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講故事的好處
關燈
小
中
大
第22章 講故事的好處
戲劇節要持續好幾天,走在人來人往的小道上,隨時能看到熟悉的面孔。也不是每件事都與戲劇本身有關,比如李昭突然就被困擾的男演員抓住,男演員正在糾結於到底要不要離婚,咨詢了李昭半天的意見,一轉頭又去追著別人問。
李昭覺得很煩,跟柯以明說:“他又下不了決心要離婚,這種私人感情的事,到處跟人說幹什麽?”
柯以明目瞪口呆地看著老板,不敢相信這話居然出自李昭之口。
“你還好意思說別人,你自己不也到處說嗎?”
咦,自己明明沒有開口,怎麽會把心聲說出來了。
柯以明轉身一看,原來說話的不是自己,是前幾天剛打過照面的,李昭的師傅。
“邱老師。”李昭打招呼,“怎麽過來不跟我說,早知道一起坐飛機過來。”
邱老師說:“一起過來幹什麽,飛機票多人同行能打折嗎?”
他想起剛剛李昭說的話,又氣不打一處來:“以後再讓我聽到你講那些,說一次罰款一萬。”
可能打蛇打七寸,巨大的金錢懲罰刺激到了李昭,讓他很不高興:“我沒有。”
“還沒有?你知不知道飯局上好幾個都是中影的領導,還有文旅委的,結果回去一群人給我發微信,沒人問你寫過哪幾部劇,全在問你那個暗戀對象是誰。”
李昭想,那也不錯,其實這些大領導,本來也不會關心他這種年輕編劇寫了什麽作品,他們更願意用那些有作品厚度的,有資歷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而李昭這種近幾年才有名氣的,對他們來說,還是太淺了。
“可以把我的微信推給他們。”李昭說。
“你還要在微信上再給他們講一遍?”邱老師對李昭很不信任。
“……聊工作。”李昭說,“就算不聊,看看朋友圈也能知道我最近上了什麽新劇,萬一有機會呢。”
李昭總是這樣的,他在危險的邊緣試探,讓人即將爆發的時候,他就突然恢覆了正常,讓邱老師也一下子卸掉了剛剛的脾氣:“還真有幾個問你聯系方式的,我回頭推給他們。”
“謝謝老師。”李昭道完謝,又問,“那你跟他們說了那個人是誰嗎?”
“沒完了是吧!”
男演員還在到處問別人,他該不該用離婚來擺脫目前的困局。李昭實在覺得,這樣的人太不自洽,明明自己選擇的婚姻,卻連取舍都要問別人。
“不能這麽講的,你又沒有家庭,不知道其中的難處。”旁人說道,“人家異性戀的婚姻裏不只有自己,還有孩子的。分開不是一句話的事情。”
李昭又想起他的家庭關系來。
準確地說,他沒有家庭,父母都去世以後,他只有一些關系不遠不近的親戚,偶爾會打電話找他借錢,過年的時候群發祝福短信,老人有別的子女贍養,跟他這個在外地的孫輩也不熟。按照同事的說法,他這是典型的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但現實遠遠沒有那麽輕飄飄,李昭有時候會想,或許就是以前太孤獨了,沒有人聽他說話,所以才變成現在這樣,什麽都非要找人傾訴出來。不僅要講,還要把情節都編排完整,讓人聽得下去,甚至為之共情。其實也不止會講梁泊言,也會講他怎麽在中學時期被排擠,講他父親是怎麽在深夜回來,或許臉上還會帶著留下的傷痕。這是李昭對過去的解決方式。
可是李昭突然想起梁泊言。
如果說悲慘,世界上自然有許多人比梁泊言慘得多,可是梁泊言的過去那麽覆雜,覆雜得足夠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形成。這個人卻牙關咬死,永遠只是笑,和誰都打成一片,與任何人都兄弟相稱。仿佛這個世界的變化對他而言,都只是一個輕飄飄的玩笑。
又或許,正是因為這個,李昭才沒有那麽,輕而易舉地忘掉這個人。
“謝了啊哥們兒,世上還是好人多。”梁泊言拍了拍手上的灰塵,看著屋內突兀多出來的鋼琴,發自內心地感謝,“你早說你住哪兒啊,沒想到一個小區的,都是鄰居,太巧了。”
那個在手機鋼琴app裏認識的人,被梁泊言再次聯系上以後,雖然罵了幾句,但居然沒有拒絕,讓梁泊言趁早上門,說他也懶得再看到那晦氣玩意兒。
梁泊言順便點開這個人的頭像,往下一拉他的評論,純純一事逼,到處挑刺,嫌這個太匠氣,那個彈錯音,偏偏自己從來沒上傳過作品。
梁泊言占便宜等不到明天,立刻就準備叫個貨拉拉上門,需要填上地址,問對方:“我讓司機到哪裏去取?”
