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浪沙
關燈
小
中
大
博浪沙
今天更不了,發一篇昔日歷史文章吧。
它的價值,應該遠遠大於一篇網文章節,當年還被“百家講壇”組過稿。
喜歡的同學,可以仔細看下。會發現書本上的歷史,未必就是真的。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一統天下,建成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他施行土地私有制,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推行郡縣制,修水利,拓交通;逐匈奴,伐南越,並開啟了長城、阿旁宮、酈山墓、直道等一系列曠世工程。
讀史每到此,都不能不佩服始皇帝旺盛的精力和他膨脹的欲望。也疑問,難道他就不懂征戰連年後,應該安撫民心和修養生息?這個問題很覆雜,古往今來有不少論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我想應該是這樣,秦人以耕戰立國,整個國家就是一部龐大的戰爭機器。吞掉六國後,雖然四海之內再無對手,但戰時的精神和機制卻剎不住車(比方說酷刑徭役,南征北戰,國內幾無屯兵),導致它在高速運轉中走向毀滅。
在修墓與求仙中矛盾的始皇帝,開始了自己的天下巡游。十二年間五次出游,祭祖先,封禪告天,刻石記功。今天根據秦陵出土銅車馬仿制的始皇帝車駕,行動顛簸異常,演員呆在上面根本堅持不了五分鐘。再聯想一下古道的平坦狀況,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巡游並不是一件美差,始皇帝性格倔強,堅忍異常。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出函谷,過洛陽,經過陽武縣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時,突然遭到了刺客的狙擊。
秦代歷史專家馬元材先生曾親臨考察,在《博浪沙考察記》中說道:“……每疑所謂博浪沙者,必為深山大澤,茂林曲澗之地,可以藪匿逋逃……及親蒞茲土,始知除荒沙一大堆之外,殆全為無草木、無山澗溪谷之一大平原,牛羊散其間,可數而知也……蓋博浪乃當日一地名,其地必多風沙……大概探知始皇東游,必經由此道,故與倉海力士預伏於此。又至天幸,始皇車馬過此時適風沙大起,故遂乘此於風沙中狙擊之。此種風沙起時,往往彌漫空中,白晝如夜,對面不辨景物。正惟其狙擊系在風沙之中,故觀察不確,致有誤中副車之事。亦惟其系在風沙之中,故雖狙擊未中,亦無法能從萬人載道之內,將主犯明白認出。及至大索十日之時,則張良等已去之遠矣。”
此種說法,已成定論,為各方所采用。然而,我卻大有疑惑。
《史記》上載:良東見滄海君,得力士,以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這敘述漏了幾個關鍵點,一是客有幾人?二是如何狙擊?三是為何誤中副車?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距離司馬遷成書的年代並不久遠。狙擊始皇帝是大事,也是反秦號角的強音,他不存在對此遮遮掩掩。秦始皇之前被荊柯、高漸離行刺,後來又蘭池遇刺,記錄都要比這回詳盡得多。
司馬遷應該容易得到行刺詳情,為什麽沒有大書特書?只一個可能,這舉動雖然意義重大,過程卻並不驚心動魄,而且很難造成嚴重後果,同之前秦始皇死裏逃生不可同日而語。在《秦始皇本紀》中,對此只寥寥數語帶過:二十九年,始皇東游。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也就是說,被騷擾了一下,沒什麽大不了的。
結合上下文以及古文的簡潔習慣,我判斷客只有一人,即滄海力士。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要掉腦袋的,亂哄哄一堆人很容易洩密。原先我猜是否使用了投石車,也可以基本排除。因為投石車目標太大,易被發現,只兩個人不好操縱。
但張良懷一腔悲憤,豁出性命不要,僅僅只為騷擾一下嗎?朝皇帝吐口水只怕都會誅九族,何況你發射一枚土制的“飛毛腿”導彈!他一定是經過了詳細的計劃和演練,覺得有可能成功才這樣做。
我一直想知道,鐵椎擊中了副車的側面還是頂部?兩千多年前的博浪沙,難道也是一馬平川嗎?
博浪沙,顧名思義,意味著大風沙。若說刺客混雜在歡迎的人群中,平地飛起一椎,然後借風沙而遁,可能性有多大呢?
皇帝出行,先派人勘察道路,排除險情。在行進中,“導引傳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執角弓,違者射之,乘高窺瞰者亦射之。”秦始皇車駕的前後左右,都被屬車(副車)環衛;車隊周圍,布滿了車、步、騎等武裝警衛。
平地飛起一椎,繞過車警、騎警、步警,可以利用空隙而發。但要繞過副車,就不那麽容易了。
鐵椎也即鐵錘,《史記》中錄有魏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令朱亥用40斤鐵椎擊殺晉鄙,奪取軍權的故事。但滄海力士所用鐵椎非比非常,重達一百二十斤。秦漢時一斤基本上為250克,也就是現在的半斤。一百二十斤,相當於現在的30公斤,也就是六十斤。六十斤重的大鐵椎,應該是非常可信的。輕點殺傷力有限,再重點的話未必就掄得動了。一罐充滿的液化氣鋼瓶也就五、六十斤,大家不妨掄掄看,我估計頂多能把它扔出2、3米。
但滄海同學非比常人,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錐他到底能丟出多遠?
