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蓮生
關燈
小
中
大
丹蓮生
李丹出生的時候,皇家供奉的千葉寺傳了一樁奇聞。
大雄寶殿高二丈七的佛祖金身脫落下一大塊金箔,脖子那裏約有人的兩掌寬,變成光禿禿黑漆漆的一圈。第二日清晨,佛臺凈瓶上忽地多出來一朵蓮花,灑掃的沙彌堅稱前一晚還沒有的,也未見信女去插花,蓮花就這麽憑空生在凈瓶上。
發生在皇家寺院,宮裏有人來問,大家不知當報作祥瑞還是兇兆。老僧去翻了一般人看不懂的梵書,說天竺那邊有個青頸尊,和佛家淵源深厚,有大神通的,可報作真佛顯靈,一定是吉兆。但蓮花不知怎麽說,大概是香眾隨手放的,打掃的人不認真,弄出這麽個烏龍來,也不足為怪。
報是這麽報了,呈給皇帝的劄子裏也寫了如斯雲雲,沙彌們卻很不服氣,私下說明明蓮花才是佛祖顯靈,那個什麽青頸,大概是當初造佛像的工人偷懶,沒用心貼金箔,或者是監工的吃了回扣,工程不牢靠,金箔就脫下來了而已。但劄子已經呈上,皇帝也沒多追問一句,他們的牢騷就只好是牢騷,這樁事傳了兩個多月,漸漸也沒有人再傳。
就這時,李丹出生了。
嬰兒只哭了一聲,臉色就變得不好,小臉蛋憋得又紅又紫,奶娘解開繈褓,發現他脖子勒出一道紫淤,恐怕是兜帶紮得太緊。秦王世子來抱世孫,恰千葉寺的銅鐘轟隆一震,奶娘靈光一閃,展開繈褓給世子看。
“殿下,小殿下生而青頸,乃大福之象啊!”
世子親自抱過去看,教產床上的世子妃也親眼睹過。“是麽……是有點像……”世子妃自語道。世子拍板:“你也說是,那一定是了。”定了明日還要進宮去給皇帝看,給太後看。宮中人紛紛看一遍,“哦”地都感嘆,“原來佛像青頸預示的是秦王世孫”。世孫一早定了入玉牒的名字叫李丹,這會兒大家免不了又要嘆一句,“可惜名字起早了,本來可叫李青的”,而今這名字還是不改,於是李丹還是叫李丹。
那年月朝廷和突厥在打仗,秦王押送糧草向西,路上喝多了酒從馬上翻下摔死了。當然報上去絕不是這麽回事兒,只說是突厥派了刺客,秦王不幸殉國了。世子該知道真相的,但奠儀上他指天痛訴,罵突厥人的老子娘,罵到幾乎暈過去,又頗真情實感,叫人以為老秦王酒後摔死不是實情了。不過傳言雖這樣傳,老秦王被突厥刺殺卻寫進了信史,所謂“實情”總不如“信史”可信的。
秦王世子做了秦王,李丹就做了世子。皇帝許他去崇文館念書,他在學堂上打瞌睡,被先生叫出去罰站。夏天的荷塘長滿蓮蓬,世子李丹就打發手下人去摘蓮蓬,誰知先生提著戒尺溜達出來,“誰也不許去!”李丹覺得這吹胡子瞪眼的老頭好沒意思,索性自己下了荷塘,但他水性甚一般,在裏頭腿抽筋,手直打哆嗦。下人們嚇得紛紛跳下水,把他濕漉漉撈出來。
秦王恰從這邊過,看見李丹狼狽地趴在岸邊,有小黃門幫著捶他背心。“咕嚕”,他從嘴裏吐出爛了的蓮花瓣。
時節尚算太平,突厥雖常有進犯,畢竟離長安甚遠,且大軍開拔,每每得勝還朝。京中百姓拿來就飯下菜的仍是朱雀門那頭的傳聞,比如今年的狀元是個癩痢頭,司馬家三郎拉箭射中了壽王妃的珍珠釵,昌平郡君給秦王世子寫了兩百封情書,千葉寺的佛像的金箔又禿了一次。
這次禿的仍就是十四年前同一尊釋迦牟尼佛。老僧很是惆悵,因翻不到合適的典故。那一年的沙彌如今做了講經和尚,向工部遞了書信,那兒的大官便去查從前替佛像監工的官員,竟真的扯出一串行賄收賄的案子。這麽著,青頸也似乎欺君了,李丹在宮中行走很不自在,總有宮人在他身後指指點點。再則昌平郡君也愈加過火,送來的情書有三十頁長,捉刀的人字跡還不一樣,封面也換了材料,聽下人說,連燒柴也難點著,遠不如以前送的信好用。
這一年冬天皇帝殯天,可惜過了肅殺之秋時,循例大赦天下,死刑犯卻早砍了頭了,放出來不過寥寥幾個,很不夠看。倒是再沒人議論李丹的青頸,秦王如今是眾親王之長,新皇帝才八歲。且他們想起那日崇文館外李丹吐出蓮花花瓣,疑心凈瓶裏的吉兆仍應在他身上。天命之人,眾人是不敢犯難的,無數笑臉又迎了上去,如今內朝外朝,聲勢全在秦王父子之畔。
李丹到了十六歲,陽春三月,他身上又出一件奇聞。昌平郡君年滿二十,再不出降就要耽擱成老姑娘,小皇帝為她指婚,她拒不接旨。李丹踏春從樂游原回來,被郡君當街搶走,鎖在郡君府中。
昌平郡君是老齊王外孫,論起來是李丹的表姐。她如今可當面把捉刀來的第三百封情書念給他聽,“關關雎鳩……食野之蘋……輾轉反側……鼓瑟吹笙……”兩首詩並成一首,聽得李丹昏昏欲睡,正好又到“呦呦鹿鳴”一句,叫他肚子也“咕咕”叫了一聲。
郡君不會餓著他,李丹便等著飯食上桌,然而郡君偏要下廚叫他嘗嘗她的手藝。忽地湧進一堆下人,牽住他袖子把他拱到另一廳堂,桌案精巧,裝飾著許多不能吃的花朵。待郡君終於把羊肉湯餅端了上來,李丹已餓得咬了許多花瓣。這一樁又變作新聞傳出去,都言秦王世子是天上謫仙,渴飲仙露,饑餐香蘭,“不愧是青頸蓮花生的李丹”!
