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關燈
小
中
大
杜牧
【《贈別》兩首的重點不同,其一是誇讚女子,其二是寫難舍難分,不過咱們總能看得出來杜牧生活中的一面。其一,“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女子體態輕盈,舉止優雅,如今不過是十三餘歲,像那二月梢頭的豆蔻。】
【說起這個我真的還是很難接受,古代的女子實在是太苦了,雖說在古代醫療條件很差,人們可能無法長壽,尤其是像在南北朝那種戰亂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可能才三十四歲,為了提高生育率,人們早早的結婚,可是那個時候因為生活條件不好,很多女子連月事都還沒有來呢。】
許多女子皆是一驚。
這個女子,怎的什麽女兒家的事情都往外說的呀。
不過更多的人還是陷入了思考,反正他們是聽懂了幕中女子的意思的,太早成婚不好,那要什麽時候才算是好呢?
【明明古人都知道月事跟懷孕是有關系的,為什麽還要那麽早地讓女子成婚呢?我個人認為唐太宗時規定的男子二十,女子十五的年紀還勉強合適,但十五歲的女子可能也只是可以懷孕而已,其實身體各方面還在發育階段並沒有完完全全地成熟,這十三歲實在是太離譜了,讓我對豆蔻年華這個詞都有些嫌棄了。】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挑挑眉,這事情他自己都不知道。
畢竟他自己成婚時才十五歲,自己的太子妃十三歲。
如今想起來,那時的年紀確實是太小了一點。
只是沒想到這麽一個小小的事情,幕中女子竟如此在意,她都提過好幾次了。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看過揚州各處的青春佳麗,那些卷上珠簾的女子也總都不如她。這兩句聽著還要舒服一些,我覺得是寫得很好的,杜牧善於用一些自然現象來形容女子,將女子描繪得非常美好,比如這裏的春風,還有前面《悵詩》的春天、樹木,這些意象都是讓人比較舒服意象,可見其實在杜牧的眼中女子還是很美好的,算得上是憐香惜玉吧。】
【在杜牧的詩中,我其實是沒有怎麽看到他不尊重女子的句子的,這種年紀的問題,也不能怪他,是時代使然,唉,說不上不好,但我也很難去誇讚古人對女子的態度就是了。】
看著幕中女子有些為難的表情,許多人都陷入了沈默。
看得出來,幕中女子已經很努力地在為他們這些所謂的古人說話了。
從這個方面來看,也說明女子是真的很不能認同早早地成婚。
或者說,其實女子在意的並不是成婚,而是發生男女之間的關系?
因為她一早也說了,是身體上的問題。
如此那就更不是她的想法的問題了,意識到這一點,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視。
【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在一起時有多麽的濃情蜜意,分開時就顯得多麽的無情,直讓人覺得在席間都笑不出來,“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案前的蠟燭仿佛有心也依依不舍,替我們垂淚到天明。】
【蠟燭的意象在古代還是蠻常用的,但是除了新婚之夜,可能其他地方出現的蠟燭就不是什麽喜慶的意象,最著名的讓人一下子就能想到的應該還是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真的是很絕的句子。】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時不時地被幕中女子提一下的李商隱也在思考幕中女子提到的成婚早晚的事情。
那宋朝的皇帝難道真是因為這樣才身子不好的嗎?
這個說法實在有些稀奇,怎的這麽久以來沒聽人說起過呢?
【杜牧的這兩首詩,總的來說中規中矩吧,在他的詩歌中也不算是最出挑的,但是我們也得承認,他的一些修辭手法,一些比興、一些托寄、一些情感的表達是寫得不錯的,或許要想學寫詩從他的詩歌還算是蠻好入手的。】
【不過他的許多詩的內容並不是太適合小孩子啟蒙。】
很多書院的先生都頓了一下。
用杜牧之詩啟蒙,這怕是有些不妥吧?
