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黃葵降服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百八十一章 黃葵降服
而這時海上的黃葵新興幫,也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面對李長庚、張成的輪番進攻,黃葵終於漸漸失去了信心。
“你們說說,這……前日又被官府擊沈了一艘船,唉,若是再這樣下去,過得一年半載之後,咱們就沒船可用了!”黃葵對下屬抱怨道:“蔡牽逃了安南,不知還能不能回來,這浙江沿海,一直保甲嚴明,咱們就算想補充戰船火藥,都沒地方去啊?這樣下去,就算死,我也死得窩囊喲!”
“幫主!”這時,黃葵一名心腹下屬也上前道:“其實前日我等與官府交戰之後,李長庚那邊,就派了個下屬將官,悄悄找到了小的,跟小的說起降順之事。聽他的意思,若是咱們投降,至少官府還……還能給咱們幾個綠營兵缺,為咱們支給俸祿。”
“那……他還有別的條件沒有?”黃葵就像溺水之人突然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繼續向那下屬問道。
“嗯……說是幫主罪行,阮元和李長庚那邊已經商議過了,不算深,所以若是幫主投降,咱們弟兄都能免去一死。但之後咱們幫裏弟兄,都要被官府分開,分別安插到內地各個綠營之中,之後,便以官兵常例,支給軍餉。”那幫眾道。
“幫主,這……您真要去投降嗎?”另一名毫無準備的幫眾驚道:“若是依照他們的條件,果然降了,咱們弟兄不就……不就要被徹底分開,然後任憑官府宰割了嗎?你說咱們被分到其他綠營,那官府不是說弄死咱們,就弄死咱們啊?”
“大哥,那阮元和李長庚可是明確說了,要保咱們不死啊?”先前的幫眾道。
“好啦,不要爭了。”黃葵嘆道:“咱們現在這形勢,想來大夥兒心裏也都清楚,投降了,至少一年半載的時間裏,憑阮元和李長庚作保,咱不會有事。一年半載以後,估計官府綠營,早就忘了咱們是誰了,那時候大夥想幹什麽,就全憑自願吧。可是,若是咱們接著待在海上,這能不能活過一年半載,我……我都不知道啊?”
“那……那依幫主的意思,就真的要投降了?幫主,小的覺得……覺得這樣窩囊啊?”那準備不足的幫眾怒道。
“窩囊?哈哈,你說我怎麽才能不窩囊?”黃葵慘笑了幾聲,道:“往北走,阮元和李長庚好歹還能把咱當個人,往南,蔡牽把咱當人看嗎?在他蔡牽心裏,咱們就是一群要飯的!你說在海上接著待著,就不窩囊了?是,我看廣東那邊,倒是沒有李長庚這樣的能人,可鄭一烏石二他們,能真的把咱當回事?就算去投他們,又能比現在在蔡牽眼皮子底下好多少?也是我糊塗啊,倫貴利死了以後,我還想著跟官府一較短長,卻不想蔡牽擴充起勢力這麽快,現在想反悔,都沒地方可後悔去了。還能怎麽辦,我現在想著,投降官府,已經是咱們最不壞的結果了。”
“這……真他媽不甘心啊!”幾個不願屈服的幫眾這時也忍不住罵了出來,可如此困窘的形勢,是否甘心,也由不得他們來感嘆了。
嘉慶十年三月,黃葵終於決定,向李長庚所部交出新興幫所有船炮武器,全員投降。阮元和李長庚自也大喜,忙定下了安置章程,將黃葵所部願意繼續入伍者分批安插到了內陸各地,遠離海岸,再不能與官府相抗。曾經稱雄東海多年的新興幫,就此覆滅。
不過這時京城中的變化,就實在是阮元所無法想象,也無法改變的了。
“你們看看,現在這些司官,辦事是越來越不讓人省心了。”嘉慶這日又召集了所有軍機大臣,另外還叫了托津在場,道:“看看這個,吏部員外郎鄭敏行,原本只是候補,不過暫時擬了員外郎,就可以在吏部大堂行走了?還有這個,戶部幾個小小吏員,居然利用掌管銅庫之便,私自盜了官銅出去兜售!你們說說,這府庫缺了銅,吏部沒有行走資格之人隨意行走,真的就是如此難辦之事嗎?那托津為什麽查得清清楚楚?!還是說,這司官之內,早已是官官相護,視朝廷綱紀如無物了?你等軍機大臣,辦事最要清楚,畢竟你們還有部務,更應該告訴各部,定要嚴明國法!托津,這次辦案,你力除數弊,按理就該議敘,今日朕就加封你吏部右侍郎,也給後面那些不曉事的司官,好好做個表率!”