原以為郡君府待不了幾天,但掰著指頭算日子,關在這裏足有一個月。他本來也沒謀什麽正經差事,去不去外省公幹是不打緊的,況又是這種男女情愛的小事,秦王拉不下臉來要人,其他人端看熱鬧。小皇帝本要下旨,被太後和大太監拉住了袖子,“秦王權柄滔天,正好用郡君壓一壓他的熾焰。”幾方都偃旗息鼓,這幾日,已見郡君府的下人出來置辦婚禮用的綢花,看戲的百姓都甚覺精彩。
李丹吃穿用度是絕不缺的,只是每日有一餐必須吃郡君做的湯餅。她也只會做湯餅,頭幾日都是羊肉的,再來是香蔥雞蛋,後來又是羊肉的。郡君府四處都張掛起紅綢飄帶,連李丹的房間都擺上一對龍鳳花燭,來救他出府的人卻還沒有消息,他終於有些坐臥不安。
郡君又端著羊肉湯餅來,李丹正了正衣襟,先做一副敬而遠之的樣子。“郡君——”
“丹郎”,昌平郡君害羞地低下頭,“這麽多天,這是你第一次主動開口喚我。稱郡君太生疏了,不如……不如你叫我小沅。”
她把她的小字說給他聽,這可不是什麽好兆頭。李丹正要開口,羊肉湯的味道飄到面前,他低頭看,郡君拿著調羹遞到他的嘴邊,熟悉的怪味道直沖到鼻子裏,再慢吞吞爬進喉嚨口。他已吃了幾十頓這樣的湯餅,聞到味道就想到這東西盤桓在他的胃裏作怪,明日又要肚子痛,明日又要吃湯餅……
“郡君,其實……”李丹皺起眉,琢磨一個好借口。他心裏想,郡君也不是不好看,只是娶了她要吃湯餅,真是受不住。他擡頭要說話,郡君睜大眼睛看著他,他也細細打量,這次在郡君眼角看到一粒眼屎。他又想,有眼屎的話也說不上好看,何況還有麻子。
“郡君,我是要出家的。”他正色道:“你知道的,我一出生脖子上就有一圈青斑,是佛陀青頸的象征,況且還有蓮花托生。像我這樣的人,註定要住寺修行,俗世男女之情,同我是不相幹的。”
李丹如願從郡君府出來,但昌平郡君到太後面前大哭了一場,他對郡君說的話便聞名於外了。皇帝親自下旨,命他到千葉寺出家,先不必落發——總要給秦王一點轉圜的餘地。
秦王需不需要這餘地卻另說了。李丹在郡君府這幾日,又多出一個弟弟,胞生異象,出世時漫天霞雲。秦王將這小兒抱在懷中,他便咯咯地笑,算命的說這孩子福壽綿延,又說他龍睛鳳眼,有伏羲之相。“能當未來的皇帝哩!”這句是附在秦王耳邊說的。
“是嗎?”接到皇帝命令李丹出家的旨意,秦王不過說了這兩個字。李丹等了幾日,父親沒有別的話,冊禮太監反而到了,他只得登上馬車去往千葉寺。半路拉開車簾,也不過見到後車的箱篋、仆從。車塵揚到空中,彌漫開去仿佛遮天蔽日的一道幕布。入了山門,依稀還可見到昌平郡君停在山下的馬車,來送他的,也就唯此而已。
老僧問他要不要剃頭。剃頭能顯得虔誠,再燙上幾個戒疤,以後寺裏的前程就有保障。況他青頸蓮花生的淵源,足以做——住持沒法子,戒律堂進不去,藏經閣缺的是熟讀經書能譯梵文的高僧——反正小沙彌是不用做的,講經和尚大約可以爭取到,籠統而言前途仍舊光明。
李丹謝絕了他的好意,頭發還是不剃,怕剃了頭形不好看。僧房也毋須住,千葉寺隔壁他家自有田產的,只是寺門和院門不在一個方向,需鑿墻穿個過道出來。幸好帶的人多,不至於耽擱太久。大概第七日,過道鑿好,在家也須穿上灰撲撲的僧衣了,跟住持隔墻碰見,還需合十行禮。早晚念佛號一千遍,念完吃飯,念完睡覺,掰著指頭,就又過了一個月。
出了件大事。
西南大旱,三個州都受了災,災民順著水路往北,被過往州縣拒之門外,浩浩蕩蕩都往京城方向來。李丹聽到消息的時候,他們已在上林苑外歇下腳。城門是不讓進的,昆明池有魚有水,災民伐竹搭棚散住在一邊。京兆尹覺得有礙觀瞻,但人已經到京城外,不好暴力驅趕——災民都是身強力壯的莽漢,又沒有後路可退,若揭竿暴起,他的烏紗帽就有些戴不住了。
這樣拖了些時日,災民們卻來沖撞城門,理由是昆明池的魚有限,先時還能抓到笨的,而今只剩下聰明的,絕不上鉤,漸漸填不飽肚子了。守城官兵連忙報給朝廷,他又多嘴,在西市吃面時痛快地張揚了出去,滿城百姓便都知道了。
百姓們吃飯照例是要下菜的。災民的故事比李丹的緋聞更好看,一個是難吃的羊肉湯餅,一個卻完全要餓死了。況且災民也是百姓,不過住得遠,加之天災,何況豈知沒有人禍呢?又聞說城樓門子的兵不許他們進城,拿著長刀兇神惡煞地罵,若有敢闖是立時要挨刀的。多麽嚇人!接著眾人便紛紛罵,守城的是要罵的,但他洩露出這個消息,好似就跟災民站在一起了。皇帝是不能罵的,他在宮裏,怎麽能聽到消息呢?剩下就是李丹了,瞧他,羊肉的湯餅都不吃,若賒給災民,一碗能救三條性命呢!
