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四部尚書——張澯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二章 四部尚書——張澯
張澯,字仲湜,號涇川,廣西平南縣平南鎮人,生於書香門第和官宦家庭,為明朝南京戶部尚書張廷綸的次子。自幼天資穎異,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多才多藝下筆萬言,10歲可作文,被譽為明代廣西3名“神童”之一,為時人所樂道。歷任翰林院學士、國子監祭酒、禮部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參與機務,屢有建樹,並曾連任禮部、戶部、吏部和兵部四部尚書,時人譽為“四部尚書”。
張澯,自幼天資穎異,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多才多藝下筆萬言,先祖為開封人,在廣東做官,宋亡後,便在廣東新會安家,其高祖張秀實中考時,遷至廣西龔州,並從元朝其高祖中舉開始,直到嘉靖末年,科第連綿,加上其父親張廷綸也是當朝進士出身和戶部尚書,所以又有“父子進士”、“父子尚書”和“一門兩尚書,八代中科甲”之譽,這在廣西及至全國都是罕見的。
張澯歷任翰林院學士、國子監祭酒、禮部左、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參與機務,屢有建樹,因其連任禮部、戶部、吏部和兵部四部尚書,時人譽為“四部尚書”。張澯在任國子監祭酒時,毅然以師道自任,課諸生不輟,認為“為學當求諸心,心之理得則本立,而文章事業舉而措之”,他曾兩次主持會試,擔任過順天府鄉試的主考官,以及廷試考官,嘉靖年間權臣嚴嵩曾是他賞識的考生。
嚴嵩年輕時才華橫溢,詩文俱佳,張澯為受卷官,見嚴嵩“制策驚人,擊節稱賞”,又為嚴嵩未能進入一甲之選扼腕嘆息。後來嚴嵩以編修出使兩廣,路過全州,特意看望退休家居的張澯。嚴嵩為了拜訪當年的主考官,寧可推遲開船,師生相互推崇,情誼非淺,這一年嚴嵩在全州過除夕夜,與張澯及致仕在家的原南京戶部尚書互相唱和,賦詩相贈。後來,嚴嵩為首輔大學士,植黨營私,培植爪牙,權傾一時,此可謂天變人亦變,則不可苛求張澯失之於“知人”也。
任兵部時參與機務,即陳時政八事,多被朝廷采納。有一守備廳審事官甚貪橫,張澯上疏請革除,眾人稱快,委任營伍不徇請托,惟才是用。武宗喜佛,四方游僧聚集梵剎,名曰“安禪”,主持者多富貴之人,武宗將邊防兵與京師之兵互相調換。張澯借乾清宮火災為由,上疏道“邊兵防塞不可久留京邑,以啟戍心,西僧異教不可久混禁居,以妨聖政”,他認為那些僧侶不僅惑眾,且蠹財,下令驅逐。
在戶部時,役夫維修他的住所挖得萬金,有人提議歸私囊,他說:“民間得窖尚令入官,況公所乎?”固執不可。因其剛正不阿,招致權貴忌恨,於是厭煩官場汙濁之地,故而托病請辭,先後上疏16次乞骸骨,武宗準其所請,並特加太子少傅銜,賜璽書給驛以歸,傳旨每月給米四石,年給四人供役,後改蔭其長子張概為中書舍人,次子張樾為國子監生。
導致張澯退休的直接原因,是有人誣告他賄賂太監劉瑾,但也有人為他辯白。曾任兩朝首輔內閣大學士的楊廷和,與他是同榜進士,在張澯的神道碑文裏寫道:張“自入翰林,人多以公輔期之。然疾惡太甚,往往見於辭色,以是於人寡合,有爭進者忌之,造不根之言,謂曾以奇玩賂逆瑾,公不與辯,惟懇懇乞退。”楊廷和說他根據張澯行品,以為不會有此事,但傳聞既久,又有人從而和之,謂奇玩沒入內庫,點視時外臣多見之,後來他看到張澯的辭呈時,曾問過中貴之當事人,當事人稱:“劉瑾沒入之財,皆別貯之,未嘗籍入內庫,外臣安得點視”於是楊廷和“與諸公始釋然”。他認為張澯是“以直躬自信,橫罹多口”,並非賄劉瑾,不然致仕時皇上也不會待他優厚。
張澯居全州,雖不在其位,卻不忘國憂,“每見邸報或時政有關及四方水旱,輒憂形於色”,聞江西宸濠之變,“猶扼腕太息,以不能委身報國為恨”。辭官後舉家定居全州賦閑,著書立說,並常與知州顧璘登山眺覽,以暢飲吟詠為樂,寫下了“山為徒柳水為騶,自信閑行得勝游。徑畔野花頻換歲,巖前老檜獨禁秋。壺觴書古伊人遠,弦誦升堂見道高。一歲浮石成底事,勞勞宦海任藏舟。“一詩,以及《清湘書院記》等,他既描繪了柳山瀲灩的水色風光,又抒了隱於自己內心的情感。
