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朝鮮使臣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十章 朝鮮使臣
隨著乾隆萬壽臨近,京城之中,往來高官也越來越多,外省督撫正值入朝的,都已相繼進京。周邊朝鮮、安南、琉球等國國使,也已相繼入京待命。這一日朝廷便派出禮部尚書紀昀,前來朝鮮國使所在的使館,行迎見禮,阮元則是其中副使之一。另外,這時正在京城的錢大昕,也因學術出眾,被特別要求前往。
一路之上,阮元想著給和珅送禮之事,已在翰林中招致諸多不滿,故而也把事情來龍去脈,一一向紀昀解釋過了。沒想紀昀倒是異常開明,道:“伯元,學問上,你邊上這位辛楣先生,我從認識他起,就沒覺得他比我好到哪去。但論人品,錢辛楣我是第一個服氣的。你說乾隆四十年的時候,辛楣才多大啊?官說不做就不做了。這股士子之氣,老夫佩服!既然你從生員的時候,就一直得辛楣信任,想來你德行是過得去的。你要是真去跟和珅一道了,你說說,你對得起辛楣先生嗎?”
阮元聽了,也再次對紀昀和錢大昕道謝,沒想錢大昕並未答話,只是點了點頭。又問紀昀道:“曉嵐兄,今日來得兩位使臣,還是之前的樸大人和柳大人麽?”
紀昀道:“不錯,正是他二人。今年是皇上八旬萬壽,朝鮮那邊自然也做了最好的準備,樸大人柳大人不僅是朝鮮國中高官,學問你我也是見過的,他們來最合適。”見阮元神色,似乎他對這二人頗為陌生,便也耐心解釋道:“伯元,我們之前說的樸大人,名字叫樸齊家,柳大人叫柳得恭,在朝鮮國中官職自然不低,而且在經術、政事上的功夫,也不亞於我大清的宿儒。你見見他們,雖說一時之間,不致有什麽進益,總也能留個姓名,朝鮮國中,通經博學之人,也不少呢。”阮元忙謝過紀昀指導。
錢大昕也補充道:“只是伯元需記住,那位樸齊家樸大人,我之前是認識的,學問不錯,可人卻有些傲氣。若是你學行不夠,只怕他會瞧不起你。他若有言相問,你可要平心靜氣,從容應答,切不可失了分寸。”眼看朝鮮國使館已經臨近,一行人通報了姓名來意,不一會兒,使館中使臣準備完畢,紀昀、錢大昕、阮元等人便相繼進入使館。
進得使館,只見正廳之上,兩邊陪臣側立,中間兩人都是高冠長髯,正是朝鮮國中高官模樣。見了紀昀,齊齊行禮。紀昀也跟著還禮,道:“楚亭、冷齋,上次與二位相見,也已是五年前的事啦!”樸齊家號楚亭,柳得恭號冷齋,故而紀昀以號稱之。
站在左側的朝鮮使臣便是柳得恭,看紀昀如此客氣,也行禮道:“是啊,一別多年,不想紀大人還能記得我二人姓名,也實在是在下的榮幸。在下至今還記得,當年也是在這使館之內,與紀大人論及漢學宋學之辨,若是紀大人有空,今日也當再行請教一番。”他二人都是乾隆前期生人,比紀昀小上不少,故而言辭之間,都非常客氣,視紀昀為師長。
樸齊家也行禮過了,眼看紀昀身上,乃是禮部尚書的一品官服,他身後的錢大昕雖是布衣,可之前也是舊識,知道他學問比起紀昀,各有優長。但向後看到阮元時,只見他年紀甚輕,朝冠之上乃是素金頂子,應是個七品官員,不覺略有疑惑。
他素知清朝朝廷之內,滿人官員因官缺甚多,人數又少,往往極易補官。之前副使之位,極少有七品官充任,這次阮元出任副使,想來是滿人新貴了,便向紀昀問道:“紀先生今日前來,實在有勞了,只是我多年不來京師,竟不知貴國京城之中,竟有了這般年紀輕輕,便深受重用之人。”說著眼神探向阮元,紀昀和錢大昕也已清楚。
紀昀知道他心中所想,便答道:“這件事原是我疏忽了,竟忘了與各位引見。這位是上一年的進士,翰林院編修,姓阮名元,字伯元,乃是揚州儀征人士,與辛楣先生算是同鄉,與辛楣先生在江南,也是一見如故,年內皇上修訂《萬壽盛典》,也特別讓阮翰林充了撰修官呢。”說著讓阮元上前,阮元自也和樸柳二人一一相拜過了。
可樸齊家聽到阮元乃是漢臣,並非旗人,心中更奇。眼看阮元不過初仕,似乎還未及三旬,卻又有何能耐,來充作迎見副使?莫不是乾隆年事已高,竟把國使之事當作了兒戲?想到這裏,也暗自思忖,自己不妨先試探一下這個年輕人,若是阮元實無才學,那回到國內,自然要將乾隆昏庸之名傳遍朝野。
想到這裏,遂向阮元行過禮,道:“阮翰林入仕不過一年,已是翰林院編修,自然難得。在下才疏學淺,有些問題,還望阮翰林賜教。在下看《禮記。聘義》之時,略有一事不明,這‘士迎於境,大夫郊勞’一句,一直不知其中深意,不知阮翰林可否指點在下一二?”他雖是朝鮮國使,卻精通漢語,這番話說得非常流利,阮元聽了,也暗自欽佩。
但樸齊家所問的問題,卻顯然是話中有話,只是阮元是晚輩,不能當面拒絕,便依著所學原意,答道:“回樸大使話,《禮記》中這一段,說的乃是周時諸侯國國使相見之禮,一國國使前來他國國境,禮節需循序漸進。故而在邊境之處,以士迎之,入得京城,則以大夫相見。以顯禮儀漸厚之意。”
樸齊家道:“那在下有一事不明,《禮記正義》之中,援引《儀禮》之言:賓至於近郊,君使下大夫請行,君又使卿朝服,用束帛勞,此大夫郊勞者,即卿也。故而在下認為,這迎見之禮,應是卿為主官,下大夫為副官,方顯上國禮儀,阮翰林覺得可是這個道理?”
