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82章

關燈
第82章

果然一過了花朝節, 新知府就趕到了益州府, 這位新知府名叫李伯昭, 字子美, 長得八尺高,面色有些發黑, 戴著高高的帽子,

騎著馬從街頭到巷尾四處轉圈, 觀察益州城裏的情況。聽王泊說,李知府做事風風火火的,極易發怒,

但是又很聽得進僚屬的話,對他手下的那一幫寫文書的幾乎是言聽計從。

聽說李知府出身大戶人家, 這種家族勢大的貴族子弟外任做官, 往往會帶上自己的親戚作為下屬,為之出謀劃策。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知府一來就下令拆除城門樓上的瞭望臺,因為水泥難拆,還鬧出了一個笑話。

當時知府出城視察錦江書院,遠遠看見城樓上一群工人揮舞著大錘和鎬子, 一點點撬開水泥磚的邊縫,效率極低,李伯昭自己做事從不拖拉,

最看不慣手下人醬醬釀釀,一揮馬鞭, 縱馬到了城樓下,“噔噔噔”上樓去了。

工人們見知府到來,連忙下跪,知府大人劈頭就罵“你們都是誰人安排過來的如此怠慢行事,每人罰錢一貫!”

天可憐見,這群工人來拆瞭望臺可是一分錢沒收,這是朝廷規定的勞役,每年每戶因地而異,有的地方甚至一年要做一百天以上,就算是耽誤了農時,也不能誤了工期。一旦官府有需求,他們必須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免費為官府做工,做得好一分錢沒有,做得不好還要受罰。生活在城市裏,沒有土地的工人勞役更重,這也是為什麽工人低賤的原因。

一貫錢可抵他們一個月的工錢了,工匠們自然不肯,紛紛表示“大人,不是我們不盡心,是這水泥磚本就難拆,當時做的時候,前任知府就吩咐我們做得牢固些,咱們都是按照規定來的,因此這瞭望臺堅固無比,拆起來格外艱難,非是小人們偷懶啊!”

李知府不知內情,自然不信,心想這磚不過是顏色不一樣,本質還是泥做的,有什麽拆不動的於是抄起旁邊的鏟子,奮力向瞭望臺鏟去,只見金星一閃,鏟子缺了個口,那青磚卻毫發無損。

底下跪著的工人和城樓下圍觀的百姓也沒顧著知府大人的臉面,哄堂大笑。

李伯昭赧然,面子上過不去,丟了手中的鏟子,硬著頭皮說“我怎麽沒見過這種青磚,難道是你們益州特產”

眾人卻搖頭說不是,這個說是鄭州來的,那個說是鄧州來的,七嘴八舌的沒個定論。其實是因為範仲淹已經把水泥的制造技術傳到了許昌和鄭州,這兩個地方都有他的親近之人,也有合適的制造條件。

“那這水泥——”李伯昭卡了殼,旁邊的人立刻給他接上

“水泥磚!”

“水泥磚,對,都是誰家售賣的周知府難道連這東西的來路都不清楚,就擅自購買使用了”

人們一聽他的話,又開始笑起來“這個大人可就不用擔心了!這些水泥和水泥磚都是範希文範公親自監造的,咱們府城的建材行會親自去鄧州和鄭州采買回來的,如假包換!童叟無欺!”

李伯昭這一次沈默了,他來之前並不知道益州府多了這麽多新的東西,很多東西都超出了他的理解範圍,這讓他有些措手不及。

人們目送知府大人離開,不知怎的,覺得他的背影略有些蕭瑟。

李伯昭回到自己的府衙,開始召集他的幕僚討論他們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

一個長臉短須的中年文士說“和樂樓的飯菜真的很美味!一座難求!”

一個圓臉方帽的古稀老人說“益州印刷行會的書物美價廉,還配了插畫,老少皆宜,雅俗共賞。”

一個身長八尺的黑臉青年說“趙家書籍

鋪的《和樂小報》內容深刻,讀之欲罷不能,子源先生講課深入淺出,算學造詣極深。”

旁邊侍候筆墨茶水的侍女忍不住插嘴“文芷牌鴨絨被輕柔暖和,夫人一口氣買了十多床,還在趙家書籍鋪裏買了許多玩具,如今小郎正在後院搭積木呢,那積木城池足有一丈見方!”

李伯昭“……”

說好了同盟,你們卻全都背著我投了敵

他一拍桌子,怒吼一聲“本大人日日忙碌公事,如同拉磨的老驢,你們卻清閑自在,背著我把益州府的新鮮事物見識了個遍”

“大人息怒,我們這也是替您視察民生,為了下一步的公務著想啊!”