對方發了個地址過來,說:“四點前過來啊,四點過後我要去接孩子了。”
一看門牌號,貨拉拉的錢都省了,或許是大數據的匹配機制,推送的本來就是附近的用戶,這位偶然匹配上的大哥,居然就在隔壁樓。
大概是圖方便,對方看他也住在那裏,居然不但給了電子琴,連那架巨大的鋼琴,也一起給搬了過來。
鄰居卻並沒有這麽樂觀,他只覺得自己當了冤大頭:“你都住這兒了,還說沒錢,你糊弄鬼呢?”
“剛不都跟你說了嗎,朋友的房子,我暫住而已。”梁泊言說,又指了指沙發上的催繳水電氣費的單子,“瞧見沒,過幾天都要停水停電了。”
鄰居將信將疑,似乎是看他一個人,穿著也是便宜貨,確實不像能買得起這裏的房。
“你多大啊?”鄰居問,“高中畢業了嗎?”
梁泊言沒有正面回答問題,只是說:“讀不下去書,我是來北京追求我的音樂夢想的。”
鄰居對他的音樂夢想不置可否:“鋼琴需要天賦的,我就是孩子實在練不出來了,每天看到鋼琴就哭。才把鋼琴都一起送你,免得看了傷心。你這都十六七歲了,彈成這樣,當鋼琴家也沒什麽希望。”
“你孩子多大了?”梁泊言問。
“八歲了。我看鋼琴是走不通了,打算另外換個興趣班。”鄰居說,“你們這些年輕人不懂家長有多辛苦,像你這樣跑出來,家裏都急死了。等你以後有孩子就知道了。”
梁泊言喜歡聽這種笑話,他就可以隨即說:“我爸在牢裏,我媽也去世了。”
這就是語言上的蒙太奇手法,他不會講,他爸坐牢和他媽去世之間,隔了二三十年。梁幻死的時候已經六十出頭,固然算不上高壽,但起碼也過了許多年的好日子,用一個尚未簽訂引渡協議的國籍,過著還不錯的日子。
他要真的有孩子,那可能過不了政審,考不了公。
看鄰居露出有幾分驚恐的眼神,梁泊言又補充了一句:“行賄罪。”
真是奇怪,都是犯罪,但似乎這樣的經濟犯罪比起搶劫殺人這些暴力行為要好一些,鄰居明顯松弛了幾分,甚至說:“你媽媽也是沖動了……就這麽把你一個人丟下了。”
“不會啊,現在不是有你送的鋼琴了嘛。”梁泊言誇讚了一句,“其實我更擅長唱歌,看你這麽大方,我免費送你首歌……”
“我要去接孩子放學了。”對方卻沒有領情,不但走得飛快,還跟梁泊言叮囑,“你還是上個學吧!去唱歌人家也得要九年義務教育畢了業的!”
這一天天的。梁泊言有些憂愁,想起李昭走之前也是驟然指責他為什麽不去學習,今天又被隔壁樓的鄰居一通說。
看來,得到年輕身體的同時,也要繼承年輕人的煩惱。
甚至會讓梁泊言想起,他真正的十六歲時,正在幹些什麽,有沒有專註學習。
香港因為長久被英國殖民,受天主教和基督教影響極深。他讀的也是教會學校,有一門專門的課程便是聖經課,從小學到大,遇上特別的節日,還要去教堂。他挺樂意去,有聖餐可以領。梁泊言那門課成績也好,別人來問他怎麽學,他便說誠心相信神的旨意。他是這樣相信過的,不管有什麽苦難降臨,都是神對子民的考驗。聖誕時,香港會放兩天假,整個維港的建築都亮起來,美如樂園。他加入了學校的唱詩班,也要去教堂唱聖誕歌,也要去傳福音。
97年香港回歸之後,佛教人士對聖誕節一直是香港公共假期不滿,要求佛教也享有同樣待遇,從那以後,香港又多了一個佛誕日。
再後來,梁泊言長大成人,什麽教也不信,看一些文藝作品裏面,虔誠的信徒因為向上帝祈禱得不到回應,怒而粉轉黑,選擇報覆社會。他就想這些人要求真他媽高,還成天問神能給你什麽?起碼能給三天假期。不管哪個宗教的神,能放假的就是好神。
除此之外,就不要再指望有別的什麽用處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戲劇節要持續好幾天,走在人來人往的小道上,隨時能看到熟悉的面孔。也不是每件事都與戲劇本身有關,比如李昭突然就被困擾的男演員抓住,男演員正在糾結於到底要不要離婚,咨詢了李昭半天的意見,一轉頭又去追著別人問。
李昭覺得很煩,跟柯以明說:“他又下不了決心要離婚,這種私人感情的事,到處跟人說幹什麽?”