樸齊家這一番話,是看準了清代讀書人大多不識《十三經註疏》的弱點。清代《禮記》雖是五經之一,可明清朝廷欽定的參考著作,乃是元代儒者陳澔所著《禮記集說》,因此自明至清,讀書人往往不知《禮記正義》為何物,更不會深究《儀禮》。即便到了清中葉,漢學漸盛,這《禮記正義》篇幅浩繁,也非尋常儒生可以精通。而《禮記集說》對交聘一章,註釋寥寥,若只是依《集說》之言,這一番問話是回答不出的。
阮元也聽得清楚,樸齊家這個問題,名為請教,實際針對的就是自己。他援引儀禮之言,認為迎見之禮,所至官員應當在級別上對等。可自己不過七品編修,按周時禮儀,可能只能列為士,和大夫尚有差距。若是應對無方,只恐乾隆落一個輕蔑朝鮮使節的名聲。到時候乾隆若是怪罪下來,自己當然也難辭其咎。
但阮元少年之時,便精研三禮,無論《禮記正義》還是《儀禮》,早已熟稔於心。此時應對,便也從容,道:“回大人話,這《儀禮》所言迎見之禮,本是因事而異。《儀禮》原文‘賓至於近郊’與‘君使下大夫請行’之間,尚有‘張旃’二字。旃為何物?《說文解字》有言,‘旗曲柄,所以旃表士眾’是也。想來這‘張旃’乃是極重要之事,故而迎見之時,當卿大夫畢至。《儀禮》又有言:卿,大夫訝。大夫,士訝。由此可見,若非重要禮節,他國之卿入境,便只得大夫相迎就是了。”此時正使紀昀乃是禮部尚書,按周禮已是六卿之位,按阮元所言,清朝以紀昀為正使,已是盡禮之舉。
樸齊家聽了這話,心中也暗自欽服,不想這後生未及而立,對《儀禮》竟也精通。便又問道:“那再問阮副使,今年我等來京城,本是因大清天子八旬萬壽之故,這八旬慶典,歷朝所無。《儀禮》本為上古之作,與天子八旬萬壽,未及規制,也是難免。但在下以為,既然這八旬慶典,乃是數百年不得一見之事,那迎見之禮,自然也要從張旃之儀才是,不知阮翰林之意如何呢?”
樸齊家之言,倒也不易駁斥,歷代皇帝壽命超過八十歲的,之前只有四人,至於典禮情況如何,更無事例可循。若是如此,典禮遵從更盛大的體例,理論上也非不可。
阮元略沈吟一陣,也從容答道:“回樸大人,此例雖上古所無,但國朝素重禮節,便依樸大人言,也未嘗不可。其實,今日我朝使臣之儀,正是樸大人所言所願,難道樸大人不清楚嗎?”
樸齊家笑道:“願聞其詳。”按他的理論,清朝本應派遣卿、大夫、士各一人才是。卿位有紀昀,士位有阮元,大夫之位,阮元想如何自圓其說,卻有一番難度。
阮元道:“樸大人久來中土,應知眼下中土學人,首推二人,一南一北,所謂‘南錢北紀’,北方的乃是紀大人,這南方的錢先生,今日不也來到這裏了嗎?”
樸齊家道:“可是阮翰林,錢先生乃是布衣,並非朝廷命官啊?”
