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97章
光祐元年正月初四, 新歲休沐告畢,百官覆朝面聖。
自被君侯當庭重責後便久未露面的陰平王今日終於現了身,人瘦了一圈、立在明堂外候朝時不與任何人交談, 一身煞氣生人勿近;滿朝上下無人敢去觸黴頭,也就金陵派那幾個早與之撕破臉的會在此時過去捋虎須, 譬如宋泊就帶著自己的長子宋明然在他面前施施然走了兩個來回, 氣得衛弼一張臉黑如鍋底。
卯時正刻方氏之人紛紛而至,單是列朝者便有十數之眾,主君方獻亭目不斜視徐徐行至群臣之首站定,即便一語未發也令眾人噤若寒蟬;彼時陰平王臉色分明更難看了些, 卻還是在身側同僚的苦心敦請下遙遙向對方一拱手, 欠身道:“……君侯。”
這顯然便是示弱、只看對方接是不接, 百官眼觀鼻鼻觀心皆一聲大氣不敢出,片刻後才見君侯側首看向衛弼, 一默後終是輕輕點了點頭, 應:“陰平王。”
……算是接了。
洛陽派和中立派的臣子俱是長舒一口氣,唯獨金陵一派心有不甘,心想君侯還是太仁厚慈悲了、未若一刀捅死衛弼那老賊來得痛快;心思百轉間中貴人已出明堂宣百官覲見, 遂不得已紛紛暫擱雜念正冠入殿。
而要說這開歲之後要議的頭等大事,顯見還是那遷延甚久的南渡大計。
兩派論爭已久、再於朝堂上彼此攻訐也實在無甚趣味, 何況眾人皆知此事辦不辦、何時辦、如何辦最終還是要看天家和五輔的意思, 是以在朝會後聽聞中貴人獨宣那五人留朝也毫不意外,只紛紛躬身退下了。
身為五輔之一的宋氏主君宋澹在先帝駕崩前便奉旨至金陵準備南遷事宜,如今不在洛陽便暫由其胞弟宋泊替位——尚書大人也是乖覺,身為文臣本是與那衛弼範玉成同立明堂之左, 此刻看看形勢卻覺得還是應當去同君侯站在一邊,遂默不作聲換到了明堂之右, 徒留前幾日將將從太子少師晉為太傅的陳蒙站在兩派中間。
“先帝在時久為南渡之計謀,今大戰方歇時機已至,卻是不應一拖再拖。”
禦座之上的幼帝坐得板板正正,而真正說話的人卻還是垂簾那端的太後。
“孤有意於本月遷都金陵,不知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意下如何”?
洛陽一派的兩位黨首早將拒絕寫在了臉上、只因眼下君侯在側才不敢貿然開口,一旁的宋泊見縫插針,跨出一步對自己的侄女一拜,忙不疊道:“啟稟太後——自太清八年始工部與禮部便奉旨籌備南遷事宜,今已備足車馬船只、臺城舊宮亦已修葺妥當,只需太後與陛下下旨,即刻便可遷都金陵。”
這急不可耐的模樣落在洛陽一派眼中可真是討嫌,衛弼沒忍住還是重重冷哼了一聲,又開口道:“宋大人話說得容易,卻不知遷都茲事體大牽涉甚廣,遠非助太後與陛下換座帝宮住那般簡單——貨物輜重自可搬遷,良田厚土又當如何遷移?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北地之民去了江南該以何謀生?若無法妥善安置便不能攜臣民過江,人口銳減後稅賦亦難征收,屆時又當如何收場?”
“陰平王所言極是……”範玉成亦接了口,與他的同僚一個紅臉一個白臉,語氣和緩中又透著幾多憂慮,仿佛真是為國為民無限操勞,“況如今陛下方登大位人心浮動,貿然遷都恐於社稷不利,又逢君侯得勝還朝局勢暫穩,依老臣之見還是留於東都再圖西進才是良策啊……”
一唱一和天衣無縫,在私心之外也確有幾分道理,垂簾之後的人卻沒有被唬住,只從容道:“南渡大計籌謀已久,曲州建州一線以南亦已重新建制以便百姓墾荒,人口之失雖不可免,但防線縮短也可令朝廷有的放矢——方侯以為如何?”