“奴才謝皇上加恩!”托津當即謝恩道。
“好了,今日還有一事,給事中汪鏞素來直言敢諫,這一次又上了新折子。”嘉慶親政以來,一直鼓勵官員直言,在多年激勵之下,也確實出現了一批給事中和禦史,平日對朝廷之事多所上言,為了維持這種進言之風,對於涉及重大問題的上疏,嘉慶也會與重臣一同商議。先前建議浙江買糧的蕭芝與這次進諫的汪鏞,都是這時言官代表。“汪鏞在此折中言及……嗯,現在的科舉取士,三場卷子評卷之時,大多首看第三場的策論,他認為,這是本末顛倒之舉,既然頭場考四書文,便是說明朝廷將經術學問置於策論之上,可自嘉慶四年至今,四科會試都是策論取士,失了朝廷重視學問之意,可將取士之法,改回原狀……”
說著說著,嘉慶也不禁猶豫了起來,因為這汪鏞上疏所言,竟是全面否定了六年前阮元等人主持科舉的改革,而將科舉之法重歸於舊。可嘉慶當日聽阮元所言更革之事,也自以為策論取士更容易選出真才實學之人,是以看著這“積極進言”的成果,不禁有些矛盾。
“你等各有什麽看法?”過了片刻,嘉慶方冷靜下來,對五名軍機大臣道。
“皇上,今年會試便是臣與英侍郎主持,臣對今年中試舉人策論,都曾詳加圈點評判,大多都能言之有物,並非無學之人。眼下朝廷之內,也自然需要兼通經史治事的新人,所以臣以為,眼下所行取士之法,並不需要改動。”戴衢亨率先發言道。
“皇上,臣也經過了今年選士,戴大人所言俱是事實,況今年取才之中,亦多有先前便自成名之人,可見策論選士,並無不妥。”英和也補充道。
“皇上,臣的觀點,卻與二位大人不同。”董誥對於策論一事,卻似乎不感興趣,道:“這科舉之事,無論策論亦或經術,其實本質上區別不大,都只是考察考生對於學問、史事、治事之法,有沒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可若是僅僅想靠這幾篇文章來看出應試之人,究竟是否適合做官,臣以為不過是幾位大人一廂情願了。臣做官之前,也曾自視甚高,以為經術策論之言都清楚了,當差辦事便不會有差錯,可臣做了官,才發現其中大有不同,若是新科進士自以為才華橫溢,不肯悉心研習部務,又或入了翰林,卻對大考如臨大敵,這樣的進士,果然便能憑借一篇策論成了氣候嗎?臣以為不然。更何況眼下主考,皆是以經術之學登臨廟堂,以精於經術之人,首閱經術之卷,方能看出新科舉人一二功力,至於策論,往往有些生僻條目,是主考自己都不清楚的,在這種情況下,主考往往便不能判斷考生所言是否及意,從而選出華而不實的進士。既然眼下科舉之法亦有其弊,那重歸舊制,臣看來亦無不可。”
“皇上,臣也同意董中堂之言。”慶桂道:“眼下嘉慶六、七年的進士,在京中學習已有時日,可恕臣直言,臣不覺得他們相比於嘉慶元年、乾隆六十年的進士,就進步了多少。反倒是眼下朝廷之中,更有一弊,翰林院裏,新科進士大多以博聞強記為能事,凡經文史籍舊註典故,不求甚解,唯求多識以自炫於世。臣竊以為,此炫技之風,亦絕不可長!是以臣同意汪給事之言。”
“看起來,又是讓朕難辦的情況啊……”眼看軍機大臣支持與反對各有二人,嘉慶心中也沒有了足夠的底氣,又問劉權之道:“劉權之,嘉慶四年會試,是你們最初更革取錄之制的一次,你也是當時主考,為何不說說你的看法?”
