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中秋盛宴3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十五章 中秋盛宴3
殷承鈺盯著內侍雙手捧著那篇賦文緩緩走上高臺,遞到陛下手中,心跳險些蹦到嗓子眼。
如果她沒猜錯,那所謂自己找桿子撞的“兔子”便是汪邈。
雖然她與周宣已經準備好讓汪邈入武學做文訓導,可惜陛下插了一腳,把殷承鈺罰個半死,而後又把周宣派出去勞軍,這短暫的聯盟還沒穩固,汪邈的事情自然八字只寫了一撇,來不及寫捺,就沒了下文。
祁王受了無妄之災,汪邈的日子也隨之不好過。
本來汪邈在王府好好地治療一段時間不舉,不見什麽成效,可祁王的飛來橫禍,讓王府上下都圍著高燒的祁王轉,早就把他丟到腦後。
汪邈也知道祁王只能引路,萬事還要靠自己,便利用祁王給他的“魚餌”,回南昌會館釣魚去了,釣上來的第一條大魚便是趙岐。
陛下接過內侍遞上來的賦文,好奇得展開,開篇首句便攝人心魂,道:“人為萬物之長,天地之精,其心承載萬物變化,心中悲喜,一如雲之陰晴,月之圓缺。有陸九淵先生言為證: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這般大放闕詞地開篇過後,賦文隨後不惜筆墨地描繪了心中宇宙,如繁星墜夢,亂花迷眼,有司馬相如筆下的富麗堂皇,也有屈子宋玉一派的浪漫想象,其音韻之和諧,場面之宏大,讓人拍案叫絕。
一心一世界,入此繁華世界,無他,唯隨心爾。
何為隨心?是吃喝隨心,享樂隨心,貪求隨心?
非也,此隨心,為隨有“良知”之心。
曾子有言:一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人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忠”“信”“溫習”為人之“良知”,守住這三點,天地之大,任爾遨游,此為“隨心”。
閱畢,陛下拍手稱讚,將文冊傳閱到萬松手中,笑道:“此人,世間奇才。”
何人能得到陛下如此讚譽,萬松也好奇,翻開閱覽,不得不嘆。
這篇賦文絕對不是當場能寫出來的,能有這等見解之人,定是受了一番寒徹骨,才能有今日的梅來香。
趙岐也不傻,他寧願借花獻佛,也不敢擔了這冒名頂替的罪名。
原來,汪邈坐了八年的冷板凳,迫於生計開始寫話本,卻也不是從此走上與“陽春白雪”相悖的道路。實際上,汪邈操他人口中的“賤業”,也是有他自己的理論,那便是“心學”。
孔孟之道從源頭上本就是“理學”與“心學”兩道,可朱熹聖人主張“存天理,去人欲”,“天理”要的是“格物致知”,而這“去人欲”去得便是那顆浮想聯翩、欲望叢生、溝壑難填的心,自此“理學”碾壓“心學”,成為一枝獨秀。
聖人的心思本是好的,可是人的心思就多端了,這天理說起來冠冕堂皇,但落到實處,不見得是天理,反而是誰嘴大,誰就有理!
就比如說“說書賤業”這事是天理嗎?是哪個老天定下來的理?!
汪邈這八年也不是與家中音信杳無,最初是囊中羞澀,放不下面子回家索要錢財,投身書稿創作,賺點小錢,而後便是他的話本在京師大火,甚至傳回家鄉,家裏人知道他不務正業,竟然打上門來,將他費盡心血的話本付之一炬。
那一日天幹物燥,點燃的火苗隨風而飛起,仿佛卷起一張吃人的大口,向全部書稿撲了過來,毫不留情地吞下,泛黃的紙張脆弱如蝶翼,被火舌一舔,就卷曲焦黑,一股煙就沒了。
汪邈被家裏的仆從死拉著,就站在院子外看這場吞噬一切的大火,嘶聲裂肺地喊:“殺人了!你燒得那是我的書嗎?你殺的是我的人啊!”
經此一月,他都蓬頭垢面地守在原處,嘟嘟囔囔地重覆一句“殺人了,殺人了!”
曾有書生笑他瘋癲,還有好事人問他:“你說被殺掉的那些人,都在哪呢?”
汪邈反問道:“那你們口中的‘天理’又是哪來的?”
書生答道:“格物致知,自然是格物‘格’出來的!”
