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說客(下)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百章 說客(下)
這話,顯然戳中了韓之孝的心事。
雖然他這樣的人,大多有那泰山崩於前而不改色的定力,但我也是見多了的,能窺出那臉上細微的變化。
“我與韓先生有過數面之緣,仍記得當年父親曾說過,韓先生諸多大才之中,有一點尤為重要,便是知曉時務,常能依時而動,擇取上策。”我說,“當年韓先生投了北戎,雖朝中人人皆為之詬病,我卻從不認為韓先生是叛臣。皆因這兩年來,韓先生雖在戎王身邊用事,卻只專內政,凡涉及外事,尤其用兵,概不參與。當年,戎王想再度南侵中原,韓先生極力勸諫,被戎王訓斥。韓先生雖身在北戎,卻仍能為中原著想,又怎可視為叛臣?”
韓之孝的目光動了動,沈默片刻,長長嘆了一口氣。
“數年不見,娘子比當年更加伶牙俐齒。”他說。
“先生過譽。”
“不過在下之所以勸諫戎王,並非全然為了中原,也是為了北戎。”他說,“在下看來,無論戎王還是中原,刀兵永不可解決爭端。”
“哦?”
“娘子來王庭時,一路上,可曾見到了北戎的尋常民人?”
我說:“見到過。”
“娘子以為如何?”
我想了想路上所見。北戎貴族,如乞力咄那樣一身綾羅綢緞珠光寶氣之人,我自是見了不少。但來到北戎之後,哪怕是王庭之中,我見到的大部分人,卻皆是赤貧模樣。
這些人,與書上所說的蠻荒之人倒是如出一轍。臟頭垢面,衣袍汙破。好些人似是常年吃不飽,面黃肌瘦。北戎人缺乏衣料,大多穿毛皮制成的袍子。可這樣的寒冬裏,也仍有人衣不蔽體。
“與中原相較,貧窮了許多。”我說。
“這便是北戎常年四方劫掠的緣由。”韓之孝道,“北戎游牧而生,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食無常飽。就算可圈養牲口,也比中原的耕種之法更依賴天時。故而一旦遇到些許天災,牲口死去,便是饑荒。民人衣食無著,為了討活路,便唯有四處劫掠。塞外的戎人胡人長久以來的劫掠之風,因此而起。這兩年,在下在北戎專事內政,對此感受愈甚。在下以為,只要這些北戎的大眾之民依舊衣食不繼,無論中原贏多少次,邊患也不會消弭。”
我聽著,來了興趣。
“那麽此事,韓先生有何良策?”我問。
“縱觀史上,凡中原和漠北相安無事的時節,固然有風調雨順的原因,但更為緊要的,乃是商路繁榮。”韓之孝道,“北戎的商路,一端通西域,一端通中原,可謂咽喉。目光短淺之人,將此視為勒索的本錢,或課以重稅,或劫掠商旅。雖短時可有大筆錢財入賬,卻無異於飲鴆止渴。目光長遠之人,則將此視為滋養貧瘠之地的活水,保護商路,靠著商路互通有無,讓民人從中受惠。西域諸國皆深明此理,大多為後者;而北戎雖占據萬裏疆域,這近百年來,戎王卻多是前者,實在教人扼腕。當今戎王,有志做一位明主。在下將這道理向他闡明,他亦有那變革之念,假以時日,必可扭轉局面。屆時,兩國不必再因劫掠而起刀兵,安寧自來。”
我聽著這話,忽而將目光看向一旁的骨力南。
他一直沒有出聲,不過目光炯炯,顯然是聽得津津有味。
我輕嘆一聲,道:“先生果然有大才,此等高瞻遠矚,世人多不及也。”
韓之孝道:“娘子過譽。”
“可在我看來,先生所言雖有理,卻有一處大謬。”我說,“此謬,足可將先生的苦心毀於一旦。”
韓之孝眉間一動,道:“何為大謬?在下願聞其詳。”
“先生跟錯了人。”我淡淡道,“只怕先生的這番道理,戎王雖是聽了,也應了,其實卻不曾往心裏去,更不曾著手施行。先生盼著的變革,只怕就算在北戎熬一輩子,也不會到來。”
韓之孝正要說話,我擡手止住,道:“請先生聽我把話說完。有一事,我一直想問先生。當年,先生為何投降了北戎?”