這時劉權之已晉升了協辦大學士,可也已經六十六歲,參決要事,情況亦大不如前,看著兩名大學士都不同意繼續維持策論優先的取士之法,即便尚有英和與戴衢亨支持,自己心裏也沒了主見。只得道:“這……回皇上,臣當年取士之時,亦知其中多有才俊,可這幾年下來,也自覺嘉慶四年進士,與乾隆六十年、嘉慶元年相比,區別不大,慶中堂所言嘛……也是事實。只是這些年以策論取士,臣卻覺得也沒有多少失當之處,新科進士,臣亦聽聞多有堪大用之輩。所以……臣實在不敢說兩種辦法,究竟孰優孰劣。”
“唉……”嘉慶看劉權之漸漸老邁,所言也是模棱兩可,心中亦是不快。只得續道:“既然此事你們做軍機大臣的,都各有各的看法,那朕也不能偏私。會試亦是國家根本,朕也不能只聽你們幾個的想法,還是下次大學士九卿集議之時,再做決斷吧。”
可是,之後的大學士九卿集議,情況卻更加不利於阮元,參與發言的大部分高官,都以為舊有科舉之制並無不當,阮元等人的新制不僅在嘉慶四年之後,效果平平,而且很多考官不擅評判策論之卷,只恐埋沒人才,以穩妥計,也應該恢覆舊制。嘉慶眼看反對策論優先之人甚多,也只得“遵從眾議”,將會試三場試卷的評判順序,恢覆到了阮元改制前的原狀。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而這時海上的黃葵新興幫,也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面對李長庚、張成的輪番進攻,黃葵終於漸漸失去了信心。
“你們說說,這……前日又被官府擊沈了一艘船,唉,若是再這樣下去,過得一年半載之後,咱們就沒船可用了!”黃葵對下屬抱怨道:“蔡牽逃了安南,不知還能不能回來,這浙江沿海,一直保甲嚴明,咱們就算想補充戰船火藥,都沒地方去啊?這樣下去,就算死,我也死得窩囊喲!”
“幫主!”這時,黃葵一名心腹下屬也上前道:“其實前日我等與官府交戰之後,李長庚那邊,就派了個下屬將官,悄悄找到了小的,跟小的說起降順之事。聽他的意思,若是咱們投降,至少官府還……還能給咱們幾個綠營兵缺,為咱們支給俸祿。”
“那……他還有別的條件沒有?”黃葵就像溺水之人突然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繼續向那下屬問道。
“嗯……說是幫主罪行,阮元和李長庚那邊已經商議過了,不算深,所以若是幫主投降,咱們弟兄都能免去一死。但之後咱們幫裏弟兄,都要被官府分開,分別安插到內地各個綠營之中,之後,便以官兵常例,支給軍餉。”那幫眾道。
“幫主,這……您真要去投降嗎?”另一名毫無準備的幫眾驚道:“若是依照他們的條件,果然降了,咱們弟兄不就……不就要被徹底分開,然後任憑官府宰割了嗎?你說咱們被分到其他綠營,那官府不是說弄死咱們,就弄死咱們啊?”
“大哥,那阮元和李長庚可是明確說了,要保咱們不死啊?”先前的幫眾道。
“好啦,不要爭了。”黃葵嘆道:“咱們現在這形勢,想來大夥兒心裏也都清楚,投降了,至少一年半載的時間裏,憑阮元和李長庚作保,咱不會有事。一年半載以後,估計官府綠營,早就忘了咱們是誰了,那時候大夥想幹什麽,就全憑自願吧。可是,若是咱們接著待在海上,這能不能活過一年半載,我……我都不知道啊?”
