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祥之人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祥之人
謝元柔閉了下眼,警告自己不可再想,這種事情就是越想越悔。她現在已經是正經的闕家少夫人,這已經是她幾番謀劃的結果,沒什麽好不滿意的,而且她也已經沒有回頭路可走。
蝗災已經逐漸過去,生活開始逐漸平穩的百姓們則開始有精力思考為何會發生蝗災。
古時候的人還是迷信居多,對於那些造成蝗災的客觀條件常常視而不見,多數時候反而會歸結為鬼神之力。歷史上就是一些頗有聲望的學問大儒也會將蝗災歸結為上天對統治者的警告或者懲罰,甚至認為蝗蟲是“神蟲”,是帶著上天降罰的旨意來的,不能傷害消滅。
雖然到了大瑾國已經沒有這種“神蟲”的理論,但百姓們還是難免往怪力亂神去想,畢竟淮都一向太平,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事。
於是百姓們想到,這蝗災可不就是在三皇子巡視淮都之後沒幾天就爆發了嗎?所以這問題還是出在三皇子身上吧?三皇子該不會是個不祥之人,所以第一次來淮都巡視就把蝗災給帶來了。往年其他官員巡視,別說蝗災,就是一個蝗蟲都看不見,怎麽就偏偏三皇子來了就出事了?
類似的說法一傳十十傳百,有關於“三皇子是災星,身負厄運”的說法便逐漸流傳開。
一開始只是在淮都小範圍地流傳,後來拓展到兩州一都都是這樣的傳言,再之後傳言喧囂至上直逼京城!
到傳到惠承帝和三皇子耳中的時候,就連大街小巷的孩童都會唱兩句有關三皇子是災星的歌謠。
也無怪傳言這樣快,兩州一都的百姓們被這次蝗災害得實在苦不堪言。
雖然有韓巒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及時起到了作用,但之前造成的損失還是不小,大多數老百姓都不是什麽富貴人家,就算淮都百姓的生活質量比較好,那也就是吃穿不用發愁,手頭還算寬裕,每年都能有存糧,可也算不得大戶,比不得那些富商官員。老百姓經歷一次蝗災那就是傷筋動骨的事,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尤其是晉州和蘄州,這兩年幹旱,本來就需要淮都接濟,現在又鬧了蝗災,若不是朝廷的安撫及時,有多少百姓就要活活餓死,稍微還有點力氣的年輕人都要落草為寇了。現在是還沒有進行具體統計,不然就會發現死在這場災情中的百姓已經不算個小數目。
所以這兩州一都的百姓對三皇子可謂十分痛恨,哪怕是遷怒,也覺得如果不是三皇子來巡視,可能就不會發生這種事。
特別是三皇子剛到淮都那兩日,百姓們可是親眼瞧見那些富商還有官員擡著箱子去驛館拜訪三皇子,這都不用說,箱子裏面放著的肯定是金銀珠寶各種孝敬!對比受災中的兩州一都的慘狀,再想到那些富商官員給三皇子送的一箱一箱的金銀財帛,而蝗災發生之後三皇子不但沒有第一時間有效處理,甚至還想隱瞞上報,百姓們焉能不恨?
兩州一都的民怨幾乎成鼎沸之勢,不然京城那邊也不會這麽快知曉。
惠承帝大發雷霆,直接將三皇子也給關了禁閉。
如果三皇子只是被無辜牽累,惠承帝也不會這樣生氣,關鍵是三皇子自己不爭氣,剛到淮都什麽都沒做就先急著收地方孝敬斂財,災情發生之後還企圖欺上瞞下,光是這兩點被捅出來就已經足夠讓惠承帝將其重罰。
惠承帝大概想著:你老子是為了補償你才給你派了這麽個肥差,你自己卻不好好珍惜,弄成現在這樣,還得你老子給你擦屁股!
