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貝流浪記一百一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小貝流浪記一百一十六
夏禹時期,巴國加入夏王朝,成為夏王朝的諸侯之一。《華陽國志。卷一。巴志》載:“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11】
至此,巴國成為夏的統治集團的一個部分。《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孟塗)居山上,在丹山(瀘州丹山景區位於瀘州市南114公裏的敘永縣境內,由分散的幾個景點組成,總面積200多平方公裏,為國家級旅游景點)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竹書紀年》也記載:“帝啟八年,帝使孟塗人巴涖訟。”
商代
這一階段共分兩層:遺址第6層文化層據碳十四測定年代數據為距今3520±130年,相當於中原商代早期文化層;第5層文化層相當於商代中、晚期夏末商初,巴作為夏的一部分,參與了夏與殷的鬥爭,起碼在夏滅亡的時候,巴並沒有成為商的同盟。《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厥咎,乃降於巫山。”巫山,即巴國所在,巴國收留了夏亡國後的遺民。
在商代,巴沒有完全臣服加入殷政權,反而和殷發生過戰爭。殷墟文字記載說明,公元前13世紀的殷武丁時期,武丁和婦好都曾經征討過巴國。
商代中、晚期
遺址第5層出土的商代中、晚期文化遺物,以陶器為大宗,石器呈明顯下降的趨勢,陶器中以釜為器類之冠,占陶器總數的90%以上,次為罐、缽、杯、豆、紡輪和網墜。釜的器形大小不一,有夾砂灰褐陶、褐陶、黃褐陶等,飾有細繩紋、方格紋、藍紋等。說明這一時期,隨著生產的發展,制陶技術的進步,以陶釜為特征的代表**物在早期巴文化中逐步占據其重要位置。
此外,在該地層中還出土了數量較多的蔔骨和與生活相關的獸骨,蔔骨用大魚的左鰓蓋骨制成,均有鉆孔。鉆孔大多為橢圓形、圓形和長方形,一般鑿槽較深,有的已鑿穿,燒灼痕跡明顯,有的可看見兆紋。
西周
公元前1124年,巴的軍隊作為前鋒加入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也因此在周滅商後,正式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並入周王朝的疆域。《華陽國志·巴志》稱:“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代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
春秋時期的楚國逐漸強大,驅趕巴國的疆域不斷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載:“巴、楚數相攻伐”“巴子怒,伐鄧,敗之。其後巴師、楚師伐申。楚子驚巴師。魯莊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魯文公十六年,巴與秦、楚共滅庸。”“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於鄾。”
《左傳·桓公九年》:“文十六年(即公元前611年)以後,巴遂不見,蓋楚滅之。”最終楚國奪取了巴國經濟的根基:位於巫溪和清江的鹽業基地。逼使巴都城也沿江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巴子時雖都江州(重慶【12】主城區),或治墊江(重慶合川),或治平都(重慶豐都),後治四川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重慶涪陵)”
姓氏則是姬姓
蜀地文明自岷江上游興起,從原始氏族部落開始,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及融合,變為蜀人,並轉型成奴隸制國家。【1】
蜀國由蜀部魚鳧氏建立第一個蜀國開始,經歷了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到蜀王杜蘆(開明氏)瓦解,共十三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後人稱作古蜀國。後人將這些居住在蜀地的人稱為蜀山氏的蜀國。
古蜀人是從岷江上游興起的土著部落。蜀地文明分為幾個時期:蜀山氏、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蜀部落是先秦時期一個不同於中原文化的部落。
“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紂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
關於蜀國歷史最著名的詩句是李白在《蜀道難》中所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商周春秋時期,古蜀王國的疆域北達漢中,南至南中,東至鄂西清江。戰國時期,蜀國向北保有漢中,向南深入西南夷,向東據有嘉陵江以東地區,成為中國西南的大國。【2】
關於杜宇王朝的疆域,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
(杜宇)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
漢中地區自魚鳧王朝以來一直是古蜀王國的北疆,到古蜀杜宇王朝和開明王朝時期依然如此,《華陽國志·漢中志》記載說:“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說:“周顯王之世(公元前368-前321年在位),蜀王有褒、漢之地”,還記載:“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均說明了這個事實。
