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科舉
關燈
小
中
大
改革科舉
隔壁包間的討論聲暫歇,只餘一片觥籌交錯,舉杯消愁。
杜裊裊微低著頭,柳眉因思索而輕輕蹙起,眼眸深沈。
陶玠與她打了這麽久交道,知道她只有在很專註思考問題時,才會出現這種神情。
“科舉的事情,你知曉多少?“
杜裊裊擡起頭,“所知不多。”
他們的包間在走廊盡頭,位置隱蔽,兩人坐的不遠,陶玠磁沈的音調不輕不重,剛好夠兩人聽見。
“盛朝覆滅後,天下一分為五,經過常年征戰,形成了如今的局面。大頌立國時根基不穩,為了收攏人心,鞏固國體,很多制度都照搬的盛朝,科舉也不例外。但大頌面臨的局面,卻和盛朝不同,僵硬照搬,沿襲數十年,弊病已顯。”
杜裊裊聽的十分專註,無論是官家的囑托還是系統發布的任務,要改革科舉制度,首先得了解制度的現狀。
“展開說說,都有哪些弊病。”她身子微微前探,滿臉的認真。
陶玠註意到她的祈使語氣,不覺得她冒犯,反而淺淺勾了勾唇,“首先,是錄取的人數。盛朝版圖遍布華夏,每年舉行省試,錄用的進士人數大約在三十人左右,但大頌的版圖較之盛朝狹小,建國初期每年一科考,錄用人數只有盛朝的一半或者更少。”
“先帝在位時,科考由每年舉行改為三年一次,每次錄用人數有所增加,但均攤到每年,人數依然極少。我大頌的官制,較盛朝有所細分,進士登第的人少,便意味著朝中當值的官員年歲愈增,資歷深年齡大的官員多位高權重,把持朝政,他們過慣了舒坦日子,因循守舊,不思革新,是北伐最大的阻力。”
他說到最後一句時,眼神降下溫度,嘴角的弧度徐徐壓下。
杜裊裊瞥到他蜷曲收緊的手指,長睫輕眨,“除了人數以外,剛才他們提到的舞弊,是怎麽回事?”
陶玠眼底略過波瀾,不溫不火開口,“這也是盛朝遺留的弊病之一。盛朝時科舉取士,多數為權貴豪門所把控,大頌開國,皇族地位穩固也需取得權貴世家的支持。在這些權貴看來,科舉不過流於形式,王侯伯爵、文臣武將公然向科舉考官舉薦考生,被稱之為公薦,公薦的存在造成科舉不公,屢禁不止,先帝曾因此盛怒,嚴禁公薦之風,漸漸的,便轉為私相授受,暗渡陳倉。科舉舞弊因此滋生。”
“原來是這樣。”杜裊裊不知不覺往陶玠那邊挨的更近,“那朝廷就沒想法子制止舞弊?”
