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英吉利使團再臨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百二十四章 英吉利使團再臨
百齡功過如何,畢竟死者已矣,對於之後的清王朝而言已經無足輕重。可這一日嘉慶卻又一次緊急召見了三名軍機大臣,看起來又有一件大事,已經被擺到了嘉慶君臣之間。
“你們看看吧,蔣攸铦從廣州來的加急上奏。”嘉慶一邊說著,一邊也將一封拆開的奏折放到了幾名軍機大臣面前,道:“英吉利……英吉利的貢使,朕即位以來,這還是第一次。這是怎麽回事?英吉利人的來函上說,因為高宗皇帝的時候,他們登岸之處乃是天津,所以今年他們入貢還是想要在天津登陸。董誥,朕記得英吉利使臣……朕還是嘉親王的時候,乾隆五十八年來過一次,只是當年朕不得參預朝政,是以其間詳情不能盡數知曉,你當時就是軍機大臣吧?英吉利當年為何要在天津登岸,高宗皇帝為何會準許他們在天津登岸,你可清楚?”
“回皇上,臣……臣還記得一些。”這時董誥已經七十七歲,老邁之態盡顯無遺,本已不能每日入軍機處辦事,只是出現要事方才入覲參決。可英吉利之事,由於當年的托津和盧蔭溥品秩不足,根本無法參與,所以嘉慶也只好相問於董誥。“英吉利使節入貢,那是二十三年之前了。當時……臣記得應該是他們言及行船之中,有些貢品過於沈重,不宜由陸路搬運,是以想從海路北上。高宗皇帝當年的意思是,遠洋使者入貢,本是難得之事,我大清亦不當拘於舊例,所以準他們由天津入京覲見,也是……也是我天朝上國寬仁之度。嗯……皇上,這一次英吉利入覲,有沒有攜帶什麽不宜搬運的物品啊?”
“蔣攸铦沒提,只是說有貢品,可貢品輕重與否他也沒問。而且這一次英吉利貢使所言,根本就不是什麽輕重之事,他們只說,因為二十三年前他們就是從天津登岸的,所以這一次應該依循舊例,也從天津登岸。哼,先帝對他們是天朝寬仁,他們卻以為這是理所應當,真是……真是得寸進尺,無禮之輩!”嘉慶說到這裏,對這一次前來的英吉利貢使已是再無好感。
“皇上,這英吉利使臣若是如此無禮,臣以為索性也不用見了,直接逐出邊境便是,又何苦為他們分憂呢?”托津也在一旁進言道。
“驅逐?那倒是不必了。”嘉慶卻不同意托津的意見,道:“既然來了,那無論他們再怎麽不知禮義,我大清不可失了天朝氣度。就……繼續準他們在天津登岸吧。早些入貢,也早些送他們離去,不是嗎?”
三名軍機大臣倒是沒有異議,很快,嘉慶便即定下了禦前大臣蘇楞額,內務府大臣和世泰二人為正副使節,前往天津海濱迎接英吉利使團。和世泰本是皇後之弟,是以得到嘉慶重用。
只是對於這次英吉利遣使的內情,嘉慶君臣便不甚了解了。
原來嘉慶十三年,拿破侖在法西戰爭中陷入僵局之後,為打破反法同盟的封鎖,拿破侖開始將目標轉移至東歐,嘉慶十七年,拿破侖發兵數十萬東征俄羅斯,不想在俄羅斯的嚴寒之中,拿破侖遭遇了他一生中最致命的一次失敗。很快,歐洲反法勢力開始大舉集結,反攻法國,至嘉慶十九年,反法同盟一舉攻入巴黎,覆辟波旁王朝,拿破侖的第一帝國至此結束。
拿破侖被放逐到厄爾巴島後,不甘失利,嘉慶二十年,拿破侖率部卷土重來,一度覆辟第一帝國,但不過數月之後,拿破侖又在滑鐵盧之役敗給英國和普魯士聯軍,也就此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與此同時,歐陸各國與英國一同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將中西歐被拿破侖消滅,或改造為共和國的國家覆辟了大半,歐洲王權勢力再度占據主流,而法國大革 命以來的近代國家思想則就此慘遭打壓,一度沈寂了三十三年之久。
英國原本就有意再度向東方出使,以完成馬戛爾尼的未竟之業,這時眼看拿破侖已然被放逐西非,一時歐洲再無外患,更兼滑鐵盧一戰,英軍的勝利讓國內權貴更具信心,是以英國再一次向中國派出了使節團,以阿美士德為正使,務求完成“對等交往”,重新訂下馬戛爾尼來華之時,便希望乾隆允準的六項條款。
嘉慶時代,清朝欽天監依然有專門授予西洋人的欽天監監正一職。但這時北 京 城裏的欽天監監正福文高本是葡萄牙人,其餘西洋官員也大多是葡萄牙定居在澳門之人,這些人的天文地理之才已不能與康乾時期的南懷仁、蔣友仁之輩相比,對歐洲戰爭的了解也不過寥寥。更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拿破侖法國本就繼承了大革 命時代的部分理念,對教會態度冷淡,這些葡萄牙傳教士自然也就對拿破侖沒有半分好感。此次拿破侖戰敗,在他們告知嘉慶的言語中,也不過是法蘭西某將軍篡奪皇位自立為王,最終被其餘歐羅巴諸國剿滅,覆興舊朝而已。這種事在中國歷史上簡直司空見慣,本就對西洋事務不感興趣的嘉慶,自然更不會對這種事有多少關註。
