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秦者胡也
關燈
小
中
大
亡秦者胡也
始皇帝三十二年。
嬴政再次出巡, 遣人海外求仙。仙人不見,卻得了句“亡秦者胡也”句子,自然不會很高興。
不過遼西郡特地趕到齊地奉上的雪鹽又讓他愉悅了起來, 對左右笑道:“朕便知道韓信盡得其父之傳, 遼西與桂林一北一南, 竟都能出產霜糖, 又得此雪鹽,不枉朕用他一回。”
如果說霜糖只是賣相奇佳,不曾變為雪白的紅糖只要把雜質濾盡了, 其實味道也不差什麽的話。那麽雪鹽的如雪潔白,就不只是個小小的添頭了。
遼西出產的雪鹽, 色潔白, 味純凈,時下人用的鹽多出於齊、吳、晉諸地,不管是煮海為鹽,還是晉地的鹽池出產,再精細的工藝, 都沒辦法完全去除鹽中的苦澀味道。
當初江涵一個人苦兮兮的在“游戲”裏一個人上班, 就瘋狂吐槽過這裏的鹽, 說怪不得都愛吃醬啊,鹽都是苦的, 只有重口味才壓得下去呵。
哪裏像韓信呈上來的雪鹽, 除了鹹味, 幾乎沒有那些不該有之味, 嬴政用過的品質最好的鹽也及不上。
他也看過韓信呈上的秘方, 原來說穿了一文不值,竟是用那草木灰加入粗鹽中熬制靜置即可。
草木灰現在也用在肥料中, 雖說家家都有,但還真沒有以前那麽容易搜集。不過海邊本來就依靠煮海為鹽,過程中產出大量草木灰,之前是被管理官田的田典要走了,現在直接留下來熬鹽就行,也不用費事。
而韓川在桂林縣,也已經派人到了海邊,同樣產出了雪鹽。嬴政對韓氏最滿意的一點,就在於他們掌握了富可敵國的秘法,卻完全用在了公事上,這也使他十分寬容地沒有令其他地方仿制。
反正供給他的不會少,讓這兩處地方多盈餘一些,也好讓他的良臣騰得開手腳,做些更讓他滿意的事情。至於享漁鹽之利已久的齊地,少吃點雪鹽又不會死。想吃得好點,花錢去遼西買就行了。
想到那句“亡秦者胡也”,嬴政笑出了殺意,對李斯道:“蒙恬和韓信也該活動一下了,丞相擬旨吧。”
韓信在遼西郡老老實實地發展民生,於軍事上沒什麽動靜,最多也就是找了位騎術出眾的將官教自己騎馬。他會騎馬,但是談不上騎術,訓練了這一陣才有了點樣兒,對騎兵也更為了解了。
春秋時代以車戰為主,戰國時期的軍事思想和戰爭方式變化很大,尤其是與匈奴接壤的幾個國家,對騎兵開始重視起來。
但技術和時代所限,總體來說,這個時代的騎兵仍然大概更像是騎馬的步兵,哪怕是面對東胡和匈奴作戰,重要性也不如步兵和車兵。補給能到達的地方,步兵結陣攻過去,總是能到的;補給到不了的地方,騎兵也很難孤軍追擊。
《六韜》有言:“攻城圍邑,車騎必遠,屯衛警戒,阻其外內”。現在騎兵的用途大抵如此,迂回攻擊側翼,當作奇兵來用。
但韓信學了地理,看了地圖,就總是蠢蠢欲動,想從東胡和匈奴那裏啃下豐美的平原之地。他都沒趕上平定六國之戰,嶺南三郡在他心裏也就是敵不過五萬的小戰役,實在算不上什麽,哪比得上在胡人那裏擴地啊。
讀了那麽多兵書,不指揮一場數十萬人的大戰,對得起那些書嗎?
“錢,糧,還有騎兵。”
張豚跟他一起練騎術,也挺像樣的了,停下來休息時就聽韓信在那念念有詞,好奇地問:“什t麽錢糧騎兵,你要幹什麽?”
“我要打東胡和匈奴。”韓信說。
張豚興奮了:“打,帶上我,我今年十七,已經傅籍了!”
韓信白了他一眼:“早著呢,現在打最多抓點俘虜。”
“那你還想要什麽?”
韓信隨手畫了簡易的地圖,戳著長城之外一處河流經過的地方發狠:“就這裏,我遲早攢錢糧打過去建城。我還要攢一支騎兵,不然他們跑得太快,建城時總來騷擾也麻煩,就是要一仗把他們打怕了,以後才安逸。”
張豚看了半天,只覺得挺遠的,既看不出來這地方有什麽好,也看不出來要怎麽打。不過既然韓信說要打過去建城,他也就覺得可以,總而言之:“反正你得帶上我,我十七了。”
“十七了有什麽了不起,騎你的馬去!”還沒有十七歲的小郡守很不高興地揮了下馬鞭,把發小趕去練騎術。
韓信也翻身上馬,繼續練自己的騎術。他已經試過新造出來的馬具,驚嘆於其解放雙手的效果,但還沒有想好要不要讓它現世。現在騎兵還不是主力,如果東胡和匈奴先學去了……不過胡人原本在騎射上就有優勢,馬具對於秦人來說,可以拉近與這些胡人的差距,應該還是利大於弊。
他打算先選拔一批騎兵出來,再用上這些馬具,現在先讓石興帶著人秘密打造,免得過早的流傳到胡人那裏去。
練習完回去沐浴換衣,他還沒來得及吃兩口點心,就有齊地來的商人求見。
韓信可能是最容易見的郡守了,如果一定有之一,那另一個就是韓川。尤其是離得最近的齊地商人,第一次求見幾乎都能見到,要是能拿出真金白銀訂貨,第二次也很容易。如果能拿出更多的錢訂更多的貨,以後想見就更容易了。
這次來的人姓管,是管仲的後裔,不過管仲名聲雖大,其實出身並不是大貴族,在他之後家族也不是很得意。這一支管氏本就不是嫡支,更是早已勢微,現在家族不過是普通的商賈,甚至說不上是大商。
管亢本人就是這一分支的家主,坐船冒著海上風險從齊地到遼西,登陸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到陽樂,憔悴是已經寫在臉上了,加上心中不安,神情看起來越發卑微。
韓信有點同情這個四十多歲的管氏家主,心裏打著腹稿要怎麽拒絕他才能讓他好受一點。沒有辦法呀,霜糖的份額已經分完了,雪鹽也沒了。並不是管氏沒趕上趟,而是財力不足,根本搶不過那些盡管在入秦後受到打擊,卻依然財雄一時的大商人。他同情也沒有用的呀,遼西要發展需要錢,拿不出錢他不能徇私的嘛。
“……還請郡守容情,許管氏也於齊地種植楨木。”
“這不太……嗯?”