陶玠凝著她求知若渴的神態,溫言告知其中門道,“科舉舞弊,牽扯的大都是世襲爵位的世家,他們的先祖在建國時立下功勳,即便是官家,處理起來也得權衡輕重。建隆四年,漢州防禦使馬尚瑜曾私下向科舉考官舉薦考生,考官佯裝答應,實則帶著馬尚瑜行賄的物品向禦史揭發,禦史彈劾馬尚瑜,官家雖怒,卻曲意容忍,只因馬尚瑜的祖父曾為開國大將,為打下大頌山河,立過汗馬功勞。”
“看來這裏面著實不簡單。”杜裊裊長籲一口氣,聽陶玠這麽一說,她才意識到肩頭壓的重擔。
果然獎勵豐厚的任務,難度都不低,系統從不會做虧本的買賣。
“這還只是其中兩面。”陶玠續道,“剛才隔壁提到經世致用,想來這位考生擅長攥寫時策,褒貶時事,對社會出現的問題提出見解方案,這樣的人才適合辦實事,造福百姓,而科舉考的是詩賦,不擅長吟詩作賦的舉子,即便有再大的抱負和治國安邦的良策,終其一生,也難以被錄用。”
杜裊裊:……
會寫詩歌的,文壇歌苑當有其一席之地,流芳千古,但詩賦作得好不等於會辦理政務啊,尤其是地方官,需要懂基建、懂得推動地方經濟,處理家長裏短,會寫詩充其量算是附加天賦,實用性就差多了。
“看來考試內容,亦需調整,朝廷錄用的官員需得為百姓辦實事,能體恤民情,歌功頌德的文人,不需要滿朝皆是。”
她說完忽然想起,眼前的男子曾是紅袍加身的狀元,說白了就是作詩大賽冠軍,她睫毛顫了顫,連忙找補一句,“當然,像陶大人這樣能文能武,既能作詩又會治國的良臣,最為難得。”
陶玠悠悠凝著她,薄唇抿直,看的杜裊裊怪尬的,連忙轉移話題,“大人,那除了剛才說的,還有什麽障礙嗎?”她好一一記下,回去研究對策。
“你是不是說錯了什麽?”陶玠淡眸睨她。
“沒有吧。”她剛才多是傾聽,又沒提出過多見解,哪來的出錯。
對面的男人見她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幹脆停頓下來,姿態優雅地喝起茶來。
杜裊裊遲疑道,難道……
“陶玠,你剛剛分析的很對,接著說。”
男人放下茶杯,“其四,是應試者的範圍,這也是最難推動的一項。官家有意將工商雜類,與世家門閥子弟並舉,不講門第出身,不論地位限制,只要條件符合,一律可參加科舉。這條,定會遭到權貴豪門的強烈反對,先帝曾試圖推動這項革新,但因反對之聲過大,最終不了了之。”
杜裊裊一邊聽著,心裏暗道:不是吧,這個男人他敬酒不吃吃罰酒,他喜歡聽人用命令的口吻跟他說話,難道天之驕子有什麽特別的癖好不成。
媽耶,她好像知道了什麽了不得的秘密。
陶玠哪知道她所想,沈穩的音色未曾停歇,“其五,錄用流程過長。按照以往的慣例,科舉考試及第後,需經過吏部考試合格才能任官。省試的主考官大多亦出自吏部,我們禮部雖負責主管科舉,但錄用的實權卻在吏部,一旦擔任主考官,便與錄用的考生有了師生之名,朝中拉幫結派,很容易滋生朋黨之風,這也是官家不希望看到的。”
“懂了。”杜裊裊了然於心,這五條她都記住了,回去寫在小本本上,一條條琢磨。
她端起茶杯,喝了會兒茶,算算時間,這介乎於兩頓飯之間的時點,留下他吃飯,也挺耽誤事兒的,不如趕緊散夥,她也好回去辦正事。
