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新上值(下)
關燈
小
中
大
第14章 新上值(下)
和喜堂離著燕雙飛有些遠,是在穆府的東南角,正屋是一間穿堂,連著後頭的車庫馬廄,西耳房是茅房,東耳房是廚房。
這個廚房是府上正經做飯的大廚房,雖說是耳房,但也有三丈三的進深,滿地鋪著散水方磚,點著三五口大鍋大竈,裏面十來個幫廚老媽子,供著上到老太太,下到二等仆人們百來口人的吃食。
所以不論是規格還是規矩都是下人房那個小廚房不可比擬的,這裏沒有嚷嚷哄哄湊在一桌用飯的場面,從來都是按著時辰、按著份例,裝揀菜品,分派食盒的。
從前,晴秋只有被指派做活時才得以進來一趟,如今也算正大光明邁進門來。
眼下是午時末刻,正該是府上仆人們用飯的時候,廚房裏擠滿了來提食盒的小丫鬟,多半都是二等,那些一等丫鬟的食盒自然有這些小丫頭上趕子幫著提。
……
一進來,晴秋便嗅到了滿屋子熟肉和烤餅的香氣,她往大條案上一看,有這樣幾碗菜:炒兔、羊腳饌、海米煨蘿蔔,還有三大盆疊到冒尖的炙烤豬胰爐餅。
其中除了海米煨蘿蔔是一等丫鬟的例菜外,剩下大家份例都一樣,飯跟下人房也一樣,都是各人一碗豆飯。
不過,據晴秋的鼻子發話,這裏的豆飯似乎放了更多粳米,聞著就有不一樣的香甜。
小丫鬟們提食盒也不安生,這個說我不吃芫荽,那個說一連三天都吃羊腳子,多膩歪得很。
廚房上的老媽子也不是好相與的,張口就道那茯苓雞清香得很,倒也有福氣享受才是!
大家便紛紛氣餒,嘰咕一會子便走了。
也有兩樣的,比如紅昭綠袖,她們是姨奶奶跟前的行走——二人一進門,便有老媽子一呼啦殷切圍上來,親自撿菜拿飯不說,又問是否順口,又問還想要吃什麽,沒有的另起爐竈炒個小炒也行。
紅昭擺了擺手,綠袖多拿了個鹹杬子(鹹鴨蛋, yuán),廚房上的自是沒話,滿面堆笑地把她二人送出門去。
其他小丫鬟見狀,有過來湊趣也多拿的,亦有橫眉冷眼,嘰嘰咕咕的。
……
輪到晴秋,她知道自己人小份底,自然不肯行差踏錯一步。
分菜的王大娘是鎖兒的娘,見了她先露出一個笑,說道:“恭喜姑娘升發。”
晴秋忙道:“不敢稱姑娘,大娘還是照從前那麽叫我的名兒罷。”
王大娘給她裝好食盒,又悄悄拿了個鹹杬子往裏一放,晴秋眼疾手快按住了,搖頭示意不要。
“沒礙的,拿著吃去。”
王媽推推晴秋,招呼下一個小丫頭過來。
晴秋提著食盒往外走了兩步,終究抵不過虧心,掀開食盒,把那顆鴨蛋拿了出來,當著廚房管事的面放回去。
她沒理會管事的臉上作何表情,緊邁著步子離去。
……
回耳房這一路,香味兒也飄散了一路,晴秋提著沈甸甸的食盒,已經忘記了大半煩憂。吃了三年下人房的清湯寡水,不管別的丫鬟怎麽看待這份飯食,她是覺得已經頂頂好了。
*
不知不覺,晴秋已經在燕雙飛待了有半月有餘。
她由著張紅玉使喚的同時,也目睹著燕雙飛眾人或跟著老爺外出買賣交易,或跟著姨娘統管秋後收糧諸事。
戍北的冬天馬上就要到了,整個穆府就像一窩草原上的瞎老鼠,正在瘋狂地為越冬做儲備。
……
寒露一過,忽兒又下了場雪。這回不比往日的雪粒子,雨夾雪,落在地上影兒也不見,這回是紮紮實實膝深的大雪,天也紮紮實實冷了下來。
老太太興致上來,叫張姨娘整治兩桌炙羊肉辦圍爐,主子們歡聲笑語到半夜,只是苦了下人房的那些丫頭小廝,吃著冷風掃雪到天明。
獨張姨娘並不愛使喚下人房,所以燕雙飛的雪是紅昭綠袖領著丫鬟們自己打掃的——這其中晴秋很出了大力氣,她一個人幾乎掃了半個院子。