韓信險些咬著舌頭,這管氏竟然不是來求霜糖和雪鹽的。說什麽種楨木,其實楨木根本不值幾個錢,管氏是看中了韓氏仿佛點石成金的手段,詢問能不能跟著分一杯羹。
韓信不由笑了,有眼光的人還是挺多的,可惜管亢說完話就恭敬地低頭,沒看見,只聽見坐在上首的小郡守低沈的嗯了一聲,算是應承下來,然後也不怎麽說話,簡短應付了幾句就將他打發出來了,只讓他去找自己的門客趙先生。
管亢站在府外心亂如麻,他這回到底賭對了沒有?
他家的財力真不足以插足什麽大生意,但是他打聽到與韓氏微時相交的刀間早就開始在自家山地上種植楨木,又打聽到刀氏從遼西回來之後就將那片地方封上不許人接近,又將不少奴婢遷過去幹活。
再稍加打聽,就得知淮陰早就開始種了,而遼西沒種楨木,卻也圈了許多山地。
管亢就動心了,一咬牙,怕誤了時間,一邊令人在自家山林裏移植楨木,一邊不惜走海路親赴遼西求見郡守。不是求他許自己種樹,而是求問能不能將這發財的法子讓管氏也插一腳。
現在郡守似乎是答應了,但這態度又像是不高興,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管亢不敢大意,尋思了一會,讓仆人去打聽陽樂縣裏如今還有哪些齊地來的商人,然後找著一位能攀上關系的去拜訪,一番寒暄之後,管亢沒提自己種樹的事,只憂心地道:“這次前來遼西,不但沒得了好處,似乎還得罪了郡守,這可怎生是好?”
那位也是齊地來的大商是分到了霜糖好處的,聞言自得地捋須,暗暗顯擺自家與郡守熟絡:“韓郡守向來好說話,管兄不必太擔憂,除非是允了定貨卻又拿不出錢,才會惹得郡守動怒。管兄又不曾做成生意,又到哪去惹怒他呢?”
管亢等的就是他這話,趕緊嘆氣,將韓信對他冷淡的事一一說來,就見那大商面色古怪,最終還是沒忍住,哈哈大笑,叫道:“管兄移席附耳,我再同你說話。”
管亢心放下一半,趕緊移席過去,就聽那人附耳悄聲道:“實不好宣揚出去,我等也曾經疑惑一陣,後聽郡守府上說,郡守是近兩月開始嗓音有異,不願意多說話,如此而已。”
管亢愕然,不由也大笑。
他哪裏敢小視爵至五大夫的郡守呢,他只是完全沒有想到,這位郡守年方十五,雖然有點晚,但確實是到了聲音變化的年紀。
根本不是對他冷淡心生不喜,純粹是一副公鴨嗓不樂意叫人聽見罷了。
韓信還不曉得自己的一點小別扭已經叫人知道了,他把管亢打發給趙振,自己處理了一陣公務,正想去看看田間玉米的長勢,就受到了從齊地來的旨意。
皇帝讓他尋機找東胡打一仗?
韓信有點迷糊。東胡其實在被當年燕國擊退之後,幾乎已經沒有了威脅,只在草原上稱雄,很少找燕國的麻煩,當然也不會來找秦國的麻煩。
邊境上確實有一些侵擾,都是那些東胡部落自己惹出來的,東胡王也未必知道。他們是部落聯盟的形式,各個部族有自己的首領,散落在草原上的牧民,哪有諸夏國家那麽細致的管理。
所以邊境依然維持著軍隊,不時地巡視,免得這些連自己君王都管不住的傻子來劫掠邊民。
這點事,連特意上報都沒必要,陛下怎麽突然想起來要對東胡動手的?
張良留下使者多問了幾句,送了一鎰黃金,得了消息來告訴韓信:“無事,不過是因得了句讖語‘亡秦者胡也’,除了伯南這裏,還有一份旨意送往蒙恬處,令他對匈奴出擊。”
“就東胡和匈奴還能亡秦?”韓信哈哈笑了兩聲,聽著自己聲音嘎嘎的又趕緊閉嘴,掐著嗓子說話,“陛下還不如改一改律令……”
他這句話聲音小了,不是因為聲音,而是知道有點犯忌諱。張良心中一動,順著他的話嘆道:“正是,良行走各地,只見戰亂雖平,黔首在秦律下仍然多有不幸。六國之人被遷往各處,嶺南設郡後又遷了五十萬人,不知多少人破家亡親死於路途。如今為一句讖語又要大起幹戈,唉。”
韓信也跟著嘆了口氣。他並不認為南取百越,北擊胡人有什麽不好,也同樣覺得遷移人口是有必要的。但是皇帝做事向來雷厲風行,二十年慢慢完成的事恨不能一年就做完。
就如秦國六世積累,到皇帝這一代,齊楚趙等國本來也以為還能繼續茍延殘喘,等著變局到來,不然也不會出現這種時候仍然互不救援甚至扯後腿的情況。哪知道皇帝就是抱著一舉破滅六國的決心來制定戰略,也果然在親政之後完成了這一壯舉。
然後他想繼續拓土開疆,想將嶺南三郡都在他看得見的時候化為秦土,想將匈奴之患也一舉蕩平,向北開拓更多的土地。
有那樣的豐功偉業在前證明了他的高瞻遠矚,現在又有誰能阻止他,又有誰敢說他不對呢。
“張先生,我現在不想打,你看要怎麽上書?”
