人類的幸福。

代表人物:諾貝爾。

1114科學虛無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秩序

目的:虛無

在物理主義的基礎上,相信整個世界沒有運行的目的,科學規律沒有辦法指引歷史的方向(技術發展無法保證人類的幸福)。

代表人物:劉慈欣。、

常見作品:末世科幻小說。

112建構主義(社會健康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沖突

與科學實在論一樣,認為世界充滿秩序(物理學),萬物充滿秩序,但現象不服從於僵死的物理學。現象產生於自然界與社會界的沖突。

認為現象來自於知識,比如認為“原子”不過人類語言的構造物。

建構主義認為人必須回到社會網絡當中,而不是直接面對自然(科學實在論)。

常見於學不成數理化的富裕知識分子。被理工科說服的人文知識分子,為重新獲得話語權而創造的理論。

提出者: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

繁榮期:二戰後

代表作品:電影《銀河系漫游指南》

1121科學知識社會學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沖突

目的:秩序

19世紀愛丁堡的默頓學派,認為科學知識本身只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可以用社會學研究科學。社會學家可以代替科學家獲得話語權。

代表人物:摩爾定律。從社會角度提出,價格不變的情況下芯片效能每三年翻一倍。

1122科學範式革命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沖突

目的:沖突

認為不存在唯一的真理,不存在決定的科學。並且認為對世界的認識是在不斷的沖突中去把握和自我更新。認為什麽是科學不取決於它是否正確,而是能不能帶來革命性的錯誤。

科學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出現錯誤的階段,和提出新範式整合錯誤的階段。

提出者:美國庫恩

代表作品:霍金《時間簡史》。“時間”的概念隨著物理學發展不斷更新。

1123文化本體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沖突

目的:中心

自然物質和社會人文的沖突不重要,重要的是沖突生成的特定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才是國際政治學家衡量一個民族是否先進、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引領人類發展的標桿。是生長在科學羽翼下對科學獨斷論的反動調和,既不科學也不人文。

提出者:亞歷山大·溫特

代表群體: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往往以擁抱人類先進文化之名出國,自認為國際公民。

1124解構建構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沖突

目的:虛無

認為人文和自然科學沒有目的。人的自我意識和感受是偶然地被社會活動和人群的交往關系建構出來的,所以不存在穩固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作為真相的代表。

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科尼斯·格根。

常見人群:“腦控”受害者。常出現於現代化的落後民族。他們相信自己的大腦是被人監聽和控制的。相信科學的發展可以監聽人類,相信科學又恐懼科學。科學是一種工具,深層是權力的控制。他們心中一直去追求美好單純的狀態。

113認知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中心

認為所有的現象和體驗都是中心的結果。中心就是人的心靈結構、意識。認為大腦和心靈是一碼事。物理的秩序、人的心靈結構、社會文化背景都集中於這個中心化的結構。認為從各個角度去研究意識結構,就能重新構建人的意識,創造人工智能。把人心當成巧妙的構造物。

代表人物:馮·諾依曼。馮諾依曼機型,中央處理器、內存等構成計算機。

代表產物:聰明藥。認為人的智力可通過科學調整。

1131功能主義(函數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中心

目的:秩序

認為所有的心靈意識活動全都由一種函數決定,可以被數學描述。認為世界沒有什麽超越性的東西。

代表人物:早期的普特南、傑瑞·福多。

代表文化符號:缸中之腦。缸中之腦的所有體驗都是某種函數通過電信號模擬出來的。

1132自由進化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中心

目的:沖突

代表作品:《自私的基因》,講述了基因是如何一步步讓自己更好表達,有了超越性。

代表人物:認知主義科學家丹尼爾·丹尼特。他認為有一種Meme模因(文化基因)是一種意識結構,那些優秀的意識結構會去吞噬其他結構,慢慢成為主導,認為這種結構是自由的、疊代進化的。

代表符號:表情包。表情包的使用者自認為自己自由,但是有一部分表情包競爭獲勝流傳廣泛。

1133 認知自我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中心

目的:中心

這是未明子自己造的詞,代表那種認為需要先認識“自我”是如何產生的,才能去研究感情、思維能力等其他意識。所以所有意識建構活動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識的湧現。

代表人物:安東尼·達瑪西奧。他認為物質本體層面的我叫“原我”,現象層面的我叫“核心我”。原生態的自我受到外部幹擾,為了維持穩態,必須湧現一種“自我”,來通過維護“自傳式的自我”來維持穩態。