“這些我都聽明白了,一壺茶正好喝完,時間不早了,不耽誤大人回家吃飯,我送你出去吧。”
陶玠:……
說了這麽久,就給一壺茶喝,連晚食都沒得吃。
杜裊裊站起身,坦坦蕩蕩做出請的姿勢,既然大家都這麽熟了,飯不飯的,也不那麽重要。
陶玠面露遺憾,不情不願地站起身,在杜裊裊的註視下,緩緩邁出門檻。
側過身後,他神態怡然,嘴角掠起極小的括弧,經這麽一打岔,她大概忘了請他來的初衷。
杜裊裊確實把來時的事兒拋到腦後,科舉改革這麽棘手,她的一頭青絲怕是又難保了。
悶頭將陶玠送到會仙酒樓大門外,她正準備寒暄兩句,把人送走,在她視線所及的數米開外,陶琦正貼心地扶著杜柒柒,緩慢向他們站立的方向靠近。
陶玠此時站在她的對面,從他的肩頭望過去,能夠看到陶琦微躬著身子,眸光流轉,小心翼翼地攙扶著杜柒柒,避免她撞到周圍的人和物,他彬彬有禮地朝避開的行人道謝,滿眼關註地瞧著身畔的少女,連自家兄長愈來愈近的身影都沒察覺。
杜柒柒的手輕輕搭在他的手背上,常年倚仗的拐棍兒此時成了擺設,懸空地握在另一只手中,她嘗試著慢慢向前走,小臉滿載笑意,即便她雙眸暗沈,也能從她的神態上感受到她此刻的喜悅。
陶玠見杜裊裊眼神游移,說著話似被什麽吸引了註意力,他下意識回過頭……
“哎,那個,大人!”杜裊裊不等他轉過身去看,飛快上前,雙手一把捧住他的腦袋,強硬地把他掰回來正對自己。
“大人,你想不想去河邊走一走。”
她嫻美姝麗的面容在陶玠面前陡然放大,微涼的纖纖玉指緊貼他的耳廓,澄澈靈動的水眸一眨一眨,躍躍欲試地征求他的同意。
陶玠:……倒也不必如此熱情。
男人被她捂住的雙耳漸漸染粉,黑眸深邃,泛著光,冷白的脖頸爬滿緋色。
杜裊裊看他沒啥反應,擡眸見杜柒柒兩人已近在咫尺,二話不說,執子之手,將子拖走。
等走到汴河邊,杜裊裊正準備理好腹稿,想著如何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將人打發了,陶玠背著手,望著沿河風光,沈聲道:“既然到了此處,不如你我泛舟汴河,我詳細與你說說,科舉革新,最有可能的反對者都有誰。”
杜裊裊聽到泛舟河上,本能是拒絕的,可是緊接著便改變主意。
反對者啊,她得好好記在本子上,回去翻翻他們的老底。
天底下沒有不漏風的墻,在禮部加緊研究改革舉措時,達官權貴們,很快聽到了風聲。
禮部那個女官,向陶尚書提出了什麽革新科舉制度的建議:
比如簡化錄用流程,考生通過科考後,一經錄用直接授官,取消吏部考核機制。
還有,工商雜類出身的,也能參加科舉,只要是人才便可錄取。
這哪兒行啊,天下之大,得有多少有才能之人,那錄取的過來嗎?錄取了他們,自家那不讀書上進的兒子、孫子怎麽辦,還能當得上官嗎?
更可氣的是,這個杜裊裊竟然提出取消詩賦,改為考經義和時策。
文遠候很生氣,因為他們家就有兩個不肖子孫,太學裏插科打諢,不學無術,等著家族恩蔭,保舉他們入仕混個官職。這要是改革了,當官豈還能有他們的份?
文遠候迅速找到吏部侍郎費得晟,表達了自己的強烈不滿。
算起來,明年春闈,正是這位費侍郎做主考官。
