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宣宗文武——汪肇、謝賓舉、聶鉉等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三十六章 宣宗文武——汪肇、謝賓舉、聶鉉等
汪肇,字德初,安徽休寧人,工繪事,山水、人物。出入於戴進、吳偉,但多草率之筆,尤長於翎毛,豪放不羈,自謂其筆意飄若海雲,因自號海雲。
謝賓舉,字子隱,上元人,畫山水人物,步驟戴進,具體而徵,畫畢其兄承舉即題詩於上。畫山水人物,步驟戴進,具體而徵,畫畢其兄承舉即題詩於上。嘗雲:“我詩借君畫增價,君畫君我詩並傳。”
方鉞,方鉞,錢塘人。山水、人物學戴文進,已造其閫域,惜早卒,評者謂“為戴門顏子”雲,著有《名山藏》。
夏芷,字廷芳,錢塘人,善人物、山水,從游“浙派”開創者戴進。克勤於學,筆力雄健,逼其師。風雨圖甚佳,惜早卒,傳世作品有《歸去來兮圖》。
王世祥,錢塘人,戴進婿,亦善畫,山水得其婦翁之傳。
王彰,字文昭,鄭人。以鄉薦補為國子監生,永樂年間,安撫陜西、河南等地百姓,官至右都禦史,為官執法很嚴,與當時的左都禦史劉觀,稱“彰公而不恕,觀私而不刻”。
李至剛,名鋼,以字行,松江華亭人。薦侍懿文太子,燕王朱棣稱帝後被任命為左春坊大學,與解縉私交甚厚,曾一起參與編撰《太祖實錄》,但李至剛人品非常差,多次因犯罪被下獄,還彈劾老朋友解縉,逐漸失去朱棣的信任。
聶鉉,字器之,清江縣人,明初學者,政治人物,三甲進士,授予廣宗縣縣丞,上疏免除旱災稅。任滿後,入京朝覲,獻《南都賦》及《洪武聖德詩》。授翰林院待制,改國子助教,遷典籍。後賜歸。又召其主持會試,並準備留用,聶鉉請求便地自養,於是以廬陵教諭職位終老,聶鉉與張美和、貝瓊齊名,時稱“成均三助”。
董倫,字安常,恩縣董家堂村人。自幼酷愛詩書,刻苦用功,遍讀經史子集。因張以寧推薦,董倫被召至南京任右讚善大夫,朱允炆繼位後,拜董倫為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給皇帝講授經、史、鑒等書,還主持編纂了《太祖實錄》,皇帝親手寫了“怡老堂”的匾額掛在他的屋中,又賜予髹幾和玉鴆杖。為人秉性忠厚,常勸皇帝和近友諸藩王親睦,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在南京殺了許多親信大臣,獨沒罪及董倫,董倫告老還鄉,回家不久病逝,享年80歲。
方賓,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官至兵部尚書。洪武年間,大學生授刑部郎中,數月後轉兵部郎中,歷署應天府事,坐事貶戍廣東,因茹瑺的推薦,覆召為兵部郎中。明成祖入京師,方賓與侍郎劉雋等迎附,特見委用,進兵部右侍郎。跟隨兵部尚書劉雋出征安南的黎利,賓理部事,有幹才,應務不滯,劉雋身死於交趾,方賓升任兵部尚書。性警敏,能揣上意,見知於帝,頗恃寵貪恣,扈從北京,兼掌行在吏部事。扈從北征,與內閣學士胡廣、金幼孜、楊榮,侍郎金純並與機密十一年、十五年、十八年,明成祖北巡,方賓均扈從。
方賓恃寵而驕,公然受賄,明成祖議親征,尚書夏原吉、吳中、呂震與方賓共議,宜且休兵養民。未奏,會帝召賓,方賓言糧餉不足,召夏原吉,亦以不給對。帝怒,遣夏原吉視糧開平,旋召還下獄。方賓方提調靈濟宮。中使進香至,語方賓以帝怒。方賓懼,自縊死。帝實無意殺賓,聞賓死,乃益怒,戮其屍。
周岐鳳,明代畫家。善書法,精鑒賞,跋韓幹飲馬圖。
湯宗,字正傳,平陽人。由太學生提任河南按察僉事,旋改北平按察僉事,因奏劾按察使陳瑛受燕王朱棣賄賂有異謀,升任山東按察使,遷刑部郎中、蘇州知府。時蘇州連年水災,民多流離,欠租百萬餘石,宗諭富民出米代輸,富戶知其愛民,不到三個月即全部完納。有人言其將“坐視水患”,貶為祿州通判,後以黃淮推薦,覆召為大理寺丞,時一外國貢使病故於途,從人謂醫殺之,將醫師逮捕下獄,宗認為醫與使者何仇?釋之。後任戶部主事。受解縉“無人臣禮”案牽連,系獄十多年,仁宗即位後始覆官,遷南京大理卿。
李騏,本名李馬,字德良,一作彥良,福建長樂沙京人。自幼聰慧異常,十歲即能通讀《孝經》、《論語》,洞悉其義,福建鄉試第一,解元。次年會試第一,會員,廷試又第一,狀員。為明代科舉福建省“三元及第”唯一的人。明成祖認為狀元以畜名不吉,遂禦筆書寫“其”字於“馬”字的右邊,改名為李騏。三日後臚唱三遍,均無應答者,永樂帝忙解釋說:“即李馬也”,李騏才出列受詔,賜紗帽、銀帶朝服。以後,李騏每寫姓名,均將“騏”字墨書“馬”旁,朱書“其”字。有記載說,上科狀元陳循在李騏榜揭榜之前曾做一夢,夢見新科狀元為一木人騎在馬上,手執一令字黃旗。等到金殿傳臚之時知是李騏。木人為李,黃旗正好應禦書“其”字,當然這都是後人牽強附會之說。
李騏為人耿介有氣節,在翰林考校恭勤,廉謹不怠,又講孝道,與人交往和善爽直,見人有不是處,總要當面指出,從不背後議論。奉命典應天府鄉試,去取進退,不徇私情,時論稱善。李騏染病,得知永樂帝去逝的消息後,他帶病哭靈,遂病情加重,半年之中又連奔繼母和妻子之喪,洪熙元年十月卒於家中,享年48歲。
蕭時中,名可覆,以字行,號東白,江西廬陵人。辛卯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為官時勇於進言,深為朝廷重視,參與編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著有《曲山三蕭遺集》等。少年即負大志,與兄蕭時敏亦友亦師。以勇於進言著稱,因災異發生,陳奏八事,奉命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等書,卒於任上,著有《曲山三蕭遺集》。
鄧文鏗,字德聲,前鄉眉山村人,自幼勤奮好學,嚴肅認真,待人誠懇。任廣東茂名知縣,因治績顯著,升任刑部主事,又升至僉都禦史,後任武昌知府等職,轉苑馬寺卿。當時皇親國戚有受賄者,眾不敢言,他獨劾之,終置其人於法,民間美傳:“文鏗為官清正”。謝職回鄉時,兩袖清風,將為官40年的破舊衣物,湊以磚石袋箱雇車運至碼頭,那些曾被劾責的權貴上奏皇帝言:“文鏗為官何謂清正而今卻有許多錢物運回鄉,全是欺君瞞上伎倆。”皇帝立即召鏗回朝面責,禦駕親監驗證,啟箱一查都是破舊衣物、磚石等。問鄧是什麽意思鄧答,身為朝廷命官,告老還鄉而雙手空空,那會有損於朝廷面子,不得已用此辦法。皇帝這才轉怒為喜,讚揚他考慮周到,處事靈活,並賞半箱金銀,還責令那誣告的官員,拿出家裏半箱銀兩作為賠償,鄧滿載而歸,回鄉後生活儉樸,布衣素食。