嘉慶當然也不會知道,拿破侖戰爭帶給英軍的戰場經驗,也是自己一朝,中國內部戰爭所無法比擬的。
不出意料,一個月之後,蘇楞額與和世泰便在大沽接到了英吉利使團。而接下來的發生的事情和二十三年前一模一樣,方才到了香河,阿美士德便即向兩位迎見使拋出了那個老問題。
“二位大人,我等這次來到中國,見了大皇帝,需要行什麽樣的禮儀?與之前馬戛爾尼伯爵前來之際相比,有何變化?”這日,阿美士德主動找到了兩名迎見使,隨即問道。而令蘇楞額與和世泰更覺驚奇的是,這阿美士德居然沒有使用其他翻譯,這許多中文言語,竟是盡數出於他身旁的副使之口。
“這……一般來說,你等遠國使節偶一前來,多有不知天朝典故之事,所以嘛……大半禮節都可以從略,但有一條必須遵行,見到皇上以後,那三跪九叩的大禮,你等至少要行一次,這個絕不能少了。如何?天朝禮節,對你等還算寬容吧?”蘇楞額當即答道。
“你……你說什麽?”聽副使轉譯之後,阿美士德當即大驚,隨後又讓副使翻譯道:“可是……二十三年之前,馬戛爾尼伯爵前來中國,他回國之後告知我等,他面見大皇帝之時並未行那什麽三跪九叩之禮,沒磕頭啊?只是仿我國之例,單膝下跪成禮,這……這可絕對不會有假啊?大人若是不信,能不能回去先查一下當年的舊檔呢?”
“這……你這說的是真的嗎?”蘇楞額二十三年前官職尚屬低微,並不知馬戛爾尼行禮細節,聽副使這樣轉譯,自也大惑不解,道:“你等……你等使節當年對高宗皇帝說了什麽?高宗皇帝怎麽會答應你們這等無禮要求呢?”
“這位正使,我想那是因為你等記錯了吧?”和世泰也在一旁打圓場道:“也罷,我們並非執掌禮儀之人,對二十三年前的事也不清楚。要不這樣吧,看在你等來大清一次也不容易的份上,我們回去請皇上調用一次舊檔,看一看當年你等使臣究竟是因何禮儀入覲。可若是舊檔記錄無誤,確是三跪九叩,那我等也只好依天朝舊儀了。”
“那……那就麻煩這位大人了。”阿美士德聽著和世泰願意查詢舊檔,自然認為舊檔當中所載,當與馬戛爾尼回國後的報告完全一致。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當年松筠、阮元等人,因禮儀之爭同樣與馬戛爾尼、斯當東等英國使節,同樣陷入了長期糾結,但最終松筠與阮元定下了一條折中之策,英國使臣先在大樹行幄覲見乾隆,同時行單膝跪禮,後面的乾隆萬壽,則只有區區數人前往行三跪九叩禮。彼時乾隆尚屬滿意,還囑咐英國使團九叩可以變通,可兩國記錄史書之時,這件事就成了截然不同之狀。
在英國,因為馬戛爾尼一行人聲稱自己維護了英王禮儀,行的是單膝跪禮,而絕大多數使團成員又沒有親赴乾隆萬壽,所以自然會對單膝跪禮一事深信不疑。而在清朝的文檔當中,雖然考慮到最後英方九叩有所變通,但這些不過小節,可以等同於正常的三跪九叩,便即刪繁就簡,只將英國使團行三跪九叩禮之語載於檔案。這樣一來,兩國文獻記錄便即截然相反。蘇楞額與和世泰雖然請示了嘉慶,詢問舊事儀典,可嘉慶看到的也是三跪九叩,至於大樹行幄行禮,嘉慶雖然親見,卻認為這不過是從權之儀,自己是要正式接見英吉利使臣,又怎能在如此關要之事上再度“從權”?是以嘉慶很快也下了明令,英使三跪九叩之禮,決不可廢。
幾日之後,蘇楞額與和世泰同那副使對話時,方知那副使底細。原來,他便是二十三年之前年僅十三歲的英吉利使團成員,已故老斯當東男爵之子,喬治。托馬斯。斯當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百齡功過如何,畢竟死者已矣,對於之後的清王朝而言已經無足輕重。可這一日嘉慶卻又一次緊急召見了三名軍機大臣,看起來又有一件大事,已經被擺到了嘉慶君臣之間。
“你們看看吧,蔣攸铦從廣州來的加急上奏。”嘉慶一邊說著,一邊也將一封拆開的奏折放到了幾名軍機大臣面前,道:“英吉利……英吉利的貢使,朕即位以來,這還是第一次。這是怎麽回事?英吉利人的來函上說,因為高宗皇帝的時候,他們登岸之處乃是天津,所以今年他們入貢還是想要在天津登陸。董誥,朕記得英吉利使臣……朕還是嘉親王的時候,乾隆五十八年來過一次,只是當年朕不得參預朝政,是以其間詳情不能盡數知曉,你當時就是軍機大臣吧?英吉利當年為何要在天津登岸,高宗皇帝為何會準許他們在天津登岸,你可清楚?”
