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祖孫之爭
關燈
小
中
大
第62章 祖孫之爭
康熙十二年,剛剛年滿二十的康熙皇帝終於再也無法忍受南方三位藩王的驕橫跋扈和貪婪無度,終於下定決心進行撤藩,只是這個決定實行起來的阻力不是一般的大,對於康熙而言,來自朝堂的阻力他早有心裏準備,但是他從未想過最大的壓力竟然來自於他的皇祖母,這無疑給他的滿腔熱血澆上了一瓢涼水,從小就習慣於得到祖母庇護和支持的康熙第一次發現皇祖母是如此的陌生和遙遠。
近段時日慈寧宮難得地經常出現了康熙和孝莊祖孫爭執的場面,自今年三月裏康熙接到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的折子後,心中興奮,只因他終於有名正言順的理由裁撤藩王了,他自然知道尚可喜此舉不過是試探而已,畢竟如果讓尚之信繼續擁兵留鎮廣東的話,豈不是世襲罔替了?那清廷何時才能將南方收歸中央?於是康熙順水推舟地直接詔令盡撤廣東全藩,這時尚可喜才發現自己的試探竟然要假戲真做了,自然是不幹的,這只老狐貍也不是省油的燈。
於是在康熙下詔之後,吳三桂和耿精忠也先後上疏請求撤兵,借此試探朝廷意旨,同時也是對康熙形成聯手威壓之勢,想要借此讓康熙有所忌憚不敢輕易撤藩。只是讓所有人都沒料到的是,康熙並不理會吳三桂等人的試探,直接將折子明發,並下令命戶、兵兩部和議政王貝勒大臣集議,想借此名正言順地撤除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的三藩。
只是集議的結果卻令康熙無比的失望,朝中大臣無不畏懼吳三桂的武力,幾乎所有的王公大臣都堅持三藩不可輕撤,只有大學士圖海、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刑部尚書莫洛等少數人主張撤藩。
沒能如願的康熙再次想到了他的皇祖母,以太皇太後的威望,如果能支持他撤藩的話,這些大臣中至少有一部分要重新選擇立場。只是事情並沒有康熙那樣想當然地發展下去,從康熙踏進慈寧宮的那一刻起,他就感覺到氣氛不對勁了,孝莊冷著臉坐在上首,身後侍立的蘇茉兒不停地向他使著眼色,讓康熙心中一咯噔,看來皇祖母已經知道他的來意了,看這幅陣仗,恐怕事情沒有自己想的那麽容易了。
康熙依然恭敬地向孝莊請安問候,孝莊淡淡地叫了起:“皇帝無須多禮了,今個怎麽這個時辰過來了?”她這是明知故問,今日禦門聽政之後康熙在乾清宮暖閣跟議政王貝勒和大臣們商議撤藩之事足足有三個時辰,這等事情她豈會不知?只是她沒想到皇帝竟然如此心急,竟然打算一次性把三藩連根拔起,如果三藩那麽容易撤的話,早在順治朝的時候就不存在了。
康熙低垂著眉目,將今日商議裁撤三藩之事跟孝莊說了一遍,最後才道:“皇祖母,孫兒以為三藩各擁重兵,久據南方數省,尤其吳三桂掌管雲、貴兩省一切文武官員兵民事務,總督、巡撫均聽其節制,還弄了個西選制度出來,自行選任官員,而朝廷選派過去的官員根本無法掌握實權,不是被收買,就是被各種借口加以罷免,甚至被暗地裏誅殺,如今朝廷已失去了對南方的控制權……”
康熙握起了拳頭,不忿地道:“孫兒讓米思翰統計了一下,如今朝廷在三藩軍備上每年要消耗兵餉2000餘萬兩,而每年國庫收入也不過三千餘萬倆,國庫大半盡入其囊中,可是吳三桂他們還不滿足,竟然打算父死子繼,這分明是想要效仿明代沐氏故事,世守一方呢!”三藩之地盡得南方魚米之鄉和入海口岸的便利,民豐富裕,每年收入高達數百萬之巨,還成天跟他嚷嚷著沒錢沒糧,而他還不能不給,簡直憋屈到了極點。
