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第487章德國
關燈
小
中
大
第487章 德國
“說到德國就讓我想起了德國農民。別人一個從事農業生產的德國農民能夠養活247個其它德國人,而中國的一個農民光種地有可能連自己都養不活。
前後的巨大差異就在於前者是全現代化農業的耕種方式,從翻地播種開始到最後的收割入庫,全程都是機械化。現如今,都開始步入智能化了。
即便是一個七,八十歲的老頭兒,也能夠完成全部工作。現代德國人講究的是技術,而不是體力。
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省了人力,繼而好讓更多的人去從事非農業生產,多多地琢磨和實驗提高農業生產工具的效能,怎麽更加科學和合理化的讓畝產量再增加……德國的歷史上面可從未出現過一次大饑荒。
德國的人口並不少,8200多萬人。國土面積比島國還要小。地形可不是大平原,只要德國北部才是平原。
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
我們中國農民還有不少人是用著老掉牙的耕種方法,人累得要死不說,還種不了多少面積,畝產的產量也上不去,和德國農民一比就差不多屬於刀耕火種的階段。最要命的是這些人還特別固執。
專業技術人員下去,手把手的教新的耕種方法,但是收效甚微。等人一走,又重新回到了過去那種落後的農業生產模式當中去。
他們的算賬方式實在太可笑,哪怕見到了實實在在地增產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也不要。
買化肥要多出錢,買種子還要多出錢,買除草劑也得多出錢……萬一某年出現旱災,水災,不但虧了人力,而且還虧了投進去的本錢。
他們就沒有想到過節省了人力出來可以去幹其它事情好賺錢。比如,多養豬,多養雞等等,外出去打打臨工之類的。”賈玲玲平靜道。
“你這番話就是說德國工人和中國工人之比的另一個版本。前者過得好,收入高,那是因為別人屬於技術性工人,而後者過得不好,收入低,就是因為只會賣力氣的普通工人,完全就不是一回子事情。
技術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好,經驗越來越豐富,而賣力氣卻會因為人體的衰老是越來越力不從心。
這一切都得益於德國的雙軌制教育。德國工人在進入不同的單位之前,都是經過了相關技術學校的多年技能培訓,可不像我們的工人那樣沒有一技之長。
支撐點就在於德國的企業和我國的企業也完全不一樣。前者願意為教育買單,而後者不願意,拿來主義,只想著拿過來就可以直接用,好免去自己去培養人的中間環節。
再有,中國企業的想法往往就是,我培養了你出來,你嫌我這不好,那不好,錢又少了,而別人一多給錢就跑了。且不虧大發了?
德國企業可不會這麽想,即便是從我這裏跑了,也還是在替德國幹活兒,國家受益了,那麽就是大家都受益了。”賈有為侃侃而談道。
他停頓了一下,感覺到話說多了,有點口幹舌燥,於是就拿起裝有純凈水的玻璃杯是喝了一大口,又道:“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江南省想要突擊培養起來一批數控機床的技師就直接尷尬了。既然是培養技師,那麽就得有高級工人。
可是,別說懂數控機床的高級工人,連中級工人都沒有。在那個時候,全中國能夠懂數控機床的人,除了在大學裏面站在講臺上面教書的相關專業老師之外,中專技校,工廠裏面的相關從業人員,還在用過去那種早就被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給淘汰的老式機床在教課,生產。
現如今,即便不再像過去那樣OUT,也還得進口德國或者島國的數控機床。再不然,就是他們的刀頭。
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依舊掌握在別人的手上,那麽就得受制於人。我國政府苦口婆心的說了這麽多年,為什麽還是沒有多少改善?
最主要的就是我們中國人喪失了過去那種執著於把一件事情給做好的精神,心態上面太過於浮躁,註重短期收益,缺乏長遠眼光。不管是德國,還是島國,世世代代從事一個行業的人是隨處可見。
祖父,父親,自己,三代人都在一家廠子做同樣技術工作的也很多。我們呢?除了在計劃經濟時代,壟斷行業,大國企有過這種現象,便是五花八門的家庭職業,失去了一種傳承。
下班之後,一家人可以在吃飯或者休息的時候,接著談論怎麽改良和提高技術,毫無保留的進行交流。
既是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促進彼此感情,又是工作上面的討論,提高技術水平。這完全不用擔心年齡間所產生的代溝問題。
當爹的人既不用擔心和孩子之間沒話可說,也用不著害怕孩子會瞧不起自己。大家都是同行,技術好不好,那心裏面都是有數的。”
“這個和民族性格有關。你看德國人踢球,只要不到中場哨音吹響,別人就不會松懈和放棄,時常都能夠絕處逢生,反敗為勝。
我們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把眼目前的事情給處理的很好,也懂得變通。可是,一看長遠了就不知道怎麽辦了?
