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一章王大人
關燈
小
中
大
第九百九十一章 王大人
傍晚,徐灝獨自一人在蕭家村散步,他特意陪老太君回來住幾天,輕車簡從,沒有驚動任何人。
整條街上都掛著紅彤彤的燈籠,其中徐家和蕭家的燈火最亮,此刻的家族無疑正出於烈火烹油的鼎盛時期,一家子兩門國公,沾親帶故的親朋好友無不跟著富貴發達,只要肯用心經營家業。
徐灝或許是因人到中年,也或許是有感於朱高熾的健康,思緒不禁飄到了未來。
等自己死了後,徐家會如何呢?套用游戲裏的一句話,“王權沒有永恒”,早晚會有一天家族將衰敗,子孫將七零八落。
走走停停,徐灝浮想聯翩的來到位於村北頭的童家院,作為村裏大族之一的童家占地面積不小,大小差不多有徐家半個大,聚族而居,住著將近百多戶,大院裏的人家大半都姓童。
祠堂裏供奉著同一個老祖宗,徐灝不太清楚童家的歷史,只知道人人都說其長房占著童家的龍脈,家越發越大,人長得越來越氣派,即細皮嫩肉的標準城裏人。
徐家與童家沒有親戚關系,就算有也不知道,不過雖然同為大族,可比起徐家來,說難聽一些,童家就是個破落戶
如今的童大老爺乃縣裏學府的退休官員,一家子住在縣裏,他本,人時常回鄉下住住,年紀大資歷老,自從徐家搬走之後,就是這一方響當當的頭面人物。
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自小就在京城讀書上學,也不知道現在做了什麽官。徐灝中午看到一乘二人擡的轎子,一顫一顫的回來了,童家人說大少爺是回來呼吸下新鮮空氣的。
此時童大少爺也在外頭散步,邁著官步,擺出一副官僚的架勢。徐灝不以為然的搖搖頭,這樣的人在城內多了。原來他只不過是個準官僚,科舉不成進了刑部,專門訓練專業官吏的一個機構。
徐灝不想和對方碰面,放慢腳步走在陰影裏,能依稀看到童大少爺頭上梳著亮光光的油頭,身穿好像是普通布料卻非說是上等料子做的筆挺中山裝,腳上一雙能照到人影子的黑皮鞋。
記得中午時,他鼻子上架著一副金邊墨鏡,走出轎子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手帕輕輕揩拭一下下踏上灰土地給皮鞋撲上的一層灰。然後皺著眉頭捂著鼻子,不滿意的看著童家院那些東倒西歪的土房子,崎嶇有坑的灰土小道,還有那些看不順眼的歡迎人群。
人群裏有不少是他的長輩,對著七房祖公、四房爺公、二房堂叔什麽的,好似招呼又好似不理會地輕微點一點頭,嘴上哼哼唧唧一聲,便揚長而去了。
當時擡他回來的兩個叔輩說,在縣城裏他和大老爺有過一番爭論。童老爺打算兒子在刑部學成之後,回縣城做個候補待缺的候補官吏,一點點熬資歷,爭取機會升為典吏。所以童老爺叫他回老屋院子來祭祖掃墓,因仕途也就那樣了,也順便熟悉下稻麥等莊稼事,學一下收租取利的訣竅。
他爹說落葉歸根。人最後總歸是要靠著老基業養老,可是童大少聽不進去,金陵距離蕭家村才多遠?哪門子的落葉歸根?總之是不想回到鄉下。
“你至少可以到鄉下呼吸點新鮮空氣嘛!”童老爺的最後一句話還算打動了他。於是自備轎子,一顫一顫的回來了。
不想一回來,少不了聞到鄉下的豬糞牛屎味,馬上受不了了,這不去祠堂點了香燭,燒了紙錢,直挺挺地跪在老祖宗的神主牌前,磕了三個頭,就算是完成了任務,第二天就坐著轎子逃回城去了。