張良疑惑地看向他,表情很明顯,畢竟韓信也沒瞞著人,他一向念念不忘要跟東胡搶地方建城。
韓信坦然道:“我是想北擊東胡奪取土地,但是以t遼西郡的人口,打退東胡之後也無力建築城池,更沒有人能去居住將那片地方占住。這樣沒有好處,僅僅為了一句讖語而發動的戰事,我不願意去做。若是以建城之事上書陛下,陛下又定會遷移人口充實新擴之地,這樣雖有好處卻極為勞民的事情,我也不願意去做。”
有這樣的心意,最終必然與暴秦難以相容吧。張良想。
懷著這樣隱秘的歡喜,張良正色道:“伯南有此心,乃是遼西之福。只是陛下的旨意不能違抗,還是要尋找時機打上一仗才交待得過去。既然必須去做,就往有益處去做,你不是想抓些俘虜來開礦?那就沖著人口去吧。”
韓信低頭沈思了一會,點了點頭:“就是那幾個總在邊境侵擾的部落吧。”
秦始皇的旨意讓另一個時空的工作組連續加班了四天。
從現存的史料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確實得到了“亡秦者胡也”的讖語,也確實在這一年,蒙恬將三十萬人北擊匈奴,略取河南地,取得了對匈奴的戰略優勢。到明年,也就是公元前214年,蒙恬更是大敗匈奴,沿著黃河建城44座,完成了所謂“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的戰績。
但這明顯是已經籌劃了很多年的戰略目標,跟讖語的關系不大,歷史上也沒說跟東胡有什麽關系啊。工作組的長期計劃並沒有現在與東胡開戰這一條,不過好在備用方案裏還是準備了,現在繼續完善就好——但通宵加班還是免不了,真是讓人痛苦。
工作組推測,其實問題出在韓信身上,對這個自己慧眼識中的神童,秦始皇目前是很寵愛的,遇到事情自然地就想到他。這種光環大概要等韓信成年了才會褪去,那時他才會被當個正常的臣子看——不過那時候秦始皇人也沒了,到了大夥兒鼓動韓信一家造反的下一步計劃了。實在鼓動不了也挺麻煩,預案就要準備更多了。
因為韓信算是算是“簡在帝心”的人,所以聽到讖語,秦始皇不高興的同時順便想到了原本就在籌劃的對匈奴戰略,又順便想到了還有一個東胡,而會打仗的韓信正好就在遼西郡做太守,於是再次很順便地傳下了旨意。
這麽一分析的話,這事應該不要緊,既沒時間限制也沒規模限制,始皇帝的本意估計也就是想看看韓信能用現有的條件打出個什麽樣的戰果,完全是蒙恬那邊的添頭。
不過也不能放著不做,總歸是要打一仗的。
沒抽到帳號被調過來做後勤支援的小高伸了個懶腰,對打著呵欠的同事抱怨:“要不要這麽糾結,真打過去建城又不是不行。”
年紀稍長的小袁笑笑,敷衍道:“嗯,上面有上面的考慮,我們就查資料,管那麽多呢。”
她們都是剛畢業或者工作幾年的文科生,考公後經過更嚴格的政審被調進來的,確實是只負責查資料,做決策提建議當智囊還輪不到她們。小袁是本科畢業在基層工作了五年,小高則是研究生剛畢業。因為都是女生又年紀相近,她倆走得比較近。
不過小袁知道,小高能進來還是因為家裏的關系,倒不是說走後門,而是家庭背景讓上面放心。反正只是查資料,合格的大學生就行,用誰都是用,用安全的人更好。就是小高因此顯得比較天真吧,也不愛琢磨事,不像小袁自己,一邊查資料一邊琢磨專家組的用意,她還打算升職呢,要是抽不中帳號難道查一輩子資料啊?
所以小袁思考過,專家組壓著很多技術沒放出來,比如說鹽。只是用了提純粗鹽的技術,而沒把真正的大殺器曬鹽法拿出來。
大概是因為不到十年秦朝就要生亂,專家組考慮怎麽費大力氣去維持秦的統治然後費更大的力氣去改革,那還不如順勢改朝換代,讓初步接受了後世思想的韓川奪天下,再進一步推廣。
某種意義上來說,改革其實比改朝換代還難。要是不趁著秦末大亂的時候另起爐竈,費力幫秦朝維持下去,然後在秦朝現有的框架內去做一個改革家,那基本上是讓韓氏一家人提著腦袋幹活。從韓川到韓信,哪個看著都不是這種在官場政鬥的場合能勝出的人物,還是算了吧。
況且舊框架上縫縫補補,還只能實行當政者能接受的政策,怎比得上舊勢力被一掃而空,而自認是聖賢傳人的韓川自覺主動的追求進步來得妙啊。
到時候很多當即就能用上的技術,不管賺錢也好,與地方勢力合作也好,又或是打擊地方勢力也好,都是現成的利器。
至於對東胡,本來的戰略也是扶東胡削弱匈奴,但其實現代人也不是很在乎,只是為了讓匈奴不添亂而已,一旦造反拿下北方,技術代差足以碾壓匈奴,無非是怕有時間差,讓邊民受苦罷了。
畢竟他們都知道,這並不是一場游戲,他們所見所來往的也並非NPC,而是歷史上活生生存在的人。那些沒有在歷史中留下姓名的百姓,有些可能平安到老,成為他們中某一些人的祖先;有些可能死於疾病饑寒,雖不幸倒也至少埋骨桑梓;而有些人,主動或被迫地卷入秦末大亂,曝屍於戰場,埋骨於他鄉。
基於現代本國的建國理念,保護這些普通人的利益也是政治正確的一種。之前為了是不是維持秦國,阻止亂世的發生就好一場論戰。這種事放別的國家大概都不用吵的,很容易就能達成統一意見,但小袁都知道這事吵了很久才有結果,就是因為亂世人不如狗,無論如何都會有大量傷亡出現。
由秦至漢,三四千萬人口,只餘不足兩千萬,銳減三分之一。由漢至晉,人口銳減四分之三。
這就是亂世。讓他們成為亂世到來的推手之一,這個決定真不是那麽容易做下的。
她一個幹活的,還真不知道最後是怎麽達成一致的,反正現在聽說是有預案,但總體上還是盡量推動韓氏起兵。小袁自己推測,可能是因為另一派也推演不出來在秦始皇治下改革成功的可能性,除非他們有本事給祖龍洗腦——大概是沒這本事的。
既然做不到改革,那即使不主動推動,亂世大概也是必然會到來的。有兵仙韓信在,快速推平各方勢力重新統一,反而是件對百姓有利的事——其實這本來也是歷史上劉邦在韓信相助下的作為,如果不是韓信軍事能力出眾,諸侯拉鋸戰再打個十年八年的,人口不知道能不能剩下一千萬。
