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司馬遷

關燈
司馬遷

【公元前212年,始皇帝三十五年。這一年,秦始皇熱衷於玩基建活動,他修築了直道、宮殿。】

不是說坑儒嗎?眾人疑惑。

怎麽又說到這上面來了?

難道他坑儒還與這事情有關?

【《史記》中是怎麽記載這次的基礎建設的呢,首先“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也就是說從鹹陽這個地方一直修到內蒙古包頭,挖山峰填河谷,直通其地。這是一個什麽概念?從鹹陽一直到包頭,從我們現在的地圖來看,得是八百多公裏,也是比較直的。】

【可是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在那個科學技術水平極低的情況下,想要修好這麽一條道路,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是極大的。】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眾人先時聽到幕中女子說嬴政修這些宮殿直道其實是沒什麽概念的。

畢竟誰不喜歡豪華的宮殿,寬闊的道路呢?

更何況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貴人。

甚至很多人覺得,就是要非同一般的宮殿才配得上他們。

然而,當他們恍恍惚惚地明白了秦始皇修建的是什麽樣的直道後都難以置信,那樣挖平山峰填平河谷只為了修一條直直的道路,還是一條那麽長的道路,那是真的能夠完成的嗎?

得多少人去修那條路啊?

【根據我查的資料哈,不一定準確,但是我看一般來說修三百公裏高速公路最少需要三年的時間,那麽從鹹陽到包頭,以我們現在的技術,掐頭去尾咱們就算個七八年,但是我們還有這麽多的高級工具,像運輸的卡車,吊車,還有爆破技術,然而秦直道這麽長的距離,耗時卻只有兩年半。】

【我真的驚呆了,老鐵,世界建路史上的奇跡啊!】

兩年半?

給了時間限制之後,眾人反而覺得簡單了。

道路長,那便一段一段地修,只要人多,那又有什麽難的呢?

他們不太懂幕中女子的驚訝來自何處,按理說對於來自後世的她來說,這該不是一件很困難的的事情才對。

但是眾人對幕中女子所說的高級工具倒是很感興趣,什麽卡車、吊車、爆破技術,再聯想到先時幕中女子展示出來的那個高高大大的車子,這要是用來拉石頭,那得拉多少石頭啊!

【當時修出來的直道那肯定是不能和我們的高速公路相比,不過是咱們的始皇陛下要的,那勢必不會太寒酸,所以這其中的艱辛也是難以估量的。】

高速公路又是什麽?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其實這些對於嬴政來說真的是一件無足輕重的事。

他坐上這個位置,收服了多少的人。

以往有多少人反他,現在就有多少人幫他做這些苦力。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他們當初與自己作對就早該想到會有這麽一天。

只是嬴政倒是開始反思,或許他不該讓普通的百姓也承擔那麽高的徭役 。

那樣的話,大家看著做他嬴政的子民那般幸福,想來也就沒有那麽大的反意了。

但是沒有人能抵擋幕中女子所說的那些如今沒有的東西,後世,那到底是一個怎麽樣的神奇的世界?

【第二個,修宮殿,阿房其實是一個地名,本來是想著建完以後取個名字的,結果根本沒能修得完,但是在修建的過程中也是做了很大努力的。】

【“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也就是說從北山運石頭,從四川河北砍木材,老天爺,那個時候的交通運輸是怎麽承受住他這樣的操作的,但是古人們確實也做到了,這就很令人匪夷所思。】

對於何不食肉糜的貴人們來說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只要交代下去了,總有人能夠完成。

跟命相比,做這些事情又有什麽大不了的。

對於窮苦的服役人民來說,這也不是不可以做到的事情。

這世上還有他們不能做到的事嗎?

只要能有口飯吃,要他們摘星星他們也能疊著人梯把星星給摘下來。

【“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在秦朝很容易獲罪,獲罪的這些人都來搞基礎建設來了!“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關中的宮殿差不多修了三百座,關外修了四百餘座,大家都知道古代人計數很喜歡用概數,但我覺得此處應該不是概數,因為寫得太詳細了,那麽多的宮殿,而且大家再看看秦始皇修建宮殿的要求,“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這大小,“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能容納這麽多人,雖然這並不代表他每個宮殿都是這樣要求的,但是也是很恐怖的。】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嬴駟雖然也覺得幕中女子提到的似乎是一個盛世,但是……

但是這樣做真的好嗎?