“如今三藩各據一方,互通聲氣,廣布黨羽,已成割據之勢,這天下是我大清的天下,朕豈能容他們脫離掌控,獨霸一方?”康熙激動起來,他對三藩忍耐已久,當初皇阿瑪薨逝,吳三桂竟敢帶兵進京吊唁,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若非馬佳氏和瓜爾佳氏這兩個手握兵權的大族突然改變八大家族一向中立的立場,站在他身後對吳三桂形成威懾,恐怕吳三桂就敢趁著皇權更替之機直接揮軍北上了。
從那時起康熙就對吳三桂深惡痛絕,如今好不容易除了鰲拜,坐穩了江山,這天下在他的治理下稍微有些起色,國庫也充盈了些許,但是三藩這個無底洞就像填不滿一樣,從他登基起,全國各地旱澇不斷,饑荒不絕,國庫單是用來賑災都不敷使用,何況還要將大半錢糧要白白送給三藩,養得他們膘肥馬壯好來給他添堵嗎?這種損己利人的事康熙當然不樂意幹。
孝莊皺起眉頭,她知道三藩所屬必然耗費不少,倒是沒想到三藩的花費如此之巨,但是形勢比人強,花費再大還能有打戰來的大不成?如今大清還撐不起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於是沈聲道:“哀家知道皇帝的心思,但是皇帝想過沒有,現如今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比其餘兩藩加起來還要多。”
孝莊喘了口氣,看著康熙依然不為所動的模樣,不由得氣道:“這些還只是三藩報上來的表面數字,其私底下究竟隱藏了多少人馬根本不得而知。皇上這麽急著撤藩,豈不是逼著他們造反嗎?”
孝莊雖然表面上現在不過問朝政,但是所有的事情她心中都有一本賬,尤其三藩從順治那時起就已經是朝廷的心腹之患,但是當時她和順治手中無兵,加上大清入關未久,尚未站穩腳跟,只能靠著三藩鎮壓南方各地的起義,有求於人的朝廷除了忍還能有什麽辦法?如今康熙親政時日尚短,還不具備跟吳三桂這等根深蒂固的勢力扳手腕的本事
康熙見孝莊動了怒氣,心中有些動搖,但是一想到吳三桂等人以退為進的折子,處處流露出威脅逼迫之意,何況如今大清的國庫收入已經供養不起三藩了,現實也容不得三藩繼續存在下去,他瞬間又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皇祖母的意思孫兒自然明白,但是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之利,若此時不削藩,恐怕再過數年,朝廷白白養壯了三藩,卻無糧餉可供養八旗軍兵了。”
康熙現在最怕看到的就是三藩催請餉銀的奏折,更怕看見戶部尚書米思翰對他說沒錢的苦臉,他辛辛苦苦節儉出銀子還不夠全國救災所需,偏偏富得流油的吳三桂等人還要伸手向他要銀子,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孝莊深吸了口氣,目光灼灼地看著康熙道:“這麽多年都忍過來了,難道皇帝要在這時候功虧一簣嗎?三藩固然耗費巨大,但是扼守南方各處重鎮已久,而且別忘了如今的陜西提督王輔臣,貴州提督李本深,四川總兵吳之茂,雲南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都是吳三桂的心腹部將,吳三桂這等勢力幾乎及全國之半。更不用說耿精忠和尚可喜扼住了江南的命脈,若是惹得三藩具反,我大清拿什麽來抵擋?”