大概也有秦王的對家在操縱輿論,總之傳得沸沸揚揚,連千葉寺的香火都熄了不少。住持熬了一晚上,熬得光頭油得發亮,終於定了要做一場祈雨的法式。李丹被罵得難受,更為災民心軟,提議法式就在昆明池做,再熬幾桶羊肉湯帶過去,叫那些捉不到魚的災民不至於餓死。
日程定在第三天,時間很趕。法式總要旗幡,寺裏常備的是給皇帝用的,要麽就是平民的規格,用來祈雨不是太重就是太輕。李丹說不如就在平民的旗子上加一點物什,請些繡娘把珊瑚珠子瑪瑙球兒連綴上去,不違制也不失體面。繡娘好找,珠子卻超了預算。幸而李丹宅子裏還存了些用來打彈珠的,成色並不十分好,只能將就用。
要做法式還需法衣,本來住持有件上得了臺面的,無奈他推說自己年事太高,他不去,衣服也不肯借。另幾個高僧也推托,因為手頭譯經到了關鍵時刻,稍微走開,整部經便譯不出來。能去的和尚人數倒多,但沒有名聲顯赫的大德,若叫個無名之輩去主持局面,恐怕災民要嚷嚷,老天也不認可。
這件事十分棘手,一直到法式前一天,那位翻出青頸尊出處的老僧來找李丹,稱青頸是一定不會錯的。為今之計,李丹作為真佛化身前往祈雨,千葉寺上下都是極力讚成的。李丹便說,他尚沒有法衣,且沒有剃度,又不會祈雨的章程,連佛經也沒有完整背下一首。
但老僧說這不打緊,穿自己的衣衫就可以,世家公子的華服比之法衣要亮堂許多。頭發也沒關系,滿京百姓都知道秦王世子出家的緣故,不會認真。佛經更沒緊要,只當心莫在臺上睡著。
於是就敲定李丹上去,但頭發還是要剃,這是他自己選的。畢竟一個羊肉湯餅就牽出不少非議,他怕不剃頭,傳出話來更不好聽。
法式當日,皇帝雖沒有親至,卻派來大又大的一個太監,隨著些更大又大的儀仗,李丹不由得擔心祈雨的旗子不夠高,法式顯不出隆重。他穿一件對襟百福紋的大袖衫,腰佩蔽膝,穩穩走上臨時搭的高臺,風拂面吹來,吹得祈雨用的旗幡和紮在地上的宮裏來的儀仗斜成一般高——說得過去,說得過去——他半顆心咽進肚子裏去,感到風吹得頭冷,光頭是實實在在的。下面圍觀的百姓興高采烈地歡呼,“秦王世子是哪個?”“是那個光頭!”看眾不至於失望,他另半顆心也咽進原處。
只是昌平郡君在馬車裏哭得喘不上氣,她好不容易出城來看看李丹,他卻連頭發也沒有。這下她相信了李丹要出家的話,只得回去答應和司馬三郎的親事,這是後話。
法式是做了,下不下雨還不知道。不下雨的話災民就還在那裏,羊肉湯吃不了幾頓,第二日他們原樣去釣魚。
小皇帝等在宮裏聽信,沒下雨、沒下雨,還是沒下雨。災民呢?搭起了兩層高的竹樓,個別還溜進上林苑偷獵,有一頭白鹿本來要報作祥瑞的,也被災民射死了。京兆尹哭哭啼啼,太妃們也哭哭啼啼,說來年踏春,恐怕牡丹花也被災民吃盡了。
於是有人彈劾李丹,說他辦事不力。但下不下雨不是他說了算,看客一哂,無甚風波。那人又追上劄子,這次說李丹是欺君,且有實證,奶娘說了的,青頸是她不小心掐的,和什麽佛祖托生無關。秦王疑心背後是他的政敵、如今的帝師司馬懷做壞,但李丹的頭發剃了,越發不像個世子的樣子。他懷裏的小兒子倒生得毛發俱全,瞧著有點“龍種”的模樣了。
然而竟又下了雨,雖不是很大,京兆尹總算有理由催促災民回鄉。但前一樁事過不去,李丹原來不是個青頸,那蓮花也算不上數了。吃花瓣麽,人人可吃的。連昌平郡君面上都重見笑意了,她去瞧了瞧司馬三郎,雖然箭術不怎麽樣,但長得十分清爽,頭頂據說比李丹多一個旋,人是聰明的,也絕不至於脫發。
京中百姓又有了新熱鬧可看,因為皇帝特地升了郡君做公主,和司馬家的婚事提上日程。朱雀大街兩邊搭了二丈七高的山棚燈樹,又聞得千葉寺裏監工不利的佛像也是二丈七,不吉利,於是最終搭成三丈三,高可攀雲。但婚禮這一日仍出了岔子,因為雨只下了一陣,災民回程還剩一半路,老天爺就變了臉,不肯再下一滴——照舊還是被沿路各州各縣擋在門外,這時回頭去昆明池,辛苦搭好的竹樓也被拆了,況那裏釣不到魚,他們都是知道的。
不知哪個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災民殺了押解的官兵,就地造反,也學一些勇戰的騎士,把砍下的人頭掛在長槍上。他們並沒有馬,挑著人頭排著隊走,瞧上去是很可怖的,長槍閃著粼粼的冷光,而人頭又在滴血,走過的路都被鮮血汙得臭了。他們重新去敲路過各州各縣的城門,大部分仍然敲不開,那便走去敲下一座。朝廷的指令遲了些,路過的各州各府也不出動,終於叫他們敲開了門,搶了縣城裏的牛馬,可把人頭掛在馬鞍上了。