三皇子十分憋屈,他肯定不相信自己是什麽災星,不然過去這麽些年怎麽一點事沒有?但他也不明白自己怎麽就這麽倒黴,淮都百年難得一遇的蝗災都讓他給趕上了!這頂“災星”的帽子扣得那叫一個結實!
太子剛出禁閉就聽說三皇子被父皇關了禁閉,頓時得意忘形起來!在得知了前因後果之後還直接說老三就是晦氣加福薄,得了本不該屬於他的好處連老天都看不過去,這才用這種方式來懲治他。往後老三要是本本分分的就算了,再敢肖想些有的沒的,老天還得有更大的懲罰在後頭等著!
這一番話傳到惠承帝耳中,又把惠承帝給氣得飯都吃不下!
這蝗災還不夠,還要怎樣更大的懲罰?太子說話還真是一點都不過腦子!
於是太子前腳剛剛出禁閉,後腳就又被惠承帝給罰了禁閉一個月。
四皇子在自己宮中聽著這些事情,頓時覺得最近這半年自己真是所有皇子中表現最好的了,多麽安分!這下父皇應該能看到他了吧?反正他沒被關禁閉,不如趁著這段時間多到父皇面前晃晃找找存在感,可能父皇就發現他的好了呢?
抱著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四皇子就開始經常和惠承帝“偶遇”,那個頻率簡直堪比惠承帝後宮中那些爭寵的妃嬪。
惠承帝瞧著三天兩頭在自己面前晃悠的四兒子,一氣之下也關了四皇子的禁閉,要他趁著關禁閉的這段時間好好修身養性。
被關禁閉的四皇子還遭受到了自家皇子妃趙芊羽無情的嘲諷——叫你嘚瑟,就知道你蹦跶不了幾天!
一時間三位皇子都被關了禁閉,朝堂之上也有點人心惶惶,那些三皇子黨和太子黨也前所未有的安靜下來,往日因為一點小事兩邊就爭得面紅耳赤的場面都沒有了,惠承帝終於舒心了些,還想著早知道關兒子禁閉就能換來這樣的清靜,他之前就該多尋點由頭隔三差五地關他們一回,說不定自己能少操不少心,這身子骨也能好起來。
蝗災過後,整個朝廷都陷入短暫的沈靜階段,仿佛所有官員都開始修身養性了。就算是平日裏關系不太好的官員之間見到面也能心平氣和地打個招呼。
這種詭異的平和直到太子和三皇子的禁閉結束之後才有所改變,大家依舊在朝堂之上你攻殲我我攻殲你,下朝之後也各種忙著算計對方,謝恒欣慰地想著這才是熟悉的感覺。要是兩邊繼續安靜下去他都要懷疑雙方是不是在憋什麽大招兒,著實擔心自己招架不住。
到工部去任職的韓巒可以說是如魚得水,在那裏的確更能發揮他的所長。而且工部的風氣可以算是六部之中最好的,沒有那麽多勾心鬥角,大家都忙著做實事。工部尚書已經是快致仕的年紀,沒有參與黨爭,就想著在自己致仕之前都能做好本職工作。
韓巒在蝗災之中提出的各種政策方法他都看過,並且十分欣賞,之前也是他主動跟惠承帝建議,如韓巒這樣的人才留在大理寺是埋沒了,大理寺並非能真正展現他才華的地方,工部才是。惠承帝這才將韓巒調到了工部。
工部尚書對韓巒的到來表示了熱切歡迎,真心覺得有了韓巒的加入,工部會越來越好。
韓巒之前還跟謝恒商議,問謝恒要不要考慮調職來工部。他與謝恒一起整理出來的治蝗政策,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在這份新方法中有多少謝恒的心血。
