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88章

關燈
第88章

關於王浮的討論算是告一段落, 晚上蘇軾和蘇轍一起回房睡覺的時候, 蘇轍問道“十娘怎麽沒寫信給我”

蘇軾神色促狹, 捉弄他“等你把字練好了, 她就會給你寫信了。”

“二哥你的字也不如何。”

“對啊,不如何, 為兄我還要再練上六十年才堪稱大成。同叔啊, 你吃這種幹醋, 還不如明日早早起床練字,你看我的洗墨池,顏色比你的深多了,

我用壞的筆也有十大匣了,你還是腳踏實地, 勤奮練習吧!”

“二哥,

你比我大三歲,洗墨池顏色深不是理所應當的嗎況且你天天抄書,用壞的筆多也不稀奇。十娘不給我寫信,肯定因為你是兄長,她的信定是給我們兩個人的,以後十娘來信,

你可不能避著我偷偷看了。”

蘇軾倒是好奇“在府城的時候也沒見你對十娘如此殷勤,這一回來,你倒是想起她來了, 跟二哥說說,這是為何”

蘇轍也說不上來,

先前他不怎麽註意王浮,但今天的事讓他意識到,十娘與他同年,甚至比他還小,卻是一個有主見有行動力的人,這讓他覺得很有意思。其實蘇家三個男人都是桀驁不馴的性子,只不過他看起來更加圓融敦和,實際上他心裏也不一定看得起那些庸碌無為之輩,有才氣的人大抵如此,若棱角被磨平,那也就不是天才了,泯然眾人而已。

最後蘇軾還是把十娘給他的信給蘇轍看了,他們兄弟倆一向關系好,蘇軾對蘇轍,雖常有擠兌,卻也是有求必應的。他們倆都給王浮寫了回信,裝在同一個信封裏。

第二天一大早,蘇軾和蘇轍照常起得很早,在院子裏熱身運動,打了一套養生保健的五禽戲,回頭就看見蘇洵站在廊下,面帶微笑地看著他們。

“讀書人也需要健壯的體格,不然入了貢院,也熬不過幾天的考試。你們能夠早睡早起,堅持練拳,爹爹十分欣慰。”

疾病奪走了蘇洵的不少親人,他對養生也頗有心得,後來的蘇軾蘇轍兄弟倆也是如此,他們還在信中討論過各自如何養生,蘇軾梳頭發要梳一百下的理論,可謂是流傳千古。

但近來蘇洵實在是食欲不佳,吃不下飯,蘇軾看了心疼,有時也會親自下廚,做一些或松軟或酥脆的點心,直把全家人的眼珠子都嚇掉了。蘇軾還是以盡孝的名義,才能躲過程氏的盤問。

蘇洵檢查了兩個兒子的學習情況,突然發現他們在算學上已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游學各方,他也看到了《和樂小報》,對其主人十分敬佩,沒想到不久之後就收到了娘子的來信,說自己兩個兒子都在府城新拜了老師,正是《和樂小報》上的紀遠紀先生。

蘇洵對兒子的老師很好奇,但他現在還不能前去拜訪紀遠,因為父親離世,蘇洵決定從紗縠巷搬回鄉下老家,結廬而居,為父親守孝。

處理完家中瑣事,蘇家人就搬回了鄉下,不久之後,辭官歸家的蘇渙也拖家帶口地回來了,兩家人相聚,眼淚汪汪,泣不成聲。

蘇渙常年在外奔波,患有極嚴重的風濕病,而蘇洵為父母選擇的墓地在山腳泉眼旁,寒氣較重,他們臨時建造的房子地基低矮,常有滲水。蘇軾想起王浮精於工程建造,手下有一支技藝高超的工程隊,便觍著臉皮寫信請王浮幫忙。

王浮得了信,派董阿大帶著工匠和水泥去眉山幫忙,幾日時間便建造起兩座小院,雖然外形看著有些怪異,但內裏乾坤極妙,蘇洵讚不絕口,不過,蘇家全家都以為董阿大是王方和趙氏派來幫忙的,不曾想到王浮身上。

蘇洵要為父親守孝三年,其實是二十七個月,而蘇軾兄弟倆應

該為祖父守孝一年,在此期間,蘇洵接手了兩個兒子的教育問題。蘇洵屢試不第,不是因為他才華不足,而是他的文章風格不符合科舉要求,他在科舉上還有一個短板,那就是作詩。蘇洵的文章語言古樸雄奇、凝煉雋永,與時下科舉風行的駢文格格不入,待到歐陽修知貢舉,將辭藻華麗空無一物的駢文、生僻晦澀仿寫古文的太學體文章一一黜落,提倡平實通達的文風,大力推崇蘇軾、蘇轍、曾鞏等人的文章,從此扭轉了北宋文壇的風格,留下來不少千古篇章。若蘇洵晚生幾年,與自己的兒子同屆,想必不會有考不中的憂愁。