孝莊一席話正中康熙心中最擔心的地方,他本來並不想先動吳三桂,而是打算分而治之,但是三藩也不是傻的,他們幾乎已經達成了共識,想要撤藩就要面對三藩共同的壓力,只是康熙並不是那種屈服於壓力的人,他頂著孝莊質問的目光堅持己見:“正因為當初吳三桂初鎮雲貴時給了他便宜行事的旨意,任由他選派、任免官吏才養成了如今這般龐然大物,若不趁著現在我大清實力還勝過三藩的時候動手,繼續姑息下去,屆時朝廷恐怕連反抗的能力也沒有了。”
見孝莊若有所思,康熙連忙加把力繼續道:“孫兒通讀史書,自古以來,一個國家倘若形成主弱臣強之勢,則下臣必反,依孫兒看來,三藩如今已經是撤也反,不撤也反,還不如先發制之,反倒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更何況吳三桂之子,耿精忠諸弟都留在京師為人質,想來他們即使變亂也會有所顧忌,否則內部不穩何以對抗朝廷?”康熙心中認為以如今八旗和綠營的實力,只要不同時對上三藩,還是勝算極大地。
孝莊看著自己的孫兒,心中升起一股無力感,她自然知道自己這個孫兒有著怎樣的雄心壯志,但是他還是太天真了,過於樂觀地估計了大清的實力,如今八旗早已不是入關時驍勇善戰的八旗了,何況比起漢人的數量,八旗根本不夠看,一旦和三藩開戰,若是只派漢軍綠營,死得多了怕漢人不穩,立功多了又怕功高震主,但若派八旗出征,大清根本耗不起,一旦八旗將士傷亡太大,必將動搖國本,將來大清靠什麽來坐擁天下,威懾漢軍?而且派誰領軍征戰?那些親王貝勒老的老,小的小,如今又有幾人能派上用場?
但是這話孝莊不能也不敢說出口,不只是因為康熙的心高氣傲,而且還在於她終究是蒙古科爾沁的女兒,這等幾乎是否認八旗實力的話一出口,恐怕她這個太皇太後也沒好果子吃,愛新覺羅家的爺們和八旗各個世家素來自負勇武,這等長他人志氣的話肯定得不到認同,加上幾個宗室裏德高望重的老王爺都是戰功彪炳,而且只認哲哲是他們的大嫂,自己這個太皇太後在他們眼中終究是個靠兒子上位的妾而已,根本不夠分量。
孝莊按捺住心中的焦慮,試著再次說服康熙,語重心長地道:“皇帝何不換個角度想想,如今吳三桂已經是何等年紀?只怕不消十年就要入土了,而皇帝那時正當壯年,用十年的時間來積累實力,屆時只要吳三桂一死,三藩群龍無首,撤藩自然水到渠成。可是如今吳三桂猶在,爪牙遍布長江以南,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朝廷此時並沒有壓倒性的實力可以一戰而下,一旦開戰勢必會形成南北對峙之局,到時候年深日久,大清可能承受得起這等消耗?”
孝莊出身草原,看多了父兄出征在外,征戰沙場的事情,嫁給皇太極之後,也是跟著經歷過不少戰陣的,甚至親自前往招降洪承疇,對於戰爭大局的把握要比康熙這個只會紙上談兵的雛兒好上太多,一眼就看出撤藩終究是件耗時長久的大事,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
康熙眼神閃了閃,他當然很清楚吳三桂已經六十多歲了,自己不過二十年紀,肯定能等到他死去,但是他不甘心,也不敢去賭吳三桂的壽數,他對三藩已經忍耐太久了,甚至朝廷對三藩的容忍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官員們個個都想著只是費些錢糧安撫即可,能不動武就不動武,畢竟吳三桂善戰之名無人不知?但是若吳三桂再活個十幾二十年怎麽辦?朝廷哪裏來那麽多錢養著條隨時會反咬一口的狼崽子?
更別說到那時候一旦三藩羽翼豐滿,而朝廷經過這麽多年的入不敷出,手中無錢無糧,拿什麽去打仗?拿什麽去撤藩?到那時說不定大清就要重蹈明朝的覆轍,不是毀在吳三桂等人手中,就是被迫退回關外,一旦出現那種結局,無數八旗將士浴血奮戰才得來的錦繡河山就此斷送,他也必將成為大清的千古罪人,這是康熙決不能容忍的。
康熙擡起頭直視孝莊的眼睛,目光堅硬如鐵:“皇祖母,您的話孫兒不敢茍同,朕是君,三藩是臣,孫兒不願做個受人威迫、仰人鼻息的皇帝,當年的鰲拜如是,現在的三藩亦如是,孫兒要這大清真正一統天下,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即使禦駕親征,南方的半壁江山朕也勢在必得!”在康熙心裏三藩非撤不可,三藩想要脫離大清,自成一國,除非他死!
