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54章

關燈
第54章

*

廣州十三行並不是十三家,最開始也不叫十三行。

當年康熙爺平定臺灣開海禁,下詔設立金絲行和洋貨行兩家貨行,金絲行負責向本地的商販收“赴稅課司納稅”,洋貨行負責向西洋商人收“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分為行稅”,兩家都不是官府派人負責,但是也算是背靠官府的官商。

那個負責向西洋商人收稅的洋商行就是十三行的雛形,他們最開始由十三家行商承辦,因為效率高辦事兒快,所以民間俗稱十三行。

十三行的行商家數變動不定,少的時候只剩下四家,多的時候有二十多家,他們內部的競爭也很激烈。

畢竟沒人嫌錢多,十三行不僅可以自己派船去海外經商,還有官府撐腰壟斷了洋商來大清的交易,蛋糕就那麽大,分蛋糕的人越多每家分到的就越少。

朝廷開海禁之後相繼組建了粵、閩、浙、江四大海關,但是只有廣東粵海關專設監督,足見朝廷對粵海關的重視。

當然,也有可能是只有粵海關的收入歸內務府,其他三個海關的收入歸戶部,皇帝看重粵海關,上行下效自然對粵海關更為關註。

廣州十三行在康熙年間競爭激烈,如今更是各方商人都眼饞的香餑餑。

洋人購買茶葉、絲綢等各種物件兒都得經過十三行,廣州五十多家繡坊,三千多個繡娘趕工都不夠洋人買的,聽說他們光廣繡披肩一年就能賣十多萬條,可想而知能賺多少錢。

——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

可惜不管外人怎麽眼饞,廣東的商人在這事兒上有先天的優勢,他們眼饞也眼饞不來。

朝廷規定,洋貨行的商人必須是“身家殷實,貲財素裕”,也就是說家底必須豐厚,不然做生意賠了賠不起容易讓朝廷跟著丟人。

如果只是這樣那別人也不是不能插手,廣東商人有錢,其他地方的商人也有錢,海上的生意幾乎穩賺不賠,只要膽子夠大,出還一趟回來就是上百倍的收益,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這年頭能掙到家業的膽子都不會笑。

但是吧,人家都叫廣州十三行了,自然是廣州本地商人沾光。

那些人自己內部爭的激烈,一旦有外人想插手就會一致對外,他們排擠外人啊!

民間有時候稱十三行叫福潮行,意思是在廣州做洋人生意的都是福建、潮州的商人,而有名的幾家之所以能擠進去是因為人家舉家入籍廣東,這讓他們怎麽競爭?

廣東福建離的近,他們山西安徽兩淮江南的怎麽遷?

背井離鄉也不是這麽離的。

行吧行吧,他們沒福氣賺這個錢,繼續留在老家賺錢也不是不行。

經過康雍兩朝的打擊,其他地方的商人本來已經對海外市場不抱希望,萬萬沒想到天無絕人之路,廣東那些排擠外人加入的吝嗇鬼們自己把自己給作死了。

峰回路轉啊峰回路轉,天上掉下來那麽大的餡餅他們不接住實在說不過去,那就只能對不起那些吝嗇、啊不、只能對不起這些本地的“好兄弟”啦。

他們不是來破壞廣東的大好局面的,他們是來加入的,和親王說了,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更好的發展大清,內鬥沒結果,他們一致對外賺洋人的銀子多好。

廣州這邊有廣繡,江南那邊的繡娘手藝也好的很,北方倒是沒那麽好的手藝,但是他們北方也有北方的特產,放到西洋都是能讓洋人搶破頭的好東西。

兄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馬上朝廷的命令就要下來,再排擠他們就不禮貌了哈。

和親王帶來的晉商激動壞了,他們往常幹的是和蒙古那邊的交易,偶爾和羅剎國打點交道,但是都是小打小鬧,比不過廣東這邊專門和洋人打交道。

西洋和他們隔著大海,他們對那邊的了解都來源於傳教士和商人,朝廷層面的交往幾乎沒有。

沒有西洋朝廷給西洋商人撐腰,十三行想怎麽賺錢都行。

蒙古那邊不一樣,那邊和朝廷的交往太深,做的太過分容易把自己搭進去。

全大清都知道山西商人在草原上和蒙古藩王關系好,見著羅剎國的商隊也能說得上話,有時候蒙古貴族犯懶不想管事兒,他們甚至能幫著把朝貢的事情給辦了。

蒙古人不會做買賣,有人幫他們幹活他們求之不得,只是花點錢而已,他們地大物博缺什麽都不缺錢。

晉商也是膽大,他們把錢莊開到草原,遇到蒙古臺吉手頭緊缺錢還主動湊上去借錢,還不上也沒關系,哪個臺吉名下沒有馬場草場,拿地來換也行。

游牧民族對土地的在意程度不如農耕民族,年輕的臺吉們不知道輕重更是什麽都敢幹,要不是朝廷發現的早及時叫停山西商人在蒙古地界兒置辦田產的大業,幾十年後漠南漠北大片草原的主人就不是蒙古人而是他們山西商人。

這能行嗎?