“侯爺無需憂心,科舉制度由來已久,想要變革非一朝一夕之功。”費侍郎有條不紊道,“公薦之制,源遠流長,便是先帝也是袒護的,杜裊裊一個七品官,提這些不切實際的建議,別說陶尚書,就算禮部呈上去,官家也不會應允。”
文遠候忿然道:“憑她一個入朝不到半載的女郎,也想科舉革新,我看她是許久沒上稱,掂不清自己幾斤幾兩。再說了,取消詩賦考試,她問問天下讀書人能同意嗎?考了這麽多年的詩賦,多少人為之奮發讀書,突然就改成經義、時策,考生能準備的過來?考題哪能說變就變。”
“侯爺所言在理。她杜裊裊敢提出這樣的意見,便是逾了先祖的規制,視功勳世家、吏部權威、讀書人辛勞為無物,我正好與淩禦史相熟,她若真敢上書,有的是機會彈劾她。”
今天家裏有事,這章有點短小。科舉改革這一部分的劇情會參考宋朝對科舉制度的改革,宋朝初期的科舉確實是從唐朝五代沿襲而來,歷經好幾代帝王逐漸革新完善。不過礙於篇幅,我會把進程加快,時間大大縮短,大家就當爽文看了,不要較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隔壁包間的討論聲暫歇,只餘一片觥籌交錯,舉杯消愁。
杜裊裊微低著頭,柳眉因思索而輕輕蹙起,眼眸深沈。
陶玠與她打了這麽久交道,知道她只有在很專註思考問題時,才會出現這種神情。
“科舉的事情,你知曉多少?“
杜裊裊擡起頭,“所知不多。”
他們的包間在走廊盡頭,位置隱蔽,兩人坐的不遠,陶玠磁沈的音調不輕不重,剛好夠兩人聽見。
“盛朝覆滅後,天下一分為五,經過常年征戰,形成了如今的局面。大頌立國時根基不穩,為了收攏人心,鞏固國體,很多制度都照搬的盛朝,科舉也不例外。但大頌面臨的局面,卻和盛朝不同,僵硬照搬,沿襲數十年,弊病已顯。”
杜裊裊聽的十分專註,無論是官家的囑托還是系統發布的任務,要改革科舉制度,首先得了解制度的現狀。
“展開說說,都有哪些弊病。”她身子微微前探,滿臉的認真。
陶玠註意到她的祈使語氣,不覺得她冒犯,反而淺淺勾了勾唇,“首先,是錄取的人數。盛朝版圖遍布華夏,每年舉行省試,錄用的進士人數大約在三十人左右,但大頌的版圖較之盛朝狹小,建國初期每年一科考,錄用人數只有盛朝的一半或者更少。”
“先帝在位時,科考由每年舉行改為三年一次,每次錄用人數有所增加,但均攤到每年,人數依然極少。我大頌的官制,較盛朝有所細分,進士登第的人少,便意味著朝中當值的官員年歲愈增,資歷深年齡大的官員多位高權重,把持朝政,他們過慣了舒坦日子,因循守舊,不思革新,是北伐最大的阻力。”
他說到最後一句時,眼神降下溫度,嘴角的弧度徐徐壓下。
杜裊裊瞥到他蜷曲收緊的手指,長睫輕眨,“除了人數以外,剛才他們提到的舞弊,是怎麽回事?”
陶玠眼底略過波瀾,不溫不火開口,“這也是盛朝遺留的弊病之一。盛朝時科舉取士,多數為權貴豪門所把控,大頌開國,皇族地位穩固也需取得權貴世家的支持。在這些權貴看來,科舉不過流於形式,王侯伯爵、文臣武將公然向科舉考官舉薦考生,被稱之為公薦,公薦的存在造成科舉不公,屢禁不止,先帝曾因此盛怒,嚴禁公薦之風,漸漸的,便轉為私相授受,暗渡陳倉。科舉舞弊因此滋生。”
“原來是這樣。”杜裊裊不知不覺往陶玠那邊挨的更近,“那朝廷就沒想法子制止舞弊?”
