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關燈
小
中
大
司馬遷
【呂後過後就是漢文帝劉恒了,劉恒這個人的人生也很奇特,人在家中坐,帝位天上來。】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今日大家接收到的令人驚訝的消息實在是太多了。
漢文帝,他們早已聽說,而且幕中女子說過,這是個好皇帝,沒想到竟是劉恒。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同樣是陛下的孩子,可是這母家不同,皇子的地位也是不同的。
他怎麽就做了皇帝了呢?
【劉恒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薄姬,算是搶來的俘虜,並不怎麽受寵,所以在呂後專權的這些年裏,他和他母親都沒什麽存在感,他在八歲的時候就被立為代王,封地在晉陽,在晉陽的時候他腳踏實地踐行呂後所說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把自己的小國家管理得紅紅火火的。】
【這就應了那句老話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那劉邦有那麽些個兒子,漢惠帝也有那麽些個兒子,為什麽最後就劉恒得了這個皇位了呢,這還得從呂後說起,雖然我們說呂後的功績被輕視了,但是她做的那些不好的事也確實存在,她鏟除異己,扶持自己的人,先後立了劉盈的兩個兒子為皇子,在呂氏覆滅的時候,當時的皇帝是劉盈兒子劉弘,大臣們都說劉弘不是劉盈親生的,並且認為漢惠帝的兒子都不是他親生的,而是呂家的人,所以要另立新皇,找來找去,誒,代王不錯,管理國家管得好,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漢文帝。】
眾人怎麽就沒能聽得明白呢?
漢惠帝的兒子都不是他親生的?
古往今來,這後宮之中確實會有一些令人難以接受的齷齪事情。
皇子被換的事情也不是沒有。
但是若是所有的皇子都被換掉那怎麽可能呢?
即便呂後,當也不可能這麽做吧。
【但是劉盈到底有沒有自己的兒子呢,這個我們就很難說了,因為劉盈早逝,那就說明他的身體是不怎麽好的,身體不怎麽好的話沒有兒子似乎也正常,但是如果所有的兒子都是呂後抱給他的那也太可怕了,我覺得不是太可信,不過這個也沒啥證據,爭論也沒意思,反正最後就是皇位被代王撿了漏 。】
劉邦怎麽也沒想到,自己的兒孫的命運回事這般。
對於誰繼承自己的皇位,他相信自己心中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可是自己百年之後也根本管不了那麽多。
如此說來,也算是大漢好命了,一個撿漏的帝王,也讓大漢變得更好了。
【漢文帝果然就沒有辜負大臣們的信任,一般來說這些大臣不一定都是真心覺得代王適合做漢朝的皇帝,什麽意思呢,就是我覺得這些大臣裏面可能也是有不是真心為國的人,或者說他們選擇代王也是有一定的私心的,比如說更好控制,比如說跟自己家沒有什麽過節,但就是這陰差陽錯之下選出來的皇帝創造出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的第一個盛世。】
這時候許多人也都承認了,有的時候,很多事情,還真就是命。
有的人就沒那個命。
但是也不能完全看命。
像胡亥,多好的機會,可是偏偏是個糊塗的。
所以這漢文帝能做這個皇帝,其實眾人也沒什麽可說的,只是有點想知道他到底做了什麽。
【《史記》記載“漢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這就是我們說的子嗣這個事情,“蠲除肉刑,開通關梁,廣恩博施,厥稱太宗。”這裏寫的是他廢除肉刑,開通水陸交通要道,寬儉待民,其實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漢初時期的皇帝們對於秦時統治的一種修正。】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有些不悅,現在好了,不用他們了。
他自己就把這些給修正了。
漢代做的那些,什麽無為而治,倒也是太不適合他們了一點,但他突然就想到了幕中女子曾經在巨幕中畫過的一個圖,那是一個看起來很簡單卻又有些奇怪的圖,就是一根線,彎彎曲曲,向上而又往下,而後又向上,女子說這世間許多事情都是如此。
那他們管理國家亦當如此。
放任不管,只會天下大亂,那是長久不了的。
【肉刑是古代很殘忍的一種刑法,像司馬遷所遭受的腐刑其實也算其中一種,還有就砍腳、割鼻子、在臉上刺字……漢文帝把它們都廢除了,但是其實也並沒能徹底廢除,就是到了後來在臉上刻字這樣的刑罰就持續了千年之久。】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想,可實施的刑罰那可就太多了,也不必非得要這肉刑的。
既不被承認,那便就廢除了吧。
他若是想廢,一定能夠徹底廢除!