作者有話要說:終於到了三藩之亂了,對戰爭大局把握不好,寫起來特別吃力,比平日多用了好幾倍的時間來寫,╮(╯▽╰)╭不好意思,到現在才放上來,讓大家久等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康熙十二年,剛剛年滿二十的康熙皇帝終於再也無法忍受南方三位藩王的驕橫跋扈和貪婪無度,終於下定決心進行撤藩,只是這個決定實行起來的阻力不是一般的大,對於康熙而言,來自朝堂的阻力他早有心裏準備,但是他從未想過最大的壓力竟然來自於他的皇祖母,這無疑給他的滿腔熱血澆上了一瓢涼水,從小就習慣於得到祖母庇護和支持的康熙第一次發現皇祖母是如此的陌生和遙遠。
近段時日慈寧宮難得地經常出現了康熙和孝莊祖孫爭執的場面,自今年三月裏康熙接到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的折子後,心中興奮,只因他終於有名正言順的理由裁撤藩王了,他自然知道尚可喜此舉不過是試探而已,畢竟如果讓尚之信繼續擁兵留鎮廣東的話,豈不是世襲罔替了?那清廷何時才能將南方收歸中央?於是康熙順水推舟地直接詔令盡撤廣東全藩,這時尚可喜才發現自己的試探竟然要假戲真做了,自然是不幹的,這只老狐貍也不是省油的燈。
於是在康熙下詔之後,吳三桂和耿精忠也先後上疏請求撤兵,借此試探朝廷意旨,同時也是對康熙形成聯手威壓之勢,想要借此讓康熙有所忌憚不敢輕易撤藩。只是讓所有人都沒料到的是,康熙並不理會吳三桂等人的試探,直接將折子明發,並下令命戶、兵兩部和議政王貝勒大臣集議,想借此名正言順地撤除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的三藩。
只是集議的結果卻令康熙無比的失望,朝中大臣無不畏懼吳三桂的武力,幾乎所有的王公大臣都堅持三藩不可輕撤,只有大學士圖海、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刑部尚書莫洛等少數人主張撤藩。
沒能如願的康熙再次想到了他的皇祖母,以太皇太後的威望,如果能支持他撤藩的話,這些大臣中至少有一部分要重新選擇立場。只是事情並沒有康熙那樣想當然地發展下去,從康熙踏進慈寧宮的那一刻起,他就感覺到氣氛不對勁了,孝莊冷著臉坐在上首,身後侍立的蘇茉兒不停地向他使著眼色,讓康熙心中一咯噔,看來皇祖母已經知道他的來意了,看這幅陣仗,恐怕事情沒有自己想的那麽容易了。
康熙依然恭敬地向孝莊請安問候,孝莊淡淡地叫了起:“皇帝無須多禮了,今個怎麽這個時辰過來了?”她這是明知故問,今日禦門聽政之後康熙在乾清宮暖閣跟議政王貝勒和大臣們商議撤藩之事足足有三個時辰,這等事情她豈會不知?只是她沒想到皇帝竟然如此心急,竟然打算一次性把三藩連根拔起,如果三藩那麽容易撤的話,早在順治朝的時候就不存在了。
康熙低垂著眉目,將今日商議裁撤三藩之事跟孝莊說了一遍,最後才道:“皇祖母,孫兒以為三藩各擁重兵,久據南方數省,尤其吳三桂掌管雲、貴兩省一切文武官員兵民事務,總督、巡撫均聽其節制,還弄了個西選制度出來,自行選任官員,而朝廷選派過去的官員根本無法掌握實權,不是被收買,就是被各種借口加以罷免,甚至被暗地裏誅殺,如今朝廷已失去了對南方的控制權……”
康熙握起了拳頭,不忿地道:“孫兒讓米思翰統計了一下,如今朝廷在三藩軍備上每年要消耗兵餉2000餘萬兩,而每年國庫收入也不過三千餘萬倆,國庫大半盡入其囊中,可是吳三桂他們還不滿足,竟然打算父死子繼,這分明是想要效仿明代沐氏故事,世守一方呢!”三藩之地盡得南方魚米之鄉和入海口岸的便利,民豐富裕,每年收入高達數百萬之巨,還成天跟他嚷嚷著沒錢沒糧,而他還不能不給,簡直憋屈到了極點。