陶玠凝著她求知若渴的神態,溫言告知其中門道,“科舉舞弊,牽扯的大都是世襲爵位的世家,他們的先祖在建國時立下功勳,即便是官家,處理起來也得權衡輕重。建隆四年,漢州防禦使馬尚瑜曾私下向科舉考官舉薦考生,考官佯裝答應,實則帶著馬尚瑜行賄的物品向禦史揭發,禦史彈劾馬尚瑜,官家雖怒,卻曲意容忍,只因馬尚瑜的祖父曾為開國大將,為打下大頌山河,立過汗馬功勞。”
“看來這裏面著實不簡單。”杜裊裊長籲一口氣,聽陶玠這麽一說,她才意識到肩頭壓的重擔。
果然獎勵豐厚的任務,難度都不低,系統從不會做虧本的買賣。
“這還只是其中兩面。”陶玠續道,“剛才隔壁提到經世致用,想來這位考生擅長攥寫時策,褒貶時事,對社會出現的問題提出見解方案,這樣的人才適合辦實事,造福百姓,而科舉考的是詩賦,不擅長吟詩作賦的舉子,即便有再大的抱負和治國安邦的良策,終其一生,也難以被錄用。”
杜裊裊:……
會寫詩歌的,文壇歌苑當有其一席之地,流芳千古,但詩賦作得好不等於會辦理政務啊,尤其是地方官,需要懂基建、懂得推動地方經濟,處理家長裏短,會寫詩充其量算是附加天賦,實用性就差多了。
“看來考試內容,亦需調整,朝廷錄用的官員需得為百姓辦實事,能體恤民情,歌功頌德的文人,不需要滿朝皆是。”
她說完忽然想起,眼前的男子曾是紅袍加身的狀元,說白了就是作詩大賽冠軍,她睫毛顫了顫,連忙找補一句,“當然,像陶大人這樣能文能武,既能作詩又會治國的良臣,最為難得。”
陶玠悠悠凝著她,薄唇抿直,看的杜裊裊怪尬的,連忙轉移話題,“大人,那除了剛才說的,還有什麽障礙嗎?”她好一一記下,回去研究對策。
“你是不是說錯了什麽?”陶玠淡眸睨她。
“沒有吧。”她剛才多是傾聽,又沒提出過多見解,哪來的出錯。
對面的男人見她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幹脆停頓下來,姿態優雅地喝起茶來。
杜裊裊遲疑道,難道……
“陶玠,你剛剛分析的很對,接著說。”
男人放下茶杯,“其四,是應試者的範圍,這也是最難推動的一項。官家有意將工商雜類,與世家門閥子弟並舉,不講門第出身,不論地位限制,只要條件符合,一律可參加科舉。這條,定會遭到權貴豪門的強烈反對,先帝曾試圖推動這項革新,但因反對之聲過大,最終不了了之。”
杜裊裊一邊聽著,心裏暗道:不是吧,這個男人他敬酒不吃吃罰酒,他喜歡聽人用命令的口吻跟他說話,難道天之驕子有什麽特別的癖好不成。
媽耶,她好像知道了什麽了不得的秘密。
陶玠哪知道她所想,沈穩的音色未曾停歇,“其五,錄用流程過長。按照以往的慣例,科舉考試及第後,需經過吏部考試合格才能任官。省試的主考官大多亦出自吏部,我們禮部雖負責主管科舉,但錄用的實權卻在吏部,一旦擔任主考官,便與錄用的考生有了師生之名,朝中拉幫結派,很容易滋生朋黨之風,這也是官家不希望看到的。”
“懂了。”杜裊裊了然於心,這五條她都記住了,回去寫在小本本上,一條條琢磨。
她端起茶杯,喝了會兒茶,算算時間,這介乎於兩頓飯之間的時點,留下他吃飯,也挺耽誤事兒的,不如趕緊散夥,她也好回去辦正事。
“這些我都聽明白了,一壺茶正好喝完,時間不早了,不耽誤大人回家吃飯,我送你出去吧。”
陶玠:……
說了這麽久,就給一壺茶喝,連晚食都沒得吃。
杜裊裊站起身,坦坦蕩蕩做出請的姿勢,既然大家都這麽熟了,飯不飯的,也不那麽重要。
陶玠面露遺憾,不情不願地站起身,在杜裊裊的註視下,緩緩邁出門檻。
側過身後,他神態怡然,嘴角掠起極小的括弧,經這麽一打岔,她大概忘了請他來的初衷。
杜裊裊確實把來時的事兒拋到腦後,科舉改革這麽棘手,她的一頭青絲怕是又難保了。