阮元道:“樸大人有所不知,乾隆四十年,錢宮詹先生因家中丁憂之事,歸家守制。服滿之後,也未歸京,故而少詹事一職,之後便由他人擔任。可即便如此,錢宮詹先生當日歸家,乃是去職,而非奪職。眼下先生雖無官位,卻也是入得四品之人,原與上古上大夫無異。況且錢先生學識,海內聞名,四品之中,眼下再無第二人。所以樸大人覺得,今日我朝通使,是錢先生更合適呢?還是四品之中,另出一人,可學問全不及宮詹先生合適呢?”
樸齊家眼看阮元學識淵博,應對得體,雖也有強辯之嫌,可自己言語,同樣不能全然成理。想著阮元年紀輕輕,學識、辯才,均有過人之處,便也收了之前輕蔑之心。作揖道:“不想阮翰林才學兼備,是在下失禮了,還望阮翰林見諒。”阮元也回禮過了,這時在座朝鮮使臣都已知阮元學問,各自心中佩服。
柳得恭擔心二人言語交鋒,稍一不慎,便會令雙方不快,也忙打圓場道:“其實大清國中,後輩學人日盛,我等在朝鮮也是聽聞過的。這次出使大國,本也想著能與大國名儒交流一番,乃是我等畢生的榮幸。正喜呢?快把他叫過來,來見見這些前輩。”
下面一位使臣應聲而出,很快帶了一人回來。阮元等人見了,也都各自詫異。此時廳中新來之人,並非成人,只是個五歲大小的孩童,穿著一件小禮服,可看他行止,卻從容得體,不亞於成人。想來是朝鮮國中名家之後,故而五六歲的年紀,便已精於禮儀。
阮元、紀昀等人見他雖是孩童,卻頗識得規矩,自然也不倨傲,一一還禮過了。柳得恭道:“此子名為金正喜,我國中孩童,論天資聰穎,再無人及得上他了。楚亭年前見他聰明好學,特意收了他為弟子。眼看這大清天子八旬萬壽,乃是數百年來未有之事,故而我與楚亭商議了,便帶他來這京師走一遭,也讓他見見貴國的威儀氣度。難得今日,這館驛中群賢畢至,便讓他認各位為師如何?紀大人,錢先生,可否不吝賜教?”
其實這種拜師之事,紀昀和錢大昕都不會隨便拒絕,尤其二人見了金正喜樣貌,心中也喜。可紀昀剛要答應,卻聽金正喜說道:“回紀大人,錢先生,學生年紀尚小,若認二位先輩為師,只怕同輩之間,失了禮數。學生鬥膽,便認這位阮翰林為師,不知阮翰林意下如何?”
聽到這話,紀昀、錢大昕和阮元都不禁一楞。但想想也有道理。金正喜年方五歲,若是拜了紀錢二人為師,便要和上一輩的阮元平等而論,如此亂了輩分,實有不妥。
而金正喜除此之外,也有另一番想法。其實他在朝鮮時,曾聽家人講過清朝與朝鮮通使之事。因清是大國,朝鮮是小國,故而時常有清朝使臣對朝鮮使臣口出輕蔑之言。可這日雖然阮元和樸齊家對話時,他在門外聽得清楚,阮元言辭有理有據,卻一直對樸齊家心懷敬重之意,並未因學問上的爭執上升到身份歧視。故而心懷感激,想著認了阮元為師,也有感謝他尊重本方使臣之意。
阮元和紀昀悄悄商討了一番,對金正喜道:“若你執意拜我為師,我也不便拒絕。只是我學問尚淺,還要繼續於二位大人處求教才是,故而我本無學生,若你認我為師,也算第一例了。另外,我入仕不過一年,官職不過七品,日後如何,現下也是想不來的。即便這樣,你也要拜我為師嗎?”
金正喜道:“阮大人這番話,卻是謙辭了。阮大人說自己沒有學生,難道以後便一直不會有麽?總有人會做第一個,那我做了,又有何不可?況且依阮大人學問,學生看來,過不得幾年,便會有更大作為,阮大人又何必以一時身份自謙?”