“回皇上,臣……臣還記得一些。”這時董誥已經七十七歲,老邁之態盡顯無遺,本已不能每日入軍機處辦事,只是出現要事方才入覲參決。可英吉利之事,由於當年的托津和盧蔭溥品秩不足,根本無法參與,所以嘉慶也只好相問於董誥。“英吉利使節入貢,那是二十三年之前了。當時……臣記得應該是他們言及行船之中,有些貢品過於沈重,不宜由陸路搬運,是以想從海路北上。高宗皇帝當年的意思是,遠洋使者入貢,本是難得之事,我大清亦不當拘於舊例,所以準他們由天津入京覲見,也是……也是我天朝上國寬仁之度。嗯……皇上,這一次英吉利入覲,有沒有攜帶什麽不宜搬運的物品啊?”
“蔣攸铦沒提,只是說有貢品,可貢品輕重與否他也沒問。而且這一次英吉利貢使所言,根本就不是什麽輕重之事,他們只說,因為二十三年前他們就是從天津登岸的,所以這一次應該依循舊例,也從天津登岸。哼,先帝對他們是天朝寬仁,他們卻以為這是理所應當,真是……真是得寸進尺,無禮之輩!”嘉慶說到這裏,對這一次前來的英吉利貢使已是再無好感。
“皇上,這英吉利使臣若是如此無禮,臣以為索性也不用見了,直接逐出邊境便是,又何苦為他們分憂呢?”托津也在一旁進言道。
“驅逐?那倒是不必了。”嘉慶卻不同意托津的意見,道:“既然來了,那無論他們再怎麽不知禮義,我大清不可失了天朝氣度。就……繼續準他們在天津登岸吧。早些入貢,也早些送他們離去,不是嗎?”
三名軍機大臣倒是沒有異議,很快,嘉慶便即定下了禦前大臣蘇楞額,內務府大臣和世泰二人為正副使節,前往天津海濱迎接英吉利使團。和世泰本是皇後之弟,是以得到嘉慶重用。
只是對於這次英吉利遣使的內情,嘉慶君臣便不甚了解了。
原來嘉慶十三年,拿破侖在法西戰爭中陷入僵局之後,為打破反法同盟的封鎖,拿破侖開始將目標轉移至東歐,嘉慶十七年,拿破侖發兵數十萬東征俄羅斯,不想在俄羅斯的嚴寒之中,拿破侖遭遇了他一生中最致命的一次失敗。很快,歐洲反法勢力開始大舉集結,反攻法國,至嘉慶十九年,反法同盟一舉攻入巴黎,覆辟波旁王朝,拿破侖的第一帝國至此結束。
拿破侖被放逐到厄爾巴島後,不甘失利,嘉慶二十年,拿破侖率部卷土重來,一度覆辟第一帝國,但不過數月之後,拿破侖又在滑鐵盧之役敗給英國和普魯士聯軍,也就此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與此同時,歐陸各國與英國一同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將中西歐被拿破侖消滅,或改造為共和國的國家覆辟了大半,歐洲王權勢力再度占據主流,而法國大革 命以來的近代國家思想則就此慘遭打壓,一度沈寂了三十三年之久。
英國原本就有意再度向東方出使,以完成馬戛爾尼的未竟之業,這時眼看拿破侖已然被放逐西非,一時歐洲再無外患,更兼滑鐵盧一戰,英軍的勝利讓國內權貴更具信心,是以英國再一次向中國派出了使節團,以阿美士德為正使,務求完成“對等交往”,重新訂下馬戛爾尼來華之時,便希望乾隆允準的六項條款。
嘉慶時代,清朝欽天監依然有專門授予西洋人的欽天監監正一職。但這時北 京 城裏的欽天監監正福文高本是葡萄牙人,其餘西洋官員也大多是葡萄牙定居在澳門之人,這些人的天文地理之才已不能與康乾時期的南懷仁、蔣友仁之輩相比,對歐洲戰爭的了解也不過寥寥。更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拿破侖法國本就繼承了大革 命時代的部分理念,對教會態度冷淡,這些葡萄牙傳教士自然也就對拿破侖沒有半分好感。此次拿破侖戰敗,在他們告知嘉慶的言語中,也不過是法蘭西某將軍篡奪皇位自立為王,最終被其餘歐羅巴諸國剿滅,覆興舊朝而已。這種事在中國歷史上簡直司空見慣,本就對西洋事務不感興趣的嘉慶,自然更不會對這種事有多少關註。