張澯同時還是詩文名家,在翰林院與同寅分韻得“單”字,因詩有“沖雨斜飛燕子單”之句,故被稱為“燕子單學士”,更為世人所稱道,生前博學善著述,著有《應制集》、《全湘憶錄》、《涇川文集》等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張澯,字仲湜,號涇川,廣西平南縣平南鎮人,生於書香門第和官宦家庭,為明朝南京戶部尚書張廷綸的次子。自幼天資穎異,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多才多藝下筆萬言,10歲可作文,被譽為明代廣西3名“神童”之一,為時人所樂道。歷任翰林院學士、國子監祭酒、禮部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參與機務,屢有建樹,並曾連任禮部、戶部、吏部和兵部四部尚書,時人譽為“四部尚書”。
張澯,自幼天資穎異,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多才多藝下筆萬言,先祖為開封人,在廣東做官,宋亡後,便在廣東新會安家,其高祖張秀實中考時,遷至廣西龔州,並從元朝其高祖中舉開始,直到嘉靖末年,科第連綿,加上其父親張廷綸也是當朝進士出身和戶部尚書,所以又有“父子進士”、“父子尚書”和“一門兩尚書,八代中科甲”之譽,這在廣西及至全國都是罕見的。
張澯歷任翰林院學士、國子監祭酒、禮部左、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參與機務,屢有建樹,因其連任禮部、戶部、吏部和兵部四部尚書,時人譽為“四部尚書”。張澯在任國子監祭酒時,毅然以師道自任,課諸生不輟,認為“為學當求諸心,心之理得則本立,而文章事業舉而措之”,他曾兩次主持會試,擔任過順天府鄉試的主考官,以及廷試考官,嘉靖年間權臣嚴嵩曾是他賞識的考生。
嚴嵩年輕時才華橫溢,詩文俱佳,張澯為受卷官,見嚴嵩“制策驚人,擊節稱賞”,又為嚴嵩未能進入一甲之選扼腕嘆息。後來嚴嵩以編修出使兩廣,路過全州,特意看望退休家居的張澯。嚴嵩為了拜訪當年的主考官,寧可推遲開船,師生相互推崇,情誼非淺,這一年嚴嵩在全州過除夕夜,與張澯及致仕在家的原南京戶部尚書互相唱和,賦詩相贈。後來,嚴嵩為首輔大學士,植黨營私,培植爪牙,權傾一時,此可謂天變人亦變,則不可苛求張澯失之於“知人”也。
任兵部時參與機務,即陳時政八事,多被朝廷采納。有一守備廳審事官甚貪橫,張澯上疏請革除,眾人稱快,委任營伍不徇請托,惟才是用。武宗喜佛,四方游僧聚集梵剎,名曰“安禪”,主持者多富貴之人,武宗將邊防兵與京師之兵互相調換。張澯借乾清宮火災為由,上疏道“邊兵防塞不可久留京邑,以啟戍心,西僧異教不可久混禁居,以妨聖政”,他認為那些僧侶不僅惑眾,且蠹財,下令驅逐。
在戶部時,役夫維修他的住所挖得萬金,有人提議歸私囊,他說:“民間得窖尚令入官,況公所乎?”固執不可。因其剛正不阿,招致權貴忌恨,於是厭煩官場汙濁之地,故而托病請辭,先後上疏16次乞骸骨,武宗準其所請,並特加太子少傅銜,賜璽書給驛以歸,傳旨每月給米四石,年給四人供役,後改蔭其長子張概為中書舍人,次子張樾為國子監生。
導致張澯退休的直接原因,是有人誣告他賄賂太監劉瑾,但也有人為他辯白。曾任兩朝首輔內閣大學士的楊廷和,與他是同榜進士,在張澯的神道碑文裏寫道:張“自入翰林,人多以公輔期之。然疾惡太甚,往往見於辭色,以是於人寡合,有爭進者忌之,造不根之言,謂曾以奇玩賂逆瑾,公不與辯,惟懇懇乞退。”楊廷和說他根據張澯行品,以為不會有此事,但傳聞既久,又有人從而和之,謂奇玩沒入內庫,點視時外臣多見之,後來他看到張澯的辭呈時,曾問過中貴之當事人,當事人稱:“劉瑾沒入之財,皆別貯之,未嘗籍入內庫,外臣安得點視”於是楊廷和“與諸公始釋然”。他認為張澯是“以直躬自信,橫罹多口”,並非賄劉瑾,不然致仕時皇上也不會待他優厚。
張澯居全州,雖不在其位,卻不忘國憂,“每見邸報或時政有關及四方水旱,輒憂形於色”,聞江西宸濠之變,“猶扼腕太息,以不能委身報國為恨”。辭官後舉家定居全州賦閑,著書立說,並常與知州顧璘登山眺覽,以暢飲吟詠為樂,寫下了“山為徒柳水為騶,自信閑行得勝游。徑畔野花頻換歲,巖前老檜獨禁秋。壺觴書古伊人遠,弦誦升堂見道高。一歲浮石成底事,勞勞宦海任藏舟。“一詩,以及《清湘書院記》等,他既描繪了柳山瀲灩的水色風光,又抒了隱於自己內心的情感。
張澯同時還是詩文名家,在翰林院與同寅分韻得“單”字,因詩有“沖雨斜飛燕子單”之句,故被稱為“燕子單學士”,更為世人所稱道,生前博學善著述,著有《應制集》、《全湘憶錄》、《涇川文集》等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