一番話說得進退有度容止可觀,令下首旁聽的宋泊不禁深為感慨——七年前他與大哥的決定終究是做對了,疏妍聰敏善忍勤勉好學,在先帝身邊苦習政務數載終有眼下安坐朝堂之勢,待再過幾年將這主政之位坐穩,則……
“南渡之事確不應一再拖延。”
沈思間立於身前的君侯終於開了口,聲息沈穩眉目安然,比年少時的矜貴更多出幾許威嚴。
“去歲大戰雖勝,但隰州以西盡成焦土,三軍上下亦皆疲敝,眼下國庫空虛兵力有損、難再支撐西進之望,幽州謝氏更恐無力抵擋東突厥,未若乘大勝之勢渡江南下,以保太後與陛下無虞。”
他話音剛落,垂簾之後的宋疏妍尚不及接話便聽幼主大聲說了一句“好”,又道:“朕也以為眼下南渡正是時機!若等戰事覆來到時豈不手忙腳亂?天家自不可在百姓面前失了威儀體統!”
這話說得稚氣難掩,又令洛陽派的一雙輔臣清清楚楚感到了天子心底的偏向,兩人各自一聲暗罵、又紛紛對一旁的太傅陳蒙使眼色盼他能說一句話,可恨這老狐貍做慣了和事佬竟對兩派都不偏幫,逼得衛弼又不得不親自開口道:“那這江北的河山便不守了?拱手讓與逆王與鐘曷、讓與突厥和吐蕃?”
“八年前君侯為保萬民不惜舍身,今日卻要棄他們於不顧?”
“他們都在盼望著王師!他們不願被朝廷拋棄!”
一通詰問十分犀利,卻分明是在以一個“情”字相脅——它於天下人皆輕如鴻毛不值一提,偏偏於潁川方氏……重於泰山不可割舍。
垂簾之後的宋疏妍微微皺眉,餘光已見方獻亭眼底的郁色漸漸濃深——她太熟悉這個讓自己念了整整十年的人,即便在旁人看來他面無表情毫無變化,可她知道……不是那樣的。
“朝廷自會命各州郡護送百姓南遷,凡有心歸附者皆有所養,”她聲音涼了幾分,難得有些動了怒,“護國安民從不是誰一人之責,陰平王若果真憂心社稷、倒可代孤與陛下死守東都以安民心。”
這話說得頗露鋒芒、肝火更比此前自己被衛麟用箭指著時還要旺,句尾收得卻很聰明,不是代“方侯”而是代“孤與陛下”,這便將她對他的回護之意削弱了不少;衛弼範玉成皆未察她真意,他本人卻是知道的,深邃清冷的眼一瞬擡起與她相對,比彼此相隔的那道珠簾還要秀徹澄明。
宋泊作為知曉兩人過去之人此刻卻是心驚膽戰、唯恐洛陽一派瞧出端倪再借機攻訐太後,遂連忙拱手道:“太後所言極是——眼下江南各州皆已準備停當、可安置北地百姓六十萬餘,數月後當還有餘裕,各州刺史必當盡心竭力為朝廷分憂。”
宋疏妍便輕輕應了一聲,在洛陽一派眼中乃是確確鑿鑿的外戚亂政,片刻後又聽那妖女道:“既如此便盡早安排吧,上元過後便動身南下。”
一頓,又問:“兵部預備做何部署?”
這便是在問方獻亭了,他半垂下眼、內斂的模樣顯得沈靜自若,俄爾肅聲答:“東都八萬禁軍皆當一路護送太後與陛下,潁川軍則將兵分六路前往各州縣助百姓南渡,至於微臣……”
他略一猶疑,少頃又繼續道:“臣請旨領兵五萬北上幽州與謝氏共抗東突厥,待局勢稍定再行南歸覆命。”
這是……又要征戰。
——他才回來幾天?從臘月二十九算起也不過區區六日,剛向西擊退了鐘曷和堅昆、如今便又要向東去打突厥……他又不是三頭六臂金剛不壞之身,怎能……
華服之下的手微微攥緊,宋疏妍眼前已再次劃過十年前與之分別的舊景,原本如常的喉頭忽而酸澀僵緊、一旦開口便會立刻暴露心底洶湧的起伏,局促之際耳中卻聽熹兒先一步驚愕道:“方侯竟又要領兵出征?那……那誰來護送朕與母後?除了你、其他人朕都不放心!”