他當初是想將兩人的名字一起報上去,但謝恒堅決不同意,甚至還差點跟他發火,他才只報上了自己的名字,可他心裏仍然清楚謝恒在這方面的才幹不輸給自己,如果能來到工部,謝恒也一定會有很大發展。反正總比跟著那個只會嫉賢妒能的祝才良要好得多。
不過謝恒拒絕了韓巒的提議,他說相比之下還是感覺大理寺更適合自己,他挺喜歡看那些案子卷宗。
韓巒倒是沒有徹底放棄游說,只是為了避免說得太多令謝恒反感,就打算日後循序漸進。
就在謝恒跟韓巒打太極的時候,謝元柔要準備回門了。
其實按照實際日子計算,成婚三天後就是回門的日子。
只是當時因為正是蝗災鬧得最厲害的時候,滿朝上下都在為蝗災的事情想辦法,謝恒和謝斌總是不著家,謝元柔和闕獻回來後也就只有謝長青和謝老夫人招待。
闕獻是想找個機會跟謝恒和謝斌熟悉熟悉,既然人都不在,他也懶得應付謝長青和老夫人,於是連午膳都沒用就拉著謝元柔走了。
謝長青氣得用了一堆“之乎者也”不帶臟字的話罵人,謝老夫人神色不愉,卻也不敢直說闕獻什麽,就是背地裏也把責任都怪在謝元柔身上,認為是謝元柔沒有伺候好相公,才不得這份體面。
回去闕府之後的謝元柔幾乎可以想象到謝長青和老夫人在背後是如何說她的,她也確實生氣闕獻的做法如此不給她臉面,手裏的帕子都要攪爛。
最後經過謝元柔不懈努力,再加上確實是她的辦法才幫闕獻謀得了官職,闕獻就答應她等蝗災結束之後再回門一次。
闕夫人本來是不大願意的,這二次回門的事聽都沒聽說過,之上難免就絮叨了幾句。但闕獻已經答應,闕大人也覺得沒什麽大不了的,甚至很讚成闕獻再去一次,最好這一次能跟謝斌和謝恒打好關系,還說闕夫人內宅婦人什麽都不懂就不要跟著瞎攙和。
闕夫人無法,只是看謝元柔越來越不順眼。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謝元柔閉了下眼,警告自己不可再想,這種事情就是越想越悔。她現在已經是正經的闕家少夫人,這已經是她幾番謀劃的結果,沒什麽好不滿意的,而且她也已經沒有回頭路可走。
蝗災已經逐漸過去,生活開始逐漸平穩的百姓們則開始有精力思考為何會發生蝗災。
古時候的人還是迷信居多,對於那些造成蝗災的客觀條件常常視而不見,多數時候反而會歸結為鬼神之力。歷史上就是一些頗有聲望的學問大儒也會將蝗災歸結為上天對統治者的警告或者懲罰,甚至認為蝗蟲是“神蟲”,是帶著上天降罰的旨意來的,不能傷害消滅。
雖然到了大瑾國已經沒有這種“神蟲”的理論,但百姓們還是難免往怪力亂神去想,畢竟淮都一向太平,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事。
於是百姓們想到,這蝗災可不就是在三皇子巡視淮都之後沒幾天就爆發了嗎?所以這問題還是出在三皇子身上吧?三皇子該不會是個不祥之人,所以第一次來淮都巡視就把蝗災給帶來了。往年其他官員巡視,別說蝗災,就是一個蝗蟲都看不見,怎麽就偏偏三皇子來了就出事了?
類似的說法一傳十十傳百,有關於“三皇子是災星,身負厄運”的說法便逐漸流傳開。
一開始只是在淮都小範圍地流傳,後來拓展到兩州一都都是這樣的傳言,再之後傳言喧囂至上直逼京城!