我們的居民住宅區。一,二十年前的,你見過有幾個修了地下停車庫的。那個時候,車少,覺得沒有必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車多了,停不下,是才想起要修地下停車庫。德國人可不是這樣,哪怕當年他們車少,也知道今後會多起來,就大量的修了地下停車庫。
何況德國的政策不似中國的變化快。德國一旦制定了什麽政策,那麽大家就照著執行,再長的年限也堅持不變。
過去的德國魯爾工業區,汙染嚴重到了讓人發指地步。河水都黑了。現在,你再去看看,清澈見底。那可是經過了好幾十年堅持不懈的治理才有了今時今日的局面。”賈玲玲有一說一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說到德國就讓我想起了德國農民。別人一個從事農業生產的德國農民能夠養活247個其它德國人,而中國的一個農民光種地有可能連自己都養不活。
前後的巨大差異就在於前者是全現代化農業的耕種方式,從翻地播種開始到最後的收割入庫,全程都是機械化。現如今,都開始步入智能化了。
即便是一個七,八十歲的老頭兒,也能夠完成全部工作。現代德國人講究的是技術,而不是體力。
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省了人力,繼而好讓更多的人去從事非農業生產,多多地琢磨和實驗提高農業生產工具的效能,怎麽更加科學和合理化的讓畝產量再增加……德國的歷史上面可從未出現過一次大饑荒。
德國的人口並不少,8200多萬人。國土面積比島國還要小。地形可不是大平原,只要德國北部才是平原。
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
我們中國農民還有不少人是用著老掉牙的耕種方法,人累得要死不說,還種不了多少面積,畝產的產量也上不去,和德國農民一比就差不多屬於刀耕火種的階段。最要命的是這些人還特別固執。
專業技術人員下去,手把手的教新的耕種方法,但是收效甚微。等人一走,又重新回到了過去那種落後的農業生產模式當中去。
他們的算賬方式實在太可笑,哪怕見到了實實在在地增產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也不要。
買化肥要多出錢,買種子還要多出錢,買除草劑也得多出錢……萬一某年出現旱災,水災,不但虧了人力,而且還虧了投進去的本錢。
他們就沒有想到過節省了人力出來可以去幹其它事情好賺錢。比如,多養豬,多養雞等等,外出去打打臨工之類的。”賈玲玲平靜道。
“你這番話就是說德國工人和中國工人之比的另一個版本。前者過得好,收入高,那是因為別人屬於技術性工人,而後者過得不好,收入低,就是因為只會賣力氣的普通工人,完全就不是一回子事情。
技術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好,經驗越來越豐富,而賣力氣卻會因為人體的衰老是越來越力不從心。
這一切都得益於德國的雙軌制教育。德國工人在進入不同的單位之前,都是經過了相關技術學校的多年技能培訓,可不像我們的工人那樣沒有一技之長。
支撐點就在於德國的企業和我國的企業也完全不一樣。前者願意為教育買單,而後者不願意,拿來主義,只想著拿過來就可以直接用,好免去自己去培養人的中間環節。
再有,中國企業的想法往往就是,我培養了你出來,你嫌我這不好,那不好,錢又少了,而別人一多給錢就跑了。且不虧大發了?
德國企業可不會這麽想,即便是從我這裏跑了,也還是在替德國幹活兒,國家受益了,那麽就是大家都受益了。”賈有為侃侃而談道。
他停頓了一下,感覺到話說多了,有點口幹舌燥,於是就拿起裝有純凈水的玻璃杯是喝了一大口,又道:“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江南省想要突擊培養起來一批數控機床的技師就直接尷尬了。既然是培養技師,那麽就得有高級工人。
可是,別說懂數控機床的高級工人,連中級工人都沒有。在那個時候,全中國能夠懂數控機床的人,除了在大學裏面站在講臺上面教書的相關專業老師之外,中專技校,工廠裏面的相關從業人員,還在用過去那種早就被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給淘汰的老式機床在教課,生產。
現如今,即便不再像過去那樣OUT,也還得進口德國或者島國的數控機床。再不然,就是他們的刀頭。
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依舊掌握在別人的手上,那麽就得受制於人。我國政府苦口婆心的說了這麽多年,為什麽還是沒有多少改善?
最主要的就是我們中國人喪失了過去那種執著於把一件事情給做好的精神,心態上面太過於浮躁,註重短期收益,缺乏長遠眼光。不管是德國,還是島國,世世代代從事一個行業的人是隨處可見。
祖父,父親,自己,三代人都在一家廠子做同樣技術工作的也很多。我們呢?除了在計劃經濟時代,壟斷行業,大國企有過這種現象,便是五花八門的家庭職業,失去了一種傳承。
下班之後,一家人可以在吃飯或者休息的時候,接著談論怎麽改良和提高技術,毫無保留的進行交流。
既是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促進彼此感情,又是工作上面的討論,提高技術水平。這完全不用擔心年齡間所產生的代溝問題。
當爹的人既不用擔心和孩子之間沒話可說,也用不著害怕孩子會瞧不起自己。大家都是同行,技術好不好,那心裏面都是有數的。”
“這個和民族性格有關。你看德國人踢球,只要不到中場哨音吹響,別人就不會松懈和放棄,時常都能夠絕處逢生,反敗為勝。
我們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把眼目前的事情給處理的很好,也懂得變通。可是,一看長遠了就不知道怎麽辦了?
我們的居民住宅區。一,二十年前的,你見過有幾個修了地下停車庫的。那個時候,車少,覺得沒有必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車多了,停不下,是才想起要修地下停車庫。德國人可不是這樣,哪怕當年他們車少,也知道今後會多起來,就大量的修了地下停車庫。
何況德國的政策不似中國的變化快。德國一旦制定了什麽政策,那麽大家就照著執行,再長的年限也堅持不變。
過去的德國魯爾工業區,汙染嚴重到了讓人發指地步。河水都黑了。現在,你再去看看,清澈見底。那可是經過了好幾十年堅持不懈的治理才有了今時今日的局面。”賈玲玲有一說一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