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關燈
小
中
大
司馬遷
【呂不韋下馬後,李斯進入人們的視野,李斯這個人的故事也是很傳奇的,咱們這兒講了,後面說到他的列傳就少講一點,首先他的身份,他的老師是荀子,他和韓非子是師兄弟,就這個身份咱們就能高看他幾眼。】
李斯額頭冒著冷汗。
他並非一個大善人,這些年明裏暗裏雖是在為著秦國做事,但也做了些不光彩的事,他不確定這些不光彩的事情被說出來自己是不是能夠承受得住。
【我們之前說過法家和儒家有很多觀點是相沖的,所以荀子這個人就也很神奇就是了,他自己明明是儒家的繼承人,但是後來卻又成為了法家的鼻祖,教出了影響古代的兩大法家人物。】
【許多人對荀子這人可能不如孔孟熟悉,他是緊跟著孔孟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教育家,我們對他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他的《勸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還有“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就這一篇當中就有很多我們現在依舊受用的大道理。】
話是這麽說,但在許多人心裏荀子是怎麽也比不上孔孟的。
以前沒細想,現在眾人也開始思考這到底是為什麽,難道他的觀點不好嗎?
【除此之外,他的思想理論中極其重要的觀點就是他的“性惡論”,這應該是他的很多思想的基礎,這個觀點呢就和孟子的“性善論”矛盾了。】
【根據孟子的觀點,人一生下來就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這麽來的,所以他的觀點都是很仁善的,對待人就像擼貓,都是順毛的,但是荀子的觀點就不同了,他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是心存惡念的,所以要“化性起偽”,就是要改變天生的那種惡的本性,要通過後天的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所以他的觀點下形成的那些做法就是要約束要嚴刑厲法。】
這是誰也無法說服誰的觀點。
雖然在各個時代大部分的人還是信孟子的性善論,但是也總有那信性惡論的。
他們大多數也無法證明性善論就一定是對的。
現在幕中女子提及這個,難道後世給出此中答案了嗎?
【相信了解的朋友應該都明白了,這其實是人的身心發展動因的相關觀點,還有一種綜合於二者之間的觀點,那就是洛克的“白板說”,這個觀點認為,人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板,不管善惡都是後來添上去的。】
什麽?
竟還有這種說法嗎?
妙啊!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孟子被驚到了,原來還能有這樣的說法。
他瞬間覺得自己的觀點還能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
【這三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他們所強調的都是外部影響,所以他們都是很重視教育的,進而都忽視了先天遺傳的重要性,假如,咱們說假如,一個人生下來先天不足,是個傻子,那不管他是善是惡是白板,都無法改變,所以內外都是要產生作用的。】
是啊,說得好有道理啊。
“可是,萬一真生下來是個傻子,那不怎麽都救不了了嗎?”
眾人紛紛點頭。
這有沒有什麽辦法呢?
【但是我們說的這個只是基礎理論,也就是後面法家的那些觀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於荀子的性惡論而確立的。】
【繼續說回李斯,說到李斯還得從兩個老鼠說起,他是一個典型的環境決定論者,你看這個結論就是來自於他老師的“化性起偽”。意思就是說他認為人的發展是由所處環境決定的,原因就在於他年輕時候做小吏看到的兩只老鼠,他看到一只廁所裏的老鼠碰到人就瘋狂逃竄,而那糧倉中的老鼠看到人都不怎麽怕驚擾。】
【不得不說李斯還是很有點東西的,你說咱們看到老鼠會想這麽多嗎?那多半是不會的吧,或許直到現在,很多人也都不明白,為什麽廁所裏的老鼠和糧倉裏的老鼠的習性不一樣。】
雖然確實有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但這對於春秋戰國乃至於秦朝的許多人來說都沒什麽好稀奇的。
他們似乎從懂事起就在進行著許多的思考。
他們會提上束脩去見老師,會學到很多的東西,會盡一切的努力去了解自己不熟悉的這世間的一切。
【首先我個人是否定環境決定論的,但是我卻不否認環境對於人的影響,從這個老鼠來說,不管是哪裏的老鼠它都是怕人的,這就是他的天性決定的,但是他受到了環境的影響,有的怕人,有的更怕人。】
現在大家也這麽想了。
因為大家都被那生出來就是傻子的問題給怔住了。
但是女子所說的老鼠的天性是怕人,那人的天性呢?是善呢,還是惡呢?
一下子就又回到原來的問題了。
而一些生活奔波的百姓們卻根本沒想那麽多。
他們只知道自己家中沒有可以讓老鼠安逸棲息的糧倉,有糧倉的則想的是絕不能讓裏面進老鼠。
而其它地方的老鼠,當然也還是看了就打,不打等著它偷糧食嗎?
【會出現在廁所,說明老鼠並沒有什麽吃的,也就是他沒有糧倉這樣的環境,而它所處的這個地方要不就是主人家也很窮,根本沒有糧倉,那看到了老鼠自然是人人喊打的,要不就是他們是被人趕到廁所這個地方的,其他有糧食的地方根本沒有他們的棲息之地,所以他們怕人。】
【而在糧倉中的老鼠更適應那樣的環境,糧倉很好藏匿,如果沒有貓,沒有好好的防護,老鼠是很難防的,有一只那必然有一窩,甚至更多,所以在老鼠適應了那樣的環境之後,它自然而然慢慢就不怕人了。】
可是那個李斯思考這些做什麽呢?眾人都在想。
知道了環境很重要那又怎麽樣?
他要自己創造一個環境嗎?還是如女子所說的,他要去融入一個環境?