二少爺呢學習還不如老大,先是進了金陵新式學校,沒能浪下去,科科不及格被勸退了,於是去投考了一年就畢業的講武堂士官學校,專門為了坑蒙拐騙大好青年而設的。
一年之後,二少爺撈到一個士官軍銜,當了軍官。可是他害怕被派到海上或血肉橫飛的北方廝殺,於是回到縣令做了巡檢,這個差事既威武又安全,這二位已然是童家值得說一說的精華人物了。
其餘的童家人則如草芥一般,不值一提,如同眾星拱月一樣的成為了長房家的附庸和陪襯。長房大院周圍那些歪歪倒倒的瓦房和草棚中,有一些是童家老祖宗的後代,已大半淪為了長房的佃戶,至於不姓童的,更是佃戶中的佃戶,家家戶戶租種長房的田地,上糧納租。
如果連田地都種不起,要麽只有天天打秋風,或是給長房當長年,當幫工了。
童家很封閉,自成一體,一向與蕭家村其他人家來往不多。其他姓童的靠著祖傳下的田地過日子,一旦遇到了天災人禍,或意想不到的三長兩短,有的是‘中人’替長房出主意,土地或當或賣,還說是看在同宗同祖的情分上呢。
短短幾十年,竟一家一家的敗下去了,當初分出去的田地重新歸於長房的名下,以至於這些人家走投無路,紛紛成為童大老爺的家奴,長工短工,擡轎子的轎夫,看家護院吹喇叭幫閑等等。
徐灝走呀走呀,心說將來自己的子孫會不會成為另一派子孫的家奴呢?借鑒童家的歷史,大有可能,除非那時全面進入了現代世界。
如今童家長房基本統一了童家院,沒有敢往外伸手,起碼蕭家村附近不敢,因那會碰觸到徐家的逆鱗,徐灝是決不允許的。而童家院子裏,惟獨有一戶人家不甘心淪為佃戶,非要雄心勃勃的和童家頂一頂,靠自己的一身力氣和一手農藝,把家業振興起來。
這人家姓王,名叫王四六,祖上曾和童家聯姻過,可見當年門當戶對。後來家道中落,大明立國那幾年打土豪分田地,院裏的大多數人家不願成為老朱家的佃戶,死活要守著祖產過日子,依附於長房的勢力下少交稅,王家則是從官府領到田地的自耕農之一。
王四六年輕時外號叫做王大人,天生的個子大力氣大,個頭大概接近兩米,體重二百斤,手大腳大說話的聲音也大,辦起事來也大手大腳,所以蕭家村的人都管他叫王大人。
常言道身高力不虧,村裏人殺豬都喜歡喊他,一個人就能把豬按住,把含在嘴裏的殺豬刀抽出來,一刀插進去,豬就不哼不叫了。
因家裏沒有牛,農忙時候又常常借不到牛,就見在王家的田地裏,在後面扶著犁的是他年幼的兒子,王大人在前頭拉犁,不亞於一頭強壯的公牛。
由於消耗的力量大,吃的糧食自然也要比常人多,據說能吃得下一升米,二斤的飯。
很多人都認為王大人是個笨手笨腳的大老粗,缺心眼好糊弄,實則人家的智商和身高成正比,精於打小算盤,特別是種起自家的莊稼,真叫一個細心。
王四六是獨子,父母死得早,沒有堂兄弟,又因為嫁妹妹,妻子常年臥病在床,靠著二十畝薄田過活,屬於明朝那種苦吃苦掙勉強能過日子的廣大中等農戶。雖然比不得一年收支相抵,還有些盈餘的上等戶,可也不是那種入不熬出,窟窿越挖越大的下等貧戶。
一般來說,古代的中等農戶屬於繳納賦稅的中堅力量,可也是最危險的人群,碰到災年,或家裏有連續喪病喜慶的紅白喜事,朝廷突然加征苛捐雜稅等,中等農戶是最沒有抵抗力的,要不然也沒有明朝著名的流民了。
雖說王四六住在蕭家村,可也免不了遇到各種不走運的事,加上妻子的藥錢,一直處於吃不飽也餓不死的狀態。那幾年災荒,盡管他勒緊了腰帶,從吃幹飯改吃稀飯,吃兩頓飯改吃一頓,還是難免沒錢買藥了。
