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444.第一百一十四章穩紮穩打、循序漸進

關燈
第一百一十四章 穩紮穩打、循序漸進

幾千甚至幾萬兵馬,靠著陰謀詭計,是很能快速戰勝敵軍的。

但是十萬以上兵馬的大兵團作戰,除非主將太過昏庸。不然單純想靠偷襲、設下埋伏,就簡單直接擊潰敵軍取得勝利,簡直是不可能的。

因為上十萬的大兵團,不管是行軍,還是紮營,大軍都是分成幾部,占地幾裏,十幾裏,前後呼應,左右有序。

同時也都會派出前鋒探路,派出探子搜查打探,以便有時間警示中軍。

在這麽多人的搜查下,要想隱藏住大軍,不被敵人探子發現,基本上是很難的。

派少量部隊長途奔襲不是說沒有可能,但風險很高。

要想長途奔襲,必然是精銳部隊才能做到。

一旦被敵軍發現,有了警惕呢

長途奔襲,部隊本來就疲憊了。一旦偷襲不成功,敵人以逸待勞,襲擊的部隊連逃跑都做不到,直接是被人殲滅了。

不說部隊戰敗,容易影響到全軍士氣低落。更重要的是精銳部隊都死了,嚴重影響軍隊戰鬥力,這一戰還怎麽打!

當然除了有探子,有警惕意外,最重要的就是糧食,或者說是後勤。

或許很多人會好奇,本來士兵每天都需要消耗糧食。

為什麽發生了戰爭,會消耗巨大呢?

為什麽古代那些文官、皇帝那麽害怕戰爭,有時寧願花錢買平安呢?

這是因為,一旦發生戰爭,士兵就要上前線。前後就有可能要花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才能結束戰爭。

不算那些因為戰亡,導致的人口下降。

士兵打仗是每天花力氣的,是需要進食的,是需要補充損害的器械的。

那這些糧食器械從哪裏來?

當然是要從後方運送過去了。

當年淮海戰役時,紅軍動用了60萬正規軍加40萬民兵。

為了保證前線的物資供給,紅軍前後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其中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民工130萬人,後方臨時民工391萬人;

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只8539艘;籌集糧食9.6億斤,運送到前線的糧食4.34億斤。

淮海戰役勝利後,元帥曾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在近現代都需要這麽多人,更不用說古代了。

古代沒有足夠的肉類食物補充,一個士兵出征的話,一個月至少需要2石糧食,才能保證吃飽,有力氣作戰。

如果是長達三個月的行軍作戰,一個士兵就需要6石的糧食。

現在史進出兵十萬人,為了保證糧食的供給,至少需要準備60萬石糧食,約合6千萬斤糧食。

這還只是糧食,還不包括箭矢、盔甲、藥石等其他必備物資。

一個人士兵要行軍,要負責自己的兵器,還要考慮突然爆發的戰鬥,因此最多也就是能帶著五天的糧食上路。

不然別說打仗了,光是那些糧食器械都可以直接累垮一支軍隊了。

那這麽多糧食怎麽辦?

只能征召百姓服徭役來運送,在古代如果出動十萬兵馬遠征,最少需要三四十萬勞役幫著運送物資,才能保證物資的運輸。

不過如果有馬車、牛車這些的話,就可以大大減少勞役。

至於歷史上那些所謂的百萬大軍,基本上都是不懂兵事的文官,直接是將運送物資糧草的勞役都算進去的。

正規軍隊只怕最多也就是二三十萬!

征召了百姓,除了百姓需要丟下手頭上的事來完成徭役,沒辦法耕種。這些服徭役的百姓也同樣需要消耗食物的(很多朝代,百姓服徭役是自個出糧食的。但是一般情況下,百姓服徭役,朝廷是要免稅賦的,所以到最後算起來百姓吃的還是朝廷的)。

戰線越長,供給運送越困難,需要抽調的百姓就越多,消耗的糧食越多。

而且這麽多糧食物資除了很大一部分是隨軍前進的,其他都設立幾個糧倉屯放。

戰線的拉長,運送糧食隊伍就越容易給偷襲。處處需要護衛,處處分兵。

設立的糧倉也越多,越容易給敵人發現偷襲。

糧食耗費巨大意外,那些破損的武器、藥石,以及戰後的封賞等等,可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漢武帝北擊匈奴,極大地擴充了漢朝疆土,不過以此同時也花光了三代帝王的積蓄,掏空了國庫。

也是古代為什麽那麽多文臣帝王不願意北上攻打游牧民族的根本緣故,花費巨大,回報小!

為了保證這次出征的糧草軍械,史進可是將這幾年儲備都快花光了。

準備了將近8千萬斤糧食,是從山東、南方,甚至占城等地收購回來的。

遼東人口本來就不多,史進也無法抽調那麽多勞役。不然不用打,遼東百姓自己先起義反抗了。

為了保證物資的運輸,史進抽調了5千匹駑馬改成馬車,征召2萬百姓,以及5千奴隸。還派立地太歲阮小二、赤須龍費保率領大小船只近五十艘,日夜不停通過海運護送物資。

這才保證了大軍物資供給。

遼國出動20萬大軍,這需要的物資更是海量。

以往遼國出征,經常情況是不組織後勤供應,按照遼朝軍制,“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打草榖騎,四出抄掠以供之”。

不過這是以前,和敵國交戰,當然可以這樣幹。

但現在遼國可以說在自己的“本國”作戰,多少也要有點顧忌。

也正因為如此,為了籌備糧草,遼國前後花了將近半年時間,才籌備好大軍2個月的糧草。

這些海量的糧草物資都是對戰雙方千辛萬苦才籌備出來的,一旦戰敗,多年辛苦付之東流。

短時間內也根本不可能再籌備到那麽多糧草物資。

在這樣的情況下,誰敢冒險?

但凡能成為名帥都不會冒著將全軍置於如同搖骰子,賭大小這種高風險的決策中去的,都是力求不敗而後勝之。

所以只要是大兵團作戰,主將元帥都是以正為主,以奇為輔。

正面對峙,看到不能正面擊潰對手了,才會尋求破敵良機。

就如同官渡之戰,曹操也是在正面和袁紹對峙了幾個月。然後曹操趁機偷襲糧倉,才大敗袁紹。

就如同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也是在正面和曹操對峙,然後才設計火燒赤壁,才大敗曹操。

就如同夷陵之戰,吳軍也是在正面和蜀軍對峙,然後有火燒六百裏,大敗劉備。

遼國統帥兀顏光知道自己一旦戰敗,遼國就有覆滅之危險。

定襄軍統帥史進知道自己一旦戰敗,自己就有被人重新趕回大宋。現在大宋已經平定方臘,不再有之前那麽輕松奪取山東的機會留給史進的。

正因為戰敗的後果都不是他們所能承受的,不管是兀顏光、史進都不會去實施長途奔襲的這種冒險的計策。都選擇了穩紮穩打,循序漸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