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始露鋒芒
關燈
小
中
大
第138章 始露鋒芒
裴秋生作為狀元, 被聖上賜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一職,日常工作主要是修書撰史、起草詔書、進講經史等。
他進入翰林院後,不打算收斂鋒芒。
恰恰相反, 他準備盡可能發揮出自己的實力, 將每一件事做好做得漂亮。
畢竟翰林院修撰不能上朝,而他如今是一個沒有背景甚至說只有負面背景的人, 若是在翰林院無人推薦又無人賞識, 相信要不了一兩年就會被聖上遺忘, 被落在翰林院的角落中泯然眾人。
他想做官,做清官、好官、有用的官, 利政於民。
他進了翰林院以後,原以為會受聞淵的影響, 可他很快發現並沒有想象中的,會受到排擠或者說日子不好過之類的, 反而比預計的順利許多。
原因是, 翰林院的官員們很快就發現,院中比他有經驗的沒他博學, 比他博學的沒他能觸類旁通,他總是能輕輕松松引經據典,將繁雜冗餘的事務梳理地清晰分明。
沒多久,裴秋生在翰林院中便成了一位百科全書般的存在,院中但凡有人有什麽東西不明白的, 只要去問他, 他一準知道一些。若是運氣好,還能聽他說出個五六七八來。
而且, 裴秋生也會時不時說出一些初聽駭人聽聞細想又有些道理的治世之道。
翰林院每三年就會進來個狀元郎、榜眼和探花,個個才華橫溢、文采斐然自是不必說, 但文章寫得好,並不代表就有治世經國的才能。
進來的狀元郎們也未必個個都能受到重用,翰林院便是讓他們顯露才能的重要一關。
不過一個月的時間,裴秋生就憑借才幹脫穎而出。
其實裴秋生之所以知道這麽多,除了科考時為了應試琢磨過許多論題以外,也少不了系統的提點,在每個他印象模糊之處都能給出恰到好處的回應解答。
而他提出的那些觀點,比如治水之法,賑災之策,都是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得到反覆驗證的經典,是他內心敬仰欽佩的,也是他希望能有人真正用到百姓身上的治國之策。
當今朝代,雖然長安城尚屬太平盛世,但底下的各州縣未必太平,自從五年前蝗災後,不少百姓流離失所,南邊此起彼伏的災荒已然鬧了三五年,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流民。
盡管蝗災已然過去,但百姓已經亂了,幾年過去依然沒能安定下來。
很快裴秋生的賑災之策便被翰林院大學士呈到了聖上面前,聖上對他這樣養民振民不如疏民的觀點、以及具體的實施辦法覺得頗為新奇,對裴秋生這個名字又有了更深的印象。
聖上看完奏折後,在朝上公然感慨道,“鎮國公,你錯過了一個好兒子啊。”
聖上說這話時,意味不明,朝中誰也聽不出來是讚賞還是怪罪。
直將聞淵說得無言以對,最終抹了抹額角的冷汗笑吟吟道,“聖上說得極是。”
最終,聖上同意了試試這個法子。
不過這份賑災之策真正施行起來還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倒不是朝中人反對,光自請想去做欽差大臣的人就有四五個。
主要是底下的官員不想配合。
原因在於每年的賑災糧賑災銀撥下去以後往往被層層盤扣,一路經手官員多少都能撈點油水。
而今,卻不再直接撥款撥糧,而是由地方官府帶領流民安家置業,承諾今年秋天的收成不再納稅,期間流民們的食宿問題由朝廷的欽差大臣直接運糧去解決。
公告一出,各路官員便覺得這是個有危險的苦差事不說,還要被欽差大臣們督導,更撈不到什麽銀子。
更有甚者,直接派人偽裝成山匪,半路截欽差大臣糧的,也有不少。
朝廷經過數年雷聲大,雨點小的賑災,流民也不怎麽相信朝廷,不少認為直接搶糧更為快捷,也來搶糧的。
朝廷前兩路欽差大臣派出去,均是遇到了幾波前所未有的搶糧浩劫,還沒到目的地糧便沒了。
對方武力裝備之完備,要讓人說地方官府沒參與,怕是誰也不信。