他們從休整的縣城北上的那一日,縣門攻破的軍報才遲遲送進長安。朱雀大街被公主下降的儀仗堵住,千裏馬走得比毛驢還慢,送進宮裏又花了一些時辰。且司馬懷截住這信看了看,思量平叛十有八九是秦王主事,有意要給他使幾個絆子,到第二日中午,奏報才呈到皇帝面前。
等大軍開拔,亂軍的隊伍已經壯大到八萬,聽說內部還出了幾個英傑,豎起的旗幟像模像樣地繡上首領的名字,連號令下去的書信格式也有定規了。京中人心甚是惶惶,因聽說軍報到的那一日,廷議的大臣們都是喝醉的。前一日是公主的婚禮,正因為李丹拒絕了她她才嫁得這麽遲,原來還是李丹不好——戰事吃緊,但李丹總可以罵的。
不過千葉寺暫時很平靜,畢竟是皇家寺院,建在高處,且下面幾百畝寺產,單是拿著鋤頭的佃農,收攏一下也能拉出幾百幾千的隊伍。亂軍尚遠,京城的百姓仍還是順民,農兵暫時仍是佃農。若真有沒長眼睛攻來寺裏的——據住持推測,大概率是沖著李丹——那時就將李丹送出去,千葉寺是足以全身而退的。
拿道聽途說的軍情就飯,飯有些不好吃。盡是些黏黏糊糊、稀裏嘩啦的死人故事。京城的百姓只盼這亂子快些過去,聽說司馬三郎和壽王妃眉來眼去惹惱了昌平公主,大家夥急著嘮這件新鮮緋聞,但軍情還是時時刻刻變差,終於亂軍攻來長安。
前線有了新的奏報,原來領兵去的秦王已經反了,怪不得這叛怎麽也平不住,亂又越生越亂。但百姓們稍稍放下了心,秦王是個熟臉,大家都認得的——他爹喝醉酒翻下馬出了洋相死的,他兒子連口羊肉湯餅都要吃吐,禿得連頭發也長不出來——一家子底細都在傳聞裏聽過,就算做了新皇帝也很可親。
於是就有人上山去找李丹,用七色絲線做了兩丈寬的法幡,一齊送上珍珠綴的靴子、金線繡的袈裟、純金打造的禪杖,在法幡上繡了一行“青頸丹蓮生,壽年如天子”。如今青頸又是貨真價實的了,有的人家私下還偷偷畫了畫像,若去街上問誰罵過李丹,是絕沒有人承認的。昌平公主也在床頭掛了一副李丹像,特地拿來跟駙馬慪氣。司馬三郎扯下畫像,氣沖沖進宮面聖。
“城中百姓,竟有祈李丹像而不服聖訓的。秦王世子以佛謀亂,和他父親一樣是亂臣賊子!”
禁軍沖上千葉寺捉拿李丹,把七色法幡、珍珠靴子、繡金袈裟、純金禪杖作為證物帶走。太後在垂簾後大怒,嚇得小皇帝哇哇大哭。但秦王軍馬已到昆明池了,飛鴿來信,即刻須將李丹交出去。
承天門緩緩打開,李丹坐在肩攆上,披著七色法幡(已削去那行字),穿著袈裟、靴子,一手握著純金禪杖,腳踏上丹色□□蓮花紋樣的毯子,由八個人擡著步到承天門街,又走進朱雀門街。明德門打開的一瞬,隨行的太監目示左右,除了擡攆的八人,其餘儀仗都停了下來。從肩攆上垂下一條漆黑的墨線,隨著肩攆往前行,線也越漏越長。
太監拿出火折,“噗”地一下吹燃,炯炯盯住李丹背影。秦王接應的隊伍終於出現,太監瞪大眼睛,將火折靠近地上的墨線,然而一聲箭鳴,對面率先射出一箭。八人裏栽倒一個,肩攆歪歪斜斜掉到了地上。
走得還不夠遠,在這裏點燃,火恐怕要炸到自己身上,太監只得收了火折。對面簌簌地出箭,將另外七人連連射倒,李丹忙著把袈裟、法幡脫掉,靴子上的珍珠勾住了毯子,他光腳從攆上跳下。又一箭從對面破空而來,他躲過,高喊:“是我!”
對面似乎有所遲疑,但領隊低聲交代了幾句,箭雨便又至。李丹忙趴到肩攆後,光頭太矚目,他把頭藏到屍體的肚子下面。不知過了多久,明德門轟地閉上,對面箭聲也停了。他手按在地上沾了滿手的黑灰,聞著是硝石味,一顆心砰砰砰跳得停不下來。
接著又是傳聞,飯還是要吃的,就飯就菜的總是傳聞。
傳聞青頸蓮花生的李丹死了,明德門的守衛定要說是秦王殺了親生子,但秦軍一口咬定是皇帝派人殺的。兩方爭執不下,就像他們打仗,也是你進一步,我進一步,繞著長安城打成一圈鋸齒。
百姓們看得有些乏了,覺得秦王雖是熟面孔,也不好霸占緋聞太久的。他這仗打得這麽不痛快,連續三月沒有新的熱鬧可看,這樣的皇帝他們是不許他做的。
但青頸的事情終於有了定論,因為癩痢頭狀元也被選去譯經。他把前面僧人們翻譯的版本相互核驗,發現青頸尊的記載是天竺另一個教派的,與佛教有些遠了。什麽真佛化身,便也敲定是假的了。
百姓吃羊肉湯餅時還能想起李丹,有時候嘆,他不該出家去做和尚的。
“但他少年禿頭,不做和尚也不好看呀!”