他們學近體詩,那自然得是唐詩,說起來還是王維之詩啟蒙是比較合適的。
那些技巧性的東西運用得多了,自然就熟練了。
王維的詩平淡自然,用詞簡潔,但整體意境極佳,於孩子而言通俗卻又不俗,是極適合詩歌啟蒙的。
杜牧之詩就略顯參差不齊了。
他們覺得幕中女子或許說錯了,並不是杜牧的詩適合學習詩歌入手,而是適合學習那些比興托寄入手。
【杜牧風流,自然也不可能是獨自一人,肯定平時也是和朋友一起出去野的,韓綽就是其中的一個,被征召回到長安之後,他還給韓綽寫了詩。】
【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依舊是杜牧比較有名的詩,大家看杜牧有名的詩其實是很多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出圈,但是杜牧的成就卻不算頂尖,差了那麽一點點,我個人認為首先還是其上沒有到達天花板,你說他的那些出圈的詩句能比得上李杜嗎?那肯定還是不行,其下就是詩中的一些缺點,比白居易啊、王維啊又要多那麽一點點,不管是從題材來說,還是從他的詩歌中的一些誇張來說。】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他原以為幕中女子一開始講解自己誇讚自己就真是覺得自己不錯,可這時看起來他自己也認同,自己比之李杜還是差了不少的。
而宋代的蘇軾提出“元輕白俗”,聽到這樣的評價時,杜牧也思考了自己的詩。
自己俗嗎?他以為有些也俗,但他與白居易的俗卻不同。
他和白居易,他們二者的詩都有缺點,甚至於李杜也不可能一點都沒有,只是多少罷了。
若是再給他一些時間,他或許能改之一二。
果然,學海無涯啊。
【本來他的那些誇張也算不得什麽,要論誇張能有李白的誇張嗎?可問題就是他是在寫一些現實寫一些詠懷之作的時候誇張,總會引起一些爭議,還有就是他的詩歌尤其是長詩中的結構跟我們平常所習慣的不太一樣。不過呢,想必也不是所有人都覺得他的詩不如我所說的這四位,這個還就是我個人的觀點,還是那句仁者見仁啊。】
【他出名的詩句越多,說明他的被接受程度就越高,其實一個作品好不好那還不是人說了算的嗎?大多數人說好,咱們就可以說他好,當然了你要是有理有據地找出其中的不好來,我也覺得沒什麽問題,求同存異才能讓人快樂啊!】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也是這麽想的。
自己那麽多詩,自認為好的也不過那些許,而這杜牧出名的這些詩或許有比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也不見得就差了多少。
他不能心高氣傲,還是得多學習。
文人相輕要不得。
【來看看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雕。”青山隱隱綽綽,江水悠長遙遠,秋日已盡,但是江南的草還未完全雕零。杜牧對於景物的觀察描繪還是比較到位的,我們看到他的詩句眼前就能出現江南風景的畫面,而且還是比較有特點的畫面。】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應該是個地名,沈括的《夢溪筆談》有記載這麽一座橋,聽起來就是十分有意境的一座橋,但我潑一盆涼水,很多時候這種取名字取得還不錯的地名,其實風景可能都一般般,但是就因為這樣的文學作品而火起來。】
對於許多唐人來說,這整首詩中規中矩。
詩句並沒有太大的特色,但勝在整體的意境還不錯。
這樣的詩在後世有名的原因又是什麽呢?
眾人不太理解。
【此時二十四橋的明月映照水面,而你又在何處教人吹簫呢?這……我懷疑這兩句火起來是因為一些不可明說的原因,但杜牧應該不是那個意思吧?】
【在古代來說,男子為女子描眉,男子教女子讀書彈琴,或者紅袖添香都是一些比較浪漫的場景,杜牧所描寫的應該也是此類場景的意思,但是我們把這首詩想成是男人間的葷段子好像也不是不行,因為畢竟杜牧寫這個,他本身就是帶了一些調侃的,不過那樣就有點不忍直視這麽好的一首詩了。】
此言一出,眾人滿頭霧水。
不可言明的原因,還有幕中女子不敢說的?
那個意思,哪個意思啊?
葷段子又是什麽?
還是男人間的。
好疑惑啊!
【這首詩整體來說是比較輕松的,杜牧寫了很多的詩,但是據說他自己的手稿都在他臨終前一把火燒了,從他這個行為來看,他這一生,至少在去世前的那幾年他是過得不算舒坦的,而拋開這一點,他的詩歌中其實很多時候也有些頹廢,比較負能量。】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在李世民看來,這個杜牧這般,定然是對大唐王朝的失望。
自從先時看了那“商女不知亡國恨”之句後,李世民心中就一直惦記著。
不管是那安史之亂前的李隆基,還是這大唐將亡前的商女都一樣,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路是多麽的兇險。
可是對危險的預知是人尤其是上位者該具備的。
並非做到萬事俱備,可這麽大的事情總不能一無所知。
他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
還有杜牧。
杜牧如此,那是因為後期大唐的不作為。
他不是一個人,他的頹廢並非他個人的經歷引起的,而是整個唐朝環境引起的。
若是某些百姓官員如此,那是他們的問題,但大多數人都如此的時候就不僅僅是他們的問題了。
【杜牧很多詠史詩,很多都是諷刺唐朝的,除了這個類型就是他的這些風流之作。】
【而在風流之作當中,也有一定數量的詩是像《贈別》一樣比較憂傷的詩作,而跟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這樣比較輕松愉快的詩還算是比較少的。】
【這肯定是跟他的性格有關,而他性格的形成我覺得跟他的成長經歷有關系,他算是從十來歲開始家道中落,十五歲徹底落魄,這個時期正是少年青春期,正是建立自信心的時候,根據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七到十二歲是勤奮對自卑的一個階段,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年輕人的自信心很容易受挫,假如我們比較死板地去劃分杜牧的這個年齡階段,得出的結論可能就是建立了點自信,但不多,後面可能又被打擊了點。】
許多人突然意識到幕中女子說這些於他們而言也是很有用的。
誰家沒個孩子呢?