旁人都沒說什麽,連張紅玉也沒有一句讚賞的話,晴秋自己也不在意,她寧願少說多做。
不過這一受冷,手上的凍瘡又加重了,稍一活動便癢得生疼。
煥春送的那罐獾子油晴秋舍不得多使,便又添了二十錢,往廚房上買了二斤生姜,夜夜燒姜水,這麽著一連數日又燙手又抹油,才稍稍好些。
……
拋去這些細碎的膽戰心驚與如履薄冰,晴秋也有自己的愁緒。
首當其中便是做賬。
雪後幾日,她哪兒也沒去,就窩在內庫房,和張紅玉將內庫房細致盤點了一遍。
“從前你在下人房,那兩本薄冊子壓根算不上‘做賬’,做賬要講究四柱,何為四柱便是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你剛上手,摸不著頭腦也不打緊,只是要勤練,勤問。”
她指點晴秋如何借用四柱法做錢物帳,怎樣劃歸“舊管”,如何算是“新收”,再以內庫房每日支取實例,讓她演算“實在”等。
從前在下人房時,晴秋鎮日洗衣裳掃地,四處當碎催,只有劉嬤嬤用她時才能稍稍做些動腦筋的輕省活計,況且也從未真正教導過這些。
她心裏著實感激張紅玉,因此便越發苦學苦記。只是叫外人看了,不免覺得她犯了魔怔,鎮日嘴巴裏嘀嘀咕咕的。
除卻這一層,還有一事令她內心焦灼煩悶,便是每日裏層出不窮的生字——賬本上不認識的字太多了,剛認識了一個,扭頭就忘了,下了值倒在炕上,更覺得腦瓜子沈甸甸的,壓根回憶不起來那些方方塊塊。
這是連張紅玉都無能為力的事兒,況且她也沒這個多餘的功夫教晴秋識字。
晴秋無法,便盤算著等這月開支,好賴也買上一副筆墨紙硯。
教書先生怎麽說來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況且她的記性在識字方面著實也不怎麽樣。
……
“行了,眼下也就這麽著,等最後一撥貨車回來時,咱們再來看。”紅玉鎖了庫房大門,鑰匙緊別在腰上。
晴秋為她打起傘,疑道:“眼下都快霜降了,天寒地凍的,怎麽還有大車在外頭”
張紅玉罕見地賣起關子,“這有什麽稀奇,他在比咱們連州更北更冷的地界呢……阿彌陀佛,別臘月裏到家,那樣全家人都操心得睡不著了。”
晴秋一頭霧水,他是誰滿府兩個能帶商隊的老爺都在家呀。
*
內庫房暫時不必應卯,晴秋便是跟著張紅玉來燕雙飛伺候。
這段時日下來,她從初時一步不敢亂走,到如今也漸漸揣摩出一點門道——
頭一則是關於穆三爺的。
他一年裏有半年不著家,就算回了連州也要日日出門請托、赴宴;而即便在家,不是在書房不蠹齋裏倒著就是回張姨娘的東廂房裏窩著,旁人拿家事問他,他只會說一句話:“找你姨奶奶去。”
第二則是關於三太太崔氏的。
崔氏無子,又甚少露面,府上關於她的傳言不比張姨娘少,好聽難聽的都有,到底怎樣,晴秋乍一進來也不甚清楚。況且,除了年節大宴,晨昏定省,三太太的確很少再踏出房門一步,連老太太似乎都默許她這種“隱身”。
不過,七八日後,晴秋卻有幸見過她本人一次——
那時天已漸冷,正是做油茶的時候,佃農們敬上來幾簍子,姨奶奶打發人往各處分送,輪到三太太時,恰巧臘梅不在,便讓晴秋打個支應。
晴秋忙洗了洗手,趕緊提著籃子去了。
這還是她第一次邁進燕雙飛後院正堂門檻,眼下正值午後未時,老爺兒正足的時候,陽光透過庭前張牙舞爪的秋槐,往地毯上灑出一片斑駁的影兒。
廳堂裏空無一人,丫鬟們也都不知道去了哪裏,地毯吞沒了她的腳步聲,越發顯得安靜……這裏不像姨奶奶那處錦繡羅綺遍地,往來絡繹不絕,但也勝在格局軒敞,高櫃矮幾錯落有致,地毯暖爐無一不全,不像外頭傳聞那般寒窯洞似的。