稟著這樣的理念,建城這種事,就算韓信有這個念頭,都要說服他打消,就跟韓信憂慮的一樣,一旦真拿下西遼河平原,遼西郡沒那個人力建新城,秦始皇卻肯定會從別的地方遷移人口。那也太折騰百姓了,對未來又沒有好處,為什麽不等技術發展起來之後再慢慢做呢。專家組計劃都做好了,不必急在一時。
小高也是隨口牢騷,兩人很快又投入了資料的整理之中。
而在公元前215年的時空中,韓信也召集郡中將領,初步定下了對東胡的戰術:放餌釣魚。
東胡很有幾個在邊境游牧的部落不老實,逮著機會便搶一波。以前遼西郡主要采取守勢,不是打不過,而是追不上,追遠了又怕後勤跟不上。
當年燕國擊退東胡千裏之後,修建了幾段長城,將開拓的北方土地給守住了。
沒有城墻保護的時候,燕國和東胡之間有一大片無人區,不是因為土地荒蕪,而是害怕被胡人劫掠。有了長城的保護,燕人逐漸開始在長城附近的土地上聚居,胡人也在長城外放牧,反而將這片無人區給填上了。人一多,自然會產生貿易,東胡被打老實了之後,雙方的貿易往來還是挺多的。
不過這麽一來,就又有不老實的部族打起了商隊貿易的主意,受到劫掠的主要也是這些t商隊。
韓信就打算先摸清楚那幾個當慣了強盜的部族的動向,然後派一支肥羊當誘餌,引來的越多越好,然後脫了羊皮讓他們看看誰才是狼。
不過首先,先得養一頭肥羊。
“東胡那邊對茶磚還沒有反應麽?”韓信問。
去年年底的時候,早早從桂林出發的商隊終於將制好的茶磚運到了遼西。韓信問了問郡丞,叫來遼西郡慣與胡人做生意的幾家商人,讓他們給胡人推銷。
幾家人苦著臉接下了任務,自己回去嘗了嘗,十分不適應這種味道,也不理解為什麽郡守覺得這種在南方生長的葉子,北方的胡人會願意喝。
但沒過多久,竟然真的有東胡人問起了茶磚的事。
易氏負責對東胡交易的家主庶子易行盤腿坐在胡人的羊皮帳裏,再三跟打了多年交道的普多茹確認:“‘茶’,是這個音?南方一種樹的葉子,一片有一指節大小,做成這個樣子。”
現在建築大多是夯土而成,民間都少見磚,更不要說住在氈帳裏的東胡人了,易行不得不努力的比劃,一會伸出小指來確診茶葉的形態,一會雙手比出茶磚的樣子。
普多茹點著頭,黑紅的臉上細長眼睛閃閃發亮:“是這個葉子,草原上最好的神醫告訴我們的王和每個部族的首領,用它和奶一起煮著喝,能叫人痛快的拉出屎。”
胡人就是粗魯,易行皺了皺鼻子,克服住伸手在鼻子前扇一扇的沖動,他好像都聞到臭味了。
“真的是最好的神醫?我都沒有聽說過這種葉子有這樣神奇的效果。”
普多茹認真起來:“是最好的神醫,還有最好的獸醫,他們在草原上流浪,為王治病,也為最窮苦的牧奴治病。匈奴和我們有爭端的時候,也約定不許傷害他們。”
這是警告易行不許懷疑神醫,易行默然,心裏覺得是在秦國混不下去的騙子,跑去騙胡人了。不然到陛下那裏騙一騙,豈不是比在草原吃風沙騙東胡王舒服得多。他是燕國人,燕國術士雖然沒有齊國多,可也有人跑去騙皇帝了,最近有個燕國術士還出了趟海,回來說了什麽“亡秦者胡也”,深得皇帝信任。易行還從交好的齊商那裏聽說,齊國術士也準備行動起來,不能輸給他們燕人,要找機會向皇帝要大船出海去。
所以他一點也不信這什麽神醫。
普多茹繼續道:“神醫說茶葉不治病,可以和奶一起煮著喝,慢慢就會有效果。王想要這個,如果我們能先買到,一定能得到王的賞賜。”
易行抹了把臉:“好,我確實能去南方弄到你說的茶磚,但是我不敢說就是你們要的,也不敢說真有效果。這樣吧,第一次先便宜賣一批——兩百斤茶,換一匹上等好馬。我弄來你要的貨,若是無用,你不能說我騙你。”
這確實是便宜賣了,因為現在南方的茶葉文化還沒有發展,雖然傳說周武王伐紂後,巴國的貢品中就有茶,南方也確實有飲茶的風俗,但並沒有開始人工栽培茶樹。
所以現在韓川在嶺南一邊栽培茶樹,一邊發動人力采摘野茶,又通過商人采購南方諸郡的野茶,所得茶葉跟後世盛時相比仍是遠遠不及。
物以稀為貴,買賣真正做起來,肯定是要賣高價的。不過韓信已經交待過,第一批不著急,先讓他們感受一下效果。這一批能喝到茶葉的,肯定都是東胡中的貴人,等他們喝上一年有了效果,下一批再討價還價。
除了易氏,還有燕國的召氏、趙氏,都有自己相熟的東胡部族,很快就把第一批到貨的茶磚給含淚大甩賣,用跳樓價半賣半送了出去,共計換得一千多匹馬和數百頭牛,其中自然只有少數上等良駒,多數是中等貨色,不過也足以充入軍中使用了。
肥羊需要養很久,至少也得一年,見著效果才行。好在皇帝也不催,韓信便安心練兵,把民事交給了郡丞來做。
張良沒有入他門下,但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很自然地接過了郡守府中的事務,尤其是張霖和趙振各自有事,去了別處做技術指導後,張良天天一睜眼就對著一摞文書開始幹活,這讓他有時候有點懷疑人生。
這不是他的規劃啊,他來遼西郡作什麽來的?他是打算觀察韓信對秦國的態度,如果有可能,引導韓信生出反秦之心,待時機到時,以一郡之力反秦而起,覆韓國社稷——就是回不了韓國故地也不要緊,燕國故地雖偏,騰挪的餘地可比韓國大得多。
以韓氏種地的本事,燕國故地最大的問題也不存在,只要糧食收成上去,人口自然會增多,再兼身處邊境,還能向胡人爭地,可比韓國故地那狹小而多強鄰的環境好得多。
實在不濟,也能跟韓信借兵,再跟項氏借點兵,湊一湊,他自己回韓地去找橫陽君。
若是能……張良收回思維,這都想得太遠了。現在看來,韓信年少,並沒多想什麽,對提拔他的嬴政還十分仰慕,但對秦之□□頗有不滿。所以他也很註意,幾乎不說嬴政的是非,只對秦律加以評點,果然韓信多有讚同,與他聊得越來越深入。