聽到這兒,嬴政就明白了。
秦國就是李斯選擇的糧倉。
還算是有點眼光。
【李斯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就看到了環境的重要性,所以他決定找一個大平臺,恰好這時候呂不韋廣招門客,他就去了,成為了呂不韋手底下的人。】
【而李斯的出場,還不得不提的另外一個人物,鄭國,鄭國是一個名字,他是韓國的水利專家,那個時候韓國怕秦國富強起來,就想到了一個疲秦政策,就是專門派人去游說秦國搞水利,emm……】
女子欲言又止,又擺出一副很疑惑的表情,這是怎麽了嗎?
難道這方法有什麽問題?
很多人都在想這韓國還真是陰險,竟然使出這樣的辦法,這是看出來了秦國的賦稅徭役重,所以才有此計策吧。
嬴政也是這麽想的。
其他人早就看出來了,就他自己還沒能真正地意識到這個問題。
自己原來也並沒有這麽強啊。
【這裏我有幾個很現代思想的疑問,就是以我現在的思想沒辦法理解的事情,首先韓國人是不是腦子有點問題,在我看來他們的行為頗有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意思,他們疲秦,是為了讓秦把人力物力消耗在修水利這個事情上,不讓他們打仗,這出發點是對的,但是把人才送給秦國,又讓秦國利用鄭國渠使關中變成天下糧倉,這個操作真的絕,我代表秦國上下謝謝您勒。】
嬴政輕輕笑了一聲。
此女還真是風趣。
在鄭國渠這事情上,他還真是沒有吃虧。
然而其他諸侯國的人卻都在罵罵咧咧。
齊楚燕趙魏:這韓國人腦子真是有病,這秦國要砍人,他還給遞刀。
這下好了吧,把自己都給搭進去了。
韓:他們也沒想到鄭國就那麽老實啊,怎麽就好好地給他修好了呢?有點紕漏也好啊!
【這就感覺是韓國人對秦國說:“老秦啊,打仗怪勞民傷財的,你們那點糧食打打就沒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怎麽行呢?這個鄭國能幫你完美解決這個事兒,到時候放心大膽地打。”】
聞言,其餘諸國更氣了。
【秦國可能是耗費了一點人力物力吧,但這是件好事啊,這不比修阿房宮修那些個宮殿更有現實意義嗎?】
【我還有一個不明白的點就是秦始皇明明知道了這是韓國人的疲秦手段,那就說明了他知道幹這些事勞民傷財的事,那他後面為什麽還要毫無節制地大興土木呢?我從不認為嬴政傻,也不認為嬴政後期就真的那麽糊塗,我覺得這其中可能有什麽信息差,也就是說秦始皇自己知道的東西或者是傳下去的命令和外面實施的不同,即便是後來他幾次巡游也可能只是看到了社會的一面,當然了,這都是我亂猜的,千萬別考究啊!】
後代的儒家學子們還是覺得幕中女子把秦始皇想得太好了些。
即便他有那麽多的成就,但他也不是聖人,怎麽就不能偶爾糊塗呢?
他就是愛慕虛榮大興土木,他就是功成名就視百姓如螻蟻了,這就完全不可能嗎?
這些儒家學子們歷來接受到的東西就是嬴政是一個殘暴的君主。
實在難以接受這種說法的改變。
【因為發現了韓國的真正目的,嬴政就很生氣,於是在朝臣們的強烈建議下,他下令驅逐這些客卿。這些臣子不是簡單的臣子,他們大多是秦國的舊貴族,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呂不韋當時廣招天下賢士其實破壞的是這些人的利益,本來蛋糕就只有這麽大,分的人多了那大家分的自然就少了,所以這些人根本不想要什麽客卿,相比之下這些客卿中有他國間諜的事情倒顯得沒有那麽重要了。】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歷來朝堂上的風雲大多都來自於利益之爭。
現在也無法幸免。
但是有些人總是能在前進的過程中找到機遇成為那少數的掌握財富與權力的人。
王安石現在慢慢地也看明白了。
這些人應該存在,但是他們卻不能去壓榨百姓。
若是富人與窮人能和諧地相處,窮人想辦法變成富人,富人努力不被窮人超越,這就已經很好了。
這些都是他聽了幕中女子先富帶動後富的說法想出來的。
只是要怎麽做還得多加思索。
【但這時候嬴政確實也是生氣的,所以他同意了這些人的要求,就在這個時候,李斯站了出來,保住了這些客卿們的工作,他寫下著名的《諫逐客書》讓嬴政收回成命。】
【魯迅曾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但我覺得只是因為那個時候的很多作品沒有流傳下來而已。《諫逐客書》是少有的留在咱們的課本上的秦朝作品,從《諫逐客書》來看,秦朝的這些人其實文化水平還是很不錯的,我覺得像嬴政這樣的人,如果他好好地搞文化,說不定秦朝也能留下不少讓我們背生背死的作品。】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哼。”嬴政鼻子裏哼出這麽一聲。
那是當然,他那是沒去做,做了定然也不會比其他人差。
既然焚書這條路走不通,那就發展文化,大力地辦,他要讓那些人再找不到什麽錯處來指責自己!
【《諫逐客書》其實主要就是通過一些例子告訴了秦始皇,這世界上好東西很多,但不可能都是秦國生產的,那些金銀珠寶不是秦國而產卻同樣好用,就像人才一樣,這個道理真的講得很好啊,嬴政也不是個不講道理的人,當即就采納了他的意見,這些客卿才得以留在秦國。】
【秦國舊貴族們只能罵罵咧咧:艹……】
說到這個嬴政毫不在意。
他可不是那些怕舊貴族的人,在他這裏只有有用和無用,只要有用就都可以留下來,誰阻止都不好使。
想要軍功,想要爵位自己去掙!