迫不得已,只好向童大老爺借了債,不是“驢打滾”也不是“敲敲利”,可至今還是王四六感到最心疼的事,就是後來把一塊地當了給童家,沒有“當死”,卻也沒有辦法贖回來。
最令王四六引以為傲的是,當年和他差不多光景的幾戶自耕農,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或在童家的誘騙和逼迫下,都變成了童大老爺的佃客,童家院唯有他王大人幸存了下來。
這是一段多麽令人心酸的奮鬥經歷,真是一個錢恨不得掰八瓣用,一顆米恨不得當成八顆米來吃。
近十年,徐灝的恩澤惠及村裏,也多少惠及到了王家,加上王四六的精打細算,勤勞刻苦,現在家裏有五畝棉花田,五畝水田和七八畝旱田,一畝菜園子,一小片果園子。
日子好了他還不滿足,又向童大老爺租了幾畝田來種,這樣一年下來,收入能多一些,可惜家裏只有他一個真正的勞動力。
妻子因女醫門的成立,得到了精心診治,病情好了一大半,不能下地幹活,可以在家做飯洗衣服,操持家計,照顧兒女。
兒子已經十四五歲了,總算頂的上一個半勞動力,還有個八歲大的小女兒,除了幫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還能打打豬草,餵養兩頭大肥豬。
王四六吃了一輩子不識字的虧,非要兒子去讀小學中學不可,如此一來,田地裏的活孩子是幫不了太多的,頂多兒子在農忙時下下地,妻子女兒秋天時割谷子,下地揀麥穗和稻穗,抱禾苗,剝新種的玉米胡豆。
從海外運回來的土豆等,短時間內只能起到填飽肚子,卻無法增加農民的收入。(未完待續……)♂手^機^用戶登陸 m。zhuaji 更好的閱讀模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傍晚,徐灝獨自一人在蕭家村散步,他特意陪老太君回來住幾天,輕車簡從,沒有驚動任何人。
整條街上都掛著紅彤彤的燈籠,其中徐家和蕭家的燈火最亮,此刻的家族無疑正出於烈火烹油的鼎盛時期,一家子兩門國公,沾親帶故的親朋好友無不跟著富貴發達,只要肯用心經營家業。
徐灝或許是因人到中年,也或許是有感於朱高熾的健康,思緒不禁飄到了未來。
等自己死了後,徐家會如何呢?套用游戲裏的一句話,“王權沒有永恒”,早晚會有一天家族將衰敗,子孫將七零八落。
走走停停,徐灝浮想聯翩的來到位於村北頭的童家院,作為村裏大族之一的童家占地面積不小,大小差不多有徐家半個大,聚族而居,住著將近百多戶,大院裏的人家大半都姓童。
祠堂裏供奉著同一個老祖宗,徐灝不太清楚童家的歷史,只知道人人都說其長房占著童家的龍脈,家越發越大,人長得越來越氣派,即細皮嫩肉的標準城裏人。
徐家與童家沒有親戚關系,就算有也不知道,不過雖然同為大族,可比起徐家來,說難聽一些,童家就是個破落戶
如今的童大老爺乃縣裏學府的退休官員,一家子住在縣裏,他本,人時常回鄉下住住,年紀大資歷老,自從徐家搬走之後,就是這一方響當當的頭面人物。
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自小就在京城讀書上學,也不知道現在做了什麽官。徐灝中午看到一乘二人擡的轎子,一顫一顫的回來了,童家人說大少爺是回來呼吸下新鮮空氣的。
此時童大少爺也在外頭散步,邁著官步,擺出一副官僚的架勢。徐灝不以為然的搖搖頭,這樣的人在城內多了。原來他只不過是個準官僚,科舉不成進了刑部,專門訓練專業官吏的一個機構。