汪邈不信。
在他看來,所謂“天理”,無非是一些衛道士標榜自己的清高,還有一群愚民隨聲附和,最終定下來的“理”而已。他不信。
汪邈打破了他自小信奉的一切理論與教條,徹底地墮落下去,燒書酗酒,狀若瘋癲,家人也徹底放棄他,讓他在京師自生自滅。
可終有一日,汪邈悟了,天理是人心想出來的,他寫的書也是人心想出來的,既然都是心想出來,自然都是虛的,只有這顆心,才是實的。
既然心外無物,又何來人言可畏?
自此,那束縛在汪邈身上的“理”就破了,只剩下一顆“隨心”。
陛下或許看重了那顆“隨心”,但萬松身為百官之長,更是“理學”傳人,他在這文中看到的是“心學”與“理學”又一輪競爭。
心學被理學封鎖百年,可到底還是沖出這麽一個天才般的人物,一己之力將心學拔高到與獨霸鰲頭的理學相匹敵的高度,當真難得。
可是難得歸難得,道義歸道義,理學沒有理由給心學讓道。
萬松合上文冊,拱手笑道:“陛下,此人的確精通詭辯之術,其詭辯之強,差點將老臣也繞了進去,可幸好老臣雖年齒徒增,但也算見多識廣,才沒被他騙了去。”
陛下好奇問道:“閣老如何說?”
萬松侃侃而談道:“陛下想,若無良知,何來隨心,可這良知出自何處?良知出自天理呀!可遵從天理,又如何事事隨心?陛下,此文無非是避重就輕,掩人耳目罷了。”
萬松雖然這般說,陛下信也不全信,隨口道:“詭辯之才,也是難得之才。趙岐,這人你何處見的,朕要見他。”
眾臣大驚,不知道趙岐碰到的是何等禍國殃民的“妖精”,竟然讓陛下只看過一篇賦文就要讓他面聖?
頓時勸諫之詞七嘴八舌地從在座的臣子口中冒出來,每一張嘴念的都是“天理”“道義”“祖宗之法”,仿佛是吐絲的蠶一般,將陛下結結實實地困在其中,縱使掙紮不休,也兩拳難敵四手。
殷承鈺也不知道汪邈葫蘆裏賣了什麽藥,竟然讓陛下這麽上頭,但是對於陛下過早想見汪邈,她心底也是極為不讚同的。
什麽叫得不到是最好的,最好拖到明年殿試上見,這才是君臣相得的佳話。如果提前就到陛下面前報道,那叫出頭的梁子先爛。
在眾臣反對的浪潮當中,她沒有站出來為陛下擋著。
今夜皓月高懸,月華如水,傾瀉而下,園中金菊倒影縱橫,如水中藻、荇交橫,隨風搖擺,香風陣陣,本是難得的良辰美景。
然而陛下卻只覺得秋風侵骨,涼意瘆人,看著群臣勸諫,忽然想起蘇大家的那句“高處不勝寒”。
少年帝王,身居高位,執掌天下,萬民福禍背於一身,一句“隨心”早已經成了空話。
帝王不可“隨心”,一日為帝王就要一日將這個帝國背負下去,直到他的命運終結。
不知想通還是暫時認命,陛下退一步開口道:“今日朕醉了。”
陛下既然說醉了,那今日的宴會便到此為止。
趙岐一方面舒了一口氣,一方面又失望起來。
既然陛下醉了,那今夜對趙岐的賞識也不作數了,偷瞄了一眼怒氣沖沖的祖父,心中算計著事情不大好,沒準回家會被上家法跪祠堂,心理又抱著偷溜的想法。
可是沒想到卻聽陛下說道:“趙小將深得朕意,既然這麽急著到朕身邊來,明日起就擔任宮中的中郎將。”
說罷,陛下一甩袖,由內侍扶著離開。
陛下離席,小內侍傳陛下口諭,陛下的賞賜已經由宮中內侍逐一送到眾臣家中,準許眾臣歸家與家眷享受天倫之樂。
有陛下的口諭,諸位臣子謝恩後三三兩兩地散去。
今日中秋,宮門在諸位大臣離開之後才落鎖,故殷承鈺也不便在宮中久留,也隨之離開,卻在宮門口不遠處碰到等候多時的萬閣老。
秋風蕭瑟,閣老頂著一頭鶴發,有幾分哆嗦地站在背風口,瞧見祁王終於出來,露出一個真摯的笑容道:“老夫僭越,請祁王殿下府上一敘。”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殷承鈺盯著內侍雙手捧著那篇賦文緩緩走上高臺,遞到陛下手中,心跳險些蹦到嗓子眼。