柯以明目瞪口呆地看著老板,不敢相信這話居然出自李昭之口。
“你還好意思說別人,你自己不也到處說嗎?”
咦,自己明明沒有開口,怎麽會把心聲說出來了。
柯以明轉身一看,原來說話的不是自己,是前幾天剛打過照面的,李昭的師傅。
“邱老師。”李昭打招呼,“怎麽過來不跟我說,早知道一起坐飛機過來。”
邱老師說:“一起過來幹什麽,飛機票多人同行能打折嗎?”
他想起剛剛李昭說的話,又氣不打一處來:“以後再讓我聽到你講那些,說一次罰款一萬。”
可能打蛇打七寸,巨大的金錢懲罰刺激到了李昭,讓他很不高興:“我沒有。”
“還沒有?你知不知道飯局上好幾個都是中影的領導,還有文旅委的,結果回去一群人給我發微信,沒人問你寫過哪幾部劇,全在問你那個暗戀對象是誰。”
李昭想,那也不錯,其實這些大領導,本來也不會關心他這種年輕編劇寫了什麽作品,他們更願意用那些有作品厚度的,有資歷的,反應社會現實的,而李昭這種近幾年才有名氣的,對他們來說,還是太淺了。
“可以把我的微信推給他們。”李昭說。
“你還要在微信上再給他們講一遍?”邱老師對李昭很不信任。
“……聊工作。”李昭說,“就算不聊,看看朋友圈也能知道我最近上了什麽新劇,萬一有機會呢。”
李昭總是這樣的,他在危險的邊緣試探,讓人即將爆發的時候,他就突然恢覆了正常,讓邱老師也一下子卸掉了剛剛的脾氣:“還真有幾個問你聯系方式的,我回頭推給他們。”
“謝謝老師。”李昭道完謝,又問,“那你跟他們說了那個人是誰嗎?”
“沒完了是吧!”
男演員還在到處問別人,他該不該用離婚來擺脫目前的困局。李昭實在覺得,這樣的人太不自洽,明明自己選擇的婚姻,卻連取舍都要問別人。
“不能這麽講的,你又沒有家庭,不知道其中的難處。”旁人說道,“人家異性戀的婚姻裏不只有自己,還有孩子的。分開不是一句話的事情。”
李昭又想起他的家庭關系來。
準確地說,他沒有家庭,父母都去世以後,他只有一些關系不遠不近的親戚,偶爾會打電話找他借錢,過年的時候群發祝福短信,老人有別的子女贍養,跟他這個在外地的孫輩也不熟。按照同事的說法,他這是典型的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但現實遠遠沒有那麽輕飄飄,李昭有時候會想,或許就是以前太孤獨了,沒有人聽他說話,所以才變成現在這樣,什麽都非要找人傾訴出來。不僅要講,還要把情節都編排完整,讓人聽得下去,甚至為之共情。其實也不止會講梁泊言,也會講他怎麽在中學時期被排擠,講他父親是怎麽在深夜回來,或許臉上還會帶著留下的傷痕。這是李昭對過去的解決方式。
可是李昭突然想起梁泊言。
如果說悲慘,世界上自然有許多人比梁泊言慘得多,可是梁泊言的過去那麽覆雜,覆雜得足夠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形成。這個人卻牙關咬死,永遠只是笑,和誰都打成一片,與任何人都兄弟相稱。仿佛這個世界的變化對他而言,都只是一個輕飄飄的玩笑。
又或許,正是因為這個,李昭才沒有那麽,輕而易舉地忘掉這個人。
“謝了啊哥們兒,世上還是好人多。”梁泊言拍了拍手上的灰塵,看著屋內突兀多出來的鋼琴,發自內心地感謝,“你早說你住哪兒啊,沒想到一個小區的,都是鄰居,太巧了。”
那個在手機鋼琴app裏認識的人,被梁泊言再次聯系上以後,雖然罵了幾句,但居然沒有拒絕,讓梁泊言趁早上門,說他也懶得再看到那晦氣玩意兒。
梁泊言順便點開這個人的頭像,往下一拉他的評論,純純一事逼,到處挑刺,嫌這個太匠氣,那個彈錯音,偏偏自己從來沒上傳過作品。
梁泊言占便宜等不到明天,立刻就準備叫個貨拉拉上門,需要填上地址,問對方:“我讓司機到哪裏去取?”