徐灝不想和對方碰面,放慢腳步走在陰影裏,能依稀看到童大少爺頭上梳著亮光光的油頭,身穿好像是普通布料卻非說是上等料子做的筆挺中山裝,腳上一雙能照到人影子的黑皮鞋。
記得中午時,他鼻子上架著一副金邊墨鏡,走出轎子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手帕輕輕揩拭一下下踏上灰土地給皮鞋撲上的一層灰。然後皺著眉頭捂著鼻子,不滿意的看著童家院那些東倒西歪的土房子,崎嶇有坑的灰土小道,還有那些看不順眼的歡迎人群。
人群裏有不少是他的長輩,對著七房祖公、四房爺公、二房堂叔什麽的,好似招呼又好似不理會地輕微點一點頭,嘴上哼哼唧唧一聲,便揚長而去了。
當時擡他回來的兩個叔輩說,在縣城裏他和大老爺有過一番爭論。童老爺打算兒子在刑部學成之後,回縣城做個候補待缺的候補官吏,一點點熬資歷,爭取機會升為典吏。所以童老爺叫他回老屋院子來祭祖掃墓,因仕途也就那樣了,也順便熟悉下稻麥等莊稼事,學一下收租取利的訣竅。
他爹說落葉歸根。人最後總歸是要靠著老基業養老,可是童大少聽不進去,金陵距離蕭家村才多遠?哪門子的落葉歸根?總之是不想回到鄉下。
“你至少可以到鄉下呼吸點新鮮空氣嘛!”童老爺的最後一句話還算打動了他。於是自備轎子,一顫一顫的回來了。
不想一回來,少不了聞到鄉下的豬糞牛屎味,馬上受不了了,這不去祠堂點了香燭,燒了紙錢,直挺挺地跪在老祖宗的神主牌前,磕了三個頭,就算是完成了任務,第二天就坐著轎子逃回城去了。
二少爺呢學習還不如老大,先是進了金陵新式學校,沒能浪下去,科科不及格被勸退了,於是去投考了一年就畢業的講武堂士官學校,專門為了坑蒙拐騙大好青年而設的。
一年之後,二少爺撈到一個士官軍銜,當了軍官。可是他害怕被派到海上或血肉橫飛的北方廝殺,於是回到縣令做了巡檢,這個差事既威武又安全,這二位已然是童家值得說一說的精華人物了。
其餘的童家人則如草芥一般,不值一提,如同眾星拱月一樣的成為了長房家的附庸和陪襯。長房大院周圍那些歪歪倒倒的瓦房和草棚中,有一些是童家老祖宗的後代,已大半淪為了長房的佃戶,至於不姓童的,更是佃戶中的佃戶,家家戶戶租種長房的田地,上糧納租。
如果連田地都種不起,要麽只有天天打秋風,或是給長房當長年,當幫工了。
童家很封閉,自成一體,一向與蕭家村其他人家來往不多。其他姓童的靠著祖傳下的田地過日子,一旦遇到了天災人禍,或意想不到的三長兩短,有的是‘中人’替長房出主意,土地或當或賣,還說是看在同宗同祖的情分上呢。
短短幾十年,竟一家一家的敗下去了,當初分出去的田地重新歸於長房的名下,以至於這些人家走投無路,紛紛成為童大老爺的家奴,長工短工,擡轎子的轎夫,看家護院吹喇叭幫閑等等。
徐灝走呀走呀,心說將來自己的子孫會不會成為另一派子孫的家奴呢?借鑒童家的歷史,大有可能,除非那時全面進入了現代世界。
如今童家長房基本統一了童家院,沒有敢往外伸手,起碼蕭家村附近不敢,因那會碰觸到徐家的逆鱗,徐灝是決不允許的。而童家院子裏,惟獨有一戶人家不甘心淪為佃戶,非要雄心勃勃的和童家頂一頂,靠自己的一身力氣和一手農藝,把家業振興起來。
這人家姓王,名叫王四六,祖上曾和童家聯姻過,可見當年門當戶對。後來家道中落,大明立國那幾年打土豪分田地,院裏的大多數人家不願成為老朱家的佃戶,死活要守著祖產過日子,依附於長房的勢力下少交稅,王家則是從官府領到田地的自耕農之一。
