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元儒四家——虞集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十二章 元儒四家——虞集
虞集,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成都仁壽人,元朝名臣,學者、詩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孫。虞集素負文名,與揭傒斯、柳貫、黃溍並稱“元儒四家”,詩與揭傒斯、範梈、楊載齊名,並稱“元詩四大家”,曾領修《經世大典》,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等。
虞集,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其父虞汲曾任黃岡尉,宋亡後,徙臨川崇仁,其母親是國子祭酒楊文仲之女,祖輩皆以文學知名。虞集生於湖南衡陽,正當宋末,兵戈擾攘,為避戰亂,隨父遷居江西崇仁二都。自幼聰穎,3歲即知讀書,4歲時由母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傳》及歐陽修、蘇軾名家文章,聽畢即能成誦,9歲時已通曉儒家經典之大旨,14歲時師從著名理學家吳澄,對儒學世界觀有了進一步認識,元朝統一全國後,虞集先在江西南行臺中丞董士選府中教書。
虞集,被薦入京為大都路儒學教授,不久,為國子助教。他以師道自任,聲譽日顯,求學者甚多。元仁宗即位,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賢院修撰,他上疏論學校教育問題,多有真知灼見,為仁宗所賞識。
虞集與王約隨從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語和漢語講解經書,上都大臣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泰定帝時,升任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他建議京東沿海土地應讓民開墾,築堤以防潮水湧入。這既可逐年增加稅收,又使數萬民眾得以在京師周圍聚集,增強保衛京師的力量。這些主張雖未被采納,但後來海口設立萬戶之計,就是采用其說。文宗在登位之前,就對虞集有所了解,登基後,即命其為奎章閣侍書學士。文宗有旨采輯本朝典章制度,仿效“唐、宋會要”,編修《經世大典》,命虞集與平章事趙世延同任總裁。後趙世延離任,由虞集獨專其責。虞集嘔心瀝血,批閱兩載,全書編纂而成,共計880卷,是研究元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書成後,文宗命他為翰林侍講學士、通奉大夫,他以眼疾為由乞外任,未被允許。直到文宗及幼君寧宗相繼去世,才得以告病回歸崇仁。
虞集素負文名,宋濂在《柳待制文集》序言中說:“天歷以來,海內之所宗者,唯雍虞公伯生、豫章揭公曼碩、烏傷黃公晉卿及公(柳貫)四人而已。識者以為名言”。宋犖《漫堂說詩》雲:“元初襲金源派,以好問為大宗,其後則稱虞、楊、範、揭”。又如沈德潛《說詩晬語》雲:“虞、楊、範、揭四家詩品相敵,中又以漢廷老吏為最。”
虞集的書法在當時也很有名,頗得晉朝人韻味,傳世作品有行書《白雲法師帖》為其晚年之作。書法行筆環縈,字若連綿,法度險峭,勁健古雅。如王世貞所言:“用筆若草草,而中自遒勁。”《墨緣匯觀·法書卷》《三虞堂書畫目》有著錄。
虞集學識淵博,能究極本源,研精探微。精於理學,為元代“儒林四傑”之一。他認為道德教化是國家治本的大事,選用人才必須為眾所敬服。主張理學應貫穿於雅俗之中。為元代中期文壇盟主,詩文俱稱大家。文多宣揚儒家傳統,倡導理學,歌頌元室。詩風典雅精切,格律謹嚴,深沈含蓄,縱橫無礙。其詩歌風格於精切典雅中見沈雄老練,體裁多樣,長於七古和七律,與楊載、範梈、揭奚斯齊名,人稱“虞、楊、範、揭”,為“元詩四大家”之一。一時朝廷宏文高冊,多出其手。在其詩作中,有不少作品涉及撫州故土的山水風土人情。
