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欺君罔上
關燈
小
中
大
因為殿試的題目都是皇上自己想的, 在考試之前都不會見諸於筆端, 考試之時也是在大殿之中當場說上幾遍, 最大限度地杜絕了洩題的可能性,所以一般而言殿試時候寫的這篇文章最見真章,也最能區分天才和庸才。
皇上在殿試之上的考題內容從古到今五花八門, 可以考經義, 也可以考時策,甚至可以考對歷史上某件事、某個人物的評價等等,端看皇上當時心情如何。而且每次殿試過後流傳出來的題目都不會是完整的, 都只有一個大概,所以猜題很難。
但是這也並不代表著猜題是不可能的。對於世家大族來說,他們有著嚴密的關系網和情報網, 若是能買通皇帝身邊的嬪妃或者太監,得知皇上最近看了些什麽書, 說了些什麽話, 關註些什麽方面的事情,還是有可能猜中的。比如說前朝, 就有好多屆的科舉殿試題目還未公布就已經被世家大族們摸清楚了。
但是大晏朝立國三十多年來,皇上一般對自己身邊的人還是管得很嚴的,再加上皇帝有些時候會故意做一些迷惑世家大族的事情, 所以憑借這些線索來猜中殿試題目的人簡直少之又少。
只是歷年來卻還是有人能猜中殿試的題目,因為天下從來不會缺少聰明人。一般殿試不管是披了經義的皮,或者是披了歷史的皮, 皇上最想知道的總是時策,面對一個具體的問題,若是你來做官,你會如何做?
邊西省位於北邊,處於黃河經過的流域,而治理黃河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千古難題,基本上每年黃河都會在某處決堤,造成災害,所以這樣的“治河題”非常有可能考。蔡思瑾就是結合前世聽聞的消息,再結合現實生活反推,告訴了張思晨自己的這個“猜測”,張思晨深以為然,也認真的思考了這個問題。
再者,吏治的問題也是常考常新的問題,如何治理大晏朝的官吏,如何防止腐敗現象發生,如何能真正做到“河清海晏”、四海承平,也是每一代帝王和臣子們會思考的問題。
第三,就是經濟問題,如何對百姓征收稅賦?征收稅賦少了,國弱不足以禦外敵,征收稅賦多了,民弱不足以抗天災。還有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稅賦如何經過地方的層層收取進入國庫,是否會在中途被層層盤剝等等。所以這個問題也是常考常新。
考試前,蔡思瑾和張思晨二人商議後覺得這三個題目考中的可能性最大,自然也就圍繞著這三個方面分別查閱資料、作文準備。其他人也不會是傻子,不會想不到這些點,只要是真正的有才之士,真正有社會責任感的“官員預備役人才”,自然都是深入地思索過這些問題的。
所以蔡思瑾之前查閱過治河的資料,準備過這方面的八股文,其他人也猜到了這樣的題目或者思路,進行過相應的準備,只不過他們準備得泛泛,不像蔡思瑾這般篤定,需要花一點兒時間把這些內容從腦海之中調出來而已。所以,從“猜題”這個角度來看,蔡思瑾並不算是有優勢的,在他奮筆疾書後不久,其他的貢士們也都做好準備開始答題了。
蔡思瑾真正的殺手鐧在於——他是重生的,他知道大晏朝在未來幾十年之內如何治理黃河才是有效的!