雖然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理論。
什麽埃裏克森,什麽青春期都是很新鮮的說法,顯然就是後世的說法。
重點是,這樣的理論對應到杜牧的身上那是很有道理的。
此時他們還沒有時間去驗證更多的人,只能跟著幕中女子的想法去思考。
【而十二歲到十八歲,是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這個時期的青少年若是角色沒有對,很容易沒有安全感,很容易感到迷茫,這不就是杜牧嗎?本來他在這個年紀應該是一個意氣風發的長安少年,有親朋好友的關心,自己學業有成,然後順順利利地科舉,走上仕途實現人生理想,但是他這時候在幹嘛,在破產,在賣房,如此他對未來就會產生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走上那條他心中的康莊大道。大概可以這麽去理解吧。】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最為震驚的莫過於杜牧本人了。
他曾經真的有如此難過嗎?
回想那時的日子,似乎確實挺難的吧。
可是……可是他以為一切都過去了,他也憑著自己的努力活到了如今,原來他以為的毫不重要的那幾年對他而言竟卻是如此地重要。
【事實證明,杜牧克服了這一階段的困難,但是卻沒能完全克服,他依舊走向了自己想走的道路,但這不影響他迷茫沒有安全感。】
所以怎麽樣才能完全克服呢?
這也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
若是不迷茫,他大抵不會任自己蹉跎那些青年時光。
他大概能夠更早地醒悟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贈別》兩首的重點不同,其一是誇讚女子,其二是寫難舍難分,不過咱們總能看得出來杜牧生活中的一面。其一,“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女子體態輕盈,舉止優雅,如今不過是十三餘歲,像那二月梢頭的豆蔻。】
【說起這個我真的還是很難接受,古代的女子實在是太苦了,雖說在古代醫療條件很差,人們可能無法長壽,尤其是像在南北朝那種戰亂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可能才三十四歲,為了提高生育率,人們早早的結婚,可是那個時候因為生活條件不好,很多女子連月事都還沒有來呢。】
許多女子皆是一驚。
這個女子,怎的什麽女兒家的事情都往外說的呀。
不過更多的人還是陷入了思考,反正他們是聽懂了幕中女子的意思的,太早成婚不好,那要什麽時候才算是好呢?
【明明古人都知道月事跟懷孕是有關系的,為什麽還要那麽早地讓女子成婚呢?我個人認為唐太宗時規定的男子二十,女子十五的年紀還勉強合適,但十五歲的女子可能也只是可以懷孕而已,其實身體各方面還在發育階段並沒有完完全全地成熟,這十三歲實在是太離譜了,讓我對豆蔻年華這個詞都有些嫌棄了。】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挑挑眉,這事情他自己都不知道。
畢竟他自己成婚時才十五歲,自己的太子妃十三歲。
如今想起來,那時的年紀確實是太小了一點。
只是沒想到這麽一個小小的事情,幕中女子竟如此在意,她都提過好幾次了。
【“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看過揚州各處的青春佳麗,那些卷上珠簾的女子也總都不如她。這兩句聽著還要舒服一些,我覺得是寫得很好的,杜牧善於用一些自然現象來形容女子,將女子描繪得非常美好,比如這裏的春風,還有前面《悵詩》的春天、樹木,這些意象都是讓人比較舒服意象,可見其實在杜牧的眼中女子還是很美好的,算得上是憐香惜玉吧。】
【在杜牧的詩中,我其實是沒有怎麽看到他不尊重女子的句子的,這種年紀的問題,也不能怪他,是時代使然,唉,說不上不好,但我也很難去誇讚古人對女子的態度就是了。】
看著幕中女子有些為難的表情,許多人都陷入了沈默。
看得出來,幕中女子已經很努力地在為他們這些所謂的古人說話了。
從這個方面來看,也說明女子是真的很不能認同早早地成婚。
或者說,其實女子在意的並不是成婚,而是發生男女之間的關系?