阮元見他神色,倒是頗為堅決,自己向來不拘於小節,於學生一事,也不是很在意。便笑道:“那既然你這樣說了,我就認了你這個學生吧!我雖然學問尚淺,可你若有疑問之處,也只管來問過,我一定不遺餘力,指點與你。”金正喜聽了這話,當即行了拜師之禮,阮元也就這樣,得到了自己第一個學生。
之後兩班使臣,自也不拘執於國家之限,樸齊家和柳得恭提了些當時盛行的經術問題,紀昀和錢大昕一直關註學術,也都應對如流。不覺已近黃昏,各人均苦時辰之短,可公務已畢,紀昀等人也不得再行留下,便一一告別了朝鮮使團,各自歸家去了。
阮元結束了公務,回到揚州會館中,只見楊吉早在門前等候,見了阮元,笑道:“伯元回來了?今日可是好日子,揚州那邊,湘圃恩公和夫人都寄了信過來,看信的樣子,應該寫了不少事呢。”
阮元一邊走回住處,一邊也笑道:“看起來啊,定是彩兒在揚州想我了,要不萬壽慶典過了,我也將她接過來便是。今日我運氣也不錯,收了第一個學生呢。”說著拆開信看起來,也一邊把金正喜的事,說給楊吉聽了。
楊吉本是苗人,生活起居原與中原漢人大異,只是後來到了阮家,才入鄉隨俗,改成了阮家一般的習慣。這時聽阮元收了個朝鮮神童為徒,也不覺有何不妥。只是看阮元深情,卻有些傷感,眼看阮元原本歸家之時神采奕奕,看完江彩的信,卻沈默不語起來。
過了半晌,楊吉才問道:“伯元,夫人在揚州那邊,是有什麽……什麽變故嗎?”
“那倒是沒有。”阮元道:“只是彩兒信中,說起了去年做重陽糕的事。去年重陽,眼看爹爹也都五十六歲了,彩兒給爹爹做了重陽糕,說起我入了翰林,家裏人都高興呢。彩兒也寫了,說想起當年和我許下重新做糕的約定,可惜……可惜我卻遠在京城……”
說著說著,阮元忽道:“楊吉,你有沒有想過回揚州?”
“揚州多好啊?不說別的,就路上都鋪了石板,就比這京城強多了,你說說這幾年,哪年不是一到春天,身上就一身土,洗也洗不掉?”
“楊吉,萬壽慶典過了,我想回揚州。”沒想到阮元竟有這樣一句話。
“伯元,你不是在說笑吧?你這每天還要做官呢,怎麽回去?”楊吉也有些不解。
“若是告假,應該可以回去吧?”阮元倒是想了不少:“我這翰林編修之職,本無常職。眼下兩個臨時職務,一是修《萬壽盛典》,一是迎送朝鮮國使。這盛典現已撰修完畢,朝鮮國使那邊,今日去見過了,待慶典結束,他們也就要回去了,到時候把他們送回去便是。之後閑來無事,向阿中堂告個假,也沒什麽不好吧?”
“伯元,記得你之前說過,明年翰林裏面,有個什麽大考,你不會忘了吧?”楊吉問道。
“沒有,但我不想考了。”阮元這句話又出乎楊吉意料。
阮元看楊吉神色,知道他不理解,便解釋道:“我知道你的想法,你覺得憑我學行,應該好好準備,爭取列到二等以上。若是列個二等,就可能升到五品的侍讀或侍講,這樣的機會,為什麽我卻不要了呢?”
“是啊,我還記得咱那天說起做官,不也說過嗎,咱做官也是為了以後這個朝廷,能少辦錯事。既然如此,那你官做得越高,越有人聽你的啊?怎麽眼下大好的機會擺在眼前,你卻要回家休假呢?”
“因為我覺得,有些事比升遷更重要。”阮元非常堅定。
“楊吉,你或許不知。那日淵如兄找我,差點與我絕交。當時我雖口中不言,可心裏,卻過得一整天都不舒服。之後翰林之內,瑟庵、西庚他們,和我說話也日漸少了。其實我也清楚,給和珅送禮的事,哪裏是解釋一番就能讓人安心的?眼看現下翰林院裏,其他給和珅送禮的,都是無甚才學,也毫無氣節之人。要他們為了昔日同學之誼,便對我另眼相待,談何容易呢?”
“更何況,今年翰林出缺甚多,這次大考,必然有不少人可以高升。我知道自己學行如何,若只轉到六品,也就罷了。可若是再往上,只怕他們不會覺得那是我真才實學,他們只會以為,是我早與和珅通好,他為了扶植自己親黨,才如此拔擢於我。到那個時候,我和裴山、西庚、繹堂他們的交情,就再也回不來了。一時不得升遷,倒是小事,可同學之情,最是難得,若是斷了,那是得不償失啊。”
“你就這般確信,你去參加大考,必能升遷?而且是高升?”楊吉問道。
“我自己什麽樣子,自己也清楚,高升說不上,總是能比現在好些吧?”阮元笑道。
楊吉想想,阮元說的也有道理,胡長齡、錢楷等人他都見過,知道都是勤勉正直之人,值得深交。自己回想揚州風物,回去看看,倒也不錯。便說道:“若是你執意如此,我也沒意見,可你想告假,這要向誰說去?朝廷那邊,真的會給你假嗎?”