事實證明,還是太過分了些吧。

其實很多帝王都沈浸在至高無上的權利之中,他們都覺得自己應該得到這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

於是他們不斷地追求,盡一切的可能去追求。

畢竟只是滿足他一個人,大多數的時候他的需求還是可以得到滿足。

底下的人受點苦罷了。

可做到像秦始皇這樣的,那真是太少了。

想必他是因為在那一段叱咤風雲的歲月裏得到了太多才以為自己是個神人了吧。

【除了修宮殿,秦始皇還修了一個秦東門,意思是秦在東邊的入口,“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皆覆不事十歲。”為此拆遷了好幾萬家的人到酈邑雲陽,古代的拆遷戶得到的賠償如何呢?十年免除賦稅徭役,哇,誰不想做一個拆遷戶啊!】

【或許在古代十分講究身份血統的年代,人們對於背井離鄉是比較排斥的,但是在生活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那自然還是選擇先活下去,而且春秋戰國那些人都是亂跑的,所以這個煩惱沒有了。】

【秦始皇這麽造,隨便放到哪他都是會遭人不滿的。】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其實嬴政又何嘗在意過旁人對自己的眼光。

可是現在他卻明白了,他雖是帝王,雖身居高位,但他不能與天下為敵。

當大多數的人都不滿於他的時候,他或許該重視一下,哪怕他也是帶領秦國踏著屍山血海走到今日。

過去的一切都是該經歷的,六國不滅,遲早有一天滅的會是他秦國。

但是六國滅了,那一切都不一樣了。

但六國可以滅,秦國亦可滅。

他現在終於願意承認了。

【但是這個時候的秦始皇可沒閑心去管這些人的不滿,他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尋找長生不老藥,而盧生、侯生就是幫他尋找的人。】

【一次,盧生就告訴他,仙人一直沒有出現,好像是被什麽給傷到了,陛下要真的想尋到這些仙人的話,那現在就要秘密出行,不能讓別人知道陛下的行宮,到時候就可以見到仙人了。】

聽了幕中女子之前的解說,其實許多人對這個盧生都挺有興趣。

都想知道他還會不會給秦始皇提供什麽預言。

但是那些看過《史記》的人自然就沒這興趣了。

只能說盧生可能也是一個預示秦朝即將滅亡的人。

【為什麽我們先前說盧生提出的“亡秦者胡也”說的可能是胡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兒了,這兒盧生說的話,是很耐人尋味的,他為什麽要讓秦始皇秘密出行不告訴他人行蹤呢?首先排除“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他的理由是讓秦始皇避開惡鬼,這個可能性本就沒有。】

幕中女子為什麽這麽說。

唐,元和年間。

韓愈對自己心中的信念更加確定了。

這世界上能影響人的命運的從來就不是鬼神,而是自己。

這秦始皇的事情再明顯不過了。

【那就從秦始皇出行說起吧,大家知道康熙、乾隆六下江南,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游幸江都,為什麽對於這些行為我們一般來說都持否定的態度呢?因為皇帝出行所需要準備的東西太多了,像咱們小時候讀書吧,領導要來學校視察,那是半天半天的搞大掃除,這樣的情況為什麽現在幾乎沒有了呢?因為領導也知道這不是個好現象。】

清朝。

康熙擰著眉。

自己微服私訪去江南體察民情有什麽不對的嗎?

連這幕中女子都說了要下基層,她說的下基層分明就是自己這意思。

而且自己下江南確實辦了不少的案子,這後世為何會持否定的態度呢?

還有這乾隆,這乾隆也被批判,是因為他太費錢了吧,女子說過。

但是就算他費錢,幕中女子也不至於把他們與隋煬帝相提並論吧?