這話雖則稚拙欠妥、卻顯出君主對一個臣子至重的篤信,方獻亭的眉眼依稀顯得有些柔軟了,或許那時也在衛熹臉上看出了些許先帝的影子。
“朝廷大舉遷移、風聲必然走漏,屆時敵寇斷不會沒有動作,臣多留幾日斷後也是為求穩妥……”
他答得很耐心,即便面對的是一個半大孩童也沒有絲毫輕慢不敬。
“至於禦前還有婁、宋幾位將軍在,其皆為志慮忠純貞良死節之臣,必可護得陛下周全。”
他實在是個有些奇妙的人,沈郁時冷厲異常教人害怕,可一旦放緩語氣便又顯得格外溫柔可靠,幼主本是十分驚惶的、眼下被他稍稍哄慰兩句又神情轉霽,繼而囁嚅道:“那好吧……但,但卿還是要早些歸朝……”
這亦是他母後心中所想,且她分明比他更知曉那人真正柔情起來的模樣,只是被重重枷鎖束縛著、半個字也說不出口罷了;他卻好像同樣知曉她的不安,在應過衛熹後又不著痕跡地向垂簾內遞來一眼,如同羽毛在她心上輕輕繞著,令人既心滿意足又對他更加渴慕。
她微微垂下眼睛,等待戰栗般的快感在心底湧起又退去,浮光掠影般清淺的餘波也是醉人的烈酒,同時給予著她最奢侈的甜蜜和最悵惘的苦痛。
“那便依卿所言。”
她終於再次開口,種種悸動逐一壓下,無人知曉她對他的思戀已濃烈到何種地步,正如無人知曉她對他的每一次離去都是何等不舍驚懼。
“孤與陛下先至金陵……待方侯凱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光祐元年正月初四, 新歲休沐告畢,百官覆朝面聖。
自被君侯當庭重責後便久未露面的陰平王今日終於現了身,人瘦了一圈、立在明堂外候朝時不與任何人交談, 一身煞氣生人勿近;滿朝上下無人敢去觸黴頭,也就金陵派那幾個早與之撕破臉的會在此時過去捋虎須, 譬如宋泊就帶著自己的長子宋明然在他面前施施然走了兩個來回, 氣得衛弼一張臉黑如鍋底。
卯時正刻方氏之人紛紛而至,單是列朝者便有十數之眾,主君方獻亭目不斜視徐徐行至群臣之首站定,即便一語未發也令眾人噤若寒蟬;彼時陰平王臉色分明更難看了些, 卻還是在身側同僚的苦心敦請下遙遙向對方一拱手, 欠身道:“……君侯。”
這顯然便是示弱、只看對方接是不接, 百官眼觀鼻鼻觀心皆一聲大氣不敢出,片刻後才見君侯側首看向衛弼, 一默後終是輕輕點了點頭, 應:“陰平王。”
……算是接了。
洛陽派和中立派的臣子俱是長舒一口氣,唯獨金陵一派心有不甘,心想君侯還是太仁厚慈悲了、未若一刀捅死衛弼那老賊來得痛快;心思百轉間中貴人已出明堂宣百官覲見, 遂不得已紛紛暫擱雜念正冠入殿。
而要說這開歲之後要議的頭等大事,顯見還是那遷延甚久的南渡大計。
兩派論爭已久、再於朝堂上彼此攻訐也實在無甚趣味, 何況眾人皆知此事辦不辦、何時辦、如何辦最終還是要看天家和五輔的意思, 是以在朝會後聽聞中貴人獨宣那五人留朝也毫不意外,只紛紛躬身退下了。
身為五輔之一的宋氏主君宋澹在先帝駕崩前便奉旨至金陵準備南遷事宜,如今不在洛陽便暫由其胞弟宋泊替位——尚書大人也是乖覺,身為文臣本是與那衛弼範玉成同立明堂之左, 此刻看看形勢卻覺得還是應當去同君侯站在一邊,遂默不作聲換到了明堂之右, 徒留前幾日將將從太子少師晉為太傅的陳蒙站在兩派中間。
“先帝在時久為南渡之計謀,今大戰方歇時機已至,卻是不應一拖再拖。”
禦座之上的幼帝坐得板板正正,而真正說話的人卻還是垂簾那端的太後。
“孤有意於本月遷都金陵,不知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意下如何”?