臨行前,鄧夫人因她是外籍人隨夫歸鄉有些情緒,皇帝知情後大禮相送,皇後特地將一個精致的竹籃送給她,交代別在途中揭開,一到家鄉,鄧急忙打開一看,卻是滿滿的糞土,他們領會了上司的意圖,於是將其倒入田間作肥料,通過他們的辛勤勞動,五谷年年豐收。
鄧文鏗,酷愛青竹挺拔與高風亮節的崇高風格,當他告老還鄉時特意帶回一株竹子,親自種在庭院後山坡,後來逐步繁衍成一片郁郁蔥蔥的竹林,後人為了紀念他,特命名此種竹為“文鏗竹”,該竹林已有600年歷史,枝繁葉茂,適應性強,是一種很好的觀賞竹。
陳濟,史學家,武進人,字伯載,博學多能,經史子集無所不通,時稱“兩腳書櫥”。成祖朱棣初,詔修《永樂大典》,以布衣為都總裁,選秘庫書數百萬卷,與少師姚廣李等數人,發凡起例,分類考核,依次編排,井然有條。執筆者有所疑,輒就質詢,他即為之逐條辨析。及書成,授左春坊右讚善,居職十五年病死。有《書傳補》、《元史舉要》、《通鑒綱目集覽正誤》、《思齋集》等。
馬鐸,字彥聲,號梅巖,福建長樂人,原名馬樂,後避諱永樂,受禦賜‘鐸’,改名為馬鐸。自幼聰穎異常,為文不假思索,下筆即成,殿試時,成祖親攬試策,稱馬鐸氣象廣大,擢為狀元。馬鐸性情耿直,表裏如一,待人真誠。曾多次扈從永樂帝巡幸北京,不辭勞苦。馬鐸一生居官有剛直之聲,居家有孝友之名,居世有助人之譽,著有《玉巖集》。
高棅,一名廷禮,字彥恢,號漫士,福建長樂人。以布衣征為翰林侍詔,後升典籍。與林鴻、王偁、陳亮、王恭、唐泰、鄭定、王褒、周玄、黃玄號稱“閩中十子”。論詩尊奉盛唐,曾編《唐詩品匯》百卷,在明初詩壇產生很大影響,其詩多寫個人山居生活,亦有不少應酬之作,冗長堆積,難以卒讀,兼能書畫,著有《嘯臺集》。
賈仲明,亦作賈仲名,自號雲水散人,淄川人,後徙居蘭陵,雜劇作家。聰敏好學,博覽群書,善吟詠,尤工於詞曲、隱語。明成祖入繼帝位之前,仲明曾侍從於燕王府邸,甚受寵愛。“每有宴會,應制之作,無不稱賞。公豐神秀拔,衣冠濟楚,量度汪洋,天下名士大夫,鹹與之相交。”所作傳奇、樂府極多,駢麗工巧,獨具風格,受到同時代文人的敬重。
賈仲明,所作雜劇有16種,今存6種,即《升仙夢》、《金童玉女》、《玉梳記》、《玉壺春》、《裴度還帶》。前2種屬神仙道化戲,如《升仙記》寫呂仙度化翠柳、嬌桃成仙的故事;後幾種則寫男女愛情故事,如《菩薩蠻》中女主角蕭淑蘭愛上書生張世英,便主動追求,終成愛侶。這些雜劇思想內容一般尚屬健康,在形式上卻反映出元末明初雜劇革新的情形,如《升仙夢》采用正末、正旦對唱,音樂上運用南北合套等。仲明雜劇,文字華美,“如錦帷瓊筵”。
郭敦,字仲厚,聊城道口鋪郭莊人,戶部尚書,東昌府明代大書法家。以詩舉鄉試,授戶部廣西主事,年餘,出任衢州府知府。在衢州問疾苦,禮賢秀,恤高年,扶孤獨,修學校,明教化,表節義,易風俗,毀淫祠,立義冢,多有惠政。在官七年,治績為天下最。以忤中貴人得罪,下獄,衢州耆老百姓千餘人伏闕乞留,廷臣以敦廉正不阿上奏,詔為監察禦史,出為河南布政司左參政,不久,調陜西,未行,以郭敦有大臣體,特升禮部右侍郎兼太仆寺卿,後成祖北征,督運糧餉。仁宗即位,轉戶部左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陜西大旱,奏請免逋賦,賑災民,罷不急之務等十餘事,悉被允行。在戶部任上多有興革,並積極采取措施,禁止皇莊兼並民田,一時稱善,卒於任。
郭敦,因廉潔從政得罪權貴後,回到故鄉東昌府道口鋪郭莊故居,在此隱居了一段時間,閑時在弟弟郭山的“東昌軒”,澄窯做一些自己喜愛的文玩用具,和窯工們聊聊家常裏短,教孩子們習字作畫,自有一番樂趣。由他出資建議修建的西關古井、岳莊澄窯等有關郭敦的逸聞遺事很多,至今仍為東昌府郭莊後人津津樂道,尤其是題寫光岳樓四個門樓石匾額“文明”、“武定”、“太平”、“興禮”一事,更是膾炙人口,世代傳頌。
李在,字以政,福建人蒲田人,遷雲南,後如入京,擅長畫山水和人物,畫面生動,很有影響,日本畫僧雪舟曾與他切磋畫藝。傳世作品有《琴高乘鯉圖》軸,現藏上海博物館;《歸去來兮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溪山雲閣圖》軸,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陳山,字汝靜,又字伯高,沙縣溪南九都溪口人。任奉化教諭,成祖召入參與編修《永樂大典》,後任吏科給事中,遭父母喪事,守孝期滿赴選,擬任廣東布政使,皇帝特命留任舊職,主管六科事。不久,給皇太孫教授經書,仁宗繼位,任左春坊左庶子。有一天陳山退朝,墜馬小腿負傷,仁宗親自給陳山研藥調酒。宣宗即位,任戶部左侍郎,高熙叛亂,宣宗親自征討,陳山和襄、鄭二王一同留守京都。任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文淵閣直閣事、領文學士供職文華殿,任《兩朝實錄》總裁官。宣宗要為陳山建造住宅,陳山謝絕說:“我有先人舊房,足以遮避風雨,一興土木,就難免勞民傷財。”因年老申請告退,沒有獲準,宣宗下令免於朝拜,又令中官扶陳山進出朝廷,先後4次上書申請告退才獲準,返鄉途中於邵武去世。
沈粲,字民望,號簡庵,華亭人,官太常少卿,與兄沈度並稱“二沈先生”、“大小學士”,均善書,度以婉麗取勝,粲以遒逸見長。粲尤工草書,學宋克而參以鍾繇情旨,行筆圓熟,意趣遒逸。豐坊《書訣》稱其“學宋克而得鐘繇體,大非其兄所及”。
沈度,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人,曾任翰林侍講學士,擅篆、隸、楷、行等書體,與弟沈粲皆擅長書法,藏於秘府,被稱為“館閣體”,為明代臺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臺閣體又稱館閣體,“臺閣”原指尚書,後為官府代稱,臺閣體書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現,至明代,因其為皇帝所賞識,而獲得很大發展,遂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形式明代臺閣體書法結體平正,筆致光潔,景色烏黑,風格秀潤華美,適合皇家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標準。但也有人認為臺閣體書法結體缺少變化,意趣不足,而持批評態度。沈度以長於臺閣體書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名重一時。有墨跡《教齋箴》、《四箴銘》等傳世。弟沈粲,擅行、草書,子沈藻,擅楷,均承家學。