如此方能讓秦國更加強大。
在這方面他說的話還算得了數。
【在把李斯留下,又解決了呂不韋之後,嬴政就開始了自己的統一之路,本來是打算先打趙國的,畢竟算是有仇嘛,但是呢,因為趙國有一個很厲害的大將,叫李牧,打了幾次,並不是那麽順利,於是秦國就把矛頭對準了弱一點的韓國,這次很順利地就給打下來了。】
韓國眾:“實在是太欺負人了!”
這世上再沒有如此諷刺之事了。
他們把鄭國送到秦國為秦國增加了糧食收入,然後他們韓國第一個被秦國給滅了。
【在公元前230年,始皇帝十七年,韓國滅亡。然而《史記》記載,在此之前的幾年,幾乎時常提到大旱、地震、大災這樣的話,而且也就是在韓國滅亡的這一年又地震了,而且大饑荒,華陽太後也在這一年去世。】
【這些事情,很容易變成其他國家攻擊秦國的工具,“你看你這挑起戰爭的行為是不對的,是天怒人怨的!”事實上是這樣嗎?顯然不是,因為那個時候雖然秦國最愛打,但是其他國家也不都是安分守己的,互相之間摩擦太多,或許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意象會想,“看吧,連老天都在為我們哭泣。”】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許多齊楚燕趙韓魏的人們都無比惆悵。
他們當時確實沒想到借此攻擊秦國,就算想到了他們也沒有那個時間布局,因為秦國來勢實在太兇猛了。
【但是呢,還有一個比較奇怪的點,那就是大家翻《史記》可以看到,這些天災大多出現在統一之前,統一之後就沒有了,我對於《史記》的態度很糾結哈,如果我自己有矛盾的地方,那一定是我在糾結。】
【因為我一方面覺得大家一直以來推崇的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是真實存在於《史記》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這裏面司馬遷是存在了一定的藝術處理的,他就是為了表現一開始的世界的混亂,而統一之後的天下太平,然後到了後期又不太平,這些都在氣候上被體現出來。】
其實很多朝代的人都是這麽理解的。
司馬遷畢竟也是人,他自然有其自己的想法。
而且司馬遷關於氣候的記載不一定說的是假話,就好像幕中女子所言,那段時間氣候就是有些異常。
但是司馬遷很有可能並沒有全部省略下來,而是省略了一些,讓那一段時間顯得太平。
這麽一來,他也確實沒有違背實錄精神。
【假如是他自己創造這些古代的所謂異象,那就有一個原因可能他是認為秦始皇在逆天而行,但我認為司馬遷沒有必要這麽做,首先天下大勢,統一本就是那時候的趨勢,而且也統一了,再者,秦朝已經滅亡,天下在他們漢朝人的手裏。】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軍上下都士氣大漲。
說得沒錯,統一就是天下大勢,現如今亦是如此。
他們要統一,眼看著馬上就能夠實現了,他們只要再堅持一段時間就可以了。
但是二公子先時千叮嚀萬囑咐,讓他們註意千萬小心敵人的背水一戰,故而誰也沒有就此掉以輕心。
【而且當時我們說了那個時候天氣異常可能是正常的,可能是什麽小冰期、什麽厄爾尼諾現象,都有可能的,但是關於秦始皇統一的這個事情多少還是有點玄學在,咱們接著往下看的話,前面一直是各種災難,但是等到秦始皇真正統一之後,這樣的怪天氣就沒有了,這不是很奇怪嗎?】
小冰期?
厄爾尼諾?
統一後就沒了?
這怎麽可能呢?
秦朝以前的人都不太敢相信這樣的事情,哪怕是秦國人。
可是有好一部分人又在心中竊喜,如果那是真的的話,就真的說明他們秦國統一是上天都支持的吧。
雖然幕中女子說過,天氣是由什麽天體運動什麽宇宙而產生的,但是那天體總是神人控制的了吧。
就是支持他們秦國的人啊。
【這是天命所歸?還是巧合?又或真的是司馬遷的有意的創作?誰也說不好。】
【他作為一個漢朝的人,沒有必要去改變前朝的歷史,尤其是這歷史對於漢朝沒有什麽影響的情況下。】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也是這樣想的。
他不認為司馬遷會去刻意地誇讚秦朝,哪怕他恨著大漢。
但是以司馬遷那樣的人,他不相信對方對大漢就沒有一絲感情。
不過若只是為了說明他的觀點,而省略個一星半點,這或許也不是不可能?
【或許就真的只是秦始皇運氣好,統一全國後,氣候異常就結束了,開始正常起來,這種可能性也是蠻大的,其實秦始皇這個人一生都是充滿了運氣的,不管是他爸碰上了呂不韋,還是他爸和他媽對上了眼,亦或是後來發生的那一系列的事情,在大事上很多好運。】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承認幕中女子說得有道理。
他確實也是有運氣的,自己的出生就是最大的運氣。
他應該感謝自己的父皇和母後,不是他們,自己走不到今天。
這也是他在遭遇那事情之後難以原諒她的原因。
可是難道有了運氣就夠了嗎?
從古至今,再到後世,有多少的帝王,但是又有多少個帝王做到了自己這樣的?