也越來越信任,連文書都給他幫著處理了。
張良拍了拍額頭,苦笑了一下,心想在沛縣時真應該借韓信的郡守名義給縣令施壓,把那個能幹的主吏掾蕭何給弄過來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始皇帝三十二年。
嬴政再次出巡, 遣人海外求仙。仙人不見,卻得了句“亡秦者胡也”句子,自然不會很高興。
不過遼西郡特地趕到齊地奉上的雪鹽又讓他愉悅了起來, 對左右笑道:“朕便知道韓信盡得其父之傳, 遼西與桂林一北一南, 竟都能出產霜糖, 又得此雪鹽,不枉朕用他一回。”
如果說霜糖只是賣相奇佳,不曾變為雪白的紅糖只要把雜質濾盡了, 其實味道也不差什麽的話。那麽雪鹽的如雪潔白,就不只是個小小的添頭了。
遼西出產的雪鹽, 色潔白, 味純凈,時下人用的鹽多出於齊、吳、晉諸地,不管是煮海為鹽,還是晉地的鹽池出產,再精細的工藝, 都沒辦法完全去除鹽中的苦澀味道。
當初江涵一個人苦兮兮的在“游戲”裏一個人上班, 就瘋狂吐槽過這裏的鹽, 說怪不得都愛吃醬啊,鹽都是苦的, 只有重口味才壓得下去呵。
哪裏像韓信呈上來的雪鹽, 除了鹹味, 幾乎沒有那些不該有之味, 嬴政用過的品質最好的鹽也及不上。
他也看過韓信呈上的秘方, 原來說穿了一文不值,竟是用那草木灰加入粗鹽中熬制靜置即可。
草木灰現在也用在肥料中, 雖說家家都有,但還真沒有以前那麽容易搜集。不過海邊本來就依靠煮海為鹽,過程中產出大量草木灰,之前是被管理官田的田典要走了,現在直接留下來熬鹽就行,也不用費事。
而韓川在桂林縣,也已經派人到了海邊,同樣產出了雪鹽。嬴政對韓氏最滿意的一點,就在於他們掌握了富可敵國的秘法,卻完全用在了公事上,這也使他十分寬容地沒有令其他地方仿制。
反正供給他的不會少,讓這兩處地方多盈餘一些,也好讓他的良臣騰得開手腳,做些更讓他滿意的事情。至於享漁鹽之利已久的齊地,少吃點雪鹽又不會死。想吃得好點,花錢去遼西買就行了。
想到那句“亡秦者胡也”,嬴政笑出了殺意,對李斯道:“蒙恬和韓信也該活動一下了,丞相擬旨吧。”
韓信在遼西郡老老實實地發展民生,於軍事上沒什麽動靜,最多也就是找了位騎術出眾的將官教自己騎馬。他會騎馬,但是談不上騎術,訓練了這一陣才有了點樣兒,對騎兵也更為了解了。
春秋時代以車戰為主,戰國時期的軍事思想和戰爭方式變化很大,尤其是與匈奴接壤的幾個國家,對騎兵開始重視起來。
但技術和時代所限,總體來說,這個時代的騎兵仍然大概更像是騎馬的步兵,哪怕是面對東胡和匈奴作戰,重要性也不如步兵和車兵。補給能到達的地方,步兵結陣攻過去,總是能到的;補給到不了的地方,騎兵也很難孤軍追擊。
《六韜》有言:“攻城圍邑,車騎必遠,屯衛警戒,阻其外內”。現在騎兵的用途大抵如此,迂回攻擊側翼,當作奇兵來用。
但韓信學了地理,看了地圖,就總是蠢蠢欲動,想從東胡和匈奴那裏啃下豐美的平原之地。他都沒趕上平定六國之戰,嶺南三郡在他心裏也就是敵不過五萬的小戰役,實在算不上什麽,哪比得上在胡人那裏擴地啊。
讀了那麽多兵書,不指揮一場數十萬人的大戰,對得起那些書嗎?
“錢,糧,還有騎兵。”
張豚跟他一起練騎術,也挺像樣的了,停下來休息時就聽韓信在那念念有詞,好奇地問:“什t麽錢糧騎兵,你要幹什麽?”
“我要打東胡和匈奴。”韓信說。
張豚興奮了:“打,帶上我,我今年十七,已經傅籍了!”
韓信白了他一眼:“早著呢,現在打最多抓點俘虜。”
“那你還想要什麽?”
韓信隨手畫了簡易的地圖,戳著長城之外一處河流經過的地方發狠:“就這裏,我遲早攢錢糧打過去建城。我還要攢一支騎兵,不然他們跑得太快,建城時總來騷擾也麻煩,就是要一仗把他們打怕了,以後才安逸。”
張豚看了半天,只覺得挺遠的,既看不出來這地方有什麽好,也看不出來要怎麽打。不過既然韓信說要打過去建城,他也就覺得可以,總而言之:“反正你得帶上我,我十七了。”
“十七了有什麽了不起,騎你的馬去!”還沒有十七歲的小郡守很不高興地揮了下馬鞭,把發小趕去練騎術。
韓信也翻身上馬,繼續練自己的騎術。他已經試過新造出來的馬具,驚嘆於其解放雙手的效果,但還沒有想好要不要讓它現世。現在騎兵還不是主力,如果東胡和匈奴先學去了……不過胡人原本在騎射上就有優勢,馬具對於秦人來說,可以拉近與這些胡人的差距,應該還是利大於弊。
他打算先選拔一批騎兵出來,再用上這些馬具,現在先讓石興帶著人秘密打造,免得過早的流傳到胡人那裏去。
練習完回去沐浴換衣,他還沒來得及吃兩口點心,就有齊地來的商人求見。
韓信可能是最容易見的郡守了,如果一定有之一,那另一個就是韓川。尤其是離得最近的齊地商人,第一次求見幾乎都能見到,要是能拿出真金白銀訂貨,第二次也很容易。如果能拿出更多的錢訂更多的貨,以後想見就更容易了。
這次來的人姓管,是管仲的後裔,不過管仲名聲雖大,其實出身並不是大貴族,在他之後家族也不是很得意。這一支管氏本就不是嫡支,更是早已勢微,現在家族不過是普通的商賈,甚至說不上是大商。
管亢本人就是這一分支的家主,坐船冒著海上風險從齊地到遼西,登陸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到陽樂,憔悴是已經寫在臉上了,加上心中不安,神情看起來越發卑微。
韓信有點同情這個四十多歲的管氏家主,心裏打著腹稿要怎麽拒絕他才能讓他好受一點。沒有辦法呀,霜糖的份額已經分完了,雪鹽也沒了。並不是管氏沒趕上趟,而是財力不足,根本搶不過那些盡管在入秦後受到打擊,卻依然財雄一時的大商人。他同情也沒有用的呀,遼西要發展需要錢,拿不出錢他不能徇私的嘛。
“……還請郡守容情,許管氏也於齊地種植楨木。”
“這不太……嗯?”