【漢文帝在外交上也有突出貢獻,從劉邦開始漢朝對於北方匈奴都是和親求和政策,為此吃了不少的虧,但是這兒咱們不是批評,因為當時漢朝建立的時候,天下疲敝,再和匈奴打那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情,所以漢朝的首要矛盾是休養生息,但是到了文帝時,國家已經初步發展起來了,匈奴卻還是囂張跋扈的,和親都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於是漢文帝,打。】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打?
劉邦心中隱隱激動起來,原來從自己兒子開始就打了,對於那些可惡的匈奴,他們又何嘗不想打呢?
只是女子是懂的,如今漢朝方興,不是想打就能打的。
幕中女子一再地提及窮兵黷武,事實證明那樣的做法是不對的。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這事情也是壓在劉徹心中的一道坎,有時候他就在想,若是當初高祖皇帝立國之時趁著將士們的血性,說不定是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的。
雖然依舊有風險,可是什麽事情又沒有風險呢?
【雖然最後並沒能真正消滅匈奴,但是卻表明了漢朝的態度,也是一種積極應對了,加強邊防,也為後來的攻打匈奴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劉恒其實也不是一個好戰之人,只是匈奴人欺人太甚罷了。
若是他們能夠規規矩矩地守著和親政策,那兩邊都可以相安無事。
可是他們卻偏偏人心不足蛇吞象。
【而對待南越,從前漢朝是不跟他們來往,不把好東西賣給他們,兩邊積怨已深,時不時地就打仗,漢文帝就稍稍放松了一下,緩和了和南邊的關系。】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就是如此。
嬴政想,他所想達到的便是這漢文帝的做法。
有時候讓人修長城或許很難,也會引起人們的反抗,但是這時候如果壓一壓,再予他們放松,只修一小段長城,那麽或許他們那點子的反抗之心就沒了,所以還是得適當地放松一下。
【總的來說,漢文帝是個不錯的皇帝,各個方面都做得還算不錯。】
【另外,太宗是他的廟號,他的謚號是孝文皇帝,都知道一下就行了。】
【文帝過了就是景帝,文景之治指的就是他們兩個嘛,景帝的主要的功績就是平定七國之亂,為武帝時期的統治奠定基礎“諸侯驕恣,吳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當時的漢朝與諸侯國是遲早都會有這麽一戰的,這是一開始不得已埋下的禍根,但是你看漢朝是從埋下禍根的時候就開始慢慢拔了,所以最後雖然不容易但到底還是沒能釀成大禍。】
【可是反觀北宋初年留下的禍根就是拔除得不及時,最後到了無力回天的地步。】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這話說得北宋諸人的面色都不是很好看。
這是說他們如今已經到了無力回天的地步了嗎?
可明明,明明他們現在的狀況是正在好轉的啊!
【“天下翕然,大安殷富。”這是漢景帝所達到的成就。】
【接下來是本紀中的最後一位,漢武帝劉徹,司馬遷在自述中是這麽記載的“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司馬遷認為,漢朝是從漢文帝劉恒開始興盛的,達到高峰是建元年時。但是這裏咱們要是不負責任地胡亂猜測的話,倒是可以暗戳戳地指出司馬遷對漢武帝的不滿來。】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眾人下意識地看了一眼站在邊上的司馬遷,都在心中忍不住地感嘆,這司馬遷的膽子,那是真的大啊,他什麽都敢說,也難怪會被陛下降罪了。
那書中有些東西是能提的嗎?
不過,他這樣的人才是真正適合做史官的人吧。
也不知為何,今日陛下可真是淡然啊,都不曾發火。
難不成是已經想好了對司馬遷的處理方法了嗎?
【因為我們都知道一般古代帝王當上太子坐上皇位都是不容易的,有些到了那個位置也掌握不了實權,劉徹正是這其中一個,他的爺爺也就是漢文帝,我們之前說了是因為呂氏的緣故,所以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皇位,而他的父親漢景帝也差不多,那個時候是嫡長子繼承制,但漢景帝並非嫡子也非老大,誰知前面幾個全都病死了,好不容易有機會了,漢文帝又寵溺小兒子,結果沒多久小兒子也死了,就輪到了漢景帝,這聽起來真的很有一股子陰謀的味道。】
劉徹微不可察地皺了皺眉。
他不是真的不怒,只是這內容實在太多了,他便是想怒,也不知該從何怒起了。
現在他聽到了什麽?
幕中女子之意是在懷疑景帝的皇位來得別有預謀嗎?
這……是司馬遷的意思?
