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百二十九章漕運改革的夭折

關燈
第二百二十九章 漕運改革的夭折

“皇上,臣並不認為兩位中堂之言不妥。”戴衢亨道:“這折漕之議,一旦實行,確有增賦之弊,也定然與祖制不符。可這封奏疏來由非小,江浙四名督撫,這次竟然一同上疏,足見漕運之弊,已到了不得不有所作為之境!雖然其中利弊,臣不得盡數知悉,但臣以為,此奏疏並非臣有限見識所能決斷,臣請皇上將此奏疏公之於各部,待下次聽政之時,由各部共決此疏,此事事關江浙四督撫,事關大清朝一半以上的漕賦,皇上不可不謹慎啊?”

“是啊……”嘉慶也暗自嘀咕道:“且不論其他,岳起、阮元,都是朕悉心挑選的封疆大吏,這幾年在江浙,也各自有所作為。他們怎麽可能毫無緣由的不顧朝廷體制,一並上疏建議折漕呢?只怕其中,也有他們的苦衷啊……”

“皇上,朱中堂到了。”這時,原本在殿外守候的張進忠對嘉慶道。

“快叫朱珪進來。”朱珪雖然升了協辦大學士,卻依然有戶部尚書之職,故而在這件事之上,嘉慶對他的倚重更甚於幾名軍機大臣。

張進忠忙喚了朱珪入內,這時朱珪也已經七十二歲,須發盡白,張進忠為他鋪好墊子,便即退去。依清制,太監不得聽聞軍政要事,故而如此。朱珪也在墊子上跪倒,對嘉慶與各位軍機大臣道:“皇上,各位大人,臣執掌戶部,對漕務也多有兼理,是故這份奏疏,臣也已細細看過,臣以為,這折漕之議雖算不得盡善盡美,卻也可以一試,旗丁水手之弊,臣籌劃多年,猶自難以根除,或許這折漕之議,能夠另有作用,也未可知。”

“朱中堂,你先前的意見,可不是這樣的啊?”慶桂反駁道:“之前蔣兆奎建議旗丁每人加折耗米一鬥,可是在你這裏被駁回了啊?今日這折漕之議,本也有加賦之弊,你怎得就變了主意呢?難道,是因為這四位督撫之中,阮元是你的學生,你和鐵保也有交情,故而你想徇私嗎?”

“皇上,慶中堂,臣絕不敢因私廢公。”朱珪道:“當年蔣兆奎上疏建議加耗一鬥,已有加賦之實,但今日之事,卻未必如此。此次折漕之議,所涉及清賫銀乃是常賦,這是不同之一。而且董中堂所議加賦之實,在臣看來,卻並非必然,百姓從事耕種,手中有糧,但百姓卻不能自己造出銀子,若一味要求百姓輸銀,百姓迫於賦役,就不得不折價售糧,但若是讓百姓直接交糧,即便如今糧價,已經倍於康熙之時,但百姓也沒了折價之困,或許反倒更容易呢?還有,眼下江浙幾位督撫,均是立身清廉,為政頗有能名之人,並非庸才,江蘇岳中丞、浙江阮中丞,這些年查辦虧空,亦多見成效。這折漕改制,一在得法,二在得人,既然改制之人並無不妥,那或許他們也可以便宜行事,得保此次改制,有利無弊呢?”

“皇上,朱珪有偏私之嫌,此言臣不能信服。”慶桂不為所動。

“皇上,既然臣與鐵漕帥、阮中丞確有舊交,這件事臣不敢擅自做主,還請皇上將此折下發各部大臣,日後集議,若是集議之後,各部大臣大多以為折漕之議不可行,臣亦無他話,到時候,便請皇上駁回此折。”朱珪為求公正無偏,也只得將“集議”作為最後的辦法。

“皇上,既然此事事關朝廷四位督撫,臣亦不敢妄自決斷,臣同意朱中堂、戴大人之議,於聽政之時,議決此事。”劉權之也與阮元有舊,但他和朱珪一樣清楚,這時公開支持阮元,只會被抓住把柄,選擇集議,是這時能幫助阮元的最好辦法。

