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重啟
關燈
小
中
大
第406章 重啟
郝大方縮脖拱背,大氣也不敢喘,還要小心翼翼地、不讓人發現地留意新君的表情。
新君更難堪了些,勉強道:“你這話也太實在了。”
祝纓道:“陛下想聽不實在的嗎?也有。”
新君一噎。
郝大方好怕新君拂袖而去,又或者把這位尚書給下了大獄。
祝纓卻不慌不忙,她能這麽說便是想好了對策:“您在這裏接受教誨的時候,您的祖父已經君臨天下四十年了,比您當時年齡的兩倍還要多。滿朝文武皆受知遇之恩,大半臣僚都是晚輩,看著他們入朝、甚至看著其中的許多人長大,他知道所有人的底細,明白他們的性情與能力。
臣鬥膽問一句,陛下對現在朝中大臣,有這樣的了解嗎?”
新君的臉烏黑烏黑的。
祝纓又說:“話不好聽。但陛下既然登基為君,就與做太子、做藩王全然不同了。您的頭上,再沒有人為您遮風擋雨了,一切的風暴,都要自己來承擔了。您是所有人的依靠。
所有一切書上記載的道理,您讀的肯定比我多,如果照本宣科就能解決一切問題、長治久安,今日陛下又何須問我?聖天子,高深莫測。既問到了,我便不能再顧慮自身,也只好說一些實話了。”
新君慢慢地點了點頭。
“陛下必是想勵精圖治的,卻又有些不便之處,覺得晦澀難行。國家病了,想要一個治病救人的方子照方抓藥,不想聽泛泛而談的陰陽調和之論。
其實方子前人已經開出來了,吃了沒怎麽見效,恰是沒有調和好。
成人方用在小兒身上就要酌情刪減用量,男人和女人的病癥用藥也有不同。同樣的病癥,春天和秋天的用藥也會有不同。不能膠柱鼓瑟。
臣請先為陛下剖析眼前情勢,您琢磨增減用量。情勢看明白了,麻煩也就解決一大半了。”
神棍的目光總是那麽的令人不由自主想親近、想讚同,新君道:“你說。”
“一言以蔽之,承平日久有積弊。面上的就是兩件事,一個兼並,一個選舉。財富與人才。將才也是才。”
新君又點頭。
祝纓道:“如今這個局面,不是您的問題,甚至也不是從先帝朝開始的,至少要往前數十年以上。
不管什麽事情,都不是一天崩壞的,也不是一天就能解決的。您再敬佩祖父,大臣當朝毆鬥,也是從他暮年第一次出現的。兼並也不是一天造成的。眼前雖然鬧心,但還是要往前找原因。這是積弊,不是一天造成的。想改變,也需要循序漸進。
他教導您比教導您的父親更多,是把希望放在您的身上的,能被他老人家看中,您必有過人之處。他把治病的希望放在您身上。”
新君短促地笑笑。
祝纓道:“您與他面臨的情勢不同,一是沒有積四十年之威,二您接手的江山,不如比他的時候。那個時候,風調雨順,這幾年卻是災害頻仍……”
新君不安地道:“是我德薄。”
祝纓道:“上天的考驗罷了,還請不要未戰先怯。”
新君又點了點頭。
祝纓道:“您應對這樣的考驗,有什麽準備嗎?打算依靠什麽?又有什麽樣的計劃呢?”
新君道:“選賢取能。”
祝纓笑道:“鄭、冼二人,誰賢誰能?”
新君的表情又難看了起來。
祝纓道:“路是要一步一步的走的,陛下的威望,不是‘人君’泛泛而論,而是陛下自己的威嚴,也是要積累出來的,急不得。熬過艱難歲月,恰是積累的本意。急躁不安,有損尊嚴。
您第一要心智堅定,您不堅定,所有人就都沒有了主心骨,只好隨波逐流。您現在想要做的是什麽?您得心裏定個調子。”
新君又點了點頭。
祝纓道:“調子定下了,不是列條陳,更不是馬上就發號施令,而是想一想——讓誰去做、依靠哪些人。天子富有四海,百姓皆是赤子,道理是這個道理。十個指頭有長短,親生的孩子也有賢愚不是?滿朝文武,您想用誰?”