開明王朝的國力比杜宇時期大大增強。《太平寰宇記》卷八六“閬中”下記載:“仙穴山在縣東北十裏。”《周地圖記》雲:“靈山峰多雜樹,昔蜀王鱉靈帝登此,因名靈山。”《輿地紀勝》卷一八五亦載:“靈山一名仙穴,在閬中之東十餘裏宋江上,有古叢帝開明氏鱉令廟存焉。”閬中位於嘉陵江上游、大巴山南側。《蜀王本紀》則說:“蜀王據有巴蜀之地。”可見開明王朝的東界已越過嘉陵江。在長江一線,開明王曾於公元前377年伐楚,取楚之茲方(今湖北松滋縣),勢力遠達鄂西清江流域,清江之名即為蜀人所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夏禹時期,巴國加入夏王朝,成為夏王朝的諸侯之一。《華陽國志。卷一。巴志》載:“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11】
至此,巴國成為夏的統治集團的一個部分。《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孟塗)居山上,在丹山(瀘州丹山景區位於瀘州市南114公裏的敘永縣境內,由分散的幾個景點組成,總面積200多平方公裏,為國家級旅游景點)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竹書紀年》也記載:“帝啟八年,帝使孟塗人巴涖訟。”
商代
這一階段共分兩層:遺址第6層文化層據碳十四測定年代數據為距今3520±130年,相當於中原商代早期文化層;第5層文化層相當於商代中、晚期夏末商初,巴作為夏的一部分,參與了夏與殷的鬥爭,起碼在夏滅亡的時候,巴並沒有成為商的同盟。《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厥咎,乃降於巫山。”巫山,即巴國所在,巴國收留了夏亡國後的遺民。
在商代,巴沒有完全臣服加入殷政權,反而和殷發生過戰爭。殷墟文字記載說明,公元前13世紀的殷武丁時期,武丁和婦好都曾經征討過巴國。
商代中、晚期
遺址第5層出土的商代中、晚期文化遺物,以陶器為大宗,石器呈明顯下降的趨勢,陶器中以釜為器類之冠,占陶器總數的90%以上,次為罐、缽、杯、豆、紡輪和網墜。釜的器形大小不一,有夾砂灰褐陶、褐陶、黃褐陶等,飾有細繩紋、方格紋、藍紋等。說明這一時期,隨著生產的發展,制陶技術的進步,以陶釜為特征的代表**物在早期巴文化中逐步占據其重要位置。
此外,在該地層中還出土了數量較多的蔔骨和與生活相關的獸骨,蔔骨用大魚的左鰓蓋骨制成,均有鉆孔。鉆孔大多為橢圓形、圓形和長方形,一般鑿槽較深,有的已鑿穿,燒灼痕跡明顯,有的可看見兆紋。
西周
公元前1124年,巴的軍隊作為前鋒加入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也因此在周滅商後,正式成為周王朝的諸侯國之一,並入周王朝的疆域。《華陽國志·巴志》稱:“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代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
春秋時期的楚國逐漸強大,驅趕巴國的疆域不斷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載:“巴、楚數相攻伐”“巴子怒,伐鄧,敗之。其後巴師、楚師伐申。楚子驚巴師。魯莊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魯文公十六年,巴與秦、楚共滅庸。”“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敗於鄾。”
《左傳·桓公九年》:“文十六年(即公元前611年)以後,巴遂不見,蓋楚滅之。”最終楚國奪取了巴國經濟的根基:位於巫溪和清江的鹽業基地。逼使巴都城也沿江向西遷移。《華陽國志·巴志》:“巴子時雖都江州(重慶【12】主城區),或治墊江(重慶合川),或治平都(重慶豐都),後治四川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重慶涪陵)”
姓氏則是姬姓
蜀地文明自岷江上游興起,從原始氏族部落開始,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及融合,變為蜀人,並轉型成奴隸制國家。【1】
蜀國由蜀部魚鳧氏建立第一個蜀國開始,經歷了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到蜀王杜蘆(開明氏)瓦解,共十三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後人稱作古蜀國。後人將這些居住在蜀地的人稱為蜀山氏的蜀國。
古蜀人是從岷江上游興起的土著部落。蜀地文明分為幾個時期:蜀山氏、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蜀部落是先秦時期一個不同於中原文化的部落。
“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紂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
關於蜀國歷史最著名的詩句是李白在《蜀道難》中所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商周春秋時期,古蜀王國的疆域北達漢中,南至南中,東至鄂西清江。戰國時期,蜀國向北保有漢中,向南深入西南夷,向東據有嘉陵江以東地區,成為中國西南的大國。【2】
關於杜宇王朝的疆域,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
(杜宇)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
漢中地區自魚鳧王朝以來一直是古蜀王國的北疆,到古蜀杜宇王朝和開明王朝時期依然如此,《華陽國志·漢中志》記載說:“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華陽國志·蜀志》記載說:“周顯王之世(公元前368-前321年在位),蜀王有褒、漢之地”,還記載:“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均說明了這個事實。
開明王朝的國力比杜宇時期大大增強。《太平寰宇記》卷八六“閬中”下記載:“仙穴山在縣東北十裏。”《周地圖記》雲:“靈山峰多雜樹,昔蜀王鱉靈帝登此,因名靈山。”《輿地紀勝》卷一八五亦載:“靈山一名仙穴,在閬中之東十餘裏宋江上,有古叢帝開明氏鱉令廟存焉。”閬中位於嘉陵江上游、大巴山南側。《蜀王本紀》則說:“蜀王據有巴蜀之地。”可見開明王朝的東界已越過嘉陵江。在長江一線,開明王曾於公元前377年伐楚,取楚之茲方(今湖北松滋縣),勢力遠達鄂西清江流域,清江之名即為蜀人所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