阮元道:“阿中堂是翰林掌院學士,依我官職,只向他提告假之事便可。只是應允與否,我也不知。”見楊吉不再言語,便想起給揚州回信的事來,寫到一半,想著未來之事難料,便暫時停住了,最後也只問了父親和妻女安好。待到次日,阮元再次啟程,前往阿桂的公爵府拜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隨著乾隆萬壽臨近,京城之中,往來高官也越來越多,外省督撫正值入朝的,都已相繼進京。周邊朝鮮、安南、琉球等國國使,也已相繼入京待命。這一日朝廷便派出禮部尚書紀昀,前來朝鮮國使所在的使館,行迎見禮,阮元則是其中副使之一。另外,這時正在京城的錢大昕,也因學術出眾,被特別要求前往。
一路之上,阮元想著給和珅送禮之事,已在翰林中招致諸多不滿,故而也把事情來龍去脈,一一向紀昀解釋過了。沒想紀昀倒是異常開明,道:“伯元,學問上,你邊上這位辛楣先生,我從認識他起,就沒覺得他比我好到哪去。但論人品,錢辛楣我是第一個服氣的。你說乾隆四十年的時候,辛楣才多大啊?官說不做就不做了。這股士子之氣,老夫佩服!既然你從生員的時候,就一直得辛楣信任,想來你德行是過得去的。你要是真去跟和珅一道了,你說說,你對得起辛楣先生嗎?”
阮元聽了,也再次對紀昀和錢大昕道謝,沒想錢大昕並未答話,只是點了點頭。又問紀昀道:“曉嵐兄,今日來得兩位使臣,還是之前的樸大人和柳大人麽?”
紀昀道:“不錯,正是他二人。今年是皇上八旬萬壽,朝鮮那邊自然也做了最好的準備,樸大人柳大人不僅是朝鮮國中高官,學問你我也是見過的,他們來最合適。”見阮元神色,似乎他對這二人頗為陌生,便也耐心解釋道:“伯元,我們之前說的樸大人,名字叫樸齊家,柳大人叫柳得恭,在朝鮮國中官職自然不低,而且在經術、政事上的功夫,也不亞於我大清的宿儒。你見見他們,雖說一時之間,不致有什麽進益,總也能留個姓名,朝鮮國中,通經博學之人,也不少呢。”阮元忙謝過紀昀指導。
錢大昕也補充道:“只是伯元需記住,那位樸齊家樸大人,我之前是認識的,學問不錯,可人卻有些傲氣。若是你學行不夠,只怕他會瞧不起你。他若有言相問,你可要平心靜氣,從容應答,切不可失了分寸。”眼看朝鮮國使館已經臨近,一行人通報了姓名來意,不一會兒,使館中使臣準備完畢,紀昀、錢大昕、阮元等人便相繼進入使館。
進得使館,只見正廳之上,兩邊陪臣側立,中間兩人都是高冠長髯,正是朝鮮國中高官模樣。見了紀昀,齊齊行禮。紀昀也跟著還禮,道:“楚亭、冷齋,上次與二位相見,也已是五年前的事啦!”樸齊家號楚亭,柳得恭號冷齋,故而紀昀以號稱之。
站在左側的朝鮮使臣便是柳得恭,看紀昀如此客氣,也行禮道:“是啊,一別多年,不想紀大人還能記得我二人姓名,也實在是在下的榮幸。在下至今還記得,當年也是在這使館之內,與紀大人論及漢學宋學之辨,若是紀大人有空,今日也當再行請教一番。”他二人都是乾隆前期生人,比紀昀小上不少,故而言辭之間,都非常客氣,視紀昀為師長。
樸齊家也行禮過了,眼看紀昀身上,乃是禮部尚書的一品官服,他身後的錢大昕雖是布衣,可之前也是舊識,知道他學問比起紀昀,各有優長。但向後看到阮元時,只見他年紀甚輕,朝冠之上乃是素金頂子,應是個七品官員,不覺略有疑惑。
他素知清朝朝廷之內,滿人官員因官缺甚多,人數又少,往往極易補官。之前副使之位,極少有七品官充任,這次阮元出任副使,想來是滿人新貴了,便向紀昀問道:“紀先生今日前來,實在有勞了,只是我多年不來京師,竟不知貴國京城之中,竟有了這般年紀輕輕,便深受重用之人。”說著眼神探向阮元,紀昀和錢大昕也已清楚。
紀昀知道他心中所想,便答道:“這件事原是我疏忽了,竟忘了與各位引見。這位是上一年的進士,翰林院編修,姓阮名元,字伯元,乃是揚州儀征人士,與辛楣先生算是同鄉,與辛楣先生在江南,也是一見如故,年內皇上修訂《萬壽盛典》,也特別讓阮翰林充了撰修官呢。”說著讓阮元上前,阮元自也和樸柳二人一一相拜過了。
可樸齊家聽到阮元乃是漢臣,並非旗人,心中更奇。眼看阮元不過初仕,似乎還未及三旬,卻又有何能耐,來充作迎見副使?莫不是乾隆年事已高,竟把國使之事當作了兒戲?想到這裏,也暗自思忖,自己不妨先試探一下這個年輕人,若是阮元實無才學,那回到國內,自然要將乾隆昏庸之名傳遍朝野。
想到這裏,遂向阮元行過禮,道:“阮翰林入仕不過一年,已是翰林院編修,自然難得。在下才疏學淺,有些問題,還望阮翰林賜教。在下看《禮記。聘義》之時,略有一事不明,這‘士迎於境,大夫郊勞’一句,一直不知其中深意,不知阮翰林可否指點在下一二?”他雖是朝鮮國使,卻精通漢語,這番話說得非常流利,阮元聽了,也暗自欽佩。
但樸齊家所問的問題,卻顯然是話中有話,只是阮元是晚輩,不能當面拒絕,便依著所學原意,答道:“回樸大使話,《禮記》中這一段,說的乃是周時諸侯國國使相見之禮,一國國使前來他國國境,禮節需循序漸進。故而在邊境之處,以士迎之,入得京城,則以大夫相見。以顯禮儀漸厚之意。”
樸齊家道:“那在下有一事不明,《禮記正義》之中,援引《儀禮》之言:賓至於近郊,君使下大夫請行,君又使卿朝服,用束帛勞,此大夫郊勞者,即卿也。故而在下認為,這迎見之禮,應是卿為主官,下大夫為副官,方顯上國禮儀,阮翰林覺得可是這個道理?”