【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現代鄉村小學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古代至高無上的帝王的出行,百姓們肯定都是要全體配合官員演出,實在擾民,像康熙還好一點,至少幹了些事情,但是乾隆那純粹……也不純粹吧,八成是為了快樂,再說秦朝那個時候因為秦始皇的賦稅徭役太重,百姓們心裏對他都不滿呢,這下巡游擾民,這些百姓怨氣就更深了。】

清,乾隆年間。

簡直是豈有此理!

幕中女子怎能如此說呢?

說自己也就罷了,何以還對比著說自己的不是呢?

乾隆開始懷疑自己。

他從來聽臣民們都是誇讚自己的,自己真有那麽不堪嗎?

八成是為了快樂,他在心中問自己,是嗎?

隨即乾隆有些懷疑地念叨,“才不是,他那是為了籠絡民心。”

【再說盧生這麽建議,是不是有可能不想讓秦始皇修那麽多的宮殿,不想讓秦始皇那麽擾民呢?我覺得從《史記》中的記載來猜測,是有這麽一個可能的,因為在《史記》中,咱們看到司馬遷對於盧生的記載不算太過負面的,但是因為大家都覺得盧生應該是焚書坑儒的罪魁禍首之一,所以歷來對他的評價都不怎麽好。】

聽慣了幕中女子的解說,眾人就開始想,會不會……會不會這個盧生也是司馬遷自己瞎編的呢?

目的就是為了說明秦始皇逆天而行,有人勸說了他也置之不理。

而且這些勸說的人當中不僅有朝中舉足輕重的大臣,還有秦始皇信任的方士。

可是,令人悲哀的是,明明有無數個機會擺在了秦始皇的面前,他卻一個都沒有抓住。

然而這些不過是幕中女子的猜想罷了,只要幕中女子沒說,那他們就不敢認為司馬遷是瞎編的。

【我也不能確定盧生好還是不好,我只能說說我的看法,就是前面的“亡秦者胡也”和這兒說的話都太巧合了,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不管是他有意也好,無意也罷,他說的這些話確實陰差陽錯地導致了一些不好的結果。】

【因為盧生讓秦始皇低調出行,秦始皇也聽了,但聽得不多,出行是低調了,可是出行前的準備低調不了一點,直接給惡鬼們表演了一個此地無銀三百兩,他把他的許多個宮殿都用天橋甬道連接起來,然後“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在裏面安置上自己要用的人和物,不讓人動,還是覺得很離譜啊,主打的依舊是一個簡單粗暴。】

對於秦始皇這樣的做法,其實有些人還是不覺得有什麽的。

畢竟是皇帝,不做準備,萬一出門遇到什麽危險什麽的怎麽辦呢?

而且他這麽做確實沒再驚動百姓啊!至少如果他的安排能夠順利的實施的話確實如此啊。

【有一次呢,秦始皇出行看到丞相帶的人太多了,就有點不高興,結果第二次就發現對方帶的人瞬間少了,這還有什麽不明白的,有人透露了他的想法,但是沒有人承認,誰敢承認啊,承認了就是死,於是“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大家一起死,他把當時聽到他話的人抓起來全部殺了,秦始皇的殘暴來自哪裏,殘暴就來自這些地方。】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許多人心中都開始激動起來了。

秦國的這樣連坐式的懲罰實在是太普遍了,他們沒有人能夠反抗。

現在終於有人說出來了。

這樣確實能夠起到威懾作用,可是那些被冤枉的人何其無辜?

【由於秦始皇越發殘暴的行為,盧生等人可能也發現自己的言行導致了一些無法挽回的後果,於是盧生侯生幾人商量著,就直接跑了。】

【秦始皇知道這個事情後暴跳如雷,想起自己這麽信任這些人的話,給予他們這麽大的權力,可是他們卻跑了,而且這時候他提到了徐福,簡單的來說,他就是認為自己身邊這些方士就兩類人,一類盧生他們這樣的,啥也沒幹成,自己信任他們,他們跑了,再一類徐福這樣的,出去找仙藥,但是什麽也沒找到,還聽說他們中飽私囊,而這些人還在外面詆毀自己,真是氣死人了!】

這可不得氣嗎?

嬴政想,這盧生不是逗著他玩嗎?

不管是他隨意算卦,還是刻意想告訴自己些什麽,那都是欺君之罪。

他被欺騙了,他還不能憤怒嗎?