“能者都用。”
祝纓搖了搖頭:“總要有個主次的。天下這些州縣財賦都還有個多少之別呢!”
“現在朝上如此相爭……”
“粗粗一看,分成幾黨,鬧得最兇的鄭、冼,”祝纓說得很直白,新君都詫異於她竟如此敢說,“根子就不在鄭、冼二相身上,是他們身後那些人心裏都很不安,擔心您會損害他們的利益、維護另一方,這個時候,他們一定要找一個自認的、不會背棄自己的人,拱衛他、推他出來,去爭。您想要取天下菁才為己所用,餘清泉,留不留?柴令遠,用不用?您的心能堅定起來嗎?瞧不慣,要動他們的時候,您要怎麽動?讓誰去做?”
這新皇帝,威望,那是沒有的。一個毛孩子,就算是君……這要怎麽說呢?如果君臣大義這麽有用的話,劉協也不至於禪位、曹髦也不至於被殺了。
就這還想玩平衡操控天下最聰明的那群人,讓所有人都能為其所用,就有點可笑了。
當然,君臣名份也不是那麽的沒用,挾天子以令諸侯是非常有用的,比起讓別人“挾”,新君還沒到亡國的份上,他完全可以自己利用這樣一個身份的優勢。他的存在,就是一種優勢。
只要別太自信,以為是皇帝就能把天下人都玩弄於股掌之間就行。
既無威望,能力也不如乃祖,就老老實實別玩那些掌控的游戲,專一投註一方勢力,讓這一群人為自己所用。在這個基礎上,兼顧一些其他人的利益。這對一個普通的皇帝來說,足夠了。
新君與先先帝不同,先先帝能玩得轉各方勢力、各方勢力都認他,新君這攤子也不行、本事也差點兒。就不能玩這麽大,得老老實實按規矩辦。像她祝纓,就認認真真地認準了“南士”、“獠人”,暗中培養女子。不去跟鄭熹搶什麽勳貴,也不往清流那裏硬蹭。
“天下需要安定而不是紛爭,哪怕是朝堂上會有紛爭,也絕不能讓恐慌蔓延到民間。朝上鬧得你死我活,都不算事兒,因為爭鬥而折騰百姓、弄得下面百姓有怨言,受損的必是陛下,大亂就在眼前。
無論是抑兼並又或是開科取士,所有的一切,都必是安民,而不是擾動。
算來差不多是三十年前,曾經有一個大案,龔劼一黨被清算,自上而下伏法、被罷、被降者數以百計,但民間晏然。前兩年,還只是地方上查出幾個不稱職的官員,就能讓鄉紳自殺鳴冤。
這就是差別。”
“然而兼並不可不抑,賢士不可不進。必有一爭。”
“那就讓他們爭。只要把這些爭鬥都控制在這京城之內,於您、於天下,就沒有什麽大礙。接下來,您無論做什麽,也都是這個意思。新取賢士或任地方,也是一樣的道理。”
祝纓將雙掌掌心向上,托起一張小案,穩穩地端住了。
皇帝豁然開朗!
他的祖父教過他,對大臣要不偏不倚,明面上說,天下之主當然是要公平公正,陰暗地想,這也是帝王心術之制衡。世有陰陽,帝王之心也有兩面。但祖父確實沒有教過,壓制不住、平衡不了怎麽辦?
祝纓給了他一個適宜他執行的方案:選一個可靠能用的,維持住,再談其他。
皇帝虛心地問道:“接下來我該做什麽呢?”
