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李賡蕓案的內幕(上)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百五十一章 李賡蕓案的內幕(上)
“好了,既然大家都沒有意見,那我們就盡快聯名上奏吧。”阮元一邊說著奏折之事,也一邊補充道:“還有一事,就是炮臺守軍,如今皆是輪班,兵士駐紮炮臺半年便要回歸陸上軍營。如此安置炮臺兵士,我以為不妥,尤其是大虎山這樣懸於海上,遠離各處提鎮之地,若是兵士如今日一般半年一換,那麽駐防之人多半便會留戀陸上家人田宅,不肯盡心海防之事,如此一旦海上有警,又要如何應對?所以我有個建議,所有炮臺兵士一律長駐,不足三年不得更替,這炮臺最關要之處在於炮位,而不在人,所需也不過一二百兵士,綠營挑一二百忠於職守,不眷戀於家室的兵勇,還是能挑得出來的吧?”
對於這個問題,幾位廣東大員並無異議。很快,阮元等人聯名上奏的要求加築大虎山、大黃滘炮臺,要求改炮臺衛兵長駐的奏折,便經快馬送向了京城。
阮元在聯名上奏之後,卻也沒有立即歇息,這日白天議事已畢,晚上回到書房,阮元又取出自己的眼鏡戴上,繼續捉筆研墨,開始寫起另一份奏折。
“伯元,方才外面送來了一封信,好像是福建來的。我看這信來得快,要麽,你也先看一些如何?”就在阮元繕寫奏章之時,楊吉的聲音卻從阮元身後傳來,看著阮元書寫之狀,楊吉也不解地上前問道:“伯元,下午你們不是把奏折發出去了嗎?這為什麽到了晚上,你又自己寫起折子了?”
“楊吉,白天的事是加築炮臺、兵士長駐,這些事若咱們粵省官員不能聯名具奏,皇上只看我一面之詞,未必會同意我的意見。但現在我要上奏之事,是有關如何應對洋人不軌之行的,其實乃是小節,就不用他們一並聯名了。”阮元也向楊吉答道。
“是嗎?不過伯元,你白天這兩個建議,我覺得倒是沒有錯。可是,為什麽和你之前所行不一樣了呢?”不想楊吉卻向阮元問道:“記得你以前在浙江的時候,那會兒有海盜,你當即就建議皇上加造船炮,勤練保甲,如今說來,這鑄炮……咱們還是要鑄的,卻也沒有以前那麽多了,可船呢?既然洋人的船經常在廣州挑釁,那為了解決事端,咱們不是也應該再建造一些新船嗎?”
“楊吉,這……洋人和海盜不一樣啊。”阮元聽著楊吉之語,也向他解釋道:“咱們在浙江的時候,有可能劫掠沿海,侵害百姓生計的海盜有多少啊?最初便是三大幫派,下面船只百餘,海盜人數最多的時候,只閩浙這些幫派就有一到兩萬人。海盜如此聲勢,咱們自然要加造船炮才能應對了。可英吉利人在伶仃外洋,雖說時有兵船游弋,卻也只有兩到三艘,平日最多只是跟島上百姓有些沖突,卻沒有劫掠百姓,亦或攻我炮臺之事啊?其實今日新築炮臺,我也是按照可能遇到的最嚴峻的情況而論,我計算過英吉利十年前侵占澳門炮臺的兵船之數,能戰之船六艘,能夠登岸之人也只有三百人。確實,這洋人的船,我看都是大船,以前……”說著,阮元也想起了當年馬戛爾尼到達天津之時,自己見到的那兩個巨大影子,又道:“或許他們的大船,比蔡牽和張保仔的旗艦還要大一些吧。但即便如此,那樣的船也只有兩三艘啊?應對英吉利這幾艘洋船,咱們把各處炮臺都一一妥善安排,便即足夠,以石臺之炮,擊木板之船,也足以讓他們心生懼意了。英吉利這些年的情況我也清楚,每年貿易來船甚多,粵海關一年關稅就能收整整一百萬兩。若是不到那萬不得已的時候,我也不願意和洋人刀兵相向啊。”
“伯元,咱們還是有備無患的好。以前你辦事不也是務求謹慎嗎,那我的話,你也聽一聽吧。”楊吉想著阮元修建炮臺之議,似乎還是覺得不夠穩妥。
“也好,我也準備先裁去一些不能用的小船,給水師換些大船,這樣出海捕盜也方便啊。”阮元點頭道:“但即便如此,楊吉,有一件事你卻要清楚,有些話我在外不能說,但對你可以透露一二。船炮對戰,其實廣東如今的水師,我看占不到優勢啊。”
