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稱帝
關燈
小
中
大
第九十章 稱帝
林正陽又故意哭拜了大燕,此處效仿劉玄德故智,無非是哭出一個“情真意切”。
此次朝會,再次推辭。
三次三讓,已幾乎成了勸進的必備程序。
三讓過後,林正陽就不能再讓,當天就定下。
國號為漢。
之所以取漢為國號,一來是開創新國號,必然要大量消耗氣運,以五州之地到底能不能足夠,還很難講。
二來,可以借此收取人心,爭取大義,以民族大義吸引天下人才。
三來,就是林正陽本身的意願,並不打算費太多心思,必須要開創個前無古人的偉大新朝。
他始終記得,自家在這裏是來修行的,不是來享受權利的。
這新朝只要國祚不是太短,能有個兩三百年,就差不離了。
最後,就是因為漢這一國號,算是較為適宜的,在歷朝歷代之中,算是相對興盛,積累的底蘊也在前列。
另外,劉邦昔年也曾入蜀。
項羽恃強淩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統轄梁、楚九郡。
他“計功割地”,分封了十位諸侯王,並違背楚懷王“誰先攻人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
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
劉邦建都南鄭,占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所以漢王的封地,可以說是在蜀地。
綜合來講,稱漢帝,繼承兩漢餘氣算是對他比較適宜的國號,而且相比起別的國號負面影響要小一點。
登基之日,鼎器沸騰。
這時,與平常不一樣,上面有無數神秘的紋路,一看就覺得神聖古樸,而隱隱之間,世界排斥之意已經完全消除。
哪怕是借助了靈寶之能,穿入此世,又借用了原本李成業之天命,以及輪回者匯聚的氣運遮掩,但是有些痕跡確實隱瞞不了。
所以以往都有些破綻,只是看破的不說破,而天地本身無知無識,也不會刻意針對。
只是隱隱約約的排斥,多多少少,總有一些。
此時,卻在漸漸滿溢出來的白色帝氣滌蕩之中,已經化解。
帝氣看似與黎民白氣一樣,但真正看見者,卻誰也不會認為一樣。
它色澤澤純白,半透明,至純至貴,哪怕一絲,也似乎有著鎮壓乾坤之力。
煉氣士n的一切法力,和官員的氣運,本質上都是一樣。
達到這帝氣的程度,就等於獲得了最高位格,只要這帝氣不散,就萬法不侵。
可惜這一步極難證得,尤其是煉氣士。
莫說這白色的帝氣,煉氣士能抵達純青之境,就已經是最上乘的青華天仙。
要有純正紫氣,真的非得是太乙道果不可。
至於帝氣前世林正陽巔峰時期,橫掃虛無恒鈞,壓服一應通道,參悟大羅之妙,那時期或許算是等同。
可惜人道至尊的最高位格易成,每一朝都能有,而仙道之中的位格提升,就格外艱難,更別提最高位格。
當然,人道與仙道本來也不是一回事,不可一概而論。
臨近稱帝,雖然名分尚未定下,但是私底下,已經都以帝王之禮制行止。
是以,其實鼎器已經開始徐徐轉化,多出了許多過往不曾有的銘文。
若說王者道性具體體現,大概就是這鼎器上了。
隨著林正陽本身氣運、名分以及實力的不斷提升,這鼎器也不斷成長,直至如今,即將蛻化。
天色微明,東方天際紫氣初現。
一彎殘月,暗淡無光,斜掛在天際。
天空晴朗,少有雲彩。
難得的大晴天。
出了宮門,門外隨侍的女官、太監,都已等候多時。
“王上,吉時已至,請行鑾。”
有個太監就上前喚道。
接著,管弦、絲竹等樂器立時奏響。
為了籌備登基大典,林正陽特意讓人尋來了大燕宮廷樂師,排練了數日之後,方才能成此樂。
為表鄭重,林正陽本人也沐浴熏香,齋戒數日,自前日傍晚開始更是不進水米,以顯示誠意。
一番折騰,饒是如今元神有成,也略覺繁瑣。
這帝王之福雖大,但卻也不是那麽好享的。
身著紅黃兩色的冕服,十二旒冕冠,林正陽緩步踏出,端著架子,雍容華貴。
遙遙望見,就讓人心神搖曳,生出敬畏。
此乃nbn在身,而大運加持之故。
步下臺階,入得了禦輿,他就瞑目在禦輿之中,不言不動。
周身禮服並不合身,而且也不舒適,頭上冠冕也著實沈重了些,有金有玉,怕是能有一二十斤。
以常人之身佩戴,也真的是寸步難行。
這登基也是個體力活兒,看似風光,實則是在受罪。
“鐺”
鐘聲響起,禮官唱聲,儀仗隊開道。
緩緩開出九重朱門之外,鑾駕緩步而行。
宮門之外,立時爆發出山呼海嘯之音:
“萬歲!萬歲!萬萬歲!”