韓信險些咬著舌頭,這管氏竟然不是來求霜糖和雪鹽的。說什麽種楨木,其實楨木根本不值幾個錢,管氏是看中了韓氏仿佛點石成金的手段,詢問能不能跟著分一杯羹。
韓信不由笑了,有眼光的人還是挺多的,可惜管亢說完話就恭敬地低頭,沒看見,只聽見坐在上首的小郡守低沈的嗯了一聲,算是應承下來,然後也不怎麽說話,簡短應付了幾句就將他打發出來了,只讓他去找自己的門客趙先生。
管亢站在府外心亂如麻,他這回到底賭對了沒有?
他家的財力真不足以插足什麽大生意,但是他打聽到與韓氏微時相交的刀間早就開始在自家山地上種植楨木,又打聽到刀氏從遼西回來之後就將那片地方封上不許人接近,又將不少奴婢遷過去幹活。
再稍加打聽,就得知淮陰早就開始種了,而遼西沒種楨木,卻也圈了許多山地。
管亢就動心了,一咬牙,怕誤了時間,一邊令人在自家山林裏移植楨木,一邊不惜走海路親赴遼西求見郡守。不是求他許自己種樹,而是求問能不能將這發財的法子讓管氏也插一腳。
現在郡守似乎是答應了,但這態度又像是不高興,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管亢不敢大意,尋思了一會,讓仆人去打聽陽樂縣裏如今還有哪些齊地來的商人,然後找著一位能攀上關系的去拜訪,一番寒暄之後,管亢沒提自己種樹的事,只憂心地道:“這次前來遼西,不但沒得了好處,似乎還得罪了郡守,這可怎生是好?”
那位也是齊地來的大商是分到了霜糖好處的,聞言自得地捋須,暗暗顯擺自家與郡守熟絡:“韓郡守向來好說話,管兄不必太擔憂,除非是允了定貨卻又拿不出錢,才會惹得郡守動怒。管兄又不曾做成生意,又到哪去惹怒他呢?”
管亢等的就是他這話,趕緊嘆氣,將韓信對他冷淡的事一一說來,就見那大商面色古怪,最終還是沒忍住,哈哈大笑,叫道:“管兄移席附耳,我再同你說話。”
管亢心放下一半,趕緊移席過去,就聽那人附耳悄聲道:“實不好宣揚出去,我等也曾經疑惑一陣,後聽郡守府上說,郡守是近兩月開始嗓音有異,不願意多說話,如此而已。”
管亢愕然,不由也大笑。
他哪裏敢小視爵至五大夫的郡守呢,他只是完全沒有想到,這位郡守年方十五,雖然有點晚,但確實是到了聲音變化的年紀。
根本不是對他冷淡心生不喜,純粹是一副公鴨嗓不樂意叫人聽見罷了。
韓信還不曉得自己的一點小別扭已經叫人知道了,他把管亢打發給趙振,自己處理了一陣公務,正想去看看田間玉米的長勢,就受到了從齊地來的旨意。
皇帝讓他尋機找東胡打一仗?
韓信有點迷糊。東胡其實在被當年燕國擊退之後,幾乎已經沒有了威脅,只在草原上稱雄,很少找燕國的麻煩,當然也不會來找秦國的麻煩。
邊境上確實有一些侵擾,都是那些東胡部落自己惹出來的,東胡王也未必知道。他們是部落聯盟的形式,各個部族有自己的首領,散落在草原上的牧民,哪有諸夏國家那麽細致的管理。
所以邊境依然維持著軍隊,不時地巡視,免得這些連自己君王都管不住的傻子來劫掠邊民。
這點事,連特意上報都沒必要,陛下怎麽突然想起來要對東胡動手的?
張良留下使者多問了幾句,送了一鎰黃金,得了消息來告訴韓信:“無事,不過是因得了句讖語‘亡秦者胡也’,除了伯南這裏,還有一份旨意送往蒙恬處,令他對匈奴出擊。”
“就東胡和匈奴還能亡秦?”韓信哈哈笑了兩聲,聽著自己聲音嘎嘎的又趕緊閉嘴,掐著嗓子說話,“陛下還不如改一改律令……”
他這句話聲音小了,不是因為聲音,而是知道有點犯忌諱。張良心中一動,順著他的話嘆道:“正是,良行走各地,只見戰亂雖平,黔首在秦律下仍然多有不幸。六國之人被遷往各處,嶺南設郡後又遷了五十萬人,不知多少人破家亡親死於路途。如今為一句讖語又要大起幹戈,唉。”
韓信也跟著嘆了口氣。他並不認為南取百越,北擊胡人有什麽不好,也同樣覺得遷移人口是有必要的。但是皇帝做事向來雷厲風行,二十年慢慢完成的事恨不能一年就做完。
就如秦國六世積累,到皇帝這一代,齊楚趙等國本來也以為還能繼續茍延殘喘,等著變局到來,不然也不會出現這種時候仍然互不救援甚至扯後腿的情況。哪知道皇帝就是抱著一舉破滅六國的決心來制定戰略,也果然在親政之後完成了這一壯舉。
然後他想繼續拓土開疆,想將嶺南三郡都在他看得見的時候化為秦土,想將匈奴之患也一舉蕩平,向北開拓更多的土地。
有那樣的豐功偉業在前證明了他的高瞻遠矚,現在又有誰能阻止他,又有誰敢說他不對呢。
“張先生,我現在不想打,你看要怎麽上書?”
