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可以放心
關燈
小
中
大
第70章 可以放心
萬歲山就在紫禁城北面,出城門就是——若不如此近便,後來崇禎帝也不會於此山自縊。
當然,現在它還不是以此出名的標志性‘名山’,只是一處帝王出宮登高游玩的小山園林。
因離宮廷近,帝王儀駕來回不過半日。
朱見深原想告退直接往西苑去送竹瀝,然而叔父帶他一起往乾清宮去。
“見深啊,你也長大了。”
朱見深忽然警覺……這句話最近在叔父口中出現的頻率太高。而這句話之後,往往就跟著一件新的差事。
今兒倒沒有差事。
是這半日相處下來,朱祁鈺看侄子乖乖跟著自己,讓做什麽就做什麽,乖的簡直一點兒不像皇兄的孩子,欣慰之餘又有點擔憂——
世上大部分家長怕老師把孩子教壞了,然而帝王家,卻要擔心臣子們把自己孩子教的‘太好’。
這個道理,景泰帝也是親自走過這些年帝王生涯,漸漸琢磨明白的。
所以叫住侄子:“跟朕一起去看看某些朝臣的嘴臉。”免得以後被他們拿著聖賢道理忽悠。
路上還不忘結合自己多年經驗,繼續開嘲諷:“無中生有挑刺,訕言賣直諫君,都是他們擅長的。”
“到了真要辦事兒的時候,一幹一個不吱聲。”
十三歲的太子背著裝滿竹瀝的水囊(為太上皇所取之物自然要親自背著),跟在皇帝後面進了乾清宮。
這不是朱見深第一次在朝上旁聽,卻是他為太子期間印象最深的一次朝會。以至於做了皇帝後教導自己的孩子時,也曾提過這一日的場景。
因皇帝是走到門口才令人通報,就地辦公的百官們難免有點狼狽,像金濂這種攤子鋪的大的,忙滿地劃拉著收拾公文。
然後一並請罪失儀。
皇帝並不在意這種小事,今日原就是殺雞儆猴擺態度的,於是從竹林回來直奔雞去——讓羅通把他寫的條陳節略呈上來。
負責盯梢的東廠宦官,就像一個嚴厲的監考。不但全程盯著羅通不能作弊尋外援(也沒人敢大庭廣眾給他遞小紙條),此時‘考試時間到’,還當即無情直接抽了羅通正在努力想補完一句整話的文書,上呈陛下。
如果說景泰帝離開的時候,羅通的臉還是急得漲紅,但熬了半日後,臉色又發生了新的進化,變得青青白白。
乍然一看羅通的臉,甚至讓朱見深懷疑:是不是方才看多了竹子,所以看人臉都是翠生生的。
朝上一片寂靜。
景泰帝很快翻過一遍呈上來的公文紙:“哼。”
如果說有什麽比考場上考官對你的卷子‘哼’還可怕的事兒,那就是他還傳給了下一任考官。
“太子瞧瞧。”
羅通越發眼前一黑,這是一點將來的盼頭不給他啊。
朱見深雙手接過。
他的啟蒙老師就是商輅,從三歲開始跟著中三元的考神學習,被雞娃十餘年。哪怕還年輕,很多朝政處置他自己想不到,但分辨好壞的眼力還是有的。
這寫的……朱見深下意識蹙眉,還在心裏為點評措辭,就聽皇帝開口了。
因是殺雞儆猴,朱祁鈺又恰好想起從前皇兄說的刻薄話,今日就直接拿來用:“遍傳百官,都看看寫的這是什麽!莫說同於少保的節略相比,撒把米在紙上,雞啄出來的都比這強。”
朱見深及時用公文擋住了小臉,避免了太子在朝堂上笑出聲來的失態。
但有的朝臣就沒忍住,比如內閣閣員曹鼐,他本就是個風趣幽默的性情,每天沒事兒自己都樂,驟然聽到這句話,忍了又忍倒是沒有發出笑音——但不小心憋出了一聲悶悶的豬叫。
他旁邊的金濂在皇帝‘雞啄米’的刻薄話時忍住了,但隨即被同僚的一聲豬叫戳到破防,當場笑噴。
這笑就像雪崩似的,從內閣崩到六部尚書。
連今年已經八十四歲高齡,朝上最老資格的吏部尚書王直都沒忍住,笑的失了態。
眾臣笏板統統拿來擋臉。
連皇帝在惱火中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然而忽又很遺憾:若是於少保今日在朝上,也會如此嗎?