李宏,松花鎮鴨埌村人,父永立,曾在元朝中都做官,考中舉人,十三年考中進士,任廣東海南瓊州府知府,又署理涯州知州。不久,因政績顯著升任四川道監察禦史,其性剛毅,遠見卓識,曾向皇帝呈上“時政十事”,獲得采用。《中國人名大辭典》記載其“擢禦史,嘗上時政十事,皆國政論,多見施行”。因此名重一時,列為四川名宦,為縉紳尊敬。監察禦史任滿後歸田,居縣內懷塘鑊耳灣,後避盜寄寓鴨埌村。死後於宣德五年葬於一廂裏木頭塘,墓叫“八角墳”。縣祀鄉賢。崇禎時知縣在登龍橋建禦史坊,紀念提點刑獄坦中庸、巡按禦史李文鳳、李宏,上書“柏臺繼美”四字。
周孟簡,江西吉水縣人,鄉試中舉,與兄周述同登進士,同列鼎甲,兄弟二人的殿試策對,同獲成祖禦批。周孟簡的禦批是:“辭足以達意,學足以明理,兄弟齊名,古今罕比,擢爾第三,勉其未至。罔俾二蘇,專美於世,欽哉。”一時名動天下,天下之士讚譽有加。亦拜翰林院編修,又與同科二十八人一同進文淵閣讀書,當時有二十八星宿之稱。
周孟簡神清氣和,心淳而志正,其學務求聖人之意,為文必本諸經,又博覽諸子百家之書,受到朋輩推重。曾參與編修《永樂大典》。成祖巡幸北京,太子監國,素聞周孟簡才識過人,凡有纂述必請孟簡,且日見寵眷,升為詹事府丞。仁宗即位後,大封諸王,命孟簡為襄王府長史,仁宗對孟簡說:“輔朕弟,尤勝於輔朕也”,周孟簡盡心輔導襄王,每次進講必有忠孝、仁民、愛物之言,仁宗聽說後多次褒獎他,襄王更是從心裏敬佩這位老師,周孟簡患急病,醫治無效,第二日便去世了,享年53歲,襄王十分悲痛,親自安撫其子周景亮。著有《西垣稿》、《兩京吟稿》若幹卷。
陳道潛,名覆,字孔昭,號拙齋,莆田縣東陽村人。浮山陳氏祖陳湟後裔,父陳砮。明代學者、詩人、理學名臣。早年失怙,初受學於方坦,少讀書時,其品行學業為長輩所稱道,初授禮科給事中,命預修國史,與楊榮同事,楊榮重其學行,稱其文、德行堪為官宦典型。以言事謫彜陵州判,革巫俗,輕賦稅,行善政,德遠播。
永樂初,以薦擢廣東道監察禦史,預纂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諸書,時纂修者,翰林、春坊多不得與,獨道潛以行己恭慎、學問該博入選。書成,尋丁內艱歸,服闕,改江西道監察禦史,內臺章疏議,多出其手,同僚皆稱為“拙齋先生”,滿九載致仕,以功榮贈其父、母、前妻、封繼配。歸家研讀經史自娛,常戒其子曰:“毋挾勢以逞威,吾之願也。”為人持重,不輕易戲言,好談人善,不好談人惡。與兄道亨相友愛,兄以子少讓財產,不受。樂助人,會元陳中嘗稱其加,“仕者可為居官之法,隱者可為族裏之法”。
葉春,本姓林,字景旸,海鹽大易鄉人,洪武間為海鹽縣胥吏,後歷任禮部郎中、兩淮鹽運使、調福建參政。仁宗即位,受命巡視應天、鎮江、常州、蘇州、松江、杭州、嘉興、湖州。宣德初,又奉命隨大理卿胡概巡視江浙,為政清廉,百姓稱道,三次蒞臨浙西,時嘉興府屬縣僅嘉興、海鹽、崇德,境域寬廣,難以治理,遂奏請朝廷增設4縣,以便治理,未幾獲準,五年三月實施,還朝後,擢刑部右侍郎,卒於官。
瞿佑,字宗吉,號存齋,錢塘人,早年即能詩,谙熟典故,14歲時,其父友人張彥覆即興以雞為題,讓他賦詩,佑當即脫口吟道:“宋宗窗下對談高,五德名聲五彩毛;自是範張情義重,割烹何必用牛刀。”四句詩各自點出四個雞的典故,格律工整。張拍手稱絕,因此詩名遠揚。明初曾任宣陽縣訓導,遷周府長吏,永樂年間,因作詩招禍罷職,被謫居保安。10年後獲赦,做過3年家塾先生,後歸居故裏,以著述度過餘年,著作頗多,主要有《存齋詩集》、《歸田詩話》、《聞史管見》、《剪燈新話》等。
師逵,明朝大臣,官至戶部尚書,字九達,兗州東阿人,幼年聰敏,8歲讀書,日記千言。20歲入太學,從禦史到遼東視察,因剛直不阿,觸犯上司,被誣陷,逮至京城。太祖見其長相非凡,問明真相,擢為禦史,後任陜西按察使,到任一月內,即將千餘積案審理完畢;成祖即位,升兵部侍郎;仁宗即位,升戶部尚書,居官40餘年,為政清廉,家無積蓄;宣宗常與群臣議論:“大臣持廉守正者,唯逵一人。”後卒於任所。
張政,字平夫,安徽省廣德人,資質聰慧,登進士。
李銘,宣宗時駙馬,娶明仁宗女清河公主為妻。
張宗璉,字重器,江西吉水人,政治人物、進士。中進士二甲第五十五名,後累任至南京大理寺丞,後貶為常州同知。當時明廷派遣李立治理江南軍籍,後擅自逮捕平民,張宗璉與之相爭,使大量平民幸免,後因背部生瘡而死,葬時有上千名常州百姓衣著白衣送葬。
郭敬,明朝四朝元老級太監,生於西夏縣曹張鎮,自18歲跟隨明成祖朱棣,亦是大太監王振的親信,在大同鎮守的時候,土木堡之變中曾躲在草叢裏逃過一劫。
蔣驥,以翰林院侍讀承直郎身份,參與修纂明太宗實錄,三甲同進士,與王艮、金幼孜等同年。
俞士吉,字周貞,號櫟庵,晚號大瀛海客,浙江象山人。中舉人,授兗州府學訓導;建文中,上疏言時政得失,為朝議所允,晉監察禦史,出按鳳陽、徽州、湖廣。成祖即位之後,進僉都禦史。時浙西大水,命偕戶部尚書夏元吉,往督農政。湖州災,奏捐糧六十萬石賑民。三年夏,浙西大饑,又隨夏元吉發粟三十萬石往賑。以禮部侍郎銜出使日本,封其國山為“壽安鎮國之山”,為襄陽知府。仁宗在東宮,聞士吉善詩,詢以古詩唐律,命作《聖節》詩各一體,援筆立成。宣德初,授南京刑部侍郎,越五年致仕。史傳稱其“儀表修潔,舉止清雅,文采蔚然,諛之不喜,犯之不怒,偉度洪量汪如”。著有《櫟庵自怡稿》。據石浦《武氏家譜》載,曾與鄭和率船隊下過西洋。
釋迦也失,明朝著名的三大法王之一,系西藏拉薩河下游蔡貢塘地方人。自幼出家,後拜西藏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為根本上師,學習佛法,因其勤奮好學,才華過人,故宗喀巴稱其為“辯才無礙”的八大弟子之一。明成祖先後兩次派專使召請宗喀巴,宗喀巴因年老未能親往,遂派其弟子釋迦也失代表他前去:釋迦也失到達南京,受到明廷的盛大歡迎,在南京期間,每次朝覲明成祖,成祖賜坐,賜茶,賜宴,待以殊禮。此後,釋迦也失遵照成祖之旨令,在南京營造寺宇,召募僧眾,舉行盛大宗教活動,受到成祖的讚許和賞識,給予優渥恩寵。
明成祖封其為“妙覺圓通慈慧普應輔國顯教灌頂弘善西天佛子大國師”,賜印誥及金邊黑色僧帽一頂。翌年,釋迦也失返歸西藏,於拉薩北郊主持修建了著名的色拉寺。釋迦也失於古稀之年,仍不畏道路艱險、旅途辛勞,再次進京,覲見明宣宗皇帝,為明宣宗治愈重病,他曾多次赴蒙古、五臺山和青海等地講經傳法,倡建寺廟。明宣宗頒賜釋迦也失禦制**金印,封其為:“萬行妙明真如上勝清凈般若弘照普應輔國顯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覺如來自在大圓通佛”,簡稱大慈法王,藏語為“絳欽曲結”。釋迦也失卒於返藏途中,明廷下令在青海卓摩喀建造喇嘛寺,賜名”弘化寺”,以示紀念,寺內修建“至善大慈法王塔院”,收藏有大慈法王的舍利。