【他的這些情報哪裏來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這時候聽到的詆毀,估計是許多人對他的看法,陛下一氣,這不得了,直接讓人審查這些人,這時候秦國有名的連坐制度就發揮了作用,讓人告發,不告者視為同罪,一下子就找出幾百個人,然後他把這些人坑殺的坑殺,流放的流放,目的是為了殺雞儆猴,看誰還敢這麽糊弄自己?】

“如此說來,這秦始皇坑殺的就是術士了?”後世有些人總結道。

“這可不一定,女子之言未盡,豈能妄下定論?”

對於秦始皇坑殺的是什麽人,許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雖然他們都覺得嬴政這樣的行為太過於暴力,可是他們也想知道秦始皇的這罪責是重還是更重。

如果沒有坑殺儒士,也斷沒有讓秦始皇背上這麽一個千古罵名的道理。

尤其是如今眾人清楚地知道了儒家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性。

這些儒家傳人說的話,到底幾分真又幾分假?

【從這兒來看的話,焚書坑儒的儒確實是術士,而且還是經過審查的汙蔑怠慢了秦始皇的術士,那為什麽要稱之為儒呢?應該是因為他的兒子扶蘇的話。】

【當時的扶蘇就覺得自己的爸爸太過分了,於是就勸爸爸別太殘暴,他說現在天下未定,雖然統一了,但是許多人還沒真正的歸附,“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而這些人都學習孔子,爸爸你啊卻用嚴法去對待他們,我害怕他們會反抗會導致天下不安啊!】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最後竟是栽在自己這長子的手中?

他心裏憋著口氣。

【秦始皇又又又又生氣了,把扶蘇送到了守邊的蒙恬那兒去監督蒙恬去了,直接導致了扶蘇的悲劇。】

聽了這話,嬴政那口氣又卸了下來,女子說得沒錯,他確實是太容易發怒了。

仔細一想,扶蘇的罪責真的能有那麽重嗎?

自己發落他,是不是也有惱羞成怒呢?

【我們再看扶蘇的話,這文言文有點難以理解,原因就在於它的省略太多了,他對於天下安定的話是這麽說的,“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黔首指的是平民百姓,雖然現在咱們是統一了,但是遠方的百姓沒有完全歸附,這句話,在這兒的作用是什麽呢?我個人並不是特別理解,因為這兒又沒什麽連接詞,他就直接說“諸生皆誦法孔子”,這個諸生到底是指的哪些人呢?】

這也是大家想問的啊。

眾人都不約而同地看向如今還沒有被發配到邊關去的身上帶著那些儒士味道的公子扶蘇身上。

然而事情並未發生,扶蘇又如何能提前知曉?

【如果是指的秦始皇要坑殺的那些人,那就沒有問題了,那秦始皇坑殺的就還是術士,只不過這些術士恰好都是儒生而已,但是如果扶蘇說的這些人並不只是那些術士,那些被坑殺的人是包括儒生的,這裏有可能就是在那種舉報的制度下牽扯出來的一些人,這些人就是前文李斯提到過的那些不聽秦法反而對秦法不看好的諸如淳於越這樣的人。】

啊?

眾人又是一驚?

這是連淳於越也給埋了?

那他們豈不是也很危險。

不危險不危險,他們又不是儒家的。

【這麽一說好像更能說得通了,因為這兩件事情間隔時間並不長,秦始皇在頒布坑儒命令時,他自己還提了焚書的事情,而且在商量焚書的那個晚上,做下的決定可不止是讀書,還有什麽呢,私自談論那些百家之說的都要受到處罰的。】

這樣串一串,似乎真的合理了許多。

誰說嬴政坑殺就只能是坑殺儒士和術士呢?

就不能坑殺那一段時間讓他憤怒的人嗎?

但是眾人也看出來了,幕中女子說了這麽多,其實也就一個原因,就是她也不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我個人猜測,很有可能是這次的術士大清查牽扯出了很多的儒生,所以扶蘇才會有這樣的說法,而秦始皇正在氣頭上,看著扶蘇一點都不得自己的風采,反而跟那些儒生一樣,看著就來氣,直接就給發配邊疆了。】

【以上都是我結合《史記》進行的猜測,沒有參考其他的史料,大家看看就行,也要有自己的判斷。】

唉。

許多人忍不住嘆息。

還以為此次的千古疑問如今就能清楚了呢?