對方發了個地址過來,說:“四點前過來啊,四點過後我要去接孩子了。”
一看門牌號,貨拉拉的錢都省了,或許是大數據的匹配機制,推送的本來就是附近的用戶,這位偶然匹配上的大哥,居然就在隔壁樓。
大概是圖方便,對方看他也住在那裏,居然不但給了電子琴,連那架巨大的鋼琴,也一起給搬了過來。
鄰居卻並沒有這麽樂觀,他只覺得自己當了冤大頭:“你都住這兒了,還說沒錢,你糊弄鬼呢?”
“剛不都跟你說了嗎,朋友的房子,我暫住而已。”梁泊言說,又指了指沙發上的催繳水電氣費的單子,“瞧見沒,過幾天都要停水停電了。”
鄰居將信將疑,似乎是看他一個人,穿著也是便宜貨,確實不像能買得起這裏的房。
“你多大啊?”鄰居問,“高中畢業了嗎?”
梁泊言沒有正面回答問題,只是說:“讀不下去書,我是來北京追求我的音樂夢想的。”
鄰居對他的音樂夢想不置可否:“鋼琴需要天賦的,我就是孩子實在練不出來了,每天看到鋼琴就哭。才把鋼琴都一起送你,免得看了傷心。你這都十六七歲了,彈成這樣,當鋼琴家也沒什麽希望。”
“你孩子多大了?”梁泊言問。
“八歲了。我看鋼琴是走不通了,打算另外換個興趣班。”鄰居說,“你們這些年輕人不懂家長有多辛苦,像你這樣跑出來,家裏都急死了。等你以後有孩子就知道了。”
梁泊言喜歡聽這種笑話,他就可以隨即說:“我爸在牢裏,我媽也去世了。”
這就是語言上的蒙太奇手法,他不會講,他爸坐牢和他媽去世之間,隔了二三十年。梁幻死的時候已經六十出頭,固然算不上高壽,但起碼也過了許多年的好日子,用一個尚未簽訂引渡協議的國籍,過著還不錯的日子。
他要真的有孩子,那可能過不了政審,考不了公。
看鄰居露出有幾分驚恐的眼神,梁泊言又補充了一句:“行賄罪。”
真是奇怪,都是犯罪,但似乎這樣的經濟犯罪比起搶劫殺人這些暴力行為要好一些,鄰居明顯松弛了幾分,甚至說:“你媽媽也是沖動了……就這麽把你一個人丟下了。”
“不會啊,現在不是有你送的鋼琴了嘛。”梁泊言誇讚了一句,“其實我更擅長唱歌,看你這麽大方,我免費送你首歌……”
“我要去接孩子放學了。”對方卻沒有領情,不但走得飛快,還跟梁泊言叮囑,“你還是上個學吧!去唱歌人家也得要九年義務教育畢了業的!”
這一天天的。梁泊言有些憂愁,想起李昭走之前也是驟然指責他為什麽不去學習,今天又被隔壁樓的鄰居一通說。
看來,得到年輕身體的同時,也要繼承年輕人的煩惱。
甚至會讓梁泊言想起,他真正的十六歲時,正在幹些什麽,有沒有專註學習。
香港因為長久被英國殖民,受天主教和基督教影響極深。他讀的也是教會學校,有一門專門的課程便是聖經課,從小學到大,遇上特別的節日,還要去教堂。他挺樂意去,有聖餐可以領。梁泊言那門課成績也好,別人來問他怎麽學,他便說誠心相信神的旨意。他是這樣相信過的,不管有什麽苦難降臨,都是神對子民的考驗。聖誕時,香港會放兩天假,整個維港的建築都亮起來,美如樂園。他加入了學校的唱詩班,也要去教堂唱聖誕歌,也要去傳福音。
97年香港回歸之後,佛教人士對聖誕節一直是香港公共假期不滿,要求佛教也享有同樣待遇,從那以後,香港又多了一個佛誕日。
再後來,梁泊言長大成人,什麽教也不信,看一些文藝作品裏面,虔誠的信徒因為向上帝祈禱得不到回應,怒而粉轉黑,選擇報覆社會。他就想這些人要求真他媽高,還成天問神能給你什麽?起碼能給三天假期。不管哪個宗教的神,能放假的就是好神。
除此之外,就不要再指望有別的什麽用處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