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2章起而行之
關燈
小
中
大
第1852章 起而行之
趙岐著《孟子章句》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必然在於漢代孟子的地位一直在提升,在趙岐之前便有孔孟並稱的趨勢,王充在《論衡》中已然如此。隨著以經取士的推行,儒生在政治中的影響越來越高,孟子那種以天下以己任,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也更符合讀書人的胃口,黨人便是這種風氣的極致體現。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孟子》得到重視再自然不過。
偶然在於趙岐的個人經歷。他的一生和孟子有相似之處,正身直行,卻仕途不順,還因反對閹豎被追殺,逃亡數年,後來覆出又遭黨禍,被禁錮十餘年。為《孟子》作章句的想法就起源於逃亡的那些年,正是孟子的精神支撐著他,不向任何人低頭,一路走到今天。
在功業上,他不算成功,但是在個人品德上,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線,稱得上知行合一。
也正因為如此,他對孟子過份推崇,一心將《孟子》與《論語》相提並論,極力將孟子推上亞聖的地位。稱孟子為亞聖並非由他首倡,但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問題在於人一旦有了偏執,難免用力過猛。趙岐也不例外。他不僅刻意拔高了孟子,還容不得別人對孟子有一點非議,像王充那樣的批判精神在他這裏根本沒有存在的空間。只是這樣一來,他反而露出了破綻,被虞翻揪個正著。
《論衡》也不是完美之作,其中邏輯破綻也不少,但虞翻既不是作者,也無意為王充掩飾,錯便錯了,大大方方的承認,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便是,不像趙岐為了替孟子辯護不得不牽強附會,強辭奪理。
勝負從一開始就已判然,虞翻以《刺孟》為本,追問得趙岐左右支絀,迅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虞翻很快失去了興致,準備結束這場沒什麽挑戰性的辯論。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先王之道,首在保民。保民而王,天下莫能禦。敢問趙公,吳侯之政,朝廷之政,孰更近乎先王之道?”
趙岐面紅耳赤。“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虞翻哼了一聲,也不反駁。“既然如此,那吳侯可為王乎?”
趙岐無言以對,下意識地瞅了一眼旁邊的陸議。
陸議筆走龍蛇,寫下“太仆默然”四字。
見趙岐不答,虞翻又接著問道:“董卓作亂,天子播遷,中原板蕩,袁紹謀逆,吳侯親冒鋒矢,破徐榮於南陽,討袁紹於官渡,平公孫度於遼東,可謂安社稷乎?”
趙岐看看孫策。孫策面帶微笑。趙岐窘了片刻,說道:“吳侯善戰,天下皆知。”
虞翻冷笑一聲:“趙公久在京師,潛心著述,論孟子以民為本之意,卻不知天下民心所向麽?就算不知中原百姓歸之如流,亦當知關中百姓多有逃難南陽之人。趙公,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你這麽做學問有背孟子本意,舍本逐末,翻雖不敏,竊為不取。”
趙岐面紅耳赤。
陸議等了片刻,見趙岐久久不言,臉上紅一陣白一陣,提筆寫下“太仆赧然”四字。
虞翻又道:“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吳侯有功於朝廷,朝廷當視吳侯如手足乎,如犬馬乎,如土芥乎?”
趙岐反問道:“長史何出此言?陛下委任吳侯節制八州,嫁以長公主,正以腹心待之。”
“既然如此,為何隨陛下西征之臣皆有賞賜,吳侯卻無賞賜?厚彼薄此,豈是待腹心大臣之禮?”
“呃……正因為吳侯功高,所以賞賜尤重,不能不持重爾。”
“這是趙公揣度之言,還是有所本?”
趙岐被追問得手足無措。朝廷正想著收拾孫策呢,他哪敢假傳聖旨。“這……以情理而論,當如是爾。”
“若是朝廷不賞,反以功高震主,猜忌吳侯,趙公會進諫嗎?”
“這個……”
“趙公不必謙虛。你乃是孟子所言之大丈夫,君有過,必諫之。然,若朝廷不聽趙公之諫,趙公是易其位,還是棄之而去?”