嘉慶當然也不會知道,拿破侖戰爭帶給英軍的戰場經驗,也是自己一朝,中國內部戰爭所無法比擬的。
不出意料,一個月之後,蘇楞額與和世泰便在大沽接到了英吉利使團。而接下來的發生的事情和二十三年前一模一樣,方才到了香河,阿美士德便即向兩位迎見使拋出了那個老問題。
“二位大人,我等這次來到中國,見了大皇帝,需要行什麽樣的禮儀?與之前馬戛爾尼伯爵前來之際相比,有何變化?”這日,阿美士德主動找到了兩名迎見使,隨即問道。而令蘇楞額與和世泰更覺驚奇的是,這阿美士德居然沒有使用其他翻譯,這許多中文言語,竟是盡數出於他身旁的副使之口。
“這……一般來說,你等遠國使節偶一前來,多有不知天朝典故之事,所以嘛……大半禮節都可以從略,但有一條必須遵行,見到皇上以後,那三跪九叩的大禮,你等至少要行一次,這個絕不能少了。如何?天朝禮節,對你等還算寬容吧?”蘇楞額當即答道。
“你……你說什麽?”聽副使轉譯之後,阿美士德當即大驚,隨後又讓副使翻譯道:“可是……二十三年之前,馬戛爾尼伯爵前來中國,他回國之後告知我等,他面見大皇帝之時並未行那什麽三跪九叩之禮,沒磕頭啊?只是仿我國之例,單膝下跪成禮,這……這可絕對不會有假啊?大人若是不信,能不能回去先查一下當年的舊檔呢?”
“這……你這說的是真的嗎?”蘇楞額二十三年前官職尚屬低微,並不知馬戛爾尼行禮細節,聽副使這樣轉譯,自也大惑不解,道:“你等……你等使節當年對高宗皇帝說了什麽?高宗皇帝怎麽會答應你們這等無禮要求呢?”
“這位正使,我想那是因為你等記錯了吧?”和世泰也在一旁打圓場道:“也罷,我們並非執掌禮儀之人,對二十三年前的事也不清楚。要不這樣吧,看在你等來大清一次也不容易的份上,我們回去請皇上調用一次舊檔,看一看當年你等使臣究竟是因何禮儀入覲。可若是舊檔記錄無誤,確是三跪九叩,那我等也只好依天朝舊儀了。”
“那……那就麻煩這位大人了。”阿美士德聽著和世泰願意查詢舊檔,自然認為舊檔當中所載,當與馬戛爾尼回國後的報告完全一致。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當年松筠、阮元等人,因禮儀之爭同樣與馬戛爾尼、斯當東等英國使節,同樣陷入了長期糾結,但最終松筠與阮元定下了一條折中之策,英國使臣先在大樹行幄覲見乾隆,同時行單膝跪禮,後面的乾隆萬壽,則只有區區數人前往行三跪九叩禮。彼時乾隆尚屬滿意,還囑咐英國使團九叩可以變通,可兩國記錄史書之時,這件事就成了截然不同之狀。
在英國,因為馬戛爾尼一行人聲稱自己維護了英王禮儀,行的是單膝跪禮,而絕大多數使團成員又沒有親赴乾隆萬壽,所以自然會對單膝跪禮一事深信不疑。而在清朝的文檔當中,雖然考慮到最後英方九叩有所變通,但這些不過小節,可以等同於正常的三跪九叩,便即刪繁就簡,只將英國使團行三跪九叩禮之語載於檔案。這樣一來,兩國文獻記錄便即截然相反。蘇楞額與和世泰雖然請示了嘉慶,詢問舊事儀典,可嘉慶看到的也是三跪九叩,至於大樹行幄行禮,嘉慶雖然親見,卻認為這不過是從權之儀,自己是要正式接見英吉利使臣,又怎能在如此關要之事上再度“從權”?是以嘉慶很快也下了明令,英使三跪九叩之禮,決不可廢。
幾日之後,蘇楞額與和世泰同那副使對話時,方知那副使底細。原來,他便是二十三年之前年僅十三歲的英吉利使團成員,已故老斯當東男爵之子,喬治。托馬斯。斯當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