目前當權的是沈相,治河的方式和他本人的觀念相同,就是不斷將河道加寬、加高、加固,以免河水決堤,造成損害。但是這樣的方式未免太過於勞民傷財,而且若是當地的縣令修理河道不力,很有可能造成黃河在該縣內決堤,哀鴻遍野、饑民無數。
日後沈相倒臺,繼任的人在治理黃河的時候提出了另外的一種思路——縮緊河道、加入清水如河,使得河道“自浚”。事實證明,這樣的方法是有用的!當時有禦史提出的這個思路被內閣首輔采納,然後新設置了一個“監河禦史”的職務給他,幾十年來一直讓他以這樣的方式來治河:由“監河禦史”全權負責修河大事,地方各縣根據禦史提出的要求出錢、出人,這樣一來就保證了整個工程的延續性,使得黃河從上游至下游的工程質量都有了保障。
同時在河道上留有缺口,在缺口之後修建一個或者幾個“含水湖”,再修建兩、三道“遙堤”。若是遇到此河段水大,由總理河道的禦史掌管時機主動開閘洩洪,將洪水瀉入第一個“含水湖”之中,減緩其來勢。若是洪水還繼續肆虐,再開第二道口,瀉入第二道堤壩後的第二層“含水湖”......以此類推,不是絕對的“堵河”,而是重在疏通。
蔡思瑾在自己的殿試文章之中提出了三點:一是堵不如疏,從古到今都在治水,都在講大禹治水的傳說,我們其實都知道“堵不如疏”的,那麽在具體治理大晏朝如今的黃河問題上,也是這樣的原則,與其年覆一年拓寬河道、加固河堤,想著把水“堵住”,不如“建堤束水,以水攻沙”,再主動地開口,疏通河道。
二是一定要改地方分段負責黃河堤壩的現存狀態。現在這樣分段治理,每一個縣的堤壩規格和質量其實都不夠統一,若是該縣的堤壩決口,造成該縣災情,其實並不一定是該縣縣令修河不利,有些時候會是上游砍樹或者修堤不夠好,導致大量泥沙卷入下游,或者是下游的縣覺得此番水患抵擋不住,使壞讓人扒了上游河堤的口子......凡此種種,若是沒有一個人總管河道,難以區分責任。
蔡思瑾想了又想之後,還是將前世裏“監河禦史”這個職務直接提前提出來了。
三是修理河堤是整個大晏朝的事情,並不是黃河經過的某個縣城的事情,不能把修築堤壩的所有費用都全部攤到那個縣城之內,還不如由中央從國庫之中統一撥付,讓監河禦史拿著銀子到地方上去抽調民夫修理河道為宜。
但是為了避免日後戶部使絆子,不及時撥付這部分費用,耽誤河工,蔡思瑾想了想之後又改了自己最初的想法,還是中央和地方各自撥付一半的費用為宜。地方各縣再窮,那段河道畢竟是在它境內,若是決堤會影響該縣數以萬計的民生的,他們不會像戶部那些人一樣漠不關心,基本不會敢拖欠修河的銀子的。
蔡思瑾打完草稿之後發動“妙筆生花”技能再改了一遍自己的草稿,然後就認真謄抄在答卷上。他心中對這份答卷很滿意,他知道自己的“妙筆生花”技能之中有一個作用,就是讓答案非常符合出題人的心意。他並不知道前一次因為這個功能被坑了一把,這一次也喜滋滋地等著這個功能發揮作用呢。
在殿試之中,皇帝是會從龍椅上走下來巡視一圈的,但是一般而言並不會在哪個學子面前站立太久的時間。一來避免影響該學子考試的心情以及發揮,二來也免得自己的喜好被人猜中,聖心就是要“難測”才能對眾臣僚形成威懾,一個皇帝若是種種心思都被臣下猜中了摸透了,也就難以管好這個國家了。
因此,雖然他在經過蔡思瑾的案桌的時候瞟到了蔡思瑾草稿上“建堤束水、以水攻沙”以及“含水湖”“遙堤”等重要字樣,心中一震,非常感興趣。但是卻也面色不動,並未在蔡思瑾案桌前停留太久,而是徑自往前行去,只是心中記住了蔡思瑾的桌號、名字,準備到時候好好看看蔡思瑾的卷紙。
大晏朝開國至今都是有“成例”的,每屆科舉會試之中取前100名,賜為“貢士”,然後在殿試之中評出前三名賜為“一甲進士”,第四至三十三名賜為“二甲進士”,之後全部賜為“三甲同進士”。因為當科某些學子擔心自己學識不足,不願意落入三甲,所以考中貢士之後可能不參加當年的科舉考試,而是會往後延三年,所以每年三甲同進士的數量是不一樣的。
而每年參加考試的貢士基本上都在一百個上下,皇上自然是不可能有時間看完這一百份試卷的。一般情況下,都是由禮部侍郎、丞相、文淵閣大學士三人、以及其他被皇上任命參與殿試的官員作為“初篩”的考官,對這一百分試卷進行綜合評判,然後選出大家公認的前十名的試卷給皇上禦覽,最後確定前十名的名次。
此番皇帝看了幾份卷紙之後,覺得寫得都不錯,看得出來考試人員的個人素質和學識都不錯,但是比起他殿試時候掃過一眼的蔡思瑾的卷紙來說,還是遠遠不如的。
但是懷著期待的心情翻閱完了十分卷紙,竟然都沒有見到蔡思瑾的試卷,皇帝不禁感到勃然大怒,一摔杯子怒斥道:“這就是你們選出來的十分考卷?為何不見會試第三名的卷紙?難道你們自己評選出來的會試第三名,在殿試裏竟然連前十就進不了了嗎?難不成爾等竟然敢上下其手,在殿試之中作假,豈不是欺君!”