不過想來也是,這事情哪有人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

幕中女子早說了這世上沒有仙人,只不過是他們這些人還總是想著將對方當做仙人罷了。

【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呢,一個那麽偉大,做出了那麽多功績的帝王開始了越來越不被人理解的行為,難道功成名就之後註定要走向衰敗的道路嗎?】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是什麽時候呢?

嬴政也在想。

是什麽時候開始,自己一點點地在葬送自己打下的天下。

他最後讓胡亥把秦國給亡了那就說明他不是完美的,這是他應該避免的。

因為他看得出來,雖然他也不想承認,但胡亥在很多地方都是在學他啊。

即便胡亥學得不倫不類。

而這些被胡亥誤解的行為,他早該告訴對方。

嬴政不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但他也確實有錯。

現在還來得及,一定來得及,他還可以做得更好。

【關於這一點,其實有個成語可以說明,那就是“月盈則虧”吧,人的探索的過程是無限的,秦始皇在那麽有限的時間裏做了那麽多的事情,然後他開始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領域,然而這個領域是無法探究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他的探知過程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他為了突破這個阻力,做事就難免偏激一些,但是由於他在前面的一系列事情上取得的成功,讓他自負地認為自己的決策都是對的,甚至是身邊出現了許多只對他說好聽的話的人,許多原因疊加在一起,導致了他犯錯。】

那這有什麽辦法可以解決嗎?

許多人都發出了同樣的疑惑。

因為這不是幕中女子第一次提到這樣的現象了。

上一次似乎還是那個繁盛的大唐,好好的一個盛世走向巔峰就來了一個大跟頭。

再說月盈則虧,難道是不可避免的嗎?

各地,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很快又開始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沒能忍得住,在幕中女子還沒說完的時候,她問:“你們是怎麽看這個月盈則虧的?想想。”

人人都知道月盈則虧,因為這道理也確實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把月盈則虧放到朝代更替上,那是不是就說明沒有任何朝代是可以經久不衰的呢?

一旁,扶月有了些不同的想法。

她想,並非沒有解決之法吧。

這秦朝和唐朝的衰敗那都是很嚴重的,那跟月亮怎麽能一樣呢?

從前,她沒讀過歷史,但是她卻看過月亮,不管是月虧到月盈還是月盈到月虧那都沒有一下子就變了的啊,都是一日一日不同的。

那朝代更替似乎也該是如此的呢?

試想若是唐朝時期在安史之亂前,在開始慢慢頹廢時有人能攔得住李隆基,那就沒有安史之亂,那即便唐朝還是會慢慢衰敗,終究不會那麽快地消亡。

而緩慢地消亡就給人更多的反應時間,或許也就更容易挽大廈之將傾。

然而扶月也知道,想要達成自己的這樣的想法是很難的,因為如今這世間的一切都是帝王做主,帝王想做什麽,真有人能攔得住他們嗎?

【而嬴政的錯誤在這兩年尤為明顯,這是為什麽呢?我想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現在的身體,很多時候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他大概是察覺到了自己身體不行了,所以想要加快追求長生的步伐,但是一個人跑得再快跑不過生命的流逝,即便強如嬴政也沒有辦法。】

【而且他那個時候的表現是很符合一個病人的表現的,很多病人在生病的時候都會比較暴躁,尤其是當他還有點力氣的時候,但是這種暴躁對於病情的緩解毫無作用甚至是起到了反作用,所以為什麽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老人脾氣古怪,我覺得是有這方面原因的。】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這麽一說,眾人好像覺得有那麽點道理。

身體不好就發怒,怒急就攻心,誰都知道啊。

而最近陛下這狀態,可不正好應驗了嗎?