是了,這也是樁難處。於是便都又認同出家是於他有利的,畢竟無需剃度就可做小沙彌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丹出生的時候,皇家供奉的千葉寺傳了一樁奇聞。
大雄寶殿高二丈七的佛祖金身脫落下一大塊金箔,脖子那裏約有人的兩掌寬,變成光禿禿黑漆漆的一圈。第二日清晨,佛臺凈瓶上忽地多出來一朵蓮花,灑掃的沙彌堅稱前一晚還沒有的,也未見信女去插花,蓮花就這麽憑空生在凈瓶上。
發生在皇家寺院,宮裏有人來問,大家不知當報作祥瑞還是兇兆。老僧去翻了一般人看不懂的梵書,說天竺那邊有個青頸尊,和佛家淵源深厚,有大神通的,可報作真佛顯靈,一定是吉兆。但蓮花不知怎麽說,大概是香眾隨手放的,打掃的人不認真,弄出這麽個烏龍來,也不足為怪。
報是這麽報了,呈給皇帝的劄子裏也寫了如斯雲雲,沙彌們卻很不服氣,私下說明明蓮花才是佛祖顯靈,那個什麽青頸,大概是當初造佛像的工人偷懶,沒用心貼金箔,或者是監工的吃了回扣,工程不牢靠,金箔就脫下來了而已。但劄子已經呈上,皇帝也沒多追問一句,他們的牢騷就只好是牢騷,這樁事傳了兩個多月,漸漸也沒有人再傳。
就這時,李丹出生了。
嬰兒只哭了一聲,臉色就變得不好,小臉蛋憋得又紅又紫,奶娘解開繈褓,發現他脖子勒出一道紫淤,恐怕是兜帶紮得太緊。秦王世子來抱世孫,恰千葉寺的銅鐘轟隆一震,奶娘靈光一閃,展開繈褓給世子看。
“殿下,小殿下生而青頸,乃大福之象啊!”
世子親自抱過去看,教產床上的世子妃也親眼睹過。“是麽……是有點像……”世子妃自語道。世子拍板:“你也說是,那一定是了。”定了明日還要進宮去給皇帝看,給太後看。宮中人紛紛看一遍,“哦”地都感嘆,“原來佛像青頸預示的是秦王世孫”。世孫一早定了入玉牒的名字叫李丹,這會兒大家免不了又要嘆一句,“可惜名字起早了,本來可叫李青的”,而今這名字還是不改,於是李丹還是叫李丹。
那年月朝廷和突厥在打仗,秦王押送糧草向西,路上喝多了酒從馬上翻下摔死了。當然報上去絕不是這麽回事兒,只說是突厥派了刺客,秦王不幸殉國了。世子該知道真相的,但奠儀上他指天痛訴,罵突厥人的老子娘,罵到幾乎暈過去,又頗真情實感,叫人以為老秦王酒後摔死不是實情了。不過傳言雖這樣傳,老秦王被突厥刺殺卻寫進了信史,所謂“實情”總不如“信史”可信的。
秦王世子做了秦王,李丹就做了世子。皇帝許他去崇文館念書,他在學堂上打瞌睡,被先生叫出去罰站。夏天的荷塘長滿蓮蓬,世子李丹就打發手下人去摘蓮蓬,誰知先生提著戒尺溜達出來,“誰也不許去!”李丹覺得這吹胡子瞪眼的老頭好沒意思,索性自己下了荷塘,但他水性甚一般,在裏頭腿抽筋,手直打哆嗦。下人們嚇得紛紛跳下水,把他濕漉漉撈出來。
秦王恰從這邊過,看見李丹狼狽地趴在岸邊,有小黃門幫著捶他背心。“咕嚕”,他從嘴裏吐出爛了的蓮花瓣。
時節尚算太平,突厥雖常有進犯,畢竟離長安甚遠,且大軍開拔,每每得勝還朝。京中百姓拿來就飯下菜的仍是朱雀門那頭的傳聞,比如今年的狀元是個癩痢頭,司馬家三郎拉箭射中了壽王妃的珍珠釵,昌平郡君給秦王世子寫了兩百封情書,千葉寺的佛像的金箔又禿了一次。
這次禿的仍就是十四年前同一尊釋迦牟尼佛。老僧很是惆悵,因翻不到合適的典故。那一年的沙彌如今做了講經和尚,向工部遞了書信,那兒的大官便去查從前替佛像監工的官員,竟真的扯出一串行賄收賄的案子。這麽著,青頸也似乎欺君了,李丹在宮中行走很不自在,總有宮人在他身後指指點點。再則昌平郡君也愈加過火,送來的情書有三十頁長,捉刀的人字跡還不一樣,封面也換了材料,聽下人說,連燒柴也難點著,遠不如以前送的信好用。
這一年冬天皇帝殯天,可惜過了肅殺之秋時,循例大赦天下,死刑犯卻早砍了頭了,放出來不過寥寥幾個,很不夠看。倒是再沒人議論李丹的青頸,秦王如今是眾親王之長,新皇帝才八歲。且他們想起那日崇文館外李丹吐出蓮花花瓣,疑心凈瓶裏的吉兆仍應在他身上。天命之人,眾人是不敢犯難的,無數笑臉又迎了上去,如今內朝外朝,聲勢全在秦王父子之畔。
李丹到了十六歲,陽春三月,他身上又出一件奇聞。昌平郡君年滿二十,再不出降就要耽擱成老姑娘,小皇帝為她指婚,她拒不接旨。李丹踏春從樂游原回來,被郡君當街搶走,鎖在郡君府中。
昌平郡君是老齊王外孫,論起來是李丹的表姐。她如今可當面把捉刀來的第三百封情書念給他聽,“關關雎鳩……食野之蘋……輾轉反側……鼓瑟吹笙……”兩首詩並成一首,聽得李丹昏昏欲睡,正好又到“呦呦鹿鳴”一句,叫他肚子也“咕咕”叫了一聲。
郡君不會餓著他,李丹便等著飯食上桌,然而郡君偏要下廚叫他嘗嘗她的手藝。忽地湧進一堆下人,牽住他袖子把他拱到另一廳堂,桌案精巧,裝飾著許多不能吃的花朵。待郡君終於把羊肉湯餅端了上來,李丹已餓得咬了許多花瓣。這一樁又變作新聞傳出去,都言秦王世子是天上謫仙,渴飲仙露,饑餐香蘭,“不愧是青頸蓮花生的李丹”!