李賢,初名失必兒醜驢,韃靼貴族,明朝初期大臣,初為北元工部尚書。在永昌侯藍玉為主將發動“捕魚兒海之戰”,擊潰北元殘餘政權,北元工部尚書失必兒醜驢脫離北元政權,歸降明太祖朱元璋,由於失必兒醜驢精通蒙古文、突厥文、漢文、回回文等諸多文字,出任通譯書。失必兒醜驢學識淵博,明太祖很喜歡他,賜名為李賢,當時燕王朱棣主持北方戰事,明太祖將精通北方諸民族語言的李賢,授予燕府紀善。
李賢在燕王府侍奉燕王世子朱高熾最恭謹,後來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李賢有輔佐重勳。朱棣攻破南京,將侄子明惠帝趕下臺去,成為明成祖,李賢因功累遷至都指揮同知,官秩正三品,後晉為大學士。此後,凡塞外表奏及朝廷所降詔敕,皆由李賢譯書,而李賢在朝中屢陳所見時,明成祖大多采納之。仁宗即位,念及李賢舊勞,晉升其為後軍都督僉事,再進右都督,賞賜甚豐。後來,封病中的李賢為忠勤伯,食祿一千一百石,不久,李賢病逝,令其第二子以其先官職“紀善”之稱為姓氏,改姓紀氏,以念明太祖的知遇之恩。
馬京,字子高,本縣俱得裏人,民籍,少師於康汝楫先生。成祖立長子高熾為太子,次子高煦為漢王,時太子守行在,馬京被征赴行在,任北京行部左侍郎,以輔佐皇太子。馬京到職後,盡誠翊讚,歷久愈篤,深得太子倚重,卻招致了高煦的嫉恨。成祖率兵五十萬北征,留太子高熾監國,八月北征還,太子遣使迎接稍遲,高煦即讓人制造謠言,謀動謠太子地位,並中傷馬京、黃淮等一批監護太子的,成祖怒,以“奉表不敬”將馬京等人下獄十年。
成祖再次北征,病死在榆木川,太子即位,馬京當即被釋,旋病逝,年73歲。對馬京之死,仁宗甚為痛惜,特發“聖旨”,除遣官致祭外,追贈其為榮祿大夫、少博,賜文簡,於宣德三年又發兩道“聖旨”,一是封馬京妻為太夫人,一是“以父勳勞”擢馬京之子馬健為文林郎、行在太常寺典簿。
吳溥,字德潤,號古壓,江西省崇仁縣人,名儒吳與弼之父。中舉人後,因病未參加會試,以教書自娛,後入國子監,授翰林院編修。成祖起兵“靖難”,攻人南京的前一天,胡廣、解縉、王艮等江西籍翰林官會於吳溥家,立誓效忠建文,解縉、胡廣尤為慷慨,王艮獨流涕不語。3人去後,吳溥子與弼嘆日:“胡廣死節,應是大好事。”話未畢,傳來隔壁胡廣吩咐家人的聲音:“外面太亂,小心將豬關好。”吳溥笑道:“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而王艮果然服毒而死,南京城破,吳溥與胡廣等人均迎降。
永樂初,吳溥遷翰林院修撰,升國子司業,為《永樂大典》副總裁,參與編纂《太祖實錄》,居官廉潔儉樸,清慎嚴謹,但在國子監20餘年未升遷,宣德元年,死於任上。為官清正,不附權貴,二十年間官居原位,許多大臣因其多年不得晉升讓其少針砭朝政,他卻說:“是否能夠得到知遇是人的天命所註定的,我不會為了自己的官位屈枉自己的內心”。所得官俸,大都散濟親友故舊之貧困者,以至死去無以為殮,自幼力學,潛心研究《春秋》,得其微旨。善詩,作品多反映年華遲暮、仕途艱辛的內心痛苦;也有寫景寓情之作,情景交融,文筆清新,詩風淳樸,在明前期諸家中自成一體,朱彜尊《靜志居詩話》稱其“詩格楚楚”。除參編上述典籍外,還著有《古崖詩集》,選入《石倉歷代詩選》。
潘文奎,永嘉昆陽村人,字景昭,愚莊其號也。治書,年三十歲,浙江丙子,鄉試第五十四名。奉使朝鮮安南諸國,擢知河南許州事。以事當降,尋召還,改左春坊司直郎,未幾朝廷遴選廷臣重厚堪任字牧者,升漢陽府別駕。以纂修國史召至京,十月升福建布政司右參議,後衣錦還鄉。
太平,蒙古瓦剌部首領,遷使向明朝進貢,並請封位,成祖敕封為賢義王。不久,叛明,從順寧王馬哈木迎戰成祖之親征軍,敗於土剌河,後修好仍貢如故,其部下為馬哈木之子脫歡所並。
阿魯臺,明朝東部蒙古首領之一,曾先後擁立鬼力赤、本雅失裏阿臺為可汗,而自稱太師,專權擅政。受明封為“和寧王”,遂與瓦刺對立,為瓦剌部脫歡太師所殺。
周安,抗越愛國將領,其事跡載入《明史》,死後追封都指揮同知,並子孫世襲。安南臣子黎氏作亂,屠安南國君及其宗族自立其子為帝,安南殘存宗室逃入南京,請求朱棣幫助覆仇,於是中越兩國交惡,朱棣用兵安南,張輔指揮了這場戰爭,征服安南並郡縣之納入明朝版圖,但安南民心不附,為爾後的變亂埋下了禍根。朱棣遷都北京,明朝的經營重點逐漸北移,安南成為一個沈重的負擔。
安南地方官黎利召集各部在蘭山會盟,起兵抗明,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勢,明軍守軍漸漸不支。宣宗調集明軍主力圍剿安南救援明守軍,但經“寧橋之役”中伏大敗,明朝安南守軍陷入孤立無援境地,黎利進而率數十萬安南大軍,圍攻明朝在安南軍事重鎮乂安。周安作為鎮守乂安主將率所部明軍與安南軍激戰,不料部分明將膽小怕死臨陣叛變,戰局惡化,黎利派人勸降周安,周安大罵不止,誓死不降,但終因寡不敵眾,所部深陷敵陣,周安最後大呼“我是天朝的臣子,豈能死於賊手”,與指揮陳麟躍起奪賊刀,手刃敵軍數人後皆自刎殉國,所部明軍近萬餘人全部力戰壯烈殉國,明朝政府感其忠烈,宣宗乃追封周安為都指揮同知,並子孫世襲,其事跡載入《明史》。
夏旭,江西永豐人,一作九旭,農民起義領袖。江西瀕江八府久雨成災,次年又遭旱蝗,夏旭率饑民數千人,據大盤山起義,自稱都督,同年十月,官軍襲破山寨,被俘殺害。
黃驥,全州人,中鄉舉,為沙縣教諭。永樂時擢禮科給事中,常三使西域;仁宗初,上疏言:“西域貢使多商人假托,無賴小人投為從者,乘傳役人,運貢物至京師,賞賚優厚。番人慕利,貢無虛月,致民失業妨農。比其使還,多賫貨物,車運至百餘輛。丁男不足,役及婦女。所至辱驛官,鞭夫隸,無敢與較者。乞敕陜西行都司,惟哈密諸國王遣使入貢者,許令來京,止正副使得乘驛馬,陜人庶少蘇。至西域所產,惟馬切邊需,應就給甘肅軍士。其岡砂、梧桐、堿之類,皆無益國用,請一切勿受,則來者自稀,浮費益省。”帝以示尚書呂震,且讓之曰:“驥嘗奉使,悉西事。卿西人,顧不悉邪?驥言是,其即議行。”後遷右通政,與李琦、羅汝敬撫諭交址,不辱命,使還,尋卒。
吳管者,蒙古族,恭順伯把都帖木兒(吳允誠)之子,明朝廣義伯,初居甘肅塞外。隨父吳允誠歸降明朝,居涼州耕牧。吳允誠與兄吳克忠、吳克勤,從明成祖征阿魯臺、本雅失裏後,吳管者與母留守涼州,原歸降明朝的涼州衛“韃官千戶”虎保、永昌衛“韃官千戶”亦令真巴等,趁機起兵反明,欲脅迫吳允誠部眾同反,吳管者與母共議,召部將保住(楊效誠)、蔔顏不花等平叛,擒伍馬兒沙等,以功,授指揮僉事。升都指揮僉事,封廣義伯,次年卒,妻早奴亦有智略,助其守邊,常親入朝獻良馬。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汪肇,字德初,安徽休寧人,工繪事,山水、人物。出入於戴進、吳偉,但多草率之筆,尤長於翎毛,豪放不羈,自謂其筆意飄若海雲,因自號海雲。