趙岐嚇了一跳,連忙否定。“長史所言不妥。岐非貴戚之卿,豈能易君位……”
“是翻失言,還望趙公見諒。趙公非戀棧之人,想必是棄之而去。”虞翻哈哈一笑。“吳侯求賢若渴,好學上進,定然倒履相迎。”
孫策立刻拱手施禮,笑瞇瞇地說道:“趙公,江東歡迎你。”
趙岐哭笑不得,一邊還禮一邊說道:“多謝吳侯美意。岐老矣,戀鄉思歸,不願遠離。”
虞翻應聲嘆道:“趙公所言甚是。朝廷豈無人乎,竟不顧趙公年高,跋涉江湖,尊老之義何在?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朝廷如此待趙公,實在有違孝道。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想來是朝廷失道寡助,只得辛苦趙公。”
趙岐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應對。虞翻處處引孟子而批朝廷,讓他想反駁都無從反駁起,而且虞翻的反應太快了,他根本跟不上虞翻的節奏,防不勝防。他看向張昭,張昭苦笑,無可奈何。趙岐這才明白張昭剛才為什麽向他使眼色,只是後悔已經遲了。
孫策身邊怎麽會這麽多人才?張纮、張昭已經是難得的大才,可是論鋒芒,他們都不如虞翻銳利逼人。
論經濟,朝廷不如孫策有錢,西征還要靠孫策讚助。論武力,天子不過小勝鮮卑人一場,孫策卻已經是久經沙場的名將,戰無不勝。論人才,天子身邊只有荀彧、劉曄有限的幾個人才,孫策身邊卻不僅有張纮、張昭這樣的中年賢士,還有虞翻這樣的少壯派,就連一旁做記錄的少年都英氣不凡,將來必是大器。
朝廷還有什麽優勢可言?難道真的如虞翻所說,朝廷失道寡助,氣數已盡?
“趙公……”
見虞翻又要發問,趙岐心慌意亂。不服老不行啊,論學問、論口才,自己都不是虞翻的對手,再辯下去也不過自取其辱。趙岐心中一聲長嘆,決定放棄,翻了個白眼,軟軟的歪倒。與其被虞翻說得啞口無言,不如裝暈吧,虞翻畢竟是個讀書人,總不會這點面子都不留。
見趙岐歪倒,孫策不敢怠慢,立刻招呼醫匠上前。趙岐閉著眼睛,卻聽得清楚,知道孫策早就準備了醫匠,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得任由醫匠擺弄,掐得人中生疼,卻怎麽也不肯睜眼。
陸議見狀,提筆寫下幾個字:太仆醺醺然,如飲瓊漿。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趙岐著《孟子章句》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必然在於漢代孟子的地位一直在提升,在趙岐之前便有孔孟並稱的趨勢,王充在《論衡》中已然如此。隨著以經取士的推行,儒生在政治中的影響越來越高,孟子那種以天下以己任,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也更符合讀書人的胃口,黨人便是這種風氣的極致體現。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孟子》得到重視再自然不過。
偶然在於趙岐的個人經歷。他的一生和孟子有相似之處,正身直行,卻仕途不順,還因反對閹豎被追殺,逃亡數年,後來覆出又遭黨禍,被禁錮十餘年。為《孟子》作章句的想法就起源於逃亡的那些年,正是孟子的精神支撐著他,不向任何人低頭,一路走到今天。
在功業上,他不算成功,但是在個人品德上,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線,稱得上知行合一。
也正因為如此,他對孟子過份推崇,一心將《孟子》與《論語》相提並論,極力將孟子推上亞聖的地位。稱孟子為亞聖並非由他首倡,但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問題在於人一旦有了偏執,難免用力過猛。趙岐也不例外。他不僅刻意拔高了孟子,還容不得別人對孟子有一點非議,像王充那樣的批判精神在他這裏根本沒有存在的空間。只是這樣一來,他反而露出了破綻,被虞翻揪個正著。
《論衡》也不是完美之作,其中邏輯破綻也不少,但虞翻既不是作者,也無意為王充掩飾,錯便錯了,大大方方的承認,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便是,不像趙岐為了替孟子辯護不得不牽強附會,強辭奪理。
勝負從一開始就已判然,虞翻以《刺孟》為本,追問得趙岐左右支絀,迅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虞翻很快失去了興致,準備結束這場沒什麽挑戰性的辯論。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先王之道,首在保民。保民而王,天下莫能禦。敢問趙公,吳侯之政,朝廷之政,孰更近乎先王之道?”
趙岐面紅耳赤。“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虞翻哼了一聲,也不反駁。“既然如此,那吳侯可為王乎?”