原以為郡君府待不了幾天,但掰著指頭算日子,關在這裏足有一個月。他本來也沒謀什麽正經差事,去不去外省公幹是不打緊的,況又是這種男女情愛的小事,秦王拉不下臉來要人,其他人端看熱鬧。小皇帝本要下旨,被太後和大太監拉住了袖子,“秦王權柄滔天,正好用郡君壓一壓他的熾焰。”幾方都偃旗息鼓,這幾日,已見郡君府的下人出來置辦婚禮用的綢花,看戲的百姓都甚覺精彩。
李丹吃穿用度是絕不缺的,只是每日有一餐必須吃郡君做的湯餅。她也只會做湯餅,頭幾日都是羊肉的,再來是香蔥雞蛋,後來又是羊肉的。郡君府四處都張掛起紅綢飄帶,連李丹的房間都擺上一對龍鳳花燭,來救他出府的人卻還沒有消息,他終於有些坐臥不安。
郡君又端著羊肉湯餅來,李丹正了正衣襟,先做一副敬而遠之的樣子。“郡君——”
“丹郎”,昌平郡君害羞地低下頭,“這麽多天,這是你第一次主動開口喚我。稱郡君太生疏了,不如……不如你叫我小沅。”
她把她的小字說給他聽,這可不是什麽好兆頭。李丹正要開口,羊肉湯的味道飄到面前,他低頭看,郡君拿著調羹遞到他的嘴邊,熟悉的怪味道直沖到鼻子裏,再慢吞吞爬進喉嚨口。他已吃了幾十頓這樣的湯餅,聞到味道就想到這東西盤桓在他的胃裏作怪,明日又要肚子痛,明日又要吃湯餅……
“郡君,其實……”李丹皺起眉,琢磨一個好借口。他心裏想,郡君也不是不好看,只是娶了她要吃湯餅,真是受不住。他擡頭要說話,郡君睜大眼睛看著他,他也細細打量,這次在郡君眼角看到一粒眼屎。他又想,有眼屎的話也說不上好看,何況還有麻子。
“郡君,我是要出家的。”他正色道:“你知道的,我一出生脖子上就有一圈青斑,是佛陀青頸的象征,況且還有蓮花托生。像我這樣的人,註定要住寺修行,俗世男女之情,同我是不相幹的。”
李丹如願從郡君府出來,但昌平郡君到太後面前大哭了一場,他對郡君說的話便聞名於外了。皇帝親自下旨,命他到千葉寺出家,先不必落發——總要給秦王一點轉圜的餘地。
秦王需不需要這餘地卻另說了。李丹在郡君府這幾日,又多出一個弟弟,胞生異象,出世時漫天霞雲。秦王將這小兒抱在懷中,他便咯咯地笑,算命的說這孩子福壽綿延,又說他龍睛鳳眼,有伏羲之相。“能當未來的皇帝哩!”這句是附在秦王耳邊說的。
“是嗎?”接到皇帝命令李丹出家的旨意,秦王不過說了這兩個字。李丹等了幾日,父親沒有別的話,冊禮太監反而到了,他只得登上馬車去往千葉寺。半路拉開車簾,也不過見到後車的箱篋、仆從。車塵揚到空中,彌漫開去仿佛遮天蔽日的一道幕布。入了山門,依稀還可見到昌平郡君停在山下的馬車,來送他的,也就唯此而已。
老僧問他要不要剃頭。剃頭能顯得虔誠,再燙上幾個戒疤,以後寺裏的前程就有保障。況他青頸蓮花生的淵源,足以做——住持沒法子,戒律堂進不去,藏經閣缺的是熟讀經書能譯梵文的高僧——反正小沙彌是不用做的,講經和尚大約可以爭取到,籠統而言前途仍舊光明。
李丹謝絕了他的好意,頭發還是不剃,怕剃了頭形不好看。僧房也毋須住,千葉寺隔壁他家自有田產的,只是寺門和院門不在一個方向,需鑿墻穿個過道出來。幸好帶的人多,不至於耽擱太久。大概第七日,過道鑿好,在家也須穿上灰撲撲的僧衣了,跟住持隔墻碰見,還需合十行禮。早晚念佛號一千遍,念完吃飯,念完睡覺,掰著指頭,就又過了一個月。
出了件大事。
西南大旱,三個州都受了災,災民順著水路往北,被過往州縣拒之門外,浩浩蕩蕩都往京城方向來。李丹聽到消息的時候,他們已在上林苑外歇下腳。城門是不讓進的,昆明池有魚有水,災民伐竹搭棚散住在一邊。京兆尹覺得有礙觀瞻,但人已經到京城外,不好暴力驅趕——災民都是身強力壯的莽漢,又沒有後路可退,若揭竿暴起,他的烏紗帽就有些戴不住了。
這樣拖了些時日,災民們卻來沖撞城門,理由是昆明池的魚有限,先時還能抓到笨的,而今只剩下聰明的,絕不上鉤,漸漸填不飽肚子了。守城官兵連忙報給朝廷,他又多嘴,在西市吃面時痛快地張揚了出去,滿城百姓便都知道了。
百姓們吃飯照例是要下菜的。災民的故事比李丹的緋聞更好看,一個是難吃的羊肉湯餅,一個卻完全要餓死了。況且災民也是百姓,不過住得遠,加之天災,何況豈知沒有人禍呢?又聞說城樓門子的兵不許他們進城,拿著長刀兇神惡煞地罵,若有敢闖是立時要挨刀的。多麽嚇人!接著眾人便紛紛罵,守城的是要罵的,但他洩露出這個消息,好似就跟災民站在一起了。皇帝是不能罵的,他在宮裏,怎麽能聽到消息呢?剩下就是李丹了,瞧他,羊肉的湯餅都不吃,若賒給災民,一碗能救三條性命呢!