君臣十餘年,朱祁鈺當然見過許多回於謙的笑意,但從未見過他會像今日朝臣這般失笑。
都怪這些無事生非的人!於是皇帝重新板起了臉。
羅通是唯一一點也笑不出來的人,如果說快樂和痛苦必須能量守恒,那滿朝文武歡樂的氛圍,就都建築在他巨大的痛苦上。
此時他已經伏地請罪,簡直是痛哭流涕認錯,表示願意按照兵部的指派去守邊關。
“不必。大明的邊關也並非誰都配守。”心內如此抵觸,到了邊關也不會盡忠職守。
“兵部另擬單子呈報上來——凡是之前有所怨言遷延的將領,永不必敘永。”
姜離若在就要感慨:沒有土木之變的好處就在這兒了,文武百官沒有死的斷檔。皇帝用起人來,也比較有挑揀的餘地。
兵部尚書於謙不在,左侍郎項文曜就先站出來領命,同時也要請奏陛下:這份單子是趕著就要呢,還是等尚書病休後再定奪?
景泰帝等的就是這句話。
他先令項文曜擬了名冊交於內閣,然後順著項文曜所說病休事道:“朕深知於少保為國勞神,遂作舊疾。故而今日往萬歲山伐竹取瀝,以盼早日康健。”
朝臣:啥?陛下是不是對人好過頭了?!
而皇帝更當朝點了人即刻往於少保府去送竹瀝。
其實,朱祁鈺原想自己去探望下——畢竟他深知於謙為人,若非病的不能支撐不會告假,心中著實有些擔憂。
但一來帝王駕臨臣子家,有非常繁覆而折騰人的一套流程;再者,也是最要緊的一點忌諱:帝王探望病中臣子是不太吉利的,自古至今都有重臣要不行了,皇帝駕臨去見最後一面的成例。
故而朱祁鈺並沒有自己去。讓東廠督主金英和這兩年隨侍在側的舒良一同前去,也已經足夠表態了。
何況,皇帝還當著滿朝文武,讓金英帶去一句話,以慰於少保病中之情。
“吾自知卿,卿勿憾也。”[1]
朝臣們:懂了。
謝謝羅通犧牲自己警示別人,以自身為代價,讓他們明白了學會閉嘴的重要性。
方才還失笑出聲的王直老尚書,此時很有些感慨。
其實這些年他一直很擔心於謙來著:當然,不是擔心他的能力,是擔心他的處境,擔心他得罪人甚眾,過剛易折。
與很多喜歡攬權不放的臣子不同,明明做到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之位,王直始終是個平和內省的人——哪怕在朝上論資歷論官位,他都排在於謙前面,但他常對旁人坦然道‘論起處置政事,我不如廷益。’,遇事不但不與於謙相爭,還會為他打打輔助。[2]
其實,王老尚書年紀這麽大了,過了年就想遞奏疏致仕來著。
畢竟民間有句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王直想起老英國公,也是幾年前的八十四歲,無疾病老而終。
但今歲邊關不穩,又有人趁機裹亂彈劾於謙,王老尚書心內嘆息:原以為自己又要勉勵支撐一陣,起碼等邊關事落定再請致仕。
但現在看來……不必了。
陛下今日態度這般分明,他實沒什麽不放心的了。
王直生自洪武十二年,永樂二年中進士入仕,至今已然歷經了五朝。
終於,可以安心致仕了。
這一晚,王直老尚書寫下請致仕奏疏。
終於這一年春末離開京城歸於江西老家。
帝為其加贈太保之位,賜璽書、金綺、車駕還鄉。
**
而姜離與王直的想法差不多。
這一日朝後,朱見深往西苑來。
小宦官引著太子進門的路上就回道:“談院判正在與上皇回話。”
果然,還在廊下走著,朱見深就聽到了父皇的聲音,聽起來格外高興——
“……你家小娘子已經抓過周,那茹院使給她起名字了?”