儀仗隊行過之處,無論是黎民百姓,還是官身之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帶著鮮花、香案,前來迎奉。
身著重甲的甲士,層層圍繞著,拱衛著鑾駕,排開人群,以免宵小作亂。
隨著這山呼萬歲,眾人叩拜,就有團團氣運,匯聚到鼎器之中。
由於鼎器已經滿溢,這些氣運,就積聚在周邊。
在林正陽不曾註意的時候,鼎器色澤越發深沈,如同古老的青銅器,而鼎身紋路也在不斷擴展、深化。
最終,來到了天壇之前。
天壇最重,登基時主要祭天,至於地壇反而在其次。
天壇按格式高有九丈九尺,用黃土累成,上面鋪著大理石的地磚。
到了這裏就沒有百姓可以近前,只有一幹文武大臣分列旁邊,躬身迎駕。
鑾駕落地,林正陽緩步踏出,一步,一步,走上天壇。
微風吹過,更顯寂靜無聲。
九丈九尺高臺之上,不甚寂寥。
林正陽照著祭文念著,其實聲音只有自己能聽見。
一開口,就是灌了一嘴的風。
總算是念完了祭文。
下方,禮官看到他的眼神動作示意,頓時指揮著群臣山呼: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大地之上,無數星星點點的光,飄搖而上,擴大了原本的氣運河流。
整個氣運長河,都擴張了起來。
這股力量,迅速湧入天柱之中。
天柱受此一激,也向外擴張,變大、增高,向著天空沖去。
鼎器劇震,不斷有轟鳴之聲傳出,鼎身不斷擴大,銘文加深,色澤變得更加古樸,顯得神秘。
鼎中擴大,又有了容積,大量氣運就盤旋著卷入其中,不斷轉化,調和。
原本看似很多的氣運,此刻竟看看充滿三分之一。
隨著鼎器緩緩擴大,天柱不斷向上延伸,鼎中如水一般的氣運也在緩緩下降。
幸而下降速度不算太快。
過了一會兒,周圍紅ns的氣運長河,翻卷起驚濤駭浪,其中一輪紅日初生,順著天柱底端,向上升起。
接著,一條白身青背的真龍,追了上來,銜著這紅日,騰空而起,直入天柱頂端。
空中隱隱傳來震天之響聲,好似天柱當真戳到了天蓋一般。
接著,天柱連天接地,大放光明。
天際,無數星辰白日顯現,道道星光垂下,燦爛絢麗。
一時之間,天下十三州,但凡星辰入命,受星光眷顧者,都有感應,齊齊擡頭,望見此景,尤其是註意到一輪冉冉升起的紅日。
異象持續了有半刻之後,緩緩消失。
天壇之上,又有五色祥雲盤旋,憑空生出,凝聚不散。
林正陽細細體悟期間鼎器變化時,帶來的絲絲玄而又玄的感悟。
同時也在慶幸:
“好險,好險,僅僅以五州之地,就妄自稱帝,差點就耗盡氣運,鼎碎運盡。”
此時此刻,盡管有大片的白氣、紅氣、黃氣,不斷匯聚而來,鼎身之中,卻依舊僅僅只剩下淺淺一層氣運約莫只有一兩成左右。
幾乎就要見底。
“幸好,沒有強行凝聚新國號,如是不然,恐怕情況還要糟糕,到時候難免要度過一段時日的運數衰敗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林正陽又故意哭拜了大燕,此處效仿劉玄德故智,無非是哭出一個“情真意切”。
此次朝會,再次推辭。
三次三讓,已幾乎成了勸進的必備程序。
三讓過後,林正陽就不能再讓,當天就定下。
國號為漢。
之所以取漢為國號,一來是開創新國號,必然要大量消耗氣運,以五州之地到底能不能足夠,還很難講。
二來,可以借此收取人心,爭取大義,以民族大義吸引天下人才。
三來,就是林正陽本身的意願,並不打算費太多心思,必須要開創個前無古人的偉大新朝。
他始終記得,自家在這裏是來修行的,不是來享受權利的。
這新朝只要國祚不是太短,能有個兩三百年,就差不離了。
最後,就是因為漢這一國號,算是較為適宜的,在歷朝歷代之中,算是相對興盛,積累的底蘊也在前列。