大概也有秦王的對家在操縱輿論,總之傳得沸沸揚揚,連千葉寺的香火都熄了不少。住持熬了一晚上,熬得光頭油得發亮,終於定了要做一場祈雨的法式。李丹被罵得難受,更為災民心軟,提議法式就在昆明池做,再熬幾桶羊肉湯帶過去,叫那些捉不到魚的災民不至於餓死。
日程定在第三天,時間很趕。法式總要旗幡,寺裏常備的是給皇帝用的,要麽就是平民的規格,用來祈雨不是太重就是太輕。李丹說不如就在平民的旗子上加一點物什,請些繡娘把珊瑚珠子瑪瑙球兒連綴上去,不違制也不失體面。繡娘好找,珠子卻超了預算。幸而李丹宅子裏還存了些用來打彈珠的,成色並不十分好,只能將就用。
要做法式還需法衣,本來住持有件上得了臺面的,無奈他推說自己年事太高,他不去,衣服也不肯借。另幾個高僧也推托,因為手頭譯經到了關鍵時刻,稍微走開,整部經便譯不出來。能去的和尚人數倒多,但沒有名聲顯赫的大德,若叫個無名之輩去主持局面,恐怕災民要嚷嚷,老天也不認可。
這件事十分棘手,一直到法式前一天,那位翻出青頸尊出處的老僧來找李丹,稱青頸是一定不會錯的。為今之計,李丹作為真佛化身前往祈雨,千葉寺上下都是極力讚成的。李丹便說,他尚沒有法衣,且沒有剃度,又不會祈雨的章程,連佛經也沒有完整背下一首。
但老僧說這不打緊,穿自己的衣衫就可以,世家公子的華服比之法衣要亮堂許多。頭發也沒關系,滿京百姓都知道秦王世子出家的緣故,不會認真。佛經更沒緊要,只當心莫在臺上睡著。
於是就敲定李丹上去,但頭發還是要剃,這是他自己選的。畢竟一個羊肉湯餅就牽出不少非議,他怕不剃頭,傳出話來更不好聽。
法式當日,皇帝雖沒有親至,卻派來大又大的一個太監,隨著些更大又大的儀仗,李丹不由得擔心祈雨的旗子不夠高,法式顯不出隆重。他穿一件對襟百福紋的大袖衫,腰佩蔽膝,穩穩走上臨時搭的高臺,風拂面吹來,吹得祈雨用的旗幡和紮在地上的宮裏來的儀仗斜成一般高——說得過去,說得過去——他半顆心咽進肚子裏去,感到風吹得頭冷,光頭是實實在在的。下面圍觀的百姓興高采烈地歡呼,“秦王世子是哪個?”“是那個光頭!”看眾不至於失望,他另半顆心也咽進原處。
只是昌平郡君在馬車裏哭得喘不上氣,她好不容易出城來看看李丹,他卻連頭發也沒有。這下她相信了李丹要出家的話,只得回去答應和司馬三郎的親事,這是後話。
法式是做了,下不下雨還不知道。不下雨的話災民就還在那裏,羊肉湯吃不了幾頓,第二日他們原樣去釣魚。
小皇帝等在宮裏聽信,沒下雨、沒下雨,還是沒下雨。災民呢?搭起了兩層高的竹樓,個別還溜進上林苑偷獵,有一頭白鹿本來要報作祥瑞的,也被災民射死了。京兆尹哭哭啼啼,太妃們也哭哭啼啼,說來年踏春,恐怕牡丹花也被災民吃盡了。
於是有人彈劾李丹,說他辦事不力。但下不下雨不是他說了算,看客一哂,無甚風波。那人又追上劄子,這次說李丹是欺君,且有實證,奶娘說了的,青頸是她不小心掐的,和什麽佛祖托生無關。秦王疑心背後是他的政敵、如今的帝師司馬懷做壞,但李丹的頭發剃了,越發不像個世子的樣子。他懷裏的小兒子倒生得毛發俱全,瞧著有點“龍種”的模樣了。
然而竟又下了雨,雖不是很大,京兆尹總算有理由催促災民回鄉。但前一樁事過不去,李丹原來不是個青頸,那蓮花也算不上數了。吃花瓣麽,人人可吃的。連昌平郡君面上都重見笑意了,她去瞧了瞧司馬三郎,雖然箭術不怎麽樣,但長得十分清爽,頭頂據說比李丹多一個旋,人是聰明的,也絕不至於脫發。
京中百姓又有了新熱鬧可看,因為皇帝特地升了郡君做公主,和司馬家的婚事提上日程。朱雀大街兩邊搭了二丈七高的山棚燈樹,又聞得千葉寺裏監工不利的佛像也是二丈七,不吉利,於是最終搭成三丈三,高可攀雲。但婚禮這一日仍出了岔子,因為雨只下了一陣,災民回程還剩一半路,老天爺就變了臉,不肯再下一滴——照舊還是被沿路各州各縣擋在門外,這時回頭去昆明池,辛苦搭好的竹樓也被拆了,況那裏釣不到魚,他們都是知道的。
不知哪個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災民殺了押解的官兵,就地造反,也學一些勇戰的騎士,把砍下的人頭掛在長槍上。他們並沒有馬,挑著人頭排著隊走,瞧上去是很可怖的,長槍閃著粼粼的冷光,而人頭又在滴血,走過的路都被鮮血汙得臭了。他們重新去敲路過各州各縣的城門,大部分仍然敲不開,那便走去敲下一座。朝廷的指令遲了些,路過的各州各府也不出動,終於叫他們敲開了門,搶了縣城裏的牛馬,可把人頭掛在馬鞍上了。