祝纓將小案放下,雙手一攤:“那就不是為臣子的可以‘教’陛下了,臣也只能說,選賢與能,親賢臣、遠小人。誰是賢臣、誰是小人,得您自己去決斷。臣子看到的,與君主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郝大方聽了半天,心道:您這半天,說了跟沒說一樣。
皇帝卻若有所思。
祝纓見時間不早了,起身告退,皇帝也沒有強留。
郝大方心中十分好奇:這究竟是有用,還是沒用呢?
看皇帝的臉色,好像是比較滿意的了。突然,皇帝對郝大方道:“宣陳萌過來。”
…………
祝纓離開大殿,仍舊是回戶部辦公。
春耕是一件,此外又有一些災情也需要戶部協調。有的地方報了災,得留個檔,到了十月算賬的時候也好有個依據。
她並不知道新君與陳萌已經聊上了,更不知道冼敬此時正在受難。
冼敬沒有在政事堂,自從丞相多了之後,各人也有了調休的機會,今天他在家,也必須在家安撫一下“自己人”。
拜相變相地鞏固了他在清流中的地位,卻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正因拜相,許多人對他的期望又增加了一層,內心對他的要求也變多了。
他拜相的日子很短,自己人給的壓力卻是不小。
冼敬拜相後沒有搬家,還住在原來的府裏,府邸看著簡樸,卻是朱紫盈門。朱紫之外,又有許多青綠,也是人頭攢動。這些人極有禮貌,躬身行禮,眼中卻都透著熱切。
“相公,餘兄等人,能夠回來了吧?”
這樣期盼的目光刺得冼敬垂下了眼瞼:“我自有安排,趁此機會,正可讓他在地方上歷練一番。不經地方,終是不美。”
這個理由說得過去,士人們又活躍了起來,都想在他面前表現一下自己。也有消息靈通的人,說:“柴令誠放言,柴令遠也要覆職了!這等紈絝,竟也能立於朝堂的!相公,不能讓他們得志呀!他做的非法的事多了,豈能讓他們再禍害百姓呢?”
“相公,聽說,吏部那裏還是把蘇喆的官職給定下了,要派去禮部。這豈不是禮樂崩壞了麽?如何能忍?!既是蠻夷,就讓她回家做蠻夷去!既入華夏,就要遵循禮法!相公難道也要縱容她嗎?”
“相公,蘇喆是祝尚書的人,祝尚書,誰不知道是他是鄭相公的人?他們如此胡作非為,都該退位讓賢!相公要是怕了他們,我們自向陛下上書理論去!相公若是縱容,就恕晚生也要對相公無禮了。”
冼敬的腦子嗡嗡的,不是他非得盯著蘇喆不放,他放過了蘇喆,就該有人不放過他了。
冼敬沈下臉來,道:“休得放肆!梧州地雖偏僻,亂起來也非百姓之福,朝廷何惜一官?”
被他訓斥的人還不服氣,當面沒敢與他爭執,到得晚間,冼敬的侄子冼珍卻來告訴他:“他們聚到霍家去了!”
霍昱,禦史中丞,官階不高,將將衣緋,卻是個敢言之人。他所治的學問與王、冼沒有淵源,與冼敬是沒有同門之誼的。但卻又是個“寒士”,且佩服王雲鶴之為人,他也是當年陳、施、王三人選出來放到地方上歷練的人之一。
以前有人將他算作“王黨”,後來以為他是冼黨。連冼敬也覺得他是自己人。
但是現在……
冼敬的太陽穴一抽一抽地,他說:“備車。”
他又何嘗不知道這些人難以管束?個個心中都有“道”,一言不合就放肆狂言也是有的。
這些人是沒救了的,不如去重選些純真的年輕人,從頭開始培養,就像當年老師將祝纓等人外放出京一樣。雖然眼下是用不上了,但是還有“以後”呢!