洛陽一派的兩位黨首早將拒絕寫在了臉上、只因眼下君侯在側才不敢貿然開口,一旁的宋泊見縫插針,跨出一步對自己的侄女一拜,忙不疊道:“啟稟太後——自太清八年始工部與禮部便奉旨籌備南遷事宜,今已備足車馬船只、臺城舊宮亦已修葺妥當,只需太後與陛下下旨,即刻便可遷都金陵。”
這急不可耐的模樣落在洛陽一派眼中可真是討嫌,衛弼沒忍住還是重重冷哼了一聲,又開口道:“宋大人話說得容易,卻不知遷都茲事體大牽涉甚廣,遠非助太後與陛下換座帝宮住那般簡單——貨物輜重自可搬遷,良田厚土又當如何遷移?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北地之民去了江南該以何謀生?若無法妥善安置便不能攜臣民過江,人口銳減後稅賦亦難征收,屆時又當如何收場?”
“陰平王所言極是……”範玉成亦接了口,與他的同僚一個紅臉一個白臉,語氣和緩中又透著幾多憂慮,仿佛真是為國為民無限操勞,“況如今陛下方登大位人心浮動,貿然遷都恐於社稷不利,又逢君侯得勝還朝局勢暫穩,依老臣之見還是留於東都再圖西進才是良策啊……”
一唱一和天衣無縫,在私心之外也確有幾分道理,垂簾之後的人卻沒有被唬住,只從容道:“南渡大計籌謀已久,曲州建州一線以南亦已重新建制以便百姓墾荒,人口之失雖不可免,但防線縮短也可令朝廷有的放矢——方侯以為如何?”
一番話說得進退有度容止可觀,令下首旁聽的宋泊不禁深為感慨——七年前他與大哥的決定終究是做對了,疏妍聰敏善忍勤勉好學,在先帝身邊苦習政務數載終有眼下安坐朝堂之勢,待再過幾年將這主政之位坐穩,則……
“南渡之事確不應一再拖延。”
沈思間立於身前的君侯終於開了口,聲息沈穩眉目安然,比年少時的矜貴更多出幾許威嚴。
“去歲大戰雖勝,但隰州以西盡成焦土,三軍上下亦皆疲敝,眼下國庫空虛兵力有損、難再支撐西進之望,幽州謝氏更恐無力抵擋東突厥,未若乘大勝之勢渡江南下,以保太後與陛下無虞。”
他話音剛落,垂簾之後的宋疏妍尚不及接話便聽幼主大聲說了一句“好”,又道:“朕也以為眼下南渡正是時機!若等戰事覆來到時豈不手忙腳亂?天家自不可在百姓面前失了威儀體統!”
這話說得稚氣難掩,又令洛陽派的一雙輔臣清清楚楚感到了天子心底的偏向,兩人各自一聲暗罵、又紛紛對一旁的太傅陳蒙使眼色盼他能說一句話,可恨這老狐貍做慣了和事佬竟對兩派都不偏幫,逼得衛弼又不得不親自開口道:“那這江北的河山便不守了?拱手讓與逆王與鐘曷、讓與突厥和吐蕃?”
“八年前君侯為保萬民不惜舍身,今日卻要棄他們於不顧?”
“他們都在盼望著王師!他們不願被朝廷拋棄!”