【但是史書都沒有相關的記載,我們也只能私底下悄悄地瞎猜一下了,而劉徹同樣如此,他同樣不是漢景帝的嫡長子,當然了,後來他的母親還是被立為了皇後的,但一開始並不是,根據唐代《史記索隱》記載他母親叫王娡,這個名字不一定真,不過咱們這兒只是一個代稱,不用太在意。】
【當初王娡雖然受寵,但到底不是皇後,所幸呢薄皇後無所出,太子之位就落到了其他後妃的兒子身上,當時的皇太子劉榮是栗姬的兒子,栗姬比王娡更受寵,因為已經是太子的母親了,栗姬可能就有點飄了,於是乎,當竇太後的長女館陶公主想讓自己女兒和劉榮結親的時候,栗姬就拒絕了。】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這館陶公主又是什麽人?
劉邦總覺得他漢朝的歷史並不如他想象得那麽樂觀,他也不知道為何。
先時總聽幕中女子提到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似乎整個大漢除了後來的外戚宦官專權就什麽都很好了。
如今看來,才不是什麽都很好。
但一切的根源或許就是從宦官、外戚專權開始的。
可是……
這事情似乎也不能只怪呂雉,他知道這其中有一個很深的原因,那就是諸侯國。
諸侯國一日不除,他們便一日便沒有精力來管什麽宦官外戚。
不僅不能管,而且還需要他們的幫助。
【栗姬拒絕的原因,在《史記》中說的是因為她善妒忌,而館陶公主為了自己的權力,所以一再地往宮裏送美人,而且常得漢景帝的寵愛,這就相當於給她送了敵人在自己的丈夫身邊,她怎麽會高興?然而她沒想到她這麽一拒絕,給了劉徹母子的機會。】
許多女子瞬間就懂了這個栗姬。
那樣的事情,確實是她們都不能忍受的事情。
可是一想到是在宮中的話,似乎也很正常。
想要獲得帝王的真心,那又怎麽可能呢?
【因為得罪館陶公主,那館陶公主就少不得在漢景帝的面前說栗姬的壞話了,可是漢景帝是很寵愛栗姬的,雖然心裏可能慢慢對她不滿,但是兩人之間還有情誼,他也從來沒有想要廢太子的意思,就在他生病之時對栗姬說讓對方以後好好地對待自己的其他兒女,誰知道栗姬不僅不應,還出言不遜,這肯定讓漢景帝生氣啊,但他並沒有立刻表現出來。】
啊這……
眾人聽到這裏都呆住了。
這個栗姬還真是個……“性情中人”啊!
不過那漢景帝是要死了嗎?
若是他要死了,栗姬在他面前說這樣的話,心中定然是十分痛快的。
但如此一看,這栗姬對漢景帝也沒那麽深的感情啊,那她痛恨館陶公主可就不是出於兒女私情了,恐怕是擔心自己的地位不保吧?
【後來漢景帝病愈,劉徹的母親王夫人也已經和館陶公主達成聯姻協議,經過兩人的不斷努力,漢景帝就慢慢地偏向了劉徹,這時候館陶公主又讓人上書封栗姬為皇後,徹底惹怒了漢景帝,有些東西,我給你可以,但是你要肖想我的東西,那絕對不行,再加上涉及巫蠱之術,就這樣太子劉榮被廢,不久後,栗姬也憂憤而死,可謂是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最是討厭這宮中的人涉及巫蠱之術。
說到這些,他的臉上都忍不住地露出嫌惡之色來。
而這些,也都是他並不是很想提及的過往,他倒是更像知道日後會發生何事。
【就這樣,劉徹當上太子,景帝死後他也順利登上皇位,他登上皇位的時候才十六歲,年紀很小,而他的第一個年號就是建元,如果司馬遷的意思是盛世是建元,那就沒有劉徹什麽事,都是文帝景帝的功勞,因為劉徹這個時候還沒能親政,他的上面有竇太皇太後,王太後,還有姑姑館陶大長公主,好家夥,說起這些人,劉徹的那段時光,處境其實還是比較艱難的。】
這個劉徹其實並不怎麽在意。
即便司馬遷認為西漢不是在他的手中走向最強的,那又有什麽關系呢?
難道如今他的功績是旁人能夠磨滅的嗎?
【但是如果司馬遷所說的“隆在建元”是說西漢的興隆鼎盛時期是從建元開始,那就還是劉徹的功勞,雖然這個時候他很多事情都要和竇太皇太後報告,又被館陶大長公主管著,可是他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比如說讓張騫出使西域等。】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劉邦的面色不愉。
這劉徹的日子確實也艱難,若是沒有那些阻礙,那是不是說他能做得更好呢?
他其實不太明白,女子就在後官做好後宮的事務不好嗎?
偏偏這些人手那麽長,時不時地搞出那麽多事來,還要插手朝堂中的事情。
如今,他坐在這個位置,他最是明白,這個位置是絕不能容忍他人染指的。
他又陷入沈思,可他能處理掉所有的後宮女子嗎?