他怔住,隨即道:“此事,與當下無幹。”
“無幹與否,我自有道理,還請先生告知。”我說,“先生既然敢冒著性命之虞來見我,又何妨將心裏話說一說?”
韓之孝躊躇片刻,忽而將目光看向骨力南。
骨力南面無表情,道:“我與戎王是何關系,先生心中清楚。”
韓之孝終於開口道:“中原那邊,對在下有多少罵名,在下是知道的。這些罵名,亦是在下應得。當年,在下被俘之後,確是自願投靠了戎王。”
“哦?”
“當時,先帝身陷囹圄,回朝無望,中原無主,陷入紛爭。北戎見中原動蕩,亦大有乘勝追擊,南下入主之勢。在下徹夜思索,以為唯有將北戎內部撼動,讓它也亂上一場,才可阻止。”
我想了想,道:“故而韓先生找到了當今的戎王?”
“當年先帝北伐,北戎出戰的,正是當今戎王。”韓之孝道,“那時,他還是二王子。那場大戰乃是北戎百年未遇的大勝,可謂功業彪炳。但戎王仍決意傳位大王子,令二王子很是不滿。在下雖身為階下囚,但對二王子處境一清二楚。二王子手握重兵,虎視眈眈,缺的,不過是有人推上一把。在下當時身無長物,唯有三寸不爛之舌。二王子聽了在下一番言辭,大為觸動,將在下收了,起兵反叛。”
我沈吟。
這事,我倒是第一次聽說。但思索之下,一切都合理了。
韓之孝的為人,我是知道的。當年在朝中,他為官一向清廉,頗有賢名。這樣的人,我父親若活著,也不會相信他是那賣主求榮、茍且偷生之輩。
唯有為了那高遠的抱負,才能令我信服。
“原來如此。”我頷首,而後,看著韓之孝,露出惋惜之色,“韓先生乃戎王奪位的首功,便是在中原,亦人盡皆知。只是想來,也是因此,韓先生與當年的二王子一樣,並不受北戎的許多人待見。我說的可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話,顯然戳中了韓之孝的心事。
雖然他這樣的人,大多有那泰山崩於前而不改色的定力,但我也是見多了的,能窺出那臉上細微的變化。
“我與韓先生有過數面之緣,仍記得當年父親曾說過,韓先生諸多大才之中,有一點尤為重要,便是知曉時務,常能依時而動,擇取上策。”我說,“當年韓先生投了北戎,雖朝中人人皆為之詬病,我卻從不認為韓先生是叛臣。皆因這兩年來,韓先生雖在戎王身邊用事,卻只專內政,凡涉及外事,尤其用兵,概不參與。當年,戎王想再度南侵中原,韓先生極力勸諫,被戎王訓斥。韓先生雖身在北戎,卻仍能為中原著想,又怎可視為叛臣?”
韓之孝的目光動了動,沈默片刻,長長嘆了一口氣。
“數年不見,娘子比當年更加伶牙俐齒。”他說。
“先生過譽。”
“不過在下之所以勸諫戎王,並非全然為了中原,也是為了北戎。”他說,“在下看來,無論戎王還是中原,刀兵永不可解決爭端。”
“哦?”
“娘子來王庭時,一路上,可曾見到了北戎的尋常民人?”
我說:“見到過。”
“娘子以為如何?”