“如今三藩各據一方,互通聲氣,廣布黨羽,已成割據之勢,這天下是我大清的天下,朕豈能容他們脫離掌控,獨霸一方?”康熙激動起來,他對三藩忍耐已久,當初皇阿瑪薨逝,吳三桂竟敢帶兵進京吊唁,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若非馬佳氏和瓜爾佳氏這兩個手握兵權的大族突然改變八大家族一向中立的立場,站在他身後對吳三桂形成威懾,恐怕吳三桂就敢趁著皇權更替之機直接揮軍北上了。
從那時起康熙就對吳三桂深惡痛絕,如今好不容易除了鰲拜,坐穩了江山,這天下在他的治理下稍微有些起色,國庫也充盈了些許,但是三藩這個無底洞就像填不滿一樣,從他登基起,全國各地旱澇不斷,饑荒不絕,國庫單是用來賑災都不敷使用,何況還要將大半錢糧要白白送給三藩,養得他們膘肥馬壯好來給他添堵嗎?這種損己利人的事康熙當然不樂意幹。
孝莊皺起眉頭,她知道三藩所屬必然耗費不少,倒是沒想到三藩的花費如此之巨,但是形勢比人強,花費再大還能有打戰來的大不成?如今大清還撐不起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於是沈聲道:“哀家知道皇帝的心思,但是皇帝想過沒有,現如今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比其餘兩藩加起來還要多。”
孝莊喘了口氣,看著康熙依然不為所動的模樣,不由得氣道:“這些還只是三藩報上來的表面數字,其私底下究竟隱藏了多少人馬根本不得而知。皇上這麽急著撤藩,豈不是逼著他們造反嗎?”
孝莊雖然表面上現在不過問朝政,但是所有的事情她心中都有一本賬,尤其三藩從順治那時起就已經是朝廷的心腹之患,但是當時她和順治手中無兵,加上大清入關未久,尚未站穩腳跟,只能靠著三藩鎮壓南方各地的起義,有求於人的朝廷除了忍還能有什麽辦法?如今康熙親政時日尚短,還不具備跟吳三桂這等根深蒂固的勢力扳手腕的本事
康熙見孝莊動了怒氣,心中有些動搖,但是一想到吳三桂等人以退為進的折子,處處流露出威脅逼迫之意,何況如今大清的國庫收入已經供養不起三藩了,現實也容不得三藩繼續存在下去,他瞬間又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皇祖母的意思孫兒自然明白,但是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之利,若此時不削藩,恐怕再過數年,朝廷白白養壯了三藩,卻無糧餉可供養八旗軍兵了。”
康熙現在最怕看到的就是三藩催請餉銀的奏折,更怕看見戶部尚書米思翰對他說沒錢的苦臉,他辛辛苦苦節儉出銀子還不夠全國救災所需,偏偏富得流油的吳三桂等人還要伸手向他要銀子,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孝莊深吸了口氣,目光灼灼地看著康熙道:“這麽多年都忍過來了,難道皇帝要在這時候功虧一簣嗎?三藩固然耗費巨大,但是扼守南方各處重鎮已久,而且別忘了如今的陜西提督王輔臣,貴州提督李本深,四川總兵吳之茂,雲南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都是吳三桂的心腹部將,吳三桂這等勢力幾乎及全國之半。更不用說耿精忠和尚可喜扼住了江南的命脈,若是惹得三藩具反,我大清拿什麽來抵擋?”