王四六年輕時外號叫做王大人,天生的個子大力氣大,個頭大概接近兩米,體重二百斤,手大腳大說話的聲音也大,辦起事來也大手大腳,所以蕭家村的人都管他叫王大人。
常言道身高力不虧,村裏人殺豬都喜歡喊他,一個人就能把豬按住,把含在嘴裏的殺豬刀抽出來,一刀插進去,豬就不哼不叫了。
因家裏沒有牛,農忙時候又常常借不到牛,就見在王家的田地裏,在後面扶著犁的是他年幼的兒子,王大人在前頭拉犁,不亞於一頭強壯的公牛。
由於消耗的力量大,吃的糧食自然也要比常人多,據說能吃得下一升米,二斤的飯。
很多人都認為王大人是個笨手笨腳的大老粗,缺心眼好糊弄,實則人家的智商和身高成正比,精於打小算盤,特別是種起自家的莊稼,真叫一個細心。
王四六是獨子,父母死得早,沒有堂兄弟,又因為嫁妹妹,妻子常年臥病在床,靠著二十畝薄田過活,屬於明朝那種苦吃苦掙勉強能過日子的廣大中等農戶。雖然比不得一年收支相抵,還有些盈餘的上等戶,可也不是那種入不熬出,窟窿越挖越大的下等貧戶。
一般來說,古代的中等農戶屬於繳納賦稅的中堅力量,可也是最危險的人群,碰到災年,或家裏有連續喪病喜慶的紅白喜事,朝廷突然加征苛捐雜稅等,中等農戶是最沒有抵抗力的,要不然也沒有明朝著名的流民了。
雖說王四六住在蕭家村,可也免不了遇到各種不走運的事,加上妻子的藥錢,一直處於吃不飽也餓不死的狀態。那幾年災荒,盡管他勒緊了腰帶,從吃幹飯改吃稀飯,吃兩頓飯改吃一頓,還是難免沒錢買藥了。
迫不得已,只好向童大老爺借了債,不是“驢打滾”也不是“敲敲利”,可至今還是王四六感到最心疼的事,就是後來把一塊地當了給童家,沒有“當死”,卻也沒有辦法贖回來。
最令王四六引以為傲的是,當年和他差不多光景的幾戶自耕農,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或在童家的誘騙和逼迫下,都變成了童大老爺的佃客,童家院唯有他王大人幸存了下來。
這是一段多麽令人心酸的奮鬥經歷,真是一個錢恨不得掰八瓣用,一顆米恨不得當成八顆米來吃。
近十年,徐灝的恩澤惠及村裏,也多少惠及到了王家,加上王四六的精打細算,勤勞刻苦,現在家裏有五畝棉花田,五畝水田和七八畝旱田,一畝菜園子,一小片果園子。
日子好了他還不滿足,又向童大老爺租了幾畝田來種,這樣一年下來,收入能多一些,可惜家裏只有他一個真正的勞動力。
妻子因女醫門的成立,得到了精心診治,病情好了一大半,不能下地幹活,可以在家做飯洗衣服,操持家計,照顧兒女。
兒子已經十四五歲了,總算頂的上一個半勞動力,還有個八歲大的小女兒,除了幫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還能打打豬草,餵養兩頭大肥豬。
王四六吃了一輩子不識字的虧,非要兒子去讀小學中學不可,如此一來,田地裏的活孩子是幫不了太多的,頂多兒子在農忙時下下地,妻子女兒秋天時割谷子,下地揀麥穗和稻穗,抱禾苗,剝新種的玉米胡豆。
從海外運回來的土豆等,短時間內只能起到填飽肚子,卻無法增加農民的收入。(未完待續……)♂手^機^用戶登陸 m。zhuaji 更好的閱讀模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