他不能。
【不過整體來說,他的這段時間主要還是以韜光養晦為主,因為竇太皇太後在,他很難壓制外戚,而他和竇太皇太後之間有一個很大的矛盾,那就是漢朝前期主張無為而治,所以竇太皇太後是信黃老之說是信道教的,但是劉徹卻是信儒家的,思想上的矛盾其實是最大的矛盾,兩人也有摩擦,就有大臣主張讓劉徹親政結果直接被搞死了,後來館陶大長公主又搞事,劉徹知道自己如今羽翼未豐,兩邊都不能得罪,索性“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游宜春。”假裝不理朝政了。】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聽到這裏,嬴政竟和對方生出一種同病相憐之感來。
這能夠成就大事的人,終究是要經歷一番挫折的啊!
那換個思路,是不是他好好養著大秦的這群人,就沒有人去想那些大事了呢?
想到這裏,嬴政自嘲地笑了笑,笑得大臣們面面相覷瘆得慌。
【然而,天下呢,終歸是年輕人的天下,太皇太後多大年紀了,她在建元六年便離世了,劉徹開始掌權,也開始了屬於他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竇氏外戚就慢慢落幕,後來衛子夫進宮,陳阿嬌被廢,衛青、霍去病進入人們的視野,其實還有人猜測當時衛青失寵,霍去病離世很有可能是劉徹的手筆,猜測的依據我想應該就是在這裏,因為劉徹是從外戚裏面殺出來的,他自然不想再有外戚權力太過,不過呢這些猜測就更是沒什麽可信度了,畢竟衛霍二人那般能力,他有千萬種辦法讓兩人為自己賣命,何苦自斷臂膀?】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真是為這種猜測而覺得可笑。
他會對霍去病動手嗎?
退一萬步講,即便他有可能會壓制霍去病,那也絕對不會是在那個時候。
那小子那般厲害,怎麽也得讓他把匈奴給滅了吧。
【而從掌權開始,劉徹就開始了他的功績卓越的統治生涯,一直到《史記》出現“外攘夷狄,內脩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
【劉徹四處征戰這個就不說了,雖然立下很多功勞,但有點過了,有點窮兵黷武,而對內的政治改革主要是圍繞著加強中央集權來的,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拋棄從前的無為而治加強了法治,用人唯才是舉,進一步削藩,你看,即便是強大如劉徹,這個削藩工作也是沒能順利解決的,越是難解決就越是說明諸侯國這個存在的威脅是很大的。】
劉徹緊緊抿唇,不得不承認這個說法。
削藩之事確實是很難辦的。
對於匈奴南越,他能打輕輕松松就打了,可是對於諸侯國的人,那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功臣,都是自己人,他要怎麽動手呢?
若是叫他們聯合起來,大漢還有活路嗎?
如今,也不知他們看了這巨幕會作何想法。
有一件事,劉徹倒是很清楚的。
那就是現在誰先動手,誰就輸了。
【另外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有改革發展,雖然我們說他窮兵黷武,說那時候朝廷比較窮,但是只是相對於他們富的時候來說,咱們還用曲線來表示,西漢的經濟可能就是這樣緩慢上升偶爾小幅度下落,但是因為漢武帝打仗,這裏下落得更多一些,但整體上升的趨勢還是沒變的,等到這個曲線差不多掉完,那西漢差不多也就完了,也該改朝換代了。】
公元前127年,始皇帝三十年。
看到幕中女子畫熟悉的曲線,嬴政越發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果然如此啊!
果然這世間萬物都是可以用這條曲線來表達的啊。
這後世之人果真是有大智慧的。
【封禪不用說,他值得,那“改正朔,易服色。”什麽意思呢,“改正朔”就是重新修改正月初一的時間,秦朝一直到漢武帝前的正月都是在十月,漢武帝改成了一月,而在漢武帝之前大家都是崇尚黑色的,漢武帝之後黃色進入人們視野,一直到清朝時期,絕大多數時候黃色,尤其是正黃那是皇室專屬顏色。】
【關於這個的話,我覺得應該也算是一種涉及到思想文化的統治手段吧,我倒是沒什麽太大的感覺。】
倒是漢武帝以前的人不解。
為何要改為黃色呢?
【而後面的事情司馬遷並沒有記載了,他的記載直到了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而後面就是劉徹相對荒唐的一段時間,四處征戰、巫蠱之禍、求仙問藥,每一個影響都是極大的。】
【但是到了晚年,他卻悔悟了,這是歷史上少有的情況,這是為什麽呢?】
不只是漢武帝朝的人驚訝。
在此之前的許多人都驚訝了。
其實原本他們也沒太註意這一點的。
可經由幕中女子這麽一說,眾人才發現,似乎許多帝王就真是在統治後期經常做一些令人不解的事情。
但若說起悔悟的,那可真是少之又少,也不知是為何。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呂後過後就是漢文帝劉恒了,劉恒這個人的人生也很奇特,人在家中坐,帝位天上來。】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今日大家接收到的令人驚訝的消息實在是太多了。
漢文帝,他們早已聽說,而且幕中女子說過,這是個好皇帝,沒想到竟是劉恒。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同樣是陛下的孩子,可是這母家不同,皇子的地位也是不同的。
他怎麽就做了皇帝了呢?