悶頭將陶玠送到會仙酒樓大門外,她正準備寒暄兩句,把人送走,在她視線所及的數米開外,陶琦正貼心地扶著杜柒柒,緩慢向他們站立的方向靠近。
陶玠此時站在她的對面,從他的肩頭望過去,能夠看到陶琦微躬著身子,眸光流轉,小心翼翼地攙扶著杜柒柒,避免她撞到周圍的人和物,他彬彬有禮地朝避開的行人道謝,滿眼關註地瞧著身畔的少女,連自家兄長愈來愈近的身影都沒察覺。
杜柒柒的手輕輕搭在他的手背上,常年倚仗的拐棍兒此時成了擺設,懸空地握在另一只手中,她嘗試著慢慢向前走,小臉滿載笑意,即便她雙眸暗沈,也能從她的神態上感受到她此刻的喜悅。
陶玠見杜裊裊眼神游移,說著話似被什麽吸引了註意力,他下意識回過頭……
“哎,那個,大人!”杜裊裊不等他轉過身去看,飛快上前,雙手一把捧住他的腦袋,強硬地把他掰回來正對自己。
“大人,你想不想去河邊走一走。”
她嫻美姝麗的面容在陶玠面前陡然放大,微涼的纖纖玉指緊貼他的耳廓,澄澈靈動的水眸一眨一眨,躍躍欲試地征求他的同意。
陶玠:……倒也不必如此熱情。
男人被她捂住的雙耳漸漸染粉,黑眸深邃,泛著光,冷白的脖頸爬滿緋色。
杜裊裊看他沒啥反應,擡眸見杜柒柒兩人已近在咫尺,二話不說,執子之手,將子拖走。
等走到汴河邊,杜裊裊正準備理好腹稿,想著如何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將人打發了,陶玠背著手,望著沿河風光,沈聲道:“既然到了此處,不如你我泛舟汴河,我詳細與你說說,科舉革新,最有可能的反對者都有誰。”
杜裊裊聽到泛舟河上,本能是拒絕的,可是緊接著便改變主意。
反對者啊,她得好好記在本子上,回去翻翻他們的老底。
天底下沒有不漏風的墻,在禮部加緊研究改革舉措時,達官權貴們,很快聽到了風聲。
禮部那個女官,向陶尚書提出了什麽革新科舉制度的建議:
比如簡化錄用流程,考生通過科考後,一經錄用直接授官,取消吏部考核機制。
還有,工商雜類出身的,也能參加科舉,只要是人才便可錄取。
這哪兒行啊,天下之大,得有多少有才能之人,那錄取的過來嗎?錄取了他們,自家那不讀書上進的兒子、孫子怎麽辦,還能當得上官嗎?
更可氣的是,這個杜裊裊竟然提出取消詩賦,改為考經義和時策。
文遠候很生氣,因為他們家就有兩個不肖子孫,太學裏插科打諢,不學無術,等著家族恩蔭,保舉他們入仕混個官職。這要是改革了,當官豈還能有他們的份?
文遠候迅速找到吏部侍郎費得晟,表達了自己的強烈不滿。
算起來,明年春闈,正是這位費侍郎做主考官。
“侯爺無需憂心,科舉制度由來已久,想要變革非一朝一夕之功。”費侍郎有條不紊道,“公薦之制,源遠流長,便是先帝也是袒護的,杜裊裊一個七品官,提這些不切實際的建議,別說陶尚書,就算禮部呈上去,官家也不會應允。”
文遠候忿然道:“憑她一個入朝不到半載的女郎,也想科舉革新,我看她是許久沒上稱,掂不清自己幾斤幾兩。再說了,取消詩賦考試,她問問天下讀書人能同意嗎?考了這麽多年的詩賦,多少人為之奮發讀書,突然就改成經義、時策,考生能準備的過來?考題哪能說變就變。”
“侯爺所言在理。她杜裊裊敢提出這樣的意見,便是逾了先祖的規制,視功勳世家、吏部權威、讀書人辛勞為無物,我正好與淩禦史相熟,她若真敢上書,有的是機會彈劾她。”
今天家裏有事,這章有點短小。科舉改革這一部分的劇情會參考宋朝對科舉制度的改革,宋朝初期的科舉確實是從唐朝五代沿襲而來,歷經好幾代帝王逐漸革新完善。不過礙於篇幅,我會把進程加快,時間大大縮短,大家就當爽文看了,不要較真。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