【公元前211年,始皇帝三十六年,這一年,秦朝的狀況更不好了,首先司馬遷開頭就說“熒惑守心”,我們之前說過的,說的時候還被罵了,哭唧唧,我還是得講。這個“熒惑守心”呢,是天文學上的名字,是一種天象,在古代這種天象代表著帝王有難。】

【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那是迷信的說法,大家看看這個浩瀚的星空,這些東西咱們現在也沒搞明白,但是有一點我覺得是可以肯定的,它真管不了人,至少直接上來說是這樣的。】

繼最初女子出現後,眾人再一次看到了清晰的星空。

即便再屈原時已經見過,這時再看,仍舊覺得十分驚艷。

可那璀璨星海在萬裏高空,這是怎麽看到的呢?

【但人與星星之間有沒有聯系呢?我認為是有的,拋開咱們的太空探險來說哈,人的行為影響地球,地球也是能影響其他的星球的,就好像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一樣。】

【當然了我完全沒有天文學知識,大概意思就是說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天象來預測整個地球的情況,其實也就是在環境氣候方面,因為氣候環境本來就是被整個宇宙環境所影響的,但是對於某個人的命運,這些星球恐怕無法控制。】

什麽?

太空探險?

意思是可以到這星球上去嗎?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墨家傳人們最近可忙壞了。

他們本就致力於各種研究創造。

巨幕一出,他們一下接收到許許多多從未見過的東西,有些幕中女子會提及一二,但有些卻只是在巨幕中一閃而逝。

可這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這些東西若他們能多創造幾件,那或許是能改變這個世界的。

【比如秦始皇回到秦國之後一直到他統一六國的那些年,地震、彗星,這些現象的發生即便沒有秦始皇它也是要發生的,而它們很有可能是可以靠著觀察天象而被提前預測的。】

【但是那個年代的人並不懂這些,他們更信的是一種玄學,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信的,當然了,也有許多科學還無法解釋的東西,只是說站在大多數人以及我個人的認知上,這個熒惑守心代表秦始皇有難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是不可信的。】

若是不可信的話,那司馬遷的《史記》就又值得懷疑了。

如若不然,巧合實在太多了。

這世間真有那麽多的巧合嗎?

【可是偏偏秦始皇也確實是在這兩年離世的,這好像看起來一起都是有跡可循,按照我這個觀點,這其中有可能是巧合,也有可能是司馬遷編造,人的來歷都可以編造某天的天氣為什麽不可以編造呢?】

【咱們現在寫日記,假如你在電視裏看到了彩虹,然後你寫我今天看到了彩虹,千萬年後,後世的人研究咱們,可能也會說這一天出現了彩虹,然而現代人都知道,氣候那不是每處都一樣的,咱們國家地方大,西邊太陽東邊雨的,太正常了,秦始皇又不是雷公電母,那這些還能賴到他的頭上不成。】

是啊,古今之事以訛傳訛的實在太多了。

不管是不是司馬遷編造的,那都能說明司馬遷寫得確實有水平。

文學之事,很多時候都講個自圓其說。

既不是官修史書,他只是寫了自己想寫的,又沒寫什麽大逆不道之言,寫得這般好,何錯之有?

【假如是編的,那為什麽司馬遷要這樣編呢?假如不是編的,他又為什麽要一再地強調這些呢?這就要提到我們之前說的司馬遷的創作宗旨,他要究天人之際,就類似我們所說的因果報應。】

【而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點,緊接著,他又說有隕石墜落,落在了東郡,上面被人刻了字“始皇帝死而地分”,一看到這個我們的想法是什麽呢?有人搞他。】

這等手段實在是卑劣,其實很多人都能看得出來,而且大多數人都不會信。

至少秦朝堂上的人們都是這樣想的。

但是問題就在於前面有各種天氣異象。

所以即便百姓們不信這事情,心中難免產生疑惑,這樣的事情多了,也就信了。

【因為不說我們現在,那個時候也有很多人明白這不是真的,但是卻也會有人相信這是真的,什麽人呢?那些沒有讀過書的,對自然充滿著敬畏的,那些秦始皇想要讓他們繼續“愚昧”的那些百姓們。】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突然明白了。

是的。

他確實錯了,他和李斯都錯了。

焚書以控制思想是不對的。

他可以控制百姓,無非是百姓變得好控制了,那有心之人不是也能對其控制?