張良疑惑地看向他,表情很明顯,畢竟韓信也沒瞞著人,他一向念念不忘要跟東胡搶地方建城。
韓信坦然道:“我是想北擊東胡奪取土地,但是以t遼西郡的人口,打退東胡之後也無力建築城池,更沒有人能去居住將那片地方占住。這樣沒有好處,僅僅為了一句讖語而發動的戰事,我不願意去做。若是以建城之事上書陛下,陛下又定會遷移人口充實新擴之地,這樣雖有好處卻極為勞民的事情,我也不願意去做。”
有這樣的心意,最終必然與暴秦難以相容吧。張良想。
懷著這樣隱秘的歡喜,張良正色道:“伯南有此心,乃是遼西之福。只是陛下的旨意不能違抗,還是要尋找時機打上一仗才交待得過去。既然必須去做,就往有益處去做,你不是想抓些俘虜來開礦?那就沖著人口去吧。”
韓信低頭沈思了一會,點了點頭:“就是那幾個總在邊境侵擾的部落吧。”
秦始皇的旨意讓另一個時空的工作組連續加班了四天。
從現存的史料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確實得到了“亡秦者胡也”的讖語,也確實在這一年,蒙恬將三十萬人北擊匈奴,略取河南地,取得了對匈奴的戰略優勢。到明年,也就是公元前214年,蒙恬更是大敗匈奴,沿著黃河建城44座,完成了所謂“卻匈奴七百餘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的戰績。
但這明顯是已經籌劃了很多年的戰略目標,跟讖語的關系不大,歷史上也沒說跟東胡有什麽關系啊。工作組的長期計劃並沒有現在與東胡開戰這一條,不過好在備用方案裏還是準備了,現在繼續完善就好——但通宵加班還是免不了,真是讓人痛苦。
工作組推測,其實問題出在韓信身上,對這個自己慧眼識中的神童,秦始皇目前是很寵愛的,遇到事情自然地就想到他。這種光環大概要等韓信成年了才會褪去,那時他才會被當個正常的臣子看——不過那時候秦始皇人也沒了,到了大夥兒鼓動韓信一家造反的下一步計劃了。實在鼓動不了也挺麻煩,預案就要準備更多了。
因為韓信算是算是“簡在帝心”的人,所以聽到讖語,秦始皇不高興的同時順便想到了原本就在籌劃的對匈奴戰略,又順便想到了還有一個東胡,而會打仗的韓信正好就在遼西郡做太守,於是再次很順便地傳下了旨意。
這麽一分析的話,這事應該不要緊,既沒時間限制也沒規模限制,始皇帝的本意估計也就是想看看韓信能用現有的條件打出個什麽樣的戰果,完全是蒙恬那邊的添頭。
不過也不能放著不做,總歸是要打一仗的。
沒抽到帳號被調過來做後勤支援的小高伸了個懶腰,對打著呵欠的同事抱怨:“要不要這麽糾結,真打過去建城又不是不行。”
年紀稍長的小袁笑笑,敷衍道:“嗯,上面有上面的考慮,我們就查資料,管那麽多呢。”
她們都是剛畢業或者工作幾年的文科生,考公後經過更嚴格的政審被調進來的,確實是只負責查資料,做決策提建議當智囊還輪不到她們。小袁是本科畢業在基層工作了五年,小高則是研究生剛畢業。因為都是女生又年紀相近,她倆走得比較近。
不過小袁知道,小高能進來還是因為家裏的關系,倒不是說走後門,而是家庭背景讓上面放心。反正只是查資料,合格的大學生就行,用誰都是用,用安全的人更好。就是小高因此顯得比較天真吧,也不愛琢磨事,不像小袁自己,一邊查資料一邊琢磨專家組的用意,她還打算升職呢,要是抽不中帳號難道查一輩子資料啊?
所以小袁思考過,專家組壓著很多技術沒放出來,比如說鹽。只是用了提純粗鹽的技術,而沒把真正的大殺器曬鹽法拿出來。
大概是因為不到十年秦朝就要生亂,專家組考慮怎麽費大力氣去維持秦的統治然後費更大的力氣去改革,那還不如順勢改朝換代,讓初步接受了後世思想的韓川奪天下,再進一步推廣。
某種意義上來說,改革其實比改朝換代還難。要是不趁著秦末大亂的時候另起爐竈,費力幫秦朝維持下去,然後在秦朝現有的框架內去做一個改革家,那基本上是讓韓氏一家人提著腦袋幹活。從韓川到韓信,哪個看著都不是這種在官場政鬥的場合能勝出的人物,還是算了吧。
況且舊框架上縫縫補補,還只能實行當政者能接受的政策,怎比得上舊勢力被一掃而空,而自認是聖賢傳人的韓川自覺主動的追求進步來得妙啊。
到時候很多當即就能用上的技術,不管賺錢也好,與地方勢力合作也好,又或是打擊地方勢力也好,都是現成的利器。
至於對東胡,本來的戰略也是扶東胡削弱匈奴,但其實現代人也不是很在乎,只是為了讓匈奴不添亂而已,一旦造反拿下北方,技術代差足以碾壓匈奴,無非是怕有時間差,讓邊民受苦罷了。
畢竟他們都知道,這並不是一場游戲,他們所見所來往的也並非NPC,而是歷史上活生生存在的人。那些沒有在歷史中留下姓名的百姓,有些可能平安到老,成為他們中某一些人的祖先;有些可能死於疾病饑寒,雖不幸倒也至少埋骨桑梓;而有些人,主動或被迫地卷入秦末大亂,曝屍於戰場,埋骨於他鄉。
基於現代本國的建國理念,保護這些普通人的利益也是政治正確的一種。之前為了是不是維持秦國,阻止亂世的發生就好一場論戰。這種事放別的國家大概都不用吵的,很容易就能達成統一意見,但小袁都知道這事吵了很久才有結果,就是因為亂世人不如狗,無論如何都會有大量傷亡出現。
由秦至漢,三四千萬人口,只餘不足兩千萬,銳減三分之一。由漢至晉,人口銳減四分之三。
這就是亂世。讓他們成為亂世到來的推手之一,這個決定真不是那麽容易做下的。
她一個幹活的,還真不知道最後是怎麽達成一致的,反正現在聽說是有預案,但總體上還是盡量推動韓氏起兵。小袁自己推測,可能是因為另一派也推演不出來在秦始皇治下改革成功的可能性,除非他們有本事給祖龍洗腦——大概是沒這本事的。
既然做不到改革,那即使不主動推動,亂世大概也是必然會到來的。有兵仙韓信在,快速推平各方勢力重新統一,反而是件對百姓有利的事——其實這本來也是歷史上劉邦在韓信相助下的作為,如果不是韓信軍事能力出眾,諸侯拉鋸戰再打個十年八年的,人口不知道能不能剩下一千萬。