【劉恒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薄姬,算是搶來的俘虜,並不怎麽受寵,所以在呂後專權的這些年裏,他和他母親都沒什麽存在感,他在八歲的時候就被立為代王,封地在晉陽,在晉陽的時候他腳踏實地踐行呂後所說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把自己的小國家管理得紅紅火火的。】
【這就應了那句老話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那劉邦有那麽些個兒子,漢惠帝也有那麽些個兒子,為什麽最後就劉恒得了這個皇位了呢,這還得從呂後說起,雖然我們說呂後的功績被輕視了,但是她做的那些不好的事也確實存在,她鏟除異己,扶持自己的人,先後立了劉盈的兩個兒子為皇子,在呂氏覆滅的時候,當時的皇帝是劉盈兒子劉弘,大臣們都說劉弘不是劉盈親生的,並且認為漢惠帝的兒子都不是他親生的,而是呂家的人,所以要另立新皇,找來找去,誒,代王不錯,管理國家管得好,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漢文帝。】
眾人怎麽就沒能聽得明白呢?
漢惠帝的兒子都不是他親生的?
古往今來,這後宮之中確實會有一些令人難以接受的齷齪事情。
皇子被換的事情也不是沒有。
但是若是所有的皇子都被換掉那怎麽可能呢?
即便呂後,當也不可能這麽做吧。
【但是劉盈到底有沒有自己的兒子呢,這個我們就很難說了,因為劉盈早逝,那就說明他的身體是不怎麽好的,身體不怎麽好的話沒有兒子似乎也正常,但是如果所有的兒子都是呂後抱給他的那也太可怕了,我覺得不是太可信,不過這個也沒啥證據,爭論也沒意思,反正最後就是皇位被代王撿了漏 。】
劉邦怎麽也沒想到,自己的兒孫的命運回事這般。
對於誰繼承自己的皇位,他相信自己心中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可是自己百年之後也根本管不了那麽多。
如此說來,也算是大漢好命了,一個撿漏的帝王,也讓大漢變得更好了。
【漢文帝果然就沒有辜負大臣們的信任,一般來說這些大臣不一定都是真心覺得代王適合做漢朝的皇帝,什麽意思呢,就是我覺得這些大臣裏面可能也是有不是真心為國的人,或者說他們選擇代王也是有一定的私心的,比如說更好控制,比如說跟自己家沒有什麽過節,但就是這陰差陽錯之下選出來的皇帝創造出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的第一個盛世。】
這時候許多人也都承認了,有的時候,很多事情,還真就是命。
有的人就沒那個命。
但是也不能完全看命。
像胡亥,多好的機會,可是偏偏是個糊塗的。
所以這漢文帝能做這個皇帝,其實眾人也沒什麽可說的,只是有點想知道他到底做了什麽。
【《史記》記載“漢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這就是我們說的子嗣這個事情,“蠲除肉刑,開通關梁,廣恩博施,厥稱太宗。”這裏寫的是他廢除肉刑,開通水陸交通要道,寬儉待民,其實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漢初時期的皇帝們對於秦時統治的一種修正。】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有些不悅,現在好了,不用他們了。
他自己就把這些給修正了。
漢代做的那些,什麽無為而治,倒也是太不適合他們了一點,但他突然就想到了幕中女子曾經在巨幕中畫過的一個圖,那是一個看起來很簡單卻又有些奇怪的圖,就是一根線,彎彎曲曲,向上而又往下,而後又向上,女子說這世間許多事情都是如此。
那他們管理國家亦當如此。
放任不管,只會天下大亂,那是長久不了的。
【肉刑是古代很殘忍的一種刑法,像司馬遷所遭受的腐刑其實也算其中一種,還有就砍腳、割鼻子、在臉上刺字……漢文帝把它們都廢除了,但是其實也並沒能徹底廢除,就是到了後來在臉上刻字這樣的刑罰就持續了千年之久。】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想,可實施的刑罰那可就太多了,也不必非得要這肉刑的。
既不被承認,那便就廢除了吧。
他若是想廢,一定能夠徹底廢除!
【漢文帝在外交上也有突出貢獻,從劉邦開始漢朝對於北方匈奴都是和親求和政策,為此吃了不少的虧,但是這兒咱們不是批評,因為當時漢朝建立的時候,天下疲敝,再和匈奴打那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情,所以漢朝的首要矛盾是休養生息,但是到了文帝時,國家已經初步發展起來了,匈奴卻還是囂張跋扈的,和親都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於是漢文帝,打。】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打?