不過,也正因為這份沈靜,壓得人心裏悶悶的。
拐過落地罩,但見西窗下,坐著一位綰發婦人,正全神貫註地在一幅尺寸寬的絹布上繡下層層疊疊的白。
這就是府上三太太,崔氏了。
晴秋忍不住微微擡頭,打量眼前人——她瞧著約莫三十歲上下年紀,身量比姨奶奶還高,骨肉勻稱,面貌清清秀秀,眉不染黛,唇不點朱,穿一件靛色得羅道袍,沈著氣行針走線時竟有幾分仙氣付骨。
只是周身氣度過於寡淡素凈,她緊抿的唇,平展的眉,不悲不喜的面容,都讓周遭一切變得緩慢沈重,唯有庭前秋槐透過窗欞灑出的斑駁光瀲的影兒,映在她臉上,平添一股動人生氣。
晴秋捧起油茶提籃拿給崔氏看,道:“姨奶奶打發奴婢來給太太送下頭田莊裏敬上來的油茶。”
那油茶是用面粉佐以各色果仁加牛骨髓炒制的,聞之便有一股子香甜氣息。
崔氏手上不停,口裏推拒道:“難得好東西,可惜我是居士,要守身口齋,吃不得葷,你拿回去給容姐兒吃罷。”
晴秋心裏嘆一聲張姨娘料事如神,忙笑回道:“姨奶奶料定您必有這番話,告訴我說,這油茶是人人都有的,您只留著便罷,或賞人,或賑濟鄉裏,都使得。”
崔氏面上淡淡的,過一會兒,才喊了一聲冬青。
頃刻,便有一個鵝蛋臉的侍女從裏屋快步走出來,晴秋在燕雙飛這些時日,跟院裏所有丫鬟都有打交道,自然知道她的名字,忙叫了她一聲冬青姐姐。
冬青利索地將油茶收封在甕中,又拿油紙另包了一包,送給晴秋。
晴秋剛想推拒,冬青按住她的手心輕輕搖了搖頭,同為侍女,兩個人眼神一對,晴秋便明悟,安分地收了獎賞,悄然無息退下。
……
如果說,初時張姨娘給人的感覺像是一匹光艷綺麗的綾羅,那麽太太崔氏則更像是一匹溫潤的細棉。
綾羅浮翠流丹,柔軟輕便;細棉顯盡本色,堅韌耐磨——所以,哪怕府裏上下都說崔氏失寵失勢,在她跟前,晴秋總是提著一口氣的。
不過,主子們的事,究竟與她不相幹,她每日裏勤快謹慎,做好自己的差使就阿彌陀佛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和喜堂離著燕雙飛有些遠,是在穆府的東南角,正屋是一間穿堂,連著後頭的車庫馬廄,西耳房是茅房,東耳房是廚房。
這個廚房是府上正經做飯的大廚房,雖說是耳房,但也有三丈三的進深,滿地鋪著散水方磚,點著三五口大鍋大竈,裏面十來個幫廚老媽子,供著上到老太太,下到二等仆人們百來口人的吃食。
所以不論是規格還是規矩都是下人房那個小廚房不可比擬的,這裏沒有嚷嚷哄哄湊在一桌用飯的場面,從來都是按著時辰、按著份例,裝揀菜品,分派食盒的。
從前,晴秋只有被指派做活時才得以進來一趟,如今也算正大光明邁進門來。
眼下是午時末刻,正該是府上仆人們用飯的時候,廚房裏擠滿了來提食盒的小丫鬟,多半都是二等,那些一等丫鬟的食盒自然有這些小丫頭上趕子幫著提。
……
一進來,晴秋便嗅到了滿屋子熟肉和烤餅的香氣,她往大條案上一看,有這樣幾碗菜:炒兔、羊腳饌、海米煨蘿蔔,還有三大盆疊到冒尖的炙烤豬胰爐餅。
其中除了海米煨蘿蔔是一等丫鬟的例菜外,剩下大家份例都一樣,飯跟下人房也一樣,都是各人一碗豆飯。
不過,據晴秋的鼻子發話,這裏的豆飯似乎放了更多粳米,聞著就有不一樣的香甜。
小丫鬟們提食盒也不安生,這個說我不吃芫荽,那個說一連三天都吃羊腳子,多膩歪得很。
廚房上的老媽子也不是好相與的,張口就道那茯苓雞清香得很,倒也有福氣享受才是!
