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百家思想(五)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百九十二章 百家思想(五)
惠施他更進一步推論出“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的結論。
《呂氏春秋》說:“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
這是對惠施“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的解釋,這已與莊子的“萬物皆一也”很接近了。
惠施對“大同異”、“小同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分析,主張“合同異”的惠施,也不可能絕對不講“離”。
同樣道理,主張“離堅白”的公孫龍,也不可能絕對不講“合”。
不過,惠施雖然講“離”,但最終還是講“合”,而公孫龍雖然講“合”,但最終還是講“離”。
由此可見,惠施著重在概念外延的擴大,而公孫龍則著重在內涵的分離。
這樣看來,“合同異”、“離堅白”兩派的名稱還是符合惠施、公孫龍思想實際的。
惠施的“歷物十事”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世界。
他善於對物質世界的本質和規律作出哲學的概括。在“名”、“實”關系上,他是從現實存在出發的,承認“實”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實”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他和公孫龍的詭辯是有所區別的。
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大一”是說整個空間大到無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說物質最小的單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內部。
這和後期墨家一樣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所構成。
萬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質構成,同樣基於“小一”,所以說“萬物畢同”;但是由“小一”構成的萬物形態千變萬化,在“大一”中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說“萬物畢異”。
在萬物千變萬化的形態中,有“畢同”和“畢異”的“大同異”,也還有事物之間一般的同異,就是“小同異”。
他把事物的異同看作相對的,但又是統一在一起的,這裏包含有辯證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題是和後期墨家爭論的。後期墨家運用數學和物理學的常識,對物體的外表形式及其測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義。
《墨子·經上》曾說:“厚,有所大。”認為有“厚”才能有體積,才能有物體的“大”。而惠施反駁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裏。”
認為物質(“小一”)不累積成厚度,就沒有體積;但是物質所構成平面的面積,是可以無限大的。
後期墨家曾經嚴格區分空間的“有窮”和“無窮”,《墨子·經說下》說:“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認為個別區域前不容一線之地,這是“有窮”;與此相反,空間無邊無際,這是“無窮”。
而惠施反駁說,“南方無窮而有窮”,就是說南方盡管是無窮的,但是最後還是有終極的地方。
後期墨家認為“中”(中心點)到相對的兩邊的終點是“同長”的。
《墨子·經上》說:“中,同長也。”而惠施反駁說:“我知天下之中央,燕(當時最北的諸侯國)之北,越(當時最南的諸侯國)之南是也。”
因為空間無邊無際,無限大,到處都可以成為中心。後期墨家認為同樣高度叫做“平”,《墨子·經上》說:“平,同高也。”
而惠施反駁說:“天與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與澤平。”
因為測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樣。站在遠處看,天和地幾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頂上的湖泊邊沿看,山和澤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處於變動之中,例如說:“日方中方睨(“睨”是側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陽剛升到正中,同時就開始西斜了;一件東西剛生下來,同時又走向死亡了。
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辯證過程。但是他無條件地承認“亦彼亦此”,只講轉化而不講轉化的條件,這樣就否定了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對主義的泥坑中去。
不過可惜的是,此次來大唐的名家傳人,都是公孫龍的傳承者,不過惠施的全部典籍,已經被他們帶來了,或許,以後惠施的思想,會在大唐重新開出璀璨奪目的知識之花。
公孫龍最出名的,便是白馬非馬了。
據說當時趙國一帶的馬匹流行烈性傳染病,導致大批戰馬死亡。
秦國戰馬很多,為了嚴防這種瘟疫傳入秦國,秦國就在函谷關口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不能入關。”
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前。
關吏說:“你人可入關,但馬不能入關。”
公孫龍辯道:“白馬非馬,怎麽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說:“白馬是馬。”
公孫龍反問:“我公孫龍是龍嗎?”關吏楞了楞,但仍堅持說:“按規定不管是白馬、黑馬,只要是趙國的馬,都不能入關。”
公孫龍於是娓娓道來:“‘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或‘馬’和‘白’,這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其他顏色的馬就不可以,這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所以說白馬就不是馬。”
關吏越聽越茫然,被公孫龍這一通高談闊論攪得暈頭轉向,如墜雲裏霧中,不知該如何對答,無奈只好讓公孫龍和白馬都過關去了。
“白馬非馬”這個中國哲學史上的著名命題,便由這個故事而來,《公孫龍子》中有一篇《白馬論》,論述的正是這個命題。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令他蜚聲遠揚。
有一次,孔子的六世孫、儒家孔穿路過趙國,專程到平原君處找公孫龍辯論。
孔穿對公孫龍說:“向來聽說先生道義高尚,早就願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馬不是馬的學說!請你放棄這個說法,我就請求做你的弟子。”