在元宗室爭奪皇位的尖銳鬥爭中,又有人誣陷他,企圖置其於死地。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個人境遇,使他既不可能成為元王朝的對立者和社會的批判者,又不願意充當一心追求飛黃騰達的利祿之徒,而只能以清正廉潔自勵,以退隱歸田自守。正直高潔的品格,淵博宏通的學識,憂讒畏譏的處境,使他對榮辱、得失之類看得比較清楚,養成了開闊的胸襟、淡泊的情懷、豁達的處事態度,從而為成就一代文學大家奠定了心理基礎。作為一個文學家,虞集一生勤於筆耕,著述宏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虞集,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成都仁壽人,元朝名臣,學者、詩人,南宋左丞相虞允文五世孫。虞集素負文名,與揭傒斯、柳貫、黃溍並稱“元儒四家”,詩與揭傒斯、範梈、楊載齊名,並稱“元詩四大家”,曾領修《經世大典》,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等。
虞集,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其父虞汲曾任黃岡尉,宋亡後,徙臨川崇仁,其母親是國子祭酒楊文仲之女,祖輩皆以文學知名。虞集生於湖南衡陽,正當宋末,兵戈擾攘,為避戰亂,隨父遷居江西崇仁二都。自幼聰穎,3歲即知讀書,4歲時由母楊氏口授《論語》《孟子》《左傳》及歐陽修、蘇軾名家文章,聽畢即能成誦,9歲時已通曉儒家經典之大旨,14歲時師從著名理學家吳澄,對儒學世界觀有了進一步認識,元朝統一全國後,虞集先在江西南行臺中丞董士選府中教書。
虞集,被薦入京為大都路儒學教授,不久,為國子助教。他以師道自任,聲譽日顯,求學者甚多。元仁宗即位,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賢院修撰,他上疏論學校教育問題,多有真知灼見,為仁宗所賞識。
虞集與王約隨從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語和漢語講解經書,上都大臣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泰定帝時,升任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他建議京東沿海土地應讓民開墾,築堤以防潮水湧入。這既可逐年增加稅收,又使數萬民眾得以在京師周圍聚集,增強保衛京師的力量。這些主張雖未被采納,但後來海口設立萬戶之計,就是采用其說。文宗在登位之前,就對虞集有所了解,登基後,即命其為奎章閣侍書學士。文宗有旨采輯本朝典章制度,仿效“唐、宋會要”,編修《經世大典》,命虞集與平章事趙世延同任總裁。後趙世延離任,由虞集獨專其責。虞集嘔心瀝血,批閱兩載,全書編纂而成,共計880卷,是研究元朝歷史的重要資料。書成後,文宗命他為翰林侍講學士、通奉大夫,他以眼疾為由乞外任,未被允許。直到文宗及幼君寧宗相繼去世,才得以告病回歸崇仁。
虞集素負文名,宋濂在《柳待制文集》序言中說:“天歷以來,海內之所宗者,唯雍虞公伯生、豫章揭公曼碩、烏傷黃公晉卿及公(柳貫)四人而已。識者以為名言”。宋犖《漫堂說詩》雲:“元初襲金源派,以好問為大宗,其後則稱虞、楊、範、揭”。又如沈德潛《說詩晬語》雲:“虞、楊、範、揭四家詩品相敵,中又以漢廷老吏為最。”
虞集的書法在當時也很有名,頗得晉朝人韻味,傳世作品有行書《白雲法師帖》為其晚年之作。書法行筆環縈,字若連綿,法度險峭,勁健古雅。如王世貞所言:“用筆若草草,而中自遒勁。”《墨緣匯觀·法書卷》《三虞堂書畫目》有著錄。
虞集學識淵博,能究極本源,研精探微。精於理學,為元代“儒林四傑”之一。他認為道德教化是國家治本的大事,選用人才必須為眾所敬服。主張理學應貫穿於雅俗之中。為元代中期文壇盟主,詩文俱稱大家。文多宣揚儒家傳統,倡導理學,歌頌元室。詩風典雅精切,格律謹嚴,深沈含蓄,縱橫無礙。其詩歌風格於精切典雅中見沈雄老練,體裁多樣,長於七古和七律,與楊載、範梈、揭奚斯齊名,人稱“虞、楊、範、揭”,為“元詩四大家”之一。一時朝廷宏文高冊,多出其手。在其詩作中,有不少作品涉及撫州故土的山水風土人情。
在元宗室爭奪皇位的尖銳鬥爭中,又有人誣陷他,企圖置其於死地。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個人境遇,使他既不可能成為元王朝的對立者和社會的批判者,又不願意充當一心追求飛黃騰達的利祿之徒,而只能以清正廉潔自勵,以退隱歸田自守。正直高潔的品格,淵博宏通的學識,憂讒畏譏的處境,使他對榮辱、得失之類看得比較清楚,養成了開闊的胸襟、淡泊的情懷、豁達的處事態度,從而為成就一代文學大家奠定了心理基礎。作為一個文學家,虞集一生勤於筆耕,著述宏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