“伯元,你這又是何意啊?”楊吉問道。
“我在浙江清剿海寇八年,有些事,我還是看的清楚的。”不想說到這裏,阮元言語之間也有些無奈:“海戰之事,忠毅公在世時最重船炮,所言不差。可忠毅公走了這許多年,我卻發現,其實更重要的,是忠毅公本身就是精通海戰的宿將啊。所以大船大炮到了忠毅公手上,他指揮起來得心應手,此外王軍門……邱剛勇公,還有蓉俊,也都是以海戰見長之人。但如今王軍門還是福建提督,蓉俊被皇上調任到天津,組建天津水師去了。現在廣東水師的這位李軍門守成尚可,臨陣應變,我看非他所長啊。其實若只是兩三艘洋船在海上和我們對峙,我們集中三十艘戰船,以十圍一,自然也有勝算,可那樣下來,我們也要付出不少代價啊?若是依靠炮臺便可收舜舞幹戚之效,又何必多此一舉呢?”原來就在上一年,與阮元等人一同抗擊蔡牽,屢立戰功的前浙江提督邱良功已經因病去世,剛勇便是邱良功謚號。楊吉與阮元相處數十年,聽阮元說到“邱剛勇公”四字,便清楚其中深意,一時不覺難過,卻也不再言語。
“那……伯元,你這裏和皇上說的,又是什麽事啊?”楊吉繼續問道。
“楊吉,我做這個兩廣總督,為的是讓外洋商人依法度而通商,既不能一味示弱,也不能真的妄開邊釁啊。”阮元看著自己的奏折,也對楊吉笑道:“而且,這炮臺就算修了出來,何時何故方可對洋船開炮,這些事我是不能做主的,總是要皇上定下最後的辦法。若是皇上並未明言一件事可以開炮,我卻讓下面開了炮,這不也是妄開邊釁嘛?所以我這封奏折,也是想請皇上將糾葛之時我等可行之法一一批準,之後我們辦事才能有底氣啊?我這裏大體準備了三個辦法,一旦洋船有啟釁之舉,不經準許,擅入內洋,則先停其貿易,若洋人仍不退卻,則斷其食用買辦,若洋人依然不為所動,再開炮火攻。如此我等將道理講得清楚,其他洋商也會看出來,我理直而洋船理虧,有了這般道義,即便果然有了沖突,我們應對起來,也就會心安理得了。”
說到這裏,阮元卻也想起了一件事,問道:“楊吉,你方才進來,好像不是為了跟我談洋人的事吧?聽你說是有封信到了,你且與我看看。”楊吉見狀,也將書信遞給了阮元,阮元看得數行,卻也是喜憂參半,竟感嘆了數聲。
“楊吉,你還記得十年前在河南的時候,我那個學生王伯申嗎?他要到廣州了。只是……他卻是從福州過來的。”阮元說到這裏,卻絲毫沒有因王引之的到來而欣喜,卻是面色沈重,道:“看起來是皇上也聽聞了生甫兄自盡之事,讓伯申做欽差去福州辦理此案,伯申能來廣州,說明已經結案了。可是……真相究竟是什麽呢?”
“伯元,那李相公跟我們在杭州我也認識,他脾氣是直了些,卻也是個正人君子啊。你說他受人賄賂,我不信。或許小王相公這次來了,能夠把真相告訴你呢?”楊吉也聽阮元說起了李賡蕓自盡之事,憑著浙江八年的交情,楊吉說什麽也不相信李賡蕓變成了貪官。
“是啊,等伯申來了,我向他問問這件事吧。生甫兄……”阮元看著李賡蕓一案的真相或許不日即將揭開,心中也是五味雜陳。
阮元所擔憂的,主要是李賡蕓或許真的因受賄之事晚節不保,或許,同為一方總督,阮元內心深處也不希望汪志伊出現誤斷。但對於王引之這個學生,阮元卻是一向放心,從來滿意的。這一日王引之終於到了兩廣部堂,也將自己所著《經傳釋詞》、《經義述聞》兩部經學作品帶了過來,請阮元作序。這兩部書之前王引之便有所闡發,經過十餘年修訂,已然堪稱精當之作。王引之承父祖兩代治經之業,於儒經文字之辨已有大成。
這日阮元見了王引之兩部經作,也是大喜,對王引之連聲稱讚道:“伯申啊,老師記得這兩部書你考中進士之時便已有所小成,如今二十年過來,你更是精益求精,得先賢不傳之法啊。通經最難者,在於文字紛繁,不解其意,千年來經註之人,或妄言臆斷,或唯知好古,如伯申一般將文字音韻之學一以貫之者,寥寥可數。而今日你這兩部書,更是出於懷祖先生之上了。依我看,眼下治經最大的遺憾,便是孔孟不能再世,許鄭不能覆生了,若是他們看到你這兩部書,自也會感慨自己原意沈寂千載,如今終於一朝覆振啊。”