讓整個大秦都只剩下一些傀儡,又有什麽意義呢?

【然而是誰搞他呢?我們不知道。為什麽用這樣的方式搞他呢?為什麽後面陳勝吳廣用魚肚藏書的辦法呢?還記得秦始皇這幾年在幹什麽嗎?】

【他在巡游修仙,而他巡游幹的最多的事情之一就是刻石立碑,歌功頌德,“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既然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讓百姓知道他的厲害,那麽他的對手就能用這樣的方式讓百姓知道大廈將傾。】

猛地,嬴政腦子裏突然閃過自己曾經看過的一句《左傳》中的話。

“多行不義必自斃。”

雖然他不覺得自己有那麽大的錯,但是幕中女子的話,就是讓他想起了這句話。

他終於明白為什麽儒家選擇“仁”,他們不也是為了籠絡人心嗎?

【身處其中的秦始皇知道嗎?我想他是知道的,但是他的處理方法並不好,還是他的老一套的粗暴辦法,開始調查周圍的人,沒有調查出結果,好吧,全部去死,然後把那塊石頭給毀了。】

他這麽做,也會使得許多人以此為話柄害他。

如今他要做的,是與百姓和平共處,他需要百姓的支持啊。

秦始皇多年以來的信念開始崩塌。

他是信人無完人的,可於他這麽驕傲的一個人來說,他真的能承下這錯嗎?

嬴政幽幽望著巨幕,而後眼神變得清明。

他可以!

亂世終究是要統一的,他做到了,幕中女子是認同他的,百姓們遠離了戰爭,百姓們也會明白。

只要自己認了錯,從此對百姓們好一些,慢慢學會“仁”那一套,再結合著他的法治,那他一定能再獲得百姓支持。

【從這一年一直到秦始皇離世,都在鋪墊他的離世,要說這些裏面沒有司馬遷的潤色,我信都不信,至少肯定有誇張。】

【後來秦始皇遇到了一個人送他玉璧,那人留下一句“今年祖龍死。”然後就消失不見了。裴骃註解,“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

【秦始皇說:“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意思是說山鬼只能預測一年的事情,然後又說祖龍是人的祖先,意思就是說與他無關。但其實他還是很在意的,讓人看那塊玉,發現竟是自己以前掉進水裏的那塊,越說越玄乎,我開始沒辦法圓了,只能說我不信。】

幕中女子對這些玄乎事的抗拒讓許多人開始懷疑自己。

這世間,有些事情到底該不該信呢?

但不管該不該信,《史記》中對於秦國的記載似乎也沒有太大的錯,至少在許多人看來,秦始皇前期的苦,中期的強以及後期的暴那都是真實存在的,都是他,那個千古一帝。

【《史記》中記載,發生了這事兒陛下就開始心中難安,於是讓人占蔔,結果“卦得游徙吉”,就是搞搬遷大吉,然後他就“遷北河榆中三萬家。拜爵一級。”雖然沒害人吧,但這事兒就……難以評說。】

就又是勞民傷財的事唄。

人們想。

仿佛這後期嬴政就沒做太多好事了。

這或許是太史公刻意的安排吧,只為警醒後世帝王。

【咱們到這兒再整體看一下《秦始皇本紀》,從他回國到死前的這一年,統一前發生了很多事,各種天災人禍,統一後好好治理國家那一段基本沒有天災怪事的記載,包括這後期他糊塗這一段,也是沒有什麽天災的,但是卻有一些怪事。】

【整體來說,這其中的天人之際,就是司馬遷利用自然現象和人為創造的條件結合起來的關於秦始皇的一生,主流評價來說,《史記》的可信度七八分,然而正是司馬遷自己創作的這二三分使得《史記》讀起來更能激發我們的情感,就感覺這個人有始有終,這個國家某時該它興盛,某時又該它滅亡了。】

【司馬遷的《史記》更多的是講道理,學的是孔子的微言大義,而不是一個記錄歷史細枝末節的工具。】

【秦始皇前面的那麽多年都是傳奇,直到死也同樣不是平平淡淡,我們這就來看看《史記》中的秦始皇是怎麽離開人世的。】

他來了他來了,他帶著倦倦困意走來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