如果她沒猜錯,那所謂自己找桿子撞的“兔子”便是汪邈。
雖然她與周宣已經準備好讓汪邈入武學做文訓導,可惜陛下插了一腳,把殷承鈺罰個半死,而後又把周宣派出去勞軍,這短暫的聯盟還沒穩固,汪邈的事情自然八字只寫了一撇,來不及寫捺,就沒了下文。
祁王受了無妄之災,汪邈的日子也隨之不好過。
本來汪邈在王府好好地治療一段時間不舉,不見什麽成效,可祁王的飛來橫禍,讓王府上下都圍著高燒的祁王轉,早就把他丟到腦後。
汪邈也知道祁王只能引路,萬事還要靠自己,便利用祁王給他的“魚餌”,回南昌會館釣魚去了,釣上來的第一條大魚便是趙岐。
陛下接過內侍遞上來的賦文,好奇得展開,開篇首句便攝人心魂,道:“人為萬物之長,天地之精,其心承載萬物變化,心中悲喜,一如雲之陰晴,月之圓缺。有陸九淵先生言為證: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這般大放闕詞地開篇過後,賦文隨後不惜筆墨地描繪了心中宇宙,如繁星墜夢,亂花迷眼,有司馬相如筆下的富麗堂皇,也有屈子宋玉一派的浪漫想象,其音韻之和諧,場面之宏大,讓人拍案叫絕。
一心一世界,入此繁華世界,無他,唯隨心爾。
何為隨心?是吃喝隨心,享樂隨心,貪求隨心?
非也,此隨心,為隨有“良知”之心。
曾子有言:一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人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忠”“信”“溫習”為人之“良知”,守住這三點,天地之大,任爾遨游,此為“隨心”。
閱畢,陛下拍手稱讚,將文冊傳閱到萬松手中,笑道:“此人,世間奇才。”
何人能得到陛下如此讚譽,萬松也好奇,翻開閱覽,不得不嘆。
這篇賦文絕對不是當場能寫出來的,能有這等見解之人,定是受了一番寒徹骨,才能有今日的梅來香。
趙岐也不傻,他寧願借花獻佛,也不敢擔了這冒名頂替的罪名。
原來,汪邈坐了八年的冷板凳,迫於生計開始寫話本,卻也不是從此走上與“陽春白雪”相悖的道路。實際上,汪邈操他人口中的“賤業”,也是有他自己的理論,那便是“心學”。
孔孟之道從源頭上本就是“理學”與“心學”兩道,可朱熹聖人主張“存天理,去人欲”,“天理”要的是“格物致知”,而這“去人欲”去得便是那顆浮想聯翩、欲望叢生、溝壑難填的心,自此“理學”碾壓“心學”,成為一枝獨秀。
聖人的心思本是好的,可是人的心思就多端了,這天理說起來冠冕堂皇,但落到實處,不見得是天理,反而是誰嘴大,誰就有理!
就比如說“說書賤業”這事是天理嗎?是哪個老天定下來的理?!
汪邈這八年也不是與家中音信杳無,最初是囊中羞澀,放不下面子回家索要錢財,投身書稿創作,賺點小錢,而後便是他的話本在京師大火,甚至傳回家鄉,家裏人知道他不務正業,竟然打上門來,將他費盡心血的話本付之一炬。
那一日天幹物燥,點燃的火苗隨風而飛起,仿佛卷起一張吃人的大口,向全部書稿撲了過來,毫不留情地吞下,泛黃的紙張脆弱如蝶翼,被火舌一舔,就卷曲焦黑,一股煙就沒了。
汪邈被家裏的仆從死拉著,就站在院子外看這場吞噬一切的大火,嘶聲裂肺地喊:“殺人了!你燒得那是我的書嗎?你殺的是我的人啊!”
經此一月,他都蓬頭垢面地守在原處,嘟嘟囔囔地重覆一句“殺人了,殺人了!”
曾有書生笑他瘋癲,還有好事人問他:“你說被殺掉的那些人,都在哪呢?”
汪邈反問道:“那你們口中的‘天理’又是哪來的?”
書生答道:“格物致知,自然是格物‘格’出來的!”