另外,劉邦昔年也曾入蜀。
項羽恃強淩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統轄梁、楚九郡。
他“計功割地”,分封了十位諸侯王,並違背楚懷王“誰先攻人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
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用以遏制劉邦北上。
劉邦建都南鄭,占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所以漢王的封地,可以說是在蜀地。
綜合來講,稱漢帝,繼承兩漢餘氣算是對他比較適宜的國號,而且相比起別的國號負面影響要小一點。
登基之日,鼎器沸騰。
這時,與平常不一樣,上面有無數神秘的紋路,一看就覺得神聖古樸,而隱隱之間,世界排斥之意已經完全消除。
哪怕是借助了靈寶之能,穿入此世,又借用了原本李成業之天命,以及輪回者匯聚的氣運遮掩,但是有些痕跡確實隱瞞不了。
所以以往都有些破綻,只是看破的不說破,而天地本身無知無識,也不會刻意針對。
只是隱隱約約的排斥,多多少少,總有一些。
此時,卻在漸漸滿溢出來的白色帝氣滌蕩之中,已經化解。
帝氣看似與黎民白氣一樣,但真正看見者,卻誰也不會認為一樣。
它色澤澤純白,半透明,至純至貴,哪怕一絲,也似乎有著鎮壓乾坤之力。
煉氣士n的一切法力,和官員的氣運,本質上都是一樣。
達到這帝氣的程度,就等於獲得了最高位格,只要這帝氣不散,就萬法不侵。
可惜這一步極難證得,尤其是煉氣士。
莫說這白色的帝氣,煉氣士能抵達純青之境,就已經是最上乘的青華天仙。
要有純正紫氣,真的非得是太乙道果不可。
至於帝氣前世林正陽巔峰時期,橫掃虛無恒鈞,壓服一應通道,參悟大羅之妙,那時期或許算是等同。
可惜人道至尊的最高位格易成,每一朝都能有,而仙道之中的位格提升,就格外艱難,更別提最高位格。
當然,人道與仙道本來也不是一回事,不可一概而論。
臨近稱帝,雖然名分尚未定下,但是私底下,已經都以帝王之禮制行止。
是以,其實鼎器已經開始徐徐轉化,多出了許多過往不曾有的銘文。
若說王者道性具體體現,大概就是這鼎器上了。
隨著林正陽本身氣運、名分以及實力的不斷提升,這鼎器也不斷成長,直至如今,即將蛻化。
天色微明,東方天際紫氣初現。
一彎殘月,暗淡無光,斜掛在天際。
天空晴朗,少有雲彩。
難得的大晴天。
出了宮門,門外隨侍的女官、太監,都已等候多時。
“王上,吉時已至,請行鑾。”
有個太監就上前喚道。
接著,管弦、絲竹等樂器立時奏響。
為了籌備登基大典,林正陽特意讓人尋來了大燕宮廷樂師,排練了數日之後,方才能成此樂。
為表鄭重,林正陽本人也沐浴熏香,齋戒數日,自前日傍晚開始更是不進水米,以顯示誠意。
一番折騰,饒是如今元神有成,也略覺繁瑣。
這帝王之福雖大,但卻也不是那麽好享的。
身著紅黃兩色的冕服,十二旒冕冠,林正陽緩步踏出,端著架子,雍容華貴。
遙遙望見,就讓人心神搖曳,生出敬畏。
此乃nbn在身,而大運加持之故。
步下臺階,入得了禦輿,他就瞑目在禦輿之中,不言不動。
周身禮服並不合身,而且也不舒適,頭上冠冕也著實沈重了些,有金有玉,怕是能有一二十斤。
以常人之身佩戴,也真的是寸步難行。
這登基也是個體力活兒,看似風光,實則是在受罪。
“鐺”
鐘聲響起,禮官唱聲,儀仗隊開道。
緩緩開出九重朱門之外,鑾駕緩步而行。
宮門之外,立時爆發出山呼海嘯之音:
“萬歲!萬歲!萬萬歲!”