天子一怒、伏屍百裏。
皇上這一摔杯子,下面的臣子自然嚇得趕緊跪下了。沈相跪下之後趕緊出言解釋道:“啟稟聖上,會試第三名蔡思瑾的試卷之中胡言亂語、妄議朝政,被臣等一幹考官均評為下等,打入了三甲之列,自然未能陳列禦前。千百年來,會試名次極高,殿試落入三甲的先例也不是沒有,臣等並未欺君罔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皇上在殿試之上的考題內容從古到今五花八門, 可以考經義, 也可以考時策,甚至可以考對歷史上某件事、某個人物的評價等等,端看皇上當時心情如何。而且每次殿試過後流傳出來的題目都不會是完整的, 都只有一個大概,所以猜題很難。
但是這也並不代表著猜題是不可能的。對於世家大族來說,他們有著嚴密的關系網和情報網, 若是能買通皇帝身邊的嬪妃或者太監,得知皇上最近看了些什麽書, 說了些什麽話, 關註些什麽方面的事情,還是有可能猜中的。比如說前朝, 就有好多屆的科舉殿試題目還未公布就已經被世家大族們摸清楚了。
但是大晏朝立國三十多年來,皇上一般對自己身邊的人還是管得很嚴的,再加上皇帝有些時候會故意做一些迷惑世家大族的事情, 所以憑借這些線索來猜中殿試題目的人簡直少之又少。
只是歷年來卻還是有人能猜中殿試的題目,因為天下從來不會缺少聰明人。一般殿試不管是披了經義的皮,或者是披了歷史的皮, 皇上最想知道的總是時策,面對一個具體的問題,若是你來做官,你會如何做?
邊西省位於北邊,處於黃河經過的流域,而治理黃河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千古難題,基本上每年黃河都會在某處決堤,造成災害,所以這樣的“治河題”非常有可能考。蔡思瑾就是結合前世聽聞的消息,再結合現實生活反推,告訴了張思晨自己的這個“猜測”,張思晨深以為然,也認真的思考了這個問題。
再者,吏治的問題也是常考常新的問題,如何治理大晏朝的官吏,如何防止腐敗現象發生,如何能真正做到“河清海晏”、四海承平,也是每一代帝王和臣子們會思考的問題。
第三,就是經濟問題,如何對百姓征收稅賦?征收稅賦少了,國弱不足以禦外敵,征收稅賦多了,民弱不足以抗天災。還有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稅賦如何經過地方的層層收取進入國庫,是否會在中途被層層盤剝等等。所以這個問題也是常考常新。
考試前,蔡思瑾和張思晨二人商議後覺得這三個題目考中的可能性最大,自然也就圍繞著這三個方面分別查閱資料、作文準備。其他人也不會是傻子,不會想不到這些點,只要是真正的有才之士,真正有社會責任感的“官員預備役人才”,自然都是深入地思索過這些問題的。
所以蔡思瑾之前查閱過治河的資料,準備過這方面的八股文,其他人也猜到了這樣的題目或者思路,進行過相應的準備,只不過他們準備得泛泛,不像蔡思瑾這般篤定,需要花一點兒時間把這些內容從腦海之中調出來而已。所以,從“猜題”這個角度來看,蔡思瑾並不算是有優勢的,在他奮筆疾書後不久,其他的貢士們也都做好準備開始答題了。
蔡思瑾真正的殺手鐧在於——他是重生的,他知道大晏朝在未來幾十年之內如何治理黃河才是有效的!
目前當權的是沈相,治河的方式和他本人的觀念相同,就是不斷將河道加寬、加高、加固,以免河水決堤,造成損害。但是這樣的方式未免太過於勞民傷財,而且若是當地的縣令修理河道不力,很有可能造成黃河在該縣內決堤,哀鴻遍野、饑民無數。
日後沈相倒臺,繼任的人在治理黃河的時候提出了另外的一種思路——縮緊河道、加入清水如河,使得河道“自浚”。事實證明,這樣的方法是有用的!當時有禦史提出的這個思路被內閣首輔采納,然後新設置了一個“監河禦史”的職務給他,幾十年來一直讓他以這樣的方式來治河:由“監河禦史”全權負責修河大事,地方各縣根據禦史提出的要求出錢、出人,這樣一來就保證了整個工程的延續性,使得黃河從上游至下游的工程質量都有了保障。
同時在河道上留有缺口,在缺口之後修建一個或者幾個“含水湖”,再修建兩、三道“遙堤”。若是遇到此河段水大,由總理河道的禦史掌管時機主動開閘洩洪,將洪水瀉入第一個“含水湖”之中,減緩其來勢。若是洪水還繼續肆虐,再開第二道口,瀉入第二道堤壩後的第二層“含水湖”......以此類推,不是絕對的“堵河”,而是重在疏通。