【但是總歸來說不管是誰都不可能憑借運氣順利一生,天知道他在這些好運的背後都做了些什麽努力,換一個人還真不一定能做到。】
【在滅韓國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故事,在《秦始皇本紀》裏並沒有記載,但是卻留在了《韓非列傳》中,那就是李斯陷害韓非的故事。】
李斯陷害韓非?
眾人都用一種意味深長的眼神看向李斯。
對於李斯這個人,誰都不敢說他是好人。
但是居然陷害韓非嗎?
陛下那樣看好韓非,他這怕是攤上大事了。
【這個世界上能讓秦始皇佩服的人恐怕不多,但是韓非子肯定算是一個,尤其是他們兩人之間的思想很契合,在看了韓非子的書後,秦始皇就像找到了自己的知己,他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
其實後世很多人都很看好韓非,也很看好秦始皇,尤其是那些皇帝、大將。
只是法家終究不是正統,所以他們也不會去宣揚。
看到秦始皇說這樣的話,他們也只是觸動,甚至在心中與秦始皇發出了同樣的感嘆。
【然而這秦始皇對於韓非的欣賞卻是害了韓非子,大概是李斯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知道韓非的能力,所以陷害韓非,說韓非不可能真的降秦,秦始皇心痛,派人審他,誰知道直接被李斯給殺了,據《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韓非欲自陳,不得見。”而秦始皇後來後悔已晚,“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秦始皇冷冷地瞥了李斯一眼,那眼神嚇得其他人都打了個哆嗦。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啊!
李斯終究是頂不住壓力,撲通跪到在地,“陛下冤枉啊!”
然而這時候哪還有人相信他,幕中女子說的事情都太準了,哪怕有時候他們在心中指責幕中女子,卻也不得不承認,很多事實幕中女子也都是沒有胡說的。
但是嬴政卻沒有說話。
眾人都猜到了,想必李斯也猜到了,所以這般跪下喊冤。
陛下不會輕易地處置他。
這些年,哪怕李斯是個惡人,可他這些年為秦國立下的功勞又有多少人能趕得上?
【假如這件事情是真的,從這個事情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秦始皇縱使權勢滔天,運籌帷幄,很有頭腦,但是對於欺上瞞下的事情他也沒辦法完全幸免,從古至今,冤假錯案很多時候都是來自於帝王輕信他人之言,這種情況沒有辦法完全避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抵制一下的,那就是辛苦皇帝們自己見一見嫌疑人了。】
假如是什麽意思?
意思這事情還有可能是假的嗎?
眾人看向李斯,難道他不是作偽?
其餘朝代的人自然不似秦朝的人在思考李斯之事,他們想到了自己曾經經歷過或是聽說過的冤假錯案。
會不會……那些案子會不會都要重審呢?
是不是要變天了?
【滅了韓國之後,大秦帝國的“魔爪”才終於又伸向了趙國,不過一年時間就拿下了邯鄲,親自去坑殺了當年欺負自己的人,雖然趙國的公子嘉逃走,趙國不算完全滅亡,但是也是基本解決了,不足為懼了。】
想起這事情,嬴政還是覺得很解氣。
當年欺辱他,就早該想到要有這麽一天。
【我們之前說過,趙國有一員猛將叫李牧,李牧可能並沒有辦法完全抵擋秦軍的襲擊,但是他卻是趙國最後的防線,只要他在,秦國不可能那麽快就拿下趙國。】
【秦國的大將王翦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他派人去稟告嬴政,直接打不行,得來點計謀快速拿下,什麽計謀呢,反間計。秦國派人去邯鄲買通了趙王寵臣郭開,這個郭開是誰呢?還記得我們曾經講過的廉頗老矣的故事中那個被人買通的使者嗎,買通使者的人正是這個郭開。】
又是寵臣。
看來帝王寵信一個臣子並不是什麽好事。
多少帝王都是因為聽信寵臣的言語而導致一些無法挽回的事情發生啊!
這才幾句話的功夫,就死了兩位名人了!
【郭開像是別國派到趙國的奸細,真的是唯利是圖,收了好處他就開始散播謠言說李牧想造反,趙王聽了也不好好查也不想想李牧這些年的功績,直接派人取代李牧,結果李牧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趙王就派人暗中捕獲李牧,把李牧殺了。】
【君王多疑,其實我們都能夠理解,畢竟手握那麽大的權利,但是這樣對待一個大功臣實在是很過分,就算他懷疑,把人抓起來先多審查一下我們都能夠接受。】
“這秦國也太奸詐了吧?”有些普通人並不懂這其中的彎彎繞繞,但是卻開始可憐李牧了。
然而還有人記著不能因為勢窘而溢價,忙道:“這有什麽,兵不厭詐,沒聽過嗎?”
是了,戰場上還管什麽詐不詐的,誰還不用個計謀了?
【不過呢,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說明趙國帝王不行,國內政治也不行,又碰上個強勁的敵人,也該亡了。】
【反間計,是秦國常用的手段,在敵國內部用,在敵國聯盟用,屢試不爽,其他國家有用計謀對付秦國嗎,當然也有,這個時候就是考驗誰的計謀更高,誰的武力值更強,事實證明,要想成功還是得實力強大。】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眾諸侯國們竟在心中開始思考自己的國家是因為什麽而亡的了。
總不該是趙國這情況。
聽到最後才明白,是了,還是不夠強啊!