一通詰問十分犀利,卻分明是在以一個“情”字相脅——它於天下人皆輕如鴻毛不值一提,偏偏於潁川方氏……重於泰山不可割舍。
垂簾之後的宋疏妍微微皺眉,餘光已見方獻亭眼底的郁色漸漸濃深——她太熟悉這個讓自己念了整整十年的人,即便在旁人看來他面無表情毫無變化,可她知道……不是那樣的。
“朝廷自會命各州郡護送百姓南遷,凡有心歸附者皆有所養,”她聲音涼了幾分,難得有些動了怒,“護國安民從不是誰一人之責,陰平王若果真憂心社稷、倒可代孤與陛下死守東都以安民心。”
這話說得頗露鋒芒、肝火更比此前自己被衛麟用箭指著時還要旺,句尾收得卻很聰明,不是代“方侯”而是代“孤與陛下”,這便將她對他的回護之意削弱了不少;衛弼範玉成皆未察她真意,他本人卻是知道的,深邃清冷的眼一瞬擡起與她相對,比彼此相隔的那道珠簾還要秀徹澄明。
宋泊作為知曉兩人過去之人此刻卻是心驚膽戰、唯恐洛陽一派瞧出端倪再借機攻訐太後,遂連忙拱手道:“太後所言極是——眼下江南各州皆已準備停當、可安置北地百姓六十萬餘,數月後當還有餘裕,各州刺史必當盡心竭力為朝廷分憂。”
宋疏妍便輕輕應了一聲,在洛陽一派眼中乃是確確鑿鑿的外戚亂政,片刻後又聽那妖女道:“既如此便盡早安排吧,上元過後便動身南下。”
一頓,又問:“兵部預備做何部署?”
這便是在問方獻亭了,他半垂下眼、內斂的模樣顯得沈靜自若,俄爾肅聲答:“東都八萬禁軍皆當一路護送太後與陛下,潁川軍則將兵分六路前往各州縣助百姓南渡,至於微臣……”
他略一猶疑,少頃又繼續道:“臣請旨領兵五萬北上幽州與謝氏共抗東突厥,待局勢稍定再行南歸覆命。”
這是……又要征戰。
——他才回來幾天?從臘月二十九算起也不過區區六日,剛向西擊退了鐘曷和堅昆、如今便又要向東去打突厥……他又不是三頭六臂金剛不壞之身,怎能……
華服之下的手微微攥緊,宋疏妍眼前已再次劃過十年前與之分別的舊景,原本如常的喉頭忽而酸澀僵緊、一旦開口便會立刻暴露心底洶湧的起伏,局促之際耳中卻聽熹兒先一步驚愕道:“方侯竟又要領兵出征?那……那誰來護送朕與母後?除了你、其他人朕都不放心!”
這話雖則稚拙欠妥、卻顯出君主對一個臣子至重的篤信,方獻亭的眉眼依稀顯得有些柔軟了,或許那時也在衛熹臉上看出了些許先帝的影子。
“朝廷大舉遷移、風聲必然走漏,屆時敵寇斷不會沒有動作,臣多留幾日斷後也是為求穩妥……”
他答得很耐心,即便面對的是一個半大孩童也沒有絲毫輕慢不敬。
“至於禦前還有婁、宋幾位將軍在,其皆為志慮忠純貞良死節之臣,必可護得陛下周全。”
他實在是個有些奇妙的人,沈郁時冷厲異常教人害怕,可一旦放緩語氣便又顯得格外溫柔可靠,幼主本是十分驚惶的、眼下被他稍稍哄慰兩句又神情轉霽,繼而囁嚅道:“那好吧……但,但卿還是要早些歸朝……”
這亦是他母後心中所想,且她分明比他更知曉那人真正柔情起來的模樣,只是被重重枷鎖束縛著、半個字也說不出口罷了;他卻好像同樣知曉她的不安,在應過衛熹後又不著痕跡地向垂簾內遞來一眼,如同羽毛在她心上輕輕繞著,令人既心滿意足又對他更加渴慕。
她微微垂下眼睛,等待戰栗般的快感在心底湧起又退去,浮光掠影般清淺的餘波也是醉人的烈酒,同時給予著她最奢侈的甜蜜和最悵惘的苦痛。
“那便依卿所言。”
她終於再次開口,種種悸動逐一壓下,無人知曉她對他的思戀已濃烈到何種地步,正如無人知曉她對他的每一次離去都是何等不舍驚懼。
“孤與陛下先至金陵……待方侯凱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