劉邦心中隱隱激動起來,原來從自己兒子開始就打了,對於那些可惡的匈奴,他們又何嘗不想打呢?
只是女子是懂的,如今漢朝方興,不是想打就能打的。
幕中女子一再地提及窮兵黷武,事實證明那樣的做法是不對的。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這事情也是壓在劉徹心中的一道坎,有時候他就在想,若是當初高祖皇帝立國之時趁著將士們的血性,說不定是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的。
雖然依舊有風險,可是什麽事情又沒有風險呢?
【雖然最後並沒能真正消滅匈奴,但是卻表明了漢朝的態度,也是一種積極應對了,加強邊防,也為後來的攻打匈奴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176年,漢文帝四年。
劉恒其實也不是一個好戰之人,只是匈奴人欺人太甚罷了。
若是他們能夠規規矩矩地守著和親政策,那兩邊都可以相安無事。
可是他們卻偏偏人心不足蛇吞象。
【而對待南越,從前漢朝是不跟他們來往,不把好東西賣給他們,兩邊積怨已深,時不時地就打仗,漢文帝就稍稍放松了一下,緩和了和南邊的關系。】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就是如此。
嬴政想,他所想達到的便是這漢文帝的做法。
有時候讓人修長城或許很難,也會引起人們的反抗,但是這時候如果壓一壓,再予他們放松,只修一小段長城,那麽或許他們那點子的反抗之心就沒了,所以還是得適當地放松一下。
【總的來說,漢文帝是個不錯的皇帝,各個方面都做得還算不錯。】
【另外,太宗是他的廟號,他的謚號是孝文皇帝,都知道一下就行了。】
【文帝過了就是景帝,文景之治指的就是他們兩個嘛,景帝的主要的功績就是平定七國之亂,為武帝時期的統治奠定基礎“諸侯驕恣,吳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當時的漢朝與諸侯國是遲早都會有這麽一戰的,這是一開始不得已埋下的禍根,但是你看漢朝是從埋下禍根的時候就開始慢慢拔了,所以最後雖然不容易但到底還是沒能釀成大禍。】
【可是反觀北宋初年留下的禍根就是拔除得不及時,最後到了無力回天的地步。】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這話說得北宋諸人的面色都不是很好看。
這是說他們如今已經到了無力回天的地步了嗎?
可明明,明明他們現在的狀況是正在好轉的啊!
【“天下翕然,大安殷富。”這是漢景帝所達到的成就。】
【接下來是本紀中的最後一位,漢武帝劉徹,司馬遷在自述中是這麽記載的“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司馬遷認為,漢朝是從漢文帝劉恒開始興盛的,達到高峰是建元年時。但是這裏咱們要是不負責任地胡亂猜測的話,倒是可以暗戳戳地指出司馬遷對漢武帝的不滿來。】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眾人下意識地看了一眼站在邊上的司馬遷,都在心中忍不住地感嘆,這司馬遷的膽子,那是真的大啊,他什麽都敢說,也難怪會被陛下降罪了。
那書中有些東西是能提的嗎?
不過,他這樣的人才是真正適合做史官的人吧。
也不知為何,今日陛下可真是淡然啊,都不曾發火。
難不成是已經想好了對司馬遷的處理方法了嗎?
【因為我們都知道一般古代帝王當上太子坐上皇位都是不容易的,有些到了那個位置也掌握不了實權,劉徹正是這其中一個,他的爺爺也就是漢文帝,我們之前說了是因為呂氏的緣故,所以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皇位,而他的父親漢景帝也差不多,那個時候是嫡長子繼承制,但漢景帝並非嫡子也非老大,誰知前面幾個全都病死了,好不容易有機會了,漢文帝又寵溺小兒子,結果沒多久小兒子也死了,就輪到了漢景帝,這聽起來真的很有一股子陰謀的味道。】
劉徹微不可察地皺了皺眉。
他不是真的不怒,只是這內容實在太多了,他便是想怒,也不知該從何怒起了。
現在他聽到了什麽?
幕中女子之意是在懷疑景帝的皇位來得別有預謀嗎?
這……是司馬遷的意思?
【但是史書都沒有相關的記載,我們也只能私底下悄悄地瞎猜一下了,而劉徹同樣如此,他同樣不是漢景帝的嫡長子,當然了,後來他的母親還是被立為了皇後的,但一開始並不是,根據唐代《史記索隱》記載他母親叫王娡,這個名字不一定真,不過咱們這兒只是一個代稱,不用太在意。】
【當初王娡雖然受寵,但到底不是皇後,所幸呢薄皇後無所出,太子之位就落到了其他後妃的兒子身上,當時的皇太子劉榮是栗姬的兒子,栗姬比王娡更受寵,因為已經是太子的母親了,栗姬可能就有點飄了,於是乎,當竇太後的長女館陶公主想讓自己女兒和劉榮結親的時候,栗姬就拒絕了。】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這館陶公主又是什麽人?