“去楊府。”冼敬說。
楊靜的手上,可是有許多好苗子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郝大方縮脖拱背,大氣也不敢喘,還要小心翼翼地、不讓人發現地留意新君的表情。
新君更難堪了些,勉強道:“你這話也太實在了。”
祝纓道:“陛下想聽不實在的嗎?也有。”
新君一噎。
郝大方好怕新君拂袖而去,又或者把這位尚書給下了大獄。
祝纓卻不慌不忙,她能這麽說便是想好了對策:“您在這裏接受教誨的時候,您的祖父已經君臨天下四十年了,比您當時年齡的兩倍還要多。滿朝文武皆受知遇之恩,大半臣僚都是晚輩,看著他們入朝、甚至看著其中的許多人長大,他知道所有人的底細,明白他們的性情與能力。
臣鬥膽問一句,陛下對現在朝中大臣,有這樣的了解嗎?”
新君的臉烏黑烏黑的。
祝纓又說:“話不好聽。但陛下既然登基為君,就與做太子、做藩王全然不同了。您的頭上,再沒有人為您遮風擋雨了,一切的風暴,都要自己來承擔了。您是所有人的依靠。
所有一切書上記載的道理,您讀的肯定比我多,如果照本宣科就能解決一切問題、長治久安,今日陛下又何須問我?聖天子,高深莫測。既問到了,我便不能再顧慮自身,也只好說一些實話了。”
新君慢慢地點了點頭。
“陛下必是想勵精圖治的,卻又有些不便之處,覺得晦澀難行。國家病了,想要一個治病救人的方子照方抓藥,不想聽泛泛而談的陰陽調和之論。
其實方子前人已經開出來了,吃了沒怎麽見效,恰是沒有調和好。
成人方用在小兒身上就要酌情刪減用量,男人和女人的病癥用藥也有不同。同樣的病癥,春天和秋天的用藥也會有不同。不能膠柱鼓瑟。
臣請先為陛下剖析眼前情勢,您琢磨增減用量。情勢看明白了,麻煩也就解決一大半了。”
神棍的目光總是那麽的令人不由自主想親近、想讚同,新君道:“你說。”
“一言以蔽之,承平日久有積弊。面上的就是兩件事,一個兼並,一個選舉。財富與人才。將才也是才。”
新君又點頭。
祝纓道:“如今這個局面,不是您的問題,甚至也不是從先帝朝開始的,至少要往前數十年以上。
不管什麽事情,都不是一天崩壞的,也不是一天就能解決的。您再敬佩祖父,大臣當朝毆鬥,也是從他暮年第一次出現的。兼並也不是一天造成的。眼前雖然鬧心,但還是要往前找原因。這是積弊,不是一天造成的。想改變,也需要循序漸進。
他教導您比教導您的父親更多,是把希望放在您的身上的,能被他老人家看中,您必有過人之處。他把治病的希望放在您身上。”
新君短促地笑笑。
祝纓道:“您與他面臨的情勢不同,一是沒有積四十年之威,二您接手的江山,不如比他的時候。那個時候,風調雨順,這幾年卻是災害頻仍……”
新君不安地道:“是我德薄。”
祝纓道:“上天的考驗罷了,還請不要未戰先怯。”
新君又點了點頭。
祝纓道:“您應對這樣的考驗,有什麽準備嗎?打算依靠什麽?又有什麽樣的計劃呢?”
新君道:“選賢取能。”
祝纓笑道:“鄭、冼二人,誰賢誰能?”
新君的表情又難看了起來。
祝纓道:“路是要一步一步的走的,陛下的威望,不是‘人君’泛泛而論,而是陛下自己的威嚴,也是要積累出來的,急不得。熬過艱難歲月,恰是積累的本意。急躁不安,有損尊嚴。
您第一要心智堅定,您不堅定,所有人就都沒有了主心骨,只好隨波逐流。您現在想要做的是什麽?您得心裏定個調子。”
新君又點了點頭。
祝纓道:“調子定下了,不是列條陳,更不是馬上就發號施令,而是想一想——讓誰去做、依靠哪些人。天子富有四海,百姓皆是赤子,道理是這個道理。十個指頭有長短,親生的孩子也有賢愚不是?滿朝文武,您想用誰?”