【趙國算是差不多完了,剩了個已經翻不起大浪的公子嘉,他在逃走後還搞了點事情,那就是聯合燕國,這可就直接把燕國推向了深淵。】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呂不韋下馬後,李斯進入人們的視野,李斯這個人的故事也是很傳奇的,咱們這兒講了,後面說到他的列傳就少講一點,首先他的身份,他的老師是荀子,他和韓非子是師兄弟,就這個身份咱們就能高看他幾眼。】
李斯額頭冒著冷汗。
他並非一個大善人,這些年明裏暗裏雖是在為著秦國做事,但也做了些不光彩的事,他不確定這些不光彩的事情被說出來自己是不是能夠承受得住。
【我們之前說過法家和儒家有很多觀點是相沖的,所以荀子這個人就也很神奇就是了,他自己明明是儒家的繼承人,但是後來卻又成為了法家的鼻祖,教出了影響古代的兩大法家人物。】
【許多人對荀子這人可能不如孔孟熟悉,他是緊跟著孔孟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教育家,我們對他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他的《勸學》。“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還有“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就這一篇當中就有很多我們現在依舊受用的大道理。】
話是這麽說,但在許多人心裏荀子是怎麽也比不上孔孟的。
以前沒細想,現在眾人也開始思考這到底是為什麽,難道他的觀點不好嗎?
【除此之外,他的思想理論中極其重要的觀點就是他的“性惡論”,這應該是他的很多思想的基礎,這個觀點呢就和孟子的“性善論”矛盾了。】
【根據孟子的觀點,人一生下來就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這麽來的,所以他的觀點都是很仁善的,對待人就像擼貓,都是順毛的,但是荀子的觀點就不同了,他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是心存惡念的,所以要“化性起偽”,就是要改變天生的那種惡的本性,要通過後天的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所以他的觀點下形成的那些做法就是要約束要嚴刑厲法。】
這是誰也無法說服誰的觀點。
雖然在各個時代大部分的人還是信孟子的性善論,但是也總有那信性惡論的。
他們大多數也無法證明性善論就一定是對的。
現在幕中女子提及這個,難道後世給出此中答案了嗎?
【相信了解的朋友應該都明白了,這其實是人的身心發展動因的相關觀點,還有一種綜合於二者之間的觀點,那就是洛克的“白板說”,這個觀點認為,人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板,不管善惡都是後來添上去的。】
什麽?
竟還有這種說法嗎?
妙啊!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孟子被驚到了,原來還能有這樣的說法。
他瞬間覺得自己的觀點還能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
【這三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他們所強調的都是外部影響,所以他們都是很重視教育的,進而都忽視了先天遺傳的重要性,假如,咱們說假如,一個人生下來先天不足,是個傻子,那不管他是善是惡是白板,都無法改變,所以內外都是要產生作用的。】
是啊,說得好有道理啊。
“可是,萬一真生下來是個傻子,那不怎麽都救不了了嗎?”
眾人紛紛點頭。
這有沒有什麽辦法呢?
【但是我們說的這個只是基礎理論,也就是後面法家的那些觀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於荀子的性惡論而確立的。】
【繼續說回李斯,說到李斯還得從兩個老鼠說起,他是一個典型的環境決定論者,你看這個結論就是來自於他老師的“化性起偽”。意思就是說他認為人的發展是由所處環境決定的,原因就在於他年輕時候做小吏看到的兩只老鼠,他看到一只廁所裏的老鼠碰到人就瘋狂逃竄,而那糧倉中的老鼠看到人都不怎麽怕驚擾。】
【不得不說李斯還是很有點東西的,你說咱們看到老鼠會想這麽多嗎?那多半是不會的吧,或許直到現在,很多人也都不明白,為什麽廁所裏的老鼠和糧倉裏的老鼠的習性不一樣。】
雖然確實有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但這對於春秋戰國乃至於秦朝的許多人來說都沒什麽好稀奇的。
他們似乎從懂事起就在進行著許多的思考。
他們會提上束脩去見老師,會學到很多的東西,會盡一切的努力去了解自己不熟悉的這世間的一切。
【首先我個人是否定環境決定論的,但是我卻不否認環境對於人的影響,從這個老鼠來說,不管是哪裏的老鼠它都是怕人的,這就是他的天性決定的,但是他受到了環境的影響,有的怕人,有的更怕人。】
現在大家也這麽想了。
因為大家都被那生出來就是傻子的問題給怔住了。
但是女子所說的老鼠的天性是怕人,那人的天性呢?是善呢,還是惡呢?
一下子就又回到原來的問題了。
而一些生活奔波的百姓們卻根本沒想那麽多。
他們只知道自己家中沒有可以讓老鼠安逸棲息的糧倉,有糧倉的則想的是絕不能讓裏面進老鼠。
而其它地方的老鼠,當然也還是看了就打,不打等著它偷糧食嗎?
【會出現在廁所,說明老鼠並沒有什麽吃的,也就是他沒有糧倉這樣的環境,而它所處的這個地方要不就是主人家也很窮,根本沒有糧倉,那看到了老鼠自然是人人喊打的,要不就是他們是被人趕到廁所這個地方的,其他有糧食的地方根本沒有他們的棲息之地,所以他們怕人。】
【而在糧倉中的老鼠更適應那樣的環境,糧倉很好藏匿,如果沒有貓,沒有好好的防護,老鼠是很難防的,有一只那必然有一窩,甚至更多,所以在老鼠適應了那樣的環境之後,它自然而然慢慢就不怕人了。】
可是那個李斯思考這些做什麽呢?眾人都在想。
知道了環境很重要那又怎麽樣?
他要自己創造一個環境嗎?還是如女子所說的,他要去融入一個環境?