鐵錐在空中的飛行軌跡是一條拋物線,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飛行距離只與初速度及初始角度有關,即s= 2vvsinacosa/g,可以算出同水平面的夾角a等於45度時能達到最遠飛行距離。而物體由靜止達到一定初速度,只與作用在其上的“功”有關,由動能公式e=1/2mvv進行換算,可知s=4esinacosa/mg,即在達到相同動能的情況下,鐵錐的飛行距離和其質量是呈反比的關系。
現代運動中有兩項和“飛椎”非常相似,那便是擲鏈球和擲鉛球。
鏈球的英語詞意即鐵錘,起源於中世紀,蘇格蘭礦工在勞動之餘用帶木柄的鐵錘擲遠,後逐漸在英國流行。這完全就是“飛椎”嘛!後來為了便於投擲,將木柄改為鋼鏈。最初采用原地投,逐漸改進為旋轉投。男子鏈球重7.26公斤,現在的世界記錄是86.74米。
滄海同學天賦異稟,是個大力士,假設他達到了世界頂級高手的水準,由飛行距離和物體質量呈反比的關系,我們計算出六十斤的鏈球應該可以投出86.74/30*7.26=21米(實際上要差點,因為要使物體達到相同的動能和勢能,隨著重量增加,肢體運動的難度會加大),完全能以此刺殺秦始皇嘛!
但且慢,一則那時冶煉技術還造不出如此堅韌的“鋼鏈”。關鍵時刻,“吧嗒”一聲掉鏈子的事情是不能做滴!二則張良很難異想天開,超前地發明“鏈球”。象“飛錘”、“流星錘”等武器,也是隔了很多年代才出現。三則滄海同學雖然渾身都是力氣,但沒經過專門訓練,一不小心轉暈找不著北可就危險了。而鏈球如果不經過旋轉達到一個初速度,根本也擲不遠,如下面要提到的鉛球。
鏈球不好使,就改投鉛球吧。現在男子鉛球重量也是7.26公斤,世界記錄是23.06米。如果滄海同學用擲鉛球的方式,把六十斤重的大鐵椎在平地能擲多遠呢?換算一下就知道,大概是不到6米。
問題是,秦始皇能讓苦大仇深的六國人民群眾靠近到6米以內嗎?更何況,他周圍環繞著近兩米高的副車。要想鐵椎繞過副車,也就是說把副車置於鐵椎的飛行拋物線下方,滄海同學還要進一步拉近他和秦始皇主車間的距離,差不多要貼著副車展開行動。這基本上不可能了!
以張良那樣思維精細的人,冒如此大險,決不會只為出口氣,嚇得皇帝出一身冷汗。他應該早考慮到皇帝出行要清道,閑人靠近不了,而且警衛環侍,副車遮擋。最後他依然采取行動,那就說明“飛椎”方案具備非常大的可行性。我判斷,那椎一定是從上空擊落。
從上空擊落,椎就有了更遠的飛行距離,同時具備了更大的殺傷力(勢能)。從上空擊落,也才能從容地饒開副車,隱蔽自己(否則,拎個大鐵疙瘩傻楞楞站在路旁,是很危險滴!那東東一看就是兇器!)