“那好,現在就傳朕旨意,此四督撫折漕之議,令傳抄各部院,十日之後,在勤政殿禦門聽政,到時候朕再斟酌眾意,做個決斷出來。”嘉慶面對四名督撫的聯名,也選擇了謹慎行事。進入嘉慶時代,嘉慶更習慣通過詔對的方式與大臣談話,處理政務,反倒是禦門聽政這種大規模集中議事,在此時已然不多,大概每年下來,也只有十幾次禦門聽政。

然而,這次禦門聽政的結果,卻更是一邊倒的不利於阮元。

“皇上,臣以為,這清賫銀之制,實行已有百年,原本也是聖祖皇帝擔心百姓反覆繳銀繳糧,多有不便,才定了一律折銀。可見這聖祖舊制,除非有重大不得已之處,否則是不當輕易改動的。眼下清賫銀之制並無如此弊病,又何必去改動這百年舊制呢?是以臣堅決反對此議,請皇上駁回此折!”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琳寧發言道。

“皇上,臣也以為琳中堂所言不差。”戶部尚書祿康也補充道:“更何況現下多有人指出,這所謂的六折折漕,看似減輕賦稅,其實把清賫銀提高了一倍以上!既然如此,此議便是加賦無疑,大不合聖祖永不加賦之意!既然如此,此折便無需再議,還請皇上承祖宗愛民之念,駁回此折!”祿康和琳寧其實才能不過平平,僅僅因宗室之故得以補任六部尚書,這次也是聽了各種風聞言語,便多加附會,一並反對起四督撫來。

“皇上,臣也以為行此折漕之議,多有不便,既然百姓已經安於舊制,折銀亦從未聞任何不妥,如此改制,只怕人心思變!所以臣與二位大人一樣,請皇上駁回此議!”都察院左都禦史熊枚道。

“皇上,臣與各位大人所見相同,請皇上駁回此議!”

“皇上,臣以為加賦之事斷不可行,請皇上駁回此議!”

……

一時之間,禮部尚書長麟、兵部尚書豐紳濟倫、刑部左侍郎祖之望、刑部右侍郎姜晟也紛紛上言,都認為此舉不可行。這時各部侍郎之中,尚有李鈞簡、劉镮之、潘世恩等人與阮元有舊,可這時眼看反對之人聲勢如此浩大,也都不敢多加言語。劉墉、紀昀這時一個八十三歲,一個七十八歲,多病纏身,已然無法到場,更無力支持阮元。

“皇上,臣的想法,與各位大人不同。”正任戶部侍郎的英和出班道:“臣聽各位大人之言,此折漕之議不過兩個問題,一是不和舊制,一是有加賦之弊。但臣認為,以朝廷明令之賦取代這些旗丁水手暗中攤派銀錢,並無不妥。各位督撫之所以提出這個意見,無非也是因為旗丁水手入不敷出,所以征收漕糧之時,便暗中增加陋規,使百姓雖無加賦之弊,困苦卻更甚加賦之時!昔年世宗皇帝行耗羨歸公之制,也是因陋規不得盡除,是以將耗羨改為養廉,既可以讓督撫薪俸無憂,又讓各位督撫不再因俸祿不足,轉而濫收陋規。表面上增加了賦稅,其實卻紓緩了民力!臣以為這折漕之議也是如此,更何況百姓手中有糧,直接交糧要比換成銀兩再繳賦稅方便得多。皇上,各位大人以為舊制不可改,那耗羨歸公也是舊制,為何就不能效仿呢?”