聽到這兒,嬴政就明白了。
秦國就是李斯選擇的糧倉。
還算是有點眼光。
【李斯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就看到了環境的重要性,所以他決定找一個大平臺,恰好這時候呂不韋廣招門客,他就去了,成為了呂不韋手底下的人。】
【而李斯的出場,還不得不提的另外一個人物,鄭國,鄭國是一個名字,他是韓國的水利專家,那個時候韓國怕秦國富強起來,就想到了一個疲秦政策,就是專門派人去游說秦國搞水利,emm……】
女子欲言又止,又擺出一副很疑惑的表情,這是怎麽了嗎?
難道這方法有什麽問題?
很多人都在想這韓國還真是陰險,竟然使出這樣的辦法,這是看出來了秦國的賦稅徭役重,所以才有此計策吧。
嬴政也是這麽想的。
其他人早就看出來了,就他自己還沒能真正地意識到這個問題。
自己原來也並沒有這麽強啊。
【這裏我有幾個很現代思想的疑問,就是以我現在的思想沒辦法理解的事情,首先韓國人是不是腦子有點問題,在我看來他們的行為頗有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意思,他們疲秦,是為了讓秦把人力物力消耗在修水利這個事情上,不讓他們打仗,這出發點是對的,但是把人才送給秦國,又讓秦國利用鄭國渠使關中變成天下糧倉,這個操作真的絕,我代表秦國上下謝謝您勒。】
嬴政輕輕笑了一聲。
此女還真是風趣。
在鄭國渠這事情上,他還真是沒有吃虧。
然而其他諸侯國的人卻都在罵罵咧咧。
齊楚燕趙魏:這韓國人腦子真是有病,這秦國要砍人,他還給遞刀。
這下好了吧,把自己都給搭進去了。
韓:他們也沒想到鄭國就那麽老實啊,怎麽就好好地給他修好了呢?有點紕漏也好啊!
【這就感覺是韓國人對秦國說:“老秦啊,打仗怪勞民傷財的,你們那點糧食打打就沒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怎麽行呢?這個鄭國能幫你完美解決這個事兒,到時候放心大膽地打。”】
聞言,其餘諸國更氣了。
【秦國可能是耗費了一點人力物力吧,但這是件好事啊,這不比修阿房宮修那些個宮殿更有現實意義嗎?】
【我還有一個不明白的點就是秦始皇明明知道了這是韓國人的疲秦手段,那就說明了他知道幹這些事勞民傷財的事,那他後面為什麽還要毫無節制地大興土木呢?我從不認為嬴政傻,也不認為嬴政後期就真的那麽糊塗,我覺得這其中可能有什麽信息差,也就是說秦始皇自己知道的東西或者是傳下去的命令和外面實施的不同,即便是後來他幾次巡游也可能只是看到了社會的一面,當然了,這都是我亂猜的,千萬別考究啊!】
後代的儒家學子們還是覺得幕中女子把秦始皇想得太好了些。
即便他有那麽多的成就,但他也不是聖人,怎麽就不能偶爾糊塗呢?
他就是愛慕虛榮大興土木,他就是功成名就視百姓如螻蟻了,這就完全不可能嗎?
這些儒家學子們歷來接受到的東西就是嬴政是一個殘暴的君主。
實在難以接受這種說法的改變。
【因為發現了韓國的真正目的,嬴政就很生氣,於是在朝臣們的強烈建議下,他下令驅逐這些客卿。這些臣子不是簡單的臣子,他們大多是秦國的舊貴族,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呂不韋當時廣招天下賢士其實破壞的是這些人的利益,本來蛋糕就只有這麽大,分的人多了那大家分的自然就少了,所以這些人根本不想要什麽客卿,相比之下這些客卿中有他國間諜的事情倒顯得沒有那麽重要了。】
公元1042年,慶歷二年。
歷來朝堂上的風雲大多都來自於利益之爭。
現在也無法幸免。
但是有些人總是能在前進的過程中找到機遇成為那少數的掌握財富與權力的人。
王安石現在慢慢地也看明白了。
這些人應該存在,但是他們卻不能去壓榨百姓。
若是富人與窮人能和諧地相處,窮人想辦法變成富人,富人努力不被窮人超越,這就已經很好了。
這些都是他聽了幕中女子先富帶動後富的說法想出來的。
只是要怎麽做還得多加思索。
【但這時候嬴政確實也是生氣的,所以他同意了這些人的要求,就在這個時候,李斯站了出來,保住了這些客卿們的工作,他寫下著名的《諫逐客書》讓嬴政收回成命。】
【魯迅曾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但我覺得只是因為那個時候的很多作品沒有流傳下來而已。《諫逐客書》是少有的留在咱們的課本上的秦朝作品,從《諫逐客書》來看,秦朝的這些人其實文化水平還是很不錯的,我覺得像嬴政這樣的人,如果他好好地搞文化,說不定秦朝也能留下不少讓我們背生背死的作品。】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哼。”嬴政鼻子裏哼出這麽一聲。
那是當然,他那是沒去做,做了定然也不會比其他人差。
既然焚書這條路走不通,那就發展文化,大力地辦,他要讓那些人再找不到什麽錯處來指責自己!
【《諫逐客書》其實主要就是通過一些例子告訴了秦始皇,這世界上好東西很多,但不可能都是秦國生產的,那些金銀珠寶不是秦國而產卻同樣好用,就像人才一樣,這個道理真的講得很好啊,嬴政也不是個不講道理的人,當即就采納了他的意見,這些客卿才得以留在秦國。】
【秦國舊貴族們只能罵罵咧咧:艹……】
說到這個嬴政毫不在意。
他可不是那些怕舊貴族的人,在他這裏只有有用和無用,只要有用就都可以留下來,誰阻止都不好使。
想要軍功,想要爵位自己去掙!