稟著這樣的理念,建城這種事,就算韓信有這個念頭,都要說服他打消,就跟韓信憂慮的一樣,一旦真拿下西遼河平原,遼西郡沒那個人力建新城,秦始皇卻肯定會從別的地方遷移人口。那也太折騰百姓了,對未來又沒有好處,為什麽不等技術發展起來之後再慢慢做呢。專家組計劃都做好了,不必急在一時。
小高也是隨口牢騷,兩人很快又投入了資料的整理之中。
而在公元前215年的時空中,韓信也召集郡中將領,初步定下了對東胡的戰術:放餌釣魚。
東胡很有幾個在邊境游牧的部落不老實,逮著機會便搶一波。以前遼西郡主要采取守勢,不是打不過,而是追不上,追遠了又怕後勤跟不上。
當年燕國擊退東胡千裏之後,修建了幾段長城,將開拓的北方土地給守住了。
沒有城墻保護的時候,燕國和東胡之間有一大片無人區,不是因為土地荒蕪,而是害怕被胡人劫掠。有了長城的保護,燕人逐漸開始在長城附近的土地上聚居,胡人也在長城外放牧,反而將這片無人區給填上了。人一多,自然會產生貿易,東胡被打老實了之後,雙方的貿易往來還是挺多的。
不過這麽一來,就又有不老實的部族打起了商隊貿易的主意,受到劫掠的主要也是這些t商隊。
韓信就打算先摸清楚那幾個當慣了強盜的部族的動向,然後派一支肥羊當誘餌,引來的越多越好,然後脫了羊皮讓他們看看誰才是狼。
不過首先,先得養一頭肥羊。
“東胡那邊對茶磚還沒有反應麽?”韓信問。
去年年底的時候,早早從桂林出發的商隊終於將制好的茶磚運到了遼西。韓信問了問郡丞,叫來遼西郡慣與胡人做生意的幾家商人,讓他們給胡人推銷。
幾家人苦著臉接下了任務,自己回去嘗了嘗,十分不適應這種味道,也不理解為什麽郡守覺得這種在南方生長的葉子,北方的胡人會願意喝。
但沒過多久,竟然真的有東胡人問起了茶磚的事。
易氏負責對東胡交易的家主庶子易行盤腿坐在胡人的羊皮帳裏,再三跟打了多年交道的普多茹確認:“‘茶’,是這個音?南方一種樹的葉子,一片有一指節大小,做成這個樣子。”
現在建築大多是夯土而成,民間都少見磚,更不要說住在氈帳裏的東胡人了,易行不得不努力的比劃,一會伸出小指來確診茶葉的形態,一會雙手比出茶磚的樣子。
普多茹點著頭,黑紅的臉上細長眼睛閃閃發亮:“是這個葉子,草原上最好的神醫告訴我們的王和每個部族的首領,用它和奶一起煮著喝,能叫人痛快的拉出屎。”
胡人就是粗魯,易行皺了皺鼻子,克服住伸手在鼻子前扇一扇的沖動,他好像都聞到臭味了。
“真的是最好的神醫?我都沒有聽說過這種葉子有這樣神奇的效果。”
普多茹認真起來:“是最好的神醫,還有最好的獸醫,他們在草原上流浪,為王治病,也為最窮苦的牧奴治病。匈奴和我們有爭端的時候,也約定不許傷害他們。”
這是警告易行不許懷疑神醫,易行默然,心裏覺得是在秦國混不下去的騙子,跑去騙胡人了。不然到陛下那裏騙一騙,豈不是比在草原吃風沙騙東胡王舒服得多。他是燕國人,燕國術士雖然沒有齊國多,可也有人跑去騙皇帝了,最近有個燕國術士還出了趟海,回來說了什麽“亡秦者胡也”,深得皇帝信任。易行還從交好的齊商那裏聽說,齊國術士也準備行動起來,不能輸給他們燕人,要找機會向皇帝要大船出海去。
所以他一點也不信這什麽神醫。
普多茹繼續道:“神醫說茶葉不治病,可以和奶一起煮著喝,慢慢就會有效果。王想要這個,如果我們能先買到,一定能得到王的賞賜。”
易行抹了把臉:“好,我確實能去南方弄到你說的茶磚,但是我不敢說就是你們要的,也不敢說真有效果。這樣吧,第一次先便宜賣一批——兩百斤茶,換一匹上等好馬。我弄來你要的貨,若是無用,你不能說我騙你。”
這確實是便宜賣了,因為現在南方的茶葉文化還沒有發展,雖然傳說周武王伐紂後,巴國的貢品中就有茶,南方也確實有飲茶的風俗,但並沒有開始人工栽培茶樹。
所以現在韓川在嶺南一邊栽培茶樹,一邊發動人力采摘野茶,又通過商人采購南方諸郡的野茶,所得茶葉跟後世盛時相比仍是遠遠不及。
物以稀為貴,買賣真正做起來,肯定是要賣高價的。不過韓信已經交待過,第一批不著急,先讓他們感受一下效果。這一批能喝到茶葉的,肯定都是東胡中的貴人,等他們喝上一年有了效果,下一批再討價還價。
除了易氏,還有燕國的召氏、趙氏,都有自己相熟的東胡部族,很快就把第一批到貨的茶磚給含淚大甩賣,用跳樓價半賣半送了出去,共計換得一千多匹馬和數百頭牛,其中自然只有少數上等良駒,多數是中等貨色,不過也足以充入軍中使用了。
肥羊需要養很久,至少也得一年,見著效果才行。好在皇帝也不催,韓信便安心練兵,把民事交給了郡丞來做。
張良沒有入他門下,但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很自然地接過了郡守府中的事務,尤其是張霖和趙振各自有事,去了別處做技術指導後,張良天天一睜眼就對著一摞文書開始幹活,這讓他有時候有點懷疑人生。
這不是他的規劃啊,他來遼西郡作什麽來的?他是打算觀察韓信對秦國的態度,如果有可能,引導韓信生出反秦之心,待時機到時,以一郡之力反秦而起,覆韓國社稷——就是回不了韓國故地也不要緊,燕國故地雖偏,騰挪的餘地可比韓國大得多。
以韓氏種地的本事,燕國故地最大的問題也不存在,只要糧食收成上去,人口自然會增多,再兼身處邊境,還能向胡人爭地,可比韓國故地那狹小而多強鄰的環境好得多。
實在不濟,也能跟韓信借兵,再跟項氏借點兵,湊一湊,他自己回韓地去找橫陽君。
若是能……張良收回思維,這都想得太遠了。現在看來,韓信年少,並沒多想什麽,對提拔他的嬴政還十分仰慕,但對秦之□□頗有不滿。所以他也很註意,幾乎不說嬴政的是非,只對秦律加以評點,果然韓信多有讚同,與他聊得越來越深入。
也越來越信任,連文書都給他幫著處理了。
張良拍了拍額頭,苦笑了一下,心想在沛縣時真應該借韓信的郡守名義給縣令施壓,把那個能幹的主吏掾蕭何給弄過來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