這樣一來,後面的欽差大臣之職竟沒幾人願意去了,哪怕是聖上欽點,也有官員借口身體抱恙推脫。
遇到打劫可是有生命危險,即使是個肥差,也沒人覺得是個香餑餑了。
裴秋生便托翰林院大學士替他薦言,稱願毛遂自薦,自請擔任欽差大臣,運糧去南境災區,只是請求聖上能派兩百精兵隨行。
之所以帶兩百,是因為人若太多,想必路上帶的輜重也多,糧食寶貴,應多留給百姓;人若太少,則很難安全抵達。
聖上大喜,立即允了,另外賜他此行可帶上尚方寶劍,遇事可先斬後奏。
裴秋生臨走前,從姜月的田莊裏借走了幾個擅長種植的人,帶在隨行的隊伍中。
他南下之後,許多災民見這次押糧的官兵裝備精良,紛紛不敢輕舉妄動,前半個月倒也相安無事。
等進了南地後,裴秋生才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災荒。
四處都是衣不蔽體、瘦骨嶙峋的人,山上的草根都已經被挖得差不多了,如今雖是春日,卻不見半點綠草地,山坡上只有一些樹皮不完整的樹木孤零零地立在那裏,如同那些孤立無援的窮苦百姓。
原來,長安城裏的乞丐,日子已經算好過很多了。至少伸一伸手,隔三差五的便能討到些吃食。
而造成這一切的,除了災荒,自然也有上面那位帶來的過重的賦稅。
可輕徭薄賦這種話,向來忠言逆耳,以他的身份地位,無實權在身,沒法說出口。但凡說出來,不知道要被多少官員口誅筆伐,光是聖上一人不悅,恐怕都要給他點苦果吃。
他也只能徐徐圖之。
當然,除了災民之外,裴秋生也很快就遇到了偽裝成土匪的官兵。
這完全在他意料之中。
畢竟要是等他們真的到了目的地,“官府”只怕就不好搶了。
同他隨行的將領帶著手下的精兵可為以一敵十,很快便將這些個官匪抓了起來,上上下下幾十人,想必是附近的官府都有出力。
那將領詢問裴秋生準備如何處置。
裴秋生淡然道,“為首的幾個殺了,砍了頭,將頭顱掛起來,墜在隊伍後面。其他的人,綁了帶走。”
那將領縱然戎馬半生,也被裴秋生這番處置駭了下,問道,“萬一引起流民震怒怎麽辦?”
裴秋生看向那群跪在地上的人道,“我就是要讓人知道,搶糧者沒有好下場。何況,這群人,身強力壯,面色紅潤,半點沒有流民的影子。”
如此,才能震懾到剩下那些想搶糧的人。
若是匪徒,想必平日裏沒少搶百姓和官府的糧,死不足惜。
若是官兵,四周流民哀嚎遍野他們看不見,反而下得去手來搶糧,更是不配活著。
為首的當斬首示眾,至於底下的,不給吃喝,讓他們也知道百姓挨餓是什麽滋味。
而真正的貧苦百姓,一路過來有武裝的幾乎沒有,餓得手邊寸鐵都無,尚且成不了氣候,不會犯傻來搶糧。
果然,幾個人頭往隊伍後面一掛,無論是路邊觀望的百姓,還是跟在隊伍後面的俘虜,都再無半點動靜。
等到了目的地,裴秋生便著人給流民們放糧施粥。
說實話,兩百精兵在成千上萬的災民面前,根本不算什麽,對方只要有組織,齊心協力一定能搶走這些糧。
但裴秋生提前做過功課,這裏的災民尚且是一盤散沙。因而精兵們往施粥處那麽一站,再將刀劍弓箭亮出來,倒真沒有人敢搶糧。
等他們吃到粥裏的米粒子,不少人稀裏嘩啦地哭了。
他們兩三年來還是頭一次喝到除米湯以外的好東西,看來朝廷這次派來的人是個好的。
如此施了六七天的粥,周邊災民的疑心算是暫時穩住,裴秋生也從官府那裏順利獲取了不少荒廢田地的消息。
裴秋生將朝廷的布告發了出去,眾人將信將疑,但不少人心裏還是盼著的。
見能分點田地,想著不領白不領,便有人開始報名。
南方土地肥沃,真要下定決心種糧食,根本不是難事。難得是從前百姓不知道這糧種下去守不守得住,將來是不是自己的,因而才不願意大面積種植。
時值六月,水稻播種的季節早已錯過,但玉米、小麥和黃豆確實正是適合種的時候。
裴秋生找到當地有經驗的老農,讓他先教會從姜家田莊帶出來的人,然後幾人再一起教大家種糧食。
而那些個抓來的“官匪”,裴秋生也沒讓他們閑著,他從官府那裏借來了許多腳鏈子,將他們雙腳給束縛上,讓將領帶著精兵奴役他們給百姓們耕地。
吃食方面沒再餓著他們,但也絕沒有讓他們吃飽。
百姓們打眼一瞧,喲,這裏面怎麽有從前對他們耀武揚威的衙役?