孝莊一席話正中康熙心中最擔心的地方,他本來並不想先動吳三桂,而是打算分而治之,但是三藩也不是傻的,他們幾乎已經達成了共識,想要撤藩就要面對三藩共同的壓力,只是康熙並不是那種屈服於壓力的人,他頂著孝莊質問的目光堅持己見:“正因為當初吳三桂初鎮雲貴時給了他便宜行事的旨意,任由他選派、任免官吏才養成了如今這般龐然大物,若不趁著現在我大清實力還勝過三藩的時候動手,繼續姑息下去,屆時朝廷恐怕連反抗的能力也沒有了。”
見孝莊若有所思,康熙連忙加把力繼續道:“孫兒通讀史書,自古以來,一個國家倘若形成主弱臣強之勢,則下臣必反,依孫兒看來,三藩如今已經是撤也反,不撤也反,還不如先發制之,反倒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更何況吳三桂之子,耿精忠諸弟都留在京師為人質,想來他們即使變亂也會有所顧忌,否則內部不穩何以對抗朝廷?”康熙心中認為以如今八旗和綠營的實力,只要不同時對上三藩,還是勝算極大地。
孝莊看著自己的孫兒,心中升起一股無力感,她自然知道自己這個孫兒有著怎樣的雄心壯志,但是他還是太天真了,過於樂觀地估計了大清的實力,如今八旗早已不是入關時驍勇善戰的八旗了,何況比起漢人的數量,八旗根本不夠看,一旦和三藩開戰,若是只派漢軍綠營,死得多了怕漢人不穩,立功多了又怕功高震主,但若派八旗出征,大清根本耗不起,一旦八旗將士傷亡太大,必將動搖國本,將來大清靠什麽來坐擁天下,威懾漢軍?而且派誰領軍征戰?那些親王貝勒老的老,小的小,如今又有幾人能派上用場?
但是這話孝莊不能也不敢說出口,不只是因為康熙的心高氣傲,而且還在於她終究是蒙古科爾沁的女兒,這等幾乎是否認八旗實力的話一出口,恐怕她這個太皇太後也沒好果子吃,愛新覺羅家的爺們和八旗各個世家素來自負勇武,這等長他人志氣的話肯定得不到認同,加上幾個宗室裏德高望重的老王爺都是戰功彪炳,而且只認哲哲是他們的大嫂,自己這個太皇太後在他們眼中終究是個靠兒子上位的妾而已,根本不夠分量。
孝莊按捺住心中的焦慮,試著再次說服康熙,語重心長地道:“皇帝何不換個角度想想,如今吳三桂已經是何等年紀?只怕不消十年就要入土了,而皇帝那時正當壯年,用十年的時間來積累實力,屆時只要吳三桂一死,三藩群龍無首,撤藩自然水到渠成。可是如今吳三桂猶在,爪牙遍布長江以南,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朝廷此時並沒有壓倒性的實力可以一戰而下,一旦開戰勢必會形成南北對峙之局,到時候年深日久,大清可能承受得起這等消耗?”
孝莊出身草原,看多了父兄出征在外,征戰沙場的事情,嫁給皇太極之後,也是跟著經歷過不少戰陣的,甚至親自前往招降洪承疇,對於戰爭大局的把握要比康熙這個只會紙上談兵的雛兒好上太多,一眼就看出撤藩終究是件耗時長久的大事,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
康熙眼神閃了閃,他當然很清楚吳三桂已經六十多歲了,自己不過二十年紀,肯定能等到他死去,但是他不甘心,也不敢去賭吳三桂的壽數,他對三藩已經忍耐太久了,甚至朝廷對三藩的容忍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官員們個個都想著只是費些錢糧安撫即可,能不動武就不動武,畢竟吳三桂善戰之名無人不知?但是若吳三桂再活個十幾二十年怎麽辦?朝廷哪裏來那麽多錢養著條隨時會反咬一口的狼崽子?
更別說到那時候一旦三藩羽翼豐滿,而朝廷經過這麽多年的入不敷出,手中無錢無糧,拿什麽去打仗?拿什麽去撤藩?到那時說不定大清就要重蹈明朝的覆轍,不是毀在吳三桂等人手中,就是被迫退回關外,一旦出現那種結局,無數八旗將士浴血奮戰才得來的錦繡河山就此斷送,他也必將成為大清的千古罪人,這是康熙決不能容忍的。
康熙擡起頭直視孝莊的眼睛,目光堅硬如鐵:“皇祖母,您的話孫兒不敢茍同,朕是君,三藩是臣,孫兒不願做個受人威迫、仰人鼻息的皇帝,當年的鰲拜如是,現在的三藩亦如是,孫兒要這大清真正一統天下,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即使禦駕親征,南方的半壁江山朕也勢在必得!”在康熙心裏三藩非撤不可,三藩想要脫離大清,自成一國,除非他死!
作者有話要說:終於到了三藩之亂了,對戰爭大局把握不好,寫起來特別吃力,比平日多用了好幾倍的時間來寫,╮(╯▽╰)╭不好意思,到現在才放上來,讓大家久等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