汪邈不信。
在他看來,所謂“天理”,無非是一些衛道士標榜自己的清高,還有一群愚民隨聲附和,最終定下來的“理”而已。他不信。
汪邈打破了他自小信奉的一切理論與教條,徹底地墮落下去,燒書酗酒,狀若瘋癲,家人也徹底放棄他,讓他在京師自生自滅。
可終有一日,汪邈悟了,天理是人心想出來的,他寫的書也是人心想出來的,既然都是心想出來,自然都是虛的,只有這顆心,才是實的。
既然心外無物,又何來人言可畏?
自此,那束縛在汪邈身上的“理”就破了,只剩下一顆“隨心”。
陛下或許看重了那顆“隨心”,但萬松身為百官之長,更是“理學”傳人,他在這文中看到的是“心學”與“理學”又一輪競爭。
心學被理學封鎖百年,可到底還是沖出這麽一個天才般的人物,一己之力將心學拔高到與獨霸鰲頭的理學相匹敵的高度,當真難得。
可是難得歸難得,道義歸道義,理學沒有理由給心學讓道。
萬松合上文冊,拱手笑道:“陛下,此人的確精通詭辯之術,其詭辯之強,差點將老臣也繞了進去,可幸好老臣雖年齒徒增,但也算見多識廣,才沒被他騙了去。”
陛下好奇問道:“閣老如何說?”
萬松侃侃而談道:“陛下想,若無良知,何來隨心,可這良知出自何處?良知出自天理呀!可遵從天理,又如何事事隨心?陛下,此文無非是避重就輕,掩人耳目罷了。”
萬松雖然這般說,陛下信也不全信,隨口道:“詭辯之才,也是難得之才。趙岐,這人你何處見的,朕要見他。”
眾臣大驚,不知道趙岐碰到的是何等禍國殃民的“妖精”,竟然讓陛下只看過一篇賦文就要讓他面聖?
頓時勸諫之詞七嘴八舌地從在座的臣子口中冒出來,每一張嘴念的都是“天理”“道義”“祖宗之法”,仿佛是吐絲的蠶一般,將陛下結結實實地困在其中,縱使掙紮不休,也兩拳難敵四手。
殷承鈺也不知道汪邈葫蘆裏賣了什麽藥,竟然讓陛下這麽上頭,但是對於陛下過早想見汪邈,她心底也是極為不讚同的。
什麽叫得不到是最好的,最好拖到明年殿試上見,這才是君臣相得的佳話。如果提前就到陛下面前報道,那叫出頭的梁子先爛。
在眾臣反對的浪潮當中,她沒有站出來為陛下擋著。
今夜皓月高懸,月華如水,傾瀉而下,園中金菊倒影縱橫,如水中藻、荇交橫,隨風搖擺,香風陣陣,本是難得的良辰美景。
然而陛下卻只覺得秋風侵骨,涼意瘆人,看著群臣勸諫,忽然想起蘇大家的那句“高處不勝寒”。
少年帝王,身居高位,執掌天下,萬民福禍背於一身,一句“隨心”早已經成了空話。
帝王不可“隨心”,一日為帝王就要一日將這個帝國背負下去,直到他的命運終結。
不知想通還是暫時認命,陛下退一步開口道:“今日朕醉了。”
陛下既然說醉了,那今日的宴會便到此為止。
趙岐一方面舒了一口氣,一方面又失望起來。
既然陛下醉了,那今夜對趙岐的賞識也不作數了,偷瞄了一眼怒氣沖沖的祖父,心中算計著事情不大好,沒準回家會被上家法跪祠堂,心理又抱著偷溜的想法。
可是沒想到卻聽陛下說道:“趙小將深得朕意,既然這麽急著到朕身邊來,明日起就擔任宮中的中郎將。”
說罷,陛下一甩袖,由內侍扶著離開。
陛下離席,小內侍傳陛下口諭,陛下的賞賜已經由宮中內侍逐一送到眾臣家中,準許眾臣歸家與家眷享受天倫之樂。
有陛下的口諭,諸位臣子謝恩後三三兩兩地散去。
今日中秋,宮門在諸位大臣離開之後才落鎖,故殷承鈺也不便在宮中久留,也隨之離開,卻在宮門口不遠處碰到等候多時的萬閣老。
秋風蕭瑟,閣老頂著一頭鶴發,有幾分哆嗦地站在背風口,瞧見祁王終於出來,露出一個真摯的笑容道:“老夫僭越,請祁王殿下府上一敘。”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