樸齊家這一番話,是看準了清代讀書人大多不識《十三經註疏》的弱點。清代《禮記》雖是五經之一,可明清朝廷欽定的參考著作,乃是元代儒者陳澔所著《禮記集說》,因此自明至清,讀書人往往不知《禮記正義》為何物,更不會深究《儀禮》。即便到了清中葉,漢學漸盛,這《禮記正義》篇幅浩繁,也非尋常儒生可以精通。而《禮記集說》對交聘一章,註釋寥寥,若只是依《集說》之言,這一番問話是回答不出的。
阮元也聽得清楚,樸齊家這個問題,名為請教,實際針對的就是自己。他援引儀禮之言,認為迎見之禮,所至官員應當在級別上對等。可自己不過七品編修,按周時禮儀,可能只能列為士,和大夫尚有差距。若是應對無方,只恐乾隆落一個輕蔑朝鮮使節的名聲。到時候乾隆若是怪罪下來,自己當然也難辭其咎。
但阮元少年之時,便精研三禮,無論《禮記正義》還是《儀禮》,早已熟稔於心。此時應對,便也從容,道:“回大人話,這《儀禮》所言迎見之禮,本是因事而異。《儀禮》原文‘賓至於近郊’與‘君使下大夫請行’之間,尚有‘張旃’二字。旃為何物?《說文解字》有言,‘旗曲柄,所以旃表士眾’是也。想來這‘張旃’乃是極重要之事,故而迎見之時,當卿大夫畢至。《儀禮》又有言:卿,大夫訝。大夫,士訝。由此可見,若非重要禮節,他國之卿入境,便只得大夫相迎就是了。”此時正使紀昀乃是禮部尚書,按周禮已是六卿之位,按阮元所言,清朝以紀昀為正使,已是盡禮之舉。
樸齊家聽了這話,心中也暗自欽服,不想這後生未及而立,對《儀禮》竟也精通。便又問道:“那再問阮副使,今年我等來京城,本是因大清天子八旬萬壽之故,這八旬慶典,歷朝所無。《儀禮》本為上古之作,與天子八旬萬壽,未及規制,也是難免。但在下以為,既然這八旬慶典,乃是數百年不得一見之事,那迎見之禮,自然也要從張旃之儀才是,不知阮翰林之意如何呢?”
樸齊家之言,倒也不易駁斥,歷代皇帝壽命超過八十歲的,之前只有四人,至於典禮情況如何,更無事例可循。若是如此,典禮遵從更盛大的體例,理論上也非不可。
阮元略沈吟一陣,也從容答道:“回樸大人,此例雖上古所無,但國朝素重禮節,便依樸大人言,也未嘗不可。其實,今日我朝使臣之儀,正是樸大人所言所願,難道樸大人不清楚嗎?”
樸齊家笑道:“願聞其詳。”按他的理論,清朝本應派遣卿、大夫、士各一人才是。卿位有紀昀,士位有阮元,大夫之位,阮元想如何自圓其說,卻有一番難度。
阮元道:“樸大人久來中土,應知眼下中土學人,首推二人,一南一北,所謂‘南錢北紀’,北方的乃是紀大人,這南方的錢先生,今日不也來到這裏了嗎?”
樸齊家道:“可是阮翰林,錢先生乃是布衣,並非朝廷命官啊?”