“能者都用。”
祝纓搖了搖頭:“總要有個主次的。天下這些州縣財賦都還有個多少之別呢!”
“現在朝上如此相爭……”
“粗粗一看,分成幾黨,鬧得最兇的鄭、冼,”祝纓說得很直白,新君都詫異於她竟如此敢說,“根子就不在鄭、冼二相身上,是他們身後那些人心裏都很不安,擔心您會損害他們的利益、維護另一方,這個時候,他們一定要找一個自認的、不會背棄自己的人,拱衛他、推他出來,去爭。您想要取天下菁才為己所用,餘清泉,留不留?柴令遠,用不用?您的心能堅定起來嗎?瞧不慣,要動他們的時候,您要怎麽動?讓誰去做?”
這新皇帝,威望,那是沒有的。一個毛孩子,就算是君……這要怎麽說呢?如果君臣大義這麽有用的話,劉協也不至於禪位、曹髦也不至於被殺了。
就這還想玩平衡操控天下最聰明的那群人,讓所有人都能為其所用,就有點可笑了。
當然,君臣名份也不是那麽的沒用,挾天子以令諸侯是非常有用的,比起讓別人“挾”,新君還沒到亡國的份上,他完全可以自己利用這樣一個身份的優勢。他的存在,就是一種優勢。
只要別太自信,以為是皇帝就能把天下人都玩弄於股掌之間就行。
既無威望,能力也不如乃祖,就老老實實別玩那些掌控的游戲,專一投註一方勢力,讓這一群人為自己所用。在這個基礎上,兼顧一些其他人的利益。這對一個普通的皇帝來說,足夠了。
新君與先先帝不同,先先帝能玩得轉各方勢力、各方勢力都認他,新君這攤子也不行、本事也差點兒。就不能玩這麽大,得老老實實按規矩辦。像她祝纓,就認認真真地認準了“南士”、“獠人”,暗中培養女子。不去跟鄭熹搶什麽勳貴,也不往清流那裏硬蹭。
“天下需要安定而不是紛爭,哪怕是朝堂上會有紛爭,也絕不能讓恐慌蔓延到民間。朝上鬧得你死我活,都不算事兒,因為爭鬥而折騰百姓、弄得下面百姓有怨言,受損的必是陛下,大亂就在眼前。
無論是抑兼並又或是開科取士,所有的一切,都必是安民,而不是擾動。
算來差不多是三十年前,曾經有一個大案,龔劼一黨被清算,自上而下伏法、被罷、被降者數以百計,但民間晏然。前兩年,還只是地方上查出幾個不稱職的官員,就能讓鄉紳自殺鳴冤。
這就是差別。”
“然而兼並不可不抑,賢士不可不進。必有一爭。”
“那就讓他們爭。只要把這些爭鬥都控制在這京城之內,於您、於天下,就沒有什麽大礙。接下來,您無論做什麽,也都是這個意思。新取賢士或任地方,也是一樣的道理。”
祝纓將雙掌掌心向上,托起一張小案,穩穩地端住了。
皇帝豁然開朗!
他的祖父教過他,對大臣要不偏不倚,明面上說,天下之主當然是要公平公正,陰暗地想,這也是帝王心術之制衡。世有陰陽,帝王之心也有兩面。但祖父確實沒有教過,壓制不住、平衡不了怎麽辦?
祝纓給了他一個適宜他執行的方案:選一個可靠能用的,維持住,再談其他。
皇帝虛心地問道:“接下來我該做什麽呢?”
