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創立鄭學——鄭玄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百五十九章 創立鄭學——鄭玄
鄭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縣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歷》、《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最後從馬融學古文經。游學歸裏之後,覆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為大儒,黨錮之禍起,遭禁錮,杜門註疏,潛心著述。晚年守節不仕,卻遭逼迫從軍,最終病逝於元城,年七十四。鄭玄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他遍註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餘言,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唐貞觀年間,列鄭玄於二十二“先師”之列,配享孔廟,宋代時被追封為高密伯,後人建有鄭公祠以紀念。
根據《三國志·卷三十先主傳》記載:“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的老師是盧植,此人正是東漢有名的大儒,而在《三國演義》裏則是如此說的,“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不同之處在於這裏多了一個鄭玄。很多人覺得似乎《三國志》更可靠些,《三國演義》裏加了鄭玄,無疑是羅貫中為了擡高劉備的分量故意加上去的,我們不能肯定是否這樣,當然也不能否定。
無論劉備的師父是否是鄭玄,都沒有關系,即便他沒有當過劉備的老師,也不能減弱其在儒學史上的地位。說起這個鄭玄,可是個傳奇人物,他生於公元127年,卒於200年,享年73歲,正好與孔子同壽。漢代經學非常的興盛,有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漢朝皇帝為了凸顯儒學地位,特意在朝廷置博士官,用以專門研究與傳承儒學。但這個鄭玄呢,兼通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可以說是一位天才,因此有“經是鄭學”的說法。
很多偉大的人物在幼年時往往有超出凡人的表現,鄭玄也不例外,他從小就開始學習書數之學,八九歲就能精通算術,十二三歲時,就能講誦《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了。根據《太平廣記》記載,鄭玄十一二歲時隨母親至外祖父家做客,客人都衣著華貴、誇誇其談,而鄭玄母子則缊袍敝衣處其間,鄭母對此面有羞赧之情,就鼓勵鄭玄表現一些才氣來為自己長長臉,但鄭玄覺得這太過虛榮,於是便說:“非我所志,不在所願也”。鄭玄十六歲時,不僅經精通儒家經典與古代的典章制度,就連讖緯方術之學也是非常的精熟,因此漸漸地開始聲名遠播,人們直呼其為“神通”。到了十八歲時,為了貼補家用,他只得出仕,做了鄉嗇夫,由於在任上勤勤懇懇,風評良好,故而不久後便升任鄉佐,但他意不在升官發財,而是醉心於學術,故而在二十一歲時,入太學,拜第五元先為師,又從東郡張恭祖處學習了《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等書,第五原先所授為今文經學,而張恭祖所授位古文經學,正是此番求學經歷,使得鄭玄能夠兼通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經過了孜孜不倦的學習後,鄭玄的經學造詣在山東一帶已經無人能出其右了。
這時的鄭玄足以能夠開宗立派,但他還是不滿足,於是通過好友盧植,拜扶風馬融為師,馬融是當時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門徒數千人。由於馬融是大佬級的人物,弟子眾多,再加上他生性嬌貴,因此往往在講學時後置女樂,前置絳帳,鄭玄入馬融門下三年,一直不為其所重,只能通過其高徒轉相授受。直到有一次,馬融遇到了一個“渾天”難題,眾人推薦說鄭玄精通術數,於是便請來了鄭玄,果不其然,問題頃刻之間便得以解決,馬融不得不對其另眼相看,此後越來越重視他。鄭玄在馬融門下學習七年,因為母親年邁,故而須回家奉養,便向馬融請辭。馬融感到鄭玄是個不世出的人才,認為其將來必會超過自己,故對弟子們感慨道:“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鄭玄從馬融處學成歸來後,遍註群經,以至於時人稱之為“鄭學”。正如《後漢書》所總結的那樣:“鄭玄囊括大典,網羅眾說,刪裁繁蕪,刊改漏失,擇善而從,自是學者略知所歸。”就連四世三公的袁紹也對其禮敬有加,讚揚道:“吾本謂鄭君東州名儒,今乃是天下長者,夫以布衣雄世,斯豈徒然哉?”據說鄭玄家的婢女,都能夠熟練的掌握《詩經》,並能用其中的詩句進行對話,有一位婢女因為違逆鄭玄,惹其大怒,故而被罰跪在長階前,另一位婢女見狀大笑道:“胡為乎泥中?(引自《詩經·邶風·式微》)”意思是你為何跪在地上?