阮元道:“樸大人有所不知,乾隆四十年,錢宮詹先生因家中丁憂之事,歸家守制。服滿之後,也未歸京,故而少詹事一職,之後便由他人擔任。可即便如此,錢宮詹先生當日歸家,乃是去職,而非奪職。眼下先生雖無官位,卻也是入得四品之人,原與上古上大夫無異。況且錢先生學識,海內聞名,四品之中,眼下再無第二人。所以樸大人覺得,今日我朝通使,是錢先生更合適呢?還是四品之中,另出一人,可學問全不及宮詹先生合適呢?”
樸齊家眼看阮元學識淵博,應對得體,雖也有強辯之嫌,可自己言語,同樣不能全然成理。想著阮元年紀輕輕,學識、辯才,均有過人之處,便也收了之前輕蔑之心。作揖道:“不想阮翰林才學兼備,是在下失禮了,還望阮翰林見諒。”阮元也回禮過了,這時在座朝鮮使臣都已知阮元學問,各自心中佩服。
柳得恭擔心二人言語交鋒,稍一不慎,便會令雙方不快,也忙打圓場道:“其實大清國中,後輩學人日盛,我等在朝鮮也是聽聞過的。這次出使大國,本也想著能與大國名儒交流一番,乃是我等畢生的榮幸。正喜呢?快把他叫過來,來見見這些前輩。”
下面一位使臣應聲而出,很快帶了一人回來。阮元等人見了,也都各自詫異。此時廳中新來之人,並非成人,只是個五歲大小的孩童,穿著一件小禮服,可看他行止,卻從容得體,不亞於成人。想來是朝鮮國中名家之後,故而五六歲的年紀,便已精於禮儀。
阮元、紀昀等人見他雖是孩童,卻頗識得規矩,自然也不倨傲,一一還禮過了。柳得恭道:“此子名為金正喜,我國中孩童,論天資聰穎,再無人及得上他了。楚亭年前見他聰明好學,特意收了他為弟子。眼看這大清天子八旬萬壽,乃是數百年來未有之事,故而我與楚亭商議了,便帶他來這京師走一遭,也讓他見見貴國的威儀氣度。難得今日,這館驛中群賢畢至,便讓他認各位為師如何?紀大人,錢先生,可否不吝賜教?”
其實這種拜師之事,紀昀和錢大昕都不會隨便拒絕,尤其二人見了金正喜樣貌,心中也喜。可紀昀剛要答應,卻聽金正喜說道:“回紀大人,錢先生,學生年紀尚小,若認二位先輩為師,只怕同輩之間,失了禮數。學生鬥膽,便認這位阮翰林為師,不知阮翰林意下如何?”
聽到這話,紀昀、錢大昕和阮元都不禁一楞。但想想也有道理。金正喜年方五歲,若是拜了紀錢二人為師,便要和上一輩的阮元平等而論,如此亂了輩分,實有不妥。
而金正喜除此之外,也有另一番想法。其實他在朝鮮時,曾聽家人講過清朝與朝鮮通使之事。因清是大國,朝鮮是小國,故而時常有清朝使臣對朝鮮使臣口出輕蔑之言。可這日雖然阮元和樸齊家對話時,他在門外聽得清楚,阮元言辭有理有據,卻一直對樸齊家心懷敬重之意,並未因學問上的爭執上升到身份歧視。故而心懷感激,想著認了阮元為師,也有感謝他尊重本方使臣之意。
阮元和紀昀悄悄商討了一番,對金正喜道:“若你執意拜我為師,我也不便拒絕。只是我學問尚淺,還要繼續於二位大人處求教才是,故而我本無學生,若你認我為師,也算第一例了。另外,我入仕不過一年,官職不過七品,日後如何,現下也是想不來的。即便這樣,你也要拜我為師嗎?”
金正喜道:“阮大人這番話,卻是謙辭了。阮大人說自己沒有學生,難道以後便一直不會有麽?總有人會做第一個,那我做了,又有何不可?況且依阮大人學問,學生看來,過不得幾年,便會有更大作為,阮大人又何必以一時身份自謙?”
阮元見他神色,倒是頗為堅決,自己向來不拘於小節,於學生一事,也不是很在意。便笑道:“那既然你這樣說了,我就認了你這個學生吧!我雖然學問尚淺,可你若有疑問之處,也只管來問過,我一定不遺餘力,指點與你。”金正喜聽了這話,當即行了拜師之禮,阮元也就這樣,得到了自己第一個學生。
之後兩班使臣,自也不拘執於國家之限,樸齊家和柳得恭提了些當時盛行的經術問題,紀昀和錢大昕一直關註學術,也都應對如流。不覺已近黃昏,各人均苦時辰之短,可公務已畢,紀昀等人也不得再行留下,便一一告別了朝鮮使團,各自歸家去了。
阮元結束了公務,回到揚州會館中,只見楊吉早在門前等候,見了阮元,笑道:“伯元回來了?今日可是好日子,揚州那邊,湘圃恩公和夫人都寄了信過來,看信的樣子,應該寫了不少事呢。”
阮元一邊走回住處,一邊也笑道:“看起來啊,定是彩兒在揚州想我了,要不萬壽慶典過了,我也將她接過來便是。今日我運氣也不錯,收了第一個學生呢。”說著拆開信看起來,也一邊把金正喜的事,說給楊吉聽了。
楊吉本是苗人,生活起居原與中原漢人大異,只是後來到了阮家,才入鄉隨俗,改成了阮家一般的習慣。這時聽阮元收了個朝鮮神童為徒,也不覺有何不妥。只是看阮元深情,卻有些傷感,眼看阮元原本歸家之時神采奕奕,看完江彩的信,卻沈默不語起來。
過了半晌,楊吉才問道:“伯元,夫人在揚州那邊,是有什麽……什麽變故嗎?”