懼是稀奇得很。
看來,朝廷派來的這位裴大人,從他們這裏的地方官確實不是一夥的。從他目前做的事情來看,定是個好的。
有從前同官府衙役結了些仇怨的,背地裏便朝他們吐唾沫,精兵們沒兩天便弄了個清楚,知道這些匪徒原來真是官兵,對於百姓欺負官匪的事情,紛紛裝作沒看見。
一時間,成千百姓上下一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領粥、開地、種植、造屋的隊伍。
民心一安,搶糧便成了百姓下下之選。
消息一傳開,周邊州縣的人也望風而來。
裴秋生便多設了幾個點。
一個多月後,裴秋生帶來的糧食便沒剩多少了。
他派人回去快馬加鞭呈奏要糧,按理說半個月應有結果,不知為何二十天也沒有個消息。
想是被誰攔截了。
眼見著官府帶人給百姓們蓋的房子也建得差不多了,裴秋生便將那些個幹苦力的官匪圈起來一一審問,從他們嘴裏翹出來附近官府分別貪了朝廷多少糧和銀子。
讓他們簽字畫押後,便帶著精兵去各官府一一開倉收糧。
糧袋和銀兩數目之多,令人咋舌。
那些不清白的縣令,裴秋生也讓人抓了,回頭一同帶回長安。
三個月後,第一批黃豆生產出來,新的一批玉米種下,來年春天水稻便可以開始生產,裴秋生準備打道回府。
雖然百姓還是窮苦難當,但有了吃的,有了奔頭,有少了一年的賦稅,他們心裏既踏實又高興。
裴秋生來時,等待他的是戒備、疑慮、不懷好意。
他走時,則是萬民相送,山坡上的草地竟也在秋日裏開始抽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裴秋生作為狀元, 被聖上賜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一職,日常工作主要是修書撰史、起草詔書、進講經史等。
他進入翰林院後,不打算收斂鋒芒。
恰恰相反, 他準備盡可能發揮出自己的實力, 將每一件事做好做得漂亮。
畢竟翰林院修撰不能上朝,而他如今是一個沒有背景甚至說只有負面背景的人, 若是在翰林院無人推薦又無人賞識, 相信要不了一兩年就會被聖上遺忘, 被落在翰林院的角落中泯然眾人。
他想做官,做清官、好官、有用的官, 利政於民。
他進了翰林院以後,原以為會受聞淵的影響, 可他很快發現並沒有想象中的,會受到排擠或者說日子不好過之類的, 反而比預計的順利許多。
原因是, 翰林院的官員們很快就發現,院中比他有經驗的沒他博學, 比他博學的沒他能觸類旁通,他總是能輕輕松松引經據典,將繁雜冗餘的事務梳理地清晰分明。
沒多久,裴秋生在翰林院中便成了一位百科全書般的存在,院中但凡有人有什麽東西不明白的, 只要去問他, 他一準知道一些。若是運氣好,還能聽他說出個五六七八來。
而且, 裴秋生也會時不時說出一些初聽駭人聽聞細想又有些道理的治世之道。
翰林院每三年就會進來個狀元郎、榜眼和探花,個個才華橫溢、文采斐然自是不必說, 但文章寫得好,並不代表就有治世經國的才能。
進來的狀元郎們也未必個個都能受到重用,翰林院便是讓他們顯露才能的重要一關。
不過一個月的時間,裴秋生就憑借才幹脫穎而出。
其實裴秋生之所以知道這麽多,除了科考時為了應試琢磨過許多論題以外,也少不了系統的提點,在每個他印象模糊之處都能給出恰到好處的回應解答。
而他提出的那些觀點,比如治水之法,賑災之策,都是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得到反覆驗證的經典,是他內心敬仰欽佩的,也是他希望能有人真正用到百姓身上的治國之策。
當今朝代,雖然長安城尚屬太平盛世,但底下的各州縣未必太平,自從五年前蝗災後,不少百姓流離失所,南邊此起彼伏的災荒已然鬧了三五年,有些地方已經出現了流民。