一般的認知主義意識是被數學函數或者工程學設計構建出來的,但達瑪西奧認為最終要的是人的情緒、情感的體驗,情緒比理性的算計更重要。他的觀念更有一中人文味道。

代表文化人物:索羅斯。索羅斯是一個冷酷的資本家,但是他特例獨行、個性張揚,經常違背市場邏輯,他最推崇的認知科學家的書是達瑪西奧的書。

1134認知無我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中心

目的:虛無

認為沒有自我的存在,因為認知主義會陷入一種境地:必須透過自我意識才能研究“自我意識”,認知無我論認為這種做法是肯定會失敗的,因為真正的意識是研究框架,但是不可能研究“研究框架”,因為它是透明的,而不是神經元、腦結構。但最後,面對虛實的選選擇,他們認為意識是幻覺,存在的只有大腦和神經元,徹底投靠了物理主義。

代表人物:德國哲學家與認知科學家梅青格。他認為人在意識中研究意識的起源不可能的,於是他否認了意識的存在。緊接著,他擁抱了佛教的禪宗理論,認為應該消解自我的執著,應該過著佛教徒的生活,無欲無求包容一切。

文化代表人物:喬布斯,他在矽谷提倡禪宗化的生活哲學,以顯現自己不是一個傳統資本家,“裝成與事無求的樣子”。

114行為主義

場域:秩序。有序的世界。

本體。秩序。客觀的現實。

現象。虛無。人的心靈是混亂的黑箱。

美國二十世紀初期的學說,認為精神疾病患者的意識是混亂的黑箱,所有患者的自我分析是不可信的、是扯淡、沒有研究價值。他們認為心理學只能通過行為的輸入輸出去研究患者。只要輸出結果是好的就是好的。因此當時醫院用鞭子、小黑屋來治療患者。

提出者:約翰·華生,曾經是動物行為學雜志的編輯。

文化代表人物:雷電法王楊永信,用電療“馴服”網癮。

評價:行為主義是科學實在論對人類的反噬。

1141 操作行為主義

場域:秩序。有序的世界。

本體:秩序。可操作的對象。

現象:虛無。人的意識是黑箱。

目的:秩序。世界的目的是變量關系的自我循環。

認為世界由可操作對象組合,世界的目的是可操作對象的變量關系的循環。用數學的方法結構數學的所有行為。

代表人物:斯金納,他認為人的行為分兩種。一種是應答性的,一種是操作性的。它認為即使是操作性的行為也是可以通過心理學方法去操縱的。因此人是不自由的,只是自認為自由。

“斯金納箱”,一個裝滿的小老鼠的箱子。

文化代表現象:快手、抖音,讓人們自認為是自由地挑選,但是實質上已經被操作了。

1142 目的行為主義

場域:秩序。有序的世界。

本體:秩序。客觀的現實。

現象:虛無。人的意識是黑箱。

目的:沖突。人的行為是分子式的行為和摩爾式的行為之間的對立。

操作行為主義研究的是精細的電信號層面的分子式的行為,但是這研究成本太高了,因為需要分解個無數個單子行為。而目的行為主義研究的是整體,因此有了文化性、帶了學者自身的判斷。而且這有助於節省經費。

代表人物:德國愛德華·托兒曼。他將德國研究整體的格式塔的研究方法帶到了美國。

文化代表現象:珍愛網相親平臺,網站觀察用戶投了多少錢、是否去聊天了。看上去人具有了整體的文化性的行為,實際上還是科學主義的思路。

1143應用行為分析

場域:秩序,世界。

本體:秩序,現實。

現象:虛無,黑箱。

目的:中心。世界的核心目的是人類的幸福,社會的繁榮延續。方式是行為改善。

實質上是美國政府社會統治的地方候選政策之一,大部分都用在監獄裏服刑人員、工廠員工的培訓,自閉癥患者,癮君子、黑戶等無法發聲群體的“矯正”和“改善”。

代表著作:《組織行為管理雜志》。

文化代表現象:背背佳,穿上就能改善行為。

1144社會行為主義

場域:秩序,世界。

本體:秩序,物質。

現象:虛無,黑箱。

目的:虛無。認為世界運行的模式叫符號性互動。

認為我們觀察的所有心理行為都是社會行為,所有社會行為都是符號的互動。符號性的互動就是聲音、圖像等基本物質的刺激。歸根結底是沒有意義的,

代表人物: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用社會行為解構人的心靈的自我、但是社會行為又是符號性互動。本質是解構主義者。

文化對應物:社交軟件,如微博、微信。發照片都是為了建構心理認同。

評價:科學實在論的最終下場就是解構主義,但是真正的科學並非如此。

12宗教實在論

場域:秩序,Cosmos,由至高秩序主宰的宇宙。

本體:沖突,“存在The Being,神”與“存在者bings”的對立,第一實體與派生性實體的對立,太一與雜多的對立,主宰與眾生的對立。實質上是主奴二分。

科學主義裏秩序等於實體,“量子定律就等於量子,量子是量子規律的表達”。

思想來源:被神學家誤解的柏拉圖,認為存在理念世界(神)與現象世界。

文化對應物:教育活動。老師對一群學生,學生無法質疑老師的知識。

評價:教育需要挖掉教師的權威,換成朋友探討的模式,否則無法擺脫主奴關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