“那倒是沒有。”阮元道:“只是彩兒信中,說起了去年做重陽糕的事。去年重陽,眼看爹爹也都五十六歲了,彩兒給爹爹做了重陽糕,說起我入了翰林,家裏人都高興呢。彩兒也寫了,說想起當年和我許下重新做糕的約定,可惜……可惜我卻遠在京城……”
說著說著,阮元忽道:“楊吉,你有沒有想過回揚州?”
“揚州多好啊?不說別的,就路上都鋪了石板,就比這京城強多了,你說說這幾年,哪年不是一到春天,身上就一身土,洗也洗不掉?”
“楊吉,萬壽慶典過了,我想回揚州。”沒想到阮元竟有這樣一句話。
“伯元,你不是在說笑吧?你這每天還要做官呢,怎麽回去?”楊吉也有些不解。
“若是告假,應該可以回去吧?”阮元倒是想了不少:“我這翰林編修之職,本無常職。眼下兩個臨時職務,一是修《萬壽盛典》,一是迎送朝鮮國使。這盛典現已撰修完畢,朝鮮國使那邊,今日去見過了,待慶典結束,他們也就要回去了,到時候把他們送回去便是。之後閑來無事,向阿中堂告個假,也沒什麽不好吧?”
“伯元,記得你之前說過,明年翰林裏面,有個什麽大考,你不會忘了吧?”楊吉問道。
“沒有,但我不想考了。”阮元這句話又出乎楊吉意料。
阮元看楊吉神色,知道他不理解,便解釋道:“我知道你的想法,你覺得憑我學行,應該好好準備,爭取列到二等以上。若是列個二等,就可能升到五品的侍讀或侍講,這樣的機會,為什麽我卻不要了呢?”
“是啊,我還記得咱那天說起做官,不也說過嗎,咱做官也是為了以後這個朝廷,能少辦錯事。既然如此,那你官做得越高,越有人聽你的啊?怎麽眼下大好的機會擺在眼前,你卻要回家休假呢?”
“因為我覺得,有些事比升遷更重要。”阮元非常堅定。
“楊吉,你或許不知。那日淵如兄找我,差點與我絕交。當時我雖口中不言,可心裏,卻過得一整天都不舒服。之後翰林之內,瑟庵、西庚他們,和我說話也日漸少了。其實我也清楚,給和珅送禮的事,哪裏是解釋一番就能讓人安心的?眼看現下翰林院裏,其他給和珅送禮的,都是無甚才學,也毫無氣節之人。要他們為了昔日同學之誼,便對我另眼相待,談何容易呢?”
“更何況,今年翰林出缺甚多,這次大考,必然有不少人可以高升。我知道自己學行如何,若只轉到六品,也就罷了。可若是再往上,只怕他們不會覺得那是我真才實學,他們只會以為,是我早與和珅通好,他為了扶植自己親黨,才如此拔擢於我。到那個時候,我和裴山、西庚、繹堂他們的交情,就再也回不來了。一時不得升遷,倒是小事,可同學之情,最是難得,若是斷了,那是得不償失啊。”
“你就這般確信,你去參加大考,必能升遷?而且是高升?”楊吉問道。
“我自己什麽樣子,自己也清楚,高升說不上,總是能比現在好些吧?”阮元笑道。
楊吉想想,阮元說的也有道理,胡長齡、錢楷等人他都見過,知道都是勤勉正直之人,值得深交。自己回想揚州風物,回去看看,倒也不錯。便說道:“若是你執意如此,我也沒意見,可你想告假,這要向誰說去?朝廷那邊,真的會給你假嗎?”
阮元道:“阿中堂是翰林掌院學士,依我官職,只向他提告假之事便可。只是應允與否,我也不知。”見楊吉不再言語,便想起給揚州回信的事來,寫到一半,想著未來之事難料,便暫時停住了,最後也只問了父親和妻女安好。待到次日,阮元再次啟程,前往阿桂的公爵府拜會。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