於是他們就被朝廷給教訓了。

雖然這事兒是他們做的不地道,但是賺錢買地合情合理合法,就算朝廷不願意讓他們再這麽幹也得用錢把那些地給贖回去,不然就是朝廷不占理。

好在商人們嘴上說著要錢沒有要命一條,實際上都還是惜命的,命都沒了賺再多錢也沒處花,只要命還在不愁以後賺不到錢,所以被教訓過之後他們都收斂不少,至少不敢繼續在明目張膽的在草原大肆買地了。

草原上的地不能買,西洋的地總能買吧。

十三行不想他們插手西洋商人的事情也可以,把出海的分例讓出來點給他們,他們不在大清地界兒折騰,他們去西洋人的地界兒折騰。

朝廷對他們寄予厚望,他們也不能讓朝廷失望,沒準兒幾十年後就能把西洋的地買下來給大清建個海外之國。

商人的嘴,騙人的鬼,一群商人湊在一起唇槍舌戰,千年老鬼都得甘拜下風。

和親王看戲看的開心,這場面比戲園子裏咿咿呀呀唱的好,再來點再來點,他就愛看這樣的大戲。

這些商人一路上謹小慎微連話都不敢說,他還覺得帶錯了人,沒想到啊沒想到,人不可貌相,一個個的都他娘的是人才。

連給大清建個海外之國的主意都能想出來,天底下還有什麽是他們不敢幹的?

難怪朝廷近些年對他們嚴防死守,要是任他們野蠻生長,買下整個草原絕對不是說著玩的。

有地有錢有糧,這和當土皇帝完全沒區別,要不是朝廷發現的及時,再讓他們折騰個幾十年到時候朝廷都拿他們沒辦法。

大清的地界兒容不下他們放肆,西洋卻可以。

西洋有西洋的朝廷,他們要是能在西洋人眼皮子底下折騰出一片地方當土皇帝那是他們的本事,反正不在大清,愛怎麽樣怎麽樣,就是篡了那邊皇帝的位他們都管不著。

大清和西洋隔著茫茫大海,只要篡的不是他們的位,別的一切都好說。

和親王心情頗好的在旁邊看戲,十三行的行商敢怒不敢言,滿肚子火氣不知道朝哪兒發。

往常都是他們借朝廷狐假虎威,沒想到風水輪流轉,他們竟然也有被別人借朝廷的名義懟的說不出話的時候。

他們十三行是天子南庫,賺的錢除了自己留著還要給皇上送去,逢年過節還得去海關衙門總督衙門打點,樁樁件件勞心費力,賺到的錢都是他們應得的,憑什麽讓別人來插手。

他們承認雍正爺駕崩後這幾年他們做的過分了些,但是官府衙門跟餵不飽的餓狼似的,上頭朝他們伸手他們自然要朝下面伸手,難不成還自掏腰包去餵衙門那些官?

從康熙朝開始海關就是他們十三行的差事,這些山西商人不去草原買地來這兒折騰什麽?

朝廷不讓他們禍禍草原,他們就不能再北一點去羅剎國?

漂洋過海多危險,羅剎國那邊他們經常打交道,不比漂洋過海來的安穩?

幾十年來井水不犯河水,這時候來犯什麽渾?

十三行的行商要氣死了,可是和親王饒有興致的坐在旁邊看著,他們連吵架都不敢太放肆,只能任那些外來的山西商人把他們擠兌的沒地兒站。

這是廣州!是他們十三行行商的地盤!外來商人要點臉行不行!

十三行的行商在心裏咆哮,面上絲毫不敢表現出來,有和親王在廣州坐鎮,總督衙門和海關衙門自顧不暇,他們拼後臺拼不過,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可是……

蒼天啊!大地啊!這群外地來的真的死皮不要臉啊!

他們在海外的生意做的風生水起,這些人憑什麽上來就摘桃子,憑他們和朝廷關系好嗎?

兩撥商人吵的不可開交,這不是什麽友好的飯局,一個不小心他們的家底都可能賠上去,再淡定再好脾氣的人這時候都淡定不起來。

外來的晉商背後有和親王撐腰,他們之前因為在草原買地已經被朝廷教訓過,這次長了記性不會再觸朝廷的黴頭,湊巧朝廷也想讓他們去折騰西洋人,雙方一拍即合,出海的生意就算十三行不樂意也攔不住,因此一個個的理直氣壯說話能嗆死人。

本地的十三行行商心裏發虛嘴皮子上占不了便宜,又不敢對官府衙門撒氣,於是就把火氣集中到了越級告禦狀的西洋商人身上。

英吉利的東印度公司是吧,行,他們記住了。

從來只有他們欺負別人的份兒,斷沒有被欺負了還打碎牙和血吞的道理,破財之仇不共戴天,他們這次損失多少,明年就加倍從罪魁禍首身上討回來!

深呼吸,冷靜。

那邊晉商的兄弟過來說話,他們也不是什麽惡人,不能放著自家人出去吃虧是不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