“皇上,臣以為英侍郎所言並無道理。”慶桂道:“耗羨歸公與今日折漕,可謂此一時彼一時,絕不能隨便等同。世宗皇帝初行耗羨歸公之時,以為將陋規改為正賦,督撫守令便無入不敷出之弊,便可以不再加派陋規。彼時歸公之制初行,確是如此,可眼下陋規之弊,相比於世宗之時,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可見,改陋規為正賦,不過權宜之計,耗羨歸公尚有養廉之用,這折漕之議,又有何用處?到時候這些旗丁水手鄙陋無知,一邊多收著朝廷的津貼,一邊又去趁收糧之時濫行加派,英侍郎卻有什麽辦法?難道到了那個時候,英侍郎還要再行一次六折之議不成?”這些話說了出來,就連原本對清賫銀改制尚有希望的嘉慶,眼中也不禁一陣黯淡,若是真如慶桂所言,漕糧征收只會陷入惡性循環,這時在火耗銀的征收方面,也已經出現了陋規死灰覆燃之事。若是漕運也陷入如此死局,只怕清王朝的統治都會受到質疑,面對這樣的危機,嘉慶明顯不敢再去放手一搏。

“皇上,臣也認為,漕運之弊,其實不在於旗丁水手。”這時,又有一位二品官員出班奏道:“皇上,臣年初補任倉場侍郎,對漕運之事,也多有耳聞。眼下漕務之弊,統稱為陋規,旗丁水手濫行攤派是陋規,各處吏員佐雜向旗丁水手索要各種開支,也是陋規。既然如此,這些督撫為何只盯著旗丁水手入不敷出之事,卻不去解決吏員濫行陋規之弊呢?如此舍本求末,又有何益?更何況,這次四名江浙督撫,居然對清賫銀之事聯名上疏,這又是何用意?難道是想借此自行壯大聲勢,逼朝廷就範嗎?臣以為,這四督撫聯名上疏一事,不僅斷不可行,而且涉嫌結黨,請皇上駁回此議,另外,對這些督撫嚴加責罰!”嘉慶仔細端詳著這名官員,見他五十歲上下年紀,面貌樸實,卻頗有狠戾之氣,嘉慶對各部官員認知一向清楚,知道這人名叫托津,自筆貼式而至軍機章京、主事、員外郎,因辦事勤勉,得以層層升遷,方有了倉場侍郎之任。

而聽到托津所言“結黨”之語,即便是朱珪、戴衢亨等人,心中也是一驚。看起來這托津發言之後,折漕之議便不僅僅是政策之爭,甚至還有可能擴大到各部院官員的身份之爭,若是繼續支持阮元、鐵保等人,萬一被扣上結黨之名,日後多半是地位不保了。

而且聽到這時,即便是最初尚且對於折漕抱有希望的戴衢亨,也早已猶豫了起來,這時想著不讓事情擴大,只有先行表態反對折漕。便道:“皇上,臣聽了各位大人之言,覺得這折漕之議,實行起來,確實大有不便。眼下教匪之亂尚未完全肅清,漕運之上,尤其要撫民以靜,這不宜驟改的制度,便不要再去改了。”

朱珪、劉權之也都陷入了沈默,不願再對清賫銀改制發表任何言論。

“既然如此,那朕就從眾意吧。”嘉慶原本對這一改制之策也只是半信半疑,這時眼看大多數人都在反對,也沒有理由再去支持阮元等人,只好說道:“軍機處即日便發上諭,言明此改制之事,名為六折收糧,實則倍增賦稅,大違國朝永不加賦之意,因此此折朕予以駁回,毋庸再議!至於各位督撫,在任上也應實心辦事,有官員貪瀆不法、吏員濫行加派之事,定要嚴查,不得有半分徇私!其他賠補虧空之事,亦不可忘,即便一時舊虧空補不上,也不要再生出新的虧空來,否則定當嚴懲!”

只是想著漕運水手確實收入微薄,多半難以維持用度之言也是事實,嘉慶便也補充道:“至於旗丁水手津貼之事,朕看著……朕記得之前有人說過,他們入京之時,多有夾帶土產販賣,用以補貼用度之人。這般自給自足,朕不當阻止,以後便可著為定制,每名水手均可自帶土產販售,用以補貼生計。這樣旗丁水手津貼,也該足夠了吧?便即如此,去發上諭吧。”

然而,說到這裏,嘉慶也隱隱覺察到,漕運事務中可以有所調整的地方,已經越來越少了……

就這樣,由費淳、鐵保、岳起、阮元四名督撫聯名上疏的清賫銀折漕之議,未及實行便被駁回。地方督撫改革漕運的計劃,連第一步都未能走出,便即宣告夭折。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