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八十二章才子之首——楊慎

關燈
第八十二章 才子之首——楊慎

楊慎,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人,祖籍廬陵,明代文學家、學者、官員,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授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在武宗微行出居庸關時,楊慎上疏抗諫。世宗繼位,覆任翰林修撰兼經筵講官,卷入“大禮議”事件,觸怒世宗,被杖責罷官,謫戍雲南永昌衛。在滇南時,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後雖往返於四川、雲南等地,仍終老於永昌衛。楊慎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歲。

楊慎,為湖廣提學僉事楊春之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之子。自幼聰慧過人,又非常好學,再加上出生於書香門第,所以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歲時,楊慎的母親教他句讀和唐代絕句,常能背誦;十一歲時,就會寫近體詩;十二歲時,擬作《吊古戰場文》,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

叔父兵部侍郎瑞紅看了極為讚賞,覆命擬《過秦論》,其祖父讀了之後,自矜謂:“吾家賈誼也”。有一天,他的父親和叔父們觀畫,問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畫;畫之佳者,人曰似真,孰為正?”要求他寫一首詩加以說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寫詩雲:“會心山水真如畫,名手丹青畫似真;夢覺難分列禦寇,影形相贈晉詩人。”十三歲時,就隨父入京師,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詩》、《霜葉賦》、詠《馬嵬坡》詩等,其《黃葉詩》,轟動京華。當時茶陵詩派的首領、內閣首輔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並稱楊慎為“小友”。

楊慎二十一歲時,參加會試,主考官王鏊、梁儲已將楊慎寫的文章列為卷首。不料燭花竟落到考卷上燒壞,以致名落孫山,遭此意外的打擊,楊慎並沒有灰心失望。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楊慎終於在二十四歲時,殿試第一,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從此,楊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臺,後因母親去世而回鄉守喪,服喪完畢後,覆任翰林院修撰。

楊慎的政治生涯非常坎坷,他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武宗不理朝政,喜歡到處游玩,楊慎針對這種行為,呈上《丁醜封事》的奏章,指責武宗“輕舉妄動,非事而游”,勸他停止這種荒唐行為。武宗根本不理睬,依舊我行我素,楊慎無可奈何,只得稱病告假,辭官歸裏。武宗駕崩,因武宗無子,經張皇後及楊廷和商議,便迎立其堂弟、興王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世宗即位後,授楊慎為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

楊慎利用給世宗講書的機會,經常聯系當時實際情況教育世宗,如對已判死罪尚未誅殺的佞宦張銳、於經等人,由於大肆行賄,世宗破例赦免了他們的死罪。在經筵講課時,便特地選出《尚書》裏《金作贖刑》這一章,對世宗講道:“聖人贖刑之制,用於小過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惡,無可贖之理。”世宗聽後很不高興,常常借故停止講書。

楊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歡於皇帝,又結怨於權奸,雖胸懷壯志,力圖報國,但其政治才能在當時是難以施展的。特別是在內閣“大禮議”的紛爭中,突出表現出楊慎的“叛逆”風骨。當時世宗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登基後,按照皇統繼承規則,要承認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廟;自己的生父只能稱“本生父”或“皇叔父”。世宗即位後第六天,就下詔令群臣議定他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按皇帝的尊號和祀禮對待;這樣,皇統與家系就成了當時內閣大臣紛爭的議題。

當時,張璁、桂萼等新貴為迎合上意,攀附權奸,主張在憲宗與武宗之間,加入興獻王朱佑杬,楊廷和父子和許多大臣堅決反對。為此,楊廷和辭官歸裏,楊慎一再上書辭職,不願與張、桂等“無恥小人”同列共事。世宗大怒,正式下詔改稱生父為恭穆皇帝,楊慎“又諧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世宗更加震怒,使用暴力鎮壓,“命執首八人下詔獄”。消息傳出,群情激憤。楊慎約集同年進士檢討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動地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於是,在金水橋、左順門一帶列宮大哭,抗議非法逮捕朝臣,聲徹宮廷。世宗怒氣不減,將他們全部逮入詔獄,加以廷杖,楊慎於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覆蘇,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幾乎死去,然後充軍雲南永昌衛。

楊廷和在武宗駕崩、世宗未至時,曾總攬朝政共三十七日,他裁撤許多冒濫軍功的官員。至楊慎被貶後,被裁撤的挾怨者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機殺害楊慎。楊慎知道後,一路小心防備,到臨清縣時這些人才散去,他扶病上路,騎馬走了近萬裏,非常疲憊,等抵達永昌衛時,險些無法病愈。

在放逐滇南漫長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並未因環境惡劣而消極頹廢,他不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為白族修史。每到一處,往往借詠邊塞奇花異草,抒發政治熱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窮山絕域”而“絕世獨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讚山茶花不畏嚴寒,“綠葉紅英鬥雪開”的傲然風骨。在詠物之中,寄寓著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楊慎在放逐期間,仍然關心人民疾苦,不忘國事。如當他發現昆明一帶豪紳以修治海口為名,勾結地方官吏強占民田,化公為私,斂財肥己,坑害百姓時,不僅正義凜然地寫了《海門行》《後海門行》等詩痛加抨擊,還專門寫信給雲南巡撫趙劍門,力言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閑置散者,欲謀利自肥而倡此議”,請求制止如此勞民傷財的所謂水利工程。

楊廷和患病,楊慎得以短暫回家探視,楊廷和非常高興,病也就好了,楊廷和病愈後,楊慎又返回永昌。聽說尋甸的安銓、武定的鳳朝文作亂,便率領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快速趕到木密所,與副使張峩用計擊破叛軍,平定叛亂。

楊廷和在新都去世,年七十一,楊慎請求巡撫歐陽重替他請命回鄉葬父,獲準後趕回新都治喪。此後,或暫回四川,或在雲南省城,或停留於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員善待。世宗因大禮議之故,對楊廷和、楊慎父子極其憤恨,常問及楊慎近況,大臣則回答楊慎“老病”,世宗才稍覺寬慰。楊慎聽聞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縱酒自娛,游歷名勝。《樂府紀聞》稱他“暇時紅粉傅面,作雙丫髻插花,令諸妓扶觴游行,了不為愧。”終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楊慎終不得還,按明律年滿六十歲可以贖身返家,但無人敢受理。

楊慎在黔國公沐朝弼的幫助下,舉家遷蜀,寄寓江陽,但因人舉發,又被巡撫派四名指揮押回永昌。楊慎在昆明病逝,時年七十二歲,臨終時,他還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勉勵後人。楊慎去世後,沐朝弼等人前往吊祭,當時巡撫雲南的右副都禦史游居敬,命人為其殯殮入棺,還葬故鄉新都,附葬於楊廷和墓旁。

楊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覽群書,後人論及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楊慎為第一。他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其詩沈酣六朝,攬采晚唐,創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於當時風氣之外,著作達四百餘種,被後人輯為《升庵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