因為她一早也說了,是身體上的問題。
如此那就更不是她的想法的問題了,意識到這一點,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視。
【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在一起時有多麽的濃情蜜意,分開時就顯得多麽的無情,直讓人覺得在席間都笑不出來,“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案前的蠟燭仿佛有心也依依不舍,替我們垂淚到天明。】
【蠟燭的意象在古代還是蠻常用的,但是除了新婚之夜,可能其他地方出現的蠟燭就不是什麽喜慶的意象,最著名的讓人一下子就能想到的應該還是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真的是很絕的句子。】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時不時地被幕中女子提一下的李商隱也在思考幕中女子提到的成婚早晚的事情。
那宋朝的皇帝難道真是因為這樣才身子不好的嗎?
這個說法實在有些稀奇,怎的這麽久以來沒聽人說起過呢?
【杜牧的這兩首詩,總的來說中規中矩吧,在他的詩歌中也不算是最出挑的,但是我們也得承認,他的一些修辭手法,一些比興、一些托寄、一些情感的表達是寫得不錯的,或許要想學寫詩從他的詩歌還算是蠻好入手的。】
【不過他的許多詩的內容並不是太適合小孩子啟蒙。】
很多書院的先生都頓了一下。
用杜牧之詩啟蒙,這怕是有些不妥吧?
他們學近體詩,那自然得是唐詩,說起來還是王維之詩啟蒙是比較合適的。
那些技巧性的東西運用得多了,自然就熟練了。
王維的詩平淡自然,用詞簡潔,但整體意境極佳,於孩子而言通俗卻又不俗,是極適合詩歌啟蒙的。
杜牧之詩就略顯參差不齊了。
他們覺得幕中女子或許說錯了,並不是杜牧的詩適合學習詩歌入手,而是適合學習那些比興托寄入手。
【杜牧風流,自然也不可能是獨自一人,肯定平時也是和朋友一起出去野的,韓綽就是其中的一個,被征召回到長安之後,他還給韓綽寫了詩。】
【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依舊是杜牧比較有名的詩,大家看杜牧有名的詩其實是很多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出圈,但是杜牧的成就卻不算頂尖,差了那麽一點點,我個人認為首先還是其上沒有到達天花板,你說他的那些出圈的詩句能比得上李杜嗎?那肯定還是不行,其下就是詩中的一些缺點,比白居易啊、王維啊又要多那麽一點點,不管是從題材來說,還是從他的詩歌中的一些誇張來說。】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他原以為幕中女子一開始講解自己誇讚自己就真是覺得自己不錯,可這時看起來他自己也認同,自己比之李杜還是差了不少的。
而宋代的蘇軾提出“元輕白俗”,聽到這樣的評價時,杜牧也思考了自己的詩。
自己俗嗎?他以為有些也俗,但他與白居易的俗卻不同。
他和白居易,他們二者的詩都有缺點,甚至於李杜也不可能一點都沒有,只是多少罷了。
若是再給他一些時間,他或許能改之一二。
果然,學海無涯啊。
【本來他的那些誇張也算不得什麽,要論誇張能有李白的誇張嗎?可問題就是他是在寫一些現實寫一些詠懷之作的時候誇張,總會引起一些爭議,還有就是他的詩歌尤其是長詩中的結構跟我們平常所習慣的不太一樣。不過呢,想必也不是所有人都覺得他的詩不如我所說的這四位,這個還就是我個人的觀點,還是那句仁者見仁啊。】
【他出名的詩句越多,說明他的被接受程度就越高,其實一個作品好不好那還不是人說了算的嗎?大多數人說好,咱們就可以說他好,當然了你要是有理有據地找出其中的不好來,我也覺得沒什麽問題,求同存異才能讓人快樂啊!】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也是這麽想的。
自己那麽多詩,自認為好的也不過那些許,而這杜牧出名的這些詩或許有比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也不見得就差了多少。
他不能心高氣傲,還是得多學習。
文人相輕要不得。
【來看看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雕。”青山隱隱綽綽,江水悠長遙遠,秋日已盡,但是江南的草還未完全雕零。杜牧對於景物的觀察描繪還是比較到位的,我們看到他的詩句眼前就能出現江南風景的畫面,而且還是比較有特點的畫面。】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應該是個地名,沈括的《夢溪筆談》有記載這麽一座橋,聽起來就是十分有意境的一座橋,但我潑一盆涼水,很多時候這種取名字取得還不錯的地名,其實風景可能都一般般,但是就因為這樣的文學作品而火起來。】
對於許多唐人來說,這整首詩中規中矩。
詩句並沒有太大的特色,但勝在整體的意境還不錯。
這樣的詩在後世有名的原因又是什麽呢?