謝賓舉,字子隱,上元人,畫山水人物,步驟戴進,具體而徵,畫畢其兄承舉即題詩於上。畫山水人物,步驟戴進,具體而徵,畫畢其兄承舉即題詩於上。嘗雲:“我詩借君畫增價,君畫君我詩並傳。”
方鉞,方鉞,錢塘人。山水、人物學戴文進,已造其閫域,惜早卒,評者謂“為戴門顏子”雲,著有《名山藏》。
夏芷,字廷芳,錢塘人,善人物、山水,從游“浙派”開創者戴進。克勤於學,筆力雄健,逼其師。風雨圖甚佳,惜早卒,傳世作品有《歸去來兮圖》。
王世祥,錢塘人,戴進婿,亦善畫,山水得其婦翁之傳。
王彰,字文昭,鄭人。以鄉薦補為國子監生,永樂年間,安撫陜西、河南等地百姓,官至右都禦史,為官執法很嚴,與當時的左都禦史劉觀,稱“彰公而不恕,觀私而不刻”。
李至剛,名鋼,以字行,松江華亭人。薦侍懿文太子,燕王朱棣稱帝後被任命為左春坊大學,與解縉私交甚厚,曾一起參與編撰《太祖實錄》,但李至剛人品非常差,多次因犯罪被下獄,還彈劾老朋友解縉,逐漸失去朱棣的信任。
聶鉉,字器之,清江縣人,明初學者,政治人物,三甲進士,授予廣宗縣縣丞,上疏免除旱災稅。任滿後,入京朝覲,獻《南都賦》及《洪武聖德詩》。授翰林院待制,改國子助教,遷典籍。後賜歸。又召其主持會試,並準備留用,聶鉉請求便地自養,於是以廬陵教諭職位終老,聶鉉與張美和、貝瓊齊名,時稱“成均三助”。
董倫,字安常,恩縣董家堂村人。自幼酷愛詩書,刻苦用功,遍讀經史子集。因張以寧推薦,董倫被召至南京任右讚善大夫,朱允炆繼位後,拜董倫為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給皇帝講授經、史、鑒等書,還主持編纂了《太祖實錄》,皇帝親手寫了“怡老堂”的匾額掛在他的屋中,又賜予髹幾和玉鴆杖。為人秉性忠厚,常勸皇帝和近友諸藩王親睦,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在南京殺了許多親信大臣,獨沒罪及董倫,董倫告老還鄉,回家不久病逝,享年80歲。
方賓,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官至兵部尚書。洪武年間,大學生授刑部郎中,數月後轉兵部郎中,歷署應天府事,坐事貶戍廣東,因茹瑺的推薦,覆召為兵部郎中。明成祖入京師,方賓與侍郎劉雋等迎附,特見委用,進兵部右侍郎。跟隨兵部尚書劉雋出征安南的黎利,賓理部事,有幹才,應務不滯,劉雋身死於交趾,方賓升任兵部尚書。性警敏,能揣上意,見知於帝,頗恃寵貪恣,扈從北京,兼掌行在吏部事。扈從北征,與內閣學士胡廣、金幼孜、楊榮,侍郎金純並與機密十一年、十五年、十八年,明成祖北巡,方賓均扈從。
方賓恃寵而驕,公然受賄,明成祖議親征,尚書夏原吉、吳中、呂震與方賓共議,宜且休兵養民。未奏,會帝召賓,方賓言糧餉不足,召夏原吉,亦以不給對。帝怒,遣夏原吉視糧開平,旋召還下獄。方賓方提調靈濟宮。中使進香至,語方賓以帝怒。方賓懼,自縊死。帝實無意殺賓,聞賓死,乃益怒,戮其屍。
周岐鳳,明代畫家。善書法,精鑒賞,跋韓幹飲馬圖。
湯宗,字正傳,平陽人。由太學生提任河南按察僉事,旋改北平按察僉事,因奏劾按察使陳瑛受燕王朱棣賄賂有異謀,升任山東按察使,遷刑部郎中、蘇州知府。時蘇州連年水災,民多流離,欠租百萬餘石,宗諭富民出米代輸,富戶知其愛民,不到三個月即全部完納。有人言其將“坐視水患”,貶為祿州通判,後以黃淮推薦,覆召為大理寺丞,時一外國貢使病故於途,從人謂醫殺之,將醫師逮捕下獄,宗認為醫與使者何仇?釋之。後任戶部主事。受解縉“無人臣禮”案牽連,系獄十多年,仁宗即位後始覆官,遷南京大理卿。
李騏,本名李馬,字德良,一作彥良,福建長樂沙京人。自幼聰慧異常,十歲即能通讀《孝經》、《論語》,洞悉其義,福建鄉試第一,解元。次年會試第一,會員,廷試又第一,狀員。為明代科舉福建省“三元及第”唯一的人。明成祖認為狀元以畜名不吉,遂禦筆書寫“其”字於“馬”字的右邊,改名為李騏。三日後臚唱三遍,均無應答者,永樂帝忙解釋說:“即李馬也”,李騏才出列受詔,賜紗帽、銀帶朝服。以後,李騏每寫姓名,均將“騏”字墨書“馬”旁,朱書“其”字。有記載說,上科狀元陳循在李騏榜揭榜之前曾做一夢,夢見新科狀元為一木人騎在馬上,手執一令字黃旗。等到金殿傳臚之時知是李騏。木人為李,黃旗正好應禦書“其”字,當然這都是後人牽強附會之說。
李騏為人耿介有氣節,在翰林考校恭勤,廉謹不怠,又講孝道,與人交往和善爽直,見人有不是處,總要當面指出,從不背後議論。奉命典應天府鄉試,去取進退,不徇私情,時論稱善。李騏染病,得知永樂帝去逝的消息後,他帶病哭靈,遂病情加重,半年之中又連奔繼母和妻子之喪,洪熙元年十月卒於家中,享年48歲。
蕭時中,名可覆,以字行,號東白,江西廬陵人。辛卯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為官時勇於進言,深為朝廷重視,參與編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著有《曲山三蕭遺集》等。少年即負大志,與兄蕭時敏亦友亦師。以勇於進言著稱,因災異發生,陳奏八事,奉命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等書,卒於任上,著有《曲山三蕭遺集》。
鄧文鏗,字德聲,前鄉眉山村人,自幼勤奮好學,嚴肅認真,待人誠懇。任廣東茂名知縣,因治績顯著,升任刑部主事,又升至僉都禦史,後任武昌知府等職,轉苑馬寺卿。當時皇親國戚有受賄者,眾不敢言,他獨劾之,終置其人於法,民間美傳:“文鏗為官清正”。謝職回鄉時,兩袖清風,將為官40年的破舊衣物,湊以磚石袋箱雇車運至碼頭,那些曾被劾責的權貴上奏皇帝言:“文鏗為官何謂清正而今卻有許多錢物運回鄉,全是欺君瞞上伎倆。”皇帝立即召鏗回朝面責,禦駕親監驗證,啟箱一查都是破舊衣物、磚石等。問鄧是什麽意思鄧答,身為朝廷命官,告老還鄉而雙手空空,那會有損於朝廷面子,不得已用此辦法。皇帝這才轉怒為喜,讚揚他考慮周到,處事靈活,並賞半箱金銀,還責令那誣告的官員,拿出家裏半箱銀兩作為賠償,鄧滿載而歸,回鄉後生活儉樸,布衣素食。
臨行前,鄧夫人因她是外籍人隨夫歸鄉有些情緒,皇帝知情後大禮相送,皇後特地將一個精致的竹籃送給她,交代別在途中揭開,一到家鄉,鄧急忙打開一看,卻是滿滿的糞土,他們領會了上司的意圖,於是將其倒入田間作肥料,通過他們的辛勤勞動,五谷年年豐收。