如此方能讓秦國更加強大。
在這方面他說的話還算得了數。
【在把李斯留下,又解決了呂不韋之後,嬴政就開始了自己的統一之路,本來是打算先打趙國的,畢竟算是有仇嘛,但是呢,因為趙國有一個很厲害的大將,叫李牧,打了幾次,並不是那麽順利,於是秦國就把矛頭對準了弱一點的韓國,這次很順利地就給打下來了。】
韓國眾:“實在是太欺負人了!”
這世上再沒有如此諷刺之事了。
他們把鄭國送到秦國為秦國增加了糧食收入,然後他們韓國第一個被秦國給滅了。
【在公元前230年,始皇帝十七年,韓國滅亡。然而《史記》記載,在此之前的幾年,幾乎時常提到大旱、地震、大災這樣的話,而且也就是在韓國滅亡的這一年又地震了,而且大饑荒,華陽太後也在這一年去世。】
【這些事情,很容易變成其他國家攻擊秦國的工具,“你看你這挑起戰爭的行為是不對的,是天怒人怨的!”事實上是這樣嗎?顯然不是,因為那個時候雖然秦國最愛打,但是其他國家也不都是安分守己的,互相之間摩擦太多,或許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意象會想,“看吧,連老天都在為我們哭泣。”】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許多齊楚燕趙韓魏的人們都無比惆悵。
他們當時確實沒想到借此攻擊秦國,就算想到了他們也沒有那個時間布局,因為秦國來勢實在太兇猛了。
【但是呢,還有一個比較奇怪的點,那就是大家翻《史記》可以看到,這些天災大多出現在統一之前,統一之後就沒有了,我對於《史記》的態度很糾結哈,如果我自己有矛盾的地方,那一定是我在糾結。】
【因為我一方面覺得大家一直以來推崇的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是真實存在於《史記》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覺得這裏面司馬遷是存在了一定的藝術處理的,他就是為了表現一開始的世界的混亂,而統一之後的天下太平,然後到了後期又不太平,這些都在氣候上被體現出來。】
其實很多朝代的人都是這麽理解的。
司馬遷畢竟也是人,他自然有其自己的想法。
而且司馬遷關於氣候的記載不一定說的是假話,就好像幕中女子所言,那段時間氣候就是有些異常。
但是司馬遷很有可能並沒有全部省略下來,而是省略了一些,讓那一段時間顯得太平。
這麽一來,他也確實沒有違背實錄精神。
【假如是他自己創造這些古代的所謂異象,那就有一個原因可能他是認為秦始皇在逆天而行,但我認為司馬遷沒有必要這麽做,首先天下大勢,統一本就是那時候的趨勢,而且也統一了,再者,秦朝已經滅亡,天下在他們漢朝人的手裏。】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軍上下都士氣大漲。
說得沒錯,統一就是天下大勢,現如今亦是如此。
他們要統一,眼看著馬上就能夠實現了,他們只要再堅持一段時間就可以了。
但是二公子先時千叮嚀萬囑咐,讓他們註意千萬小心敵人的背水一戰,故而誰也沒有就此掉以輕心。
【而且當時我們說了那個時候天氣異常可能是正常的,可能是什麽小冰期、什麽厄爾尼諾現象,都有可能的,但是關於秦始皇統一的這個事情多少還是有點玄學在,咱們接著往下看的話,前面一直是各種災難,但是等到秦始皇真正統一之後,這樣的怪天氣就沒有了,這不是很奇怪嗎?】
小冰期?
厄爾尼諾?
統一後就沒了?
這怎麽可能呢?
秦朝以前的人都不太敢相信這樣的事情,哪怕是秦國人。
可是有好一部分人又在心中竊喜,如果那是真的的話,就真的說明他們秦國統一是上天都支持的吧。
雖然幕中女子說過,天氣是由什麽天體運動什麽宇宙而產生的,但是那天體總是神人控制的了吧。
就是支持他們秦國的人啊。
【這是天命所歸?還是巧合?又或真的是司馬遷的有意的創作?誰也說不好。】
【他作為一個漢朝的人,沒有必要去改變前朝的歷史,尤其是這歷史對於漢朝沒有什麽影響的情況下。】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也是這樣想的。
他不認為司馬遷會去刻意地誇讚秦朝,哪怕他恨著大漢。
但是以司馬遷那樣的人,他不相信對方對大漢就沒有一絲感情。
不過若只是為了說明他的觀點,而省略個一星半點,這或許也不是不可能?
【或許就真的只是秦始皇運氣好,統一全國後,氣候異常就結束了,開始正常起來,這種可能性也是蠻大的,其實秦始皇這個人一生都是充滿了運氣的,不管是他爸碰上了呂不韋,還是他爸和他媽對上了眼,亦或是後來發生的那一系列的事情,在大事上很多好運。】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承認幕中女子說得有道理。
他確實也是有運氣的,自己的出生就是最大的運氣。
他應該感謝自己的父皇和母後,不是他們,自己走不到今天。
這也是他在遭遇那事情之後難以原諒她的原因。
可是難道有了運氣就夠了嗎?
從古至今,再到後世,有多少的帝王,但是又有多少個帝王做到了自己這樣的?