祝纓將小案放下,雙手一攤:“那就不是為臣子的可以‘教’陛下了,臣也只能說,選賢與能,親賢臣、遠小人。誰是賢臣、誰是小人,得您自己去決斷。臣子看到的,與君主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郝大方聽了半天,心道:您這半天,說了跟沒說一樣。
皇帝卻若有所思。
祝纓見時間不早了,起身告退,皇帝也沒有強留。
郝大方心中十分好奇:這究竟是有用,還是沒用呢?
看皇帝的臉色,好像是比較滿意的了。突然,皇帝對郝大方道:“宣陳萌過來。”
…………
祝纓離開大殿,仍舊是回戶部辦公。
春耕是一件,此外又有一些災情也需要戶部協調。有的地方報了災,得留個檔,到了十月算賬的時候也好有個依據。
她並不知道新君與陳萌已經聊上了,更不知道冼敬此時正在受難。
冼敬沒有在政事堂,自從丞相多了之後,各人也有了調休的機會,今天他在家,也必須在家安撫一下“自己人”。
拜相變相地鞏固了他在清流中的地位,卻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正因拜相,許多人對他的期望又增加了一層,內心對他的要求也變多了。
他拜相的日子很短,自己人給的壓力卻是不小。
冼敬拜相後沒有搬家,還住在原來的府裏,府邸看著簡樸,卻是朱紫盈門。朱紫之外,又有許多青綠,也是人頭攢動。這些人極有禮貌,躬身行禮,眼中卻都透著熱切。
“相公,餘兄等人,能夠回來了吧?”
這樣期盼的目光刺得冼敬垂下了眼瞼:“我自有安排,趁此機會,正可讓他在地方上歷練一番。不經地方,終是不美。”
這個理由說得過去,士人們又活躍了起來,都想在他面前表現一下自己。也有消息靈通的人,說:“柴令誠放言,柴令遠也要覆職了!這等紈絝,竟也能立於朝堂的!相公,不能讓他們得志呀!他做的非法的事多了,豈能讓他們再禍害百姓呢?”
“相公,聽說,吏部那裏還是把蘇喆的官職給定下了,要派去禮部。這豈不是禮樂崩壞了麽?如何能忍?!既是蠻夷,就讓她回家做蠻夷去!既入華夏,就要遵循禮法!相公難道也要縱容她嗎?”
“相公,蘇喆是祝尚書的人,祝尚書,誰不知道是他是鄭相公的人?他們如此胡作非為,都該退位讓賢!相公要是怕了他們,我們自向陛下上書理論去!相公若是縱容,就恕晚生也要對相公無禮了。”
冼敬的腦子嗡嗡的,不是他非得盯著蘇喆不放,他放過了蘇喆,就該有人不放過他了。
冼敬沈下臉來,道:“休得放肆!梧州地雖偏僻,亂起來也非百姓之福,朝廷何惜一官?”
被他訓斥的人還不服氣,當面沒敢與他爭執,到得晚間,冼敬的侄子冼珍卻來告訴他:“他們聚到霍家去了!”
霍昱,禦史中丞,官階不高,將將衣緋,卻是個敢言之人。他所治的學問與王、冼沒有淵源,與冼敬是沒有同門之誼的。但卻又是個“寒士”,且佩服王雲鶴之為人,他也是當年陳、施、王三人選出來放到地方上歷練的人之一。
以前有人將他算作“王黨”,後來以為他是冼黨。連冼敬也覺得他是自己人。
但是現在……
冼敬的太陽穴一抽一抽地,他說:“備車。”
他又何嘗不知道這些人難以管束?個個心中都有“道”,一言不合就放肆狂言也是有的。
這些人是沒救了的,不如去重選些純真的年輕人,從頭開始培養,就像當年老師將祝纓等人外放出京一樣。雖然眼下是用不上了,但是還有“以後”呢!
“去楊府。”冼敬說。
楊靜的手上,可是有許多好苗子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