鄧文鏗,酷愛青竹挺拔與高風亮節的崇高風格,當他告老還鄉時特意帶回一株竹子,親自種在庭院後山坡,後來逐步繁衍成一片郁郁蔥蔥的竹林,後人為了紀念他,特命名此種竹為“文鏗竹”,該竹林已有600年歷史,枝繁葉茂,適應性強,是一種很好的觀賞竹。
陳濟,史學家,武進人,字伯載,博學多能,經史子集無所不通,時稱“兩腳書櫥”。成祖朱棣初,詔修《永樂大典》,以布衣為都總裁,選秘庫書數百萬卷,與少師姚廣李等數人,發凡起例,分類考核,依次編排,井然有條。執筆者有所疑,輒就質詢,他即為之逐條辨析。及書成,授左春坊右讚善,居職十五年病死。有《書傳補》、《元史舉要》、《通鑒綱目集覽正誤》、《思齋集》等。
馬鐸,字彥聲,號梅巖,福建長樂人,原名馬樂,後避諱永樂,受禦賜‘鐸’,改名為馬鐸。自幼聰穎異常,為文不假思索,下筆即成,殿試時,成祖親攬試策,稱馬鐸氣象廣大,擢為狀元。馬鐸性情耿直,表裏如一,待人真誠。曾多次扈從永樂帝巡幸北京,不辭勞苦。馬鐸一生居官有剛直之聲,居家有孝友之名,居世有助人之譽,著有《玉巖集》。
高棅,一名廷禮,字彥恢,號漫士,福建長樂人。以布衣征為翰林侍詔,後升典籍。與林鴻、王偁、陳亮、王恭、唐泰、鄭定、王褒、周玄、黃玄號稱“閩中十子”。論詩尊奉盛唐,曾編《唐詩品匯》百卷,在明初詩壇產生很大影響,其詩多寫個人山居生活,亦有不少應酬之作,冗長堆積,難以卒讀,兼能書畫,著有《嘯臺集》。
賈仲明,亦作賈仲名,自號雲水散人,淄川人,後徙居蘭陵,雜劇作家。聰敏好學,博覽群書,善吟詠,尤工於詞曲、隱語。明成祖入繼帝位之前,仲明曾侍從於燕王府邸,甚受寵愛。“每有宴會,應制之作,無不稱賞。公豐神秀拔,衣冠濟楚,量度汪洋,天下名士大夫,鹹與之相交。”所作傳奇、樂府極多,駢麗工巧,獨具風格,受到同時代文人的敬重。
賈仲明,所作雜劇有16種,今存6種,即《升仙夢》、《金童玉女》、《玉梳記》、《玉壺春》、《裴度還帶》。前2種屬神仙道化戲,如《升仙記》寫呂仙度化翠柳、嬌桃成仙的故事;後幾種則寫男女愛情故事,如《菩薩蠻》中女主角蕭淑蘭愛上書生張世英,便主動追求,終成愛侶。這些雜劇思想內容一般尚屬健康,在形式上卻反映出元末明初雜劇革新的情形,如《升仙夢》采用正末、正旦對唱,音樂上運用南北合套等。仲明雜劇,文字華美,“如錦帷瓊筵”。
郭敦,字仲厚,聊城道口鋪郭莊人,戶部尚書,東昌府明代大書法家。以詩舉鄉試,授戶部廣西主事,年餘,出任衢州府知府。在衢州問疾苦,禮賢秀,恤高年,扶孤獨,修學校,明教化,表節義,易風俗,毀淫祠,立義冢,多有惠政。在官七年,治績為天下最。以忤中貴人得罪,下獄,衢州耆老百姓千餘人伏闕乞留,廷臣以敦廉正不阿上奏,詔為監察禦史,出為河南布政司左參政,不久,調陜西,未行,以郭敦有大臣體,特升禮部右侍郎兼太仆寺卿,後成祖北征,督運糧餉。仁宗即位,轉戶部左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陜西大旱,奏請免逋賦,賑災民,罷不急之務等十餘事,悉被允行。在戶部任上多有興革,並積極采取措施,禁止皇莊兼並民田,一時稱善,卒於任。
郭敦,因廉潔從政得罪權貴後,回到故鄉東昌府道口鋪郭莊故居,在此隱居了一段時間,閑時在弟弟郭山的“東昌軒”,澄窯做一些自己喜愛的文玩用具,和窯工們聊聊家常裏短,教孩子們習字作畫,自有一番樂趣。由他出資建議修建的西關古井、岳莊澄窯等有關郭敦的逸聞遺事很多,至今仍為東昌府郭莊後人津津樂道,尤其是題寫光岳樓四個門樓石匾額“文明”、“武定”、“太平”、“興禮”一事,更是膾炙人口,世代傳頌。
李在,字以政,福建人蒲田人,遷雲南,後如入京,擅長畫山水和人物,畫面生動,很有影響,日本畫僧雪舟曾與他切磋畫藝。傳世作品有《琴高乘鯉圖》軸,現藏上海博物館;《歸去來兮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溪山雲閣圖》軸,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陳山,字汝靜,又字伯高,沙縣溪南九都溪口人。任奉化教諭,成祖召入參與編修《永樂大典》,後任吏科給事中,遭父母喪事,守孝期滿赴選,擬任廣東布政使,皇帝特命留任舊職,主管六科事。不久,給皇太孫教授經書,仁宗繼位,任左春坊左庶子。有一天陳山退朝,墜馬小腿負傷,仁宗親自給陳山研藥調酒。宣宗即位,任戶部左侍郎,高熙叛亂,宣宗親自征討,陳山和襄、鄭二王一同留守京都。任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文淵閣直閣事、領文學士供職文華殿,任《兩朝實錄》總裁官。宣宗要為陳山建造住宅,陳山謝絕說:“我有先人舊房,足以遮避風雨,一興土木,就難免勞民傷財。”因年老申請告退,沒有獲準,宣宗下令免於朝拜,又令中官扶陳山進出朝廷,先後4次上書申請告退才獲準,返鄉途中於邵武去世。
沈粲,字民望,號簡庵,華亭人,官太常少卿,與兄沈度並稱“二沈先生”、“大小學士”,均善書,度以婉麗取勝,粲以遒逸見長。粲尤工草書,學宋克而參以鍾繇情旨,行筆圓熟,意趣遒逸。豐坊《書訣》稱其“學宋克而得鐘繇體,大非其兄所及”。
沈度,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人,曾任翰林侍講學士,擅篆、隸、楷、行等書體,與弟沈粲皆擅長書法,藏於秘府,被稱為“館閣體”,為明代臺閣體書法的代表人物。臺閣體又稱館閣體,“臺閣”原指尚書,後為官府代稱,臺閣體書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現,至明代,因其為皇帝所賞識,而獲得很大發展,遂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形式明代臺閣體書法結體平正,筆致光潔,景色烏黑,風格秀潤華美,適合皇家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標準。但也有人認為臺閣體書法結體缺少變化,意趣不足,而持批評態度。沈度以長於臺閣體書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名重一時。有墨跡《教齋箴》、《四箴銘》等傳世。弟沈粲,擅行、草書,子沈藻,擅楷,均承家學。