但根據現在的考察,博浪沙一帶雖然風沙大點,卻無丘陵、山脈。山脈的消失,需經過漫長的地殼運動,但誰能擔保兩千多年前博浪沙不存在丘陵?現在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開封城,最下面的則屬於唐代。城市尚且陷入地層十多米,何況暴露在外的數十米高的山丘?它們很快就被沙化或者夷平,消失在歲月風塵中了。
兩千多年前,張良和滄海力士在博浪沙的山丘之上,做出了足以影響後世的驚天一擊。只可惜,不知是被風沙幹擾,還是數學不精沒計算好拋物線的落點,功虧一簣。
但這種方法冒的風險不小,收效卻微。畢竟操作起來難度太大了,不易成功,屬於不太明智的舉動。一不容易砸中目標,二就算砸中了秦始皇的車,因為被車蓋阻擋(估計很難得到皇帝車蓋的強度系數),砸擊的位置不同,也未必能給他造成多大傷害。
所以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中略寫了這件事情,覺得不足為道。
而張良在之後的秦末風雲中,再無此類舉動。從一個熱血沖動的青年,成長為一個深謀遠慮的軍師,更多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今天更不了,發一篇昔日歷史文章吧。
它的價值,應該遠遠大於一篇網文章節,當年還被“百家講壇”組過稿。
喜歡的同學,可以仔細看下。會發現書本上的歷史,未必就是真的。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一統天下,建成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他施行土地私有制,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推行郡縣制,修水利,拓交通;逐匈奴,伐南越,並開啟了長城、阿旁宮、酈山墓、直道等一系列曠世工程。
讀史每到此,都不能不佩服始皇帝旺盛的精力和他膨脹的欲望。也疑問,難道他就不懂征戰連年後,應該安撫民心和修養生息?這個問題很覆雜,古往今來有不少論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我想應該是這樣,秦人以耕戰立國,整個國家就是一部龐大的戰爭機器。吞掉六國後,雖然四海之內再無對手,但戰時的精神和機制卻剎不住車(比方說酷刑徭役,南征北戰,國內幾無屯兵),導致它在高速運轉中走向毀滅。
在修墓與求仙中矛盾的始皇帝,開始了自己的天下巡游。十二年間五次出游,祭祖先,封禪告天,刻石記功。今天根據秦陵出土銅車馬仿制的始皇帝車駕,行動顛簸異常,演員呆在上面根本堅持不了五分鐘。再聯想一下古道的平坦狀況,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巡游並不是一件美差,始皇帝性格倔強,堅忍異常。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出函谷,過洛陽,經過陽武縣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時,突然遭到了刺客的狙擊。
秦代歷史專家馬元材先生曾親臨考察,在《博浪沙考察記》中說道:“……每疑所謂博浪沙者,必為深山大澤,茂林曲澗之地,可以藪匿逋逃……及親蒞茲土,始知除荒沙一大堆之外,殆全為無草木、無山澗溪谷之一大平原,牛羊散其間,可數而知也……蓋博浪乃當日一地名,其地必多風沙……大概探知始皇東游,必經由此道,故與倉海力士預伏於此。又至天幸,始皇車馬過此時適風沙大起,故遂乘此於風沙中狙擊之。此種風沙起時,往往彌漫空中,白晝如夜,對面不辨景物。正惟其狙擊系在風沙之中,故觀察不確,致有誤中副車之事。亦惟其系在風沙之中,故雖狙擊未中,亦無法能從萬人載道之內,將主犯明白認出。及至大索十日之時,則張良等已去之遠矣。”
此種說法,已成定論,為各方所采用。然而,我卻大有疑惑。
《史記》上載:良東見滄海君,得力士,以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這敘述漏了幾個關鍵點,一是客有幾人?二是如何狙擊?三是為何誤中副車?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距離司馬遷成書的年代並不久遠。狙擊始皇帝是大事,也是反秦號角的強音,他不存在對此遮遮掩掩。秦始皇之前被荊柯、高漸離行刺,後來又蘭池遇刺,記錄都要比這回詳盡得多。
司馬遷應該容易得到行刺詳情,為什麽沒有大書特書?只一個可能,這舉動雖然意義重大,過程卻並不驚心動魄,而且很難造成嚴重後果,同之前秦始皇死裏逃生不可同日而語。在《秦始皇本紀》中,對此只寥寥數語帶過:二十九年,始皇東游。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也就是說,被騷擾了一下,沒什麽大不了的。
結合上下文以及古文的簡潔習慣,我判斷客只有一人,即滄海力士。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要掉腦袋的,亂哄哄一堆人很容易洩密。原先我猜是否使用了投石車,也可以基本排除。因為投石車目標太大,易被發現,只兩個人不好操縱。
但張良懷一腔悲憤,豁出性命不要,僅僅只為騷擾一下嗎?朝皇帝吐口水只怕都會誅九族,何況你發射一枚土制的“飛毛腿”導彈!他一定是經過了詳細的計劃和演練,覺得有可能成功才這樣做。
我一直想知道,鐵椎擊中了副車的側面還是頂部?兩千多年前的博浪沙,難道也是一馬平川嗎?
博浪沙,顧名思義,意味著大風沙。若說刺客混雜在歡迎的人群中,平地飛起一椎,然後借風沙而遁,可能性有多大呢?
皇帝出行,先派人勘察道路,排除險情。在行進中,“導引傳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執角弓,違者射之,乘高窺瞰者亦射之。”秦始皇車駕的前後左右,都被屬車(副車)環衛;車隊周圍,布滿了車、步、騎等武裝警衛。
平地飛起一椎,繞過車警、騎警、步警,可以利用空隙而發。但要繞過副車,就不那麽容易了。
鐵椎也即鐵錘,《史記》中錄有魏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令朱亥用40斤鐵椎擊殺晉鄙,奪取軍權的故事。但滄海力士所用鐵椎非比非常,重達一百二十斤。秦漢時一斤基本上為250克,也就是現在的半斤。一百二十斤,相當於現在的30公斤,也就是六十斤。六十斤重的大鐵椎,應該是非常可信的。輕點殺傷力有限,再重點的話未必就掄得動了。一罐充滿的液化氣鋼瓶也就五、六十斤,大家不妨掄掄看,我估計頂多能把它扔出2、3米。
但滄海同學非比常人,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鐵錐他到底能丟出多遠?