到傳到惠承帝和三皇子耳中的時候,就連大街小巷的孩童都會唱兩句有關三皇子是災星的歌謠。
也無怪傳言這樣快,兩州一都的百姓們被這次蝗災害得實在苦不堪言。
雖然有韓巒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及時起到了作用,但之前造成的損失還是不小,大多數老百姓都不是什麽富貴人家,就算淮都百姓的生活質量比較好,那也就是吃穿不用發愁,手頭還算寬裕,每年都能有存糧,可也算不得大戶,比不得那些富商官員。老百姓經歷一次蝗災那就是傷筋動骨的事,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尤其是晉州和蘄州,這兩年幹旱,本來就需要淮都接濟,現在又鬧了蝗災,若不是朝廷的安撫及時,有多少百姓就要活活餓死,稍微還有點力氣的年輕人都要落草為寇了。現在是還沒有進行具體統計,不然就會發現死在這場災情中的百姓已經不算個小數目。
所以這兩州一都的百姓對三皇子可謂十分痛恨,哪怕是遷怒,也覺得如果不是三皇子來巡視,可能就不會發生這種事。
特別是三皇子剛到淮都那兩日,百姓們可是親眼瞧見那些富商還有官員擡著箱子去驛館拜訪三皇子,這都不用說,箱子裏面放著的肯定是金銀珠寶各種孝敬!對比受災中的兩州一都的慘狀,再想到那些富商官員給三皇子送的一箱一箱的金銀財帛,而蝗災發生之後三皇子不但沒有第一時間有效處理,甚至還想隱瞞上報,百姓們焉能不恨?
兩州一都的民怨幾乎成鼎沸之勢,不然京城那邊也不會這麽快知曉。
惠承帝大發雷霆,直接將三皇子也給關了禁閉。
如果三皇子只是被無辜牽累,惠承帝也不會這樣生氣,關鍵是三皇子自己不爭氣,剛到淮都什麽都沒做就先急著收地方孝敬斂財,災情發生之後還企圖欺上瞞下,光是這兩點被捅出來就已經足夠讓惠承帝將其重罰。
惠承帝大概想著:你老子是為了補償你才給你派了這麽個肥差,你自己卻不好好珍惜,弄成現在這樣,還得你老子給你擦屁股!
三皇子十分憋屈,他肯定不相信自己是什麽災星,不然過去這麽些年怎麽一點事沒有?但他也不明白自己怎麽就這麽倒黴,淮都百年難得一遇的蝗災都讓他給趕上了!這頂“災星”的帽子扣得那叫一個結實!
太子剛出禁閉就聽說三皇子被父皇關了禁閉,頓時得意忘形起來!在得知了前因後果之後還直接說老三就是晦氣加福薄,得了本不該屬於他的好處連老天都看不過去,這才用這種方式來懲治他。往後老三要是本本分分的就算了,再敢肖想些有的沒的,老天還得有更大的懲罰在後頭等著!
這一番話傳到惠承帝耳中,又把惠承帝給氣得飯都吃不下!
這蝗災還不夠,還要怎樣更大的懲罰?太子說話還真是一點都不過腦子!
於是太子前腳剛剛出禁閉,後腳就又被惠承帝給罰了禁閉一個月。
四皇子在自己宮中聽著這些事情,頓時覺得最近這半年自己真是所有皇子中表現最好的了,多麽安分!這下父皇應該能看到他了吧?反正他沒被關禁閉,不如趁著這段時間多到父皇面前晃晃找找存在感,可能父皇就發現他的好了呢?
抱著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四皇子就開始經常和惠承帝“偶遇”,那個頻率簡直堪比惠承帝後宮中那些爭寵的妃嬪。
惠承帝瞧著三天兩頭在自己面前晃悠的四兒子,一氣之下也關了四皇子的禁閉,要他趁著關禁閉的這段時間好好修身養性。
被關禁閉的四皇子還遭受到了自家皇子妃趙芊羽無情的嘲諷——叫你嘚瑟,就知道你蹦跶不了幾天!