眾人不太理解。
【此時二十四橋的明月映照水面,而你又在何處教人吹簫呢?這……我懷疑這兩句火起來是因為一些不可明說的原因,但杜牧應該不是那個意思吧?】
【在古代來說,男子為女子描眉,男子教女子讀書彈琴,或者紅袖添香都是一些比較浪漫的場景,杜牧所描寫的應該也是此類場景的意思,但是我們把這首詩想成是男人間的葷段子好像也不是不行,因為畢竟杜牧寫這個,他本身就是帶了一些調侃的,不過那樣就有點不忍直視這麽好的一首詩了。】
此言一出,眾人滿頭霧水。
不可言明的原因,還有幕中女子不敢說的?
那個意思,哪個意思啊?
葷段子又是什麽?
還是男人間的。
好疑惑啊!
【這首詩整體來說是比較輕松的,杜牧寫了很多的詩,但是據說他自己的手稿都在他臨終前一把火燒了,從他這個行為來看,他這一生,至少在去世前的那幾年他是過得不算舒坦的,而拋開這一點,他的詩歌中其實很多時候也有些頹廢,比較負能量。】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在李世民看來,這個杜牧這般,定然是對大唐王朝的失望。
自從先時看了那“商女不知亡國恨”之句後,李世民心中就一直惦記著。
不管是那安史之亂前的李隆基,還是這大唐將亡前的商女都一樣,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路是多麽的兇險。
可是對危險的預知是人尤其是上位者該具備的。
並非做到萬事俱備,可這麽大的事情總不能一無所知。
他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
還有杜牧。
杜牧如此,那是因為後期大唐的不作為。
他不是一個人,他的頹廢並非他個人的經歷引起的,而是整個唐朝環境引起的。
若是某些百姓官員如此,那是他們的問題,但大多數人都如此的時候就不僅僅是他們的問題了。
【杜牧很多詠史詩,很多都是諷刺唐朝的,除了這個類型就是他的這些風流之作。】
【而在風流之作當中,也有一定數量的詩是像《贈別》一樣比較憂傷的詩作,而跟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這樣比較輕松愉快的詩還算是比較少的。】
【這肯定是跟他的性格有關,而他性格的形成我覺得跟他的成長經歷有關系,他算是從十來歲開始家道中落,十五歲徹底落魄,這個時期正是少年青春期,正是建立自信心的時候,根據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七到十二歲是勤奮對自卑的一個階段,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年輕人的自信心很容易受挫,假如我們比較死板地去劃分杜牧的這個年齡階段,得出的結論可能就是建立了點自信,但不多,後面可能又被打擊了點。】
許多人突然意識到幕中女子說這些於他們而言也是很有用的。
誰家沒個孩子呢?
雖然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理論。
什麽埃裏克森,什麽青春期都是很新鮮的說法,顯然就是後世的說法。
重點是,這樣的理論對應到杜牧的身上那是很有道理的。
此時他們還沒有時間去驗證更多的人,只能跟著幕中女子的想法去思考。
【而十二歲到十八歲,是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這個時期的青少年若是角色沒有對,很容易沒有安全感,很容易感到迷茫,這不就是杜牧嗎?本來他在這個年紀應該是一個意氣風發的長安少年,有親朋好友的關心,自己學業有成,然後順順利利地科舉,走上仕途實現人生理想,但是他這時候在幹嘛,在破產,在賣房,如此他對未來就會產生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走上那條他心中的康莊大道。大概可以這麽去理解吧。】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最為震驚的莫過於杜牧本人了。
他曾經真的有如此難過嗎?
回想那時的日子,似乎確實挺難的吧。
可是……可是他以為一切都過去了,他也憑著自己的努力活到了如今,原來他以為的毫不重要的那幾年對他而言竟卻是如此地重要。
【事實證明,杜牧克服了這一階段的困難,但是卻沒能完全克服,他依舊走向了自己想走的道路,但這不影響他迷茫沒有安全感。】
所以怎麽樣才能完全克服呢?
這也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
若是不迷茫,他大抵不會任自己蹉跎那些青年時光。
他大概能夠更早地醒悟吧。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