“那……那依幫主的意思,就真的要投降了?幫主,小的覺得……覺得這樣窩囊啊?”那準備不足的幫眾怒道。
“窩囊?哈哈,你說我怎麽才能不窩囊?”黃葵慘笑了幾聲,道:“往北走,阮元和李長庚好歹還能把咱當個人,往南,蔡牽把咱當人看嗎?在他蔡牽心裏,咱們就是一群要飯的!你說在海上接著待著,就不窩囊了?是,我看廣東那邊,倒是沒有李長庚這樣的能人,可鄭一烏石二他們,能真的把咱當回事?就算去投他們,又能比現在在蔡牽眼皮子底下好多少?也是我糊塗啊,倫貴利死了以後,我還想著跟官府一較短長,卻不想蔡牽擴充起勢力這麽快,現在想反悔,都沒地方可後悔去了。還能怎麽辦,我現在想著,投降官府,已經是咱們最不壞的結果了。”
“這……真他媽不甘心啊!”幾個不願屈服的幫眾這時也忍不住罵了出來,可如此困窘的形勢,是否甘心,也由不得他們來感嘆了。
嘉慶十年三月,黃葵終於決定,向李長庚所部交出新興幫所有船炮武器,全員投降。阮元和李長庚自也大喜,忙定下了安置章程,將黃葵所部願意繼續入伍者分批安插到了內陸各地,遠離海岸,再不能與官府相抗。曾經稱雄東海多年的新興幫,就此覆滅。
不過這時京城中的變化,就實在是阮元所無法想象,也無法改變的了。
“你們看看,現在這些司官,辦事是越來越不讓人省心了。”嘉慶這日又召集了所有軍機大臣,另外還叫了托津在場,道:“看看這個,吏部員外郎鄭敏行,原本只是候補,不過暫時擬了員外郎,就可以在吏部大堂行走了?還有這個,戶部幾個小小吏員,居然利用掌管銅庫之便,私自盜了官銅出去兜售!你們說說,這府庫缺了銅,吏部沒有行走資格之人隨意行走,真的就是如此難辦之事嗎?那托津為什麽查得清清楚楚?!還是說,這司官之內,早已是官官相護,視朝廷綱紀如無物了?你等軍機大臣,辦事最要清楚,畢竟你們還有部務,更應該告訴各部,定要嚴明國法!托津,這次辦案,你力除數弊,按理就該議敘,今日朕就加封你吏部右侍郎,也給後面那些不曉事的司官,好好做個表率!”
“奴才謝皇上加恩!”托津當即謝恩道。
“好了,今日還有一事,給事中汪鏞素來直言敢諫,這一次又上了新折子。”嘉慶親政以來,一直鼓勵官員直言,在多年激勵之下,也確實出現了一批給事中和禦史,平日對朝廷之事多所上言,為了維持這種進言之風,對於涉及重大問題的上疏,嘉慶也會與重臣一同商議。先前建議浙江買糧的蕭芝與這次進諫的汪鏞,都是這時言官代表。“汪鏞在此折中言及……嗯,現在的科舉取士,三場卷子評卷之時,大多首看第三場的策論,他認為,這是本末顛倒之舉,既然頭場考四書文,便是說明朝廷將經術學問置於策論之上,可自嘉慶四年至今,四科會試都是策論取士,失了朝廷重視學問之意,可將取士之法,改回原狀……”
說著說著,嘉慶也不禁猶豫了起來,因為這汪鏞上疏所言,竟是全面否定了六年前阮元等人主持科舉的改革,而將科舉之法重歸於舊。可嘉慶當日聽阮元所言更革之事,也自以為策論取士更容易選出真才實學之人,是以看著這“積極進言”的成果,不禁有些矛盾。
“你等各有什麽看法?”過了片刻,嘉慶方冷靜下來,對五名軍機大臣道。
“皇上,今年會試便是臣與英侍郎主持,臣對今年中試舉人策論,都曾詳加圈點評判,大多都能言之有物,並非無學之人。眼下朝廷之內,也自然需要兼通經史治事的新人,所以臣以為,眼下所行取士之法,並不需要改動。”戴衢亨率先發言道。