一時間三位皇子都被關了禁閉,朝堂之上也有點人心惶惶,那些三皇子黨和太子黨也前所未有的安靜下來,往日因為一點小事兩邊就爭得面紅耳赤的場面都沒有了,惠承帝終於舒心了些,還想著早知道關兒子禁閉就能換來這樣的清靜,他之前就該多尋點由頭隔三差五地關他們一回,說不定自己能少操不少心,這身子骨也能好起來。
蝗災過後,整個朝廷都陷入短暫的沈靜階段,仿佛所有官員都開始修身養性了。就算是平日裏關系不太好的官員之間見到面也能心平氣和地打個招呼。
這種詭異的平和直到太子和三皇子的禁閉結束之後才有所改變,大家依舊在朝堂之上你攻殲我我攻殲你,下朝之後也各種忙著算計對方,謝恒欣慰地想著這才是熟悉的感覺。要是兩邊繼續安靜下去他都要懷疑雙方是不是在憋什麽大招兒,著實擔心自己招架不住。
到工部去任職的韓巒可以說是如魚得水,在那裏的確更能發揮他的所長。而且工部的風氣可以算是六部之中最好的,沒有那麽多勾心鬥角,大家都忙著做實事。工部尚書已經是快致仕的年紀,沒有參與黨爭,就想著在自己致仕之前都能做好本職工作。
韓巒在蝗災之中提出的各種政策方法他都看過,並且十分欣賞,之前也是他主動跟惠承帝建議,如韓巒這樣的人才留在大理寺是埋沒了,大理寺並非能真正展現他才華的地方,工部才是。惠承帝這才將韓巒調到了工部。
工部尚書對韓巒的到來表示了熱切歡迎,真心覺得有了韓巒的加入,工部會越來越好。
韓巒之前還跟謝恒商議,問謝恒要不要考慮調職來工部。他與謝恒一起整理出來的治蝗政策,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在這份新方法中有多少謝恒的心血。
他當初是想將兩人的名字一起報上去,但謝恒堅決不同意,甚至還差點跟他發火,他才只報上了自己的名字,可他心裏仍然清楚謝恒在這方面的才幹不輸給自己,如果能來到工部,謝恒也一定會有很大發展。反正總比跟著那個只會嫉賢妒能的祝才良要好得多。
不過謝恒拒絕了韓巒的提議,他說相比之下還是感覺大理寺更適合自己,他挺喜歡看那些案子卷宗。
韓巒倒是沒有徹底放棄游說,只是為了避免說得太多令謝恒反感,就打算日後循序漸進。
就在謝恒跟韓巒打太極的時候,謝元柔要準備回門了。
其實按照實際日子計算,成婚三天後就是回門的日子。
只是當時因為正是蝗災鬧得最厲害的時候,滿朝上下都在為蝗災的事情想辦法,謝恒和謝斌總是不著家,謝元柔和闕獻回來後也就只有謝長青和謝老夫人招待。
闕獻是想找個機會跟謝恒和謝斌熟悉熟悉,既然人都不在,他也懶得應付謝長青和老夫人,於是連午膳都沒用就拉著謝元柔走了。
謝長青氣得用了一堆“之乎者也”不帶臟字的話罵人,謝老夫人神色不愉,卻也不敢直說闕獻什麽,就是背地裏也把責任都怪在謝元柔身上,認為是謝元柔沒有伺候好相公,才不得這份體面。
回去闕府之後的謝元柔幾乎可以想象到謝長青和老夫人在背後是如何說她的,她也確實生氣闕獻的做法如此不給她臉面,手裏的帕子都要攪爛。
最後經過謝元柔不懈努力,再加上確實是她的辦法才幫闕獻謀得了官職,闕獻就答應她等蝗災結束之後再回門一次。
闕夫人本來是不大願意的,這二次回門的事聽都沒聽說過,之上難免就絮叨了幾句。但闕獻已經答應,闕大人也覺得沒什麽大不了的,甚至很讚成闕獻再去一次,最好這一次能跟謝斌和謝恒打好關系,還說闕夫人內宅婦人什麽都不懂就不要跟著瞎攙和。
闕夫人無法,只是看謝元柔越來越不順眼。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