“那水泥和水泥磚,還有那個什麽建材行會是怎麽回事”

“哦,那個啊,範公在去年十一月下旬的《和樂小報》上刊載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鄧州的發展之路——蜂窩煤、水泥、水泥磚》,就詳細講述了鄧州開采煤礦的經過,總結了經驗,向許昌和鄭州傳授了全部技術,三地聯合生產這三樣東西,並且希望各地的官員能夠多多采購他們的產品。繼第一個印刷行會後,益州府出現了一個新的建築材料行會,簡稱‘建材行會’,在梁通判的幫助下,獲得了水泥和水泥磚的購買售賣權利,將鄧州的水泥運到了益州府,前任周知府恰好要建造瞭望臺,於是使用了這種材料,建好之後,水潑不進,刀砍不傷,為蜀人所喜,如今正在翻新的官衙,就用了這種材料。”

仁宗雖然把煤礦和天然堿礦的開發權承包給了個人,但嚴格限制了他們的售賣渠道和對象,只準官府和官府允許的人采買,希望通過嚴格管控,限制新技術向西夏和遼國輸出,以免壯大他們的力量。

範仲淹發表這篇文章,就是因為鄧州、鄭州和許昌生產的蜂窩煤和水泥太多了,而這兩樣東西的好處又鮮有人知,只能靠著內部消耗,於是貨物積壓,賣不出去。他當然沒有在文章中透露蜂窩煤和水泥的生產技術,只記述了他們采礦的艱難歷程,他用筆老到,文采斐然,寫出來的文章感人肺腑,據說這篇文章已經傳到了仁宗手裏,令之潸然涕下。

李伯昭不知道這些,其實很正常,他接到任命的時候還在徐州,離著成都府十萬八千裏,到益州府上任,花了四個月在路上,哪裏還有心思打聽這些奇聞異事再加上他本人也是個兢兢業業的官員,如他自己所說,天天忙得跟驢一樣,不像他手下那群人,職位和工作還沒安排好,正好有大把的時間玩樂。

想到這裏,李伯昭更生氣了,難不成他的幕僚閑逛了這許多天,只打聽到這些表面上的東西他立刻冷下臉,呵斥道“難道你們對益州府這些變化背後的原因,一無所知嗎”

眾人拱手,一同笑道“自然是與王家有關了。”

“恰巧子源先生有事請您赴宴,不如您自己去看看昨日屬下去聽課,先生給了我請帖,本來就應該在大人視察過錦江書院之後給您的。”黑臉青年說著,從袖子裏掏出來一張紅皮硬殼的請帖來,遞給李伯昭。青年名叫李利,是李伯昭的親侄子,這次帶著他來,就是為了歷練歷練。

李伯昭“哼哼”兩聲不說話。

眾人心中暗笑對待這位嘴硬心軟的知府大人,還是得哄著啊!

老者向侍女遞了一個眼神,侍女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開口道“大人,方才我在院門處遇到了小桃,她急匆匆地出了府,聽說是去和樂樓訂席面去了。”

中年文士連忙接話“看來大人今日有口福了!大人,不是屬下跟您吹,和樂樓的醬香豬蹄真的一絕!”

李伯昭瞪了他一眼,懶得跟這群不靠譜的下屬閑聊,腳下生風,轉身就去了後院。



伯昭的夫人馮氏,也是出身書香門第,跟隨丈夫輾轉各地做官,為他打理後院家事,一向都妥帖得很。他們生有兩兒一女,大兒子在應天書院求學,二兒子和女兒跟在身邊。

李伯昭回到後院,侍女立刻迎上來遞上手巾,為他更衣。換了一身常服之後,馮氏便領著他的小兒子李則進來了,李則今年才四歲,正是調皮搗蛋的時候,往日見了李伯昭就往他身上撲,悄悄地把手上的蚱蜢塞進他的靴子。

今日李則卻一反常態,乖乖地牽著母親的衣角,甚至還很有禮貌地向李伯昭問好。

李伯昭看了看馮氏,馮氏便捂著嘴笑了,解釋道“他昨天看了一天連環畫,學著畫裏的孔夫子,見人都問好,也不胡鬧了,我可省了心了!往日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不開竅,卻被一篇連環畫教好了。”

連環畫那是什麽

好在夫妻多年,就算李伯昭黑著臉不說話,馮氏也能看懂他的表情,又把什麽是“連環畫”解釋了一遍。

李伯昭已經麻木了,反正都是從前沒見過的東西,被嘲笑了太多遍,他心中毫無波瀾,拿起李則的連環畫就開始看。

這部連環畫叫做《孔子》,主人公是年幼的孔聖人,講述了少年孔子孝順父母、友悌兄弟姐妹、廣結良友的故事,用筆簡潔,線條簡單,配上三言兩語的解釋詞,薄薄一本也便於小孩子閱讀。畫面往往更能激起小孩子的閱讀興趣,帶來的示範作用也很好,許多購買了連環畫的家長都表示,看了《孔子》之後,家裏的小霸王懂事多了。

稍後為你更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