蘇渙從偏房出來,看見蘇洵,與他打招呼“明允,你可還記得,當年回回睡到日上三竿,阿娘拿著搟面杖打你,大哥撲到你身上替你生受了一頓打,從那以後,阿娘就再也不喊你起床了,沒想到你還會有比為兄起得更早的一天。”

“二哥又在拿我開玩笑,我怎麽不記得曾有這事”

兩人對視一笑,好似那些父母親人俱在的美好時光還是昨日的事。

蘇渙又說“為兄當官多年,碌碌無為,也不曾為家裏和族裏做些什麽事,今年鄉試,聽說族裏的幾個小輩都下場了,卻是無人取中,如今我閑在家中,不如開堂授課,你覺得如何”

蘇洵笑了笑“仲兄的學問自不必說,你若是開堂授課,恐怕這方圓百裏的孩子都要來求學。”蘇洵這話倒也沒有誇張,蘇氏一族,自蘇渙考中進士起而逐漸興盛。十多年前,母親史氏去世,蘇洵因此覺悟到自己以前的讀書態度不端正,浪費了許多光陰,由此奮學,這就是後世《三字經》中提到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當是時,蘇渙丁憂在家,提起蘇氏一族先人不明,族譜佚散,於是蘇洵就著手編寫了蘇氏族譜,他編寫的族譜與歐陽修創立的另一譜例,一起被世人稱為“歐蘇譜例”,傳之後世,影響深遠。

如今蘇氏一族逐漸興盛,卻還沒有什麽做官的人,蘇洵父子三人承載了族中所有人的期望,大家都知道蘇洵才氣縱橫,早些年也勸他父親逼著他讀書,然而蘇軾祖父卻“縱而不問”,任由他游學各方。大家都覺得蘇洵只是差了一點運氣,對他們家的兩個小輩,更是讚不絕口,認為他們將來一定能夠高中進士,光宗耀祖。

蘇渙和蘇洵在村中開學堂,許多人慕名而來,蘇軾和蘇轍混在一群十七八歲的少年之中,格外出挑,不論是詩文策論,還是算術雜學,他們都遠遠勝過同族。蘇洵在感到欣慰的同時,也對傳說中的紀遠更加好奇了。

因為蘇渙是丁憂的官員,常有人前來求教和拜訪他,漸漸地,就把蘇家兄弟倆的名聲傳了出去。

正當蘇家人漸漸地從失去至親的陰影中走出來的時候,厄運又一次降臨在這個不幸的家庭中。

一場秋雨,帶走了年輕的蘇雙寧的生命。

蘇雙寧自祖父逝世後就一直悶悶不樂,愧疚於自己的體弱多病,占據了母親大部分的精力,使她忽視了鄉下的祖父,造成了祖父的去世。花骨朵一般的年紀,明年就要出嫁,卻在沈郁中死去,怎能不讓人心痛

蘇洵一言不發,安排好女兒的後事,把自己關在房中好幾天,程氏走進去勸他吃飯,看他躺在床上,面朝墻壁,程氏碰了碰他的後背,發現他一直在顫抖。程氏悲從心來,抱住蘇洵痛哭出聲。

蘇洵為雙寧寫了一篇悼文,刻在她的墓前,還為她親手栽下了一棵銀杏樹,希望她下輩子能夠長命百歲。

蘇軾也對姐姐的突然離世十分悲痛,但看著父母沈湎於內疚自責中,他猛然意識到,自己將會是這個家庭的支柱。一個初雪的日子,看著柳絮般的雪花落在院中翠竹上,廊下的燈火昏黃黯淡,他想起府城的親朋好友們,忽然就覺得,如果十娘在就

好了。

如果十娘在,她個性開朗,心思細膩,常常能關註到所有人的情緒和感受,對姐姐來說,如果有個這樣的知心好友,能夠排遣心中的憂愁,說不定就不會想不開了。而且她懂一點醫術,會調養身體,還會做各種各樣的美食,講那些異想天開的綺麗故事,一定能夠得到全家人的喜歡,為他們帶來歡樂。

他展開信紙,提筆寫下

“軾啟。奉別忽然半年,思仰無窮。五月末,與轍歸眉山,得手書勞問甚厚,日欲裁謝,因循至今,未有只言,感愧益甚。比日履茲初寒,起居何如先祖新喪,悼念未衰,九月又喪一姊,念人命脆弱如此,觸目淒悵。但得十娘贈酒,為兄感激涕零,奉之靈前,家父甚為寬懷。”

“……”

“所居山下竹林,夜來風聲、雪聲、犬吠柴門聲,聲聲入耳,披衣推窗,見庭中雪色如紙,竹影交橫,勝愚兄拙作不知凡幾。但將此景與十娘共賞,紅泥小火爐,能飲一杯無惟順時自愛。謹奉手啟為謝,不宣。”

寫著寫著,不覺手指僵直,硯中的墨水也已經結了薄薄的一層冰。蘇軾把手放在嘴邊呵氣,揉搓了兩下,終於恢覆了知覺,才把晾幹了的書信仔細折好,放進信封。

稍後為你更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