劉邦總覺得他漢朝的歷史並不如他想象得那麽樂觀,他也不知道為何。
先時總聽幕中女子提到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似乎整個大漢除了後來的外戚宦官專權就什麽都很好了。
如今看來,才不是什麽都很好。
但一切的根源或許就是從宦官、外戚專權開始的。
可是……
這事情似乎也不能只怪呂雉,他知道這其中有一個很深的原因,那就是諸侯國。
諸侯國一日不除,他們便一日便沒有精力來管什麽宦官外戚。
不僅不能管,而且還需要他們的幫助。
【栗姬拒絕的原因,在《史記》中說的是因為她善妒忌,而館陶公主為了自己的權力,所以一再地往宮裏送美人,而且常得漢景帝的寵愛,這就相當於給她送了敵人在自己的丈夫身邊,她怎麽會高興?然而她沒想到她這麽一拒絕,給了劉徹母子的機會。】
許多女子瞬間就懂了這個栗姬。
那樣的事情,確實是她們都不能忍受的事情。
可是一想到是在宮中的話,似乎也很正常。
想要獲得帝王的真心,那又怎麽可能呢?
【因為得罪館陶公主,那館陶公主就少不得在漢景帝的面前說栗姬的壞話了,可是漢景帝是很寵愛栗姬的,雖然心裏可能慢慢對她不滿,但是兩人之間還有情誼,他也從來沒有想要廢太子的意思,就在他生病之時對栗姬說讓對方以後好好地對待自己的其他兒女,誰知道栗姬不僅不應,還出言不遜,這肯定讓漢景帝生氣啊,但他並沒有立刻表現出來。】
啊這……
眾人聽到這裏都呆住了。
這個栗姬還真是個……“性情中人”啊!
不過那漢景帝是要死了嗎?
若是他要死了,栗姬在他面前說這樣的話,心中定然是十分痛快的。
但如此一看,這栗姬對漢景帝也沒那麽深的感情啊,那她痛恨館陶公主可就不是出於兒女私情了,恐怕是擔心自己的地位不保吧?
【後來漢景帝病愈,劉徹的母親王夫人也已經和館陶公主達成聯姻協議,經過兩人的不斷努力,漢景帝就慢慢地偏向了劉徹,這時候館陶公主又讓人上書封栗姬為皇後,徹底惹怒了漢景帝,有些東西,我給你可以,但是你要肖想我的東西,那絕對不行,再加上涉及巫蠱之術,就這樣太子劉榮被廢,不久後,栗姬也憂憤而死,可謂是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最是討厭這宮中的人涉及巫蠱之術。
說到這些,他的臉上都忍不住地露出嫌惡之色來。
而這些,也都是他並不是很想提及的過往,他倒是更像知道日後會發生何事。
【就這樣,劉徹當上太子,景帝死後他也順利登上皇位,他登上皇位的時候才十六歲,年紀很小,而他的第一個年號就是建元,如果司馬遷的意思是盛世是建元,那就沒有劉徹什麽事,都是文帝景帝的功勞,因為劉徹這個時候還沒能親政,他的上面有竇太皇太後,王太後,還有姑姑館陶大長公主,好家夥,說起這些人,劉徹的那段時光,處境其實還是比較艱難的。】
這個劉徹其實並不怎麽在意。
即便司馬遷認為西漢不是在他的手中走向最強的,那又有什麽關系呢?
難道如今他的功績是旁人能夠磨滅的嗎?
【但是如果司馬遷所說的“隆在建元”是說西漢的興隆鼎盛時期是從建元開始,那就還是劉徹的功勞,雖然這個時候他很多事情都要和竇太皇太後報告,又被館陶大長公主管著,可是他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比如說讓張騫出使西域等。】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劉邦的面色不愉。
這劉徹的日子確實也艱難,若是沒有那些阻礙,那是不是說他能做得更好呢?
他其實不太明白,女子就在後官做好後宮的事務不好嗎?
偏偏這些人手那麽長,時不時地搞出那麽多事來,還要插手朝堂中的事情。
如今,他坐在這個位置,他最是明白,這個位置是絕不能容忍他人染指的。
他又陷入沈思,可他能處理掉所有的後宮女子嗎?