大家便紛紛氣餒,嘰咕一會子便走了。
也有兩樣的,比如紅昭綠袖,她們是姨奶奶跟前的行走——二人一進門,便有老媽子一呼啦殷切圍上來,親自撿菜拿飯不說,又問是否順口,又問還想要吃什麽,沒有的另起爐竈炒個小炒也行。
紅昭擺了擺手,綠袖多拿了個鹹杬子(鹹鴨蛋, yuán),廚房上的自是沒話,滿面堆笑地把她二人送出門去。
其他小丫鬟見狀,有過來湊趣也多拿的,亦有橫眉冷眼,嘰嘰咕咕的。
……
輪到晴秋,她知道自己人小份底,自然不肯行差踏錯一步。
分菜的王大娘是鎖兒的娘,見了她先露出一個笑,說道:“恭喜姑娘升發。”
晴秋忙道:“不敢稱姑娘,大娘還是照從前那麽叫我的名兒罷。”
王大娘給她裝好食盒,又悄悄拿了個鹹杬子往裏一放,晴秋眼疾手快按住了,搖頭示意不要。
“沒礙的,拿著吃去。”
王媽推推晴秋,招呼下一個小丫頭過來。
晴秋提著食盒往外走了兩步,終究抵不過虧心,掀開食盒,把那顆鴨蛋拿了出來,當著廚房管事的面放回去。
她沒理會管事的臉上作何表情,緊邁著步子離去。
……
回耳房這一路,香味兒也飄散了一路,晴秋提著沈甸甸的食盒,已經忘記了大半煩憂。吃了三年下人房的清湯寡水,不管別的丫鬟怎麽看待這份飯食,她是覺得已經頂頂好了。
*
不知不覺,晴秋已經在燕雙飛待了有半月有餘。
她由著張紅玉使喚的同時,也目睹著燕雙飛眾人或跟著老爺外出買賣交易,或跟著姨娘統管秋後收糧諸事。
戍北的冬天馬上就要到了,整個穆府就像一窩草原上的瞎老鼠,正在瘋狂地為越冬做儲備。
……
寒露一過,忽兒又下了場雪。這回不比往日的雪粒子,雨夾雪,落在地上影兒也不見,這回是紮紮實實膝深的大雪,天也紮紮實實冷了下來。
老太太興致上來,叫張姨娘整治兩桌炙羊肉辦圍爐,主子們歡聲笑語到半夜,只是苦了下人房的那些丫頭小廝,吃著冷風掃雪到天明。
獨張姨娘並不愛使喚下人房,所以燕雙飛的雪是紅昭綠袖領著丫鬟們自己打掃的——這其中晴秋很出了大力氣,她一個人幾乎掃了半個院子。
旁人都沒說什麽,連張紅玉也沒有一句讚賞的話,晴秋自己也不在意,她寧願少說多做。
不過這一受冷,手上的凍瘡又加重了,稍一活動便癢得生疼。
煥春送的那罐獾子油晴秋舍不得多使,便又添了二十錢,往廚房上買了二斤生姜,夜夜燒姜水,這麽著一連數日又燙手又抹油,才稍稍好些。
……
拋去這些細碎的膽戰心驚與如履薄冰,晴秋也有自己的愁緒。
首當其中便是做賬。
雪後幾日,她哪兒也沒去,就窩在內庫房,和張紅玉將內庫房細致盤點了一遍。
“從前你在下人房,那兩本薄冊子壓根算不上‘做賬’,做賬要講究四柱,何為四柱便是舊管、新收、開除、實在。你剛上手,摸不著頭腦也不打緊,只是要勤練,勤問。”
她指點晴秋如何借用四柱法做錢物帳,怎樣劃歸“舊管”,如何算是“新收”,再以內庫房每日支取實例,讓她演算“實在”等。
從前在下人房時,晴秋鎮日洗衣裳掃地,四處當碎催,只有劉嬤嬤用她時才能稍稍做些動腦筋的輕省活計,況且也從未真正教導過這些。
她心裏著實感激張紅玉,因此便越發苦學苦記。只是叫外人看了,不免覺得她犯了魔怔,鎮日嘴巴裏嘀嘀咕咕的。
除卻這一層,還有一事令她內心焦灼煩悶,便是每日裏層出不窮的生字——賬本上不認識的字太多了,剛認識了一個,扭頭就忘了,下了值倒在炕上,更覺得腦瓜子沈甸甸的,壓根回憶不起來那些方方塊塊。
這是連張紅玉都無能為力的事兒,況且她也沒這個多餘的功夫教晴秋識字。
晴秋無法,便盤算著等這月開支,好賴也買上一副筆墨紙硯。
教書先生怎麽說來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況且她的記性在識字方面著實也不怎麽樣。
……