“老師客氣了,學生一家治經已有三世,學生不過繼父祖之願而已。論治經之法,學生自是比不上家父的。”王引之也向阮元謙辭道,其實高郵王氏早在王引之祖父王安國之時便已崛起,乃是三代進士家族。王安國不僅治學有成,而且官至六部尚書,也是乾隆前期名臣。只是王引之之父王念孫命運多舛,先是受和珅排擠,之後又因為治水不利被嘉慶罷官,強令致仕。但即便如此,嘉慶對王引之依然信任有加,這時王引之已經升任禮部左侍郎,正因如此,福建出現李賡蕓自盡大案,嘉慶才會派他前去詳查。
“伯申,蘭臯在京城最近怎麽樣了?我先前入京,聽說他為《爾雅》作疏,如今快要成了。他現在還是……還是沒有補上員外郎嗎?”阮元又向王引之問道,他所問名叫“蘭臯”之人,全名叫做郝懿行,也是嘉慶四年的進士,但郝懿行為人恬淡,大半心力都在治學之上,官場應對之事未免做得少了些,郝懿行考中進士後不過數年,便即補任六部主事,可是十餘年過去,他卻依然還是主事,一直未能升遷。阮元說到郝懿行境況,卻也有些擔憂。果然,王引之聽到郝懿行之事,也是一樣的神色凝重,點了點頭。
“既然如此,我這裏備了些銀子,你此番歸京,也替我給蘭臯送去。京官不易,蘭臯他俸祿微薄,別說修書了,生計我看也好不到哪裏去,既然我這個做老師的每年還有些廉俸,我也該幫他把書做出來才是。你也告訴他,若是他那部《爾雅義疏》作成了,只管把手稿寄到廣州,我有了閑暇,便為他刻出來。”阮元當即對王引之道,兩個仆從也當即回到後院,取了一包銀兩出來。果然,後來郝懿行在阮元的支持下,終於完成了自己的《爾雅義疏》。至今而言,郝《疏》仍是研究《爾雅》不可或缺的著作。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好了,既然大家都沒有意見,那我們就盡快聯名上奏吧。”阮元一邊說著奏折之事,也一邊補充道:“還有一事,就是炮臺守軍,如今皆是輪班,兵士駐紮炮臺半年便要回歸陸上軍營。如此安置炮臺兵士,我以為不妥,尤其是大虎山這樣懸於海上,遠離各處提鎮之地,若是兵士如今日一般半年一換,那麽駐防之人多半便會留戀陸上家人田宅,不肯盡心海防之事,如此一旦海上有警,又要如何應對?所以我有個建議,所有炮臺兵士一律長駐,不足三年不得更替,這炮臺最關要之處在於炮位,而不在人,所需也不過一二百兵士,綠營挑一二百忠於職守,不眷戀於家室的兵勇,還是能挑得出來的吧?”
對於這個問題,幾位廣東大員並無異議。很快,阮元等人聯名上奏的要求加築大虎山、大黃滘炮臺,要求改炮臺衛兵長駐的奏折,便經快馬送向了京城。
阮元在聯名上奏之後,卻也沒有立即歇息,這日白天議事已畢,晚上回到書房,阮元又取出自己的眼鏡戴上,繼續捉筆研墨,開始寫起另一份奏折。
“伯元,方才外面送來了一封信,好像是福建來的。我看這信來得快,要麽,你也先看一些如何?”就在阮元繕寫奏章之時,楊吉的聲音卻從阮元身後傳來,看著阮元書寫之狀,楊吉也不解地上前問道:“伯元,下午你們不是把奏折發出去了嗎?這為什麽到了晚上,你又自己寫起折子了?”
“楊吉,白天的事是加築炮臺、兵士長駐,這些事若咱們粵省官員不能聯名具奏,皇上只看我一面之詞,未必會同意我的意見。但現在我要上奏之事,是有關如何應對洋人不軌之行的,其實乃是小節,就不用他們一並聯名了。”阮元也向楊吉答道。
“是嗎?不過伯元,你白天這兩個建議,我覺得倒是沒有錯。可是,為什麽和你之前所行不一樣了呢?”不想楊吉卻向阮元問道:“記得你以前在浙江的時候,那會兒有海盜,你當即就建議皇上加造船炮,勤練保甲,如今說來,這鑄炮……咱們還是要鑄的,卻也沒有以前那麽多了,可船呢?既然洋人的船經常在廣州挑釁,那為了解決事端,咱們不是也應該再建造一些新船嗎?”