盡管蝗災已然過去,但百姓已經亂了,幾年過去依然沒能安定下來。
很快裴秋生的賑災之策便被翰林院大學士呈到了聖上面前,聖上對他這樣養民振民不如疏民的觀點、以及具體的實施辦法覺得頗為新奇,對裴秋生這個名字又有了更深的印象。
聖上看完奏折後,在朝上公然感慨道,“鎮國公,你錯過了一個好兒子啊。”
聖上說這話時,意味不明,朝中誰也聽不出來是讚賞還是怪罪。
直將聞淵說得無言以對,最終抹了抹額角的冷汗笑吟吟道,“聖上說得極是。”
最終,聖上同意了試試這個法子。
不過這份賑災之策真正施行起來還是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倒不是朝中人反對,光自請想去做欽差大臣的人就有四五個。
主要是底下的官員不想配合。
原因在於每年的賑災糧賑災銀撥下去以後往往被層層盤扣,一路經手官員多少都能撈點油水。
而今,卻不再直接撥款撥糧,而是由地方官府帶領流民安家置業,承諾今年秋天的收成不再納稅,期間流民們的食宿問題由朝廷的欽差大臣直接運糧去解決。
公告一出,各路官員便覺得這是個有危險的苦差事不說,還要被欽差大臣們督導,更撈不到什麽銀子。
更有甚者,直接派人偽裝成山匪,半路截欽差大臣糧的,也有不少。
朝廷經過數年雷聲大,雨點小的賑災,流民也不怎麽相信朝廷,不少認為直接搶糧更為快捷,也來搶糧的。
朝廷前兩路欽差大臣派出去,均是遇到了幾波前所未有的搶糧浩劫,還沒到目的地糧便沒了。
對方武力裝備之完備,要讓人說地方官府沒參與,怕是誰也不信。
這樣一來,後面的欽差大臣之職竟沒幾人願意去了,哪怕是聖上欽點,也有官員借口身體抱恙推脫。
遇到打劫可是有生命危險,即使是個肥差,也沒人覺得是個香餑餑了。
裴秋生便托翰林院大學士替他薦言,稱願毛遂自薦,自請擔任欽差大臣,運糧去南境災區,只是請求聖上能派兩百精兵隨行。
之所以帶兩百,是因為人若太多,想必路上帶的輜重也多,糧食寶貴,應多留給百姓;人若太少,則很難安全抵達。
聖上大喜,立即允了,另外賜他此行可帶上尚方寶劍,遇事可先斬後奏。
裴秋生臨走前,從姜月的田莊裏借走了幾個擅長種植的人,帶在隨行的隊伍中。
他南下之後,許多災民見這次押糧的官兵裝備精良,紛紛不敢輕舉妄動,前半個月倒也相安無事。
等進了南地後,裴秋生才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災荒。
四處都是衣不蔽體、瘦骨嶙峋的人,山上的草根都已經被挖得差不多了,如今雖是春日,卻不見半點綠草地,山坡上只有一些樹皮不完整的樹木孤零零地立在那裏,如同那些孤立無援的窮苦百姓。
原來,長安城裏的乞丐,日子已經算好過很多了。至少伸一伸手,隔三差五的便能討到些吃食。
而造成這一切的,除了災荒,自然也有上面那位帶來的過重的賦稅。
可輕徭薄賦這種話,向來忠言逆耳,以他的身份地位,無實權在身,沒法說出口。但凡說出來,不知道要被多少官員口誅筆伐,光是聖上一人不悅,恐怕都要給他點苦果吃。
他也只能徐徐圖之。
當然,除了災民之外,裴秋生也很快就遇到了偽裝成土匪的官兵。
這完全在他意料之中。
畢竟要是等他們真的到了目的地,“官府”只怕就不好搶了。
同他隨行的將領帶著手下的精兵可為以一敵十,很快便將這些個官匪抓了起來,上上下下幾十人,想必是附近的官府都有出力。
那將領詢問裴秋生準備如何處置。
裴秋生淡然道,“為首的幾個殺了,砍了頭,將頭顱掛起來,墜在隊伍後面。其他的人,綁了帶走。”
那將領縱然戎馬半生,也被裴秋生這番處置駭了下,問道,“萬一引起流民震怒怎麽辦?”