蔡思瑾在自己的殿試文章之中提出了三點:一是堵不如疏,從古到今都在治水,都在講大禹治水的傳說,我們其實都知道“堵不如疏”的,那麽在具體治理大晏朝如今的黃河問題上,也是這樣的原則,與其年覆一年拓寬河道、加固河堤,想著把水“堵住”,不如“建堤束水,以水攻沙”,再主動地開口,疏通河道。
二是一定要改地方分段負責黃河堤壩的現存狀態。現在這樣分段治理,每一個縣的堤壩規格和質量其實都不夠統一,若是該縣的堤壩決口,造成該縣災情,其實並不一定是該縣縣令修河不利,有些時候會是上游砍樹或者修堤不夠好,導致大量泥沙卷入下游,或者是下游的縣覺得此番水患抵擋不住,使壞讓人扒了上游河堤的口子......凡此種種,若是沒有一個人總管河道,難以區分責任。
蔡思瑾想了又想之後,還是將前世裏“監河禦史”這個職務直接提前提出來了。
三是修理河堤是整個大晏朝的事情,並不是黃河經過的某個縣城的事情,不能把修築堤壩的所有費用都全部攤到那個縣城之內,還不如由中央從國庫之中統一撥付,讓監河禦史拿著銀子到地方上去抽調民夫修理河道為宜。
但是為了避免日後戶部使絆子,不及時撥付這部分費用,耽誤河工,蔡思瑾想了想之後又改了自己最初的想法,還是中央和地方各自撥付一半的費用為宜。地方各縣再窮,那段河道畢竟是在它境內,若是決堤會影響該縣數以萬計的民生的,他們不會像戶部那些人一樣漠不關心,基本不會敢拖欠修河的銀子的。
蔡思瑾打完草稿之後發動“妙筆生花”技能再改了一遍自己的草稿,然後就認真謄抄在答卷上。他心中對這份答卷很滿意,他知道自己的“妙筆生花”技能之中有一個作用,就是讓答案非常符合出題人的心意。他並不知道前一次因為這個功能被坑了一把,這一次也喜滋滋地等著這個功能發揮作用呢。
在殿試之中,皇帝是會從龍椅上走下來巡視一圈的,但是一般而言並不會在哪個學子面前站立太久的時間。一來避免影響該學子考試的心情以及發揮,二來也免得自己的喜好被人猜中,聖心就是要“難測”才能對眾臣僚形成威懾,一個皇帝若是種種心思都被臣下猜中了摸透了,也就難以管好這個國家了。
因此,雖然他在經過蔡思瑾的案桌的時候瞟到了蔡思瑾草稿上“建堤束水、以水攻沙”以及“含水湖”“遙堤”等重要字樣,心中一震,非常感興趣。但是卻也面色不動,並未在蔡思瑾案桌前停留太久,而是徑自往前行去,只是心中記住了蔡思瑾的桌號、名字,準備到時候好好看看蔡思瑾的卷紙。
大晏朝開國至今都是有“成例”的,每屆科舉會試之中取前100名,賜為“貢士”,然後在殿試之中評出前三名賜為“一甲進士”,第四至三十三名賜為“二甲進士”,之後全部賜為“三甲同進士”。因為當科某些學子擔心自己學識不足,不願意落入三甲,所以考中貢士之後可能不參加當年的科舉考試,而是會往後延三年,所以每年三甲同進士的數量是不一樣的。
而每年參加考試的貢士基本上都在一百個上下,皇上自然是不可能有時間看完這一百份試卷的。一般情況下,都是由禮部侍郎、丞相、文淵閣大學士三人、以及其他被皇上任命參與殿試的官員作為“初篩”的考官,對這一百分試卷進行綜合評判,然後選出大家公認的前十名的試卷給皇上禦覽,最後確定前十名的名次。
此番皇帝看了幾份卷紙之後,覺得寫得都不錯,看得出來考試人員的個人素質和學識都不錯,但是比起他殿試時候掃過一眼的蔡思瑾的卷紙來說,還是遠遠不如的。
但是懷著期待的心情翻閱完了十分卷紙,竟然都沒有見到蔡思瑾的試卷,皇帝不禁感到勃然大怒,一摔杯子怒斥道:“這就是你們選出來的十分考卷?為何不見會試第三名的卷紙?難道你們自己評選出來的會試第三名,在殿試裏竟然連前十就進不了了嗎?難不成爾等竟然敢上下其手,在殿試之中作假,豈不是欺君!”
天子一怒、伏屍百裏。
皇上這一摔杯子,下面的臣子自然嚇得趕緊跪下了。沈相跪下之後趕緊出言解釋道:“啟稟聖上,會試第三名蔡思瑾的試卷之中胡言亂語、妄議朝政,被臣等一幹考官均評為下等,打入了三甲之列,自然未能陳列禦前。千百年來,會試名次極高,殿試落入三甲的先例也不是沒有,臣等並未欺君罔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