談物柔說起家裏新得的小侄女,語氣也很柔和歡喜:“是,她一下子就抓了藥囊呢。想來這孩子將來必要從母親學醫的。”
“母親給起了名字,為允賢。”
談允賢。
談物柔又道:“只盼她在學醫上的天分志向,比我強些,最好比母親也要強。”
她不是妄自菲薄的人,談物柔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她絕對算是個好大夫。但……她並不是頂尖的那種大夫。
無論什麽行業,想要到頂尖的水準,都不再只有勤奮,總要有天賦。
如今她們在太醫院做院使院判,最大的緣故還是‘種牛痘術’之功。
但自牛痘術成,也十年了,種痘術已經推行到了天下各地,
功勞簿終究會成為塵封的故紙堆。
若要讓女醫不成為太醫院的曇花一現,她們是需要有天賦,醫術超於常人的下一代。
所以不光是允賢,這十年來收的所有女醫,茹院使母女都精心指導,抱以厚望。
故而,見到抓周時一下子就抓準藥囊的小侄女,談物柔打心裏期望著甚至是祈禱著:這孩子是個學醫的好苗子。
“會的。你家這位小娘子絕對是個有天賦的孩子,會是青史留名的名醫。”
朱見深此時已經走到了門口,就見父皇說出這句話的語氣神色,格外斬釘截鐵。
此時還不覺怎的。
直至多年後,他下旨令談允賢為下一任太醫院之首院使,看著眼前被譽為‘女中盧扁’的杏林神醫時,忽然就想起了這一日。
而此時,才十三歲的太子,只是進門請安行禮,送上親手采集的竹瀝。
談物柔也起身給太子見禮。
朱見深免禮,言行間很是親切:他是個記性頗佳的孩子,對年幼種痘時被茹大夫母女照看的經歷還記得些——況且人的記憶就是如此,要是從那後他再也見不到她們也罷了,但這些年常見這兩位太醫院女官,自然印象逐漸加深並且習以為常。
姜離接過裝竹瀝的水囊。
從她很多年前將皇子公主們都養在西苑,要的就是——在許多事上,下任皇帝的習以為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萬歲山就在紫禁城北面,出城門就是——若不如此近便,後來崇禎帝也不會於此山自縊。
當然,現在它還不是以此出名的標志性‘名山’,只是一處帝王出宮登高游玩的小山園林。
因離宮廷近,帝王儀駕來回不過半日。
朱見深原想告退直接往西苑去送竹瀝,然而叔父帶他一起往乾清宮去。
“見深啊,你也長大了。”
朱見深忽然警覺……這句話最近在叔父口中出現的頻率太高。而這句話之後,往往就跟著一件新的差事。
今兒倒沒有差事。
是這半日相處下來,朱祁鈺看侄子乖乖跟著自己,讓做什麽就做什麽,乖的簡直一點兒不像皇兄的孩子,欣慰之餘又有點擔憂——
世上大部分家長怕老師把孩子教壞了,然而帝王家,卻要擔心臣子們把自己孩子教的‘太好’。
這個道理,景泰帝也是親自走過這些年帝王生涯,漸漸琢磨明白的。
所以叫住侄子:“跟朕一起去看看某些朝臣的嘴臉。”免得以後被他們拿著聖賢道理忽悠。
路上還不忘結合自己多年經驗,繼續開嘲諷:“無中生有挑刺,訕言賣直諫君,都是他們擅長的。”
“到了真要辦事兒的時候,一幹一個不吱聲。”
十三歲的太子背著裝滿竹瀝的水囊(為太上皇所取之物自然要親自背著),跟在皇帝後面進了乾清宮。