裴秋生看向那群跪在地上的人道,“我就是要讓人知道,搶糧者沒有好下場。何況,這群人,身強力壯,面色紅潤,半點沒有流民的影子。”
如此,才能震懾到剩下那些想搶糧的人。
若是匪徒,想必平日裏沒少搶百姓和官府的糧,死不足惜。
若是官兵,四周流民哀嚎遍野他們看不見,反而下得去手來搶糧,更是不配活著。
為首的當斬首示眾,至於底下的,不給吃喝,讓他們也知道百姓挨餓是什麽滋味。
而真正的貧苦百姓,一路過來有武裝的幾乎沒有,餓得手邊寸鐵都無,尚且成不了氣候,不會犯傻來搶糧。
果然,幾個人頭往隊伍後面一掛,無論是路邊觀望的百姓,還是跟在隊伍後面的俘虜,都再無半點動靜。
等到了目的地,裴秋生便著人給流民們放糧施粥。
說實話,兩百精兵在成千上萬的災民面前,根本不算什麽,對方只要有組織,齊心協力一定能搶走這些糧。
但裴秋生提前做過功課,這裏的災民尚且是一盤散沙。因而精兵們往施粥處那麽一站,再將刀劍弓箭亮出來,倒真沒有人敢搶糧。
等他們吃到粥裏的米粒子,不少人稀裏嘩啦地哭了。
他們兩三年來還是頭一次喝到除米湯以外的好東西,看來朝廷這次派來的人是個好的。
如此施了六七天的粥,周邊災民的疑心算是暫時穩住,裴秋生也從官府那裏順利獲取了不少荒廢田地的消息。
裴秋生將朝廷的布告發了出去,眾人將信將疑,但不少人心裏還是盼著的。
見能分點田地,想著不領白不領,便有人開始報名。
南方土地肥沃,真要下定決心種糧食,根本不是難事。難得是從前百姓不知道這糧種下去守不守得住,將來是不是自己的,因而才不願意大面積種植。
時值六月,水稻播種的季節早已錯過,但玉米、小麥和黃豆確實正是適合種的時候。
裴秋生找到當地有經驗的老農,讓他先教會從姜家田莊帶出來的人,然後幾人再一起教大家種糧食。
而那些個抓來的“官匪”,裴秋生也沒讓他們閑著,他從官府那裏借來了許多腳鏈子,將他們雙腳給束縛上,讓將領帶著精兵奴役他們給百姓們耕地。
吃食方面沒再餓著他們,但也絕沒有讓他們吃飽。
百姓們打眼一瞧,喲,這裏面怎麽有從前對他們耀武揚威的衙役?
懼是稀奇得很。
看來,朝廷派來的這位裴大人,從他們這裏的地方官確實不是一夥的。從他目前做的事情來看,定是個好的。
有從前同官府衙役結了些仇怨的,背地裏便朝他們吐唾沫,精兵們沒兩天便弄了個清楚,知道這些匪徒原來真是官兵,對於百姓欺負官匪的事情,紛紛裝作沒看見。
一時間,成千百姓上下一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領粥、開地、種植、造屋的隊伍。
民心一安,搶糧便成了百姓下下之選。
消息一傳開,周邊州縣的人也望風而來。
裴秋生便多設了幾個點。
一個多月後,裴秋生帶來的糧食便沒剩多少了。
他派人回去快馬加鞭呈奏要糧,按理說半個月應有結果,不知為何二十天也沒有個消息。
想是被誰攔截了。
眼見著官府帶人給百姓們蓋的房子也建得差不多了,裴秋生便將那些個幹苦力的官匪圈起來一一審問,從他們嘴裏翹出來附近官府分別貪了朝廷多少糧和銀子。
讓他們簽字畫押後,便帶著精兵去各官府一一開倉收糧。
糧袋和銀兩數目之多,令人咋舌。
那些不清白的縣令,裴秋生也讓人抓了,回頭一同帶回長安。
三個月後,第一批黃豆生產出來,新的一批玉米種下,來年春天水稻便可以開始生產,裴秋生準備打道回府。
雖然百姓還是窮苦難當,但有了吃的,有了奔頭,有少了一年的賦稅,他們心裏既踏實又高興。
裴秋生來時,等待他的是戒備、疑慮、不懷好意。
他走時,則是萬民相送,山坡上的草地竟也在秋日裏開始抽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