趙岐無言以對,下意識地瞅了一眼旁邊的陸議。
陸議筆走龍蛇,寫下“太仆默然”四字。
見趙岐不答,虞翻又接著問道:“董卓作亂,天子播遷,中原板蕩,袁紹謀逆,吳侯親冒鋒矢,破徐榮於南陽,討袁紹於官渡,平公孫度於遼東,可謂安社稷乎?”
趙岐看看孫策。孫策面帶微笑。趙岐窘了片刻,說道:“吳侯善戰,天下皆知。”
虞翻冷笑一聲:“趙公久在京師,潛心著述,論孟子以民為本之意,卻不知天下民心所向麽?就算不知中原百姓歸之如流,亦當知關中百姓多有逃難南陽之人。趙公,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你這麽做學問有背孟子本意,舍本逐末,翻雖不敏,竊為不取。”
趙岐面紅耳赤。
陸議等了片刻,見趙岐久久不言,臉上紅一陣白一陣,提筆寫下“太仆赧然”四字。
虞翻又道:“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吳侯有功於朝廷,朝廷當視吳侯如手足乎,如犬馬乎,如土芥乎?”
趙岐反問道:“長史何出此言?陛下委任吳侯節制八州,嫁以長公主,正以腹心待之。”
“既然如此,為何隨陛下西征之臣皆有賞賜,吳侯卻無賞賜?厚彼薄此,豈是待腹心大臣之禮?”
“呃……正因為吳侯功高,所以賞賜尤重,不能不持重爾。”
“這是趙公揣度之言,還是有所本?”
趙岐被追問得手足無措。朝廷正想著收拾孫策呢,他哪敢假傳聖旨。“這……以情理而論,當如是爾。”
“若是朝廷不賞,反以功高震主,猜忌吳侯,趙公會進諫嗎?”
“這個……”
“趙公不必謙虛。你乃是孟子所言之大丈夫,君有過,必諫之。然,若朝廷不聽趙公之諫,趙公是易其位,還是棄之而去?”
趙岐嚇了一跳,連忙否定。“長史所言不妥。岐非貴戚之卿,豈能易君位……”
“是翻失言,還望趙公見諒。趙公非戀棧之人,想必是棄之而去。”虞翻哈哈一笑。“吳侯求賢若渴,好學上進,定然倒履相迎。”
孫策立刻拱手施禮,笑瞇瞇地說道:“趙公,江東歡迎你。”
趙岐哭笑不得,一邊還禮一邊說道:“多謝吳侯美意。岐老矣,戀鄉思歸,不願遠離。”
虞翻應聲嘆道:“趙公所言甚是。朝廷豈無人乎,竟不顧趙公年高,跋涉江湖,尊老之義何在?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朝廷如此待趙公,實在有違孝道。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想來是朝廷失道寡助,只得辛苦趙公。”
趙岐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應對。虞翻處處引孟子而批朝廷,讓他想反駁都無從反駁起,而且虞翻的反應太快了,他根本跟不上虞翻的節奏,防不勝防。他看向張昭,張昭苦笑,無可奈何。趙岐這才明白張昭剛才為什麽向他使眼色,只是後悔已經遲了。
孫策身邊怎麽會這麽多人才?張纮、張昭已經是難得的大才,可是論鋒芒,他們都不如虞翻銳利逼人。
論經濟,朝廷不如孫策有錢,西征還要靠孫策讚助。論武力,天子不過小勝鮮卑人一場,孫策卻已經是久經沙場的名將,戰無不勝。論人才,天子身邊只有荀彧、劉曄有限的幾個人才,孫策身邊卻不僅有張纮、張昭這樣的中年賢士,還有虞翻這樣的少壯派,就連一旁做記錄的少年都英氣不凡,將來必是大器。
朝廷還有什麽優勢可言?難道真的如虞翻所說,朝廷失道寡助,氣數已盡?
“趙公……”
見虞翻又要發問,趙岐心慌意亂。不服老不行啊,論學問、論口才,自己都不是虞翻的對手,再辯下去也不過自取其辱。趙岐心中一聲長嘆,決定放棄,翻了個白眼,軟軟的歪倒。與其被虞翻說得啞口無言,不如裝暈吧,虞翻畢竟是個讀書人,總不會這點面子都不留。
見趙岐歪倒,孫策不敢怠慢,立刻招呼醫匠上前。趙岐閉著眼睛,卻聽得清楚,知道孫策早就準備了醫匠,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得任由醫匠擺弄,掐得人中生疼,卻怎麽也不肯睜眼。
陸議見狀,提筆寫下幾個字:太仆醺醺然,如飲瓊漿。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