這不是朱見深第一次在朝上旁聽,卻是他為太子期間印象最深的一次朝會。以至於做了皇帝後教導自己的孩子時,也曾提過這一日的場景。
因皇帝是走到門口才令人通報,就地辦公的百官們難免有點狼狽,像金濂這種攤子鋪的大的,忙滿地劃拉著收拾公文。
然後一並請罪失儀。
皇帝並不在意這種小事,今日原就是殺雞儆猴擺態度的,於是從竹林回來直奔雞去——讓羅通把他寫的條陳節略呈上來。
負責盯梢的東廠宦官,就像一個嚴厲的監考。不但全程盯著羅通不能作弊尋外援(也沒人敢大庭廣眾給他遞小紙條),此時‘考試時間到’,還當即無情直接抽了羅通正在努力想補完一句整話的文書,上呈陛下。
如果說景泰帝離開的時候,羅通的臉還是急得漲紅,但熬了半日後,臉色又發生了新的進化,變得青青白白。
乍然一看羅通的臉,甚至讓朱見深懷疑:是不是方才看多了竹子,所以看人臉都是翠生生的。
朝上一片寂靜。
景泰帝很快翻過一遍呈上來的公文紙:“哼。”
如果說有什麽比考場上考官對你的卷子‘哼’還可怕的事兒,那就是他還傳給了下一任考官。
“太子瞧瞧。”
羅通越發眼前一黑,這是一點將來的盼頭不給他啊。
朱見深雙手接過。
他的啟蒙老師就是商輅,從三歲開始跟著中三元的考神學習,被雞娃十餘年。哪怕還年輕,很多朝政處置他自己想不到,但分辨好壞的眼力還是有的。
這寫的……朱見深下意識蹙眉,還在心裏為點評措辭,就聽皇帝開口了。
因是殺雞儆猴,朱祁鈺又恰好想起從前皇兄說的刻薄話,今日就直接拿來用:“遍傳百官,都看看寫的這是什麽!莫說同於少保的節略相比,撒把米在紙上,雞啄出來的都比這強。”
朱見深及時用公文擋住了小臉,避免了太子在朝堂上笑出聲來的失態。
但有的朝臣就沒忍住,比如內閣閣員曹鼐,他本就是個風趣幽默的性情,每天沒事兒自己都樂,驟然聽到這句話,忍了又忍倒是沒有發出笑音——但不小心憋出了一聲悶悶的豬叫。
他旁邊的金濂在皇帝‘雞啄米’的刻薄話時忍住了,但隨即被同僚的一聲豬叫戳到破防,當場笑噴。
這笑就像雪崩似的,從內閣崩到六部尚書。
連今年已經八十四歲高齡,朝上最老資格的吏部尚書王直都沒忍住,笑的失了態。
眾臣笏板統統拿來擋臉。
連皇帝在惱火中都忍不住笑了出來。
然而忽又很遺憾:若是於少保今日在朝上,也會如此嗎?
君臣十餘年,朱祁鈺當然見過許多回於謙的笑意,但從未見過他會像今日朝臣這般失笑。
都怪這些無事生非的人!於是皇帝重新板起了臉。
羅通是唯一一點也笑不出來的人,如果說快樂和痛苦必須能量守恒,那滿朝文武歡樂的氛圍,就都建築在他巨大的痛苦上。
此時他已經伏地請罪,簡直是痛哭流涕認錯,表示願意按照兵部的指派去守邊關。
“不必。大明的邊關也並非誰都配守。”心內如此抵觸,到了邊關也不會盡忠職守。
“兵部另擬單子呈報上來——凡是之前有所怨言遷延的將領,永不必敘永。”
姜離若在就要感慨:沒有土木之變的好處就在這兒了,文武百官沒有死的斷檔。皇帝用起人來,也比較有挑揀的餘地。
兵部尚書於謙不在,左侍郎項文曜就先站出來領命,同時也要請奏陛下:這份單子是趕著就要呢,還是等尚書病休後再定奪?
景泰帝等的就是這句話。
他先令項文曜擬了名冊交於內閣,然後順著項文曜所說病休事道:“朕深知於少保為國勞神,遂作舊疾。故而今日往萬歲山伐竹取瀝,以盼早日康健。”
朝臣:啥?陛下是不是對人好過頭了?!
