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506章

關燈
第506章

此外,沈括還第一次記錄了“紅光驗屍”的內容,是中國關於濾光應用的最早記載,至今還有現實意義。沈括通過對聲學現象的觀察,註意到音調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並記錄下了聲音的共鳴現象。他還用紙人來放大琴弦上的共振,形象的說明了應弦共振現象,這比諾布爾和皮戈特的琴弦上紙游碼試驗早了500年。沈括還提出了虛能納聲的空穴效應,以此來解釋兵土用皮革箭袋作枕頭,可以聽到數裏外人馬聲的原因。此外,沈括還記錄並深入分析了制鐘的聲學問題。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信州鉛山縣有苦泉,即硫酸銅溶液、流而成澗。舀取泉水煎熬,就能得到膽礬,就是硫酸銅,熬制膽礬就能生成銅,熬膽礬的鐵鍋,日子久了也會變成銅。沈括的這段記錄,即濕法煉銅,利用化學置換反應的方式提煉金屬。膽礬化鐵成銅的記載古已有之,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萬畢術》、東晉葛洪《抱樸子》均有類似記載。據郭正誼考證,沈括的記載錄自中唐時期成書的《丹房鏡源》。但直到宋哲宗紹聖五年,張潛主動將《浸銅要略》獻給朝廷,在北宋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膽銅法生產才被迅速推廣開來。世界上最早記載有關石油的文字,見於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的《漢書》。歷史上,石油曾被稱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到北宋,沈括才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這一科學的命名。據沈括記載,鄜州、延州境內產石油,當地人常采集到瓦罐裏,用於照明。這種油形似純漆,燃起來像燒麻桿,並冒著很濃的煙,能把帳篷都熏黑。沈括將其命名為石油,並以石油碳黑制墨,光澤、亮度方面都很理想,於是就大量制造,並命名為延川石液,蘇軾用後評價在松煙之上。渾儀是測量天體方位的儀器,經過歷代的發展演變,到北宋時,結構十分覆雜,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沈括對此作了很大改進:取消了渾儀上不能正確顯示月球公轉軌跡的月道環,放大了窺管口徑,使其更便於觀測極星,既方便了使用,又提高了觀測精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郭守敬創制的新式測天儀器——簡儀,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漏壺是古代測定時刻的儀器,沈括對漏壺也進行了改革,把曲筒銅漏管改做直頸玉嘴,並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壺體下部。這樣流水更加通暢,壺嘴也堅固耐用多了。沈括還制造了測日影的圭表,他意識到了蒙氣差對測量精度的影響,主張采用三個候影表來觀測影差,以克服蒙氣差對精度的影響,據此制成的新式圭表,提高了北宋圭表測影的技術水平。沈括對天象進行細致的觀測,取得了一些新的發現與觀測結果。例如,沈括用晷、漏觀測發現了真太陽日有長有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