“皇上,臣也經過了今年選士,戴大人所言俱是事實,況今年取才之中,亦多有先前便自成名之人,可見策論選士,並無不妥。”英和也補充道。
“皇上,臣的觀點,卻與二位大人不同。”董誥對於策論一事,卻似乎不感興趣,道:“這科舉之事,無論策論亦或經術,其實本質上區別不大,都只是考察考生對於學問、史事、治事之法,有沒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可若是僅僅想靠這幾篇文章來看出應試之人,究竟是否適合做官,臣以為不過是幾位大人一廂情願了。臣做官之前,也曾自視甚高,以為經術策論之言都清楚了,當差辦事便不會有差錯,可臣做了官,才發現其中大有不同,若是新科進士自以為才華橫溢,不肯悉心研習部務,又或入了翰林,卻對大考如臨大敵,這樣的進士,果然便能憑借一篇策論成了氣候嗎?臣以為不然。更何況眼下主考,皆是以經術之學登臨廟堂,以精於經術之人,首閱經術之卷,方能看出新科舉人一二功力,至於策論,往往有些生僻條目,是主考自己都不清楚的,在這種情況下,主考往往便不能判斷考生所言是否及意,從而選出華而不實的進士。既然眼下科舉之法亦有其弊,那重歸舊制,臣看來亦無不可。”
“皇上,臣也同意董中堂之言。”慶桂道:“眼下嘉慶六、七年的進士,在京中學習已有時日,可恕臣直言,臣不覺得他們相比於嘉慶元年、乾隆六十年的進士,就進步了多少。反倒是眼下朝廷之中,更有一弊,翰林院裏,新科進士大多以博聞強記為能事,凡經文史籍舊註典故,不求甚解,唯求多識以自炫於世。臣竊以為,此炫技之風,亦絕不可長!是以臣同意汪給事之言。”
“看起來,又是讓朕難辦的情況啊……”眼看軍機大臣支持與反對各有二人,嘉慶心中也沒有了足夠的底氣,又問劉權之道:“劉權之,嘉慶四年會試,是你們最初更革取錄之制的一次,你也是當時主考,為何不說說你的看法?”
這時劉權之已晉升了協辦大學士,可也已經六十六歲,參決要事,情況亦大不如前,看著兩名大學士都不同意繼續維持策論優先的取士之法,即便尚有英和與戴衢亨支持,自己心裏也沒了主見。只得道:“這……回皇上,臣當年取士之時,亦知其中多有才俊,可這幾年下來,也自覺嘉慶四年進士,與乾隆六十年、嘉慶元年相比,區別不大,慶中堂所言嘛……也是事實。只是這些年以策論取士,臣卻覺得也沒有多少失當之處,新科進士,臣亦聽聞多有堪大用之輩。所以……臣實在不敢說兩種辦法,究竟孰優孰劣。”
“唉……”嘉慶看劉權之漸漸老邁,所言也是模棱兩可,心中亦是不快。只得續道:“既然此事你們做軍機大臣的,都各有各的看法,那朕也不能偏私。會試亦是國家根本,朕也不能只聽你們幾個的想法,還是下次大學士九卿集議之時,再做決斷吧。”
可是,之後的大學士九卿集議,情況卻更加不利於阮元,參與發言的大部分高官,都以為舊有科舉之制並無不當,阮元等人的新制不僅在嘉慶四年之後,效果平平,而且很多考官不擅評判策論之卷,只恐埋沒人才,以穩妥計,也應該恢覆舊制。嘉慶眼看反對策論優先之人甚多,也只得“遵從眾議”,將會試三場試卷的評判順序,恢覆到了阮元改制前的原狀。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