鐵錐在空中的飛行軌跡是一條拋物線,在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飛行距離只與初速度及初始角度有關,即s= 2vvsinacosa/g,可以算出同水平面的夾角a等於45度時能達到最遠飛行距離。而物體由靜止達到一定初速度,只與作用在其上的“功”有關,由動能公式e=1/2mvv進行換算,可知s=4esinacosa/mg,即在達到相同動能的情況下,鐵錐的飛行距離和其質量是呈反比的關系。
現代運動中有兩項和“飛椎”非常相似,那便是擲鏈球和擲鉛球。
鏈球的英語詞意即鐵錘,起源於中世紀,蘇格蘭礦工在勞動之餘用帶木柄的鐵錘擲遠,後逐漸在英國流行。這完全就是“飛椎”嘛!後來為了便於投擲,將木柄改為鋼鏈。最初采用原地投,逐漸改進為旋轉投。男子鏈球重7.26公斤,現在的世界記錄是86.74米。
滄海同學天賦異稟,是個大力士,假設他達到了世界頂級高手的水準,由飛行距離和物體質量呈反比的關系,我們計算出六十斤的鏈球應該可以投出86.74/30*7.26=21米(實際上要差點,因為要使物體達到相同的動能和勢能,隨著重量增加,肢體運動的難度會加大),完全能以此刺殺秦始皇嘛!
但且慢,一則那時冶煉技術還造不出如此堅韌的“鋼鏈”。關鍵時刻,“吧嗒”一聲掉鏈子的事情是不能做滴!二則張良很難異想天開,超前地發明“鏈球”。象“飛錘”、“流星錘”等武器,也是隔了很多年代才出現。三則滄海同學雖然渾身都是力氣,但沒經過專門訓練,一不小心轉暈找不著北可就危險了。而鏈球如果不經過旋轉達到一個初速度,根本也擲不遠,如下面要提到的鉛球。
鏈球不好使,就改投鉛球吧。現在男子鉛球重量也是7.26公斤,世界記錄是23.06米。如果滄海同學用擲鉛球的方式,把六十斤重的大鐵椎在平地能擲多遠呢?換算一下就知道,大概是不到6米。
問題是,秦始皇能讓苦大仇深的六國人民群眾靠近到6米以內嗎?更何況,他周圍環繞著近兩米高的副車。要想鐵椎繞過副車,也就是說把副車置於鐵椎的飛行拋物線下方,滄海同學還要進一步拉近他和秦始皇主車間的距離,差不多要貼著副車展開行動。這基本上不可能了!
以張良那樣思維精細的人,冒如此大險,決不會只為出口氣,嚇得皇帝出一身冷汗。他應該早考慮到皇帝出行要清道,閑人靠近不了,而且警衛環侍,副車遮擋。最後他依然采取行動,那就說明“飛椎”方案具備非常大的可行性。我判斷,那椎一定是從上空擊落。
從上空擊落,椎就有了更遠的飛行距離,同時具備了更大的殺傷力(勢能)。從上空擊落,也才能從容地饒開副車,隱蔽自己(否則,拎個大鐵疙瘩傻楞楞站在路旁,是很危險滴!那東東一看就是兇器!)
但根據現在的考察,博浪沙一帶雖然風沙大點,卻無丘陵、山脈。山脈的消失,需經過漫長的地殼運動,但誰能擔保兩千多年前博浪沙不存在丘陵?現在開封地下3米至12米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開封城,最下面的則屬於唐代。城市尚且陷入地層十多米,何況暴露在外的數十米高的山丘?它們很快就被沙化或者夷平,消失在歲月風塵中了。
兩千多年前,張良和滄海力士在博浪沙的山丘之上,做出了足以影響後世的驚天一擊。只可惜,不知是被風沙幹擾,還是數學不精沒計算好拋物線的落點,功虧一簣。
但這種方法冒的風險不小,收效卻微。畢竟操作起來難度太大了,不易成功,屬於不太明智的舉動。一不容易砸中目標,二就算砸中了秦始皇的車,因為被車蓋阻擋(估計很難得到皇帝車蓋的強度系數),砸擊的位置不同,也未必能給他造成多大傷害。
所以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中略寫了這件事情,覺得不足為道。
而張良在之後的秦末風雲中,再無此類舉動。從一個熱血沖動的青年,成長為一個深謀遠慮的軍師,更多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