“楊吉,這……洋人和海盜不一樣啊。”阮元聽著楊吉之語,也向他解釋道:“咱們在浙江的時候,有可能劫掠沿海,侵害百姓生計的海盜有多少啊?最初便是三大幫派,下面船只百餘,海盜人數最多的時候,只閩浙這些幫派就有一到兩萬人。海盜如此聲勢,咱們自然要加造船炮才能應對了。可英吉利人在伶仃外洋,雖說時有兵船游弋,卻也只有兩到三艘,平日最多只是跟島上百姓有些沖突,卻沒有劫掠百姓,亦或攻我炮臺之事啊?其實今日新築炮臺,我也是按照可能遇到的最嚴峻的情況而論,我計算過英吉利十年前侵占澳門炮臺的兵船之數,能戰之船六艘,能夠登岸之人也只有三百人。確實,這洋人的船,我看都是大船,以前……”說著,阮元也想起了當年馬戛爾尼到達天津之時,自己見到的那兩個巨大影子,又道:“或許他們的大船,比蔡牽和張保仔的旗艦還要大一些吧。但即便如此,那樣的船也只有兩三艘啊?應對英吉利這幾艘洋船,咱們把各處炮臺都一一妥善安排,便即足夠,以石臺之炮,擊木板之船,也足以讓他們心生懼意了。英吉利這些年的情況我也清楚,每年貿易來船甚多,粵海關一年關稅就能收整整一百萬兩。若是不到那萬不得已的時候,我也不願意和洋人刀兵相向啊。”
“伯元,咱們還是有備無患的好。以前你辦事不也是務求謹慎嗎,那我的話,你也聽一聽吧。”楊吉想著阮元修建炮臺之議,似乎還是覺得不夠穩妥。
“也好,我也準備先裁去一些不能用的小船,給水師換些大船,這樣出海捕盜也方便啊。”阮元點頭道:“但即便如此,楊吉,有一件事你卻要清楚,有些話我在外不能說,但對你可以透露一二。船炮對戰,其實廣東如今的水師,我看占不到優勢啊。”
“伯元,你這又是何意啊?”楊吉問道。
“我在浙江清剿海寇八年,有些事,我還是看的清楚的。”不想說到這裏,阮元言語之間也有些無奈:“海戰之事,忠毅公在世時最重船炮,所言不差。可忠毅公走了這許多年,我卻發現,其實更重要的,是忠毅公本身就是精通海戰的宿將啊。所以大船大炮到了忠毅公手上,他指揮起來得心應手,此外王軍門……邱剛勇公,還有蓉俊,也都是以海戰見長之人。但如今王軍門還是福建提督,蓉俊被皇上調任到天津,組建天津水師去了。現在廣東水師的這位李軍門守成尚可,臨陣應變,我看非他所長啊。其實若只是兩三艘洋船在海上和我們對峙,我們集中三十艘戰船,以十圍一,自然也有勝算,可那樣下來,我們也要付出不少代價啊?若是依靠炮臺便可收舜舞幹戚之效,又何必多此一舉呢?”原來就在上一年,與阮元等人一同抗擊蔡牽,屢立戰功的前浙江提督邱良功已經因病去世,剛勇便是邱良功謚號。楊吉與阮元相處數十年,聽阮元說到“邱剛勇公”四字,便清楚其中深意,一時不覺難過,卻也不再言語。
“那……伯元,你這裏和皇上說的,又是什麽事啊?”楊吉繼續問道。
“楊吉,我做這個兩廣總督,為的是讓外洋商人依法度而通商,既不能一味示弱,也不能真的妄開邊釁啊。”阮元看著自己的奏折,也對楊吉笑道:“而且,這炮臺就算修了出來,何時何故方可對洋船開炮,這些事我是不能做主的,總是要皇上定下最後的辦法。若是皇上並未明言一件事可以開炮,我卻讓下面開了炮,這不也是妄開邊釁嘛?所以我這封奏折,也是想請皇上將糾葛之時我等可行之法一一批準,之後我們辦事才能有底氣啊?我這裏大體準備了三個辦法,一旦洋船有啟釁之舉,不經準許,擅入內洋,則先停其貿易,若洋人仍不退卻,則斷其食用買辦,若洋人依然不為所動,再開炮火攻。如此我等將道理講得清楚,其他洋商也會看出來,我理直而洋船理虧,有了這般道義,即便果然有了沖突,我們應對起來,也就會心安理得了。”
說到這裏,阮元卻也想起了一件事,問道:“楊吉,你方才進來,好像不是為了跟我談洋人的事吧?聽你說是有封信到了,你且與我看看。”楊吉見狀,也將書信遞給了阮元,阮元看得數行,卻也是喜憂參半,竟感嘆了數聲。
“楊吉,你還記得十年前在河南的時候,我那個學生王伯申嗎?他要到廣州了。只是……他卻是從福州過來的。”阮元說到這裏,卻絲毫沒有因王引之的到來而欣喜,卻是面色沈重,道:“看起來是皇上也聽聞了生甫兄自盡之事,讓伯申做欽差去福州辦理此案,伯申能來廣州,說明已經結案了。可是……真相究竟是什麽呢?”