公孫龍回答說:“先生的話錯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於白馬的學說罷了。現在要我放棄它,就沒有什麽可教的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惠施他更進一步推論出“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的結論。
《呂氏春秋》說:“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
這是對惠施“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的解釋,這已與莊子的“萬物皆一也”很接近了。
惠施對“大同異”、“小同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分析,主張“合同異”的惠施,也不可能絕對不講“離”。
同樣道理,主張“離堅白”的公孫龍,也不可能絕對不講“合”。
不過,惠施雖然講“離”,但最終還是講“合”,而公孫龍雖然講“合”,但最終還是講“離”。
由此可見,惠施著重在概念外延的擴大,而公孫龍則著重在內涵的分離。
這樣看來,“合同異”、“離堅白”兩派的名稱還是符合惠施、公孫龍思想實際的。
惠施的“歷物十事”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世界。
他善於對物質世界的本質和規律作出哲學的概括。在“名”、“實”關系上,他是從現實存在出發的,承認“實”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實”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他和公孫龍的詭辯是有所區別的。
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大一”是說整個空間大到無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說物質最小的單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內部。
這和後期墨家一樣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所構成。
萬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質構成,同樣基於“小一”,所以說“萬物畢同”;但是由“小一”構成的萬物形態千變萬化,在“大一”中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說“萬物畢異”。
在萬物千變萬化的形態中,有“畢同”和“畢異”的“大同異”,也還有事物之間一般的同異,就是“小同異”。
他把事物的異同看作相對的,但又是統一在一起的,這裏包含有辯證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題是和後期墨家爭論的。後期墨家運用數學和物理學的常識,對物體的外表形式及其測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義。
《墨子·經上》曾說:“厚,有所大。”認為有“厚”才能有體積,才能有物體的“大”。而惠施反駁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裏。”
認為物質(“小一”)不累積成厚度,就沒有體積;但是物質所構成平面的面積,是可以無限大的。
後期墨家曾經嚴格區分空間的“有窮”和“無窮”,《墨子·經說下》說:“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認為個別區域前不容一線之地,這是“有窮”;與此相反,空間無邊無際,這是“無窮”。
而惠施反駁說,“南方無窮而有窮”,就是說南方盡管是無窮的,但是最後還是有終極的地方。
後期墨家認為“中”(中心點)到相對的兩邊的終點是“同長”的。
《墨子·經上》說:“中,同長也。”而惠施反駁說:“我知天下之中央,燕(當時最北的諸侯國)之北,越(當時最南的諸侯國)之南是也。”
因為空間無邊無際,無限大,到處都可以成為中心。後期墨家認為同樣高度叫做“平”,《墨子·經上》說:“平,同高也。”
而惠施反駁說:“天與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與澤平。”
因為測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樣。站在遠處看,天和地幾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頂上的湖泊邊沿看,山和澤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處於變動之中,例如說:“日方中方睨(“睨”是側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陽剛升到正中,同時就開始西斜了;一件東西剛生下來,同時又走向死亡了。
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辯證過程。但是他無條件地承認“亦彼亦此”,只講轉化而不講轉化的條件,這樣就否定了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對主義的泥坑中去。
不過可惜的是,此次來大唐的名家傳人,都是公孫龍的傳承者,不過惠施的全部典籍,已經被他們帶來了,或許,以後惠施的思想,會在大唐重新開出璀璨奪目的知識之花。
公孫龍最出名的,便是白馬非馬了。
據說當時趙國一帶的馬匹流行烈性傳染病,導致大批戰馬死亡。
秦國戰馬很多,為了嚴防這種瘟疫傳入秦國,秦國就在函谷關口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不能入關。”
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前。
關吏說:“你人可入關,但馬不能入關。”
公孫龍辯道:“白馬非馬,怎麽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說:“白馬是馬。”
公孫龍反問:“我公孫龍是龍嗎?”關吏楞了楞,但仍堅持說:“按規定不管是白馬、黑馬,只要是趙國的馬,都不能入關。”
公孫龍於是娓娓道來:“‘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或‘馬’和‘白’,這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其他顏色的馬就不可以,這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所以說白馬就不是馬。”
關吏越聽越茫然,被公孫龍這一通高談闊論攪得暈頭轉向,如墜雲裏霧中,不知該如何對答,無奈只好讓公孫龍和白馬都過關去了。
“白馬非馬”這個中國哲學史上的著名命題,便由這個故事而來,《公孫龍子》中有一篇《白馬論》,論述的正是這個命題。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令他蜚聲遠揚。
有一次,孔子的六世孫、儒家孔穿路過趙國,專程到平原君處找公孫龍辯論。
孔穿對公孫龍說:“向來聽說先生道義高尚,早就願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馬不是馬的學說!請你放棄這個說法,我就請求做你的弟子。”
公孫龍回答說:“先生的話錯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於白馬的學說罷了。現在要我放棄它,就沒有什麽可教的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