儀仗隊行過之處,無論是黎民百姓,還是官身之人,無論男女老幼,都帶著鮮花、香案,前來迎奉。
身著重甲的甲士,層層圍繞著,拱衛著鑾駕,排開人群,以免宵小作亂。
隨著這山呼萬歲,眾人叩拜,就有團團氣運,匯聚到鼎器之中。
由於鼎器已經滿溢,這些氣運,就積聚在周邊。
在林正陽不曾註意的時候,鼎器色澤越發深沈,如同古老的青銅器,而鼎身紋路也在不斷擴展、深化。
最終,來到了天壇之前。
天壇最重,登基時主要祭天,至於地壇反而在其次。
天壇按格式高有九丈九尺,用黃土累成,上面鋪著大理石的地磚。
到了這裏就沒有百姓可以近前,只有一幹文武大臣分列旁邊,躬身迎駕。
鑾駕落地,林正陽緩步踏出,一步,一步,走上天壇。
微風吹過,更顯寂靜無聲。
九丈九尺高臺之上,不甚寂寥。
林正陽照著祭文念著,其實聲音只有自己能聽見。
一開口,就是灌了一嘴的風。
總算是念完了祭文。
下方,禮官看到他的眼神動作示意,頓時指揮著群臣山呼: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大地之上,無數星星點點的光,飄搖而上,擴大了原本的氣運河流。
整個氣運長河,都擴張了起來。
這股力量,迅速湧入天柱之中。
天柱受此一激,也向外擴張,變大、增高,向著天空沖去。
鼎器劇震,不斷有轟鳴之聲傳出,鼎身不斷擴大,銘文加深,色澤變得更加古樸,顯得神秘。
鼎中擴大,又有了容積,大量氣運就盤旋著卷入其中,不斷轉化,調和。
原本看似很多的氣運,此刻竟看看充滿三分之一。
隨著鼎器緩緩擴大,天柱不斷向上延伸,鼎中如水一般的氣運也在緩緩下降。
幸而下降速度不算太快。
過了一會兒,周圍紅ns的氣運長河,翻卷起驚濤駭浪,其中一輪紅日初生,順著天柱底端,向上升起。
接著,一條白身青背的真龍,追了上來,銜著這紅日,騰空而起,直入天柱頂端。
空中隱隱傳來震天之響聲,好似天柱當真戳到了天蓋一般。
接著,天柱連天接地,大放光明。
天際,無數星辰白日顯現,道道星光垂下,燦爛絢麗。
一時之間,天下十三州,但凡星辰入命,受星光眷顧者,都有感應,齊齊擡頭,望見此景,尤其是註意到一輪冉冉升起的紅日。
異象持續了有半刻之後,緩緩消失。
天壇之上,又有五色祥雲盤旋,憑空生出,凝聚不散。
林正陽細細體悟期間鼎器變化時,帶來的絲絲玄而又玄的感悟。
同時也在慶幸:
“好險,好險,僅僅以五州之地,就妄自稱帝,差點就耗盡氣運,鼎碎運盡。”
此時此刻,盡管有大片的白氣、紅氣、黃氣,不斷匯聚而來,鼎身之中,卻依舊僅僅只剩下淺淺一層氣運約莫只有一兩成左右。
幾乎就要見底。
“幸好,沒有強行凝聚新國號,如是不然,恐怕情況還要糟糕,到時候難免要度過一段時日的運數衰敗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