我想了想路上所見。北戎貴族,如乞力咄那樣一身綾羅綢緞珠光寶氣之人,我自是見了不少。但來到北戎之後,哪怕是王庭之中,我見到的大部分人,卻皆是赤貧模樣。
這些人,與書上所說的蠻荒之人倒是如出一轍。臟頭垢面,衣袍汙破。好些人似是常年吃不飽,面黃肌瘦。北戎人缺乏衣料,大多穿毛皮制成的袍子。可這樣的寒冬裏,也仍有人衣不蔽體。
“與中原相較,貧窮了許多。”我說。
“這便是北戎常年四方劫掠的緣由。”韓之孝道,“北戎游牧而生,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食無常飽。就算可圈養牲口,也比中原的耕種之法更依賴天時。故而一旦遇到些許天災,牲口死去,便是饑荒。民人衣食無著,為了討活路,便唯有四處劫掠。塞外的戎人胡人長久以來的劫掠之風,因此而起。這兩年,在下在北戎專事內政,對此感受愈甚。在下以為,只要這些北戎的大眾之民依舊衣食不繼,無論中原贏多少次,邊患也不會消弭。”
我聽著,來了興趣。
“那麽此事,韓先生有何良策?”我問。
“縱觀史上,凡中原和漠北相安無事的時節,固然有風調雨順的原因,但更為緊要的,乃是商路繁榮。”韓之孝道,“北戎的商路,一端通西域,一端通中原,可謂咽喉。目光短淺之人,將此視為勒索的本錢,或課以重稅,或劫掠商旅。雖短時可有大筆錢財入賬,卻無異於飲鴆止渴。目光長遠之人,則將此視為滋養貧瘠之地的活水,保護商路,靠著商路互通有無,讓民人從中受惠。西域諸國皆深明此理,大多為後者;而北戎雖占據萬裏疆域,這近百年來,戎王卻多是前者,實在教人扼腕。當今戎王,有志做一位明主。在下將這道理向他闡明,他亦有那變革之念,假以時日,必可扭轉局面。屆時,兩國不必再因劫掠而起刀兵,安寧自來。”
我聽著這話,忽而將目光看向一旁的骨力南。
他一直沒有出聲,不過目光炯炯,顯然是聽得津津有味。
我輕嘆一聲,道:“先生果然有大才,此等高瞻遠矚,世人多不及也。”
韓之孝道:“娘子過譽。”
“可在我看來,先生所言雖有理,卻有一處大謬。”我說,“此謬,足可將先生的苦心毀於一旦。”
韓之孝眉間一動,道:“何為大謬?在下願聞其詳。”
“先生跟錯了人。”我淡淡道,“只怕先生的這番道理,戎王雖是聽了,也應了,其實卻不曾往心裏去,更不曾著手施行。先生盼著的變革,只怕就算在北戎熬一輩子,也不會到來。”
韓之孝正要說話,我擡手止住,道:“請先生聽我把話說完。有一事,我一直想問先生。當年,先生為何投降了北戎?”
他怔住,隨即道:“此事,與當下無幹。”
“無幹與否,我自有道理,還請先生告知。”我說,“先生既然敢冒著性命之虞來見我,又何妨將心裏話說一說?”
韓之孝躊躇片刻,忽而將目光看向骨力南。
骨力南面無表情,道:“我與戎王是何關系,先生心中清楚。”
韓之孝終於開口道:“中原那邊,對在下有多少罵名,在下是知道的。這些罵名,亦是在下應得。當年,在下被俘之後,確是自願投靠了戎王。”
“哦?”
“當時,先帝身陷囹圄,回朝無望,中原無主,陷入紛爭。北戎見中原動蕩,亦大有乘勝追擊,南下入主之勢。在下徹夜思索,以為唯有將北戎內部撼動,讓它也亂上一場,才可阻止。”
我想了想,道:“故而韓先生找到了當今的戎王?”
“當年先帝北伐,北戎出戰的,正是當今戎王。”韓之孝道,“那時,他還是二王子。那場大戰乃是北戎百年未遇的大勝,可謂功業彪炳。但戎王仍決意傳位大王子,令二王子很是不滿。在下雖身為階下囚,但對二王子處境一清二楚。二王子手握重兵,虎視眈眈,缺的,不過是有人推上一把。在下當時身無長物,唯有三寸不爛之舌。二王子聽了在下一番言辭,大為觸動,將在下收了,起兵反叛。”
我沈吟。
這事,我倒是第一次聽說。但思索之下,一切都合理了。
韓之孝的為人,我是知道的。當年在朝中,他為官一向清廉,頗有賢名。這樣的人,我父親若活著,也不會相信他是那賣主求榮、茍且偷生之輩。
唯有為了那高遠的抱負,才能令我信服。
“原來如此。”我頷首,而後,看著韓之孝,露出惋惜之色,“韓先生乃戎王奪位的首功,便是在中原,亦人盡皆知。只是想來,也是因此,韓先生與當年的二王子一樣,並不受北戎的許多人待見。我說的可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