【但是總歸來說不管是誰都不可能憑借運氣順利一生,天知道他在這些好運的背後都做了些什麽努力,換一個人還真不一定能做到。】
【在滅韓國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故事,在《秦始皇本紀》裏並沒有記載,但是卻留在了《韓非列傳》中,那就是李斯陷害韓非的故事。】
李斯陷害韓非?
眾人都用一種意味深長的眼神看向李斯。
對於李斯這個人,誰都不敢說他是好人。
但是居然陷害韓非嗎?
陛下那樣看好韓非,他這怕是攤上大事了。
【這個世界上能讓秦始皇佩服的人恐怕不多,但是韓非子肯定算是一個,尤其是他們兩人之間的思想很契合,在看了韓非子的書後,秦始皇就像找到了自己的知己,他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
其實後世很多人都很看好韓非,也很看好秦始皇,尤其是那些皇帝、大將。
只是法家終究不是正統,所以他們也不會去宣揚。
看到秦始皇說這樣的話,他們也只是觸動,甚至在心中與秦始皇發出了同樣的感嘆。
【然而這秦始皇對於韓非的欣賞卻是害了韓非子,大概是李斯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知道韓非的能力,所以陷害韓非,說韓非不可能真的降秦,秦始皇心痛,派人審他,誰知道直接被李斯給殺了,據《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韓非欲自陳,不得見。”而秦始皇後來後悔已晚,“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秦始皇冷冷地瞥了李斯一眼,那眼神嚇得其他人都打了個哆嗦。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啊!
李斯終究是頂不住壓力,撲通跪到在地,“陛下冤枉啊!”
然而這時候哪還有人相信他,幕中女子說的事情都太準了,哪怕有時候他們在心中指責幕中女子,卻也不得不承認,很多事實幕中女子也都是沒有胡說的。
但是嬴政卻沒有說話。
眾人都猜到了,想必李斯也猜到了,所以這般跪下喊冤。
陛下不會輕易地處置他。
這些年,哪怕李斯是個惡人,可他這些年為秦國立下的功勞又有多少人能趕得上?
【假如這件事情是真的,從這個事情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秦始皇縱使權勢滔天,運籌帷幄,很有頭腦,但是對於欺上瞞下的事情他也沒辦法完全幸免,從古至今,冤假錯案很多時候都是來自於帝王輕信他人之言,這種情況沒有辦法完全避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抵制一下的,那就是辛苦皇帝們自己見一見嫌疑人了。】
假如是什麽意思?
意思這事情還有可能是假的嗎?
眾人看向李斯,難道他不是作偽?
其餘朝代的人自然不似秦朝的人在思考李斯之事,他們想到了自己曾經經歷過或是聽說過的冤假錯案。
會不會……那些案子會不會都要重審呢?
是不是要變天了?
【滅了韓國之後,大秦帝國的“魔爪”才終於又伸向了趙國,不過一年時間就拿下了邯鄲,親自去坑殺了當年欺負自己的人,雖然趙國的公子嘉逃走,趙國不算完全滅亡,但是也是基本解決了,不足為懼了。】
想起這事情,嬴政還是覺得很解氣。
當年欺辱他,就早該想到要有這麽一天。
【我們之前說過,趙國有一員猛將叫李牧,李牧可能並沒有辦法完全抵擋秦軍的襲擊,但是他卻是趙國最後的防線,只要他在,秦國不可能那麽快就拿下趙國。】
【秦國的大將王翦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他派人去稟告嬴政,直接打不行,得來點計謀快速拿下,什麽計謀呢,反間計。秦國派人去邯鄲買通了趙王寵臣郭開,這個郭開是誰呢?還記得我們曾經講過的廉頗老矣的故事中那個被人買通的使者嗎,買通使者的人正是這個郭開。】
又是寵臣。
看來帝王寵信一個臣子並不是什麽好事。
多少帝王都是因為聽信寵臣的言語而導致一些無法挽回的事情發生啊!
這才幾句話的功夫,就死了兩位名人了!
【郭開像是別國派到趙國的奸細,真的是唯利是圖,收了好處他就開始散播謠言說李牧想造反,趙王聽了也不好好查也不想想李牧這些年的功績,直接派人取代李牧,結果李牧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趙王就派人暗中捕獲李牧,把李牧殺了。】
【君王多疑,其實我們都能夠理解,畢竟手握那麽大的權利,但是這樣對待一個大功臣實在是很過分,就算他懷疑,把人抓起來先多審查一下我們都能夠接受。】
“這秦國也太奸詐了吧?”有些普通人並不懂這其中的彎彎繞繞,但是卻開始可憐李牧了。
然而還有人記著不能因為勢窘而溢價,忙道:“這有什麽,兵不厭詐,沒聽過嗎?”
是了,戰場上還管什麽詐不詐的,誰還不用個計謀了?
【不過呢,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說明趙國帝王不行,國內政治也不行,又碰上個強勁的敵人,也該亡了。】
【反間計,是秦國常用的手段,在敵國內部用,在敵國聯盟用,屢試不爽,其他國家有用計謀對付秦國嗎,當然也有,這個時候就是考驗誰的計謀更高,誰的武力值更強,事實證明,要想成功還是得實力強大。】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眾諸侯國們竟在心中開始思考自己的國家是因為什麽而亡的了。
總不該是趙國這情況。
聽到最後才明白,是了,還是不夠強啊!
【趙國算是差不多完了,剩了個已經翻不起大浪的公子嘉,他在逃走後還搞了點事情,那就是聯合燕國,這可就直接把燕國推向了深淵。】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