不料該婢女也不示弱,回了一句:“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引自《詩經·邶風·柏舟》),意為向主人稟告事情,恰逢其怒,故而遭殃,其實這也在情理之中,因為鄭玄是當時學問最高的經學大師,故而他挑選的奴婢也一定是聰慧之人,加上他平日裏與弟子講論詩書,這些婢女們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也就能夠背誦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鄭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縣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歷》、《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最後從馬融學古文經。游學歸裏之後,覆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為大儒,黨錮之禍起,遭禁錮,杜門註疏,潛心著述。晚年守節不仕,卻遭逼迫從軍,最終病逝於元城,年七十四。鄭玄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他遍註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餘言,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唐貞觀年間,列鄭玄於二十二“先師”之列,配享孔廟,宋代時被追封為高密伯,後人建有鄭公祠以紀念。
根據《三國志·卷三十先主傳》記載:“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的老師是盧植,此人正是東漢有名的大儒,而在《三國演義》裏則是如此說的,“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不同之處在於這裏多了一個鄭玄。很多人覺得似乎《三國志》更可靠些,《三國演義》裏加了鄭玄,無疑是羅貫中為了擡高劉備的分量故意加上去的,我們不能肯定是否這樣,當然也不能否定。
無論劉備的師父是否是鄭玄,都沒有關系,即便他沒有當過劉備的老師,也不能減弱其在儒學史上的地位。說起這個鄭玄,可是個傳奇人物,他生於公元127年,卒於200年,享年73歲,正好與孔子同壽。漢代經學非常的興盛,有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漢朝皇帝為了凸顯儒學地位,特意在朝廷置博士官,用以專門研究與傳承儒學。但這個鄭玄呢,兼通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可以說是一位天才,因此有“經是鄭學”的說法。
很多偉大的人物在幼年時往往有超出凡人的表現,鄭玄也不例外,他從小就開始學習書數之學,八九歲就能精通算術,十二三歲時,就能講誦《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了。根據《太平廣記》記載,鄭玄十一二歲時隨母親至外祖父家做客,客人都衣著華貴、誇誇其談,而鄭玄母子則缊袍敝衣處其間,鄭母對此面有羞赧之情,就鼓勵鄭玄表現一些才氣來為自己長長臉,但鄭玄覺得這太過虛榮,於是便說:“非我所志,不在所願也”。鄭玄十六歲時,不僅經精通儒家經典與古代的典章制度,就連讖緯方術之學也是非常的精熟,因此漸漸地開始聲名遠播,人們直呼其為“神通”。到了十八歲時,為了貼補家用,他只得出仕,做了鄉嗇夫,由於在任上勤勤懇懇,風評良好,故而不久後便升任鄉佐,但他意不在升官發財,而是醉心於學術,故而在二十一歲時,入太學,拜第五元先為師,又從東郡張恭祖處學習了《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等書,第五原先所授為今文經學,而張恭祖所授位古文經學,正是此番求學經歷,使得鄭玄能夠兼通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經過了孜孜不倦的學習後,鄭玄的經學造詣在山東一帶已經無人能出其右了。
這時的鄭玄足以能夠開宗立派,但他還是不滿足,於是通過好友盧植,拜扶風馬融為師,馬融是當時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門徒數千人。由於馬融是大佬級的人物,弟子眾多,再加上他生性嬌貴,因此往往在講學時後置女樂,前置絳帳,鄭玄入馬融門下三年,一直不為其所重,只能通過其高徒轉相授受。直到有一次,馬融遇到了一個“渾天”難題,眾人推薦說鄭玄精通術數,於是便請來了鄭玄,果不其然,問題頃刻之間便得以解決,馬融不得不對其另眼相看,此後越來越重視他。鄭玄在馬融門下學習七年,因為母親年邁,故而須回家奉養,便向馬融請辭。馬融感到鄭玄是個不世出的人才,認為其將來必會超過自己,故對弟子們感慨道:“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鄭玄從馬融處學成歸來後,遍註群經,以至於時人稱之為“鄭學”。正如《後漢書》所總結的那樣:“鄭玄囊括大典,網羅眾說,刪裁繁蕪,刊改漏失,擇善而從,自是學者略知所歸。”就連四世三公的袁紹也對其禮敬有加,讚揚道:“吾本謂鄭君東州名儒,今乃是天下長者,夫以布衣雄世,斯豈徒然哉?”據說鄭玄家的婢女,都能夠熟練的掌握《詩經》,並能用其中的詩句進行對話,有一位婢女因為違逆鄭玄,惹其大怒,故而被罰跪在長階前,另一位婢女見狀大笑道:“胡為乎泥中?(引自《詩經·邶風·式微》)”意思是你為何跪在地上?不料該婢女也不示弱,回了一句:“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引自《詩經·邶風·柏舟》),意為向主人稟告事情,恰逢其怒,故而遭殃,其實這也在情理之中,因為鄭玄是當時學問最高的經學大師,故而他挑選的奴婢也一定是聰慧之人,加上他平日裏與弟子講論詩書,這些婢女們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也就能夠背誦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