李宏,松花鎮鴨埌村人,父永立,曾在元朝中都做官,考中舉人,十三年考中進士,任廣東海南瓊州府知府,又署理涯州知州。不久,因政績顯著升任四川道監察禦史,其性剛毅,遠見卓識,曾向皇帝呈上“時政十事”,獲得采用。《中國人名大辭典》記載其“擢禦史,嘗上時政十事,皆國政論,多見施行”。因此名重一時,列為四川名宦,為縉紳尊敬。監察禦史任滿後歸田,居縣內懷塘鑊耳灣,後避盜寄寓鴨埌村。死後於宣德五年葬於一廂裏木頭塘,墓叫“八角墳”。縣祀鄉賢。崇禎時知縣在登龍橋建禦史坊,紀念提點刑獄坦中庸、巡按禦史李文鳳、李宏,上書“柏臺繼美”四字。
周孟簡,江西吉水縣人,鄉試中舉,與兄周述同登進士,同列鼎甲,兄弟二人的殿試策對,同獲成祖禦批。周孟簡的禦批是:“辭足以達意,學足以明理,兄弟齊名,古今罕比,擢爾第三,勉其未至。罔俾二蘇,專美於世,欽哉。”一時名動天下,天下之士讚譽有加。亦拜翰林院編修,又與同科二十八人一同進文淵閣讀書,當時有二十八星宿之稱。
周孟簡神清氣和,心淳而志正,其學務求聖人之意,為文必本諸經,又博覽諸子百家之書,受到朋輩推重。曾參與編修《永樂大典》。成祖巡幸北京,太子監國,素聞周孟簡才識過人,凡有纂述必請孟簡,且日見寵眷,升為詹事府丞。仁宗即位後,大封諸王,命孟簡為襄王府長史,仁宗對孟簡說:“輔朕弟,尤勝於輔朕也”,周孟簡盡心輔導襄王,每次進講必有忠孝、仁民、愛物之言,仁宗聽說後多次褒獎他,襄王更是從心裏敬佩這位老師,周孟簡患急病,醫治無效,第二日便去世了,享年53歲,襄王十分悲痛,親自安撫其子周景亮。著有《西垣稿》、《兩京吟稿》若幹卷。
陳道潛,名覆,字孔昭,號拙齋,莆田縣東陽村人。浮山陳氏祖陳湟後裔,父陳砮。明代學者、詩人、理學名臣。早年失怙,初受學於方坦,少讀書時,其品行學業為長輩所稱道,初授禮科給事中,命預修國史,與楊榮同事,楊榮重其學行,稱其文、德行堪為官宦典型。以言事謫彜陵州判,革巫俗,輕賦稅,行善政,德遠播。
永樂初,以薦擢廣東道監察禦史,預纂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諸書,時纂修者,翰林、春坊多不得與,獨道潛以行己恭慎、學問該博入選。書成,尋丁內艱歸,服闕,改江西道監察禦史,內臺章疏議,多出其手,同僚皆稱為“拙齋先生”,滿九載致仕,以功榮贈其父、母、前妻、封繼配。歸家研讀經史自娛,常戒其子曰:“毋挾勢以逞威,吾之願也。”為人持重,不輕易戲言,好談人善,不好談人惡。與兄道亨相友愛,兄以子少讓財產,不受。樂助人,會元陳中嘗稱其加,“仕者可為居官之法,隱者可為族裏之法”。
葉春,本姓林,字景旸,海鹽大易鄉人,洪武間為海鹽縣胥吏,後歷任禮部郎中、兩淮鹽運使、調福建參政。仁宗即位,受命巡視應天、鎮江、常州、蘇州、松江、杭州、嘉興、湖州。宣德初,又奉命隨大理卿胡概巡視江浙,為政清廉,百姓稱道,三次蒞臨浙西,時嘉興府屬縣僅嘉興、海鹽、崇德,境域寬廣,難以治理,遂奏請朝廷增設4縣,以便治理,未幾獲準,五年三月實施,還朝後,擢刑部右侍郎,卒於官。
瞿佑,字宗吉,號存齋,錢塘人,早年即能詩,谙熟典故,14歲時,其父友人張彥覆即興以雞為題,讓他賦詩,佑當即脫口吟道:“宋宗窗下對談高,五德名聲五彩毛;自是範張情義重,割烹何必用牛刀。”四句詩各自點出四個雞的典故,格律工整。張拍手稱絕,因此詩名遠揚。明初曾任宣陽縣訓導,遷周府長吏,永樂年間,因作詩招禍罷職,被謫居保安。10年後獲赦,做過3年家塾先生,後歸居故裏,以著述度過餘年,著作頗多,主要有《存齋詩集》、《歸田詩話》、《聞史管見》、《剪燈新話》等。
師逵,明朝大臣,官至戶部尚書,字九達,兗州東阿人,幼年聰敏,8歲讀書,日記千言。20歲入太學,從禦史到遼東視察,因剛直不阿,觸犯上司,被誣陷,逮至京城。太祖見其長相非凡,問明真相,擢為禦史,後任陜西按察使,到任一月內,即將千餘積案審理完畢;成祖即位,升兵部侍郎;仁宗即位,升戶部尚書,居官40餘年,為政清廉,家無積蓄;宣宗常與群臣議論:“大臣持廉守正者,唯逵一人。”後卒於任所。
張政,字平夫,安徽省廣德人,資質聰慧,登進士。
李銘,宣宗時駙馬,娶明仁宗女清河公主為妻。
張宗璉,字重器,江西吉水人,政治人物、進士。中進士二甲第五十五名,後累任至南京大理寺丞,後貶為常州同知。當時明廷派遣李立治理江南軍籍,後擅自逮捕平民,張宗璉與之相爭,使大量平民幸免,後因背部生瘡而死,葬時有上千名常州百姓衣著白衣送葬。
郭敬,明朝四朝元老級太監,生於西夏縣曹張鎮,自18歲跟隨明成祖朱棣,亦是大太監王振的親信,在大同鎮守的時候,土木堡之變中曾躲在草叢裏逃過一劫。
蔣驥,以翰林院侍讀承直郎身份,參與修纂明太宗實錄,三甲同進士,與王艮、金幼孜等同年。
俞士吉,字周貞,號櫟庵,晚號大瀛海客,浙江象山人。中舉人,授兗州府學訓導;建文中,上疏言時政得失,為朝議所允,晉監察禦史,出按鳳陽、徽州、湖廣。成祖即位之後,進僉都禦史。時浙西大水,命偕戶部尚書夏元吉,往督農政。湖州災,奏捐糧六十萬石賑民。三年夏,浙西大饑,又隨夏元吉發粟三十萬石往賑。以禮部侍郎銜出使日本,封其國山為“壽安鎮國之山”,為襄陽知府。仁宗在東宮,聞士吉善詩,詢以古詩唐律,命作《聖節》詩各一體,援筆立成。宣德初,授南京刑部侍郎,越五年致仕。史傳稱其“儀表修潔,舉止清雅,文采蔚然,諛之不喜,犯之不怒,偉度洪量汪如”。著有《櫟庵自怡稿》。據石浦《武氏家譜》載,曾與鄭和率船隊下過西洋。
釋迦也失,明朝著名的三大法王之一,系西藏拉薩河下游蔡貢塘地方人。自幼出家,後拜西藏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為根本上師,學習佛法,因其勤奮好學,才華過人,故宗喀巴稱其為“辯才無礙”的八大弟子之一。明成祖先後兩次派專使召請宗喀巴,宗喀巴因年老未能親往,遂派其弟子釋迦也失代表他前去:釋迦也失到達南京,受到明廷的盛大歡迎,在南京期間,每次朝覲明成祖,成祖賜坐,賜茶,賜宴,待以殊禮。此後,釋迦也失遵照成祖之旨令,在南京營造寺宇,召募僧眾,舉行盛大宗教活動,受到成祖的讚許和賞識,給予優渥恩寵。
明成祖封其為“妙覺圓通慈慧普應輔國顯教灌頂弘善西天佛子大國師”,賜印誥及金邊黑色僧帽一頂。翌年,釋迦也失返歸西藏,於拉薩北郊主持修建了著名的色拉寺。釋迦也失於古稀之年,仍不畏道路艱險、旅途辛勞,再次進京,覲見明宣宗皇帝,為明宣宗治愈重病,他曾多次赴蒙古、五臺山和青海等地講經傳法,倡建寺廟。明宣宗頒賜釋迦也失禦制**金印,封其為:“萬行妙明真如上勝清凈般若弘照普應輔國顯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覺如來自在大圓通佛”,簡稱大慈法王,藏語為“絳欽曲結”。釋迦也失卒於返藏途中,明廷下令在青海卓摩喀建造喇嘛寺,賜名”弘化寺”,以示紀念,寺內修建“至善大慈法王塔院”,收藏有大慈法王的舍利。