“伯元,那李相公跟我們在杭州我也認識,他脾氣是直了些,卻也是個正人君子啊。你說他受人賄賂,我不信。或許小王相公這次來了,能夠把真相告訴你呢?”楊吉也聽阮元說起了李賡蕓自盡之事,憑著浙江八年的交情,楊吉說什麽也不相信李賡蕓變成了貪官。
“是啊,等伯申來了,我向他問問這件事吧。生甫兄……”阮元看著李賡蕓一案的真相或許不日即將揭開,心中也是五味雜陳。
阮元所擔憂的,主要是李賡蕓或許真的因受賄之事晚節不保,或許,同為一方總督,阮元內心深處也不希望汪志伊出現誤斷。但對於王引之這個學生,阮元卻是一向放心,從來滿意的。這一日王引之終於到了兩廣部堂,也將自己所著《經傳釋詞》、《經義述聞》兩部經學作品帶了過來,請阮元作序。這兩部書之前王引之便有所闡發,經過十餘年修訂,已然堪稱精當之作。王引之承父祖兩代治經之業,於儒經文字之辨已有大成。
這日阮元見了王引之兩部經作,也是大喜,對王引之連聲稱讚道:“伯申啊,老師記得這兩部書你考中進士之時便已有所小成,如今二十年過來,你更是精益求精,得先賢不傳之法啊。通經最難者,在於文字紛繁,不解其意,千年來經註之人,或妄言臆斷,或唯知好古,如伯申一般將文字音韻之學一以貫之者,寥寥可數。而今日你這兩部書,更是出於懷祖先生之上了。依我看,眼下治經最大的遺憾,便是孔孟不能再世,許鄭不能覆生了,若是他們看到你這兩部書,自也會感慨自己原意沈寂千載,如今終於一朝覆振啊。”
“老師客氣了,學生一家治經已有三世,學生不過繼父祖之願而已。論治經之法,學生自是比不上家父的。”王引之也向阮元謙辭道,其實高郵王氏早在王引之祖父王安國之時便已崛起,乃是三代進士家族。王安國不僅治學有成,而且官至六部尚書,也是乾隆前期名臣。只是王引之之父王念孫命運多舛,先是受和珅排擠,之後又因為治水不利被嘉慶罷官,強令致仕。但即便如此,嘉慶對王引之依然信任有加,這時王引之已經升任禮部左侍郎,正因如此,福建出現李賡蕓自盡大案,嘉慶才會派他前去詳查。
“伯申,蘭臯在京城最近怎麽樣了?我先前入京,聽說他為《爾雅》作疏,如今快要成了。他現在還是……還是沒有補上員外郎嗎?”阮元又向王引之問道,他所問名叫“蘭臯”之人,全名叫做郝懿行,也是嘉慶四年的進士,但郝懿行為人恬淡,大半心力都在治學之上,官場應對之事未免做得少了些,郝懿行考中進士後不過數年,便即補任六部主事,可是十餘年過去,他卻依然還是主事,一直未能升遷。阮元說到郝懿行境況,卻也有些擔憂。果然,王引之聽到郝懿行之事,也是一樣的神色凝重,點了點頭。
“既然如此,我這裏備了些銀子,你此番歸京,也替我給蘭臯送去。京官不易,蘭臯他俸祿微薄,別說修書了,生計我看也好不到哪裏去,既然我這個做老師的每年還有些廉俸,我也該幫他把書做出來才是。你也告訴他,若是他那部《爾雅義疏》作成了,只管把手稿寄到廣州,我有了閑暇,便為他刻出來。”阮元當即對王引之道,兩個仆從也當即回到後院,取了一包銀兩出來。果然,後來郝懿行在阮元的支持下,終於完成了自己的《爾雅義疏》。至今而言,郝《疏》仍是研究《爾雅》不可或缺的著作。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