他們從休整的縣城北上的那一日,縣門攻破的軍報才遲遲送進長安。朱雀大街被公主下降的儀仗堵住,千裏馬走得比毛驢還慢,送進宮裏又花了一些時辰。且司馬懷截住這信看了看,思量平叛十有八九是秦王主事,有意要給他使幾個絆子,到第二日中午,奏報才呈到皇帝面前。
等大軍開拔,亂軍的隊伍已經壯大到八萬,聽說內部還出了幾個英傑,豎起的旗幟像模像樣地繡上首領的名字,連號令下去的書信格式也有定規了。京中人心甚是惶惶,因聽說軍報到的那一日,廷議的大臣們都是喝醉的。前一日是公主的婚禮,正因為李丹拒絕了她她才嫁得這麽遲,原來還是李丹不好——戰事吃緊,但李丹總可以罵的。
不過千葉寺暫時很平靜,畢竟是皇家寺院,建在高處,且下面幾百畝寺產,單是拿著鋤頭的佃農,收攏一下也能拉出幾百幾千的隊伍。亂軍尚遠,京城的百姓仍還是順民,農兵暫時仍是佃農。若真有沒長眼睛攻來寺裏的——據住持推測,大概率是沖著李丹——那時就將李丹送出去,千葉寺是足以全身而退的。
拿道聽途說的軍情就飯,飯有些不好吃。盡是些黏黏糊糊、稀裏嘩啦的死人故事。京城的百姓只盼這亂子快些過去,聽說司馬三郎和壽王妃眉來眼去惹惱了昌平公主,大家夥急著嘮這件新鮮緋聞,但軍情還是時時刻刻變差,終於亂軍攻來長安。
前線有了新的奏報,原來領兵去的秦王已經反了,怪不得這叛怎麽也平不住,亂又越生越亂。但百姓們稍稍放下了心,秦王是個熟臉,大家都認得的——他爹喝醉酒翻下馬出了洋相死的,他兒子連口羊肉湯餅都要吃吐,禿得連頭發也長不出來——一家子底細都在傳聞裏聽過,就算做了新皇帝也很可親。
於是就有人上山去找李丹,用七色絲線做了兩丈寬的法幡,一齊送上珍珠綴的靴子、金線繡的袈裟、純金打造的禪杖,在法幡上繡了一行“青頸丹蓮生,壽年如天子”。如今青頸又是貨真價實的了,有的人家私下還偷偷畫了畫像,若去街上問誰罵過李丹,是絕沒有人承認的。昌平公主也在床頭掛了一副李丹像,特地拿來跟駙馬慪氣。司馬三郎扯下畫像,氣沖沖進宮面聖。
“城中百姓,竟有祈李丹像而不服聖訓的。秦王世子以佛謀亂,和他父親一樣是亂臣賊子!”
禁軍沖上千葉寺捉拿李丹,把七色法幡、珍珠靴子、繡金袈裟、純金禪杖作為證物帶走。太後在垂簾後大怒,嚇得小皇帝哇哇大哭。但秦王軍馬已到昆明池了,飛鴿來信,即刻須將李丹交出去。
承天門緩緩打開,李丹坐在肩攆上,披著七色法幡(已削去那行字),穿著袈裟、靴子,一手握著純金禪杖,腳踏上丹色□□蓮花紋樣的毯子,由八個人擡著步到承天門街,又走進朱雀門街。明德門打開的一瞬,隨行的太監目示左右,除了擡攆的八人,其餘儀仗都停了下來。從肩攆上垂下一條漆黑的墨線,隨著肩攆往前行,線也越漏越長。
太監拿出火折,“噗”地一下吹燃,炯炯盯住李丹背影。秦王接應的隊伍終於出現,太監瞪大眼睛,將火折靠近地上的墨線,然而一聲箭鳴,對面率先射出一箭。八人裏栽倒一個,肩攆歪歪斜斜掉到了地上。
走得還不夠遠,在這裏點燃,火恐怕要炸到自己身上,太監只得收了火折。對面簌簌地出箭,將另外七人連連射倒,李丹忙著把袈裟、法幡脫掉,靴子上的珍珠勾住了毯子,他光腳從攆上跳下。又一箭從對面破空而來,他躲過,高喊:“是我!”
對面似乎有所遲疑,但領隊低聲交代了幾句,箭雨便又至。李丹忙趴到肩攆後,光頭太矚目,他把頭藏到屍體的肚子下面。不知過了多久,明德門轟地閉上,對面箭聲也停了。他手按在地上沾了滿手的黑灰,聞著是硝石味,一顆心砰砰砰跳得停不下來。
接著又是傳聞,飯還是要吃的,就飯就菜的總是傳聞。
傳聞青頸蓮花生的李丹死了,明德門的守衛定要說是秦王殺了親生子,但秦軍一口咬定是皇帝派人殺的。兩方爭執不下,就像他們打仗,也是你進一步,我進一步,繞著長安城打成一圈鋸齒。
百姓們看得有些乏了,覺得秦王雖是熟面孔,也不好霸占緋聞太久的。他這仗打得這麽不痛快,連續三月沒有新的熱鬧可看,這樣的皇帝他們是不許他做的。
但青頸的事情終於有了定論,因為癩痢頭狀元也被選去譯經。他把前面僧人們翻譯的版本相互核驗,發現青頸尊的記載是天竺另一個教派的,與佛教有些遠了。什麽真佛化身,便也敲定是假的了。
百姓吃羊肉湯餅時還能想起李丹,有時候嘆,他不該出家去做和尚的。
“但他少年禿頭,不做和尚也不好看呀!”
是了,這也是樁難處。於是便都又認同出家是於他有利的,畢竟無需剃度就可做小沙彌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