李賢,初名失必兒醜驢,韃靼貴族,明朝初期大臣,初為北元工部尚書。在永昌侯藍玉為主將發動“捕魚兒海之戰”,擊潰北元殘餘政權,北元工部尚書失必兒醜驢脫離北元政權,歸降明太祖朱元璋,由於失必兒醜驢精通蒙古文、突厥文、漢文、回回文等諸多文字,出任通譯書。失必兒醜驢學識淵博,明太祖很喜歡他,賜名為李賢,當時燕王朱棣主持北方戰事,明太祖將精通北方諸民族語言的李賢,授予燕府紀善。
李賢在燕王府侍奉燕王世子朱高熾最恭謹,後來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李賢有輔佐重勳。朱棣攻破南京,將侄子明惠帝趕下臺去,成為明成祖,李賢因功累遷至都指揮同知,官秩正三品,後晉為大學士。此後,凡塞外表奏及朝廷所降詔敕,皆由李賢譯書,而李賢在朝中屢陳所見時,明成祖大多采納之。仁宗即位,念及李賢舊勞,晉升其為後軍都督僉事,再進右都督,賞賜甚豐。後來,封病中的李賢為忠勤伯,食祿一千一百石,不久,李賢病逝,令其第二子以其先官職“紀善”之稱為姓氏,改姓紀氏,以念明太祖的知遇之恩。
馬京,字子高,本縣俱得裏人,民籍,少師於康汝楫先生。成祖立長子高熾為太子,次子高煦為漢王,時太子守行在,馬京被征赴行在,任北京行部左侍郎,以輔佐皇太子。馬京到職後,盡誠翊讚,歷久愈篤,深得太子倚重,卻招致了高煦的嫉恨。成祖率兵五十萬北征,留太子高熾監國,八月北征還,太子遣使迎接稍遲,高煦即讓人制造謠言,謀動謠太子地位,並中傷馬京、黃淮等一批監護太子的,成祖怒,以“奉表不敬”將馬京等人下獄十年。
成祖再次北征,病死在榆木川,太子即位,馬京當即被釋,旋病逝,年73歲。對馬京之死,仁宗甚為痛惜,特發“聖旨”,除遣官致祭外,追贈其為榮祿大夫、少博,賜文簡,於宣德三年又發兩道“聖旨”,一是封馬京妻為太夫人,一是“以父勳勞”擢馬京之子馬健為文林郎、行在太常寺典簿。
吳溥,字德潤,號古壓,江西省崇仁縣人,名儒吳與弼之父。中舉人後,因病未參加會試,以教書自娛,後入國子監,授翰林院編修。成祖起兵“靖難”,攻人南京的前一天,胡廣、解縉、王艮等江西籍翰林官會於吳溥家,立誓效忠建文,解縉、胡廣尤為慷慨,王艮獨流涕不語。3人去後,吳溥子與弼嘆日:“胡廣死節,應是大好事。”話未畢,傳來隔壁胡廣吩咐家人的聲音:“外面太亂,小心將豬關好。”吳溥笑道:“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而王艮果然服毒而死,南京城破,吳溥與胡廣等人均迎降。
永樂初,吳溥遷翰林院修撰,升國子司業,為《永樂大典》副總裁,參與編纂《太祖實錄》,居官廉潔儉樸,清慎嚴謹,但在國子監20餘年未升遷,宣德元年,死於任上。為官清正,不附權貴,二十年間官居原位,許多大臣因其多年不得晉升讓其少針砭朝政,他卻說:“是否能夠得到知遇是人的天命所註定的,我不會為了自己的官位屈枉自己的內心”。所得官俸,大都散濟親友故舊之貧困者,以至死去無以為殮,自幼力學,潛心研究《春秋》,得其微旨。善詩,作品多反映年華遲暮、仕途艱辛的內心痛苦;也有寫景寓情之作,情景交融,文筆清新,詩風淳樸,在明前期諸家中自成一體,朱彜尊《靜志居詩話》稱其“詩格楚楚”。除參編上述典籍外,還著有《古崖詩集》,選入《石倉歷代詩選》。
潘文奎,永嘉昆陽村人,字景昭,愚莊其號也。治書,年三十歲,浙江丙子,鄉試第五十四名。奉使朝鮮安南諸國,擢知河南許州事。以事當降,尋召還,改左春坊司直郎,未幾朝廷遴選廷臣重厚堪任字牧者,升漢陽府別駕。以纂修國史召至京,十月升福建布政司右參議,後衣錦還鄉。
太平,蒙古瓦剌部首領,遷使向明朝進貢,並請封位,成祖敕封為賢義王。不久,叛明,從順寧王馬哈木迎戰成祖之親征軍,敗於土剌河,後修好仍貢如故,其部下為馬哈木之子脫歡所並。
阿魯臺,明朝東部蒙古首領之一,曾先後擁立鬼力赤、本雅失裏阿臺為可汗,而自稱太師,專權擅政。受明封為“和寧王”,遂與瓦刺對立,為瓦剌部脫歡太師所殺。
周安,抗越愛國將領,其事跡載入《明史》,死後追封都指揮同知,並子孫世襲。安南臣子黎氏作亂,屠安南國君及其宗族自立其子為帝,安南殘存宗室逃入南京,請求朱棣幫助覆仇,於是中越兩國交惡,朱棣用兵安南,張輔指揮了這場戰爭,征服安南並郡縣之納入明朝版圖,但安南民心不附,為爾後的變亂埋下了禍根。朱棣遷都北京,明朝的經營重點逐漸北移,安南成為一個沈重的負擔。
安南地方官黎利召集各部在蘭山會盟,起兵抗明,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勢,明軍守軍漸漸不支。宣宗調集明軍主力圍剿安南救援明守軍,但經“寧橋之役”中伏大敗,明朝安南守軍陷入孤立無援境地,黎利進而率數十萬安南大軍,圍攻明朝在安南軍事重鎮乂安。周安作為鎮守乂安主將率所部明軍與安南軍激戰,不料部分明將膽小怕死臨陣叛變,戰局惡化,黎利派人勸降周安,周安大罵不止,誓死不降,但終因寡不敵眾,所部深陷敵陣,周安最後大呼“我是天朝的臣子,豈能死於賊手”,與指揮陳麟躍起奪賊刀,手刃敵軍數人後皆自刎殉國,所部明軍近萬餘人全部力戰壯烈殉國,明朝政府感其忠烈,宣宗乃追封周安為都指揮同知,並子孫世襲,其事跡載入《明史》。
夏旭,江西永豐人,一作九旭,農民起義領袖。江西瀕江八府久雨成災,次年又遭旱蝗,夏旭率饑民數千人,據大盤山起義,自稱都督,同年十月,官軍襲破山寨,被俘殺害。
黃驥,全州人,中鄉舉,為沙縣教諭。永樂時擢禮科給事中,常三使西域;仁宗初,上疏言:“西域貢使多商人假托,無賴小人投為從者,乘傳役人,運貢物至京師,賞賚優厚。番人慕利,貢無虛月,致民失業妨農。比其使還,多賫貨物,車運至百餘輛。丁男不足,役及婦女。所至辱驛官,鞭夫隸,無敢與較者。乞敕陜西行都司,惟哈密諸國王遣使入貢者,許令來京,止正副使得乘驛馬,陜人庶少蘇。至西域所產,惟馬切邊需,應就給甘肅軍士。其岡砂、梧桐、堿之類,皆無益國用,請一切勿受,則來者自稀,浮費益省。”帝以示尚書呂震,且讓之曰:“驥嘗奉使,悉西事。卿西人,顧不悉邪?驥言是,其即議行。”後遷右通政,與李琦、羅汝敬撫諭交址,不辱命,使還,尋卒。
吳管者,蒙古族,恭順伯把都帖木兒(吳允誠)之子,明朝廣義伯,初居甘肅塞外。隨父吳允誠歸降明朝,居涼州耕牧。吳允誠與兄吳克忠、吳克勤,從明成祖征阿魯臺、本雅失裏後,吳管者與母留守涼州,原歸降明朝的涼州衛“韃官千戶”虎保、永昌衛“韃官千戶”亦令真巴等,趁機起兵反明,欲脅迫吳允誠部眾同反,吳管者與母共議,召部將保住(楊效誠)、蔔顏不花等平叛,擒伍馬兒沙等,以功,授指揮僉事。升都指揮僉事,封廣義伯,次年卒,妻早奴亦有智略,助其守邊,常親入朝獻良馬。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