他不能。
【不過整體來說,他的這段時間主要還是以韜光養晦為主,因為竇太皇太後在,他很難壓制外戚,而他和竇太皇太後之間有一個很大的矛盾,那就是漢朝前期主張無為而治,所以竇太皇太後是信黃老之說是信道教的,但是劉徹卻是信儒家的,思想上的矛盾其實是最大的矛盾,兩人也有摩擦,就有大臣主張讓劉徹親政結果直接被搞死了,後來館陶大長公主又搞事,劉徹知道自己如今羽翼未豐,兩邊都不能得罪,索性“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楊,東游宜春。”假裝不理朝政了。】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聽到這裏,嬴政竟和對方生出一種同病相憐之感來。
這能夠成就大事的人,終究是要經歷一番挫折的啊!
那換個思路,是不是他好好養著大秦的這群人,就沒有人去想那些大事了呢?
想到這裏,嬴政自嘲地笑了笑,笑得大臣們面面相覷瘆得慌。
【然而,天下呢,終歸是年輕人的天下,太皇太後多大年紀了,她在建元六年便離世了,劉徹開始掌權,也開始了屬於他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竇氏外戚就慢慢落幕,後來衛子夫進宮,陳阿嬌被廢,衛青、霍去病進入人們的視野,其實還有人猜測當時衛青失寵,霍去病離世很有可能是劉徹的手筆,猜測的依據我想應該就是在這裏,因為劉徹是從外戚裏面殺出來的,他自然不想再有外戚權力太過,不過呢這些猜測就更是沒什麽可信度了,畢竟衛霍二人那般能力,他有千萬種辦法讓兩人為自己賣命,何苦自斷臂膀?】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真是為這種猜測而覺得可笑。
他會對霍去病動手嗎?
退一萬步講,即便他有可能會壓制霍去病,那也絕對不會是在那個時候。
那小子那般厲害,怎麽也得讓他把匈奴給滅了吧。
【而從掌權開始,劉徹就開始了他的功績卓越的統治生涯,一直到《史記》出現“外攘夷狄,內脩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
【劉徹四處征戰這個就不說了,雖然立下很多功勞,但有點過了,有點窮兵黷武,而對內的政治改革主要是圍繞著加強中央集權來的,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拋棄從前的無為而治加強了法治,用人唯才是舉,進一步削藩,你看,即便是強大如劉徹,這個削藩工作也是沒能順利解決的,越是難解決就越是說明諸侯國這個存在的威脅是很大的。】
劉徹緊緊抿唇,不得不承認這個說法。
削藩之事確實是很難辦的。
對於匈奴南越,他能打輕輕松松就打了,可是對於諸侯國的人,那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功臣,都是自己人,他要怎麽動手呢?
若是叫他們聯合起來,大漢還有活路嗎?
如今,也不知他們看了這巨幕會作何想法。
有一件事,劉徹倒是很清楚的。
那就是現在誰先動手,誰就輸了。
【另外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有改革發展,雖然我們說他窮兵黷武,說那時候朝廷比較窮,但是只是相對於他們富的時候來說,咱們還用曲線來表示,西漢的經濟可能就是這樣緩慢上升偶爾小幅度下落,但是因為漢武帝打仗,這裏下落得更多一些,但整體上升的趨勢還是沒變的,等到這個曲線差不多掉完,那西漢差不多也就完了,也該改朝換代了。】
公元前127年,始皇帝三十年。
看到幕中女子畫熟悉的曲線,嬴政越發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果然如此啊!
果然這世間萬物都是可以用這條曲線來表達的啊。
這後世之人果真是有大智慧的。
【封禪不用說,他值得,那“改正朔,易服色。”什麽意思呢,“改正朔”就是重新修改正月初一的時間,秦朝一直到漢武帝前的正月都是在十月,漢武帝改成了一月,而在漢武帝之前大家都是崇尚黑色的,漢武帝之後黃色進入人們視野,一直到清朝時期,絕大多數時候黃色,尤其是正黃那是皇室專屬顏色。】
【關於這個的話,我覺得應該也算是一種涉及到思想文化的統治手段吧,我倒是沒什麽太大的感覺。】
倒是漢武帝以前的人不解。
為何要改為黃色呢?
【而後面的事情司馬遷並沒有記載了,他的記載直到了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而後面就是劉徹相對荒唐的一段時間,四處征戰、巫蠱之禍、求仙問藥,每一個影響都是極大的。】
【但是到了晚年,他卻悔悟了,這是歷史上少有的情況,這是為什麽呢?】
不只是漢武帝朝的人驚訝。
在此之前的許多人都驚訝了。
其實原本他們也沒太註意這一點的。
可經由幕中女子這麽一說,眾人才發現,似乎許多帝王就真是在統治後期經常做一些令人不解的事情。
但若說起悔悟的,那可真是少之又少,也不知是為何。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