“行了,眼下也就這麽著,等最後一撥貨車回來時,咱們再來看。”紅玉鎖了庫房大門,鑰匙緊別在腰上。
晴秋為她打起傘,疑道:“眼下都快霜降了,天寒地凍的,怎麽還有大車在外頭”
張紅玉罕見地賣起關子,“這有什麽稀奇,他在比咱們連州更北更冷的地界呢……阿彌陀佛,別臘月裏到家,那樣全家人都操心得睡不著了。”
晴秋一頭霧水,他是誰滿府兩個能帶商隊的老爺都在家呀。
*
內庫房暫時不必應卯,晴秋便是跟著張紅玉來燕雙飛伺候。
這段時日下來,她從初時一步不敢亂走,到如今也漸漸揣摩出一點門道——
頭一則是關於穆三爺的。
他一年裏有半年不著家,就算回了連州也要日日出門請托、赴宴;而即便在家,不是在書房不蠹齋裏倒著就是回張姨娘的東廂房裏窩著,旁人拿家事問他,他只會說一句話:“找你姨奶奶去。”
第二則是關於三太太崔氏的。
崔氏無子,又甚少露面,府上關於她的傳言不比張姨娘少,好聽難聽的都有,到底怎樣,晴秋乍一進來也不甚清楚。況且,除了年節大宴,晨昏定省,三太太的確很少再踏出房門一步,連老太太似乎都默許她這種“隱身”。
不過,七八日後,晴秋卻有幸見過她本人一次——
那時天已漸冷,正是做油茶的時候,佃農們敬上來幾簍子,姨奶奶打發人往各處分送,輪到三太太時,恰巧臘梅不在,便讓晴秋打個支應。
晴秋忙洗了洗手,趕緊提著籃子去了。
這還是她第一次邁進燕雙飛後院正堂門檻,眼下正值午後未時,老爺兒正足的時候,陽光透過庭前張牙舞爪的秋槐,往地毯上灑出一片斑駁的影兒。
廳堂裏空無一人,丫鬟們也都不知道去了哪裏,地毯吞沒了她的腳步聲,越發顯得安靜……這裏不像姨奶奶那處錦繡羅綺遍地,往來絡繹不絕,但也勝在格局軒敞,高櫃矮幾錯落有致,地毯暖爐無一不全,不像外頭傳聞那般寒窯洞似的。
不過,也正因為這份沈靜,壓得人心裏悶悶的。
拐過落地罩,但見西窗下,坐著一位綰發婦人,正全神貫註地在一幅尺寸寬的絹布上繡下層層疊疊的白。
這就是府上三太太,崔氏了。
晴秋忍不住微微擡頭,打量眼前人——她瞧著約莫三十歲上下年紀,身量比姨奶奶還高,骨肉勻稱,面貌清清秀秀,眉不染黛,唇不點朱,穿一件靛色得羅道袍,沈著氣行針走線時竟有幾分仙氣付骨。
只是周身氣度過於寡淡素凈,她緊抿的唇,平展的眉,不悲不喜的面容,都讓周遭一切變得緩慢沈重,唯有庭前秋槐透過窗欞灑出的斑駁光瀲的影兒,映在她臉上,平添一股動人生氣。
晴秋捧起油茶提籃拿給崔氏看,道:“姨奶奶打發奴婢來給太太送下頭田莊裏敬上來的油茶。”
那油茶是用面粉佐以各色果仁加牛骨髓炒制的,聞之便有一股子香甜氣息。
崔氏手上不停,口裏推拒道:“難得好東西,可惜我是居士,要守身口齋,吃不得葷,你拿回去給容姐兒吃罷。”
晴秋心裏嘆一聲張姨娘料事如神,忙笑回道:“姨奶奶料定您必有這番話,告訴我說,這油茶是人人都有的,您只留著便罷,或賞人,或賑濟鄉裏,都使得。”
崔氏面上淡淡的,過一會兒,才喊了一聲冬青。
頃刻,便有一個鵝蛋臉的侍女從裏屋快步走出來,晴秋在燕雙飛這些時日,跟院裏所有丫鬟都有打交道,自然知道她的名字,忙叫了她一聲冬青姐姐。
冬青利索地將油茶收封在甕中,又拿油紙另包了一包,送給晴秋。
晴秋剛想推拒,冬青按住她的手心輕輕搖了搖頭,同為侍女,兩個人眼神一對,晴秋便明悟,安分地收了獎賞,悄然無息退下。
……
如果說,初時張姨娘給人的感覺像是一匹光艷綺麗的綾羅,那麽太太崔氏則更像是一匹溫潤的細棉。
綾羅浮翠流丹,柔軟輕便;細棉顯盡本色,堅韌耐磨——所以,哪怕府裏上下都說崔氏失寵失勢,在她跟前,晴秋總是提著一口氣的。
不過,主子們的事,究竟與她不相幹,她每日裏勤快謹慎,做好自己的差使就阿彌陀佛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