而皇帝更當朝點了人即刻往於少保府去送竹瀝。
其實,朱祁鈺原想自己去探望下——畢竟他深知於謙為人,若非病的不能支撐不會告假,心中著實有些擔憂。
但一來帝王駕臨臣子家,有非常繁覆而折騰人的一套流程;再者,也是最要緊的一點忌諱:帝王探望病中臣子是不太吉利的,自古至今都有重臣要不行了,皇帝駕臨去見最後一面的成例。
故而朱祁鈺並沒有自己去。讓東廠督主金英和這兩年隨侍在側的舒良一同前去,也已經足夠表態了。
何況,皇帝還當著滿朝文武,讓金英帶去一句話,以慰於少保病中之情。
“吾自知卿,卿勿憾也。”[1]
朝臣們:懂了。
謝謝羅通犧牲自己警示別人,以自身為代價,讓他們明白了學會閉嘴的重要性。
方才還失笑出聲的王直老尚書,此時很有些感慨。
其實這些年他一直很擔心於謙來著:當然,不是擔心他的能力,是擔心他的處境,擔心他得罪人甚眾,過剛易折。
與很多喜歡攬權不放的臣子不同,明明做到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之位,王直始終是個平和內省的人——哪怕在朝上論資歷論官位,他都排在於謙前面,但他常對旁人坦然道‘論起處置政事,我不如廷益。’,遇事不但不與於謙相爭,還會為他打打輔助。[2]
其實,王老尚書年紀這麽大了,過了年就想遞奏疏致仕來著。
畢竟民間有句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王直想起老英國公,也是幾年前的八十四歲,無疾病老而終。
但今歲邊關不穩,又有人趁機裹亂彈劾於謙,王老尚書心內嘆息:原以為自己又要勉勵支撐一陣,起碼等邊關事落定再請致仕。
但現在看來……不必了。
陛下今日態度這般分明,他實沒什麽不放心的了。
王直生自洪武十二年,永樂二年中進士入仕,至今已然歷經了五朝。
終於,可以安心致仕了。
這一晚,王直老尚書寫下請致仕奏疏。
終於這一年春末離開京城歸於江西老家。
帝為其加贈太保之位,賜璽書、金綺、車駕還鄉。
**
而姜離與王直的想法差不多。
這一日朝後,朱見深往西苑來。
小宦官引著太子進門的路上就回道:“談院判正在與上皇回話。”
果然,還在廊下走著,朱見深就聽到了父皇的聲音,聽起來格外高興——
“……你家小娘子已經抓過周,那茹院使給她起名字了?”
談物柔說起家裏新得的小侄女,語氣也很柔和歡喜:“是,她一下子就抓了藥囊呢。想來這孩子將來必要從母親學醫的。”
“母親給起了名字,為允賢。”
談允賢。
談物柔又道:“只盼她在學醫上的天分志向,比我強些,最好比母親也要強。”
她不是妄自菲薄的人,談物柔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她絕對算是個好大夫。但……她並不是頂尖的那種大夫。
無論什麽行業,想要到頂尖的水準,都不再只有勤奮,總要有天賦。
如今她們在太醫院做院使院判,最大的緣故還是‘種牛痘術’之功。
但自牛痘術成,也十年了,種痘術已經推行到了天下各地,
功勞簿終究會成為塵封的故紙堆。
若要讓女醫不成為太醫院的曇花一現,她們是需要有天賦,醫術超於常人的下一代。
所以不光是允賢,這十年來收的所有女醫,茹院使母女都精心指導,抱以厚望。
故而,見到抓周時一下子就抓準藥囊的小侄女,談物柔打心裏期望著甚至是祈禱著:這孩子是個學醫的好苗子。
“會的。你家這位小娘子絕對是個有天賦的孩子,會是青史留名的名醫。”
朱見深此時已經走到了門口,就見父皇說出這句話的語氣神色,格外斬釘截鐵。
此時還不覺怎的。
直至多年後,他下旨令談允賢為下一任太醫院之首院使,看著眼前被譽為‘女中盧扁’的杏林神醫時,忽然就想起了這一日。
而此時,才十三歲的太子,只是進門請安行禮,送上親手采集的竹瀝。
談物柔也起身給太子見禮。
朱見深免禮,言行間很是親切:他是個記性頗佳的孩子,對年幼種痘時被茹大夫母女照看的經歷還記得些——況且人的記憶就是如此,要是從那後他再也見不到她們也罷了,但這些年常見這兩位太醫院女官,自然印象逐漸加深並且習以為常。
姜離接過裝竹瀝的水囊。
從她很多年前將皇子公主們都養在西苑,要的就是——在許多事上,下任皇帝的習以為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